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成本计算法编制利润表

成本计算法编制利润表

发布时间:2022-06-02 13:29:34

❶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净利润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生产成本被计入产品成本,并要在存货和销货之间进行分配,使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被期末存货吸收递延到下期,另一部分固定生产成本作为销货成本被计入当期损益表。
→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生产成本被作为期间成本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表,不可能转化为存货成本或销货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 产品成本 变动成本法 销售成本 存货成本 不包括 不包括 完全成本法 包括,计入利润表 包括,计入资产负债表 【接上例】假设该企业2010年无年初存货,年末无在产品存货。2010年生产量为20 000件,销售量为18 000件,那么期末存货有2 000件。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如下表所示: 成本计算 方法 变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 销售量 18 000 18 000 销售成本 总成本 270 000 324 000 单位成本 15 18 存货量 2 000 2 000 存货成本 总成本 30 000 36 000 单位成本 15 18 ? 销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不完全相同
→从理论上说,如果企业有期初存货并采用先进先出法结转存货成本(以后的例题中不加说明均如此),在当期销售量大于或等于期初存货量时,两种成本法下企业本期销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通用公式为:
本期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销售量-期初存货量)×本期单位产品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量+本期生产量-本期销售量)×本期单位产品成本 =期末存货量×本期单位产品成本
→假如是在相关范围内,则企业的成本习性不会变化,即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固定生产成本是不变的。因此,变动成本法下的期初存货单位产品成本、本期生产单位产品成本和期末存货单位产品成本三者完全相同,即前后各期单位产品成本都等于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此时,企业本期销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就可用下列简化公式计算:
本期销货成本=本期销售量×单位产品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量×单位产品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即使前后期存货计价方法不变,产品生产过程中单位变动生产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不变,期初存货单位产品成本、本期生产单位产品成本和期末存货单位产品成本三者也不一定相同。完全成本法下,只有当前后期产量也不变时,上述三种单位产品成本才相同,才可直接运用以上简化公式计算销货成本和存货成本,但两种成本法下的单位产品成本水平是不同的。在多数情况下,完全成本法需要按通用公式而不能按简化公式计算确定本期销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
? 计算损益的公式不同
→完全成本法下,按传统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营业利润,即首先用销售收入补偿本期销售成本,从而确定销售毛利,然后再利用毛利补偿期间成本,以确定当期盈亏。
6
→变动成本法下,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营业利润,即首先用销售收入补偿本期实现销售产品的变动成本,从而确定贡献毛益总额,然后再用贡献毛益补偿固定成本确定当期盈亏。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的损益表格式
变动成本法(贡献式) 销售收入 减:变动成本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销售费用 变动管理费用 变动财务费用 变动成本合计 贡献毛益(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销售费用 固定管理费用 固定财务费用 固定成本合计 营业利润(税前利润) 【接上例】假设该企业2010年无年初存货,单位售价为25元,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共计28 000元,其中变动成本部分为10 000元。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计算出的利润如下表所示。
变动成本法(贡献式) 营业收入(18 000*25) 减:变动成本 变成生产成本(18 000*15) 变动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 变动成本小计 边际贡献 减: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 固定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 固定成本小计 税前利润 450 000 270 000 10 000 280 000 170 000 60 000 18 000 78 000 92 000 7
完全成本法(传统式) 营业收入(18 000*25) 减:营业成本 期初存货 本期生产成本(20 000*18) 期末存货(2 000*18) 营业成本小计 营业毛利 减:期间费用 变动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 固定销售、管理和财务费用 期间费用合计 税前利润 450 000 0 360 000 36 000 324 000 126 000 10 000 18 000 28 000 98 000 销售收入 减: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加:本期生产成本 可供销售的产品成本 减: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成本合计 销售毛利 减:营业费用(期间成本) 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费用合计 营业利润(税前利润) 完全成本法(传统式) 四、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利润计算的影响
? 广义差额和狭义差额
→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依据完全成本法的职能式损益确定程序与依据变动成本法的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的营业利润是不同的。事实上,依据完全成本法下的职能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的营业利润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或者等于变动成本法下的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的营业利润。将某期分别按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之差简称为该期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净利润的广义差额。
→用公式表示就是:
某期两种成本计算法下营业利润的广义差额
=该期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该期变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
→不同期间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的营业净利润广义差额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或者等于零。其中,不等于零的差额称为狭义差额。
→依据两种不同的成本计算法计算的营业利润出现狭义差额,其原因在于: ①在两种成本法下,销售收入是完全相同的,不会导致营业净利润出现狭义差额。
②因为在两种成本法下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只是在计入损益表的位置和补偿途径方面有形式上的区别,所以也不会对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净利润是否出现狭义差额产生影响。
③由于变动生产成本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均构成产品成本的内容,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也不可能使分期营业净利润出现狭义差额。
④只有固定性制造费用在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处理方式不同。分析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出现狭义差额的根本原因,必须从分析固定性制造费用入手。
→实际上,两种成本法下分期营业利润出现狭义差额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成本计算法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即固定生产成本)的水平出现了差异,这种差异又具体表现为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之间的差异。因为在变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表的是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在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当期损益表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数额,不仅受到当期发生的全部固定性制造费用水平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期末存货和期初存货水平的影响。
? 产量不变、销售逐期变化
【案例】假定BCD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产品售价为12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为5元,基于正常生产能力8 000件固定性制造费用总计为24 000元,每件产品应分摊3元(24 000/8 000)。假定各年产量稳定。销售与管理费用假定全部是固定成本,每年发生额均为25 000元。最近三年的产销情况如下表所示。
期初存货(件) 本期生产(件) 本期销售(件) 第一年 — 8 000 8 000 8
第二年 0 8 000 7 000 第三年 1 000 8 000 9 000 期末存货(件) 0 1 000 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销售税金,分别采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计算各年的税前利润。根据上述资料,按完全成本汁算法和按变动成本计算法编制的损益表如下表所示。
年 份 损 益 计 算 变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 销售量@12元 变动成本 销售量@5元 贡献毛益 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小计 税前利润 完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 销售量@12元 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当期产品成本 可供销售产品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成本 毛利 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税前利润 96 000 40 000 56 000 24 000 25 000 49 000 7 000 96 000 0 64 000 64 000 0 64 000 32 000 25 000 7 000 84 000 35 000 49 000 24 000 25 000 49 000 0 84 000 0 64 000 64 000 8 000 56 000 28 000 25 000 3 000 108 000 45 000 63 000 24 000 25 000 49 000 14 000 108 000 8 000 64 000 72 000 0 72 000 36 000 25 000 11 000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在成本消耗水平及售价不变的情况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当期期末存货大于期初存货(即产量﹥销量),按变动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利润低于按完全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利润。
→如果当期期末存货等于期初存货(即产量=销量),按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利润相等。 →如果当期期末存货小于期初存货(即产量<销量),按变动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利润大于按完全成本计算法计算的利润。
? 销量不变、产量逐期变化
【案例】假定BCD公司从事某单一产品生产,单位产品售价200元;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均为固定成本,两项费用各年总额均为50 000元;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为90元;固定制造费用为20 000元。连续三年销量和产量资料见下表。
期初存货(件) 本期生产(件) 本期销售(件) 期末存货(件) 第一年 0 1 000 1 000 0 9
第二年 0 1 200 1 000 200 第三年 200 800 1 000 0 要求:根据上述所给资料编制变动成本法下和完全成本法下的损益计算表。
根据上述资料,按完全成本汁算法和按变动成本计算法编制的损益表如下表所示。
年 份 损 益 计 算 变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 销售量@200元 变动成本 销售量@90元 贡献毛益 固定成本 固定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小计 税前利润 完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 销售量@200元 销售成本 期初存货成本 当期产品成本 可供销售产品成本 期末存货成本 销售成本 毛利 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税前利润 * 128000*200/1200=21333
在产量变动、销量不变的情况下,可得出如下结论:
→在售价、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只要销量不变,无论产量增减多少,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各年税前利润均保持不变。
→在产量变动、销量不变的情况下,按完全成本法计算各年税前利润,尽管各年的销售水平相同,但各年的税前利润并不一定相等。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不仅与销售量有关,而且还要受到产量变动的影响。
200 000 90 000 110 000 20 000 50 000 70 000 40 000 200 000 0 110 000 110 000 0 110 000 90 000 50 000 40 000 第一年 200 000 90 000 110 000 20 000 50 000 70 000 40 000 200 000 0 128 000 128 000 21 333* 106 667 93 333 50 000 43 333 第二年 200 000 90 000 110 000 20 000 50 000 70 000 40 000 200 000 21 333 92 000 113 333 0 113 333 86 667 50 000 36 667 第三年 600 000 270 000 330 000 60 000 150 000 210 000 120 000 600 000 330 000 330 000 270 000 150 000 120 000 合计 ? 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税前利润差异的规律
→期初与期末存货中包含的固定制造费用的金额变动及其对比关系对与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下计算的税前利润差异变动之间的规律
①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等于期初在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为零,即它们的营业利润相等。
②若完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生产成本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生产成本,则两种成本计算法确定的营业利润差额必然大于零,即按完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一定大于按变动成本法确定的营业利润。

❷ 要求:分别采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确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税前利润(编制利润表)

按完全成本法核算:
第一年末的存货数量30000-20000=10000件
存货成本总金额:(5+180000/30000)*10000=110000元
第二年存货生产成本总额=(180000/24000+5)*24000=300000元,单位产品成本为12.5元
第二年销售成本=110000+(30000-10000)*12.5=360000元
第二年存货成本总金额=4000*12.5=50000元.

❸ 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如何编制

一、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

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是通过对日常会计核算记录的数据加以归集、整理,使之成为有用的财务信息。企业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数据的来源,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取得:

1、根据总账科目余额直接填列。资产负债表大部分项目的填列都是根据有关总账账户的余额直接填列,如“应收票据”项目,根据“应收票据”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短期借款”项目,根据“短期借款”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

“交易性金融资产”“工程物资”“递延所得税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缴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预计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都在此项之内。

2、根据总账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数计算填列。

3、根据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应收账款”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预收账款”两个科目所属的有关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扣除计提的减值准备后计算填列;“应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所属相关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计算填列。

4、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余额分析计算填列。如“长期借款”项目,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期末余额,扣除“长期借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中反映的、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部分,分析计算填列。

5、根据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项目后的净额填列。如“存货”项目,根据“存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又如,“无形资产”项目,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摊销”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资产负债表的“年初数”栏内各项数字,根据上年末资产负债表“期末数”栏内各项数字填列,“期末数”栏内各项数字根据会计期末各总账账户及所属明细账户的余额填列。

如果当年度资产负债表规定的各个项目的名称和内容同上年度不相一致,则按编报当年的口径对上年年末资产负债表各项目的名称和数字进行调整,填入本表“年初数”栏内。

与行业会计制度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相比较,资产负债表有的填列方法和内容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改变了部分项目的填列方法;二是适当增加了部分项目。

1、改变了部分项目的填列方法

主要表现为部分项目以其账面价值填列,而不是以其账面余额填列。例如,“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项目,都是以其账面余额扣除计提的减值准备后的金额填列。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固定资产”项目,应分别“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净额”等项目填列。对于“长期应付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应付款”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2、适当增加了部分项目

主要表现为适当增加了“预计负债”和“已归还投资”两个项目,分别反映企业预计负债的期末余额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按合同规定在合作期间归还投资者的投资。

二、利润表编制方法:

计算利润时,企业应以收入为起点,计算出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其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的形成的计算步骤为:

(1)以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直接有关,先从主营业务收入中直接扣除,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2)从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中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计算出企业的营业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后,得出的营业利润近似净利的概念。

公式中,将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营业利润的扣减项目,意味着不仅主营业务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他业务也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3)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计算出当期利润总额,目的是考核企业的综合获利能力。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

其中,

投资净收益=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4)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去所得税,计算出当期净利润额,目的是考核企业最终获利能力。

多步式利润表的优点在于,便于对企业利润形成的渠道进行分析,明了盈利的主要因素,或亏损的主要原因,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3)成本计算法编制利润表扩展阅读:

1、资产负债表填制原理:

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原理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它既是一张平衡报表,反映资产总计(左方)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计(右方)相等。

又是一张静态报表,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如月末或年末。通过在资产负债表上设立"年初数"和"期末数"栏,也能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

2、利润表编制原理:

利润表编制的原理是"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平衡公式和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

在生产经营中企业不断地发生各种费用支出,同时取得各种收入,收入减去费用,剩余的部分就是企业的盈利。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的对比情况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

如果企业经营不当,发生的生产经营费用超过取得的收入,企业就发生了亏损;反之企业就能取得一定的利润。会计部门应定期(一般按月份)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并将核算结果编制成报表,这就形成了利润表。

❹ 利润表怎样编制

利润表根据汇总表的发生额填列。

❺ 利润表的编制方法

计算利润时,企业应以收入为起点,计算出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其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额的形成的计算步骤为:
(1)以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计算主营业务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主营业务的获利能力。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其中:
主营业务净收入=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折扣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与主营业务直接有关,先从主营业务净收入中直接扣除,计算出主营业务利润。
(2)从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中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计算出企业的营业利润,目的是考核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获利能力。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上述公式的特点是: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减去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后,得出的营业利润近似净利的概念。公式中,将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作为营业利润的扣减项目,意味着不仅主营业务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其他业务也应负担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3)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投资净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计算出当期利润总额,目的是考核企业的综合获利能力。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

❻ 为什么有时完全成本法编制的利润表反映的利润与销售量不成正相关关系

1、完全成本法是从价值补偿角度计算成本的,不论是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都计入到产品成本中,反映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耗费,在生产量与销售量无关时,利润与销售出现背离。
2、在一定销售量的条件下,产量大则利润高,而与销售无关,完全成本法强调了固定制造费用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3、从成本补偿的角度讲,用于直接材料的成本与用于固定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所以,固定制造费用应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一起共同构成产品的成本,而不能因为销售与否将它们割裂开来。

❼ 怎么样编制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表

1. 完全成本法:
单位成品成本:48000÷16000+4=7元
利润表:
收入 10×12000=12万元
成本 7×12000=8.4万元
销售利润 12-8.4=3.6万元
减去 期间费用 3万元
利润总额 0.6万元
2. 变动成本法
收入 12万元
变动成本 4×12000=4.8万元
固定成本 48000元=4.8万元
销售利润 12-4.8-4.8=2.4万元
减去 期间费用 3万元
利润总额 -0.6万元 (亏损6000元)

❽ 利润表怎么编制

编制步骤:

1、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总帐及明细账,并进行账账核对、账实核对及账证核对。

2、保证所有会计业务均入账的前提下,编制试算平衡表,检察会计账户的正确性,为编制会计报表作准备。

3、依据试算平衡表损益类账户的发生额,结合有关明细账户的发生额,计算并填列利润表的各项目。

4、检验利润表的完整性及正确性,包括表头部分的填制是否齐全、各项目的填列是否正确、各种利润的计算是否正确。

5、有关人员签字盖章。

阅读全文

与成本计算法编制利润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器第一地址怎么改 浏览:494
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设计流程图 浏览:663
steam源码 浏览:29
关于对数的运算法则及公式 浏览:775
明星谈如何缓解压力 浏览:141
androidlistview隐藏列 浏览:396
plc跑马灯编程 浏览:816
ios开发之网络编程 浏览:421
处理照片视频哪个app好 浏览:386
logback压缩 浏览:888
冰箱压缩机可以用气割吗 浏览:531
菜鸟如何加密商品信息 浏览:315
程序员那么可爱小说结局 浏览:866
zenity命令 浏览:570
监禁风暴哪个app有 浏览:871
程序员的爱心是什么 浏览:595
java中对字符串排序 浏览:296
单片机用数模转换生成三角波 浏览:640
外网怎么登陆服务器地址 浏览:140
什么人要懂编译原理 浏览: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