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__代政治得失》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NgMTeC0u-b49BCCw7kIyDA
书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01
页数:178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着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B. 如何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评价《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君权相权之论囿于“君主立宪”的观念:
刚开始听“前言”的部分,听到钱穆反复强调中国古代政治也有很多优点,不能以现代的民主观念去简单粗暴地一律斥之为封建专制,觉得他很客观,然而仔细听下来,发现他其实还是落进自己所批评的“窠臼”,虽不是以西方的民主观念去套中国的古代政治,却是以“君主立宪”的观念去套。
从一开始对汉代的政府组织的分析,到唐、到宋、到明、到清,他始终贯彻这种观念,将君权与相权分立,认为宰相代表着政府,因此权力在相就认定为好制度,权力在君就认定为不好。
若如此,则为何要有君呢?说到底,在保留皇帝的前提下,君权与相权类似于现代公司制下的股东与经理,论产权必定是属于皇帝/股东,宰相/经理只是具体的经营者。
由于皇帝世袭,皇帝未必是一国之内最懂具体管理国家之道的人,犹如股东未必是最懂具体经营公司之道的人。
所以具体的经营权交给宰相/经理,主要并不是因为皇帝/股东不可能单凭一人之力做具体的经营管理之事,要知道宰相/经理同样是不可能单凭一人之力去做具体的经营管理之事。
钱穆一味强调君夺相权一定不好,却说不清君的作用为何,给我的感觉是他在生硬地用“君主立宪”的思想去套中国古代政治,而且还是用英国的“虚君”而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实君”去套。
不管怎样,钱穆就是基于这种“权力在相就是好制度,君夺相权一定不好”的观念,认为唐的政府制度比汉差,宋又差于唐,但都还算好。
到了明就非常糟糕了——然而明朝的“内阁制度”下明朝的皇帝长期不理事政府也照样运行如常,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接近“君主立宪”的时期。
这又如何说得通呢?钱穆从政治架构上辨析中国从明代起就没有了制度化的相权,张居正之所以被当时的朝臣目为僭越就是因为他名不正言不顺,可是如此非制度化的做法却长期实行,事实明显不支持“非制度化”之说。
而明朝的皇帝之所以不肯理事,正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权力太小,不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连叫谁做爸爸都自己作不主),于是索性来个消极怠工以示抗议,这跟钱穆认定从明朝开始皇权侵夺相权又是截然相反的矛盾。
二、地方政府的优劣:
除了中央政府的制度之外,钱穆还认定地方政府制度的优劣也是如出一辙地走出一条从汉代最优、唐差于汉、宋又差于唐、明清跌到低谷的每况愈下的路线。先不细论这观点的对错,只说一点:从唐开始,地方政府的制度就比汉要差。
则为何这个趋势会一直延续至明清?我发现钱穆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他认为错误的地方,往往都是只有批评,没有解释。例如后面说到明清时关于胥吏也是有批判没解释。
我听下来觉得这胥吏跟《是的,大臣》中描写的英国公务员相当类似,但显然英国公务员与政治家的区别与流品无关。
说回地方政府的制度,钱穆一味只说汉唐之后如何如何的不好,但为什么中国还要选择这样糟糕的制度呢?要知道早就有汉唐的好经验在前,并没有信息费用的问题啊。这其中必有局限条件的约束,导致无法“复古”。
钱穆对汉朝无限推崇,给人的感觉就有如古人崇尚周朝一般,完全没有解释为什么制度往坏而不是好的方向变化,难道是要归咎于“人心不古”?
再具体地看他的分析,他认为汉代的地方政府制度最优,是因为当时地方政府首脑的权力、地位最高,然而这种观念岂不是与中央集权相冲突吗?于是我突然明白了,汉代的地方政府首脑权力、地位最高可不是因为汉朝人知道这是最好的制度。
于是采用之,而是当时的中央集权程度还不强——迟至汉武帝之前都还要削藩,汉初更像是郡国制而不是郡县制,比周朝的封建制唯一更集权的表现只是“非刘不王”而已。
刘姓王的权力那么大,与之相应的地方政府首脑的地位当然也跟着水涨船高。
C.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吴晓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rvUsJVcFm5dqc-KRcwwmKA
书名: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作者:吴晓波
豆瓣评分:8.6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1
页数:246
内容简介:
着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再度发力!
向钱穆先生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时间壁垒,勾勒历代变法全貌!
探寻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的得与失!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着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作者简介:
吴晓波
着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年度“中国青年领袖”。主要出版着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其中《激荡三十年》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商业图书”、“2008年《新周刊》新锐榜之年度图书”,《跌荡一百年》被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为“2009年度十大图书”,《大败局》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二十本书”之一。
D. 谁有《国史大纲》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txt版或pdf也行
亲,╭(╯3╰)╮~
书源已光速上传网络~
请及时查收及时采纳哦,
如有问题可回邮或hi我。
最后祝亲阅读愉快,
欢迎下次求助我哦!
——来自《啥都会》团队。
E. 哪里可以下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txt的。。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com/s/1zh-xuJJLz20VCRtfNHL3XA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创作的历史学着作,首次发表于1952年。《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的讲稿整理而成。该书选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来讲,这五个朝代
F.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df百度云
点击下载
G.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作者:钱穆
豆瓣评分:9.3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2-1
页数:180
内容简介: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着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H.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两册)》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两册)》(钱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fWnALP91CFEsfpv3BPIShQ
书名: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两册)
作者:钱穆
豆瓣评分:8.8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份:1997-12-01
页数:885
内容简介: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钱穆先生研究清代学术史的力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共叙五十一个学术人物的思想,指出汉学家对不天下治乱之用心所在。该书引证广博,考证精深,与梁启超的同名着作各领风骚,并行于世,奠定了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作者简介: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九○年八月逝世。历任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华西、江南各大学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着有《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论语新解》、《庄子纂笺》、《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学论丛》、《双溪独语》、《晚学盲言》、《师友杂忆》等约六十种书。
I.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人史纲》百度云 Txt.doc.pdf 皆可
《中国人史纲》网络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中国人史纲》是2008年10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台湾柏杨,是他最重要的着作之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作家着史的最杰出代表作之一。该书完成于监狱之中,以近八十万字的篇幅,讲述和评论了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第一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中国历史。此书有如下优点: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云流水;评论尖锐深刻,可洞幽烛微。其次,在章节安排上富于创造。全书以“世纪”分章,以问题分节,给人以明快的感觉。
J.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您好
中国古代就国家制度而言经历三次变革,周朝的封建,秦灭六国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实行的是共和制。就像现在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共和制。周时是实行的分封制,是分封诸侯,诸侯们供周为天子。当时太子是没有什么实权和领土的。相反诸侯有很多领地和军队,到后来周王室衰败,诸侯不去朝拜。只顾自己扩张地盘。到了秦昭王还把周给灭了。到了始皇灭六国一统。便进入了帝国时代。
在帝国时代在行政区域上是郡县制。汉朝初年因为政局不稳所以封了很多同姓和异姓王。到了汉景帝吴楚七国之乱后。便夺走了诸侯王的权利。只享有赋税了。在汉初的时候郡县制行政制度还是很有效率的。他的层次少。而且郡守和九卿的石级是一样的都是两千石。这样地方官员只要努力行政便可能进入九卿的行列。所以当时的官员热情很高。办事效率高呀。到了后来中央就喜欢往地方上派刺史了。然后又改用州牧。中央干预地方行政逐渐开始。到了唐朝还派什么观察使、节度使。清朝就派什么巡抚,总督。这些官员开始还是非常任的中央官员,到了后来居然成了常任的。就更直接干预地方行政。那时巴结中央官员的不知道有多少,还说什么亲民呀。
现在说帝国制度的中央政府,中央也好不到哪里去,开始汉初还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皇帝不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因此这个制度还比较合理,到后来问题就来了。汉武帝他坏了规矩,他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自己想有些作为。所以他这一朝丞相多为摆设。要知道皇帝自己处理事务是无法问责的呀。不比丞相是要担责任的。皇帝顶多搞个罪己诏。实际上也没任何处分也是不负责。到了隋唐两朝。实行三省六部制。这也比较好的制度。中书省管出令,门下省管复核,尚书省管执行。分工还比较明确。这些权利其实也是属于相权的。到了宋朝就更加强中央集权也就是皇权。丞相多为摆设了。明朝更厉害干脆废了丞相,皇帝自己管理六部。虽然还有个什么内阁但也顶多是皇帝的“顾问处”罢了。皇帝把所有大权集于一身了。
再说官员选拔。主要是察举,推荐,科举。在汉武帝时还办了太学。太学毕业生分为两科。甲科和乙科。甲科直接为郎官可留中央,乙科则派往地方。然后试用一段时间在留用。应该也算是比较合理。但当时国家就一个太学呀。读不起的书的人还是多数,因为当时也不是人人都能读书的。
要说还是隋唐时期的科举为最好,因为他能 为国家最大限度的选拔人才。考试也是分科考试,而且礼部考了进士并不立即授官,而是吏部在考一次才授官。这里礼部主要是考才学,吏部主要考干练。这也比较好。不像宋朝进士及第就授官。要知道会读书的不一定会办事。到了明朝就用了八股文考试不再分科,而且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清不得了。大大小小考试不少,什么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考考,不知有多少考生一辈子就这样考完了。真是可悲
所以帝国制度越到后期它的弊端越明显,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帝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家天下。他所有的百姓和官吏都是被统治的。皇帝是统治者自己当然也不可能不自己掌权,把权利让出。所以他们便会慢慢侵夺相权和其他一切权利。所以说在帝国时代“虚君实相”是不可能的。不过帝国时代也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后世继续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经验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