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实用内科学的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篇 分子生物学基础与临床
第三篇 医学遗传学概论
第四篇 临床免疫学概论
第五篇 临床微生物学概论
第六篇 临床药理学概论
第七篇 临床流行病学概论
第八章 肿瘤学概论
第九篇 老年医学
第十篇 危重病与危重病人监护
第十一篇 感染性疾病
第十二篇 化学、物理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三篇 营养性疾病
第十四篇 新陈代谢疾病
第十五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十六篇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七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十八篇 消化系统疾病
第十九篇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二十篇 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十一篇 免疫性疾病
第二十二篇 风湿性疾病
第二十三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二十四篇 精神疾病
附录
索引
B.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办学情况
截至2015年,学院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医学导论 肿瘤学概论药理学妇产科学法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局部解剖学预防医学儿科学健康评估内科学医学遗传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细胞与分子医学教学团队左 伋儿科学教学团队桂永浩预防医学骨干课程教学团队 姜庆五教学成果 “十一五”规划教材 38本
“十一五”规划教材精品教材 3本
“十二五”首批规划教材 17本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16篇
(截至2014年) 科研奖励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朱剑虹教授领衔的“脑组织修复重建和细胞示踪技术及转化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山医院董健教授领衔的“专家解答腰椎间盘突出症”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 2013年底中华医学奖序号 等级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1 二等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流行病学、临床处理及预测指标研究 黄国英 附属儿科医院 2 二等 青光眼视网膜神经保护新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孙兴怀 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3 三等 硫化氢多靶点心血管保护作用及其“受体”的发现 朱依纯 基础医学院 4 三等 结核菌持留与潜伏感染的机制及临床诊治 张文宏 附属华山医院 5 三等 胆道闭锁发病机制研究及临床规范化诊断治疗 郑珊 附属儿科医院 6 卫生政策奖 —— 郝模 公共卫生学院 开创性成果 黄家泗教授在中山医院创建胸外科
沈克非教授完成国内首例开颅手术
石美鑫教授研制成功第一台国产人工心肺机
崔之义教授在世界上首创真丝血管成功
杨东岳教授在世界上首创足趾移植拇指成功
汤钊猷教授提出小肝癌早诊早治新概念
黄鹤年教授完成世界首创新喉再造术 馆藏资源 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创建于1927年,原名国立上海医学院图书馆,1959年改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图书馆,1985年5月易名为上海医科大学图书馆,2000年4月27日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合并,改成现名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
复旦医科图书馆藏书刊40余万册,重点收藏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等领域的中英文书刊。校园网用户通过复旦医科图书馆主页可检索访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Knowledge、EMBase、Proquest、OVID医学全文数据库、EBSCO的Academic Search Elite、Elsevier的ScienceDirect、Kluwer等200多种数据库。学术资源门户MetaLib/SFX提供跨库检索和电子期刊全文查询链接。
复旦医科图书馆是中国高等院校医学图书馆协会副主任委员馆,是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图书馆资源共享协作网华东地区中心馆,是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和副理事长馆,是CALIS医学中心主要成员馆。 学术期刊 《复旦学报(医学版)》: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学术性核心期刊。其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6年6月。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以原创性研究为主的论文。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办的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复旦大学核心期刊。主任委员王正敏,主编孙兴怀、迟放鲁。已被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重庆维普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主办的儿科专业学术技术类期刊,主编桂永浩。杂志为双月刊,全年共发7期(包括增刊1期)。刊发论着42篇,专家对谈录7篇,讲座2篇,综述10篇,病例讨论2篇,病案报告7篇。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主编蒋雨平。是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科技期刊。2000年起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5家期刊数据库收入并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Chinese Computed Medical Imaging) 名誉主编陈星荣,主编沈天真。该刊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主办。编辑部日常工作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负责。杂志为中国科技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核心期刊)。
《中华手外科杂志》:主编顾玉东,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手外科专业学术期刊。杂志已加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主编杨秉辉。该刊系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办的临床医学类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CJFD)、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收录;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版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全文收录。
《中国癌症杂志》:主编沈镇宙。该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的全国性肿瘤学术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入选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加入“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被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收录为中文核心期刊。
C. 癌最早发现于什么时候
癌症的原因是一个广为人所关注的问题,自从人类开始认识
癌症以来,已经有多种假说试图揭示癌症的本质,例如最早定义
癌症的古希腊医生希普科伦特就认为癌症像所有其他疾病一样,
是体液失衡的结果,是“黑胆汁忧郁症”的附属物。此后,医学
家们提出了很多其他用以替代这种解释的理论(如体细胞突变、
糖酵解作用加剧等等)。但是只有在生物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以
后,我们对癌症才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我们言说癌症,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癌症?即使
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首先对癌症作出描
述的是古埃及人,医学史家们确信他们在莎草纸上的记录中已经
有关于良恶性肿瘤的内容。今天英语中carcinoma一词则来自希
腊文karkinos,意指“新生物”。在显微镜进入生物学视野和细
胞学说奠定之前,人们通常不能把癌症和具有某些共同表现的其
他疾病区别开来。在魏尔啸创立细胞病理学后,一代又一代病理
学家对癌症作了大量的观察,总结出了癌症的病理学表现规律,
成为今天临床医生判断的金标准。首先,“癌症”这个名词在一
般意义上可以指代一切恶性肿瘤,但在病理学中却有较为狭窄的
所指——是来源于上皮组织(大多数是被覆于机体体腔表面的组
织,也有构成器官的主要部分的如肝脏等)所有恶性肿瘤的总称,
而对其他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我们通常称为“肉瘤”(如骨肉
瘤、横纹肌肉瘤等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恶性肿瘤由于约定
俗成的原因不依从这些命名法则,比如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被称
为白血病,一种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被称为Hodgkin病。为方便
起见,本文就用“癌症”这个词来指代恶性肿瘤。总的来说,所
有癌症来源于我们机体的自身细胞,是由这些细胞异常增生所形
成的一些新生物,和正常组织增生所不同的,是这种增生完全不
受机体的调控,所产生的新生组织也不具有正常组织的功能,它
最主要活动就是不停的消耗机体的资源,挤占空间并越来越快速
的分裂增殖。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可供机体利用的资源和空间都
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在必要的情况时(比如创伤、维护日常活动
中损耗的细胞),特定部位的细胞才会在一些信号的作用下分裂
增生以满足功能的需要。这些生长信号通常来自其他细胞,并由
一系列传导机制传入靶细胞内部,最终通过改变这些细胞的基因
表达而使其进入分裂周期。所以,对细胞是如何走向癌变的问题
的解答,必须也只有通过研究它们基因行为的变化才能够得到。
最早发现癌症可能与遗传有关的证据来自于流行病学,早期
的调查发现,在上一辈或同胞亲属中有癌症患者的人中,癌症的
发病率较没有这种家族历史的人更高一些。此后,更在一些多发
性内分泌肿瘤的的家族中发现,其后代成员中有大得多的发生同
类肿瘤的机会,这进一步提示,至少有一些肿瘤是与遗传直接相
关的。但是,同样是流行病学的调查提出,环境因素似乎也与癌
症息息相关,其中可能最早也最着名的一个例子就是1775年由英
国外科医生P.波特所提出的关于烟囱内含物与阴囊癌关系的报道,
他指出,在后来发生阴囊癌的男孩中,多数都曾当过扫烟囱工人。
这之后,其他一些物质也被发现与多种癌症有相当的联系,因此,
在遗传和环境有害物到底谁是癌症的元兇这一问题上曾经发生相
当大的争论。进入20世纪后,另一种新的可能机制开始进入人们
的视线中,这就是病毒。1911年P.鲁斯(Peyton.Rous)在鸡纤
维肉瘤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病毒,它在培养基中可以使成纤维细胞
发生类似恶性变的转化,在转染正常鸡后也能够导致肿瘤发生。
因此,鲁斯提出,病毒有可能也是人类肿瘤的原因。这样,在可
能的嫌疑犯名单上又多了一个怀疑对象,肿瘤学家们根据个人的
学术背景和爱好在这三种理论中各持一端,陷入一场似乎永远也
无法结束的冗长争论。
20世纪50年代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使生命科学进入了分子
生物学时代,几乎所有生物学科都受到这一划时代发现的影响,
癌症研究也不例外。1958年,两位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
员首次阐明了鲁斯肉瘤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并进一步发现,之
所以病毒能引发癌症,是由于病毒基因中的片段进入被感染者基
因组中,这种整和最终导致被感染者自身基因行为发生改变而出
现细胞癌变。因此,他们将这种可以引发癌症的病毒基因片段称
为“病毒癌基因”(v-onc),又由于这种基因引起的是鸡纤维
肉瘤,所以它又被命名为“病毒肉瘤基因”(v-src)。这一结
论证实了鲁斯关于病毒可能是癌症原因的假说,为此,1966年,
诺贝尔基金会将当年的生物医学奖金授予鲁斯。但是,后来的研
究并没有更多的支持此类逆转录病毒直接感染导致的肿瘤,所以
直到70年代后期,关于病毒癌基因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论断还被很
多人视为一个不成熟的假说。
到1976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毕晓普(Bishop,J.M)和
瓦尔穆斯(Varmus,H.E)在禽类的不同正常细胞中发现了与
v-src具有高度相似性的基因,他们因此猜测这些基因可能也与
癌症有关,并推测或许在更多动物基因中也存在这类片段。进一
步的研究证实了他们的推测,这类基因广泛存在于从鱼到人的几
乎所有脊椎动物细胞中,并且具有相当的相似性。所以,他们把
这类基因称为“细胞癌基因”(c-onc)。这些基因存在的广泛性
和相似性足以说明它们原本就是生物基因组中的正常组成部分,
而病毒癌基因的作用在于进入细胞后激活或改变这些细胞癌基因,
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嗣后,又有20余钟类似基因被发现,并由
此奠定癌症作为一种与遗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解释过程。毕晓普
和瓦尔穆斯也因为对癌症发生机制的贡献而荣膺1989年诺贝尔生
物医学奖。
在刚刚提出癌症的分子生物学解释的日子里,很多人同样报
着怀疑的态度,其中可能最让人感到不解的问题就是:既然
c-onc 是一类如此“有害”的基因,那为什么没有在漫长的进化之
路上被自然选择所抛弃?随着对细胞信号和细胞周期的认识的加
深,这个问题得到了回答。原来原癌基因所编码的产物多数都是
一些在胚胎期为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例如前面提到的src
基因就编码一类为生长信号所必需的蛋白酶,这种蛋白酶广泛存
在于各种活细胞中,为生命活动所不可或缺。但是,在成年动物
中,这类基因的表达受到严格控制,其活性一般很低。这种控制
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又受专门基因产物所控制,这就是后来发现的
“抑癌基因”。早在70年代原癌基因得到确认之前,人们就已经
在细胞实验和流行病调查中发现,存在一些能够抑制细胞转化的
基因表型(表型是遗传学术语,指在多种可能的基因型中表现出
某一特定基因型特点的生物)。1969年的一个实验更肯定的表明,
存在某种可以抑制癌症的基因,在这个实验中,哈里斯(Harris)
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进行融合,结果发现,融合产生的杂交细
胞不在表现出肿瘤细胞的特征。进而通过遗传学方法,研究人员
确定了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当这个基因被去除后,融合细
胞又重新表现出肿瘤细胞的特点。上世纪的最后10年中,已经有
10余个类似基因被发现,其中最有名的可能就是p53基因了。这
类基因的正常功能就是对抗原癌基因的作用,抑制细胞分裂。这
些基因功能的丧失理所当然的导致细胞不受限制的增长和癌症的
发生。
进化过程中,机体还在其他环节上获得了一些保护性机制以
避免细胞癌变,这些机制中最为人注意的或许要算细胞凋亡
(apoptosis)了。这也就是所谓“细胞自杀”的机制,本质上,
这并非“防癌专用”的机制,在发育、创伤修复等生理过程中,
凋亡现象也普遍存在,通过凋亡,机体去除了不必要的细胞增生,
保证了对资源和空间的最大优化。凋亡过程由基因控制,当一些
表明细胞可能发生异常增生的信号传入后,这些基因被活化,并
指导合成一些具有特异性的蛋白酶,它们通过水解为细胞生存所
必需的结构(如细胞自身的蛋白质骨架、各种膜性结构等)使细
胞死亡。另一个防御机制来源于对细胞分裂次数的限制,这就是
端粒的作用。它位于染色体的末端,具有维持染色体稳定的功能,
当细胞周期中每进行进行一次染色体复制时,端粒就会缩短一点,
直到最后缩短到一个对其功能来说已经无法维持的长度时,细胞
就进入最终死亡的衰老时期。因此,在端粒的这种调节功能能够
正常发挥的情况下,即使出现不恰当的细胞生长,也不会导致癌
症。但是,如果细胞发展出能够避免端粒缩短的机制,则势必能
够逃脱这种对其生命极限的控制--癌细胞也的确如此而行,它们
通过产生端粒酶作到了这一点。端粒酶在分裂中代替了通常会被
缩短的端粒而使后者的完整性得到维持,癌细胞因而成为永生的
细胞。
到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统一和明晰的理
论来概括癌症发生的机制。总起来说,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
逐步演变的过程,细胞通过一系列进行性的改变而向恶性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常积累多种基因改变,其中既有原癌基因的激活
和高表达的发生,也有抑癌基因和凋亡基因的失活,还涉及大量
细胞周期调节基因功能的改变。这一过程可以由于先天遗传的缺
陷而较早发生(即源于遗传种系细胞的癌症),也可由于后天的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导致体细胞基因突变而在生命的较晚时期发生
(此类通常更为多见)。因此,将癌症的发生人为划分为启动期、
促进期和发展期。由于需要积累的突变涉及很多基因,因此,这
个癌症进展的过程一般长达数年到数十年。
通过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发现,癌症的本质实际上已经被
归结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各种环境和外源
性因素的影响最终会体现为基因的改变,这一理论框架已经成为
今日肿瘤研究中广为接受的研究基础和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方法
的着眼点。
主要参考文献
1. Grafting science:a sociohistory of the quest for
the genetics of cancer. 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 分子肿瘤学概论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
D. 《人卫版肿瘤学概论第二版》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卫版肿瘤学概论第二版》网络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com/s/1vawQsuu2ouCVcglpAij6Ig
E. 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2021
复旦大学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排在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之后,无论在哪个省份,录取一直位居第三名,2021年复旦大学在浙江省的综合类档线是688分,在天津的综合类提档线是695分。
一、复旦大学概况
复旦大学位于上海市,是全国重点985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学校前身是1905年创办的复旦公学,是中国最早由民间自主创办的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后,学校成为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复旦大学与前身为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的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学校有邯郸校区、枫林校区、江湾校区、张江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约243.9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24.11万平方米。有直属院35个,附属医院18家,设有本科专业79个。
二、专业优势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文、历史、哲学 ;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核技术、管理科学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原典精读、中国文学批评史、美学、史学导论、现代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着选读、大学英语、新闻学概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审计学、概率论、数学分析、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大学物理实验、文科物理、近代物理实验、谱学导论、物理化学、遗传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遗传学、局部解剖学、法医学、医学导论、内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概论、预防医学、药理学、健康评估;
能够考入复旦大学的都是学霸级的学生,只要分数足够,如果在清华北大不能保证被喜欢的专业录取,复旦也是最佳的选择。
F.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安排
我是07级的,不过基本情况应该变化不大,就说说我知道的吧。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的话,要先在复旦本部(邯郸校区)接受一年通识教育,包括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化学实验、有机化学、现代生物科学导论、大学英语(根据开学初的水平测试决定等级,分三级,大多数人从二级开始,一年学完)、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VB程序设计(如果入学考试的计算机没过的话还要加学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
大二起到枫林校区(原上海医学院)学习,课程有系统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社会医学英语(上学期)和生理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局部解剖学、病理解剖学、卫生法(下学期)。
大三上学期有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功能学科综合实验、诊断学、医学伦理学,下学期有肿瘤学概论、内科学(上)、外科学(上)、影像诊断学、中医学、卫生统计方法、医学心理学
大四上学期有内科学(下)、外科学(下)和一些其它临床学科,我知道的不清楚,大致有眼耳口鼻、妇科、儿科、传染病之类的吧,之后就是实习了,一般去中山或华山。
以上是时间基本确定的必修,此外还有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有:
1、政治:包括必修的“毛、邓、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些科目也在考研政治范围内——和一门政治相关的选修(如应用伦理学、可持续发展概论),还有军事理论。可在整个本科期间修完,但一般建议大一多修些,尤其军事理论。
2、体育:大一、大二四学期各修一门,有篮球、排球、乒乓球、太极拳、木兰拳、剑术等可选。
3、通识核心课程:要求6学分,即三门,分五类左右,如文学、科学,可在整个本科期间修完,但一般建议大一修完。如《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导读、天体物理与宇宙论的演化等。
4、专业选修课程:要求6学分,一般3~4门可修完,通常在大二、大三选修。如临床营养学、医患交流技巧、新发传染病、皮肤美学等。
5、通识选修课程:要求1学分,也是种类繁多,学校鼓励选离本身专业远的课程,选本专业院系开的课不算的。可在整个本科期间选修。
6、艺术类课程:如中外音乐审美等,一门即可,可在整个本科期间选修,但一般建议大一选修。
因为书现在不在身边,所以不能给你准确答案,抱歉啊。不过教材与课程基本同名,一般用高教版或人教版,也有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都用最新版。这个基本不用操心,学校会有统一购买,交钱去拿书就好了,8折的。当然想自己买好像也可以。政治建议自己买,学校有一个旧书书店,就在大门进去的右手边,政治之类的都有新书,而且5折。
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的情况我不清楚,只听说好像要在本部学两年才去枫林。还有就是课程难度要求高、英语要求高。不过你问本科的话应该是指五年制吧。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
G. 请问你还有现代肿瘤学第三版的pdf不
比较基础的:这个可能更符合你的要求。
肿瘤学概论王冠军、 赫捷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03)
大部头基础加临床:
现代肿瘤学(第3版) 汤钊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07)
基础研究:
肿瘤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郑杰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02)
谢过点击采纳。
H. 肿瘤学有哪些中外重要的核心期刊
肿瘤杂志有《中国肿瘤》《肿瘤学杂志》《癌症》《国际肿瘤学杂志》《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文版)》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实用肿瘤学杂志》《分子肿瘤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国外医学--肿瘤分册》《河南肿瘤学杂志》《柳叶刀肿瘤学》《放射疗法与肿瘤学》《PET/CT 肿瘤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肿瘤学年报》《现代乳腺肿瘤学》《临床肿瘤学概论》
I. 胡夕春的教学经历
2006-2007学年,学生,临床医学(七年制)03;课程名称,肿瘤学概论;课时,5节;课程内容,肿瘤诊断学(临床、检验)、肿瘤的化学治疗、和循证医学和肿瘤学。
2008-2006学年,第二学期。学生,临床医学04级八年制(1)班;课程名称,肿瘤学概论;课时,5节;课程内容,肿瘤诊断学(临床、检验)、肿瘤的化学治疗、和循证医学和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