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玄理2命令

玄理2命令

发布时间:2022-08-24 23:04:53

A. 日本进献2位公主,为何第二天唐高宗就将她们关进铁笼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故事是宫廷秘史中大家最感兴趣的一块,时隔千年仍有人在质疑,他们两个人到底是互相利用,还是真的是皇家难得的真情,其实真情是有的,不然武则天最后为什么又将天下还给了李氏呢?但两人也并未向后世流传的那班情真意切,毕竟李治身为皇帝,后宫又不止武则天一人。



得知原由之后,高宗虽然将玄理放了,但是仍然对两位日本公主存有阴影,当即就命人将两位公主从铁笼中放了出来,送回了驿馆。后人得知此事之后才明白,这不就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误会吗,简直是太尴尬了。

B. 晋书 卫玠传 原文及译文

《卫玠传》出自《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原文如下:
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祖父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成长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骠骑将军王济,玠之舅也,俊爽有风姿,每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又尝语人曰:"与玠同游,冏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及长,好言玄理。其后多病体羸,母恒禁其语。遇有胜日,亲友时请一言,无不咨嗟,以为入微。琅邪王澄有高名,少所推服,每闻玠言,辄叹息绝倒。故时人为之语曰:"卫玠谈道,平子绝倒。"澄及王玄、王济并有盛名,皆出玠下,世云"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辟命屡至,皆不就。久之,为太傅西阁祭酒,拜太子洗马。璪为散骑侍郎,内侍怀帝。玠以天下大乱,欲移家南行。母曰:"我不能舍仲宝去也。"玠启谕深至,为门户大计,母涕泣从之。临别,玠谓兄曰:"在三之义,人之所重。今可谓致身之日,兄其勉之。"乃扶舆母转至江夏。

玠妻先亡。征南将军山简见之,甚相钦重。简曰:"昔戴叔鸾嫁女,唯贤是与,不问贵贱,况卫氏权贵门户令望之人乎!"于是以女妻焉。遂进豫章,是时大将军王敦镇豫章,长史谢鲲先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敦谓鲲曰:"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何平叔若在,当复绝倒。"玠尝以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容。

以王敦豪爽不群,而好居物上,恐非国之忠臣,求向建邺。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葬于南昌。谢鲲哭之恸,人问曰:"子有何恤而致斯哀?"答曰:"栋梁折矣,不觉哀耳。"咸和中,改茔于江宁。丞相王导教曰:"卫洗马明当改葬。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后刘惔、谢尚共论中朝人士,或问:"杜乂可方卫洗马不?"尚曰:"安得相比,其间可容数人。"惔又云:"杜乂肤清,叔宝神清。"其为有识者所重若此。于时中兴名士,唯王承及玠为当时第一云。

译文:
卫玠五岁时神态异于常人,他的祖父卫瓘说卫玠与众不同,只是自己年纪大了,看不到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卫玠年少时乘坐羊车到街市去,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玉人,人们都去观看他。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风度姿容,每次见到卫玠,就叹息说珠玉在身旁,就觉得自己形貌丑陋。又曾对别人说,与卫玠一同出游,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边,光彩照人。

卫玠长大后,好谈玄理。其后多病体弱,他的母亲王氏常不让他多说话。遇到有好日子,亲友有时请他说几句,没有不赞叹的,认为他说到了精微之处。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别人,每当听到卫玠的言论,就叹息倾倒。为此当时的人说:“卫玠谈道,王澄倾倒。”王澄与王玄、王济都有盛名,都在卫玠之下,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卫玠的岳父乐广全国闻名,评论的人认为“岳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样光润”。

后来,朝廷多次征召卫玠入朝为官,征召的命令到来,卫玠都不赴任。很久以后,担任太傅西阁祭酒、太子洗马。卫玠的兄长卫璪担任散骑侍郎,在宫内侍奉晋怀帝司马炽。

永嘉四年(310年),当时中原战乱渐起,卫玠因天下大乱,打算搬家到南方,他母亲王氏说她不能舍下你哥哥卫璪离开。卫玠把道理讲得深透,为了门户大计,王氏流着泪答应了他。卫玠临别前,对兄长卫璪说:“恭敬父、师、君的道义,是人们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说是献身事君,哥哥自勉。”于是护送母亲搬到江夏(今湖北武汉)居住。

卫玠的妻子乐氏很早去世,征南将军山简见到卫玠,很是器重钦佩他。山简说:“过去戴叔鸾嫁女,只嫁给贤人,不问地位贵贱,何况卫氏是权贵门户有名的人呢!”于是把女儿嫁给卫玠。接着卫玠进入豫章(今江西南昌)。当时大将军王敦镇守豫章,长史谢鲲先前就一直尊重卫玠,相见后很高兴,交谈了一整天。王敦对谢鲲说:“过去王弼在朝中的谈吐像金声,此人在江表的言论如玉振,精微言论,断绝了又续接。没想到永嘉末年,又听到正始年间的声音,何晏如果还在,一定倾倒。”卫玠经常认为人无完人,可以宽恕;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处理,因而终身看不到他喜怒的容颜。

卫玠因王敦豪爽不合群,好居人上,恐怕不是国家的忠臣,于是谋求到建邺(今江苏南京)。京师的人听说其姿容,看他的人挤成人墙。卫玠因劳累成疾而加重病情,于永嘉六年(312年)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当时的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卫玠死后葬在南昌。卫玠死时谢鲲哭他很悲痛,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悲伤,谢鲲回答说栋梁断了,因而悲哀。咸和年间(326年―334年),卫玠改葬于江宁。丞相王导告论说:“卫洗马确实该改葬。此人是风流名士,海内仰望,可以准备薄祭,来勉励旧日好友。”后来刘惔、谢尚共同议论朝中人士,有人问杜乂可以和卫玠相比吗?谢尚说他们二人怎能相比,他们之间的差距容得下几个人。刘恢又说杜乂是貌清,卫玠是神清。卫玠就是这样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当时中兴名士,只有王承和卫玠为当时第一。

C. 谁知道 谢安 是谁

隐居生活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祖谢缵,曹
魏时任过长安典农中郎将(据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补遗》所收“谢
府君神道”);祖父谢衡,是西晋有名的儒学家,“博物多闻”,“以儒素
显”,任过博士祭酒、太子少傅、散骑常侍一类的文官。父亲谢裒(一作褒),
永嘉之乱时携家南渡,在东晋政府中担任过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谢安出
身于这样的名门世家,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在德行、学问、风度等方面都有
良好的修养。四岁时,谯郡的名士桓彝见到他大为赞赏,说:“此儿风神秀
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即王承,东晋初年名士)。”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
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当时社会名
流如刘真长、王羲之、王蒙、支遁等都对谢安有很高的评价。因此,社会上
把谢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谢安早年无意仕宦,朝廷公府虽屡次召辟他
出来做官,都被他以身体不好为借口辞退。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今浙江上
虞县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吟诗咏文,过
着逸士一般的悠闲生活。咸康中,在扬州刺史庾冰的强迫下,不得已出任为
庾冰的僚属,但只一个月左右,便又辞职回家。后吏部尚书范汪提名谢安任
吏部郎,谢安即写信拒绝。御史中丞周闵奏谢安被召,历年不到任,应禁锢
终身。经皇帝下诏才赦免。谢安堂兄谢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并
四州军事,握有相当的军政大权。升平元年(357)谢尚死,谢安的哥哥谢奕
接任谢尚的官职。次年,谢奕也死去,其职由谢安的弟弟谢万接任。谢氏一
家,屡出大官,家门富贵,只有谢安一人隐退。谢安妻子是名士刘惔的妹妹,
也是名门闺秀,问谢安为什么不出来做官,谢安轻蔑地说:“恐怕免不了要
出来的。”谢安隐居时,每外出游玩,常带妓女相随,司马昱(后即位为简
文帝)当时任宰相,听后说:“谢安既然肯与人同乐,也不会不与人同忧,
召他会出来的。”果不其然,谢安还是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对政局有明智的
见解。隐居时,亦常常协助兄弟从政。谢万任吴兴郡太守时,谢安随万赴任。
谢万有时贪睡,谢安便往床前,手叩屏风呼他起来理事(《太平御览》卷七
○一引《俗说》)。升平三年,谢万奉命讨伐前燕,谢安也随军北上。谢万
为人傲慢,谢安便劝他说:“你身为元帅,应常常关心手下将领,使大家齐
心协力,哪里有像你这样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谢万不听,反而每称诸将为
“劲卒”,手下的人都对他很不满。谢安十分着急,亲自登门拜访谢万的部
将,对他们厚相逊谢亲托,自队帅以下无一例外,深得人心。后谢万战败,
手下本欲乘机起事,因念及谢安的缘故才作罢。

出山入仕
升平三年,谢安的名声愈来愈大,甚至有人说:“安石不肯出,将如苍
生何!”谢万兵败被革职,谢氏兄弟再无人担任高官,为避免门户中衰,谢
安便毅然决定出仕。升平四年八月,谢安出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当时
年已四十了。桓温得谢安为僚属,十分高兴。对左右的随从说:“你们可曾
在我的僚属中见过这样有才能的人?”谢安最初官职不高,但颇有威望。曾
推荐门生几十人给田曹中郎将赵悦子录用,赵悦子上报桓温,桓温让他录用
一半,但赵悦子认为:“当年谢安在东山时,官府名流屡次催逼,惟恐他不
关心政局人事,今天他自己从乡选举士,哪里有反而不用的道理。”于是,
全部录用。
升平五年,谢万病逝,谢安归郡赴葬。不久,转任吴兴太守。在职期间,
无重大建树,但为政清平。后人思念他,立了“吴兴太守谢安碑”(见陆心
源《吴兴金石记》)。咸安元年(371),升为侍中。这一年,桓温废海西公,
改立司马昱,为简文帝。简文帝风姿优美,喜儒学、玄学,颇勤于政务。但
无济世大略。谢安将他看作惠帝之流,只能清谈而已。二年,转任吏部尚书、
中护军。七月,简文帝去世,太子司马曜继位,为孝武帝。桓温原以为简文
帝临终会禅位给自己,不然,也会让他居摄政事,协助太子从政。简文帝原
也有这种打算,但由于王坦之、王彪之等人的反对才作罢。桓温怀疑是谢安、
王坦之从中作梗,对他俩怀恨于心。宁康元年(373)二月,桓温从姑孰入朝,
驻扎于新亭,大列兵卫,传说要见王坦之和谢安。当时传说桓温要杀王、谢,
取司马氏而代之。王坦之十分害怕,问谢安怎么办。谢安神色不变说:“晋
室存亡决定于我们这一次的行事。”便与王坦之去新亭见桓温。朝廷百官都
排列在道路两旁拜见桓温,王坦之吓出一身冷汗,连朝见用的手版也颠倒了。
谢安却从容镇定。王坦之原来名望与谢安不相上下,至此,人们莫不称赞谢
安胜于王坦之。
宁康初,桓温大权在握,威行内外,孝武帝软弱无能,政不己出,全赖
谢安、王坦之等大臣尽忠臣辅,维持政局平衡,使桓温始终不能取司马氏而
代之。桓温一再催促朝廷授给他加九锡殊礼,记室袁宏起草了礼文,文采甚
美,当时桓温已重病在身,谢安故意缓行其事,每次袁宏呈草稿上来,都要
他修改,一连修改了几次仍不能定稿。袁宏不明其意,问仆射王彪之。彪之
说:“桓温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不会久于人世,文稿还可拖延些时日。”果
然,这一年七月,桓温便病故了,加九锡的事便不了了之。
桓温死后,桓氏势力仍十分强盛。其弟桓冲、桓豁,侄儿桓石秀操纵着
扬、荆、江等军事重镇。谢安为了避免朝政大权落入桓氏手中,让崇德褚太
后出来临朝听政。褚太后是谢安堂姐的女儿,她的临朝对谢安很有利。不久,
谢安升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共掌朝政。宁康二
年,中书令王坦之出任徐、兖二州刺史,谢安又兼统中书省,成为实际决策
者。当时,北方的前秦、前燕等少数民族政权强盛,不断侵扰东晋边境,国
内宗室司马道子弄权,大族如王、桓诸族恃强抗衡。鉴于这种国情,谢安对
外采取和靖政策,尽量减少武力冲突;对内施行德政,文武用命,富国强兵,
同时维持各大族之间及大族与皇室之间的势力平衡。如扬、荆、徐、兖四大
重镇,前二镇握于桓氏手中,后二镇则为太原王氏所操纵。宁康三年,王坦
之卒,谢安即以徐州授桓冲,自领扬州刺史,首先夺得对京师威胁最大的军
镇。当时,太原王蕴因为是皇后的父亲而受皇帝的信宠,谢安不久又解桓冲
的徐州授王蕴,既间疏王蕴和皇帝的关系,又削弱桓氏的兵权,也使太原王
氏再握军镇,达到各大族势力基本上平衡。与此同时,又注意不过分伤害大
族的既得利益,乃奏请追封晋初开国功臣的后裔,兴亡继绝。永嘉时,大量
北民南渡,大族兼并流民为部曲,不立户籍。桓温执政时,曾行土断,三吴
首当其冲,被括逃户多流入京师。有人主张彻底搜索,谢安不许,认为应以
德政抚民,不行烦细苛政,加上强寇压境,不宜扰乱民心,故回答说:“京
师若容不了这些人,何以称为京师?”(古义京曰大,师曰众)史称谢安“弘
以大纲”“不存小察”,基本上类同于王导的施政措施。王导晚年不复理事,
行无为之政,死后庾冰继任,则纲密刑峻,殷羡认为庾冰之政虽纲目不失,
终是小道,不如王导之政。谢安十分欣赏和赞同这一评价。因为谢安为政宽
恕,事从简易。人们都称赞他政如王导而文雅则胜过王导。

淝水大捷
太元元年(376),谢安进位中书监、录尚书事。二年,又加司徒,谢安
谦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徐、兖、豫、青五州军事。当时,前秦屡扰
晋境,朝廷下令招求可以镇守北方防线的文武良将。谢安推荐自己的侄儿谢
玄。有人讥诽谢安用人唯亲。中书郎郗超虽与谢安有怨隙,闻此事后叹息说:
“谢安能不怕他人讥诽而举荐自己的亲戚,真是明智。谢玄是有才能的人,
必不辜负谢安的期望。”果然,谢玄任兖州刺史后,在京口组成“北府兵”,
精锐无比,成为东晋最强劲的武力。太元四年,出镇广陵,命令儿子谢琰进
攻彭城,获胜而归。太元五年,进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太元八年,前秦苻坚亲率六十万大军南侵,水陆并进,直逼淝水,京师
为之震惊。谢安任命自己的弟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都督,
儿子谢琰辅国将军与西中郎将桓伊等率八万精兵拒敌。敌我兵力悬殊,人心
惶惶。战前,谢玄前来请问战略战术。谢安却说:“朝廷已另有旨安排。”
谢玄亦不敢追问。谢安泰然无异常日,命驾车出游,与亲朋好友欢聚,还跟
谢玄一起围棋赌别墅。谢安平日棋技不如谢玄,但这一天谢玄心里慌乱,竟
输给了谢安。下完棋,又在别墅附近游览山水,至夜晚才回来。西线的桓冲
十分担忧,从荆州派来三千精兵帮助保卫京师。谢安却不接受,说:“朝廷
已有退敌之计,无须补充兵力,西边防线也很重要,不宜随便抽调军队。”
桓冲对手下的人叹息说:“今大敌当前,宰相只顾游山玩水,又派年轻不懂
事的青年将领上前线,敌众我寡,东晋灭亡无疑了。”谁知谢安早已成竹在
胸,欲稳定民心,才故意装出若无其事,以博奕游玩托情,暗中却运筹帷幄。
十月决战前夕,召来诸将,面授机宜。淝水一战,晋军大破秦军,捷报传来,
谢安正与客人围棋,接信看后放在一边,照旧下棋。客人询问何事,谢安才
慢慢回答:“子侄们已打败了秦军。”下完棋回家,由于心中极度高兴,过
门槛时碰折了屐齿都不知道。这种操胜负于谈笑之间的风度和喜怒不形于色
的修养,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晚年
桓冲得知谢氏诸将已破秦军,既妒忌谢氏的胜利,又后悔当初失言,加
上自己镇守西线,历年败于后燕军队,羞愤交加,太元九年二月发病而死。
荆、江二州刺史缺任,谢玄新立大功,朝廷上下都认为应把这二个重要军职
授与谢玄。但谢安一来感到自己家族功名太盛,战后,谢石进位尚书令,太
元九年谢安进位太保,若谢玄再出任西线重镇,一家揽尽全国军政大权,容
易成为众矢之的;二来担心尚有一定势力的桓氏一旦失去重要官职,会怨恨
而起事。因此,将荆州授与了桓冲侄儿桓石民,任命石民的弟弟桓石虔为豫
州刺史,桓冲的孙子桓伊则为江州刺史。谢安一直注意维持各大族之间的势
力平衡,既不过分削弱,也不让其过分膨胀,即使对自己的家族,也不例外。
因此,谢安当政期间,政局比较稳定,国力发展较快,南北对峙的局面,也
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
谢安虽小心处事,但由于名高权重,难免引起一些人的妒忌。谢安女婿
王国宝,是太原王坦之的儿子,不学无术,谢安十分讨厌他,只任命他当尚
书郎。王国宝自以为出身名门,理应任清要官职,不愿任尚书郎,辞职不干,
并积怨于谢安。王国宝的堂妹是司马道子的王妃,道子与孝武帝是投机的酒
徒。因此,王国宝谄媚司马道子,让他在皇帝面前离间谢安。孝武帝于是逐
渐不信任谢安,转而宠用司马道子。淝水战后,谢安功名大盛,孝武帝心有
忌惮,加以道子离间,由是疏远。九年三月,又升谢安为太保,进一步将他
架空。谢安也识时务,让荆、江二州于桓氏,维持大族间势力的平衡。一方
面回避司马道子,不与他抗衡,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夺回军政大权,维持自己
家族的势力。九月,上书请求率兵北伐,于是加授谢安大都督扬、徐、江、
荆、司、豫、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十五州诸军事,加黄钺。
十年,前秦国内发生叛乱,苻坚求援于东晋。谢安正欲避司马道子,于是请
求亲自率兵往救。四月,出镇广陵的步丘(今扬州邵伯镇),修建城堡居住,
名为“新城”。谢安晚年虽功成业就,名盖天下,但忆起昔年隐居东山的悠
闲生活,仍无限思念。及遭司马道子排斥,更思隐退。在新城造船凿舟,大
作航海的准备,一旦时机适当,便欲沿长江下三吴,告老还乡,再过山水间
的生活。但就在这一年七月,谢安病倒了,只得请求返回京师。走前,犹对
北伐作了部置,命令龙骧将军朱序驻扎洛阳;前锋都督谢玄驻扎彭沛,互为
犄角,待来年汛期水涨,东西两路一齐渡江北伐。部置完毕,才与儿子谢琰
一起回到建康,上书请求退职。八月廿二日,谢安病卒于建康,终年六十六
岁。东晋朝廷以隆重的仪式追悼谢安,孝武帝亲临灵堂三天,追赠太傅,谥
文靖(谥法:柔德安众曰靖)。十月,追封庐陵郡公。谢安有两个儿子。长
子谢瑶,袭封爵,官至琅琊王友,早卒。次子谢琰,甚有将才,跟随谢安从
政,官至卫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后在孙恩之乱中被杀害。

风流学养
谢安不仅是东晋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博学多才,风度优雅,为东晋
名士之冠。江左重人物,风流学养特为士人所矜重,谢安在这些方面,都体
现了优秀的素质。
玄学作为侨姓士族的文化标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对玄理的
掌握和谈玄技巧成为一项重要的价值标准。谢安便精于玄道。二十来岁时,
拜访名士王蒙,与他清谈了很久,大受赞赏。曾与许询、支道林等人聚集在
王蒙家。谢安提议大家在一起言咏写怀,于是共解《渔父》。谢安看题,令
众人解释,支道林先解,讲了七百余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人无不称
善。大家都各抒己见之后,谢安谈自己的见解,讲了万余语,才峰奇逸,萧
然自得,在座的人,莫不钦服。许、王、支都是东晋有名的谈手,而皆服于
谢安,可见谢安玄学知识的渊博和言谈的精炼。
谢安亦通儒家经典。宁康三年(375),孝武帝将讲孝经,谢安与弟谢万
等人在宫廷侍读,中书郎车胤摘句,不懂的地方便问谢安兄弟,一而再,再
而三,深感不安,便对袁宏说:“不问则德音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
宏劝他不必担心,因为“明镜不疲于屡照。”意即谢安学识渊博,通经熟典,
为人解答疑难不会有什么困难。
在文学方面,谢安也很有修养。能诗善文,才学华丽。早年在东山,“出
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全三国两晋南北朝诗》所收谢安诗作十来
首。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深得,为朝廷所采纳。桓温阅后,递给在座其他
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他闲居时,常与子侄们论文作诗,成了当
时文坛佳活。
谢安性好音乐,精通乐理,曾与戴逵谈论琴书。自弟谢万死后,十年不
听音乐。及登台辅,却不因丧废乐。王坦之屡次写信劝阻他,说居丧废乐是
儒教大礼,希望谢安能维持礼治。但谢安却回信说:“我所追求的是声律,
可称为情,所以没有什么不可作的,正聊以乐自娱,若要尊崇世教,纯洁行
为,则不但不可提倡,亦非所屑。”他曾对王羲之说:“中年伤于哀乐,每
次与亲人离别,总有几天心情不愉快。”王羲之安慰他说:“年纪大了,自
然如此,正要依靠音乐来陶冶性情。”谢安晚年居丧行乐,谅必有寄兴托情
的因素。而社会上的人将它视为风雅的行为而竞相仿效,遂成当时一种风尚。
除音乐外,谢安还“工书善画”。他很喜欢顾恺之的画,称赞其画是“自
生人以来未有也。”可见他对绘画有一定的爱好和鉴赏能力。曾经跟王羲之
学草书,王羲之称赞他是“解书者”,说明他不仅会书法,而且懂书法理论,
同时也有自己的欣赏能力。谢安的行书、隶书都写得很好。南朝羊欣所编《古
来能书人名》及王僧虔《论书》等,都把谢安作为东晋书法家。
桓温执政时,郗超得宠,朝廷百官都很敬畏他。谢安曾与王坦之一起去
拜访郗超,等候了半天,还不得接见,王坦之便要走,谢安说:“难道不能
为身家性命而忍耐片刻吗?”对待下层也是如此。谢安曾乘船东行,仆人们
牵纡引船,时快时慢,有时停顿,有时却又放任船只飘荡,触着岸边,使船
上人相撞。但谢安从不呵责仆人,人们称赞他不会喜怒无常。但有一次,谢
安参加哥哥谢奕的葬礼回来,天色已暮,又下着雨,车夫喝得酩酊大醉,驾
驭不住牛车,谢安坐在车中,手取车柱撞打车夫,声色俱厉,使车夫骇然酒
醒。人们说谢安的性格如深沉的江水,平时静静缓流,但在关隘的地方却奔
泄直下。
谢安待人接物,很注意风度。东晋门阀社会,社交有较严格的流品,士
人不交非类,但谢安却善于礼接士庶。琅玡名族王献之来访谢安,正好习凿
齿也在谢安家里,王献之鄙视习凿齿出身寒门,不肯和他坐在一起,便站着
不坐,谢安急忙安排王献之坐在自己的对面。献之走后,谢安对侄儿说:“献
之虽然清高,但为人太过矜持,会损其自然。”琅玡名族王胡之在东山居住
时,曾一度较清贫。门第低下的陶范当时正好任乌程县令,便派人给王胡之
送来一船米,但王胡之却不肯接受,并说:“我没有得吃自然会去谢尚(谢
安的堂兄)家里取,无须你陶范的米。”弄得陶范十分尴尬。谢安听说后,
认为王胡之所作所为太过分了。可见谢安对森严的门第阀阅并不赞同。
谢安在对子弟的教育上,也主张德教。谢安的妻子刘氏曾问谢安为何不
见他训育子弟,谢安说,“我常常以我的言行来告诉他们应当怎样做。”也
就是说,谢安立足于以身作则。在教育上,很注意方法方式,从不唐突,伤
害子弟的身心。侄儿谢玄小时候,性好浮华,常佩紫萝香囊,别手巾垂腰,
谢安欲改变他这一嗜好,但又不愿伤害他的自尊心,便想法与他赌香囊,赢
了之后便把它烧掉。谢安的二哥谢据小时候不懂事,曾爬到屋顶熏老鼠,社
会上流传为笑话。谢据的儿子谢郎不知道是他的父亲所作,也常与人说笑这
宗事。谢安因此对谢郎说:“世人用此事来诬蔑二兄,也有人说是我干的。”
谢郎听后十分懊恼,从此再也不敢提起这桩事。人们认为谢安能故意把这桩
蠢事说成是自己的过失,来开悟侄儿,“可谓德教”。由于谢安身体力行,
教子有方,故其子弟大都成才。如谢玄、谢琰是东晋名将,而封(谢韶)胡
(谢朗)遏(谢玄)末(谢渊),为文坛彦秀。谢氏一门,人才济济,文武
双全。
谢安向来有弘远之称。在东山时,曾与孙绰等人泛海而游,乍然风起浪
涌,船上的人都惊慌失措,主张返航,只有谢安神色不变,吟啸自如,众人
钦叹,“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东晋社会常用容止风貌来衡量人材。这
种特殊的价值标准渊源于两汉的品评人物,认为一个人的才性可以在容止风
貌中体现出来,称为标致或风流,直接影响人物的名声地位,对社会风尚也
有潜在的影响效应。谢安有鼻疾,作洛下书生咏,声音浊浓,士人们爱其咏
而不能及,甚至有人用手掩着鼻子来模仿其浊音。谢安被誉为东晋风流领袖,
他的一举一动,都左右着当时的社会风气。谢安有一位同乡,在地方上做官
回来,捎带五万把蒲扇回京城出售。谢安使用他这种蒲扇,结果,京城不论
士人、庶人,都争着模仿,使扇价倍增,不到一月,五万把蒲扇便销售一空。
又有河东人裴启撰《语林》不实,被谢安斥为“裴氏学”,于是“众咸鄙其
事,《语林》遂废”。史称“谢相一言,挫成美于千载;及其所兴,崇虚价
于百金。”谢安不仅有卓越的军政才能,而且风流儒雅,多才多艺,世称“大
才叠叠谢安”,这对于一个地位仅次于皇帝的权臣来说,是很难得的。难怪
后人以为“江左风流宰相唯谢安耳”。

D. 物理这个词最早是在公元300多年前,哪位科学家首次使用

物理,是翻译过来的,不可能在“公元300多年前,哪位科学家首次使用”
再说表示时间,有”300多年前“、”公元前300多年“,没有“公元300多年前“的说法。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 ,所以他的家庭应该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67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是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亚里士多德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这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不是一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又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公元前343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
腓力于公元前336年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 到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
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着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
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他就去世了,终年六十三岁。

研究领域:
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
在天文学方面,他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在物理学方面,他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
在生物学方面,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在教育方面,他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
亚里士多德还曾提出许多数学和物理学的概念,如极限、无穷数、力的合成等。

相关作品:
1、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着作后来由他的注释者汇编成书,取名叫作《工具论》。他们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认为逻辑学既不是理论知识,又不是实际知识,只是知识的工具。《工具论》主要论述了演绎法,为形式逻辑奠定了基础,对这门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亚里士多德的另一着作《物理学》讨论了自然哲学,存在的原理,物质与形式,运动,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问题。
3、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一书中开始讨论物质和可毁灭的东西,并进而讨论了发生和毁灭。
4、《气象学》讨论了天和地之间的区域,即行星、彗星和流星的地带;其中还有一些关于视觉、色彩视觉和虹的原始学说。
5、亚里士多德的其他重要着作有:《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和《分析前篇和后篇》等 。

E. 山西裴家

一、寻根溯祖
1、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飞廉的,他的裔孙被封于苹邑(今山西闻喜县东),称为苹氏,至六世孙为苹陵,他在周僖王时被封为解邑(山西蔺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改加衣字,表示已经离开了苹邑,称为裴姓。
2、源于周朝秦国。秦国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于秦,史称秦非子。秦非子的后代中有人被封为侯爵,并被封为裴乡(今山西闻喜县的裴城)的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世子孙便已封邑为姓,称裴姓。
3、源于春秋时晋国。晋平公将一个贵族封到裴中(今陕西岐县)那个地方做首领,这位贵族被称为裴君。他的后代遂以"裴"为姓,称裴姓。
二、郡望堂号
【堂号】
"绿野堂":唐朝时督国公裴度建有绿野堂别墅。 "督国堂":唐宪宗时,淮蔡节度使不听朝廷的命令。朝廷派了许多军队去平叛,都大败。大臣提议罢兵。裴度力请征讨。朝廷拜他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副宰相),督兵平淮南,擒吴元济,因功封督国公。
【郡望】
河东郡:秦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裴 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着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 度: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 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近代有我国着名的史前考古学家、我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我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裴文中。

裴 氏 起 源
姓氏: 裴 祖籍: 河东
祖宗: 伯益 郡望: 河东郡
分类: 以封、住地为氏
姓氏来源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裴姓是伯益的后代,被封于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后代因此以pei为氏,后来他们的后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为裴,称裴氏。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说,裴姓原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秦时的非子之孙被封为裴乡侯,子孙因此以裴为氏,即山西闻喜的裴氏家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上也记载,非子的孙子受封于pei乡,后代因以封地为氏,后来徙离封地,就去邑旁从衣旁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时贤士伯益的后裔。伯益是颛顼帝的子孙,善于调驯鸟兽,被虞赐姓为嬴,后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约2650年以前的周朝时,伯益的后裔出现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天子封为解邑君,食采于现在河南省洛阳县南方的解邑,于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从非乡搬到解邑,并且改姓为裴。自此,裴氏先人以解邑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迁,繁衍至今,分布于全国各地。望族居于河东郡,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裴氏家族”探源
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望世家族,这就是河东闻喜裴氏家族。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着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自汉、魏,历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中华大地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仅隋唐二代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名臣就不下数十人。其中着名的政治家有裴休、裴楷、裴蕴、裴矩、裴他、裴让之、裴政、裴寂、裴胄、裴度、裴枢等;军事家有裴行俭、裴茂、裴潜、裴叔业、裴邃、裴骏、裴衍、裴宽、裴果、裴文举、裴镜民、裴济等;法学家有裴政;外交家有裴矩、裴世清等。
在各个学术领域中,裴氏家族卓有成就者更是朗若群星,闪耀古今,不胜枚举。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224—271年)(裴秀、裴楷等号称闻喜八裴,与当时的琅琊八王齐名。),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创造性地制定出“制图六体”的原则,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为编制地图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为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所着《禹贡地域图》18篇,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图学说的专着。他被誉为“中国制图学之父”。
裴秀之子裴頠(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南北朝时期的“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皆以注史享有盛誉。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作注65卷、博采群书,史料翔实,流传千古,开注史之先河。宋文帝称赞他“裴世期为不朽矣!”他的儿子裴骃为司马迁《史记》作注,写成《史记集解》80卷,流传于世。他的曾孙、裴骃之孙裴子野撰写编年体《宋略》20卷,其叙事、评论都超出了沈约所着《宋史》水平。二着均影响非凡,永垂后世。
唐代小说家裴铏着《传奇》一书,首先提出的“传奇”这个专有名词,以后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小说文体,且愈来愈富有生命力,深得世人喜爱。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隋代名臣裴政,是着名的法律学家。据《隋书》记载,裴政在断狱时,“用法宽平,无有冤滥”,深得民心。又因敢于直言进谏,多所匡正,享誉朝堂内外。隋文帝继位后,裴政等人受命制定隋朝新律《开皇律》。裴政博采魏、晋、齐、梁等南北朝时各家刑典,取其可用之处,废除了前世的枭首、鞭笞等酷刑,把刑讯时惯用的大棒、毒杖、车辐压踝等酷刑全部革除,并规定民有冤屈,县不受理时,可依次上诉郡、州、省,仍不理者,可直接向刑部申诉。《开皇律》无论从内容到形式,比历代任何律令都显得格外开明,是一部划时代的古代刑典,为后世立法奠定了规范格式。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高度评价道:“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也”,足见其影响深远。
隋朝文林郎裴世清,是个九品小官,正史甚至没有给他立传,但他却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率领访日友好使团出访日本的外交大臣。隋大业三年(607年),日本国派遣使者小野妹子访隋,次年3月到达长安。裴世清受隋炀帝诏命,率隋朝使团一行13人回访日本,并晋见了日本天皇,献上了文物及国书。 他携带的这份国书在日本的《日本书记》太籍中被保存下来,成为永久的历史见证,为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臣裴矩(547——627年),是供职于周、隋、唐的三朝元老,为政廉谨,颇负清名。他先后任民部侍郎、内史侍郎、尚书左丞、史部尚书等职。隋炀帝时,裴矩受命赴张掖(今甘肃)主管与西域各国开展贸易之事。在与各国商人接触中,他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大量宝贵资料,编撰成《西域图记》3卷。书中不但以大量的文字介绍了西域44国的国情,还绘制了许多地图,标出了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3条大道,其中中道和南道,即为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
唐开国元勋裴寂,在隋末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之际,高瞻远瞩,顺天顺人,鼎助李渊起兵晋阳,建立了李唐王朝。
唐宰相裴耀卿(681——743年),致力于整顿漕运,保证了南粮北调的水道畅通,解决了唐王朝沿续了几十年的关口粮荒问题,开元年间传为佳话。
一代贤相裴度,更是世代传颂,名垂青史。在唐代政治家中,裴度的名字完全可以与唐初的名相魏征等人相提并论。他从青年时代便胸怀壮志,正气凛然。其一生的最大功绩就是竭尽毕生精力去一次次地削平藩镇割据势力,特别是在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中,立场坚定,力挽狂澜,功绩卓着,使唐朝又一度取得了统一,出现了“元和中兴”的政治局面。淮西之乱平定之后,唐宪宗封裴度为上国柱并晋国公。后来由于奸臣构陷,裴度三起三落,几度入相,几度出藩。裴度为相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诗文大家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曾撰写诗文颂扬他的功德。他的一些事迹,甚至被编成传奇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裴氏家族千余年来,将相接武,代有伟人,确实是中外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所以,在我国的历史剧中,表现裴家的戏剧就有好几个,像《游西湖》、《李惠娘》、《裴恒遇仙记》、《白蛇传》等,演的都是与裴家有关的事。名剧《白蛇传》里的法海,是唐初政治家、书法家裴休的儿子。历史上的法海,本来是正面人物,可明清小说出世后,法海便成为反面人物了,这也算是一奇。
闻喜裴氏,是闻名天下的中华望族,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门第。历代所修的县志、州志、府志、省志中,裴氏名人几乎占了乡贤录中四分之一强的条目,由此可见其家族英才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千年兴旺之族,宰相频出一望,功在中华盛世,史书犹沁余芳。这样的望族,这样的门第,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穿透千年风云,穿透历代名相,我们可以看到裴氏家族是儒家标榜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典范。
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两千余年来,裴氏家族的兴隆与辉煌,引发着人们的深思。
追溯裴氏家族经久兴隆的原因,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总结了三条,即联姻、世袭与自强不息。裴氏家族历史上共出过附马、皇后、太子妃、王妃、公主、荫袭95人。由联姻、世袭所结成的封建裙带关系,这无疑是促成裴氏人物显露头角的优越条件,但并不是主要原因。对于公侯将相数以千计的裴氏家族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教育,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是裴氏家风的主要特征。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裴柏村至今仍保留着重视教育的传统,几乎家家门楼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大字,初中以下没有不上学的孩子。改革开放以来,村里考上大学的有30多人。
天下裴氏之宗族所居——裴柏村
山西省闻喜县(闻喜。春秋战国时为古曲沃地,秦为左邑,属河东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 111年>汉武帝刘彻巡幸河南,路经河东左邑桐乡,闻平南越大捷,进改桐乡为闻喜。历代县城虽有变迁,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山西闻喜,是着名的宰相之乡。中国有很多着名的人文之乡,如浙江绍兴是幕府之乡;四川眉山是才子之乡;山东曲阜是儒圣之乡;山西运城是武圣之乡;湖北英山是将军之乡。历史名谣中有:“山东出将,山西出相”的说法。)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1995年4月2日),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现存裴氏祠堂、裴氏碑廊、裴氏墓冢等众多古迹。
裴氏祠堂又称晋公(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入相,爵封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
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精品书刻博物馆。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年),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着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17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墓冢座落在裴柏村东五公里风光秀丽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F. 我的世界玄理2钨矿在哪

地下 .

阅读全文

与玄理2命令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cnc玻璃精雕机编程 浏览:311
电脑复制中途改文件夹名字 浏览:496
批处理转exe反编译工具 浏览:74
pdf怎么换成图片 浏览:323
换位加密能够按照一定 浏览:388
安卓开发入门pdf 浏览:190
日医pdf 浏览:861
指定文件夹换壁纸 浏览:898
天玥服务器是什么架构 浏览:236
苹果为什么回购安卓手机 浏览:87
27岁程序员发型 浏览:197
图库文件夹是什么意思 浏览:532
空调压缩机隔音 浏览:352
簿荷阅读app为什么登陆不了 浏览:516
zigbee与单片机通信 浏览:440
下载服务器错误怎么办 浏览:653
pdf读取库 浏览:484
如何找到底层算法 浏览:330
小宅z3下载什么app 浏览:816
快速打印pdf 浏览: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