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计算机研究生35岁后是不是也要转行
到35岁还是程序员的话,说明你混的很不怎么地, 最起码应该是项目经理吧? 技术好点的也应该是架构师吧, 35的架构师多的去了, 年薪起码都是二三十万以上的。楼主认为二三十万的年薪有必要转行吗?那些转行的 大多数都是技术不怎么的, 又没有什么管理能力,干不来项目经理, 实在没的混了才转的。更何况,中国的软件行业才起步多久? 相信中国以后也会有很多白发程序员的。 看看微软的程序员,高手都是五十多那个年龄段的。 要我看,起码能干到45. 到45 钱应该赚够了,也该退休了。
② 34岁了想转行程序员可以吗
34岁想转行程序员可以吗。
34岁对于程序员来说年龄已经偏大。事实上一般来说,行业内34岁的程序员都会考虑转行,转设计、转架构、转管理之类的,起码也要成为核心技术人员。
所以34岁理论上是不再建议转行程序员的。
③ 40岁的程序员可以有多么牛X,程序员出路
1. 帮助企业获利
那你就需要做好国内45岁后可能找不到非高端职位。如果你愿意,那就继续打工,我设想的方向大体如下
2. 帮助他人获利
从事教育培训,成年培训(可以soft skill或技术培训),少儿培训(k12近几年好象很火),职业培训,出国培训等等
3. 创业
不在乎收入的话,创业吧,和朋友一起
没人脉的,想自己soho的,那就更简单了,接接私活,国内外freelancer也多,实在不行,搞个微商,或者就全职在家炒炒股
还可以出书立作,写博客,翻译书本文章,公众号,卖名声,吸吸粉,说不定就有人跑来找你做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然后开线上课程,音频的,视频的都行,好象也挺赚的
4. 直接养老
直接找关系进入体制内(学校或国企,或家庭)养老,发挥下余热,还可以做一点副业
P.S,公务员考试也歧视35岁以上的(硕博除外)了,以下, from ,
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2年05月28日至1998年05月28日期间出生),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6年05月28日以后出生);
所以,看起来,你真要过了35岁,那就只能赶紧备考,然后辞职去读个全日制硕士了。
5. 出国再就业
抓紧考个雅思,学好英文,技术移民,举家迁往国外,毕竟目前国外的技术人员生命线确实要长一些(当然失业率也很高)
6. 改行
上面都不行,那就只有转行吧,为兴趣不为收入,再重新活一次,也算另一种创业,比如有改行心理咨询师的,少儿培训,幼教的,开始面向市场的
7. 直接退休
能够实现35岁前财富自由,退休,环游世界
没有财富自由的,出家参禅什么的,反正清心寡欲的话,可以做的事也很多
以上 /捂脸。
你看选择这么多,关键是,你想做什么
想好就赶紧去做!
④ 34岁还能当程序员吗
我是干程序员的,不过我比你小一轮,但是年龄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应该身体力行,为自己所喜欢的行业而努力,加油了!
⑤ 阿里P8程序员34岁年薪170万,这在北京而立人群中属于什么收入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各地数据后发现,许多一二线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速。其中,2019年上半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60元,同比增长8.9%。这里涉及到一个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用来代指人均居民可制配收入,而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可以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由上数据可以知道北京仅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33860元。
⑥ 大龄程序员工作难找,我该怎么办
34岁算什么大龄,正当工作学习的好年纪。
不要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气馁,把找工作当成一个项目来做,好好规划,不断完善简历,找到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
找到工作之后信心自然就有了。
⑦ 程序员今年33岁还在写代码,不想干这行该做些什么好呢
程序员今年33岁还在写代码,不想干这行该做些什么好呢?
因为我已经在IT行业超过10年,它也是四岁的年龄,并且徘徊硕士或技术周围岗位的人将被治疗或被动地面对这个问题。所以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有一种感觉,让我们谈谈我的个人经历。请让您的职业生涯发展到您的瓶颈?仍然真的在做目前的行业,这个位置完全没有被爱?在30岁的时候,大多数人将面临着旧的尴尬,而辞职和裹过来的朋友特别需要仔细思考。毕竟,大多数人都没有我的,一点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最后,它是一个瓶颈,可以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寻求突破。还在这个行业,这种帖子是完全灰色的吗?我在我31岁的时候进行了调整。我有时间特别焦虑。
近年来,市场经济极为严重。如果你真的想转动,转移你的帖子,你必须学习并了解你想要参与的行业,做你的知识库,而不是这个方面的朋友,学习别人的经历,否则可能是非常的难以出去甚至褪色。
⑧ IT程序员有没有年龄限制,年纪大了是不是就做不了了
都说35岁是人生的一道坎,立在“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之间。在国内,过了35岁,对编程还有热情的程序员真心不多了。编程就像登山一样,越往上爬人越少。35岁之后,除了转管理,仍坚持写代码的都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必将大有可为。
因为,编程不是青春饭,技术才是硬通货。
编程绝对是一门技术活,程序员是一门“手艺人”。甚至可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没有编程到30岁,你还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所以,并不是编程编到30岁就玩完了,而是编程编到30岁才刚刚入门。”不合格的程序才会喜欢速成、好大喜功。(酷壳-陈皓:编程能力与编程年龄)
首先,数据说话:来看看编程水平和年龄关系的两张图。
美国学者对 Stack http://Overflow.com上的用户进行了数据挖掘,制作了这样两张图:
(Patrick Morrison & Emerson Murphy-Hill | Is Programming Knowledge Related to Age?)
1、年龄分布图
可见,程序员年纪呈正态分布,高点在25岁左右,但是中点在29岁左右。
2、能力和年龄分布图
程序员的能力=总声望 / 活跃时间
令人惊讶的是,程序员的能力在从25岁左右开始上升,一直到50岁后才会开始下降。所以说,程序员吃的不是青春饭。只有靠蛮力,用体力而不是用脑力的“码农”,才是吃青春饭的人。然后,再举个栗子,看看这个酷酷的硅谷
Frank Jernigan
2001年,我加入了Google的工程师队伍,那一年,我55岁。没错,在Google的四年时光,我一直都是那里年龄最大的程序员。
我做了什么?我不是团队领导,也不是经理,我只是一个单纯的程序员——和一群平均年龄小我25岁的同事一起工作。我的年龄貌似从来都不是问题,我感觉自己只是团队的一员,同时我也是这样被对待的。
其实,上了年纪并不意味着落后,除非你脱节。为了不和潮流脱节,我从不曾停止学习。1975年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用的是打孔卡片和大型服务器,用Fortran 和 PL/1 语言编程。20世纪80年代,我对OOP(面向对象编程)产生了兴趣。我学习了所有和它相关的东西,并且撰写了题为《使用面向对象编程的设计方法论》的硕士论文——现在应该被埋在波士顿大学的协议栈里面吧。
在用Lisp语言编程十年之后,1990年我开始学习使用新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C++。仅仅几年之后,网络大爆炸出现,我又进入了网络开发领域,开始使用HTML/JavaScript等新技术。学习,不断的是学习,是我在这么多年职业生涯中实现转变的关键。
我观察到很多和我年纪一样的程序员转入了管理岗位,或者爬上领导岗位,或者完全转行到和编程无关的新领域。在我早期的大多数工作中,我的经理都会注意到我是一个有天赋的编程员,然后不怎怎的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应该成为一名经理。如果没有更好的机会,我可能会接受这样的提升,但是很快我就发现我讨厌当经理。我喜欢软件开发——这就是我想从事的事情。当我的经理走到我的办公室,看见我在专注编程的时候对我说:“你为什么在编程?你现在是一名经理了!”一切都很清楚了
⑨ 34岁的程序员应该干点啥
有些程序员口才非常了得,私下很爱与后辈沟通,也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新手的各种提问。对于这种程序员,我只想说:“去当培训讲师吧!”
⑩ 程序员过35岁就找不到工作了是真的吗好害怕
中国程序员不能超过35岁,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国外却不一样,40、50岁仍然作开发工作的大有人在,为何会有如此差异呢?
在中国,程序员不能超过35岁,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软件开发工作就是青春饭,顶多靠毕业这十年的时间,超过这个年龄,要不成功跃身成为管理者,要不转行进入其他领域,好像再没有更好的选择,即使偶有继续坚持作开发的,也被看成另类一族。老外却不是这样,40,50岁仍然作开发工作的大有人在,甚至很多牛人,包括获得康柏最佳软件奖的Robber,仍在埋头作着他所喜欢的编码工作,为何如此差异。我仔细想了一下,特别是这一年参加了太多的技术培训,基本有了一些结论。
首先,国内软件开发工作的性质决定这一切。我们所作的产品开发,真正技术含量并不高,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培训和实践,基本都能掌握这些技能。而我们现有产品开发设计水平有限,对于软件开发的理解还仅限于编码,完成功能这些基本的需求,产品进度是第一驱动力,特别是一些小公司,把快速开发出产品作为最高目标,软件设计质量差,很少考虑可维护性、可扩展性这些重要的软件质量属性,仅仅追求功能和进度,产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设计、编码,少有测试甚至没有测试,就直接交付给客户。当在客户那里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时,开发人员就开始不断的为客户解决这样那样的问题。软件做到最后,很多人都会陷入自己不断挖掘出来的“陷阱”里走不出来,步入在复杂的系统中查找BUG、解决BUG、增加功能、引入新的BUG、再解决BUG这样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中,从事的都是一些低级开发工作,对于软件开发的理解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每天都疲于救火和拼命打补丁,软件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最终摆脱了这样的厄运——项目结束,下一次软件开发又是同样过程的重复。
这些无休止的低级开发和维护工作,会耗光一个人所有的激情和精力,随着年龄的增大,热情和体力都在衰减,而这些工作,只要毕业生经过培训,同样可以胜任。有着廉价的、并且充满热情的毕业生作竞争,身心疲惫的老程序员必然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做到最后,连他们自己都会失去对软件开发的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对于这样的快速开发模式,十年开发经验和五年开发经验有很大区别吗?干吗不使用更经济便宜的开发人员?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中国人一向的官本位思想。开发人员始终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界,听起来从事的是高级技术工作,说起来也是“以人为本”,但是,有多少企业管理者真正重视和认可开发人员的,哪怕是硕士,博士,这些开发人员在“大官,小官”面前,都只是普通劳动者而已。程序员是一个没有未来的行业,哪怕资历再深,能力在强,也还是一个劳动者而已,只有当上领导,走上管理才是最终的出路,否则,薪水上不去,地位上不去,只能面对被淘汰的命运。
实际,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由于国内对软件开发一直抱有一种错误理解。如果软件开发仅仅是代码编写,查找BUG,可以说,那确实是在做一些低级的软件行为。做了十年的开发人员,确实不见得比作了3年的人更强多少,反正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工作3年的一样可以作,而且有更大的热情和精力。
软件业要发展,就应该跳出这个怪圈,走向更高的领域,对软件开发重新进行认识。我们要明白,软件开发要融入工程化的思想,要有高度的设计能力,关注更多的软件运行属性和设计质量属性。同样的系统,不同的软件人员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软件,正规,高效的开发团队要比游击队开发团队不只高出几十倍的效率。
软件开发,不仅仅需要关注功能、性能,更应该去研究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质量属性;不仅仅只关注代码,而更要上升为设计,复用等。软件开发不能只是写出C语言的代码,单元测试、同行评审、培训与学习,这些都是开发人员基本的素质,也是提高软件质量的最基本手段;举例来说,单元测试做好了,就可以让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也能让软件的维护成本降下来,把开发人员解放出来;同行评审可以让开发人员之间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在设计,编码阶段严格控制软件质量;培训则是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现在基本上所有这些主要的质量行为都被忽略了,而这恰恰是走出低级开发的最好途径。同时,还有更高层次的设计开发、软件重构、模块化、系统构架、搭建统一软件平台、度量软件质量等等。有了重构,就会写出可读性好,可维护性好的软件,甚至因此提高自己的软件设计能力,减少出错的几率;模块化,让软件最大程度的实现复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开发质量;软件构架设计,从技术层次上最早决定了软件的命运,而这里又有太多的技术,设计模式,软件规划等,让软件开发从编码上升到设计的层次,搭建统一软件平台,是大产品,系列化开发的必然之路,对于软件质量的度量,会让我们的软件开发变得更加透明,清晰,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到软件的开发过程,从各个环节去控制软件质量,而不是仅仅凭着感性的认识到了最后才去补救。
以上这些知识,一个人,哪怕勤奋学习一辈子,也不可能完全具备所有的技能。35岁算什么,做到70岁都不晚。当然,你需要真正的热爱它,并且不断得学习和进修。所以说,软件开发人员,要作的事情太多了,软件实在是一项浩大的脑力工程,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最低的行业,因为要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每时每刻都要处于不断的学习和更新当中。既然选择了,既然喜欢了,就应该投入进去,享乐于此了。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能并且愿意去认识到这一点,跳出低级开发的怪圈,走向更高的层次。
同时,要意识到,一个资深开发人员的作用绝不亚于一个管理人员,高明的企业应该给予相同的待遇,要把培养和储备高级技术人才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这样才能让企业在人才领域得到不断积累,资深开发人员才会带出高效的开发团队,从而开发出高质量,高效率的软件,让企业在不断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明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或者乐于转向管理的,很多人就是适合做开发工作,他们可以走得更深入,成为专家,应该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能力,让整个团队高效运作起来。
所以说,开发人员,决不只是35岁,只要你愿意,可以作一生的开发,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