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ifconfig文件編譯

ifconfig文件編譯

發布時間:2022-06-30 11:57:51

① 今天一台IBM3850安裝了一個新網卡,重啟後ifconfig無法看到這塊網卡

那是內核相應的模塊沒有添加。
也就是沒有相應的網卡驅動。
找到相應的網卡廠家的官網,看看是否支持linux下的驅動。

② linux里的一個硬體(無線網天線)安裝方式,幫我翻譯下可以么,我也不知道怎麼操作,謝謝

這是安裝無線網卡驅動的兩個方法,都是從源代碼安裝的,所以首先應該已經下載好相應版本的(與無線網卡的型號對應)的驅動源碼包。

方法一:
1. 編譯
make
2. 安裝
make install
reboot
3. 啟動wlan (root許可權)
ifconfig wlan0 up

第二種方法不建議使用。如果按照這個方法不行,基本上是因為你下的這個驅動有問題。最好能找到二進制的安裝包,直接圖形界面雙擊就可以安裝了。

PS:用cd進入linux的話就無法用這個方法安裝驅動了,因為cd上是無法寫入內容的。

③ 怎麼編譯安裝nginx1.8.1

要編譯安裝Nginx,首先我們要安裝依賴包 pcre-devel 和 zlib-devel:
# yum install pcre-devel zlib-devel -y
程序默認是使用 nobody 身份運行的,我們建議使用 nginx 用戶來運行,首先添加Nginx組和用戶,不創建家目錄,不允許登陸系統
# groupadd nginx
# useradd -M -s /sbin/nologin -g nginx nginx

准備工作完成後就是下載編譯安裝Nginx了,可以從我提供的網盤下載,也可以去Nginx的官網下載。
首先解壓源碼包:
# tar xf nginx-1.4.4.tar.gz
然後 cd 到解壓後的目錄就可以執行 ./configure 了
# cd nginx-1.4.4
指定安裝目錄和運行時用的屬主和屬組,並啟用狀態監控模塊等
# ./configure \
--prefix=/usr/local/nginx \
--pid-path=/var/run/nginx/nginx.pid \
--lock-path=/var/lock/nginx.lock \
--user=nginx \
--group=nginx \
--with-http_ssl_mole \
--with-http_flv_mole \
--with-http_stub_status_mole \
--with-http_gzip_static_mole \
--http-client-body-temp-path=/var/tmp/nginx/client/ \
--http-proxy-temp-path=/var/tmp/nginx/proxy/ \
--http-fastcgi-temp-path=/var/tmp/nginx/fcgi/ \
--http-uwsgi-temp-path=/var/tmp/nginx/uwsgi \
--http-scgi-temp-path=/var/tmp/nginx/scgi \
--with-pcre
等配置完成後就可以 make && make install 了
# make && make install
# mkdir /var/tmp/nginx/client/ -pv

等編譯安裝完成後在 /usr/local 下就會出現 Nginx 這個目錄了,進入這個目錄後發現目錄非常簡單。它的配置文件存放在 conf 目錄中,網頁文件存放在 html 中,日誌文件存放在 logs 中,sbin 目錄下只有一個可執行程序 "nginx"
接下來我們簡單的為它提供一個服務腳本吧!
# vim /etc/init.d/nginx
新建文件/etc/rc.d/init.d/nginx,內容如下:
#!/bin/bash
# chkconfig:235 85 15
# description: Nginx is an HTTP server
. /etc/rc.d/init.d/functions
start() {
echo "Start..."
/usr/local/nginx/sbin/nginx &> /dev/null
if [ $? -eq 0 ];then
echo "Start successful!"
else
echo "Start failed!"
fi
}

stop() {
if killproc nginx -QUIT ;then
echo "Stopping..."
fi
}

restart() {
stop
sleep 1
start
}

reload() {
killproc nginx -HUP
echo "Reloading..."
}

configtest() {
/usr/local/nginx/sbin/nginx -t
}

case $1 in
start)
start ;;
stop)
stop ;;
restart)
restart ;;
reload)
reload ;;
configtest)
configtest ;;
*)
echo "Usage: nginx {start|stop|restart|reload|configtest}"
;;
esac

之後給這個文件可執行許可權:
# chmod +x /etc/init.d/nginx
好了,現在可以使用 start,stop 這些參數控制Nginx服務了

由於腳本是我自己寫的,還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歡迎大家修改和完善!
現在我們就試試啟動服務看看效果吧:
# service nginx start
記得關閉 SElinux 和 iptables 防火牆哦,
# service iptables stop
# setenforce 0
接下來就在瀏覽器中訪問你服務的IP看看效果吧!是不是出項了歡迎的字樣呢

接下來就研究下 Nginx 的配置文件吧!
# vim /usr/local/nginx/conf/nginx.conf
各項參數的意義如下:
worker_processes 1; 工作進程數量

error_log logs/error.log; 日誌文件位置
pid logs/nginx.pid; pid文件位置
worker_connections 1024; 沒進程的連接數
listen 80; 監聽埠
server_name localhost; 主機名
root html; 網站根目錄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網站索引頁
error_page 500 502 503 504 /50x.html; 訪問錯誤頁面
剩下的其他被注釋掉的代碼塊:
location ~ \.php$ { . . . . . . } 對PHP的支持,需要安裝PHP
server { . . . . . . } 添加server代碼塊能添加虛擬主機
剩下還有監聽443埠的超文本傳輸安全協議 HTTPS server 需要在編譯Nginx時添加ssl的支持

接下來我們試著添加一台虛擬主機吧,虛擬主機的添加可以基於埠,可以基於IP,也可以基於主機名,我們挨個來看看:
基於埠:
首先編輯配置文件,添加server代碼塊,記得要寫到http{ . . . . . . }這個大的代碼塊中。
server {
listen 80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var/www/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這樣就添加了一個監聽8080埠的服務,你也可以定義自己喜歡的埠哦。
接下來檢查下配置文件有沒有問題,如果最後一個單詞顯示successful就代表沒問題了,可以重新啟動Nginx了
# service nginx configtest
# service nginx restart
接下來就給第二個虛擬主機寫一個index吧!首先創建目錄
# mkdir -pv /var/www/html
# echo '<h1>Hi! This is 8080!</h1>' > /var/www/html/index.html
好了 接下來試著在瀏覽器中訪問訪問,記得第二個主機要加上埠訪問哦

現在試著用不同的IP建立虛擬主機吧!我們可以在一塊網卡上綁定多個IP地址的方式來實現
# ifconfig eth0:0 10.0.0.4/8
記得把IP換成你自己的哦!然後ifconfig看看是不是多出來一個網卡IP了呢
讓後繼續修改配置文件,這回要修改兩個地方,一個是原本自帶的站點的 listen 項,一個是自己添加的站點的 listen 項。
基於IP:
server {
listen 10.0.0.3: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server {
listen 10.0.0.4:80;
server_name localhost;

location / {
root /var/www/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讓他們只監聽不同的IP,用相同的埠

接下來再瀏覽器上用不同的IP來訪問試試吧,及的還得重啟Nginx,先檢查一下,出現錯誤了看看哪裡配置的不對,然後就可以重啟了。
# service nginx congiftest
# service nginx restart
如果配置給網卡的第二個IP不想要了,把它停掉就可以了
# ifconfig eth0:0 down
再 ifconfig 看看是不是沒有了呢

現在試試用不同的主機名吧!也是企業用的最多的方式。我們把兩個站點的listen項都改為80,然後修改service_name項為定義的主機名
基於主機名: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ybmq.com;

location / {
root 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server {
listen 80;
server_name zhzz.com;

location / {
root /var/www/html;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

然後重啟Nginx吧!

可是我們在瀏覽器上怎麼通過域名訪問呢?要知道我們訪問 啊,qq 啊之類的是通過DNS伺服器的,難道我們還要配置一台DNS伺服器?其實不然,我們通過修改客戶機的 hosts 文件就可以了。hosts文件是一個本地的域名解析文件,我們要解析哪些域名只要把域名和對應的IP寫到一起就可以了。在Windows XP之後的系統中,這個文件位於:
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hosts
我們用文本編輯器打開,添加兩個相同的IP對應的兩個不同的主機名就可以了。
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打開這個文件發現已經有很多IP地址了,可以直接在最後加入這兩行,也可以直接清空這個文件,不會有什麼問題的。這個文件的用途還可以屏蔽一些網站哦,只需要把網址對於的IP改為 127.0.0.1 也就是本地回環地址,瀏覽器查詢域名對應的IP時時先通過查詢這個文件的,如果查詢到了,不管對錯都不會訪問DNS伺服器了,所以我們給它一個錯誤的地址,那它一輩子也打不開被屏蔽掉的網站了。
好了 接下來就在瀏覽器中試試用用域名訪問你的兩個站點吧。
如果大家還用IP訪問會是什麼情況呢?我不說了,大家還是自己測試吧 哈哈o(^▽^)o

④ linux下ifconfig後不顯示ipv4的地址,怎麼回事兒啊求教達人~~

進配置文件看是否已經配置了IP地址
more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⑤ 請教一個在android下執行ifconfig命令的問題

/sbin/ifconfig 不過有的系統你只能查看,不能設置。設置需要 root 許可權。 一般的系統默認普通用戶沒有到 /sbin/ 和 /usr/sbin 的 PATH 環境變數。而 ifconfig 在 /sbin 裡面。 sudo 是需要修改設置的,默認我記得 centos 沒有設置用戶可以 sudo...

⑥ 嵌入式linux系統開發的具體步驟

第一步、建立交叉編譯環境
沒有交叉開發經驗的讀者,可能一時很難接受這個概念。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一般
我們工作的機器,稱為開發機、主機;我們製作好的系統將要放到某台機器,如手機或另一
台PC機,這台機我們稱為目標主機。
我們一般開發機上已經有一套開發工具,我們稱之為原生開發套件,我們一般就是用它
們來寫程序,那麼,那什麼又是交叉編譯環境呢?其實一點也不神秘,也就是在開發機上再
安裝一套開發工具,這套開發工具編譯出來的程序,如內核、系統工作或者我們自己的程序,
是放在目標主機上運行的。
那麼或許有初學者會問,直接用原生開發工具為目標主機編譯程序不就完了?至少我當
初是這么想的。一般來說,我們的開發機都是X86 平台,原生開發套件開發的工具,也針
對X86 平台,而我們的目標主機可能是PowerPC、IXP、MIPS……所以,我們的交叉編譯
環境是針對某一類具體平台的。
一般來講,交叉開發環境需要二進制工具程序、編譯器、C鏈接庫,嵌入式開發常用的
這三類軟體是:
Binutils
Gcc
uClibc
當然,GNU包含的工具套件不僅於此,你還要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第二步、編譯內核
開發工具是針對某一類硬體平台,內核同樣也是。這一步,我們需要用第一步中建立的
工具,對內核進行編譯,對於有內核編譯經驗的人來說,這是非常簡單的;
第三步、建立根文件系統
也就是建立我們平常看到的bin、dev、proc……這一大堆目錄,以及一些必備的文件;
另外,我們還需要為我們的目標系統安裝一些常用的工具軟體,如ls、ifconfig……當然,
一個辦法是找到這些工具的源代碼,用第一步建立的交叉編譯工具來編譯,但是這些軟體一
是數量多,二是某些體積較大,不適合嵌入式系統,這一步,我們一般都是用busybox來完
成的,包括系統引導軟體init;
最後,我們為系統還需要建立初始化的引導文件,如inittab……

⑦ mysql為什麼要用cmake編譯

設置LINUX自動匹配環境變數

1.$su #su進入root
#vi /etc/profile
在文件末尾加上下列語句:
PATH=$PATH:/sbin #在PATH變數後追加/sbin目錄
export PATH=$PATH:/sbin #設置變數為全局的
保存並退出。
退出root並在終端運行
$source /etc/profile #該命令的作用是重新執行剛修改的初始化文件,使之立即生效,而不必注銷並重新登好了在終端中輸入ifconfig 創建用戶和組

groupadd mysql // 建一個msyql的用戶和組
useradd -g mysql mysql -s /usr/sbin/nologin
mkdir /usr/local/mysql // 創建目錄
mkdir /usr/local/mysql/data // 數據倉庫目錄

安裝mysql

tar -zxvf mysql-5.5.14.tar.gz
cd mysql-5.5.14
cmake -DCMAKE_INSTALL_PREFIX=/usr/local/mysql

PS: cmake的時候,參數可以不用那麼多,只要一個-DCMAKE_INSTALL_PREFIX=/usr/local/mysql就行了,我們可以在 my.cnf裡面配置。[mysqld]中的內容,看看你後的my.cnf有沒有這些設置,有就不用了在設置了。

make && make install
如果需要更改配置,則:
make clean
rm -f CMakeCache.txt

復制配置文件

cp support-files/my-medium.cnf /usr/local/mysql/my.cnf

設置許可權

chmod +x /usr/local/mysql
chown -R mysql:mysql /usr/local/mysql

配置開機自啟動

cp /usr/local/mysql/support-files/mysql.server /etc/init.d/mysql
chmod +x /etc/init.d/mysql
chkconfig --list
//update-rc.d mysql defaults (/sbin/chkconfig --add mysql ; /sbin/chkconfig mysql on)
chkconfig --add mysql
chkconfig mysql on
chkconfig --list mysql

修改my.cnf配置

gedit /usr/local/mysql/my.cnf
[mysqld] 添加:
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default-storage-engine=MyISAM
以下可選:
log-error = /usr/local/mysql/mysql_error.log
pid-file = /usr/local/mysql/mysql.pid
user = mysql
tmpdir = /tmp

安裝默認數據表

/usr/local/mysql/scripts/mysql_install_db --basedir=/usr/local/mysql --datadir=/usr/local/mysql/data --user=mysql

啟動MySQL

/usr/local/mysql/bin/mysqld_safe --defaults-file=/usr/local/mysql/my.cnf &
最後的「&」表示在後台運行,或者使用 /etc/init.d/mysql start (service mysql start)啟動

設置MYSQL命令行路徑
mysql命令的路徑在/usr/local/mysql/bin下面,所以你直接使用mysql命令時,系統在/usr/bin下面查此命令
解決辦法是: ln -s /usr/local/mysql/bin/mysql /usr/bin

測試MySQL是否啟動

1)查看是否有進程mysql
ps -ef | grep mysql

2)查看埠是否運行
netstat -tnl | grep 3306

3)讀取mysql版本信息
/usr/local/mysql/bin/mysqladmin version

至此,MySQL安裝完成。

三、錯誤解決
1.libstdc++.so依賴問題:使用命令yum install gcc

⑧ ubuntu vim c語言編譯

linux平台的C開發環境一般有Eclipse CDT,Source Insight或者VIM,都各有特點。
1.首先,在vmware里設置網卡模式為NAT
先ifconfig -a查看那有幾塊網卡,一般可以看到lo和eth0,我這里是eth1
然後用vi /etc/network/interfaces編輯該文件,再最後面加一句iface eth0 inet dhcp
重啟虛擬機或者/etc/init.d/networking restart就行了
再次ifconfig就可以看到已分配到了IP,然後ping一下外網地址驗證一下。
譯和調試環境安裝好了,該裝編輯器VIM了。
2.裝好後為了編輯方便,先啟用語法高亮顯示,自動縮進,顯示行號等,用VIM編輯VIM的配置文件vim /etc/vim/vimrc,在末尾加上如下設置
syntax on
set autoindent
set cindent
set nu
3.先簡單設置這些,以後再設置配色方案,自動提示,文件列表等功能,VI的使用,可以看看VI的中文手冊,和後面的參考鏈接。

⑨ Linux系統編譯及軟體安裝

1、## ifconfig <介面名> ip地址 netmask 子網掩碼

#network -d 介面名
//設置IP地址

#ifconfig ifconfig <介面名>(up/down)//激活/禁用網路介面

#ifup <設備名> //激活網路介面
#ifdown <設備名> //禁用網路介面

2、#mount /dev/sdxy /mnt/usb

3、#sh ./nxp-5.0.0330-demo.run

4、#emerge wine

5、#cd /usr/src/linux-2.4.20-8
#vi Makefile
.....
VERSION=2
PATCHLEVEL=6
SUBLEVEL=26
EXTRAVERSION=-8...
-清除系統上次編譯的垃圾文件
#make mrproper
#make clean
-設置內核功能
#make menuconfig
注:如果想使用現有內核的配置,可以復制"/boot/config-版本號"文件到內核源碼目錄中,並取名為.config
編譯內核和模塊
#make
-安裝內核及模塊
#make mole_install
#make install
6、⑴從網上下載mdadm,用ftp上傳,解壓mdadm並安裝
⑵准備raid分區/新硬碟,分區工具:fdisk/parded (系統類型為raid)
⑶創建raid設備
#mdadm -Cv /dev/mdx -l數字 -n數字 成員磁碟 -x數字
如:#mdadm -Cv /dev/md0 -l1 -n2 /dev/sdb1 /dev/sdc1 -x0
⑷創建/etc/mdadm.conf文件
#touch /etc/mdadm.conf
#vi /etc/mdadm.conf
#mdadm -Ds>>/etc/mdadm.conf
⑸在軟raid上創建文件系統
#mkfs -t ext3 /dev/md0
#mkdir /soft
#mount /dev/md0 /soft
⑹載入軟raid
#vi /etc/fstab
……
/dev/md0 /soft ext3 default 0 0
……
⑺查看raid 狀態
#mdadm -D /dev/md0
⑻啟動raid
#mdadm -As /dev/md0

⑩ 如何做嵌入式Linux操作系統

做一個嵌入式Linux系統究竟要做哪些工作
做一個嵌入式Linux系統究竟需要做哪些工作?也就是本文究竟要講述哪些內容?我先介紹一個脈絡,可以做為我們後面工作的一個總的提綱:

第一步、建立交叉編譯環境
沒有交叉開發經驗的讀者,可能一時很難接受這個概念。首先,要明白兩個概念:一般我們工作的機器,稱為開發機、主機;我們製作好的系統將要放到某台機器,如手機或另一台PC機,這台機我們稱為目標主機。
我們一般開發機上已經有一套開發工具,我們稱之為原生開發套件,我們一般就是用它們 來寫程序,那麼,那什麼又是交叉編譯環境呢?其實一點也不神秘,也就是在開發機上再安裝一套開發工具,這套開發工具編譯出來的程序,如內核、系統工作或者我們自己的程序,是放在目標主機上運行的。
那麼或許有初學者會問,直接用原生開發工具為目標主機編譯程序不就完了?至少我當 初是這么想的。一般來說,我們的開發機都是X86平台,原生開發套件開發的工具,也針對 X86平台,而我們的目標主機可能是PowerPC、IXP、MIPS……所以,我們的交叉編譯環境是針對某一類具體平台的。
一般來講,交叉開發環境需要二進制工具程序、編譯器、C鏈接庫,嵌入式開發常用的這三類軟體是:
Binutils
Gcc
uClibc
當然,GNU包含的工具套件不僅於此,你還要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擇

第二步、編譯內核
開發工具是針對某一類硬體平台,內核同樣也是。這一步,我們需要用第一步中建立的工具,對內核進行編譯,對於有內核編譯經驗的人來說,這是非常簡單的;

第三步、建立根文件系統
也就是建立我們平常看到的bin、dev、proc……這一大堆目錄,以及一些必備 的文件;另外,我們還需要為我們的目標系統安裝一些常用的工具軟體,如 ls、ifconfig……當然,一個辦法是找到這些工具的源代碼,用第一步建立的交叉編譯工具來編譯,但是這些軟體一是數量多,二是某些體積較大,不適合嵌入式系統,這一步,我們一般都是用busybox來完成的,包括系統引導軟體init;
最後,我們為系統還需要建立初始化的引導文件,如inittab……

第四步、啟動系統
在這一步,我們把建立好的目標、文件、程序、內核及模塊全部拷貝到目標機存儲器上, 如硬碟。然後為系統安裝 bootloader,對於嵌入式系統,有許多引導程序可供我們使用。不過它們許多都有硬體平台的限制。當然,如果你是工作在X86,可以直接用lilo 來引導,事實上,本文就是採用的lilo。
做到這一步,將目標存儲設備掛上目標機,如果順利,就可以啟動系統了。
當然,針對某些特別的平台,不能像硬碟這樣拷貝了,需要讀卡器、燒錄……但是基本的方法是相通的!

第五步、優化和個性化系統
通過前四步,我們已經得到了一個可以正常工作的系統。在這一步里,就是發揮你想像的時候了……
本文的工作環境
項目根目錄/home/kendo/project ------>;我將它指定至PATH:$PRJROOT
子目錄及說明
目錄 內容
bootloader 目標板的引導載入程序,如lilo等
build-tools 建立交叉編譯平台的工具源碼
debug 調試工具及所有相關包
doc 項目中用到的所有文檔
images 編譯好的內核映像,以及根文件系統
kernel 各個版本的Linux內核源碼
rootfs 製作好的根文件系統
sysapps 目標板將要用到的系統應用系統,比如thttpd,udhcpd等
tmp 存放臨時文件
tools 編譯好的跨平台開發工具鏈以及C鏈接庫
工作的腳本
#!/usr/bin
export PROJECT=skynet
export PRJROOT=/home/${PROJECT}
export TARGET=i386-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PATH=${PREFIX}/bin:/bin:/sbin:/usr/bin:/usr/sbin
cd $PRJROOT

閱讀全文

與ifconfig文件編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桌面雲伺服器組建配置 瀏覽:923
濟寧織夢源碼怎麼跳轉到qq 瀏覽:290
西安java培訓 瀏覽:298
蘋果用戶app如何退款 瀏覽:889
解壓方式就是喝酒 瀏覽:396
麥塊怎麼添加到游戲伺服器 瀏覽:962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81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77
高中美術pdf 瀏覽:161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13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82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33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16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43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6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9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25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71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30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