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南傳護衛經偈法增尊者編譯

南傳護衛經偈法增尊者編譯

發布時間:2022-08-11 22:14:33

① 勝利護衛偈來源於哪個佛經

出自斯里蘭卡巴利文《上座部佛教念誦集》。

② 在上座部佛教普遍念誦的巴利護衛經當中,還有幾部護衛

可以在,瑪欣德尊者,法住禪林,的淘寶上,免費結緣幾本書看看。

③ 世界最早的一部佛經是哪部經書

世界最早的一部佛經是《阿含經》 阿含經(agama)原始佛教基本經典。又稱阿鋡、阿含暮、阿笈摩等,意思是「輾轉傳說之教法」「集結教說的經典」。意譯為「法歸」「無比法」「教」「傳」等,指此類基本經典為佛陀教說之所持、所歸、所聚。一般認為,此經基本內容在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已經被確定,至部派佛教形成前後被系統整理,約公元前1世紀寫成文字。據傳說佛陀逝世後,其弟子大迦葉主持了首次結集,會誦了法藏與律藏兩部分。法藏記錄了佛陀及弟子們的言教行跡。包含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法藏之分為4部或5部阿含(依據文字長短和內容特點分為四大阿含: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估計在阿育王時代(前3世紀)。原始佛典以文字寫定是在公元前1世紀。一般認為阿含經形成與部派分裂同時,所以各部派都有大同小異的阿含經典。阿含分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兩系。 版本北傳方面稱《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現代學者認為它們並不屬於同一部派。南傳方面有5部,稱《長部經典》、《中部經典》、《相應部經典》、《增支部經典》、《小部經典》。此中前4部與北傳四阿含經大體相當,但經文數目、排列以至部分內容都互有差異。漢譯《長阿含經》22卷,分4部分,分別敘述有關佛陀、教行,與外道論難及世界成敗之說;《中阿含經》60 卷,222 經,說四諦十二因緣及佛陀與弟子們的言行;《增一阿含經》51卷,從1法而至11法,宣說法數,故名增一;《雜阿含經》50卷,含其他阿含經未收的經文。阿含經類在漢地譯出始於東漢明帝時的《四十二章經》編譯,整部阿含經問世在4~5世紀。此前則有阿含經中單品陸續譯出。 傳承梵語Agama是由彼而此,「來」或「去」的意思,因此古譯阿含為「趣」與「歸」,是「輾轉傳來」,有傳授傳承的意思,如《瑜伽師地論》卷85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於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僧肇《長阿含經》序說:「秦言法歸。……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為名。」《善見律毗婆沙》卷一:「容受聚集義名阿含。如修多羅說:佛告諸比丘:我於三界中,不見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純是眾生聚集處也。」 《長阿含經》序認為,阿含經乃「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翻譯名義集》把「阿含」譯為「無比法」或「教」,意思是「法之最上者也」。南傳上座部的巴利文阿含經典,屬於分別說系銅鍱部的「經藏」,分為「五部」:1.『長部』; 2.『中部』;3.『相應部』(samyutta-nikāya);4.『增支部』 5.『小部』。其中『小部』的內容,錫蘭、緬甸所傳的部類,略有出入。北傳漢譯的阿含經典有四部,分別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和《增一阿含經》等四部阿含經的統稱。漢譯的《長阿含經》,與巴利文五部中的『長部』相當。漢譯的『別譯雜阿含經』,與『相應部』的「有偈品」等相當。漢譯的『雜阿含經』、『中阿含經』──二部,與『相應部』及『中部』相當。漢譯的『增壹阿含經』,與『增支部』相當。 源流據載,佛入滅(涅盤)後,大弟子摩訶迦葉(Maha Kasyapa)在葉波國聞佛滅而返回,由於佛祖生前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三個月後,在摩竭陀國之阿闍世王支援下,6月27日大迦葉遴選五百名碩學僧人在王舍城七葉窟結集三藏,史稱「五百結集」,又稱「第一結集」。釋迦牟尼所說的「經」(又稱修多羅)由弟子阿難(Anada)誦出,優婆離(Upali)誦出律,有五大部阿含,過程極其復雜,各家言殊,以摩訶迦葉為上首。第一次結集時已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其中優婆離結集《律藏》,阿難結集《經藏》,而《阿含經》就在其中,在阿育王之前尚未經編輯。佛滅百年後的阿育王時期,在毗舍離(吠舍離)進行「第二次結集」,《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四部阿含經正式集成,阿含才陸續系統地經過整理,後進入部派分化的「部派佛教」時期。約公元前一世紀寫成文字。中國自隋唐以來,學佛者只宗大乘佛教,視小乘(Hinayāna)為低下,不受重視,使《阿含經》束之高閣千年之久。十八世紀末《阿含經》才在歐美學者的提倡中,重獲地位。 成經關於阿含經成立於何時,就佛典結集之次第而論:(一)佛陀入滅後,第一個夏季,五百阿羅漢會聚於王舍城外之七葉岩,以大迦葉為上首,舉行第一次結集,由阿難誦出法(即經),優婆離誦出律,此即歷史上著名之『五百結集』。阿含經之淵源,即導源於此時。(二)佛陀入滅百年頃,七百比丘會聚於毗舍離城,以耶舍為上首,舉行第二次結集。此次結集以律藏為主,此即著名之『七百結集』。(三)佛陀入滅後二三六年頃,即阿育王之時期,在華氏城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上首,舉行第三次結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成。(四)佛陀入滅後四百年,在迦膩色迦王護持之下,於迦濕彌羅國以脅尊者、世友為上首,舉行第四次結集,此次結集以論釋三藏為主。綜上所述,阿含經於第一結集時誦出,於第二結集以後,即西元前三世紀前後,為阿含經正式成立之時期。 內容阿含經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內容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述及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四諦、四念處、八正道、十二因緣、十二分教、無常、無我、五蘊、四禪、四證凈、輪回、善惡報應等論點。世為小乘佛教各派所宗。漢明帝時,譯有《四十二章經》,內容是阿含中節譯而成。 地位《阿含經》是佛法的根本,是佛世流傳之「教法」,是佛滅後所借結集之「聖教集」,師、弟之間代代傳承,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認的「根本佛法」。《阿含經》是記錄佛陀的開示錄、言行錄。是佛陀大般涅盤後,由弟子們所結集而成,並非佛陀親自所寫、所輯。阿含法義本來就很深,加上早期未有文字經典前,都是靠背誦,所以詞句都盡量力求精簡。凡事有利就有弊。精簡又含有深義的經文,眾生不是看不懂、沒興趣,就是以為懂,但卻曲解法義。加上有很多的精華都是要真修實證才能體悟到,若光從文字上去理解,極易產生誤解。這就是阿含經被判為小乘經的重要原因。 分類《長阿含經》長阿含經共二十二卷,後秦弘始十五年(413年)於長安由罽賓三藏沙門佛陀耶舍口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為漢文,秦國道士道含筆錄。《中阿含經》六十卷,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年)由曇摩難提譯出,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重譯。《雜阿含經》五十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394年-468年)在楊都祇洹寺口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另有二十卷本《別譯雜阿含經》,譯者失傳,譯出的時間可能早於五十卷本。《增一阿含經》又稱《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最早由苻秦曇摩難提於建元二十年(384年)誦出,竺佛念翻譯漢文,曇嵩筆錄。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瞿曇僧伽提婆重譯。 由來《長阿含經》「長」意義,有不同的理解,據《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等載,是以長經的總集,故有此名;《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破諸外道,是為《長阿含》;《分別功德論》卷一則謂,長者,乃說久遠之事,意即歷劫而不絕。《中阿含經》 「中」指篇幅中等的聖教集(據《分別功德論》卷一)。《增一阿含經》;據《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所載,本經是依法數的次第,自一法順次增至第十一法而分類輯成,故稱增一;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增一阿含》是佛陀為諸天、世人隨時說法,總集而成。《雜阿含經》關於《雜阿含》名稱的由來,據《五分律》卷三十、《四分律》卷五十四等所載,此經是佛陀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子、天女等講說四聖諦、八聖道、十二因緣的教說,今集為第一部,稱《雜阿含》。又據《摩訶僧祗律》卷三十二載,以匯集文句之雜者,故稱《雜阿含》。另據《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載,《雜阿含》是闡明諸禪定,為坐禪人所必修習法門。《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五載,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故稱《雜阿笈摩》(《雜阿含》)。

④ 增一阿含經的內容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苻秦建元二十一年(385)兜佉勒國沙門曇摩難提譯。此經是印度北方所傳《四阿含經》中的一種,所說多為漸次趨入佛法的施、戒、生滅、涅槃等道理。隨世人的根機不同,常從各方面來演說一法,隨事增上,以數相次,從一法增至十一法,並說有種種因緣故事,所以叫《增一阿含經》(見《彌沙塞五分律》卷三十,《分別功德論》卷上)。最初是由曇摩難提口誦出梵本,竺佛念譯傳,曇嵩筆受,共得四十一卷(現行本成五十一卷)。其後半十五卷每卷或大段末尾原有的錄偈,因譯人忘卻未譯,經道安與法和加以補訂。但全經譯文未能盡善,後來曾經僧伽提婆略加改訂,因之現行本遂多題作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
此經的內容結構,舊傳有四分八誦(見僧肇《長阿含經序》),但現行本只有十一法的《牧羊品》名下標注第四分別誦,其餘段落不明。全經五十二品,四百七十二經。即:一、《序品》。二、一法,有十三品,一百零九經。三、二法,有六品,六十五經。四、三法,有四品,四十經。五、四法,有七品,六十一經。六、五法,有五品,四十七經。七、六法,有二品,二十二經。八、七法,有三品,二十五經。九、八法,有二品,二十經。十、九法,有二品,十八經。十一、十法,有三品,二十六經。十二、十一法,有四品,三十九經。各品主題如次:
一、《序品》第一,彌勒菩薩告賢劫中諸菩薩及諸天等流布此經;又阿難因優多羅曾受持七佛之法,故以此經囑累優多羅。
二、一法,《十念品》第二,說念佛乃至念死是為十念,共十經。《廣演品》第三,廣說十念法門,共十經。《弟子品》第四,說弟子中阿若拘鄰等百比丘各人專長一法。《比丘尼品》第五,說大愛道等五十比丘尼各人專長一法。《清信士品》第六,說三果等四十位優婆塞的功德。《清信士女品》第七,說難陀等三十位優婆斯的功德。以上四品合為一經。《阿須倫品》第八,以阿須倫不能觸犯日月比喻波旬不能壞如法比丘,乃至一佛出世無與等者,共十經。《一子品》第九,如母愛獨一子女,教使成人,佛誡諸比丘善念專心求於果證,乃至說用不凈想滅五蓋等,共十經。《護心品》第十,說心無放逸能滅三漏,乃至常當專精一心念佛,共十經。《不還品》第十一,說滅欲、恚痴、慳一法能成阿那含,乃至有一比丘心疑佛說,佛告以利養心重能敗善本,如來所教不虛等,共十經。《一入道品》第十二,說依專一心,入賢聖八品道,能證泥洹,乃至利師羅比丘以貪利養致生地獄中等,共十經。《利養品》第十三,說修羅陀比丘因貪利養而墮惡道,若滅味欲即能成道,得盡諸漏;乃至帝釋問須菩提病,聞法法生天之道而悟無我等,共八經。《五戒品》第十四,說殺生等墮三塗,不殺廣施人天得道等,共十經。
三、二法,《有無品》第十五,說應舍有無二見。次說法財二施、二業、二思、愚智二相、思惟二法,禮佛、禮法、禮佛寺等,由受法教化及內思止觀二種因緣起於正見,共十經。《火滅品》第十六,說難陀由覺淫坑火得度四流,次說有餘無余等二涅盤,鳥豬等二喻,善不善,正邪法、貪瞋痴三毒盡為燭明,八正道業,忍與思惟二力,阿那律說天眼不如慧眼,佛記羅雲具足禁戒當漸得道等,共十經。《安般品》第十七,佛告羅雲修安般法,能證羅漢。次說如來與輪王出世甚難,辟支、羅漢出世亦難,作惡與不造善二法煩惱,邪見不可貴,正見可貴,阿難念欲無厭,佛為說頂生王因緣,說善惡二種知識,周劉盤特及舍利弗化世典婆羅門,提婆達兜勸太子弒父,佛說尊者應行正法等,共十一經。《慚愧品》第十八,說慚愧二妙法,說二無厭足,法食二施,斷結即梵志,阿闍世王以醉象試佛,佛降伏醉象,訓誡難陀,使游天、地獄二境,平等視眾生為佛,佛贊大愛道第一廣識多知,非法言法法言非法,此二種人為謗如來,應稱譽者加以稱譽,不應稱譽者即不稱譽,此二種人獲福無量,共十經。《勸請品》第十九,說梵天請說法,為釋提桓因說舍苦樂二行,斷愛欲解脫法,師子王與阿羅漢二無怖,漏盡羅漢應學,有慧與無慧二法,貧賤與富貴二法,生貧賤家與豪族家二法,以及須深女發大乘心,二住地人,二難遇人,小恩不忘況復大者等,共十一經。《善知識品》第二十,說親近善惡二知識,次說曇摩留支入禪三昧觀見前身,供佛與謗佛二因緣,得食染著不染著二喻,近佛遠佛,懈惰與精進,修止觀二法,發歡喜心不懈慢,信施二法難與二種人說,供養父母及菩薩,以慧斷結,除愛離二苦等,共十三經。
四、三法,《三寶品》第二十一,說歸三寶之德,施等三福業,受胎三因緣,心於三寶安住不動,身、口、意三善業,諸根寂靜等三法得漏盡,三病三葯、三患、三惡行,欲、色、痛三法有味著,敬、戒、施三牢要,身、命、財三不牢要等,共十經。《三供養品》第二十二,說三應供養,於三寶所種善根,滅三毒使,三事宜復不宜露,三事宜露不宜復,生、死、老三有為相,愚智各有三相三法,戒定慧三成道法,少壯等三不可保法,貪欲等三墮惡趣法,貪飲睡三無滅足法等,共十經。《地主品》第二十三,佛為波斯匿王說作福無滅當如過去王,次為尊者二十億耳以調琴適度喻比丘學道,提婆長者過去因緣,戒聞施三妙香,佛不與惡提婆達兜相見,並戒阿難莫與愚人從事,不著利養得戒定慧三法,三善趣三惡趣,等、邪、不定三聚,欲恚害三觀,出要、不害、不恚三想等,共十經。《高幢品》第二十四,說念三寶得無畏,念三幢得無怖,次說度那優羅,釋種請佛為王,佛說法勝於輪王,佛為五比丘說法,說惠施慈仁自守三法,度三迦葉及弟子等入道,三齋日受八關齋法,三事獲福無量法,長壽王讓國因緣,跋耆國有阿那律等三族姓子,得大善利,三結系縛人不到彼岸,三三昧不久住生死等,共十經。
五、四法,《四諦品》第二十五,說覺知四諦出苦。次說親近善知識等四法,如來出世四未曾有法,持舍等四擔,胎卵濕化四生,有無結等四人,生而似熟等四果如四種人,舍戒如四種鳥為風所壞,四鳥四雲喻四比丘等,共十經。《四意斷品》第二十六,說四意斷為一切諸行所依,最為第一。次為波斯匿王分別先明後暗等四種人,戒、定、慧、解脫四應覺知法,老、病、死、無常如四山,無常等四法印,義法等四辯,世界等四不可思議,四法本末,四種人應起塔,婆迦梨得四諦能盡漏等,共十經。《等趣四諦品》第二十七,說舍利弗目犍連能廣演四諦義。外道不能分別欲等四受,如日初升等喻布施四法,四無所畏,四眾成就,四等心,知時等四施功德,四寫敬人等,共十經。《聲聞品》第二十八,說四大聲聞化跋提長者等入道。次說欲恚等四結復心,卑、天、梵、佛四座,四大無常,四大廣演義,世出世間四事,四果譬喻等,共七經。《苦樂品》第二十九,分別先後苦樂等四種人。次說身樂心不樂等四種人,四梵福,四食,四辯,四不可思議,四神足,四起愛法,四姓同名釋種,慈悲喜護四等心等,共十經。《須陀品》第三十,佛印可須陀所說許為比丘。又老比丘無恭敬心,當生龍中,修摩那當見四諦,以及他過去的因緣等,共三經。《增上品》第三十一,為生漏婆羅門說以四禪得三明。次說恭敬三寶及持戒四事,四種行跡,四法本,四無量,四三昧,四毒蛇,四恩生天,依戒定慧解脫四賢聖道成佛,覺休息等四樂得四諦之法,比丘當修無常想,斷欲、色、無色愛,多誦經唄不如思惟四緣之法,行法得道等,共十一經。
六、五法,《善聚品》第三十二,說信等五根為善聚,五蓋不善聚。禮佛有五功德,比丘當滅五結修五根,多耆奢造偈第一,說天子五衰相證道因緣,又五事不可得,病人及瞻病人五易瘥法與五不易瘥法,惠施五功德,應時施五事等,共十二經。《五王品》等三十三,為波斯匿等五王說眼等五欲法。次說屍婆羅與五百童子出家因緣,五破欲比丘,不凈觀能除欲縛,掃地五事,掃塔五事,長遊行人五難事,不多遊行人五功德,一處住五非法,不一處住五功德,寧投身猛火亦不破戒,應修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共十經。《等見品》第三十四,說當思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述流離王滅釋種事及其過去因緣。諸天有五衰相。出家有五毀辱法,雞頭梵志證果因緣,世間有五事不可得,五種人不可治療,阿須倫被五天所系縛,比丘也同樣為魔所縛,五陰為滅法等,共十經。《邪聚品》第三十五,說五事邪聚、五事正聚。如來出世五事,有五種施無福,有五種施得大福,人無放逸則破魔五縛,比丘應有五想,有五時不向人禮,毗舍羅因五道大神證果因緣,女人有五種惡,五陰不牢固,僧伽摩知五陰無常降魔證果等,共十經。《聽法品》第三十六,說隨時聽法有五功德。次說造浴室五功德,施楊枝五功德,屠牛等人必墮惡道,佛因帝釋五因緣請為母說法,五王為佛造大神寺等,共五經。
七、六法,《六重品》第三十七,說舍利弗神力,目連神足各皆第一,身口意三業慈與同利、同戒、同見等六重法,令毋忘失。次說六界、六入、六識、六比丘快樂法,咒願六德,求六通等當念戒德具足,六法入地獄,六法生天,六法至涅盤,觀六入因緣生滅,不護六根為不修梵行,及記薩遮尼犍子見佛當盡苦際等,共十經。《力品》第三十八,說凡常六力,比丘當學佛以大慈為力,弘益眾生。次說鴦掘魔賊值佛得阿羅漢道因緣,三惡道與三善道,滅六塵六入等內外六事,施等六法無厭足,滅六見法,乃至喜益王成辟支佛因緣,觀六情法,思惟六情無主,波斯匿王增六事功德,佛以六事應受禮拜,輸盧降伏六師外道,佛說六情染著則流轉等,共十二經。
八、七法,《等法品》第三十九,說七法受樂漏盡。次說發心出家乃至成無漏七時,七事喻無善、退善、不進及四果,七事喻比丘凈戒乃至魔不得其便,七神識住處,如來出世有七覺意現,比丘不必慕輪王七寶,應修梵行現身證果,童真迦葉解譬喻義因證羅漢,七車喻戒清凈乃至得涅盤等,共十經。《七日品》第四十,說七日出時世界無常。次說比丘有七不退轉法,七覺意能治貪欲等七使,七人可事可敬,毗羅先長者七日應命終墮落,阿難度令出家乃至生天,七斷諸漏法,七事增益功德,於出入息修死想,欲存七日乃至一日皆放逸行,七尼犍子七倮形人等非梵行人,迦旃延廣演七使義等,共十經。《莫畏品》第四十一,說斷三結名不退轉義,七死七生盡苦際。次勸梵志死七男兒勿為無常苦惱,觀七善處,修七法得七覺意,佛以八種道及七覺法寶付囑迦葉阿難,共五經。
九、八法,《八難品》第四十二,說三惡道等八難。次說八正道離八大地獄,佛度君荼羅比丘尼等,佛八未曾有法,以八因緣而天地動,八大人念,佛以八法勝八部眾,贊八處惠施,說惠施八德,八邪趨泥犁,八道向涅盤等,共十經。《馬血天子品》第四十三,為馬血天子說八正道得盡世界邊際。次說八關齋法,以八事至海喻人至涅盤,貪著利養則離八正道,由八正道度生死難,度阿闍世王雖不得八正道,而得無根信,當除隨世回轉八法,不著世間八法,四果四向等八種人不著生死等,共十經。
十、九法,《九眾生居品》第四十四,說當離九眾生居處。次說施願九德,惡比丘成就九法不成道,孔雀九法以喻比丘顏貌端正等九善法,當舍女人系縛男子九法,不著四大乃至涅盤為諸法本,九種人離苦患,九種人可貴可敬,為滿呼王說朱利盤特比丘的德行,予知人情等九種人,善知識為全梵行人眾生性行不同想念各異,故知有九眾生居與九神所止處等,共十一經。《馬王品》第四十五,說女人有不凈等九惡,過去商人墮羅剎國商主乘馬王脫難因緣。次說比丘有九法不得長大,於四事供養當念少欲知足,世出世等九食,修慈當得盡漏,空三昧為王三昧等,共七經。
十一、十法,《結禁品》第四十六,說有十事功德,如來為比丘說戒。次說聖賢所居有十事,如來十力,十念法,比丘親近國家有十非法易招譏嫌,國王比丘各有慳貪等十非法,持戒等十法,一論一義一演乃至十論十義十演,比丘當修白骨等想,令一著欲比丘重修十念證果,共十經。《善惡品》第四十七,說十惡墮落,十善生天,十念到涅盤。次說殺盜淫妄等十惡報,誡比丘等當思十功德論,羅雲無身口意等十過,施主奪還施物與人非平等施,十善除邪見,眾生百歲中其行性異等共十經。《十不善品》第四十八,說十不善業果報。次說過去七佛廣略二戒因緣,彌勒下生成佛時教眾修十想事,師子長者供養舍利弗等,佛為羅雲說供養十人多福,等壽比丘入金剛三昧故事等共六經。
十二、十一法,《牧牛品》第四十九,說牧牛有得失各十一法,比丘亦有得失各十一法。次說比丘應成就十一法,佛因十大弟子及提婆各將徒眾經行,因說善惡各以類相從,莫與惡知識共事,五通與六通不同,阿羅漢十一法,佛為比丘釋十二因緣法,十一種人不得八正道,贊一座食法,息心為沙門,清凈為梵志,提婆達兜成辟支佛因緣,修慈心得十一果報等,共十經。《禮三寶品》第五十,說禮佛等當行十一法。次說禮法當念十一事,禮僧當專十一法,大天王等以世法相續,如來今以出世法累囑阿難,說四大泥梨之人罪報相,佛知五趣五趣道與涅盤涅盤道,雪山大樹五事長大,人亦以信戒等五事長益,誦十二部經須知義依行,眾生因無明長夜受苦,大小二劫,共十經。《非常品》第五十一,說眾生流轉生死,墮淚流血多於恆水。次說須菩提思惟無常成辟支佛,應除五弊斷五結,精進比丘當具足戒律等,寧睡不造惡業,記阿那邠祁四子將來出家證果,阿那邠祁聞法生天,為阿那邠祁說四種婦,五陰身不可甘處,當求方便降伏於心,共十經。《大愛道般涅盤品》第五十二,大愛道等涅盤,佛自供養大愛道以報養育之恩,婆陀過去供佛求作女身,生死劫長應生過患。次說聞法有五功德,施主有五功德,施心宜平等,三業以意行為重,生死等四苦難免,十惡報劇,為波斯匿王釋十惡夢等,共九經。
聲聞乘各部所傳之《阿含》,各各不同,《增一阿含》秦譯本究屬於何部所傳,舊時已有一致的意見。因此經有《序品》,又有十一法,顯然非一切有部所傳。所談義理有些近乎大眾部的主張,大眾部為大乘所自出,經中又多處贊嘆方等大乘,談到六菠蘿蜜,還記載了第一次集結之窟外方等大乘經典的「大眾部」集結。所以一般認為此經是大眾部的傳本。
《增一阿含》全部梵本已佚,近年在新疆地方發現的梵文斷簡中,僅有一種,相當於《增一阿含》第三十三《善聚品》第五經《歲經》。
本經全部譯出的前後,有不少零譯本,現存者有《阿羅漢具德經》三十種(詳見支那內學院編:《精刻大藏經目錄》)。另有雜經四十四篇一種,後漢安世高譯,系部分《增一阿含》的譯本(與全譯本的原本不同)。從前雜在《七處三觀經》一起,經今人考訂才分別出來。
西藏大藏經中無《增一阿含》全譯,僅有零本三種。一、《增一阿含》第二十四《高幢品》第一《幢經》。二、《增一阿含》第二十五《四諦品》第一《諦經》。三、《增一阿含》第四十九《放牛經》第十經。
《增一阿含》與南傳巴利文《增支部》對勘,四百七十二經中,僅有一百三十五經相同,不足三分之一。其餘勘同巴利文《長部》的約二經,同於《中部》的約三十三經,同於《相應部》的約四十六經(詳見赤沼《對照目錄》)。

⑤ 求《蔡志忠佛經漫畫:法句經》全文免費下載百度網盤資源,謝謝~

《蔡志忠佛經漫畫:法句經》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7EdiqSOVrnv6GBCSkGBjqw

?pwd=syvb 提取碼:syvb
簡介:《漫畫南傳》是以「偈頌」構成,多半是四句一偈,間或有六句一偈,雖未嚴格用韻,卻具節奏感,讀之琅琅上口,便於深刻記憶;《漫畫南傳》在內容結構安排上看似信手拈來,
卻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化解煩惱的具體步驟與方法;《漫畫南傳》看似文字明白簡潔,卻包含著無窮無盡的義理,涵攝佛陀一生教化之精髓,勾畫出佛教思想體系的總綱,自古以來便被看成是之佛教入門書;」
《漫畫南傳》的語言看似通俗易懂,卻凝聚了佛陀對宇宙自然的思考,充滿了佛陀對人生敏銳的洞察力,哲理深邃,啟迪無窮,猶如不斷湧出的泉水,無疑會是當今社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典。

閱讀全文

與南傳護衛經偈法增尊者編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cad加密圖紙怎麼解鎖 瀏覽:170
免費爽文有聲小說 瀏覽:681
穿越古代巨肉的yy小說 瀏覽:81
貓眼電影實時票房 瀏覽:576
六七十年代科研強國文 瀏覽:408
霸道王子絕對命令全集 瀏覽:309
能在線看的網站 瀏覽:207
自動編譯設置java前端 瀏覽:903
找一本主角叫蘇晨的小說 瀏覽:847
壓縮包多長時間能解壓 瀏覽:370
小說男主叫江宴女主叫溫暖 瀏覽:455
有一部小說主角叫唐糖 瀏覽:302
找一部小說主角叫陸宇 瀏覽:402
受重生悔過的小說 瀏覽:959
單片機顯示模塊電路 瀏覽:305
交換老婆系列小說 瀏覽:280
支持投屏的在線影院 瀏覽:844
男主是鴨子公關 瀏覽:61
yy680 瀏覽:787
二戰德國納粹電影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