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北京新聞編譯社創辦者

北京新聞編譯社創辦者

發布時間:2022-08-19 18:52:45

㈠ 請教一下中國通訊社小史. 夏夏落!

[歷史隨筆]近代中國各通訊社

作者:飛行船長 提交日期:2006-6-6 7:34:00


中興通訊社
中國人創辦最早的民營通訊社。1904年初成立於廣州,社址是廣州市中華中路回龍里32號。發行人兼編輯駱俠挺。首次發稿日期是1月19日。主經發稿對象是廣州和香港地區的報紙。停人時間不詳。
遠東通訊社
1、清末中國人在國外創辦的最早的通訊社。1908年由清朝政府駐外使館隨員王慕陶、王侃叔在比利時創辦,得到清駐比公使李盛鐸的贊助,它接受清朝政府外部的津貼。在國內一些大城市聘有通訊員,如上海陳景志韓、雷繼興,北京汪康年、黃遠庸等。總部曾一度遷設上海。主要向歐洲各國提供中國通訊,同時也將歐洲重要消息向國內各大報社發稿。曾創辦法文雜志《黃報》。清朝政府被推翻後停止活動。2、中國現代私營通訊社。1924年3月30日在上海成立, "宣達民意,傳播真實消息"為宗旨。社長黃克明。在各地主要商埠招聘通訊員。1925年7月在上海組織"新聞學講演會",聘請戈公振、潘公展、嚴諤聲、汪英賓、嚴獨鶴等為講師,講授新聞學基本理論、業務常識,介紹國內外新聞事業的歷史與現狀,深受歡迎,同年10月由學員發起組織成立了上海新聞學會。1926年9月黃克明出國考察,社務由朱少屏主持。1927年3月參加發起組織上海通訊社記者公會。
東京通訊社
民國初年中國留日學生組織的通訊社。1915年7月成立於東京,負責人邵飄萍。這是邵在東京政法學校讀書時,與同學潘公弼等3人組成。用中文向國內京、津、滬、漢等地報紙寄發東京通訊,主要報道留日學生和愛國華僑的反袁活動情況,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曾較早報道日本政府強迫袁世凱政府接受"二十一條密約"的消息,引起國內震動。1916年邵、潘等相繼返回中國,該社遂解散。

新聞編譯
中國早期民營通訊社。1916年7月成立於北京,創辦人邵飄萍。主要業務是采編北京新聞和選譯外電,通過手寫油印方式,向北京各報、外國駐京記者和上海《申報》等發稿。每日一次,每次幾十份。外埠郵寄。由於邵擅長采訪,常以內幕、獨家新聞取勝,而且時效快捷,故稿件多為中外報紙採用,頗獲好評。邵飄萍創辦該社目的,自稱是不滿於外國通訊社"任意左右我國之政聞",與當時一般接受軍閥政客津貼的私營通訊社相比較,獨立性較強,帶有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

平民通訊社
中國五四運動時期民從團體建立的通訊機構。1919年12月湖南學生組織聯合社會各界組成的湖南公民驅逐張敬堯請願團到達北京,請求政府撤換湖南督軍張敬堯。為了揭露張敬堯的罪行,爭取各界同情和輿論支持,請願團成立了平民通訊社,毛澤東為社長。12月22日起發布驅張新聞,每日油印(也有石印)稿件150餘份,送登京、津、滬、漢各報,在各地引起強烈反響。當時北京的《益世報》、《北京日報》、《惟一日報》、《京津太晤士報》,上海的《申報》,漢口的《大陸報》、《正義報》等,均發表社論或時評予以支持,形成強大輿論壓力。不久,驅張運動取得了勝利。平民通訊社稿件大多出自毛澤東之手。現存原稿10篇,附件兩篇,有《湖南請願團詳記》、《張敬堯私運煙種的大破獲》、《張敬堯罪狀大綱(25條)》等。1920年4月毛澤東離京赴滬,平民通訊社亦告結束。

華俄通訊社
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通訊社。1920年4月共產國際代表魏金斯基等經北京到上海後,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介紹俄國革命經驗,幫助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創辦華俄通訊社,7月2日正式發稿。楊明齋(山東人,旅俄時加入俄共,魏金斯基的翻譯,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員)任社長。初名"中俄通訊社",後改現名,簡稱"華俄社"。該社大量報道十月革命後俄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工人運動等方面情況以及共產國際的材料。上海《民國日報》從1920年7月2日至1925年8月1日,連續採用該社通訊稿共100多篇。《新青年》雜志出刊登過該社的稿件。該社還把中國報刊上的重要消息譯成俄文,用電報發往莫斯科。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該社轉由中共領導。

人民通訊社
1、 湖北共產主義小組在武漢創辦的通訊社。成立於1921年春。社長陳潭秋,參加采訪
和編輯業務的有陳萌林、劉子通、包惠僧等。其任務是溝通武漢地區與全國各地工人、學生革命活動的消息。初創時通訊稿用手抄,後油印,除供給武漢及湖北各報外,還寄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各大報。
2、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共產黨人以國民黨漢口特別市黨部宣傳部名義創辦的通訊社。成立於1926年9月。主要任務是宣傳革命形勢,報道北伐革命軍的勝利消息。社長邵季昂(共產黨員),編輯主任鄧瘦秋,記者帥元鍾、張家駒等。是年11月漢口《民國日報》創辦後,該報總編輯宛希嚴(共產黨員)經常指導該社活動。1927年3月與漢口,發起組織武漢新聞記者聯合會。"七·一五"汪精衛叛變革命後,該社被迫停止活動。

國聞通訊社
中國現代影響較大的私營通訊社。1921年由胡政之創辦於上海,9月1日正式發稿。起初受孫中山和浙江軍閥盧永祥等的資助,實為反對直系軍閥的聯合勢力的宣傳機構。每日以郵寄方式向各地報社發稿。以後陸續在北京、漢口、天津、沈陽、長沙、廣州、貴陽、福州、重慶、哈爾濱等地設立分社,或聘請特約訪員。地方通訊和電訊報道大量增加,每日發稿由一次改為2次,約六七千字。陸續增設廣告部和英文部。1924年8月發行《國聞周報》,記載每周國內外大事,並加以評論,執筆者有胡政之、張季鸞、陳佈雷、葉楚、潘公展等。同年10月盧永祥在江浙戰爭中失敗後,胡政之又取得吳鼎昌的支持,重心北移。1925年招聘日本東京通訊員,增加電報傳送新聞。1926年9月胡政之與吳鼎昌、張季鸞聯合接辦天津《大公報》,國聞通訊社並入,該社人員成為報社編輯部和經理部的主要班底。各地分社也成為《大公報》的分支機構。上海總社於1936年結束。

勞動通訊社
中國共產黨北京黨組織早期創辦的通訊社。1923年成立於北京,是《工人周刊》編委會附屬的宣傳機構。該社設編委會,成員有高君宇、王有德、韓麟符、黃日葵、繆伯英等。發稿負責人劉銘勛。在全國各地聘有特約記者和通訊員,有阮嘯仙、趙醒儂等。主要報道各地工人運動的情況,反映工人群眾的生活和斗爭。稿件為手寫油印、除供給《工人周刊》選用外,還向北京《晨報》、上海《申報》等全國大報發稿。該社後期與邵飄萍主持的《京報》關系密切,在業務上得到邵的指導。1926年4月邵被奉系軍閥殺害後,該社也停止了活動。

中央通訊社
中國國民黨創辦的通訊社,簡稱中央社。1924年4月1日成立於廣州,1927年5月遷往南京,隸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1932年5月改組,蕭同茲被任命為社長,實行獨立經營,下設編輯、采訪、事務三組。1933年4月增設電務組。翌年9月設英文編輯組,編發英文新聞稿,通過電台發到上海、北平、天津三地分社,再轉發當地英文報紙。1935年1月1000瓦特功率發報機裝竣,用於全國廣播。1936年1月總社擴大,分設編輯、采訪、英文編輯、徵集、電務、事務六部。6月聘陳博生為東京特派員,成立東京分社。至1937年6月,中央社在國內建有上海、北平、天津、西安、武漢、南昌、重慶、成都、貴陽、廣州等分社及牯嶺辦事處,國外有東京分社,並在瑞士、印度設特約通訊員。還分別與路透、美聯、哈瓦斯、塔斯等外國通訊社簽訂交換新聞合約。抗日戰爭爆發後,總社遷往漢口、重慶。1939年設總編職,第一任總編輯陳博生。在重慶發行英文《中國半月刊》,並播發國內戰場、太平洋戰場、歐洲戰場新聞。1946年4月總社遷回南京。1947年冬建成國際發報台,翌年春開始對國外(主要是歐美國家)播發新聞。1948年春為中央社全盛時期,國內有分支機構(包括分社、辦事處、特派員)52處,國外有25處,員工達2653人。每日對全國廣播約2萬余字。隨著國民黨在戰場的失敗,中央社也很快走下坡路,各地分社先後關閉。1949年2月總社遷廣州,10月遷重慶,11月移交台北。

申時電訊社
中國現代影響較大的私營通訊社。1924年成立於上海,由《申報》經理張竹平創辦。初辦時主要由《申報》、《時事新報》兩報編輯記者,將兩報所得中外電訊,摘要編譯,供外地有關系的報紙採用。稿件分電訊和郵寄兩類,受到各地報社歡迎,訂稿者日增。1928年增加資本,擴大業務,組成獨立通訊機構。社長張竹平,經理夏奇峰。聘請專職人員,內設電訊部、廣告部、通訊部、攝影部等。除向外地報社發電訊外,還提供英文稿件和照片。陸續在北平、天津、廣州、香港、漢口、南京、重慶等地招聘訪員。1932年該社與《時事新報》、《大陸報》(英文)和《大晚報》成立"四社"聯合辦事處。張竹平任總經理。3報是股份有限公司,申時電訊社為張竹平獨資經營。1934年"四社"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杜月笙,董事有張竹平、潘公展、蕭同茲、董顯光等;經理張竹平,社長米星如。改組後業務又有發展,各地訪員增至30多處,每日收發稿件達6萬余字。是年10月1日,本埠新聞增發午稿,供各晚報採用。1935年"四社"被孔祥熙劫奪。社長先後由米星如、唐四昌擔任。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前夕停止活動。1946年6月6日恢復活動,經理黃霈,總編輯章蒼萍。出版有《報學季刊》等。

國民通訊社
1、 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個具有全國性的通訊社。1925年6月在"五卅"運動高潮中
成立於上海,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直接領導。第一任社長邵季昂。編輯部與通訊處均同《熱血日報》在一起,協同《熱血日報》積極進行了反帝愛國宣傳。為擴大業務,招聘北京、天津、廣州、漢口、南京、沈陽、哈爾濱等地特約通訊員。《熱血日報》被迫停刊後,國民通訊社擔負了中國共產黨對外宣傳的主要任務。1926年9月淞滬警察廳查封了該社,邵季昂及其工作人員被捕。1927年初,國民通訊社恢復活動,社長何味辛(何公超)。3月參加發起組織上海通訊社記者公會,何被選為執行委員。上海三次工人武裝起義爆發後,中共中央為加強該社力量,將市民通訊社並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查封了該社。
2、 國民黨在上海創辦的通訊社。1927年5月5日正式發稿。由國民黨中央宣傳委員會
上海分會與上海特別市黨部宣傳部聯合主辦。社長陳德征,副社長兼編輯主任楊德民。1931年改組,陳德征辭去社長職務,由杜剛接任。
3、 國民黨對外宣傳的官方通訊社。1927年6月4日在上海成立,是國民政府外交部駐滬交涉署創辦的。初名國民通訊社,後改名國民新聞社。社長李才,工作人員有張似旭、戴麟藻、馮良玉等。該社是適應國際宣傳需要,及補救外國記者所發消息之錯誤與遺漏而設。曾與美國合眾社、德國海通社簽訂交換新聞協定,對國外編發中文稿和"對外文"等。

新聲通訊社
中國現代私營通訊社。1930年8月16日成立於上海,"以宣達社會工商建設等真實消息為宗旨"。嚴諤聲創辦並任社長。次年4月設廣告部,主任嚴鼎鏞。1932年又增設攝影部、出版部,增發午稿,擴充人員,聘吳中一任副社長。同年在南京設辦事處,1934年4月改為分社,由嚴服周負責。"九·一八"後兩次印發《田中義一滿蒙政策》一書,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陰謀。出版有《民國二十年之新聲通訊社》、《新聞法令章規》等書。

中國工農通訊社
1931年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的通訊社。原名中國工人通訊社,翌年改稱中國工農通訊社。由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它每周或10天左右發稿一次,主要用英文發稿,打字油屯,每期寄發國外進步報刊80多份。中文稿則秘密發給白區黨報和工人報刊。內容主要是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介紹革命根據地建設和紅軍戰況,揭露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等。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先後有林電岩、朱鏡我、朱伯深(朱明)、李少石、廖夢醒等。1935年因負責人被捕而停止發稿。

紅色中華通訊社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通訊社,簡稱紅中社。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江西瑞金,用電台播發電訊新聞。廣播呼號為CSR(Chinese Soviet Radio,"中華蘇維埃無經電台"的縮寫)。它與臨時中央政府的機關報《紅色中華》屬同一機構。發稿內容主要有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文告、宣言以及紅軍戰報、革命根據地建設消息等。每日發稿一二千字。抄收國民黨中央社和少量外國通訊社的電訊,編印成《參考消息》(曾用名《無線電材料》、《每日電訊》),供中央領導機關參閱。該社重視發展通訊網,曾出版油印的《工農通訊員》刊物,交流業務經驗和指導寫作。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長征。長征途中新聞廣播中斷,但抄報工作沒有停止。1935年11月在陝西瓦窯堡恢復廣播。1936年12月西安事變時,曾建立西安分社,印發陝北紅中社新聞。1937年1月遷到延安,改名新華社。紅中社歷屆負責人有周以栗、王觀瀾、楊尚昆、李一氓、沙可夫、瞿秋白、任質斌等。

國際新聞社
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間通訊社,簡稱國新社。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上海進步人士組成國際宣傳委員會,發布抗戰新聞,不久遷香港,改名國際新聞社。1938年10月20日,以中國青年記者學會會員為骨幹組織的國際新聞社成立於長沙,11朋遷到桂林為總社,香港為分社,並在重慶設立辦事處。隨後,在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和國民黨統治區建立通訊網,宣傳團結抗戰,向大後方報紙和海外華僑報紙發稿。主要負責人為胡愈之、范長江、劉尊棋、孟秋江、惲逸群、邵宗漢等。1941年"皖南事變"後,桂林總社和重慶辦事處被迫關閉。香港分社堅持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停止活動抗戰勝利後,國新社於1946年初在香港重建,向國民黨統治區以及港澳和海外華僑報刊發稿,揭露蔣介石的反共獨裁和發動內戰的政策,宣傳解放區的建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該社終止活動。

全民通訊社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民營面貌出現的通訊機構。1937年9月在山西太原成立並發稿。社長李公朴。實際領導為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其前身為天津成立的中外新聞學社。同年12月全民社遷到武漢,吳寄寒(吳江)主管全局,周勉之任代理社長。1938年9月遷到重慶,宣傳上歸重慶《新華日報》負責人領導。1939年9月後,全民社被"批准"在成都建社。於是,發稿業務轉到成都總社,重慶改為辦事處。成都全民社由吳寄寒主持,陳翰伯任總編輯。1940年3月代社長周勉之被捕後,吳回重慶主持工作,成都全民社停止活動。1941年2月由於"皖南事變"後處境更加困難,全民社停止工作。全民社以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指針,宣傳團結抗日,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發稿,以通訊稿為主,油印發行(成都時期改為鉛印),每日一次。發稿量初期幾十份,後增加到100多份,在重慶還發行英文稿。該社在昆明、貴陽等地聘有特約記者,通訊員遍布各戰區。先後辦有《我們和你們》、《全民之友》等業務刊物。

民族革命通訊社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山西當局官辦的通訊社。簡稱民革社,隸屬第二戰區文化抗敵協會。1938年4月15日在山西省吉縣成立並發稿,1939年春遷到陝西省宜川縣秋林鎮。社長梁¥武,總編輯曲詠善。下設編輯、采訪、電務和總務4部。除總社外,先後在第二戰區各地及重慶、成都、香港設有分社。發稿以電訊為主,每日兩次,通訊稿則航寄。總社編印《民革通訊》,各分社也發行新聞稿,供當地報紙採用。抗戰初期,不少進步青年參加該社工作,有些地區的分社就是依託中共領導的八路軍、犧盟會組建起來的,因而民革社初期所發稿件,尚能真實反映抗日前線的面貌。1939年12月閻錫山發動"晉西事變"後,大批進步青年紛紛離去,不少分社與總社斷絕聯系,總社業務逐漸處於癱瘓狀態,後來名存實亡。1946年民革社正式宣告結束。

中央電訊社
抗日戰爭時期汪偽集團的主要通訊社。1940年汪偽南京政府成立後,由上海的偽中華通訊社和偽南京維新政府的中華聯合通訊社合並而成。4月成立中央電訊社理事會,偽宣傳部指定周化仁、林柏生、郭秀峰、趙慕儒、許錫慶等為理事。林柏生為理事長。特設"交換理事",由日人松方義三郎擔任。後又增加同盟社的古野為名譽理事。社長趙慕儒、副社長兼總編輯許錫慶。5月1日正式發稿。總社設南京。上海、武漢、廣州、香港、杭州、蘇州、徐州和蚌埠等地先後設分社。1940年11月30日在日本東京設分社。還同日本同盟社,德國海通社,義大利斯蒂芬尼通訊社等簽訂交換新聞協定。1944年4月改組,趙慕儒任理事長,郭秀峰任社長,胡瀛洲任副社長兼總編輯。1945年3月又改組為社團法人,標榜"以代表國家民族之立場,以國內報業之全體為對象"。日本投降後,被國民黨接收。

軍事新聞通訊社
國民黨軍方的通訊社,簡稱軍聞社。1946年7月7日成立於南京,並在重慶、沈陽、北平、蘭州、廣州等地設立分社。1949年底遷到台灣,曾一度停辦。1950年4月在台北恢復。主要任務是報道國民黨軍方動態。先後在高雄、台中、花蓮設立分社,在金門、馬祖、澎湖設有特派員,在台灣各大縣市派駐記者,還在國民黨軍隊中設有通訊員。該社由台灣國防部總政治部主辦。除播發文字和圖片新聞外,還攝制有關軍事方面的電視新聞和專題片。

中國特稿社
成立於1950年5月的一家以向海外報刊提供英文特稿為主要任務的新聞機構,屬國際新聞局,1954年12月改由新華社領導。它有自己的編輯部和對外發行銷售機構,其宗旨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初創時期的特稿社,只向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一些左派黨和組織、友好團體的報刊,提供介紹新中國的文字特稿和圖片。經過40多年的建設,中國特稿社已擁有一支從采編、攝影到出版發行比較完整的、業務熟練的專業隊伍,已有能力用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中文等多種文字,向世界上11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各類特稿。在現有的120多家海外用戶中,80%為專業性刊物,多數在英國、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義大利、新加坡、菲律賓、以及香港、台灣出版。該社還出版以行業分類的《新聞通訊》(Newsletter),與國內外出版社合作出版書和小冊子、畫冊,承接海外用戶的社會調查和咨詢服務。

㈡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

邵飄萍(1886-1926) 浙江東陽人。原名振清。清末秀才。1908年畢業於浙江高等學堂。1912年任《漢民日報》主筆。曾因反對袁世凱和貪官污吏被捕三次。1914年逃亡日本,參加創辦東京通訊社。1916年回國後,任《時事新報》主筆。1918年創辦北京新聞編譯社。同年又創辦《京報》,並任社長。1920年9月後,在《京報》上宣傳馬克思主義,贊頌十月革命。1924年經李大釗、羅章龍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積極支持群眾反帝反軍閥的斗爭。同年4月26日被奉系軍閥殺害。著有《實際應用新聞學》、《新聞學總論》、《各國社會思潮》、《新俄國之研究》等。

林白水(1874-1926),原名獬,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報界先驅。曾任養正書塾講席。1901年任《杭州白話報》主筆。同年冬赴滬,與蔡元培等成立中國教育會,組織愛國學社。後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法科兼習新聞,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歷任福建軍政府法制局局長、北京大總統府秘書、眾議院議員等職。1916年起從事新聞事業,創辦北京《公言報》、《新社會日報》(後改《社會日報》)、上海《平和日報》等,1926年8月因在社論中屢次抨擊軍閥張宗昌,被張逮捕殺害。著有《劍綺緣》、《生春紅室金石述記》、《各國憲法源泉》、《林白水先生遺集》。
引自http://..com/question/6618799.html?si=1

㈢ 關於東陽

東陽歷史悠久,公元195年(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建縣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素有「婺之望縣」、「歌山畫水」之美稱,被譽為著名的教育之鄉、建築之鄉和工藝美術之鄉。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城市和浙江中部的歷史文化名城。東陽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孕育了北伐名將金佛庄、新聞先驅邵飄萍、科學泰斗嚴濟慈、植物學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

美名榮譽】
[編輯本段]

東陽享有「百工之鄉」、「建築之鄉」、「教育之鄉」之美譽。東陽建築業發達,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建立了年產值超5億元的施工基地,又開辟了30多個年產值超億元的新基地。近幾年,我市建築企業創造了百餘項優質樣板工程,獲得了13項魯班獎。全市現有三級及以上資質建築企業134家,其中特級資質4家、一級資質15家,二級資質31家,2006年,103個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20.90億元。

東陽素有「工藝美術之鄉」的美譽,1995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木雕、竹編)。目前,全市擁有工藝美術專業職稱人員1101人,其中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4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3人。2005年末,從事工藝美術生產的企業有 140餘家,家庭工廠2000餘家,從業人員達2萬多人,年產值超過20億元。東陽木雕因地得名,為浙江三大名雕之一,居全國四大木雕之首,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東陽木雕歷史悠久、技法繁多、題材廣泛、工藝精湛,流長千年而愈茂愈盛。北京故宮精美絕倫的宮殿雕刻、杭州靈隱寺雄偉壯觀的釋迦牟尼大佛、浙江省人民政府作為慶祝香港回歸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禮品《航歸》等都出自東陽木雕藝人之手。東陽竹編巧奪天工,被譽為中國工藝百花園中的「奇葩」,相傳起源於二千多年前,產品有25個大類,3000多個花色品種。東陽竹編以其高超的技藝、獨特的風格、優美的造型、精細的編織、典雅的色彩、欣賞與實用相結合著稱於世。大型竹編屏風《九龍壁》,獲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被列為國家工藝美術珍品永久保存。

東陽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素有「勤耕苦讀」之風。歷史上英才輩出,進士題名共有305人,其中武狀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5人。古代有名宦舒元輿、喬行簡、張國維等,近代有北伐名將金佛庄、「一代報人」邵飄萍、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台灣報業巨子王惕吾等。目前,在國內外具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8000多人,博士和博士後800餘人,東陽籍院士10人。2005年召開了首屆東陽博士大會。東陽是浙江省首批教育強市。基礎教育綜合水平名列全省前茅,義務教育高標准普及,學校布局更趨合理,素質教育穩步推行。近年來,新建了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東中新校區、市外國語學校。中天、順風、橫店等一批民辦高級中學應運而生。全市高級高中普及率已達到95%。
2008年6月11日,國家有關部門正式下文命名,東陽成了真正的「中國恐龍之鄉」,去年9月在東陽市區發現的恐龍化石,也被國際權威雜志認定為恐龍新屬種類,並將它命名為「中國東陽龍」。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東陽歷史悠久。早在1800多年前,東漢獻帝興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5年,就已建縣制,名吳寧,屬會稽郡。唐垂拱二年,也即公元688年,建東陽縣,素有「婺之望縣」的美譽。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東陽撤縣設市,掀開了城市發展的新篇章。

春秋戰國:
春秋時(公元前770--前476年),吳越爭霸,屬越國;
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屬楚;

秦漢三國:
秦時(前221--前207年),推行郡縣制,東陽地為諸暨、烏傷縣之一部分,屬會稽郡。

西漢:
郡、國並行,先後屬劉賈荊王國、劉濞吳王國、會稽郡、揚州刺史會稽郡。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
建縣制,取「吳地安寧」之意,名吳寧,屬會稽郡。此為東陽建縣之始。

三國時,以吳寧縣屬吳揚州會稽郡。

吳寶鼎元年(266年):
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長山縣(今金華)。吳寧縣屬東陽郡。取東陽名,是因郡「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

隋唐五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罷郡治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東陽郡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義烏(原烏傷縣)東沖要地及吳寧縣故地,襲舊郡名,建東陽縣。時有「婺之望縣」的美譽。
五代時,吳越王錢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

宋元明清:
宋,復東場縣為東陽縣,並行路治。
元,朱元璋改婺州路為寧越路,又改為金華府。
清,承明制,東陽縣仍屬金華府。

近現代:
民國時期,浙江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前後多次劃屬不同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8日,東陽解放。解放後,東陽屬金華地區(後為金華市)管轄,磐安縣先後在58年劃入、83年又劃出東陽,縣治相應變化。
1988年5月25日,東陽撤縣設市。
2003年,成為浙江省17個經濟強縣(排第13位)

歷史名人】
[編輯本段]
東陽自古就有「勤耕苦讀」之風,在歷史上人文薈萃,英才輩出,累計進士題名共有305人,其中武狀元6人,曾任正副宰相的5人。古代有名宦舒元輿、喬行簡、張國維等,近現代有北伐名將金佛庄、中國新聞先驅邵飄萍、著名植物學家蔡希陶、著名物理學家、原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嚴濟慈、台灣新聞報業巨子王惕吾等。據統計,目前在國內外工作的東陽籍博士和博士後有300多名,其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4名,具有教授、研究員等高級職稱的東陽籍人士達2100餘人,被《人民日報》稱譽為「百名博士匯一市,千位教授同故鄉」。目前,東陽的中小學教育水平名聞浙江省內外,每年向高等院校輸送新生近千名,教學質量一直名列浙江省前茅,是遠近聞名的「教育之鄉」。

舒元輿(791-835):字升遠。上盧泉塘北人。唐元和八年(813)進士。初仕即以干練知名。被宰相裴度薦為興元書記,所作文檄豪健,一時推許。元輿負才,銳意進取。太和五年(831)上疏自薦,反復8萬言,文辭精粹,出入今古,獲文宗李昂嘉許。以擅文敢諫著稱。宰相李宗閔謂其浮躁誕肆不可用。及李訓得寵,召為左司郎中,充知雜事侍御史。九年七月權御史中丞。文宗省察記錄囚徒罪狀,因元輿奏辨明審,九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兩部侍郎,同平章事。時宦官仇士良專權。十一月,李訓、舒元輿和鳳翔節度使鄭注等,密謀內外協勢,鏟除宦官勢力。以左金吾衛石榴樹上夜有甘露為名,誘使仇士良等往觀,謀加誅殺。因所伏兵甲暴露,事敗。元輿單騎出走,為仇士良神策軍生擒,不日遭腰斬。史稱「甘露之變」。弟元褒、元肱、元迥官同時。元褒早卒,余全被族誅。所著《牡丹賦》一篇,時稱其工,一日,文宗繞欄微吟,為之泣下。大中八年(854)昭雪。著有《舒元輿集》,其文《貽諸第勵石命》 、《錄桃源畫記》收入《唐代散文選》,其詩入《全唐詩》6首。

喬行簡(1156-1241):字壽朋。鳳山喬宅人,後居城內喬宅園。學於呂祖謙。宋紹熙四年(1193)進士。歷任通州知州,嘉興知府,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侍講,工部侍郎。理宗即位,行簡應詔上疏,要求確守「求賢、求言」二詔之初意,持「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治亂安危莫不由此」的治國之道。行簡力主抗金,收復中原。端平元年(1234)六月兼知樞密院事。朝議收復三京(今河南開封、洛陽、商丘),行簡上疏,提出必先治內而後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須選將練兵豐財足食的主張。次年六月拜右丞相,三年十一月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嘉熙三年(1239)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四年九月加少師、保寧軍節度使,封魯國公。淳佑元年(1241)二月卒於家。追贈太師,謚「文惠」。行簡歷練老成,學識深厚,為人寬宏,好直言,善薦才。稱永康陳亮有「特出之才,卓絕之識」,陳亮去世後,則為之上疏請謚,有《為永康陳亮請謚疏》存世。一生獎掖後學,關心家鄉教育事業,曾執教於南園書院。著有《孔山文集》、《周禮總說》。

張國維(1595-1646):字玉笥。托塘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授番禺知縣。興學校,課農桑,以德化民。崇禎七年(1634)擢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請命主持興建繁昌、太湖城垣,浚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河道,修築吳江、江陰、蘇州等縣橋拱、塘堰、漕渠。積數年治水之經驗,著《吳中水利全書》。升工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繼任兵部右侍郎。十五年九月升兵部尚書。清兵入京郊,國維獲咎辭職歸里,不久被捕解京下獄。路過蘇州,沿途士人痛哭生祭。後以治河有功獲釋復職。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南都陷,國維擁魯王監國,進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督師錢塘江。次年六月初,方國安叛降,十八日國維還守東陽。二十五日,清兵破義烏,抵東陽七里寺。遂召二子問生死態度。長子世鳳即表示決不偷生,次子世鵬應答稍緩,國維即怒以石硯擲擊,不中。世鵬泣對「從容盡節,慷慨捐軀,兒等甘之如飴,唯祖母年邁八旬……」。二十六日午夜,國維穿戴衣冠,向母訣別,從容賦《絕命詞》三章,又寫「忠孝不能兩全,身為大臣,誼在必死。汝二人或盡忠,或盡孝,各行其志,毋貽大母憂,使吾抱恨泉下!」擲筆於地,付遺書於次子,投園池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謚「忠敏」。所著《吳中水利全書》,《四庫全書》有著錄。

金佛庄(1897-1926):乳名為文,學名燦,字輝卿。橫店良渡人。民國7年(1918)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民國11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秋轉為中共黨員,為浙江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杭州小組的3名成員之一。次年6月,赴廣州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民國13年春,奉命到廣州參與創建黃埔軍官學校,任軍校第一期第三學生隊上尉隊長,軍校國民黨特別黨部執行委員。後歷任營長、團黨代表、少將團長等職。先後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和滇、桂軍閥劉希閔、楊震寰叛亂及討伐廣東軍閥陳炯明部的兩次東征。身先士卒,戰功卓著,為黃埔軍校教導第二團爭得「黨軍榮譽旗」。北伐前期隨總部轉戰,負責保衛指揮機關和蘇聯軍事顧問的安全。南昌光復,入城維持秩序,除暴安良,民心大振。民國15年12月初,請命秘密赴杭州,策動江浙地方軍隊起義。9日晚離南昌,順流東下。其行蹤被孫傳芳密探偵悉,11日在南京下關碼頭被捕。因營救不及,12日被秘密殺害於雨花台。

邵飄萍(1886-1926):字振青,紫溪人。14歲進秀才。光緒三十二年(1906)入浙江高等學堂,受梁啟超思想影響,任《申報》特約通訊員。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回金華任金郡中學教員。民國元年(1912)到杭州與杭辛齋合辦《漢民日報》,任主編,嚴厲揭露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醜行,不時抨擊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及其賣國罪行。報紙於1914年被袁下令查封,邵被捕。經營救出獄,流亡日本,入法政學校讀書,並組織「東京通訊社」。1916年初,應邀回國任《申報》、《時報》及《時事新報》主筆,筆伐袁世凱稱帝。袁倒台後,任《申報》駐北京特派員。1918年7月,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0月,又創辦《京報》,任社長。1919年「五四」運動時,在《京報》上揭露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的賣國罪行,觸怒了段棋瑞政府,報紙被查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回北京復辦《京報》,與徐寶璜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於北京大學成立新聞研究會,主講新聞采訪課。以後,又在北京平民大學、政法大學講學。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積極支持反帝反軍閥斗爭。4月,張作霖奉軍入北京,邵即被捕。26日,以「宣傳赤化」罪慘遭殺害。著有《新聞學總論》、《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新俄國之研究》、《實際應用新聞學》等。

蔡希陶(1911-1981):原名中矩,字侃如,曾用名玄彭,後以號為名。蔡宅人。歷任中國植物學會名譽會長、雲南省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所長兼黨委書記、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等職。畢生從事植物學研究。民國21年(1932)始,以3年時間深入雲南大涼山、屏邊等地調查考察,採集植物標本1萬多號。成功引種、選育名貴烤煙「大金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發展烤煙品種,使烤煙生產成為雲南省的經濟支柱。1953年,種芽嫁接成功原產巴西的三葉橡膠樹。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在西雙版納創建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和熱帶植物園。不久,又建立大勐龍生態群落研究站。1963年9月,出席在迦納舉行的西非科學協會第四屆年會。1972年,在勐連山中找到自唐代以來一直靠進口的重要內科植物「血竭」資源龍血樹。推倒「中國沒有血竭植物」的論斷。蔡希陶畢生研究植物資源、植物分類,提出在一特定地段上,人為安排適應人類要求的木本和草本的各種組合,奠定了中國人工植物實驗群落學的根基,成為著名的植物學家、植物資源學家。著作有植物學研究論文20多篇,譯有《系統植物分類》、《農林植物考源》等。

嚴濟慈: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01年1月23日生於浙江東陽,1996年11月2日在北京去世。1923年畢業於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數理化部和東南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1925年在巴黎大學獲碩士學位。1927年獲法國國家科學博士學位。1927年起同時在上海大同大學、中國公學、暨南大學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學任教授。1928年起在巴黎大學光學研究所和法國科學院大電磁鐵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1931年起一直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兼鐳學研究所所長。1935━1938年當選為法國物理學會理事。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1949年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主任兼應用物理研究所所長,東北分院院長,技術科學部主任,副院長,主席團執行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校長,中國科技協會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名譽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光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主編,《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委會副主任等職。曾任全國人大三、四、五屆常委會委員,六、七屆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1980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嚴濟慈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開創人之一,在壓電晶體學、光譜學、大氣物理學和應用光學等方面做出重要成果。他精確測定了居里壓電效應「反現象」,發現了光雙折射效應;系統研究了水晶圓柱體施加扭力起電現象,發現水晶扭電定律;深入研究了鹼金屬蒸氣等光譜,發現軸向對稱的分子有效截面數值和費米━萊因斯伯格方程不符,並為原子物理學中的斯塔克效應等提供了豐富的實驗證明;在大氣物理學的臭氧層測試研究中,他精確測定了臭氧紫外吸收系數,被世界各國氣象學家使用達30年之久;他還研究了壓力對照相乳膠感光性能的影響,發現壓力能減弱乳膠感光性能。抗日戰爭期間,嚴濟慈在昆明領導開展應用光學研究,研製成大批軍用、醫用光學儀器設備,並被授予勝利勛章。
嚴濟慈曾在法、美、英、德等國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3篇,1986年匯集出版了《嚴濟慈科學論文集》。他還編著了從初中到大學的10種數學、物理教科書,如《初中算術》、《幾何證題法》、《普通物理學》、《高中物理學》、《初中物理學》、《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電磁學》等,培育了中國幾代科技人才和許多科學家,為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㈣ 中國有那些偉大的記者呀

邵飄萍很有名哦。
邵飄萍
(1886-1926)原名鏡清,後改為振青,字飄萍,浙江東陽人。

歷史評價

邵飄萍已成為中國百年新聞史上最光彩奪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鮮血染紅了言論、新聞、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傑出的文化戰士、著名新聞工作者和新聞教育開拓者。他以報紙和通訊社為武器,宣傳真理,抨擊邪惡,銳意改革,為新聞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所著的《新聞學總論》和《實際應用新聞學》等,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新聞理論著作。後人譽之為「亂世飄萍」、「一代報人」、「鐵肩棘手,快筆如刀」等等。更有「飄萍一支筆,抵過千萬軍」的高度評價。

生平事跡

1886年10月11日(清光緒十二年九月十四日)出生於浙江省東陽市。
1902年中秀才
1906年秋入浙江高等學府(浙江大學前身)。在校期間受梁啟超思想的影響,開始為《申報》撰稿,被聘為該報特約通訊員。
1909年畢業後。回金華任中學教員。
1912年到杭州與杭辛齋合作主辦《漢民日報》,任主編,經常在報上揭露貪官污吏和地方豪紳的醜行,對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和賣國罪行,加以抨擊。
1914年,袁世凱下令封閉《漢民日報》,邵被捕,後經營救出獄,流亡日本,入法政學校讀書,並組織東京通訊社。
1915年, 外國報紙:透露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邵立即向國內報道,予以揭露。
1916年春,回國擔任《申報》、《時報》、《時事新報》主筆,對袁世凱進行抨擊。後任《申報》駐北平特派員,在《申報》的叫北平特別通訊」欄內大膽揭露北洋軍間的醜行。
1918年7月,在北平創辦新聞編譯社。10月又創辦 《京報》。
1919年「五四」運動時,激於愛國義憤,在《京報》上揭露曹汝霖、陸宗輿、章宗樣的賣國罪行,觸怒了段棋瑞政府。報紙因而被封·被迫再次流亡日本。
1920年下半年,段棋瑞政府倒台,邵回到北京,恢復《京報》,並與徐寶璜一起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支持下,在北大成立新聞學研究會,並開講新聞采訪課。
1923年,又在北平平民大學新聞系講授同一課程。
1924年,在北平政法大學講授新聞采訪以及報紙經營問題。
1925年,孫中山北上准備召開國民會議,邵在《京報》上刊登孫中山在北上途中的照片,冠以「全國景仰之孫中山先生」標題。
1926年「三·一八」慘案發生後,邵積極支持反帝反軍閥斗爭,前此,他支持馮玉祥的國民軍和郭松林倒戈反奉系軍閥的行動,因而遭到奉系軍閥的忌恨。
1926年4月26日凌晨,年僅40歲的著名報人、《京報》創辦人邵飄萍被軍閥張作霖父子殺害於北京天橋。毛澤東對邵飄萍的評價:「還有邵飄萍。特別是邵飄萍,對我幫助很大。他是新聞學會的講師,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一個具有熱烈理想和優良品質的人。一九二六年他被張作霖殺害了。」

㈤ 邵飄萍的人物簡介

邵飄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於浙江東陽。13歲考中秀才,16歲入浙江高等學堂(浙江大學前身)。1912年任《漢民日報》主編,袁世凱稱帝後,為《時事新報》、《申報》、《時報》撰稿,抨擊袁的罪惡陰謀,以後又在兩年裡寫了250多篇、20多萬字的文章,揭露批判軍閥政府。1916年7月,在北京創辦了「北京新聞編譯社」,1918年10月在北京創辦《京報》,任社長,開始獨立辦報生涯。後又與蔡元培一起,創辦了「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並舉辦講習會,第一期學習的就有毛澤東、羅章龍等。1920年後,致力於新聞教育事業並贊頌十月革命,介紹馬克思主義思想。1922年在《北京廠甸春節會調查與研究》序言中,提出:「欲改造現實之社會,宜先明現實社會中事物之真象」等進步主張。1925年,在李大釗和羅章龍介紹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共產主義運動作了大量的報道。 1926年4月26日,以「宣傳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橋被奉系軍閥政府殺害。1949年4月毛澤東親自批文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邵飄萍被人稱為「新聞全才」。北京大官本討厭見記者,邵飄萍卻能使之不得不見,見且不得不談,旁敲側擊,數語已得要領。如他夜探總理府,虛訪美使館,獨家新聞總是被他搶到。邵飄萍風流倜儻,慷慨豪爽,善於言辭,廣泛交遊,上至總統、總理,下至僕役百姓,他都靠得攏,談得來。他重交情,講排場,經常在酒樓飯館宴請賓客,以期從客人的談話中捕捉信息。

㈥ 問:4月26日是什麼日子拜託各位了 3Q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 每年的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2000年10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員國大會第35屆系列會議就中國和阿爾及利亞共同提出的關於建立「世界知識產權日」提案進行討論,經審議宣布:將《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正式生效日的4月26日定為「世界知識產權日」。設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宗旨是在全世界樹立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營造鼓勵知識創新的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環境。 1926年4月26日,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學者邵飄萍被奉系反動軍閥殺害,年僅40歲。邵飄萍1918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和《京報》,任社長。同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毛澤東等為會員,邵飄萍應聘為導師,定期講學。1919年5月,積極參加「五四」運動,後流亡日本,寫成《綜合研究各國社會思潮》和《新俄國之研究》兩書,為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做出了貢獻。1920年回國,繼任《京報》社長,1925年經李大釗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4月24日被奉系軍閥以「宣傳赤化」罪名逮捕。著有《新聞學總論》《實際應用新聞學》。 1964年4月26日,中國與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建交。坦尚尼亞位於非洲東部,東臨印度洋,首都達累斯薩拉姆。 1982年4月26日,「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逝世,享年81歲。他生前歷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36年11月23日,南京國民黨政府以「危害民國」的罪名在上海將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領導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朴、沙千里、史良、王造時逮捕入獄。中共中央為此發表宣言,要求國民黨政府放棄錯誤政策,釋放政治犯。各地也紛紛展開營救活動。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政府被迫釋放了沙千里等7人。史稱「七君子」事件。 1997年4月26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傑出的國務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彭真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彭真是山西曲沃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山西省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人之一,歷任天津市委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組織部長,晉察冀分局書記,中共中央黨校教育長、副校長,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共中央城工部長,中共中央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政委,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北京市市長,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政務院政治法律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中央政法小組組長,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書記,中共第七、八、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㈦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界人物

「報界之奇才」黃遠生

黃遠生(1885-1915)原名黃為基,字遠庸,筆名遠生,江西九江人。民國初年著名記者。 這個人的死是一個謎。他的生,則是一段被湮沒的傳奇。 他20歲進京趕考,在清王朝最後一次會試中高中進士。他不按朝廷慣例接受官職,卻赴日留學,後來投身報界。他在美國舊金山被暗殺,槍手卻一直不知是反動的袁世凱所派,還是革命的國民黨人。 歷史的記敘往往忽略他末代進士的身份,而凸顯出一位開山記者———「中國第一個真正現代意義上的記者」、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專職記者,因為此前的中國報人多為政論家,自他始方以新聞采訪和寫作著名於世,其「遠生通訊」被視為民初中國新聞界的一大招牌。 他年少風光,時人贊為「同是記者最翩翩,脫手新聞萬口傳」,更譽之為「報界之奇才」。
「救亡圖存」邵飄萍
邵飄萍(1886~1926),又名鏡清、振青、新成,學名錫康,筆名阿平、素昧平生等。紫溪人,後隨父母遷居金華。14歲進秀才,21歲就讀浙江省立高等學堂,接受維新共和思想。民國元年(1912),與杭辛齋在杭州合辦《漢民日報》,任主編,被推為省報界公會幹事長。民國2年8月,以「二次革命」嫌疑罪被捕,《漢民日報》遭封。翌年營救出獄,東渡日本,入法政學校組織東京通訊社。民國5年春回國,主持《時事新報》筆政。繼應聘為《申報》駐北京特派員,並在京創辦新聞編譯社。
民國7年10月,獨資創辦《京報》,受聘為北京大學新聞研究會導師。民國8年,到北大「五三晚會」發表演說,疾呼「救亡圖存,奮起抗爭」!因遭通緝,《京報》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被聘為《朝日新聞》社特約記者。在日期間,著書向國人介紹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並系統考察和研究日本新聞事業。民國9年回國復辦《京報》,任社長。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在北方新聞界中最早和黨組織發生聯系,為「亢慕義齋」校訂馬列譯著。民國11年,免費發行《紀念馬克思特刊》、《列寧特刊》,利用特殊職業條件,常將情報提供給黨組織。在辦報之餘,致力於教育事業,曾應聘為北京平民大學和政法大學教授及務本女子大學校長。
民國14年春,經李大釗、羅章龍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五卅」運動中,多次發表署名評論,又聯合同仁拒登英日廣告,發起募捐,救恤難胞。「三·一八」慘案後,直書奉軍暴行,《京報》成了討伐段祺瑞的輿論陣地。民國15年4月20日,遭張翰舉出賣而被捕。26日,被張作霖殺害於北京天橋。1949年4月毛澤東主席親自批文追認其為革命烈士。著有《新聞學總論》、《實際應用新聞學》等。
「博愛」林白水
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林萬里,字少泉,號宣樊、退室學者、白話道人,閩縣(今閩侯)青圃村人。幼承家學,又拜名士高嘯桐為師。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林啟之邀,赴杭參與創辦求是書院、養正書塾、東城講舍、蠶學館4所新式學堂,任求是書院總教習。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話報》主筆,宣揚新政,提倡社會變革,宣傳禁煙,倡導破除迷信及婦女纏足等惡習。受其影響,杭州成立全國第一個「女子放足會」。
光緒二十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與表兄弟黃翼雲、黃展雲等創辦全省第一所新學——福州蒙學堂,在校秘密組織「勵志社」。後到上海與蔡元培、章炳麟等創立「中國教育會」、「愛國女學社」和「愛國學社」,出版《學生世界》雜志。翌年,赴日本留學,參加中國留學生的愛國拒俄排滿活動,加入「軍國民教育會」。同年夏返滬,與蔡元培等創辦《俄事警聞》。十二月,自辦《中國白話報》,公開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光緒三十年(1904年),出任《警鍾日報》主編,宣揚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
孫中山曾書「博愛」二字相贈。後加入光復會。辛亥(1911年)武昌起義勝利,萬里回閩,任福建都督府政務院法制局局長和共和黨福建支部長。民國2年(1913年),當選國會眾議院議員,被聘為總統府秘書兼直隸省督軍署秘書長。次年,袁世凱解散國會,萬里回到福建。民國4年,再度入京,附和袁世凱稱帝,被袁委為參政院參政。帝製取消後,萬里重操新聞舊業,創辦《公言報》,任主筆。
民國8年初,在上海創辦《平和日刊》。民國10年春,在北京創辦《新社會報》,自任社長,以白水為筆名,發表政論文章,揭露軍閥政客的黑幕丑聞。翌年,被查封,萬里入獄3個月。出獄後,《新社會報》改為《社會日報》出刊。民國12年10月,因刊登揭露曹錕賄選總統的文章,報館遭封閉,他再次入獄。出獄後,於民國15年8月5日在該報登載《官僚之運氣》一文,揭露潘復與張宗昌相互勾結、狼狽為奸的丑聞。當晚遭軍閥張宗昌逮捕,翌晨被殺害於天橋。北伐成功後,由林森等資助扶柩回鄉安葬。有《林白水先生遺集》傳世。
1986年,國家民政部追認為烈士。其女旅美華人、美國國防大學教授林慰君捐資在故鄉建立紀念堂、紀念碑。

㈧ 大革命時期至五四時期我國民營報紙的發展歷程

民營報紙的發展歷程(五四至大革命時期
1、五四運動時期,我國南北地區民營報業的發展出現兩種趨勢,上海商業報紙開始向現代企業化報業方向發展,而北京的報紙受北洋軍閥的控制,熱衷政黨之爭,僅有少量報紙在曲折中緩慢發展
A、上海
a、歷史背景:一戰期間,帝國主義無瑕東顧,中國醬主義得到暫時發展,上海是金融中心,加之租界特殊環境,民營報紙發展極快;
b、《申報》:1912年史量才接辦後,
(1)大力開展廣告業務,設廣告推廣科,使廣告成為該報贏利首要來源;
(2)抓好發行環節,設立報紙推廣科,並向外埠發展:
(3)加強基礎建設,不斷更新技術設備,使其成為當時全國設備最新、最完備的報紙;
(4)為避免政爭牽連,該報實行政治不偏不倚,輕言論重新聞的編輯方針,聘請名記者黃遠生、邵飄萍任駐京特派記者,用大量專電等政治新聞補充言論不足,同時加重報紙的知識性、趣味性內容。
c、《新聞報》:
(1)汪漢溪任該報總經理後,摸出一條借款再借再還,;加快資金周轉生財之道;
(2)該報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為主要發行對象,著重開拓經濟新聞;
(3)該報設立電台,直接抄收外國通訊社電訊,搶先刊發,增強競爭力;
(4)注意適應市民興趣,擴大社會新聞報道,設有多種副刊、專欄,但一些低級趣味地廣告充斥版面。
d、以兩報為代表的上海民營報業向現代企業發展,突出了贏利目的,報紙的編輯方針、新聞業務、經營管理等均從是否贏利為轉移,但是,大報企業化標志著我國報業向現代報業邁步,它們在經營管理和新聞業務改革方面的經驗,為新聞界,為政黨報紙提供了有益借鑒。
B、北京:
a、歷史背景:北京各派軍閥政客爭權奪利,壓迫收買報紙,充作他們政爭的工具;
b、絕大多數報紙在新文化運動中仍熱衷政黨之爭而置身運動之外,報紙充滿各派軍閥互相攻忤,滿紙荒唐,毫無生氣;
c、但以邵飄萍為代表的進步報人受時代潮流推動,為尋求報業改革和發展獨立的新聞事業作出了努力,邵飄萍曾創立北京新聞編譯社,以打破外國通訊社壟斷,1918年,又創辦《京報》,堅持評論時政,抨擊列強侵略和軍閥專制統治,成為北京影響巨大的輿論機關,但不斷受到迫害;
d、軍閥統治下北京地區報紙發展狀況表明,處於舊政治下的民營報紙,一般都與軍閥勢力既有聯系又有矛盾,在艱難曲折中求生存,一些報人和報紙,雖然力求進步,但往往遭受迫害,難以為繼。
2、國內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報業仍有緩慢發展
A、上海:
a、新辦《商報》主要刊登商業、金融、經濟文章,成為上海大報之一;
b、《申報》《新聞報》穩步發展,營業上升;兩報注重擴大版面,增設專欄、專刊等到,報紙內容綜合化雜志化,加大廣告、商業經濟、文化娛樂方面的版面,同時削減時事評論的篇幅,避免以言論取禍;
B、北京:
a、邵飄萍復刊《京報》後,努力向現代化報紙方向前進。先後在大中城市派駐訪員,設立分館,改進設備,努力改革業務,力求多發新聞,講求時效,加強對時避的報道和評論,鮮明支持人民愛國反帝斗爭;
b、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報》開始形成報系,同時出版《世界晚報》《世界畫報》等;
C、天津:新記公司接辦《大公報》,奉行「四不」方針,向大報發展
1、 總結:民營報紙地位、影響

㈨ 有沒有人有我國黨報副刊歷史背景的資料阿,急!!!

1.王韜
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報刊政論家。王韜早年游歷歐洲,是我國最早提倡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先進知識分子之一。1874年在香港創辦了我國第一家政論報刊《循環日報》。王韜在《循環日報》撰寫了大量政論文章,鼓吹變法自強,創立了報刊政論文體,確立了不拘一格的文章報風。他的部分政論文章後收編為《弢園文錄外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報刊政論文集。
·系統的提出了辦報主張:
1辦報目的是為了「立言」。即通過報紙來宣傳變法自強的主張。該思想成為中國報刊的傳統特色之一。
2報紙的功用是一個「通」字。即使國政民情上通下達。
3呼籲言論自由。
4主張報紙的文風要直抒胸臆。
5報紙的編輯人員要慎重選擇。
他關於辦報的言論代表了維新變法前報刊理論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報刊理論的基石。
2.鄭觀應
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提出與王韜類似的觀點:
1報紙的功用要「通民隱,達民情」。
2創辦報紙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樞紐。
3辦報是中國變法自強的重要手段。
4呼籲政府允許國人辦報。
3.康有為
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思想家、理論家和政治家之一,是戊戍變法運動中著名領袖,也是清末民初中國資產階級報業的先驅。
·1895年康有為聯合進京參加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舉行「公車上書」,要求朝廷變法維新。
·1895.8參與維新派第一家報紙《萬國公報》。
·1895.11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派的第一個具有政黨性質的團體,京師強學會成立,康為實際組織者。作為京師強學會的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1895.11康有為在上海,與友人共同成立上海強學會。其機關報《強學報》應運而生。
在維新變法中,康有為十分重視報紙的宣傳作用,並認為報刊是維新變法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他所創辦的報紙,都是重政論、重宣傳、輕新聞,使報紙成為了他們推行變法新政、開展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他認為報紙的作用有「匡不逮」、「達民隱」、「鑒敵情」、「知新政」四個方面。
4.梁啟超

5.唐才常(1867~1900)
字佛塵,湖南瀏陽人,是戊戌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宣傳家,與譚嗣同合稱「瀏陽二傑」。唐才常先後於1897、1898年任《湘學新報》和《湘報》主筆。他在兩報上發表大量文章,向讀者宣傳資產階級民權思想,鼓吹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發展民族工商業,走資本主義道路,在湖南知識界有很大影響。
6.譚嗣同(1865~1898)
維新時期重要的政治活動家和報刊政論家,與唐才常合稱「瀏陽二傑」。譚嗣同是南學會的主要組織者,是《湘報》的核心領導人物。在《湘報》工作的半年間,發表了25篇政論文章,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1898年,戊戌政變發生後,英勇就義。
譚嗣同的辦報思想主要有兩點:一是報紙要「求新」,成為「助新之具」。他認為,中國要想擺脫落後的局面,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而報紙的時效性最強,是最早的助新之具。二是,他認為報紙要代民立言,成為「民史」、「民口」。這些思想具有明顯的反封建的民主主義意識。
7.嚴復(1854~1921)
我國近代著名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報刊政論家,維新運動知名人士。1895年,嚴復在天津《直報》上發表文章,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宣傳西方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闡述了變法圖強、挽救國家危亡的主張,在當時起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1897年,嚴復與友人創辦了《國聞報》和《國聞匯編》,大力鼓吹變法維新。他在《國聞匯編》上署名發表了《天演論》等譯作,系統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呼籲國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動,為維新變法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但嚴復並不贊成維新派倡民權、開議院的主張,屬於維新派中的右翼。晚年思想漸趨保守。

8.章士釗
字行嚴,湖南長沙人。我國近代新聞史上著名的報刊活動家。清末任上海《蘇報》主筆。1911年辛亥革命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業學校校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1924年任段祺瑞執政府司法總長。1925年兼署教育總長。曾參與鎮壓學生愛國運動,造成三一八慘案。他是甲寅派代表人物,所辦《甲寅周刊》反對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1949年任南京國民黨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成員。同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等職。著有《柳文指要》等。
9.章太炎
章太炎是中國近代著名國學家和報刊政論家。戊戌變法時期,參加強學會,曾為《時務報》撰述。1900年在《中國日報》等報紙發表文章排滿,反對保皇立憲。1902年後,為《蘇報》撰稿,宣傳革命,在《蘇報》案中被捕入獄,成為舉國聞名的革命志士。1906年刑滿出獄後赴日本任《民報》主編,繼續宣傳排滿和保存國粹,成為《民報》最主要的政論作者和革命宣傳家。他的政論邏輯嚴密,氣勢充足,陳古論今,在當時產生重大影響。但他好用古奧字句和文言語法,傳播效果不如梁啟超的文章。五四運動後潛心治學,反對新文化運動,思想倒退。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支持抗日救亡。著有《章氏叢書》、《章氏叢書續編》等傳世。
10.於右任(1879~1964)
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報刊活動家和政論家。1907年在上海創辦同盟會第一家大型日報《神州日報》,1909年在上海創辦《民呼日報》、《民吁日報》,1910年在上海創辦《民立報》。《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相銜接,風格和基調協同,被人稱為「豎三民」。 他所創辦的報紙揭發貪官污吏,披露帝國主義侵華陰謀,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很受讀者歡迎。他還為報刊寫了不少評論和詩詞,感情熾烈,文辭豐腴,名噪一時。著述有《右任文存》等。

11.遠生(1885~1915)
民國初年出現的名記者中最傑出的代表,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因采寫新聞通訊而負盛名的記者,被譽為中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戈公振在《中國報學史》中稱其為「報界之奇才」。他先後編輯過《少年中國》、《庸言》等刊物,曾任《申報》、《時報》駐京特派記者,並為《東方雜志》等刊撰稿。
·通訊特點:
1題材務求重大。
2針砭時弊,不畏權貴。
3生動具體,善於捕捉細節。
4通俗自然,文風不拘一格。
·發明了「新聞日記」體裁,用日記形式報道評論當日新聞事件。
·其新聞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說:「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政治上,黃遠生的基本態度是擁袁反孫的,1915年被人認作帝黨刺殺於舊金山。黃遠生的文集《遠生遺著》,以新聞通訊作品為主,是我國第一部報刊通訊集。
12邵飄萍(1886~1926)(07)
·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著名報人,被譽為新聞全才。
·早年被《申報》聘為通訊員,參加南社。
·1911辛亥革命爆發,任《漢民日報》主編,開始職業報人生涯。後接辦該報,抨擊軍閥、揭露貪官污吏的罪行。後被逮捕入獄,漢民日報被封。
·1914出獄後東渡日本留學,1915創辦東京通訊社。專門為京、滬報紙提供東京通訊。曾首先報道了袁世凱政府和日本政府簽訂的「二十一條密約」,對國內反袁斗爭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
·1918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以消息迅捷聞名,有本社采寫+翻譯的外電。開展有聲有色的新聞采訪報道活動,對北洋政府的內政外交、國會動態等做出翔實的報道。
·1918在北京創辦大型日報《京報》。1919因揭露政府賣國政策被封,邵再次流亡。1920回國復刊,使該報成為北方一份有影響的大報。

·業務上,既辦通訊社又辦報紙,既精通采寫業務又善於經營管理,既從事新聞實踐又從事新聞教育,是中國新聞事業史上的新聞全才。尤其善於新聞采訪,其撰寫的《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學專著之一。

·政治上,緊隨時代步伐,不斷進步,1925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共。1926年3.18慘案全力揭露真相,抨擊軍閥當局罪惡,被列入通緝黑名單,後被槍殺,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
13林白水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兩度留學日本,攻讀法律,兼學新聞。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國白話報》、《俄事警聞》、《警鍾日報》,北京《公言報》、《新社會報》、《社會日報》等報紙的編輯、記者、主任和社長。1926年8月因所寫《官僚之運氣》一文觸犯當局,被奉系軍閥張宗昌殺害。
林白水撰寫的新聞和評論,揮灑自如,辛辣尖刻,好議個人短長,或揭人隱事,故積怨於軍閥,他的文章通俗淺顯,頗能吸引讀者。
14劉少少(1870~1929)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記者,與黃遠生、徐彬彬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青年時代就學於嶽麓書院,1905年留學日本,曾協助楊度創辦《中國新報》。1909年回國,任北京《帝國日報》編輯,開始用「少少」筆名,取「少年中國之少年」之意,撰寫政論鼓吹立憲,在新聞界嶄露頭角。
武昌起義後,先後擔任《湖南公報》、《公言》、《中華》等報刊的編輯、記者、主筆。袁世凱辦的《亞細亞日報》創刊時,曾應聘擔任主筆。
1918年後,受聘為北京大學講師,研究老莊哲學。劉少少一生在政治上趨於保守,無大作為,但他為文獨辟蹊徑,庄諧雜出,時有新意,有報界「怪傑」之稱。
5.徐凌霄(1888~1961)
筆名彬彬,他與黃遠生、劉少少一起,被譽為「民初三大名記者」。1916年起,徐彬彬繼黃遠生之後任上海《時報》和《申報》駐京特派記者,長期為兩報撰寫北京通訊。他長於文學,嫻於經史,熟悉歷史掌故,因而他撰寫的通訊文筆優美而又富於情趣,深受讀者歡迎。他對中國傳統戲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初著名的報刊劇評專欄作家。
16胡政之(1889~1949)
民國初期的著名記者。曾任上海《大共和報》翻譯、編輯、主筆,1915年任該報駐京特派記者,以消息快捷受到報界關注。
1916年,擔任王郅隆主辦時期的天津《大公報》的經理兼總編輯,曾親自采訪段祺瑞「馬廠誓師」等重大新聞,蜚聲於時。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赴歐采訪,是采訪巴黎和會的惟一的中國記者。
後在上海組織國聞通訊社,1926年在天津任新記公司《大公報》經理兼副總編輯,成為報界名人。
17張季鸞(1888~1941)
民國時期的著名新聞記者。1905年他官費留學日本,任《夏聲》雜志編輯,開始走上「言論救國」的道路,1910年任上海《民立報》記者。1913年,張季鸞受命北上創辦北京《民立報》,最先在報紙上披露袁世凱政府與五國銀行團簽訂的「善後大借款」合同全文,引起軒然大波,並因此而被逮捕。
出獄後,他回上海《大共和日報》主持國際版,後又任《民信日報》總編輯,積極進行反袁宣傳。
袁世凱死後,張季鸞任上海《新聞報》駐京特派記者和《中華新報》總編輯,1918年因揭露段祺瑞政府賣國借款的消息再次入獄。1926年,任新記《大公報》總編輯兼副總經理,在新聞界開始享有盛名。

18.陳獨秀
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3年陳獨秀參加編輯由章士釗創辦的《國民明報》,1904年與人合辦《安徽俗話報》,1914年在日本協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志》。
1915年創辦《新青年》雜志,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了《敬告青年》,向青年提出了6點希望:(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2)進步的而非保守的;(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191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18年和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提倡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李大釗
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中國最早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卓越宣傳家,中國無產階級新聞活動的先驅。「五四」時期,他曾廣泛從事報刊活動,撰寫大量政論。
他曾任《言志》月刊的編輯,為《甲寅》月刊寫稿。積極參與《新青年》的編撰工作,還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他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比較完整地向中國民眾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中國共產黨成立和大革命時期,指導創辦《工人周刊》、《政治生活》、《國民新報》等報刊。此外還指導過多家報紙雜志的編撰工作。1927年,在北京犧牲。
20徐寶璜
民國初年著名的新聞學家和教育家,1912年赴美學習經濟和新聞學,1916年回國,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校長室秘書、北京《晨報》編輯,先後在北京民國大學、朝陽大學、中國大學、平民大學等校任教,主講新聞、經濟方面的課程。
1918年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被推為副會長、新聞學導師和會刊《新聞周刊》編輯主任,定期為會員講授新聞學基本知識,是最先在國內開設新聞學課程的大學教授。
所著的《新聞學》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本新聞學專著,蔡元培為該書作序,稱贊它「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黃天鵬《新聞學綱要序》中則稱徐寶璜為「新聞教育第一位大師」、「新聞學界最初的開山祖」。

21蔡和森
湖南人,1915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1918年同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五四運動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21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黨中央的宣傳工作。曾負責《先驅》半月刊、《向導》周報。蔡和森有很高的馬列主義理論修養,他的文章涉及面非常廣泛,既有理論深刻的長篇大論,又有一針見血的短文,分析精闢,邏輯性強,富有戰斗性和說服力,在當時有很大影響。1931年,在香港被捕遇害。
22.惲代英
我國著名青年運動活動家、傑出的宣傳家和報刊政論家,是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早在學生時代,他就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是武漢地區五四運動主要領導人之一。1921年參加共產黨,1923任團中央宣傳部長兼任《中國青年》主編,一生從事報刊宣傳活動16年,主編或參與報刊10餘種,先後編輯過《新建設》、《紅旗》等刊物。他的文章既洋溢著革命熱情,又有理論分析,深入淺出,親切感人,培養和影響了整整一代青年,在青年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多年的辦報實踐使得惲代英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他注意理論探索和總結,對早期中共黨報思想建設作出了貢獻。1930年5月被捕,次年在南京被殺害。
23.蕭楚女
中國青年運動傑出領導者,卓越的無產階級政治家和宣傳家。五四前夕,任漢口《大漢報》副主編。1922年後任重慶《新蜀報》主筆。1923年到上海編輯《中國青年》。1925年赴廣州協助毛澤東編輯《政治周報》。他自學成材,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的文章情理並融,分析深刻,常能出其不意擊中論敵要害。1927年在廣州「四一二」反革命中被害。
24.成舍我
民國時期著名報人與新聞教育家。原名成勛,後名成平,筆名舍我。早年在《益世報》擔任記者、主筆、總編輯。1924年至1925年在北京創辦《世界晚報》、《世界日報》、《世界畫報》,形成「世界」報系。他還在北京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培養新聞人才。1927年在南京創辦《民生報》,1934年被國民黨當局查封。1935年赴上海創辦《立報》。抗日戰爭時期,在香港和重慶相繼主持《香港立報》和《世界日報》。抗戰勝利後恢復出版上海《立報》和北平(今北京)《世界日報》。
1952年由香港去台灣,在台灣各大學任教。後在台北創辦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後任世界書局董事長。1988年在台北創辦《台灣立報》。1991年在台灣去世。
25張竹平
·原任職申報,後自立門戶。
·1926與人合股購進上海《時事新報》。
·1928,將早年經營的 申時電訊社擴建為 申時通訊社,後成為國內很有影響的通訊社之一。
·1931任英文《大陸報》經理。
·1932與人創辦《大晚報》。
·後張 將以上三報一社合並,成立四社聯合辦事處。在國民黨壓力下,財閥孔祥熙強行收買。

26史量才
進步的愛國民族資本家、報業家。1912年接辦《申報》,自任經理,在他的經營下,《申報》在企業化經營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效。1929年,又陸續購進《新聞報》和《時事新報》等大部分股權,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報業資本家。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史量才深深認識到民族危亡的嚴酷事實和蔣介石對日妥協「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危害,毅然贊同團結抗日的主張,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他組織上海各家日報同時刊載《宋慶齡為鄧演達被害宣言》,還發表時評,矛頭直指蔣介石。「一二八」淞滬抗戰時,史量才發起成立上海市民地方維持會,並被選為會長,積極募集救國捐款,支持十九路軍抗戰。同時,史量才還對《申報》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量才和《申報》的一系列改變為國民黨當局所不容,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遭特務槍擊,當場死亡。
27.鄒韜奮
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6報1刊,創辦了著名的「生活書店」。
1926年10月鄒韜奮擔任《生活》周刊主編,開始了他的報刊生涯。「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從一個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轉變為一個堅決反帝的愛國者,最終成為共產主義戰士。《生活》周刊被反動當局查封後,鄒韜奮繼續創辦了《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生活日報星期增刊》、《生活星期刊》、《抗戰》、《全民抗戰》等報刊,積累了豐富的報刊工作經驗。
他寫的通訊和評論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在編輯、出版及經營管理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許多卓有見地的辦報主張,特別是主編《生活》的一系列論述,構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報刊思想,即「韜奮精神」:①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和高尚氣節;②密切聯系群眾,反映人民呼聲;③熱心服務讀者的辦報作風;④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的報刊活動
鄒韜奮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新聞記者、報刊活動家、政論家和出版家。從事新聞出版工作近20年之久,前後創辦和主編過7個報刊。
(1)《生活》周刊
1925年10月由上海職教社創辦的機關刊物。創刊之初以「傳布職業教育的消息」為宗旨。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主編,不斷充實內容、革新版面,逐步發展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之一。
「九一八」事變之前,該刊以力求政治清明與事業振興為目標;「九一八」事變後,鄒韜奮迅速走出改良主義幻想,投入抗日救亡洪流,《生活》周刊也轉而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中心,反對國民黨當局的不抵抗政策,發起為抗日軍隊捐款的活動。此外該刊還發表文章系統介紹社會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該刊十分重視讀者意見,開辟「讀者信箱」專欄,徵求讀者意見,積極開展為讀者服務的工作;該刊的「小言論」專欄也很受讀者歡迎。在新聞業務上,《生活》重視選材的趣味性和價值性,主張文風要明顯暢快,深得讀者好評。
在鄒韜奮的主持下,《生活》周刊銷數增至15萬份,成為當時全國發行量最大的刊物。1933年12月,被國民黨當局查封。
(2)《大眾生活》
1935年,鄒韜奮在上海創辦了《大眾生活》周刊。在發刊詞里,韜奮提出要把實現民族解放,鏟除封建殘余,克服個人主義」為三大目標。一二九運動爆發後,《大眾生活》竭其全力報道了這一偉大運動的過程,並發表了許多態度鮮明的評論,給學生的愛國運動以熱烈的聲援。這個時期,發行量達20萬份,又創全國期刊發行的最高紀錄。1936年2月29日,國民黨政府查封了《大眾生活》周刊。
(3)《生活日報》
1936年在香港創刊,這是他一生中主編的惟一一張日報。該報出至7月31日自動停刊。
(4)《生活日報星期增刊》
1936年在香港創刊,後改名為《生活日報周刊》。8月,移到上海出版,改名為《生活星期刊》。
(5)《抗戰》3日刊和《全民抗戰》
1937年8月在上海創辦。第二年7月,與李公朴辦的《全民》周刊合並,改名為《全民抗戰》,在漢口出版,韜奮主編。1941年2月被查封。
(6)香港《大眾生活》
1941年 5月17日,《大眾生活》在香港復刊。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停刊。
鄒韜奮的報刊理論
韜奮在長期的報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辦報刊的經驗,並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理論見解:
(1)關於新聞言論自由問題
接辦《生活》周刊之初,他認為辦報刊應該「心目中全無黨派」,報刊應「成為社會上人人的一個好朋友」。在《生活》周刊一再遭受迫害,尤其是在他考察歐美許多國家之後,他對新聞自由的理解發生了深刻變化。認識到:「在資本主義的國家和資本帝國主義所侵略的殖民地,只有少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在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裡,卻有多數人享到言論自由的權利」。
(2)密切聯系讀者,熱忱為讀者服務
①他接辦《生活》以後,就開辟了讀者《信箱》專欄,他十分重視這個欄目,稱讀者來信為「本刊真正的維他命」,熱心為讀者解答各種疑難問題。
②在報刊文風上,強調內容精煉,篇幅短小,提倡「明顯暢達」的平民文風。
③在經營上,他認為「報紙上面登載廣告,不應該專為了報紙的營業收入,而應該同時顧到多數讀者的利益」。盡量減低報刊售價,並堅決拒絕不義之財。
(3)報刊要有特點和個性
他強調新聞工作者要有「創造的精神」。他辦的報刊,每一個都有獨特的風格,這也是他的報刊為讀者歡迎,經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
(4)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
鄒韜奮熱愛新聞出版工作,為新聞事業奮斗終生。他曾經提出,理想的編輯至少應具備四個條件:一是大公無私;二是敏銳的觀察和卓越的識見;三是文字暢達;四是至少精通一種外文。他還提出過新聞工作者應該有廣博的知識、健全的體格,懂一些自然科學知識。
【「鄒韜奮新聞獎」(94)
為了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繼承和發揚鄒韜奮同志真誠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德和思想作風而設立的。1993年設立,每兩年評獎一次,寧缺毋濫,獎勵新聞編輯(如負責通聯工作、寫新聞評論的、從事新聞研究的人員)的最高獎。】
28.范長江
中國著名記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1935年7月,他以《大公報》特約記者身份從成都出發,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考察川、陝、青、甘、內蒙等地,撰寫了大量旅行通訊,匯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
西安事變後,他深入西安采訪周恩來,隨後進入延安采訪了毛澤東,在國內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變真相。他發表的通訊《西北近影》和《陝北之行》輯入通訊集《塞上行》。范長江是第一位從白區進入延安,向全國報道陝北革命根據地情況的中國記者。
抗戰爆發後,范長江深入前線采寫大量通訊。1938年發動創辦「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後又於1938年10月20日在長沙與胡愈之等創辦國際新聞社。
1939年5月,范長江經周恩來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
「范長江新聞獎」(92)
(1)是中國記協和范長江新聞基金會聯合設立的優秀中青年記者(包括新聞節目主持人、新聞播音員)的最高榮譽獎,也是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准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該獎1991年開始評選,每兩年評選一次。這項獎要求參評者德才兼備,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在新聞工作中有突出貢獻,人品、文品俱佳,並對參評者的綜合業務成果和思想作風、職業道德、社會反應各項進行綜合考察和評選。
(2)該獎項以中國傑出的新聞工作者范長江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和鼓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學習和繼承范長江同志獻身人民新聞事業的崇高精神,推動新聞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檢閱和提高我國新聞工作者的政治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新聞隊伍,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優秀新聞工作者。

閱讀全文

與北京新聞編譯社創辦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主管開除女程序員 瀏覽:712
雲伺服器轉售 瀏覽:540
壓縮空氣漏氣量怎樣計算 瀏覽:101
手機app是怎麼跳轉的 瀏覽:664
學編程的重要性 瀏覽:24
程序員去按摩 瀏覽:739
奧迪手機控車app怎麼添加愛車 瀏覽:4
收磚機石獅編程培訓廠家 瀏覽:761
吉里吉里2安卓模擬器怎麼用 瀏覽:818
編譯器將匯編代碼 瀏覽:681
電路板加密錯誤 瀏覽:21
java自動機 瀏覽:363
相機連拍解壓 瀏覽:31
linuxssh服務重啟命令 瀏覽:330
茂名氫氣隔膜壓縮機 瀏覽:47
程序員地鐵寫程序 瀏覽:330
java的switchenum 瀏覽:329
pdf瓷器 瀏覽:905
怎樣用adb命令刷機 瀏覽:962
蘋果手機怎麼買app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