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數字數據編碼的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曼徹斯特編碼(Differential Manchester Encoding)的編碼規則是:
在信號位中電平從高到低跳變表示1
在信號位中電平從低到高跳變表示0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編碼規則是:
在信號位開始時不改變信號極性,表示輯"1"
在信號位開始時改變信號極性,表示邏輯"0"
不論碼元是1或者0,在每個碼元正中間的時刻,一定有一次電平轉換。
曼切斯特和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是原理基本相同的兩種編碼,後者是前者的改進。他們的特徵是在傳輸的每一位信息中都帶有位同步時鍾,因此一次傳輸可以允許有很長的數據位。
曼切斯特編碼的每個比特位在時鍾周期內只佔一半,當傳輸「1」時,在時鍾周期的前一半為高電平,後一半為低電平;而傳輸「0」時正相反。這樣,每個時鍾周期內必有一次跳變,這種跳變就是位同步信號。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是曼切斯特編碼的改進。它在每個時鍾位的中間都有一次跳變,傳輸的是「1」還是「0」,是在每個時鍾位的開始有無跳變來區分的。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比曼切斯特編碼的變化要少,因此更適合與傳輸高速的信息,被廣泛用於寬頻高速網中。然而,由於每個時鍾位都必須有一次變化,所以這兩種編碼的效率僅可達到50%左右
詳細分析:
分別用標准曼徹斯特編碼和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畫出1011001的波形圖 (如右上圖)
一:標准曼徹斯特編碼波形圖1代表從高到低,0代表從低到高
二:差分曼徹斯特編碼波形圖1代表沒有跳變(也就是說上一個波形圖在高現在繼續在高開始,上一波形圖在低繼續在低開始)開始畫0代表有跳變(也就是說上一個波形圖在高位現在必須改在低開始,上一波形圖在高位必須改在從低開始)
註:第一個是0的從低到高,第一個是1的從高到低,後面的就看有沒有跳變來決定了(差分曼徹斯特編碼)
給出比特流101100101的以下兩個波形。 (如圖)
(1)曼徹斯特碼脈沖圖形;
(2)差分曼徹斯特碼脈沖圖形。
Ⅱ 差分編碼的原理
差分編碼,又稱增量編碼,是以序列式資料之間的差異儲存或傳送資料的方式(相對於儲存傳送完整檔案的方式)。在需要檔案改變歷史的情況下的差分編碼有時又稱為差分壓縮。差異儲存在稱為「delta」或「diff」的不連續檔案中。由於改變通常很小(平均佔全部大小的2%),差分編碼能大幅減少資料的重復。一連串獨特的delta檔案在空間上要比未編碼的相等檔案有效率多了。
差分編碼的簡單例子是儲存序列式資料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儲存資料本身):不存「2, 4, 6, 9, 7」,而是存「2, 2, 2, 3, -2」。單獨使用用處不大,但是在序列式數值常出現時可以幫助壓縮資料。
定義
利用信號源符號之間的相關性,用過去的樣本預測當前樣本,然後對差值進行編碼。如果預測模型足夠好,且樣本序列在時間上相關性較強,差值會很小。對差值在進行量化,在相同碼率下,量化誤差會減小。
Ⅲ 數字編碼有哪些
1、NRZ(Non Return Zero)碼亦稱為不歸零碼。通信中常用的兩種NRZ碼為NRZ—L和NRZ—I碼.分別如右圖所示。兩種碼的共同特點是雙極性(該優點是使平均功率較低);具有直流成分(該缺點是使在隔直流的通信系統中產生基線漂移,引起判決錯誤)。
2、RZ碼特點是在每個信號單元的中間均有跳變,為接收方提供了自同步機制(接收方根據該跳變對本方的時鍾基準進行調整)。RZ碼仍具有直流成分。RZ碼信號佔有較寬的頻率有效帶寬。
3、曼徹斯特碼的編碼規則為:數據0對應的信號單元的前半期為正,後半期為負;數據1對應的信號單元的前半期為負,後半期為正。
4、差分曼切斯特碼為差分碼,編碼規則為:數據1對應的信號單元的起始電平(極性、幅度)同於前個信號單元的電平,即在信號單元開始處無跳變。數據0對應的信號單元的起始電平相對前個信號單元的電平取反,即在信號單元開始處有跳變。
5、AMI碼(AIternate Mark Inversion)的特點是數據1對應有兩個電平(正、負極性)。後一個數據1產生的電平相對於前一個數據1產生的電平取反,使該碼型不具有直流成分。
(3)差分碼編譯碼規則擴展閱讀:
數字編碼是只採用數字和有關特殊字元來表示數據和指令的編碼。大多數數字編碼採用位置表示法,即任何一個數字量都可以通過一些數字的和來表示。根據這些數字碼在表示式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值。也就是說,每個不同的位置,都具有自己的「權"。
十進制數據系統是人們最熟悉的數字系統,但是在數據轉換和計算機處理中,使用十進制數據系統是很困難的,甚至是不現實的,這需要使用十個不同的電路狀態分別表示十個數字元號。然而,可以採取許多方法使電路表示出兩種不同的狀態,於是,二進制數據系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Ⅳ 如何判斷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起紿位
曼徹斯特編碼的編碼規則是:
在信號位中電平從低到高跳變表示1
在信號位中電平從高到低跳變表示0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編碼規則是:
在信號位開始時不改變信號極性,表示輯"1"
在信號位開始時改變信號極性,表示邏輯"0"
曼切斯特和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是原理基本相同的兩種編碼,後者是前者的改進。他們的特徵是在傳輸的每一位信息中都帶有位同步時鍾,因此一次傳輸可以允許有很長的數據位。
曼切斯特編碼的每個比特位在時鍾周期內只佔一半,當傳輸「1」時,在時鍾周期的前一半為高電平,後一半為低電平;而傳輸「0」時正相反。這樣,每個時鍾周期內必有一次跳變,這種跳變就是位同步信號。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是曼切斯特編碼的改進。它在每個時鍾位的中間都有一次跳變,傳輸的是「1」還是「0」,是在每個時鍾位的開始有無跳變來區分的。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比曼切斯特編碼的變化要少,因此更適合與傳輸高速的信息,被廣泛用於寬頻高速網中。然而,由於每個時鍾位都必須有一次變化,所以這兩種編碼的效率僅可達到50%左右。
Ⅳ 曼徹斯特編碼和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區別
徹斯特編碼的編碼規則是: 在信號位中電平從低到高跳變表示1 在信號位中電平從高到低跳變表示0 差分曼徹斯特編碼的編碼規則是: 在信號位開始時不改變信號極性,表示輯"1" 在信號位開始時改變信號極性,表示邏輯"0" 曼切斯特和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是原理基本相同的兩種編碼,後者是前者的改進。他們的特徵是在傳輸的每一位信息中都帶有位同步時鍾,因此一次傳輸可以允許有很長的數據位。 曼切斯特編碼的每個比特位在時鍾周期內只佔一半,當傳輸「1」時,在時鍾周期的前一半為高電平,後一半為低電平;而傳輸「0」時正相反。這樣,每個時鍾周期內必有一次跳變,這種跳變就是位同步信號。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是曼切斯特編碼的改進。它在每個時鍾位的中間都有一次跳變,傳輸的是「1」還是「0」,是在每個時鍾位的開始有無跳變來區分的。 差分曼切斯特編碼比曼切斯特編碼的變化要少,因此更適合與傳輸高速的信息,被廣泛用於寬頻高速網中。然而,由於每個時鍾位都必須有一次變化,所以這兩種編碼的效率僅可達到50%左右
Ⅵ 數字編碼的含義
數字編碼是只採用數字和有關特殊字元來表示數據和指令的編碼。
對數字數據的數字編碼是指將二進制0/1數字數據變換成具有一定極性、幅度、比特速率,跳變規則的方波波形(數字信號)。
大多數數字編碼採用位置表示法,即任何一個數字量都可以通過一些數字的和來表示。根據這些數字碼在表示式中所處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值。也就是說,每個不同的位置,都具有自己的「權"。
(6)差分碼編解碼規則擴展閱讀:
數字編碼類型:
1、NRZ碼
NRZ(Non Return Zero)碼亦稱為不歸零碼。通信中常用的兩種NRZ碼為NRZ—L和NRZ—I碼.分別如右圖所示。兩種碼的共同特點是雙極性(該優點是使平均功率較低);具有直流成分(該缺點是使在隔直流的通信系統中產生基線漂移,引起判決錯誤)。
NRZ-I稱為差分碼,差分碼的特徵是當前信號單元的電平不僅取決於當前的數據值,也與前面的信號單元電平有關。NRZ—I的編碼規則為:數據0對應能信號單元電平(極性、幅度)同於前個信號單元電平,數據1對應的信號單元電平相對前個信號單元電平取反。
接收方對NRZ—I碼的解碼規則是,根據信號單元電平是否變化來判決數據為0還是1,因此避免了通信系統在沿途多個節點中可能出現的線對接反所帶來的極性模糊問題。
2、RZ碼
RZ碼如右圖所示。其特點是在每個信號單元的中間均有跳變,為接收方提供了自同步機制(接收方根據該跳變對本方的時鍾基準進行調整)。RZ碼仍具有直流成分。RZ碼信號佔有較寬的頻率有效帶寬。
3、曼徹斯特碼和差分曼徹斯特碼
差分曼切斯特碼為差分碼,編碼規則為:數據1對應的信號單元的起始電平(極性、幅度)同於前個信號單元的電平,即在信號單元開始處無跳變。數據0對應的信號單元的起始電平相對前個信號單元的電平取反,即在信號單元開始處有跳變。
4、AMI碼
AMI碼(AIternate Mark Inversion)的特點是數據1對應有兩個電平(正、負極性)。後一個數據1產生的電平相對於前一個數據1產生的電平取反,使該碼型不具有直流成分。
AMI碼不具有自同步機制(連續多個數據0將使接收方失步)。針對AMI碼無自同步機制的缺點,有兩種對AMI碼的連續多個數據0採取填充跳變脈沖的編碼作法,分別稱為HDB3碼和B8ZS碼。
Ⅶ 什麼是差分編碼
差分編碼(英文名稱:differential
encoding)指的是對數字數據流,除第一個元素外,將其中各元素都表示為各該元素與其前一元素的差的編碼。
對上述差分編碼進行通信行業重新定義,如下:
通信中的差分編碼,差分編碼輸入序列{an},差分編碼輸出序列{bn},二者都為{0、1}序列,則差分編碼輸出結果為bn=an異或bn-1,並不是bn=an異或an-1(即所謂的:對數字數據流,除第一個元素外,將其中各元素都表示為各該元素與其前一元素的差的編碼。這么定義是不準確的。)。前者多用在2dpsk調制,後者多用在msk調制預編碼。同時後者是碼反變換器的數學表達式,即用來解差分編碼用的。
Ⅷ 差分編碼規則
差分編碼是根據信源相鄰信息之間存在一定關聯性的特點,用過去的樣本預測當前的樣本,然後對差值進行編碼的一種編碼方式。差分編碼不僅與當前輸入碼元狀態有關,也與前一碼元狀態有關。
Ⅸ 什麼是差分編碼
差分編碼,又稱增量編碼,是以序列式資料之間的差異儲存或傳送資料的方式(相對於儲存傳送完整檔案的方式)。在需要檔案改變歷史的情況下的差分編碼。
差異儲存在稱為「delta」或「diff」的不連續檔案中。由於改變通常很小(平均佔全部大小的2%),差分編碼能大幅減少資料的重復。一連串獨特的delta檔案在空間上要比未編碼的相等檔案有效率多了。
差分編碼的簡單例子是儲存序列式資料之間的差異(而不是儲存資料本身):不存「2, 4, 6, 9, 7」,而是存「2, 2, 2, 3, -2」。單獨使用用處不大,但是在序列式數值常出現時可以幫助壓縮資料。
Windows中的差分壓縮也是利用這種編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