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NI Libview 32位和64位有什麼區別
如果你的操作系統是32位就用Labview的32位版本,普通的操作系統都是32位的。Labview的不同模塊功能是不一樣的,不需要都下下來。
下面是網路里的介紹,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去NI公司的網站看看:http://www.ni.com/labview/whatis/zhs/
國內也有很多虛擬儀器的論壇。
LabVIEW是一種程序開發環境,由美國國家儀器(NI)公司研製開發的,類似於C和BASIC開發環境,但是LabVIEW與其他計算機語言的顯著區別是:其他計算機語言都是採用基於文本的語言產生代碼,而LabVIEW使用的是圖形化編輯語言G編寫程序,產生的程序是框圖的形式。
與C和BASIC一樣,LabVIEW也是通用的編程系統,有一個完成任何編程任務的龐大函數庫。LabVIEW的函數庫包括數據採集、GPIB、串口控制、數據分析、數據顯示及數據存儲,等等。LabVIEW也有傳統的程序調試工具,如設置斷點、以動畫方式顯示數據及其子程序(子VI)的結果、單步執行等等,便於程序的調試。
虛擬儀器(virtual instrumention)是基於計算機的儀器。計算機和儀器的密切結合是目前儀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粗略地說這種結合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將計算機裝入儀器,其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謂智能化的儀器。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日益強大以及其體積的日趨縮小,這類儀器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目前已經出現含嵌入式系統的儀器。另一種方式是將儀器裝入計算機。以通用的計算機硬體及操作系統為依託,實現各種儀器功能。虛擬儀器主要是指這種方式。下面的框圖反映了常見的虛擬儀器方案。
虛擬儀器的主要特點有:
盡可能採用了通用的硬體,各種儀器的差異主要是軟體。
可充分發揮計算機的能力,有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可以創造出功能更強的儀器。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定義和製造各種儀器。
虛擬儀器實際上是一個按照儀器需求組織的數據採集系統。虛擬儀器的研究中涉及的基礎理論主要有計算機數據採集和數字信號處理。目前在這一領域內,使用較為廣泛的計算機語言是美國NI公司的LabVIEW。
虛擬儀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那時計算機測控系統在國防、航天等領域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PC機出現以後,儀器級的計算機化成為可能,甚至在Microsoft公司的Windows誕生之前,NI公司已經在Macintosh計算機上推出了LabVIEW2.0以前的版本。對虛擬儀器和LabVIEW長期、系統、有效的研究開發使得該公司成為業界公認的權威。目前LabVIEW的最新版本為LabVIEW2009,LabVIEW 2009為多線程功能添加了更多特性,這種特性在1998年的版本5中被初次引入。使用LabVIEW軟體,用戶可以藉助於它提供的軟體環境,該環境由於其數據流編程特性、LabVIEW Real-Time工具對嵌入式平台開發的多核支持,以及自上而下的為多核而設計的軟體層次,是進行並行編程的首選。
普通的PC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弱點。用它構建的虛擬儀器或計算機測試系統性能不可能太高。目前作為計算機化儀器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制定了VXI標准,這是一種插卡式的儀器。每一種儀器是一個插卡,為了保證儀器的性能,又採用了較多的硬體,但這些卡式儀器本身都沒有面板,其面板仍然用虛擬的方式在計算機屏幕上出現。這些卡插入標準的VXI機箱,再與計算機相連,就組成了一個測試系統。VXI儀器價格昂貴,目前又推出了一種較為便宜的PXI標准儀器。
虛擬儀器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是各種標准儀器的互連及與計算機的連接。目前使用較多的是IEEE 488或GPIB協議。未來的儀器也應當是網路化的。
LabVIEW(Laboratory Virtual instrument Engineering Workbench)是一種圖形化的編程語言的開發環境,它廣泛地被工業界、學術界和研究實驗室所接受,視為一個標準的數據採集和儀器控制軟體。LabVIEW集成了與滿足GPIB、VXI、RS-232和RS-485協議的硬體及數據採集卡通訊的全部功能。它還內置了便於應用TCP/IP、ActiveX等軟體標準的庫函數。這是一個功能強大且靈活的軟體。利用它可以方便地建立自己的虛擬儀器,其圖形化的界面使得編程及使用過程都生動有趣。
圖形化的程序語言,又稱為「G」語言。使用這種語言編程時,基本上不寫程序代碼,取而代之的是流程圖或框圖。它盡可能利用了技術人員、科學家、工程師所熟悉的術語、圖標和概念,因此,LabVIEW是一個面向最終用戶的工具。它可以增強你構建自己的科學和工程系統的能力,提供了實現儀器編程和數據採集系統的便捷途徑。使用它進行原理研究、設計、測試並實現儀器系統時,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LabVIEW,可產生獨立運行的可執行文件,它是一個真正的32位編譯器。像許多重要的軟體一樣,LabVIEW提供了Windows、UNIX、linux、Macintosh的多種版本。
它主要的方便就是,一個硬體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改變軟體,就可以實現不同的儀器儀表的功能,非常方便,是相當於軟體即硬體!現在的圖形化主要是上層的系統,國內現在已經開發出圖形化的單片機編程系統(支持32位的嵌入式系統,並且可以擴展的),不斷完善中(大家可以搜索CPUVIEW會有更詳細信息;)
㈡ 32位編譯器可以編64位程序嗎
VS不可以,不提供交叉編譯器
gcc可以
但是需要自行編譯(至少我不知道是否有人提供),把host設為i686-w64-mingw32
target設為x86_64-w64-mingw32 !
㈢ 32位的電腦怎麼編譯64位程序
方法/步驟
1、VS2010新建的VC++項目默認的組件平台是32位。
㈣ win32,win64編程永恆;語言編程需要注意的64位和32機器的區別
一、64位編譯器系統下可以使用64位的無符號或有符號變數了。
二、64位操作系統提供了更多的編程介面API,這些多出來的介面主要是涉及將32位數據類型擴展為64位的問題了。比如原來關於內存管理相關的函數,參數是32位的,在64位操作系統下就需要提供參數為64位的管理函數了等等。
總之這種差別根源就是數據類型增加了64位的數據類型而引起的變化。
㈤ 64位操作系統電腦能裝C語言程序設計編譯器嗎64位的比32的好嗎
現在的64位機不是和32位都兼容的嗎,所以可以使用的。就連我現在使用64位系統,用visual studio,平時都是用的32位模式的,要編譯64位模式的都需要專門在編譯器選項裡面進行修改。而且修改之後,只是輸出64位程序,那個編譯器自己也還是32位的。
以後慢慢的肯定會有很多64位的編譯器出現,畢竟當程序都針對64位系統編寫的時候,軟體執行速度肯定會有所提高的,特別是數值運算類的,符號處理類的,多媒體的都會有所提高。而編譯器顯然是符號處理類的。
㈥ 為什麼好多軟體都區分32位和64位,到底有什麼區別
64位軟體和32位軟體最大的區別是:64位的軟體可以同時操作大於4GB的內存(注意這里的內存指的是地址空間,而不是物理內存)。
但是,上述過過程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地方:
1)動態鏈接庫
2)系統API首先,你32位的操作系統上一般是沒有64位的庫文件,如果你的應用程序源代碼中引用了只有64位的動態庫中才有的函數,很顯然你鏈接的時候就會出問題。
另外,我們很多程序肯定用到了read和write等C語言庫函數,而庫函數的實現是依賴於系統API的。如果你工作在windows上,程序大多數是以exe形式發布的,你得到的程序是目標文件以後的結果,本身是帶有位數的;如果你工作在linux上,本身大部分軟體包rpm等也是已經編譯好的,就是說,它們本身就是具有「位數」的。
如果你得到的是源碼,那麼基本上你的應用程序還沒有「位數」的概念,你用多少位的編譯器去編譯它,它就是多少位的應用程序。我們這里討論多少位的程序,都是針對已經編譯到目標文件以後的狀態。所以32位和64位軟體的並存是CPU、系統、編譯綜合決定的,而這些都是因為時代的需要。
對於Windows系統而言,64位的系統上往往有32位的庫和其他必要的信息,基本上能兼容32位的程序。以上是個人的一些經驗和總結,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見和建議,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㈦ 操作系統32位和64位有何不同怎麼實現32位和64位的
個人能感受的差別是對內存的支持不一樣 32隻能支持不到4G內存 64可以支持到理論上30TB的內存
64可以兼容32位的程序 32不能兼容64的程序(目前的程序幾乎是32的,64隻能兼容大部分)
在硬體支持的情況下,64可以發揮的效率是32的一倍。(目前個人電腦配置偏低,效率提現不出來)
個人可以下載32 64的鏡像安裝系統。XP WIN7 WIN8都有32 64兩個版本選擇
㈧ 編譯器64位和32位有什麼區別
從 32位到 64位架構的改變是一個根本的改變,因為大多數操作系統必須進行全面性修改,以取得新架構的優點。其它軟體也必須進行移植,以使用新的性能;較舊的軟體一般可藉由硬體兼容模式(新的處理器支持較舊的 32位版本指令集)或軟體模擬進行支持。或者直接在 64位處理器裡面實現 32位處理器核心(如同 Intel 的 Itanium 處理器,其內含有 x86 處理器核心,用來運行 32位 x86 應用程序)。支持 64位架構的操作系統,一般同時支持 32位和 64位的應用程序。
明顯的例外是 AS/400,其軟體運行在虛擬的指令集架構,稱為 TIMI(技術獨立機器界面),它會在運行之前,以低級軟體轉換成原生機器碼。低級軟體必須全部重寫,以搬移整個 OS 以及所有的軟體到新的平台。例如,當 IBM 轉移較舊的 32/48 比特「IMPI」指令集到 64位 PowerPC(IMPI 完全不像 32位 PowerPC,所以這比從 32位版本的指令集轉移到相同指令集的 64位版本的規模還要龐大)。
64位架構無疑可應用在需要處理大量數據的應用程序,如數字視頻、科學【和諧你妹啊】運算、和早期的大型資料庫。在其它工作方面,其 32位兼容模式是否會快過同等級的 32位系統,這部分已有很多爭論。在 x86-64 架構(AMD64 和 Intel 64)中,主要的 32位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可平滑的運行於 64位硬體上。
Sun 的 64位 java 虛擬機的啟動速度比 32位虛擬機還慢,因為 Sun 仍假定所有的 64位機器都是伺服器,而且只有為 64位平台實現「伺服器」編譯器(C2)。[1]「客戶端」編譯器(C1)產生較慢的代碼,不過編譯較快速。所以盡管在 64位 JVM 的 Java 程序在一段很長的周期會運行的較好(一般為長時間運作的「伺服器」應用程序),它的啟動時間可能更久。對於短生命期的應用程序(如 Java 編譯器 javac)增加啟動時間可控制運行時間,使 64位的 JVM 整體變慢。
應當指出,在比較 32位和 64位處理器時,速度並不是唯一的考量因素。應用程序,如多任務、應力測試(stress testing)、簇(clustering)(用於HPC)可能更適合 64位架構以正確部署。為了以上原因,64位簇已廣泛部署於大型組織,如 IBM、Vodafone、HP、微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