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古代紀年轉化演算法

古代紀年轉化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09-27 19:53:09

1. 怎麼來推算古代公元紀年和歷史皇帝年號紀年

帝號紀年法:帝號指古代帝王或諸侯的謚號。我國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等年代。魯國史書《春秋》記錄的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衰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衰公」都是帝王或諸侯的謚號。這種紀年的方法就是帝號紀年。

年號制度發端於中國,後來朝鮮新羅在6世紀、日本在7世紀後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古代越南、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

目前仍使用年號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正在使用的年號為「令和」。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韓國、越南因為已經廢除君主制已經全面廢止年號。另外中華民國所用的民國紀年和朝鮮使用的主體紀年也常被誤認為是年號。

(1)古代紀年轉化演算法擴展閱讀

年號發起於中國古代新君即位時為了區別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計算在位年數之制。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隻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或帝王紀年時代改稱元年)叫做「改元」。

2. 天乾地支紀年法怎麼計算

01
天乾地支紀年的口訣是:公元年數先減三,除10餘數是天干,基數改用12除,余數便是地支年。以2021年為例,年份減3得基數2018,除以10得余數8,對查天干次序得「辛」,再將基數2018除以12得余數為2,再循環對查地支次序得「丑」,故2021年為辛丑年。

天乾地支紀年的口訣是:
「公元年數先減三,除10餘數是天干,基數改用12除,余數便是地支年。」
以2021年為例,年份減3得基數2018,除以10得余數8,對查天干次序(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得「辛」,再將基數2018除以12得余數為2,再循環對查地支次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得「丑」。故2021年為辛丑年(若得0可理解為1之前即12)。

3. 公元紀年法怎麼算

公元紀年,也稱公歷紀年,或和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以這一年為界,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後的時間和公元多少年,或直接稱XX年(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後XX年).這就是紀年法.我國從1949年起開始採用公元紀年,現在的教材實際上也是把各種紀年方法換算成公元紀年來表達歷史時間的,因此,公元紀年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紀年方法.
與公元紀年相關的兩個概念是「世紀」和「年代」.每一個世紀為100年,從理論上講,公元1年~公元100年為一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為第二世紀,…….,以此類推,但是按照習慣的用法,人們常把某個100年的最後一年作為下個世紀之首,如公元100年,人們並不把它作為一世紀的最後一年,而是把它作為二世紀的最初一年.這樣公元一世紀中剩下99年,變成公元1年~99年,以後的每一個世紀仍是100年,即二世紀變成公元100年~199年,三世紀變成200年~299年,……...公元前的世紀推算以此同理,所不同者,只是每一個世紀的推算要從絕對值大的年代向絕對值小的年代順序進行,如公元前一世紀的為公元前99年到公元前1年.判定某一年在哪個世紀時,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即如果這個年份是兩位數,即在1~99年間,那麼這一年肯定是在公元一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三位數即在100~999年之間,那麼把這一年的第一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這一年所在的世紀.例如公元618年,第一位數為6,6+1=7,所以這一年是在公元7世紀里.如果這一年是四位數,即在1000以上,那麼就以這一年的前兩位數加上1,就可得到所在的世紀了.如1840年,前兩位數為18,18+1=19,所以這一年在公元19世紀內.公歷的一個世紀中,又分為早期(初期),中期,晚期(未期),或前半期後半期等.早期(初期),一般是一個世紀的前30年;中期,指一個世紀的中間50年.晚期(未期),指一個世紀的後20年;前半期和後半期是指一個世紀的前50年和後50年.
從理論是講,每一個世紀分為幾個年代,每一個年代為10年.但是習慣上人們並不具體稱每個世紀的前20年(公元後的第一個世紀為19年)為某年代.而是籠統的稱之為某世紀初,把以後的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這樣每個世紀實際上只有8個年代.在世界古代史教材中,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幾處用了「千年代」這個概念,如在講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城市遺址時說「這些城市開始興建於公元前三千代中期」.一千年是一個「千年代」,公元前三千年代是指公元前第三個一拮年,即公元前3000~3001年之間.
在使用公元紀年時,應當指出的一點是: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 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4. 天乾地支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之間的轉換

天干(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標號為:1
2
3
4
5
6
7
8
9
0
地支(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標號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下面介紹公元紀年法和天乾地支紀年法的轉換方法:
一、由天乾地支到公元
1,求天干:公元年數最後一位為a,則找到標號為a-3(差小於0就加10)的天干。例如:公元2001年最後一位為1,減3後為-2小於0加10為8,所以找到標號為8的天干為『辛』。
2,求地支:公元年數除以12的余數為b,找到標號為b-3(差小於0就減12)的地支。例如:2001年除以12的余數為9,9-3=6,找到標號為6的地支為『巳』。
合起來就是『辛巳年』。
二、由天乾地支到公元
舉個例子就知道了
請問戊戌變法是公元多少年?
我們知道六十一甲子,所以戊戌是這六十年裡第幾年呢,由天干戊知道尾數為5+3=8,可以是8,18,28,38,48,58,又由地支戌知道除12的余數為11+3-12=2,可以是2,14,26,38,50,綜合一下就知道戊戌是一甲子的第38年。
還知道戊戌變法發生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一甲子的首年(除60餘1)可以是1801,1861,1921,1981,比較合理的是1861到1920,所以戊戌變法發生在公元1860+38=1898年。

5. 請問古代紀年是怎樣轉化為公元紀年的

中國是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開始採用公歷的,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都是很多,而中國自古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為了起到統一(公歷與干支紀元法),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把兩者的時間對應起來。

6. 中國古代年是怎樣算

我國是用干支紀年、月、日 也就是說每一天,每一月,每一月,都有一個分配到的干支 計算方法見下文 干支紀年法 一.十支紀年是我國傳統的紀年方法。 1.乾和支的含義: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稱。 干指天干,共有10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支指地支,共有12個符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乾和支組合後用於紀年。即:將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順序搭配組合成干支,用於紀年。按此排法,當天干10個符號排了六輪與地支12個符號排了五輪以後,可構成60干支。續排下去又將恢復原狀,周而復始,即如民間所說「六十年轉甲子」。 二.查看不同時間段的萬年歷。如:1516—2060年的萬年歷,記著五百年的干支,一查便知。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根據「六十年甲子(干支表)」的公元年對應進行向上或朝下地反推。如:《辛亥革命》的辛亥年是1911年(48號干支),《戊戌變法》的戊戌年為35號干支,比辛亥年早13年,則「1911-13=1898」故《戊戌變法》是1898年。 應用公元年進行計算。應用公元年的某一年,聊以60(指六十年甲子),余數小於60,再用余數減去3(干支紀年是從公元4年開始使用的),便知。 如2002年:2002÷60,余數為22,再22-3,得數是19,查六十年甲子(干支表)19號干支,得知是壬午年。 三.結合實際了解「十二地支」 1.用十二種動物分別與十二地支相配成為「十二生肖年」。(見下圖)如凡是含有「子」的干支年,就是「鼠年」,這一年裡出生的人都是屬「鼠」;凡是含有「丑」的干支年就是「牛年」,這一年進而出生的人都是屬「牛」。以此類推。(如下表) 十二生肖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2. 以十二地支來表示十二時辰。 一日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國傳統則以十二個時辰來表示,即一時辰是二小時。(如下表) 二十四小時和十二時辰對照表 子丑寅卯辰己 23-01:01-03:03-05 :05-07:07-09:09-11 午未申酉戊亥 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四、由公元推干支記年 為了便於運算和使檢索更加直觀,借用六十干支表並按順序加以編號成表一如下: 六十干支表 甲子0 乙丑1 丙寅2 丁卯3 戊辰4 己巳5 庚午6 辛未7 壬申8 癸酉9 甲戌10 乙亥11 丙子12 丁丑13 戊寅14 己卯15 庚辰16 辛巳17 壬午18 癸未19 甲申20 乙酉21 丙戌22 丁亥23 戊子24 己丑25 庚寅26 辛卯27 壬辰28 癸巳29 甲午30 乙未31 丙申32 丁酉33 戊戌34 己亥35 庚子36 辛丑37 壬寅38 癸卯39 甲辰40 乙巳41 丙午42 丁未43 戊申44 己酉45 庚戌46 辛亥47 壬子48 癸丑49 甲寅50 乙卯51 丙辰52 丁巳53 戊午54 己未55 庚申56 辛酉57 壬戌58 癸亥59 該表於公元前後的推算均適用,具體的方法如下: 1,求公元後某年(設為Y)的干支。方法是:先以Y除以60得出余數,然後再減去4,最後根據所得結果查表一中相應序數所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1911年的干支:1911÷60餘數為51,減4後得47,查表一47對應的干支是辛亥,即1911年為辛亥年。由於干支紀年60年一循環,當Y÷60的余數小於4時,需借干支紀年的一個周期60之數,例如1981年除以60餘數為1,直接減4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4等於57,查表一便知1981年為辛酉年。余可類推。 2,求公元前某年(設為X)的干支。方法是:先以X除以60求其餘數,再用57減去所得余數,根據所得結果再查表一中對應的干支,即為該年的干支。 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干支:221÷60,余數是41,以57-41=16,查表一16對應的是庚辰,即公元前221年對應的干支應為庚辰。同樣由於干支紀年的循環周期為60年,當余數大於57時,也需再借60。例如求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的干支:479除以60餘59,用57減59不夠減,加上60之後再減59等於58,查表一知該年對應的干支為壬戌。其餘可以類推。 上述方法簡便易行,只要記住表一,就完全可以不用紙筆,直接由心算推出結果。 五、速查干支農歷紀月法 其方法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 ,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為戊寅;遇上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遇上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遇上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依照正月之干支,其餘月份按干支推算即可。詳見下表: 年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甲、巳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由上可見,農歷的月份,地支是固定的,天干卻不固定,要經過推算才能排出。注意:農歷的閏月是不記干支的。 例如:2006年為『丙戌』年,查天干年份為『丙』子頭,在上表的第三行,其正月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六、速查干支紀日法 從已知日期計算干支紀日的公式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C 是世紀數減一,y 是年份後兩位,M 是月份,d 是日數。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來算。奇數月i=0,偶數月i=6。G 除以10的余數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數是地支。 計算時帶[ ]的數表示取整。 例如:查2006年4月1日的干支日。 將數值代入計算公式。 G =4*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3 =197 除以10 余數為 7 ,天乾的第7位是『庚』。 Z =8*20 + [20 / 4] + 5*06 + [06 / 4] + [3 * (4 + 1) / 5] + 1 + 7 + 6 =213 除以12 余數為 9 ,地支的第9位是『申』。

7. 歷史紀年換算

考學用 歷史年代計算 一、 世紀與具體年代的換算 方法一:推導法。 即首先明白一個世紀為一百年,然後進行推算。 即:1――100年為1世紀 101――200年為2世紀 然後,看所要換算的年代在哪個百年中,這個年代即為哪個世紀。 如:公元30年,在1――1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1世紀。 公元202年,在201――3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3世紀。 公元1640年,在1601――17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17世紀。 公元前的年代換算成世紀,方法與公元後的演算法一樣,只需要在公元後的時間前加上公元前即可。 如:公元前30年,屬於公元前1世紀 公元前202年,屬於公元前3世紀。 方法二:計演算法。 即:用所要換算的這個年代的百位或百位、千位的數字,加上1,所得的差即為這個所需換算年代所在的世紀。公元前的年代演算法也是如此,只需加上公元前即可。 例: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哪個世紀? 解析: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百位數字是2,所以,2+1=3,因此,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公元前3世紀。 需要注意的是:整百的年份所在的世紀數,即是它數字本身的百位或百位、千位的數字。 例: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成為征服印度的重要工具。東印度公司成立是在哪個世紀? 解析: 1600年是個整百的年份,所以,它所在的世紀即是16世紀。 二、 周年的計算 1、 需要計算的兩個年份同在公元前或同在公元後。 此時的演算法是:用後一個年份減去前一個年份,所得差即為周年的時間。 2、 需要計算的兩個年份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後。 此時的演算法是:用公元後年份的數字加上公元前年份的數字,然後再減去1,即是所求的周年數。 三、 特殊年代的計算 課本上有兩個特殊的年代,一個是關於中華民國的年代――1912年,一個是 關於伊斯蘭教的年代――622年。 例7、2008年是中華民國多少年?又是伊斯蘭教多少年? 解析:這兩個年代是特殊的年代,在解答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它們本身也是一個年頭。因此正確的演算法是:用2008減去起始年份,還必須加上1。即: 2008-1912+1=97(年) 2008-622+1=1387(年) 或者用2008減去兩個特殊時間的前面一個年份亦可。即: 2008-1911=97 (年) 2008-621=1387(年)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和下面的兩個問題不同。 2008年是中華民國成立多少周年? 2008年是伊斯蘭紀元多少周年? 針對以上問題,只需用2008減去前面一個時間即可。即: 2008-1912=96(周年) 2008-622=1386(周年)

8. 天乾地支紀年法怎麼轉化為公元紀年

1.
天干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天干所對應的位數;
2.
地支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地支所對應的位數;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天乾地支和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是什麼

1.
天干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天干所對應的位數;
2.
地支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地支所對應的位數;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1.
我們以2010年為例;
天干演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餘7,
7對應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為庚;
地支演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餘3,
3對應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為寅;
綜上公元2010是用天乾地支紀年為庚寅年。為使各位信任此演算法,本人再舉一例來說明:
例2.
我們再以1987年為例;
天干演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餘4,
4對應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為丁;
地支演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餘3,
3對應地支第3位是亥,即地支為亥;
綜上公元1987是用天乾地支紀年為丁亥年。

10. 中國古代歷法的演算法,是怎麼算的呢

陰歷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而陰歷事實上只按月亮的月相變化來安排的歷法,所以每年比陽歷要少11天。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現行的公元紀年法就是一種陽歷。

從《太初歷》開始,中國歷法經歷了五次大的改革,終於於明末引進西洋歷法,最終形成了直至今天仍然通用的《時憲歷》,近五百年的應用歷史足可見其精密程度。

閱讀全文

與古代紀年轉化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程序員下載歌曲 瀏覽:893
編譯未檢測到模擬器 瀏覽:807
壓縮機每次啟動12分鍾就停 瀏覽:729
creo復制曲面命令 瀏覽:959
程序員戀上女碩士 瀏覽:669
ansys的get命令 瀏覽:988
國外dns蘋果伺服器地址 瀏覽:430
國家職業技術資格證書程序員 瀏覽:652
奇瑞租車app是什麼 瀏覽:99
系統源碼安裝說明 瀏覽:420
命令行加殼 瀏覽:96
解壓時顯示防失效視頻已加密 瀏覽:295
蘋果簡訊加密發送 瀏覽:446
天翼私有雲伺服器租用 瀏覽:733
貴州雲伺服器屬於哪個上市公司 瀏覽:58
編程聯動教程 瀏覽:481
小天才app怎麼升級v242 瀏覽:545
簡單手工解壓玩具製作大全 瀏覽:928
免費編程電子書 瀏覽:870
想玩游戲什麼app最合適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