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最小跳數演算法

最小跳數演算法

發布時間:2022-10-01 18:08:15

㈠ 最長掩碼匹配出現兩條相同路徑該怎麼走

先選擇管理距離小的路由,如果相同,就使用最長匹配的路由。
(1)最小跳數演算法擴展閱讀:
距離向量路由協議是為小型網路環境設計的。在大型網路環境下,這類協議在學習路由及保持路由將產生較大的流量,佔用過多的帶寬。如果在90秒內沒有收到相鄰站點發送的路由選擇表更新,它才認為相鄰站點不可達。每隔30秒,距離向量路由協議就要向相鄰站點發送整個路由選擇表,使相鄰站點的路由選擇表得到更新。這樣,它就能從別的站點(直接相連的或其他方式連接的)收集一個網路的列表,以便進行路由選擇。距離向量路由協議使用跳數作為度量值,來計算到達目的地要經過的路由器數。例如,RIP使用Bellman-Ford演算法確定最短路徑,即只要經過最小的跳數就可到達目的地的線路。最大允許的跳數通常定為15。那些必須經過15個以上的路由器的終端被認為是不可到達的。距離向量路由協議有如下幾種:IPRIP、IPXRIP、AppleTalkRTMP和IGRP。

㈡ mesh組網是什麼意思

mesh組網簡介

Mesh網路即」無線網格網路」,是「多跳(multi-hop)」網路,是由ad hoc網路發展而來,是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的關鍵技術之一。在向下一代網路演進的過程中,無線是一個不可缺的技術。無線mesh可以與其它網路協同通信,是一個動態的可以不斷擴展的網路架構,任意的兩個設備均可以保持無線互聯。

(2)最小跳數演算法擴展閱讀:

MESH組網方案

單頻MESH組網

單頻組網方案主要用於設備及頻率資源受限的地區,分為單頻單跳及單頻多跳。單頻組網時,所有的無線接入點Mesh AP和有線接入點Root AP的接入和回傳均工作於同一頻段,以圖2為例,可採用2.4GHz上的信道802.11b/g進行接入和回傳。

雙頻MESH組網

雙頻組網中每個節點的回傳和接入均使用兩個不同的頻段, 如本地接入服務用2.4 GHz 802.1l b/g信道,骨幹Mesh回傳網路使用5.8 GHz 802.11a信道,互不存在干擾。這樣每個Mesh AP就可以在服務本地接入用戶的同時,執行回傳轉發功能。

㈢ 跳數是怎麼回事

跳數實際上是一個數值(振幅),簡單的說就是指一個數(空間)可以被等分成多少個另一個數(相互隔離的或抽象的或連續的空間)的值。

因為跳是需要能量的給人以充滿力量的擺脫束縛跨越障礙的感覺(當然干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轉化能量的,除非你變成空間,那麼能量就不再運動,能量就變成最原始的狀態),把一個數等分仍然是需要轉化能量的,跳得高矮,遠近受轉化能量的大小控制,等份的多少也受轉化能量多少的支配,能量是最具有惰性的一種物質,他有想靜止不動的特性(這是由於空間這種物質都是擠壓在一起的,無法動彈),也就是說無限趨向於靜止,所以有把一切拉回到靜止狀態的趨勢,為了跨越並擺脫這種障礙所需要轉化的能量的大小可以與任意維數上的空間中的位置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也就是說為了克服無限大無限小的空間的阻礙需要暫時用能量把他擠開,以獲得通過或占據他們的位置。這就是為什麼數列、矩陣和維度空間都無限趨向或遠離某一點的原因,也就是從什麼地方開始在什麼地方結束的問題。但是空間的分布按照需要並不是連續的,所以需要計算「跳」到另一個空間位置上去所需要的能量的一種計量單位。(想像一下水或者空氣吧,有助於理解的。談得太快了,拉回來,慢慢來)。 上面表中所有等號右邊的數都是跳數值,橫向的行叫衰減行(具有方向時是趨向於原發的衰減),第一行等號右邊的數叫跳數。第二行以後的行中等號右邊的數都是一個值(乘積),不是跳數,稱跳躍值簡稱跳躍或跳。再來看一下列,右數第一列叫原發列 第二列叫基跳列(這一列的所有跳都叫基跳數值簡稱基跳數或基跳[能量躍遷的值]。右數第三列以後的可以依次叫一,二,三。。。等等跳列都可以,不是固定的)。斜向的叫斷裂區段,也是有方向的(分得比較復雜暫且放到一邊。) 先來看一些例:(無法在3上記點,故在3前後以一「~」號代替,表示其從「~」號處開始無限循環) 7/3=2.~3333~ 10/3=3.~33333~ 31/3=10.~3~ 127/3=42.~3~ 。。。。。 好了,如何求出符合這樣要求的正整數呢? 我們發現,所有這些數除以3的余數都為一。 搞定。 談點別的,看下這個: 0/3 1/3=0.~3~ 2/3=0.~6~ 3/3=1 4/3=1.~3~ 5/3=1.~6~ 6/3=2 7/3=2.~3~ 8/3=2.~6~ 9/3=3 10/3=3.~3~ 怎麼樣看出什麼名堂沒有。好,再來: 0/1 1/1=1 2/1= 2 3/1=3 4/1=4 5/1=5 6/1=6 7/1=7 8/1=8 9/1=9 10/1=10 0/2 1/2=0.5 2/2=1 3/2=1.5 4/2=2 5/2=2.5 6/2=3 7/2=3.5 8/2=4 9/2=4.5 10/2=5 0/4 1/4=0.25 2/4 =0.5 3/4=0.75 4/4=1 5/4=1.25 6/4=1.5 7/4=1.75 8/4=2 9/4=2.25 10/4=2.5 0/5 1/5=0.25 0/6 1/6=0.~6~ 0/7 1/7=0.~142857~ 0/8 1/8=0.125 0/9 1/9=0.~1~ 0/10 1/10=0.1 也許你會問看這個有什麼用?(是不是吃多了飯沒事做呢?:) 注意這些答案都是很有規律的是不用「計算」就能得出來的。 計算機技術里的"跳數" 跳數翻譯成 hop count 一般簡單譯為hop RIP協議「距離」為到目的網路所經過路由器的數目。「距離」也稱為「跳數」(hop count),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1。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一種古老的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的路由協議.

㈣ 不同路由按照管理距離最小選擇路徑,相同路由按照掩碼最長匹配原則選路

傳統的交換發生在網路的第二層,即數據鏈路層;而路由則發生在第三層—網路層。在新的網路中,路由的智能和交換的性能被有機地結合起來,目前三層交換機和多層交換機已在企業級網路骨乾和園區網中被大量使用。這不是一個新話題,但很少有人將這些概念之間的關聯解讀清楚。

交換

談到交換,從廣義上講,任何數據的轉發都可以稱做交換。當然,現在我們指的是狹義上的交換,僅包括數據鏈路層的轉發。做網路設備的人對交換的理解大多是從交換機開始的,電路交換機在通信網中已經使用了幾十年了,而幀交換的設備,尤其是乙太網交換機的大規模使用,則是近幾年的事情。

理解交換機

理解乙太網交換機的作用,還要從網橋的原理講起。傳統乙太網是共享型的,如果網段上有A、B 、C、D等4台計算機,那麼A與B通信的同時,C和D只能是被動收聽。假如將纜段分開(即微化),A、B在一段上,C、D在另一段上,那麼A和B通信的同時,C和D也可以通信,這樣原有10M的帶寬從理論上講就變成20M了。同時,為了確保這兩個網段可以互相通信,需要用橋將它們連接起來,橋是具有兩塊網卡的計算機。

在整個網路剛剛啟動時,橋對網路的拓撲一無所知。這時,假設A發送數據給B,因為網路是廣播式的,所以橋也收到了,但橋不知道B在自己的左邊還是右邊,它就進行預設轉發,即在另外一塊網卡上發送這個信息。雖然做了一次無用的轉發,但通過這個過程,橋意識到數據的發送者A在自己的左邊。當網路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都發送過數據之後,橋就是智能的了,它了解每一台計算機在哪一個網段上。當A再發送數據給B時,橋就不進行數據轉發了,與此同時,C可以發送數據給D。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橋可以減少網路沖突發生的幾率,這就是我們使用橋的主要目的,稱做減小沖突域。但橋並不能阻止廣播,廣播信息的隔絕要靠三層的連接設備——路由器。

按照纜段微化的思想,纜段越多,可用帶寬就越高。極限情況是每一台計算機處在一個獨立的纜段上,如果網路上有10台計算機,就需要一個10埠的橋將它們連接起來。但實現這樣一個橋不太現實,軟體轉發的速度也跟不上,於是有了交換機,交換機就是將上述多埠的橋硬體或固件化,以達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性能。

交換機的一個重要的功能是避免交換循環,這就涉及到了STP(Spanning Tree Protocol,生成樹協議)。生成樹協議的功能是避免數據幀在交換機構成的網路中循環傳送。如果網路中有冗餘鏈路的話,STP協議現選出根交換機,然後確定每一台非根交換機到根交換機之間的路徑,最後,將此路徑上的所有鏈路置成轉發(Forward)狀態,其餘的交換機之間的連接就是冗餘鏈路,置為阻塞(Block)狀態。

VLAN

交換機的另外一個重要功能是VLAN(Virtual LAN,虛擬區域網)。VLAN的好處主要有三個:

● 埠的分隔。即便在同一個交換機上,處於不同VLAN的埠也是不能通信的。這樣一個物理的交換機可以當做多個邏輯的交換機使用。

● 網路的安全。不同VLAN不能直接通信,杜絕了廣播信息的不安全性。

● 靈活的管理。更改用戶所屬的網路不必換埠和連線,只改軟體配置就可以了。

VLAN可以按埠或MAC地址來劃分。

有時,我們需要在交換機所構成的網路上保持VLAN的配置的一致性。這就需要交換機之間按照VTP(VLAN Trunk Protocol,VLAN骨幹協議)交流VLAN信息。VTP協議只在骨幹埠(Trunk Port),即交換機之間的埠上運行。

路由

路由器是網路間的連接設備,它的重要工作之一是路徑選擇。這個功能是路由器智能的核心,它是由管理員的配置和一系列的路由演算法實現的。

㈤ mesh組網原理

mesh組網原理是Mesh 客戶端通過無線連接的方式接入到無線 Mesh 路由器,無線 Mesh 路由器以多跳互連的形式,形成相對穩定的轉發網路。

在 WMN 的一般網路架構中,任意 Mesh 路由器都可以作為其他 Mesh 路由器的數據轉發中繼,並且部分 Mesh 路由器還具備網際網路網關的附加能力。網關 Mesh 路由器則通過高速有線鏈路來轉發 WMN 和網際網路之間的業務。

WMN 的一般網路架構可以視為由兩個平面組成,其中接入平面向 Mesh 客戶端提供網路連接,而轉發平面則在Mesh路由器之間轉發中繼業務。隨著虛擬無線介面技術在 WMN 中使用的增加,使得WMN 分平面設計的網路架構變得越來越流行。

(5)最小跳數演算法擴展閱讀

Mesh網路的很多技術特點和優勢來自於其Mesh網狀連接和尋路,而路由轉發的設計則直接決定Mesh網路對其網狀連接的利用效率,影響網路的性能。在設計無線Mesh網路路由協議時要注意:

首先,不能僅根據「最小跳數」來進行路由選擇,而要綜合考慮多種性能度量指標,綜合評估後進行路由選擇;

其次,要提供網路容錯性和健壯性支持,能夠在無線鏈路失效時,迅速選擇替代鏈路避免業務提供中斷;

第三,要能夠利用流量工程技術,在多條路徑間進行負載均衡,盡量最大限度利用系統資源;

第四,要求能同時支持MP和Mesh STA。

常用的無線Mesh路由協議可參照Ad Hoc網路的路由協議,幾種典型的路由協議包括:動態源路由協議(DSR)、目的序列距離矢量路由協議(DSDV)、臨時按序路由演算法(TORA)和Ad Hoc按需距離矢量路由協議(AODV)等。

㈥ SPF 和 DUAL 兩種演算法有什麼區別

SPF演算法是OSPF路由協議的基礎;DUAL(擴散更新)演算法被EIGRP路由協議採用。
介紹下:
四種最常見路由協議是RIP、IGRP、OSPF和EIGRP。
1.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是使用最廣泛的距離向量協議,它是由施樂(Xerox)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最大的特點是,其實現原理和配置方法都非常簡單。RIP基於跳數計算路由,並且定期向鄰居路由器發送更新消息。
2.IGRP是Cisco專有的協議,只在Cisco路由器中實現。它也屬於距離向量類協議,所以在很多地方與RIP有共同點,比如廣播更新等。它和RIP最大的區別表現在度量方法、負載均衡等幾方面。IGRP支持多路徑上的加權負載均衡,這樣,網路的帶寬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另外,與RIP僅使用跳數作為度量依據不同,IGRP使用了多種參數,構成復合的度量值,這其中可以包含的因素有:帶寬、延遲、負載、可靠性和MTU(最大傳輸單元)等。

3.OSPF協議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發的,20世紀90年代初成為工業標准,是一種典型的鏈路狀態協議。OSPF的主要特性包括:支持VLSM(變長的子網掩碼)、收斂迅速、帶寬佔用率低等。等。OSPF協議在鄰居之間交換鏈路狀態信息,以便路由器建立鏈路狀態資料庫(LSD)之後,路由器根據資料庫中的信息利用SPF(Shortest Path First,最短路徑優先)演算法計算路由表,選擇路徑的主要依據是帶寬。
4.EIGRP是IGRP的增強版,它也是Cisco專有的路由協議。EIGRP採用了擴散更新(DUAL)演算法,在某種程度上,它和距離向量演算法相似,但具有更短的收斂時間和更好的可操作性。作為對IGRP的擴展,EIGRP支持多種可路由的協議,如IP、IPX和AppleTalk等。運行在IP環境時,EIGRP還可以與IGRP進行平滑的連接,因為它們的度量方法是一致的。

以上4種路由協議都是域內路由協議,它們通常使用在自治系統的內部。當進行自治系統間的連接時,往往採用諸如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s,邊界網關協議)和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s,外部網關協議)這樣的域間路由協議。目前在Internet上使用的域間路由協議是BGP第四版。

㈦ 路由選擇信息協議的RIP

(RIP/RIP2/RIPng: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RIP作為IGP(內部網關協議)中最先得到廣泛使用的一種協議,主要應用於 AS 系統,即自治系統(Autonomous System)。連接 AS 系統有專門的協議,其中最早的這樣的協議是「EGP」(外部網關協議),仍然應用於網際網路,這樣的協議通常被視為內部 AS路由選擇協議。RIP 主要設計來利用同類技術與大小適度的網路一起工作。因此通過速度變化不大的接線連接,RIP 比較適用於簡單的校園網和區域網,但並不適用於復雜網路的情況。
RIP是一種分布式的基於距離向量的路由選擇協議,是網際網路的標准協議,其最大的優點就是簡單。RIP協議要求網路中每一個路由器都要維護從它自己到其他每一個目的網路的距離記錄。RIP協議將「距離」定義為:從一路由器到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1。從一路由器到非直接連接的網路的距離定義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則距離加1。「距離」也稱為「跳數」。RIP允許一條路徑最多隻能包含15個路由器,因此,距離等於16時即為不可達。可見RIP協議只適用於小型互聯網。
RIP 2 由 RIP 而來,屬於 RIP 協議的補充協議,主要用於擴大裝載的有用信息的數量,同時增加其安全性能。RIPv1和RIPv2 都是基於 UDP 的協議。在 RIP2 下,每台主機或路由器通過路由選擇進程發送和接受來自 UDP 埠520的數據包。RIP協議默認的路由更新周期是30S。
RIP的特點
(1)僅和相鄰的路由器交換信息。如果兩個路由器之間的通信不經過另外一個路由器,那麼這兩個路由器是相鄰的。RIP協議規定,不相鄰的路由器之間不交換信息。
(2)路由器交換的信息是當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的路由表。
(3)按固定時間交換路由信息,如,每隔30秒,然後路由器根據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也可進行相應配置使其觸發更新) RIP 和 RIP 2 主要適用於 IPv4網路,而 RIPng 主要適用於 IPv6 網路。本文主要闡述 RIP 及 RIP 2。
RIPng:路由選擇信息協議下一代(應用於IPv6)
(RIPng:RIP for IPv6)RIPng與RIP 1和 RIP 2 兩個版本不兼容。
RIP協議的「距離」其實就是「跳數」(hop count),因為每經過一個路由器,跳數就加1。RIP認為好的路由就是它通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少,即「距離短」。
RIP與其它動態路由協議如OSPF、ISIS相比起來,在收斂時間和擴展性方面,RIP不如OSPF和ISIS,使用的網路規模也比OSPF和ISIS小;但是RIP配置和管理起來容易,所佔用的帶寬小。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路,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 、RFC1723 。
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 count)作為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為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為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為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 -RFC 1058
-RIP採用貝爾曼—福德(Bellman-Ford)演算法
-RIP有兩個版本RIPv1和RIPv2。
-RIP有以下一些主要特性:
-RIP屬於典型的距離矢量路由選擇協議。
-RIP消息通過廣播地址255.255.255.255進行發送,RIPv2使用組播地址224.0.0.9發送消息,兩者都使用UDP 協議的520埠。
-RIP以到目的網路的最小跳數作為路由選擇度量標准,而不是在鏈路的帶寬和延遲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RIP是為小型網路設計的。它的跳數計數限制為15跳,16跳為不可到達。
-RIP-1是一種有類路由協議,不支持不連續子網設計。RIP-2支持CIDR及VLSM可變長子網掩碼,使其支持不連續子網設計。
-RIP周期性進行完全路由更新,將路由表廣播給鄰居路由器,廣播周期預設為30秒。
-RIP的協議管理距離為120。
RIP是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縮寫,採用距離矢量演算法。在默認情況下,RIP使用一種非常簡單的度量制度:距離就是通往目的站點所需經過的鏈路數,取值為1~15,數值16表示無窮大。RIP進程使用UDP的520埠來發送和接收RIP分組。RIP分組每隔30s以廣播的形式發送一次,為了防止出現「廣播風暴」,其後續的的分組將做隨機延時後發送。在RIP中,如果一個路由在180s內未被刷,則相應的距離就被設定成無窮大,並從路由表中刪除該表項。RIP分組分為兩種:請求分組和響應分組。
RIP-1被提出較早,其中有許多缺陷。為了改善RIP-1的不足,在RFC1388中提出了改進的RIP-2,並在RFC 1723和RFC 2453中進行了修訂。RIP-2定義了一套有效的改進方案,新的RIP-2支持子網路由選擇,支持CIDR,支持組播,並提供了驗證機制。
RIP-2的特性:
RIP-2 是一種無類別路由協議(Classless Routing Protocol)。
RIP-2協議報文中攜帶掩碼信息,支持VLSM(可變長子網掩碼)和CIDR。
RIP-2支持以組播方式發送路由更新報文,組播地址為224.0.0.9,減少網路與系統資源消耗。
RIP-2支持對協議報文進行驗證,並提供明文驗證和MD5驗證兩種方式,增強安全性。
RIP-2能夠支持VLSM
隨著OSPF和IS-IS的出現,許多人認為RIP已經過時了。但事實上RIP也有它自己的優點。對於小型網路,RIP就所佔帶寬而言開銷小,易於配置、管理和實現,並且RIP還在大量使用中。但RIP也有明顯的不足,即當有多個網路時會出現環路問題。為了解決環路問題,IETF提出了水平分割法,在這個介面收到的路由信息不會再從該介面出去(split-Horizon)。分割范圍解決了兩個路由器之間的路由環路問題,但不能防止因網路規模較大、主要由延遲因素產生的環路。觸發更新要求路由器在鏈路發生變化時立即傳輸它的路由表。這加速了網路的聚合,但容易產生廣播泛濫。總之,環路問題的解決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和帶寬。若採用RIP協議,其網路內部所經過的鏈路數不能超過15,這使得RIP協議不適於大型網路。 1-記數最大值(maximum hop count):定義最大跳數(最大為15跳),當跳數為16跳時,目標為不可達。
2-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從一個介面學習到的路由不會再廣播回該介面。cisco可以對每個介面關閉水平分割功能。
3-路由毒化(route posion):當拓撲變化時,路由器會將失效的路由標記為possibly down狀態,並分配一個不可達的度量值。
4-毒性逆轉(poison reverse):從一個介面學習的路由會發送回該介面,但是已經被毒化,跳數設置為16跳,不可達。
5-觸發更新(trigger update):一旦檢測到路由崩潰,立即廣播路由刷新報文,而不等到下一刷新周期。
6-抑制計時器(holddown timer):防止路由表頻繁翻動,增加了網路的穩定性。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基於D-V演算法的內部動態路由協議。它是第一個為所有主要廠商支持的標准IP選路協議,網路。對於更復雜的環境,一般不應使用RIP。
RIP1作為距離矢量路由協議,具有與D-V演算法有關的所有限制,如慢收斂和易於產生路由環路和廣播更新佔用帶寬過多等;RIP1作為一個有類別路由協議,更新消息中是不攜帶子網掩碼,這意味著它在主網邊界上自動聚合,不支持VLSM和CIDR;同樣,RIP1作為一個古老協議,不提供認證功能,這可能會產生潛在的危險性。總之,簡單性是RIP1廣泛使用的原因之一,但簡單性帶來的一些問題,也是RIP故障處理中必須關注的。 請求信息(可以是請求一條路由的信息),應答信息(一定是全部的路由)。
RIP是最常使用的內部網關協議之一,是一種典型的基於距離矢量演算法的動態路由協議。在不同的網路系統如Internet、AppleTalk、NOVELL等協議都實現了RIP。他們都採用相同的演算法,只是在一些細節上做了小改動,適應不同網路系統的需要。
RIP有RIP-1和RIP-2兩個版本,需要注意的是,RIP-2不是RIP-1的替代,而是RIP-1功能的擴展。比如RIP-2更好地利用原來RIP-1分組種必須為零的域來增加功能,不僅支持可變長子網掩碼,也支持路由對象標志。此外,RIP-2還支持明文認證和MD5密文認證,確保路由信息的正確。
RIP通過用戶數據報協議(UDP)報文交換路由信息,使用跳數來衡量到達目的地的距離。由於在RIP中大於15的跳數被定義為無窮大,所以RIP一般用於採用同類技術的中等規模網路,如校園網及一個地區范圍內的網路,RIP並非為復雜、大型的網路而設計。但由於RIP使用簡單,配置靈活,使得他在今天的網路設備和互聯網中被廣泛使用。 另外,RIP也有他的局限性。比如RIP支持站點的數量有限,這使得RIP只適用於較小的自治系統,不能支持超過15跳數的路由。再如,路由表更新信息將佔用較大的網路帶寬,因為RIP每隔一定時間就向外廣播發送路由更新信息,在有許多節點的網路中,這將會消耗相當大的網路帶寬。此外,RIP的收斂速度慢,因為一個更新要等30s,而宣布一條路由無效必須等180s,而且這還只是收鏈一條路由所需的時間,有可能要花好幾個更新才能完全收斂於新拓撲,RIP的這些局限性顯然削弱了網路的性能。
RIP的管理距離是120。
RIPV1與RIPV2的相同與不同。不同版本 RIPV1 RIPV2
1 有類路由 無類路由
2 不支持VLSM 支持VLSM
3 廣播更新(255.255.255.255)組播更新(224.0.0.9)
4 自動匯總,不支持手動匯總 自動匯總且可以手動關閉該特性,支持手動匯總
5 不支持驗證 支持驗證
6 產生CIDR 不產生CIDR 1抑制計時器
2度量值(hop count)
3 防環機制
4 匯總(默認相同),在邊界路由上匯總
5 使用UDP的520埠
6負載均衡默認為4條。最大為6條。
7 預設每隔30秒更新一次路由表
RIP的下一跳與METRIC的關系
metric下一跳 大寫進資料庫中,等180秒後再寫進路由表中 寫進資料庫中
小寫進路由表中 替換原有的路由
相同不給於響應負載均衡
默認情況下,配置相應版本的RIP只能接收和發送相應版本的RIP消息。可以配置設備介面限制收發RIP信息的類型。 (1)過於簡單,以跳數為依據計算度量值,經常得出非最優路由。例如:2跳64K專線,和3跳1000M光纖,顯然多跳一下沒什麼不好。
(2)度量值以16為限,不適合大的網路。解決路由環路問題,16跳在rip中被認為是無窮大,rip是一種域內路由演算法自治路由演算法,多用於園區網和企業網。
(3)安全性差,接受來自任何設備的路由更新。無密碼驗證機制,默認接受任何地方任何設備的路由更新。不能防止惡意的rip欺騙。
(4)不支持無類ip地址和VLSM<ripv1>。
(5)收斂性差,時間經常大於5分鍾。
(6)消耗帶寬很大。完整的復制路由表,把自己的路由表復制給所有鄰居,尤其在低速廣域網鏈路上更以顯式的全量更新。

㈧ RIP協議路由有沒有最小跳限制

無,只怕大超過跳躍數不怕小。通常用在骨幹網路,一般家用小型網路不建議,因為容易收到錯誤RIP表格&攻擊,尤其是RIPv1版。

㈨ 鏈路狀態路由協議運行什麼演算法來計算到達目的網路的最短路徑

一、RIP協議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Gateway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路,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RFC1723。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count)作為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為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為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為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1.有關命令任務命令指定使用RIP協議routerrip指定RIP版本version{1|2}1指定與該路由器相連的網路networknetwork註:1.Cisco的RIP版本2支持驗證、密鑰管理、路由匯總、無類域間路由(CIDR)和變長子網掩碼(VLSMs)二、IGRP協議IGRP()是一種動態距離向量路由協議,它由Cisco公司八十年代中期設計。使用組合用戶配置尺度,包括延遲、帶寬、可靠性和負載。預設情況下,IGRP每90秒發送一次路由更新廣播,在3個更新周期內(即270秒),沒有從路由中的第一個路由器接收到更新,則宣布路由不可訪問。在7個更新周期即630秒後,CiscoIOS軟體從路由表中清除路由。1.有關命令任務命令指定使用RIP協議routerigrpautonomous-system1指定與該路由器相連的網路networknetwork指定與該路由器相鄰的節點地址neighborip-address註:1、autonomous-system可以隨意建立,並非實際意義上的autonomous-system,但運行IGRP的路由器要想交換路由更新信息其autonomous-system需相同。三、OSPF協議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是一個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GatewayProtocol,簡稱IGP),用於在單一自治系統(autonomoussystem,AS)內決策路由。與RIP相對,OSPF是鏈路狀態路有協議,而RIP是距離向量路由協議。鏈路是路由器介面的另一種說法,因此OSPF也稱為介面狀態路由協議。OSPF通過路由器之間通告網路介面的狀態來建立鏈路狀態資料庫,生成最短路徑樹,每個OSPF路由器使用這些最短路徑構造路由表。文檔見RFC2178。1.有關命令全局設置任務命令指定使用OSPF協議routerospfprocess-id1指定與該路由器相連的網路networkaddresswildcard-maskareaarea-id2指定與該路由器相鄰的節點地址neighborip-address註:1、OSPF路由進程process-id必須指定范圍在1-65535,多個OSPF進程可以在同一個路由器上配置,但最好不這樣做。多個OSPF進程需要多個OSPF資料庫的副本,必須運行多個最短路徑演算法的副本。process-id只在路由器內部起作用,不同路由器的process-id可以不同。2、wildcard-mask是子網掩碼的反碼,網路區域IDarea-id在0-4294967295內的十進制數,也可以是帶有IP地址格式的x.x.x.x。當網路區域ID為0或0.0.0.0時為主幹域。不同網路區域的路由器通過主幹域學習路由信息。

閱讀全文

與最小跳數演算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devc指針編譯問題 瀏覽:998
支持dsd硬解壓音效卡 瀏覽:769
怎麼查看u盤加密區 瀏覽:181
台電加密是什麼格式 瀏覽:155
php論壇版塊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442
暗黑的伺服器為什麼維護 瀏覽:624
android內存溢出的原因 瀏覽:18
標志307的壓縮比是多少 瀏覽:636
伺服器啟動為什麼叫三聲 瀏覽:997
追風箏的人英文pdf 瀏覽:940
解壓小熊手機殼 瀏覽:346
成都市區建成面積演算法 瀏覽:661
智能家居單片機 瀏覽:97
買男裝用什麼app好 瀏覽:855
文件夾合並了怎麼拆開 瀏覽:261
波段副圖源碼無未來函數 瀏覽:90
livecn伺服器地址 瀏覽:259
程序員這個工作真的很吃香嗎 瀏覽:848
程序員和數學分析師待遇 瀏覽:681
壓縮氣彈簧怎麼拆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