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找錢指標源碼

找錢指標源碼

發布時間:2022-10-05 23:59:49

㈠ 創始人負責「找錢」、「找人」都是騙人的

創始人負責「找錢」、「找人」都是騙人的

融資只是創業加速器,每獲得一次投資,創始人的壓力不會是更小,而應該是更大。持續證明企業的與眾不同和清晰的增長空間,這一點對創業者非常重要。

一個草根創業者融資成功的意義要遠遠大於融資金額。

創業者可以被粗略分為「草根創業者」和「精英創業者」兩類人,前者一無所有,後者自帶光環,光環背後是行業資源和個人品牌信任。

大眾創業正在悄然變為精英創業,因為投資人普遍發現草根創業者的失敗率很高。創業不只需要激情和執行力,更需要資源和商業人脈關系,因為創業的本質正是資源變現。但另一方面,精英創業也容易失敗,主要原因是精英通常不接地氣,沒有經歷過最困難的起步階段,都是先有投資再創業、有了錢就兵強馬壯。

再有,幾乎百分百的投資人都認為「早期投資就是投人」。我非常認可這其中的邏輯,道理也很簡單,早期項目所表現出來的商業模式、盈利方向都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但唯獨創始人不會輕易隨著變數的出現而改變。一個人的素質、能力、品德短時間都不會輕易改變的。

因此,投對人就很關鍵。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今日資本總裁徐新在投資京東、貝貝網時,除了和創始人聊,還要他們的家人、朋友、員工聊,和後者只聊創始人,通過一些故事、細節判斷這個人是不是足夠靠譜。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你可以想一下,當初孫正義決定投資馬雲,是阿里巴巴黃頁的商業計劃書打動了?還是被馬雲本人吸引了?

草根是不是意味著完全沒有機會?當然不是,我就是一個完全的草根,家在河南周口一個貧困縣,父母都不識字,大學也不是在北京讀的,學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卻在搞媒體。講講我對融資的觀點。

第一,融資不是創業的目的,賺錢才是

有個大學生發給我一份商業計劃書說自己要參加創業大賽,問我,是不是應該在計劃書里劃重點、寫清楚拿到錢如何花出去?我說不是。你應該寫清楚」為什麼要干這個事情」、「為什麼能幹這個事情」,要寫清楚「如何掙錢」而不是「如何花錢」。

很多創業者本末倒置,誤以為融資是創業的目的,不管是剛起步還是創業中,都以成功融資作為目標,為了實現目標,也做出了一些假訂單、刷數據甚至自己掏錢買自己公司的產品沖交易額等行為。這顯然是不對的。

創業本質就是「造富」的過程,創業者首先要有生意人思維,再有創新思維。我見過很多投資人,因為投資本身就是逐利行為,因此他們更關心創業者的營收情況、核心盈利產品、運營成本、利潤率等指標。

最重要的是,創造利潤是激勵一個創業者成為企業家的重要理由,也是讓創業者保持繼續戰斗的信心所在。

而融資本身則是為創業加速,創業者有清晰的目標、詳細的計劃,萬事俱備、只差「彈」,這時候投資人出錢、創業者出力,一起攻下某一個商業堡壘,借力雙贏,這才是融資本身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第二,融資成功是一塊打入創投圈的敲門磚

融資成功本身的意義要大於融資金額。舉個小例子,我認識一位東北的企業家,做的是大生意,年營收超過5個億,看到一個「互聯網+」的市場機會,於是派人組建團隊做一個互聯網項目。當地一個還算知名的投資人聽說這個項目後,決定投資200萬天使資金。

但被這位企業家拒絕了,理由很簡單,「我們公司每天都可以賺兩百萬,為什麼要你的錢?」後來這位企業家自己花掉了600萬都沒有把項目做成功。希鷗網總結此類項目時,總結出一個答案,在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項目的過程中,企業越有錢就會損失越多。沒有錢的企業比較謹慎,有錢的企業則相信自己的商業智慧可以通吃。

其實,傳統企業和互聯網創業有非常大的區別。傳統企業通常都是家族企業,一姓獨大,一個老闆,其他全是工人。而互聯網企業更注重共享,融資本身也是項目共享、利益共分、合作共贏的代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旦項目被共享,每個參與利益分配的人都會貢獻自己的資源和智慧,從而推動項目發展。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草根創業者很難完成融資,因為其本身具備「不可輕易信任」和「非資源聚集能力」等特徵,這時候,如果能完成一次融資,就會加大自己被其他投資人信任的要素。

早在2500年之前,春秋戰國的上層認為均以高薪養士、收養門客為榮,將天下賢才為我所用。而當下的創業投資也包括了這一部分內容,試想,和陌生人才建立信任最好的工具就是投資他。

反過來說,獲得更高社會資源的渠道就是能夠被人投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尋求融資尤其是草根創業者在尋求第一次融資時,不要太在乎估值高低,見好就收,驚喜在後面。

第三,融資談判時要明確投資人的'投資意圖

融資時不可避免要和投資人直接面談,正在流程通常是先約投資經理,投資經理內部匯報後,再被投資總監約,項目如果足夠好,就交由投資合夥人組成的投委會最終決定。

之所以要明確投資人的投資意圖,是指要盡可能先通過第一關,也就是初面。而投資人願意花時間去聊一個項目,通常不同的投資人有不同的想法,多數是為了財務投資,以企業盈利分紅為目的;也有一些是戰略投資,比如投資一家媒體,可能是為了企業的宣傳報道,馬雲投資了虎嗅、36氪、財新等近百家媒體,非常符合他的形象和氣質。從一個杭州師范大學的老師到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阿里巴巴公關天團」功不可沒。

當然,還有一些則可能是替投資過的公司來探一探競品的虛實。因此了解和判斷准確投資人的真實意圖,有利於在「融資面試」中更好的發揮。因為,企業創始人知道項目十點,但可能你對面的投資人只關心其中的三點,那創業者把這三點講透就可以了。

需要多講一句的是,千萬不要擔心所謂的商業機密被泄露。在我們這個開放的國家,沒有秘密可言。另外,商業模式通常都無法構成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說,這不算是創業門檻。

把商業模式當競爭壁壘的企業通常都死的很慘。真正的壁壘是執行力。

第四,天花板太明顯的項目一般沒人投

創業投資以風險投資居多,多數投資機構看重的是企業被投資三年四年之後帶來的幾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回報,而不是和銀行定期存款一樣利息的企業盈利分紅。因此,缺乏想像空間、天花板太明顯的項目不太有人願意投資。

舉個小例子,投資5000元購買一套烤紅薯的設備,每月可收入1萬5,但鮮有風險投資人會投資5萬元為某個創業者購買十套烤紅薯設備。盡管這個生意風險性很低、經營很平穩。

創業過程中,創業者通常要考慮三個最重要的問題。從0到1的階段,考慮如何讓企業活下來,考慮如何找到一個帶來高利潤的產品。而經歷過1的階段,則要考慮,產品如何快速擴張、佔領市場。

在互聯網創業當中,只有第一名能夠聚攏資源,做不到第一名則一切歸零。因此從長遠規劃來看,創業者在規劃項目時,還要考慮,我要在哪個行業做生意?我如何在一個垂直細分行業做到第一名?

如果能做到第一名,即使沒人投資你,也會有人收購你。相比獲得投資,高價被收購更是體現創業價值和評估創業能力的時刻。

第五,連續創業者拿到投資的概率更高

創業本身是一個充滿變數的過程,創業失敗則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九死一生」的結論不是空穴來風。而連續創業者只所以更容易能獲得投資人的認可,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創業者經歷一次失敗後內心會更強大,其實打倒我們的通常不是創業中遇到經營上的困難,而是我們自己。只要懂得了這個道理,在下一次創業中,失敗的幾率就會降低,反之,投資人獲得回報的概率就更大。

二是創業過程事無巨細,工商稅務、商標注冊、域名備案、人事考勤等等等等,每一項都耗費初創者的大量時間,在經歷過一次或多次創業之後,創始人更願意把這些工作提前交給其他人,釋放自己更多的時間盯產品、盯方向、盯戰略。

三是,沒有什麼比經歷過一次創業更能讓人成長。有過失敗的人,在企業管理、團隊管理、項目運營等事情上會更成熟、更理智、更謹慎。我身邊大多數創業失敗的朋友都告訴我一句話,如果我再次創業,一定最關注企業的現金流。

四,創業本身是積累資源的過程,包括行業資源、行業人脈和商業人脈。有過一次或多次創業經驗的人,更有社會閱歷和行業資源,也就能夠更成功。我見到的連續創業者,通常都是在一個賽道里換著跑、少見直接換賽道的創業者。

總之,從哪跌倒,就從哪爬起來。爬起來的次數多了,總有一天,創業就能跑起來,跑向終點。

第六,最終拿到誰的投資要看緣分

投資是一個非常看緣分的事情,就像大一新學期開學不知道要和誰同一個宿舍一樣。一旦成為了室友,影響不止四年,可能是一輩子。而在此之前,你們沒有任何接觸、彼此不了解。

正因為投資是一件隨緣的事情,需要融資的創業者只需要記住兩點就好,一是和任何一個投資人見面時都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來,不用討好哪個人,也不用隱瞞什麼,一切隨緣,把你想說的、他想知道的全部說出來,見面喝茶聊天,就當多認識一個朋友,而不要帶有明顯的融資目的。

二是盡可能見更多的投資人,既然隨緣,那就是大概率事件,在茫茫投資人里,總會有理解你的項目、認可你的項目、相信你的夢想的人。我身邊拿到A輪數千萬融資的朋友,也都不是一蹴而就,通常也是見了五十家正在一百家以上的機構才最終確定的投資達成。

需要提醒的是,讓企業的利潤看上去很有前景,這是打動投資人最好的辦法。

第七,融資談判要謹慎,商業機密不亂說

這一條本不願講,因為和前面我建議創業者「敞開心扉隨便談」似乎有些矛盾。但畢竟商場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爭,在和投資人接觸之前,還是有必要在網上簡單了解一些信息,如果這個機構投資了你的競品,再投資你的可能性幾乎很小。碰到這種投資人,還是要謹慎為好。

總之,我的觀點很明確,不要以為自己有錢就不要投資、也不要把獲得投資當成創業的動力。我是一個草根創業者,因此我知道獲得融資的艱難,也更願意告訴各位「融資成功本身的意義要大於融資金額」。如今的創業其實可以多數人一起參與、合夥,一起貢獻智慧、資源和力量,而「願不願意真金白銀投錢」則是衡量各位創業參與度的重要指標。

毫無疑問的是,融資只是創業加速器,每獲得一次投資,創始人的壓力不會是更小,而應該是更大。持續證明企業的與眾不同和清晰的增長空間,這一點對創業者非常重要。

還有最後一句話,說創始人的職責就是「找錢」、「找人」的話是騙人的,誰說都不要信。創始人的職責應該是想辦法掙到錢、活下來。

;

㈡ 利用馬斯頓博士的消費行為理論,舉例說明廠商應如何用網路營銷的戰略鼓勵消費

摘要 馬斯頓博士的行為理論主要是DISC行為模式理論

㈢ 創始人必修:找人、找錢、找方向

/ 李浩  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

一、識人用人的能力

雷軍說:CEO要花80%的時間去找人,三顧茅廬是不行的,要做到三十顧茅廬。

雷軍這么說,有兩個可能的原因:第一種是雷軍創業的時候已經不用找錢了,所以,他把80%的時間用來找人;第二個是雷軍對人的要求更高,普通創業者可能找的是70分以下的人,雷軍找的是90分的人,這樣的人就是稀缺品,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

但是,我們都有一個共識:商業是一場競爭,對於企業的發展來說,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你在競爭中的地位。

尤其是早期,千金換一將。當然,初創企業可能會碰到另一個問題:沒錢,就沒人和你干。

那麼,找人也好,找錢也好,你覺得自己憑什麼能搞定?

我認為要憑自己對業務的深度思考,憑自己比投資人、比你更牛的人清楚商業和產業的底層邏輯。

如果你在找人的時候,一直不順利,就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業務思考是否做得足夠好,能否打動投資人和牛人,讓他們相信你?

你付出了哪些,是否真正在承擔風險?

你的格局和戰略眼光是否足夠大?

1.如何選擇合夥人?

① 創業者心態和企業家精神

大部分情況下,創業早期找更優秀的人加盟時,往往你是沒有錢的,更多靠的是你的個人魅力和影響力,讓人家覺得跟著你干有前途。

再往上一個台階,就是你對企業美好願景的闡述能夠說服這些人。這不叫洗腦,叫你對合夥人的大腦操作系統進行升級。

但是,不管如何,合夥人必須有創業者心態和企業家精神。

涉及人才問題主要是「選、育、用、留」。而大多數企業往往一開始選人就選錯了,因為都是出於短期心態選合夥人,什麼叫短期心態?

缺一個市場合夥人,就趕緊找一個有市場經驗的,這個人是否有創業心態、價值觀是不是一致可能都是次要的。

【編者按: 考察潛在的合夥人是否合適主要有兩條標准:首要就是相互信任,其次就是是否有相同的價值觀與願景,在面對困難與挑戰時是否有足夠理智做出正確的抉擇。合夥人之間關系紐帶的深度和廣度非常重要,不一定需要最深厚的友情,但一定需要彼此信任,相信並支持對方的決策。

所以,找人首先要看的是他有沒有「創業者心態」,創業者心態主要有三個表現:

第一點,主人心態。

無論何時,始終把自己和公司當一回事,把公司的發展和自己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如果沒有主人心態,你給他多少股權,他都不是合夥人,他就是一個有股權的打工者。

即使你給了他20%、30%的股權,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他想的都是「公司該給我什麼」,他從來不把自己當公司的一部分。要利益的時候,他是合夥人,談責任的時候,他是普通員工。此外,往往是先有了創業者心態,才應該有股權。

第二點,結果導向。

任何事情都要把結果乾出來,不講外部條件、不講變化、不講客觀困難,合夥人心態必須是這樣的。

擅於找原因的都是職業經理人、員工,合夥人心態是怎麼把事情干成,只講辦法和結果。

換句話說,一個人有沒有創業者心態,要從動機方面判斷。也就是說,你對一個人好或做一件事時,你的動機到底是想要貢獻,還是想要索取?

第三點,終極思維。

合夥人做事是為了公司的長治久安、持續發展,而不是為了短期利益。

但一些員工或者職業經理人做事只是為了完成當年的KPI,為了獲取高昂的獎金,並沒有考慮最終公司是否會因此獲益。

有以上三個特徵,才算是有創業者心態的合夥人。

【編者按: 創業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選擇合夥人不能只看他當前的價值,還需要充滿危機感去判斷一個人未來的價值。個人的學習能力是判斷未來價值的最核心指標,創業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能力,管理能力、運營能力、銷售能力、協調能力、目標規劃能力等,合夥人需要能夠隨著公司的發展不斷一起成長,優異的學習能力就及其重要了。

房晟陶把高管分成真高管和偽高管也是一樣,偽高管就是職務上是高管,但是他在心態和行使的責、權、利方面沒有盡到高管的責任,合夥人也是一樣。

企業家精神這件事我確實講不清楚,我推薦大家看一下曹德旺的采訪。

② 不斷學習

除了特質,合夥人還要能夠通過不斷學習持續提高核心班子成員認知的格局和領導力。

我覺得作為創業合夥人,有時候和夫妻是一樣的。有些人從結婚到離婚,常見的原因就是因為兩個人的成長路徑不一樣,對生活、工作、價值觀、孩子教育都有不同的看法,這些都無法調和,然後分開了。

一個企業的班子成員也類似,初期大家的認知、追求、願景都是一樣的,但可能5-10年後大家有了更多的想法,就分道揚鑣了,這很正常,所以要在前期簽好協議。

核心班子成員是開放的:一是心態開放,能夠理解公司的發展對於自身要求的改變。二是圈子開放,外面優秀的人能夠隨時進來。破除天花板,讓所有人看到工作的奔頭。

有時候,你別把創業這個事看得太嚴肅了,它就是一場「贏」的游戲,認認真真把這場游戲玩好就好了。找合夥人是為了贏,如果你能找到更多優秀的人共同分擔利益,本質上就增加了贏的概率。

③ 一心二同三互補

選擇合夥人有一個口訣:一心二同三互補——「一心」是有相同的初心,「二同」是價值觀和長遠目標相同,「三互補」是性格、能力和資源的互補。

抗戰初期的黨員都是一心為了黨的使命和榮譽走到一起的,經歷五次反圍剿後,紅軍經過長徵到了延安,只剩5000人,之後靠這5000人吸引了20萬名進步青年奔赴延安。

延安吃不好、喝不好,還要冒著殺頭的風險,為什麼這批人還要跑過去?就是不忘初心的使命感,沒有其他利益訴求,對黨的忠誠是堅定不移的。

我們說,價值觀不是說什麼,價值觀是做什麼。

作為創業者,你也要去了解你的合夥人的價值觀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他是一個長期主義者,還是一個短期投機者?這很重要,價值觀不正確,就沒辦法長期合作。

能力、資源互補,創業者基本都能想到,主要講講性格。

或者說,一定要選一個成年的合夥人,成年人能夠更加理性地溝通,未成年人太自我,容易感情用事。

還有就是信念,你要問你和你的合夥人是否是互信的。因為我發現很多一號位都有會無情地傷害身邊的人,自己還不受傷害,俗稱「蒙面殺手」。

再往下就是合夥人的權責一致,有的時候這件事都做不到。

④ 打造環境

除了選對合夥人,建立一個好的環境讓合夥人的發揮價值,融入組織也很重要,一號位如果沒有這樣的能力,「好人」來了也被逼成壞人了,因為只有底線足夠低,才能生存。

我見過一家公司的兩位聯合創始人都很強勢,公司發展得很好,幾十億估值,大股東擔任董事長,二股東擔任總經理和法人,兩人股份差得很多,但兩人將公司的環境做得特別爛,搞成了兩派。

新人只有投一派才能生活,來公司被問的第一句話就是「你是天派,還是地派」,高薪聘請的高管也是如此。

你說「我既不當天派,也不當地派」,現場「弄死」(開除),而且還是花股東的錢做這些事情。

現在是行業很好,所以這家公司的發展速度大於內耗速度,以後不好說。

因此,回到重點,一號位要處理復雜關系,要對場域負責,要建立真高管團隊,要維護使命、願景和價值觀,就算是內部競爭,也是為了要打贏外部的仗。

當然,如果打不贏仗,有一個和諧的領導班子是特別丟人的事。創業是一場贏的游戲,大家玩的是游戲,最後要取得贏。

【編者按: 當你選拔的人對了,做起事來的時候特別順,磨合的時間也會縮短。每家公司在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剩者為王」的經驗都會得到驗證,能夠留到最後的人,總是格外了不起。

2.如何選大將?

大將就是將一塊新的業務交給他,你可以只需要問他要時間和結果的人。

大將有幾個軟素質:

第一,高度自驅;

第二,具有極強的邏輯性和執行能力;

第三,對事情有責任心;

第四,具有一顆隨時可修復的強大的內心和身軀。

大將特別重要,公司腰部力量不強或者一塊業務起不來,就是大將不行。人用對了,事都對了;人用錯了,事都錯了。

比如,余承東就是任正非的大將,沒有餘承東,任正非的光環可能就消失幾個。據華為內部的人說,雷軍都出來造車了,如果余承東能從華為辭職出來獨立造車的話,肯定可以找到比500億還多的錢,很多人願意投,這是華為人的看法。

當然,還有人說華為的很多人出來創業也是不成功的,因為那個平台太厲害了,厲害到有花不完的錢和資源。

什麼人適合做業務板塊或地域的一把手?

穩定性高的人,包括情緒和行為表現。很多人內心追求和外在行為總是不一致,或者說不穩定。這類人往往都特別容易抱怨或者負能量,甚至自己特別心累,就很難成大事。

有一些人做企業,抓住了機會,企業做得又大又好,但是內心覺得這些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特別痛苦。

所以,明白自己內心要什麼再去做什麼,也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

【編者按: 找人,幾乎是所有東西的源頭。找人的過程很辛苦,但是找錯人的代價會很痛苦。喬布斯說,我過去常常認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頂兩名平庸的員工,現在我認為能頂 50 名。我大約把 1/4 的時間用於招募人才。多花點時間,這是值得的。而且,一流人才大多會找來一流人才,但是二流人才會找來三流四流的人才。希望你能找到合適和靠譜的人。能和這樣的人一起工作。

3.如何找到前十位員工?

創業初期,前十位員工特別重要,這些人就是你的班底成員。

我給大家有一個建議,班底成員一定要「高標准、不湊合」。

因為一開始公司很小、沒有名氣,大家也不知道公司能活幾個月,「好」人不願意來。

你可能給的薪酬也不高,好人也不願意來,貴人也不願意來。但如果一開始招的人標准降低了,給你帶來公司的麻煩和後期的問題是巨大的。

尤其是前十名員工,切忌不能降低招聘標准,很多人說我先招進來幹活,然後過一、兩年有更好的人再換,經常性的換,事實證明這件事這樣做不靠譜。

前十位員工的標准就是他有沒有很強的學習意願、能力和潛力。特別是你乾的業務特別新,在市場上都沒有競爭對手,就應該更關注員工的學習能力、學習意願和潛力,相反,經驗不是很重要。

4.做事用人,還是用人做事?

用人做事可以理解成:我信任你,你做就好了;做事用人就是:我就要做成一件事,你幫我把這件事完成。

如果一號位對要做的事情已經想得很清楚了,像雷軍,就是用人做事,不用再討論戰略了,就是找認同你的人加入,咱們一起干。

但是,很多創業者還沒有想清楚,見不同的投資人講的故事都不一樣,甚至碰到一個比自己認知更強的,就跟著人家走了,這就成了做事。

我鼓勵一號位和高管成員做一對一的談話和溝通,高管也要和中層去溝通,中層也要和團隊成員去溝通。

所有人都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和能力范圍,同時了解上下級對彼此的評價和期待是什麼。這是檢驗領導力特別好的方式。

實際上,很多中高層管理者都是靠本能在管理,不靠常識和理性,這會有很大的問題。

5.如何做好溝通和激勵?

① 團隊溝通

當前自己的能力范圍和瓶頸,可能在哪裡?哪些事你是有能力去完成的,哪些事有可能會超出你當前的能力范疇?(明確當前能力范圍)

你未來一段時間內,是否有清晰的工作目標或一些預期?(明確目標)

圍繞著你期望達成的那個預期(例如2年內成為一個可以獨立帶領運營團隊的人),你當前還缺少哪些核心能力?(明確需要補齊的短板在哪裡)

這些核心能力,我可以怎麼幫你去積累和獲得?(明確補短板的方法,如人員培訓)

一款很好的管理工具就是績效面談,應該和你分管的人做績效面談。

下一個階段怎麼做,為什麼這么做,對全公司的目標怎麼看,和全公司目標關系是什麼,上級的期望值是什麼,要求是什麼,時間節點是什麼,現在還遇到的困難,哪些困難需要幫助,上、下級要通過討論解決。

【編者按: 人的心智決定行為的選擇,決定了人們在做決策前的邏輯判斷習慣,心智的不同,直接導致行為結果不同,因此對於核心人才而言,進行心智激勵是必需的選擇。在目前的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心智激勵更加重要。人們本身在競爭中就感受到壓力和心態上的沖擊,再加上資源和環境的殘酷,更會導致人們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如果不能在心智激勵上做出努力,就有可能讓具有專業能力的人無法獲得團隊的支持,甚至被孤立起來。

績效面談首先是平等的、一對一的,是深層次的工作關系;

績效面談是分階梯的,比如你跟部門負責人績效面談,部門的負責人要負責給他們部門的每個人做績效面談,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事;

績效面談是上下達成共識、上下互相溝通的過程。我覺得一個公司的管理基礎來自面談,有了績效面談以後,才形成了上下的反饋;

② 團隊激勵

第一,團隊激勵不是越高越好,不是越猛越好,一定是合適最好;

第二,激勵不是最終點的,方向是終點。激勵是油門,方向是方向盤,只有在正確的道路上才能猛給油,在錯誤的道路上,給油給多了會出事的;

第三,不要把團隊激勵萬能化,激勵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能解決它能解決的一部分問題。

此外,薪酬永遠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薪酬水平代表你能獲取人才的層次。

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是激勵的前提和保障,工資都特別低,還在設計搞股權激勵,你的假定條件是公司都是合夥人心態,但實際上這不現實。

我認為股權激勵屬於防守手段,只能解決長期利益一致的問題,其他公司在挖人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困難,股權激勵有時候不如漲工資的激勵效果好,但一定也是要有的。

管理者也不要用股權激勵去掩蓋領導力的缺失、管理水平以及組織能力的低下。

為什麼華為員工的奮斗精神這么強?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認為他的工作、奮斗犧牲是有意義的。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在這件事上下功夫,一定要賦予員工生活和工作的意義,如果你們這件事沒有做好,光用錢、股權刺激,說明你層次不夠。

6.識人用人的總原則

用利益解決驅動力,用壓力解決行動力,用領導力帶動執行力,用制度流程解決破壞力;

以文化使命凝聚人,以利益和諧團結人,以制度流程管住人;獎勵積極先進分子,拉攏中間表現不穩定分子,淘汰落後破壞分子。

以能力定位子,以結果換票子,以格局定大局。

二、對公司業務的系統思考能力

1.業務選擇

簡單地說,定義公司的能力就是對公司業務系統的思考能力。

關於公司業務選擇有三點非常重要。

① 方向

是不是一條大道,前景好不好,和當前的社會主旋律是什麼關系?

如果方向選錯,就在錯誤的道路上跑得越遠,損失就越大,所以方向的問題要搞清楚。

有一則故事是這么說的:一部電梯里有三個人,一個人做俯卧撐,一個人頭撞牆,一個人蹲著。到了24樓,有人問他們是怎麼上來的。有的人說頭撞牆上來的,有的人說做俯卧撐上來的,其實他們都是坐電梯上來的。

有些人總會把自己的成功歸結於自身努力,卻沒想到之所以能成功更應該歸結於歷史進程,大家都是跟著大勢在走,「電梯」就是大勢、是方向。

② 時機

做一件事的時候,時機非常重要,要講清楚為什麼是現在,或者你能證明,你做這件事做得不是太早,也不是太晚。因為太早,會死在沙灘上,太晚,就追不上。

【編者按: 先明確一點,創業是有是有方法論的,但是在找到創業方向之前,你的項目可能會死掉。方法論不等於成功,不等於找對方向,因為正確的方向是試錯試出來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試錯的勇氣和資本。

③ 切入點

比如,行業有終端做設備的,有做集成的,有做零件的,有做材料的,你選擇哪一個環節做?為什麼是這個環節?這個環節是不是關鍵環節?這些有沒有想清楚?為什麼是你做這件事,你有什麼資源可以幹得比別人好?

以上都是業務層面的事情,再往下看還要回答3個問題:

我是誰?

我為什麼要創業?

為什麼成功的人是我?

為什麼要回答這三個問題?

因為專業的投資機構就看這些事,你把這些事講不明白,一定是融不到他們的錢的。他們是機構,有程序、有盡調。而且那些人每天都在看項目,一年看幾百個項目,看得太多了。

2.企業藍圖的實現源於四基石——使命、遠見、格局、激情創業初期,要把使命、願景、格局和激情想清楚。

① 使命

使命感,是一個企業的基石。

什麼樣的人為了什麼樣的目的走到一起,這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標。

真正的好企業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業,需要造就每個員工的自我成就感,即一種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真正好的企業一定有超越金錢之上的追求,因為錢是過於同質化的東西,沒有差異化就沒有辦法吸引到更好的人才。

【編者按: 創業,就不存在神秘的面紗,創業就跟工作一樣,無非是幹得好,乾的不好的區別。創業需要方法論,但是創業更需要自己的思考,這里所有的答案,都是方法論,都是經驗,但是,是別人的不是你的。你能做的是根據自己的特點,環境和資源匹配對應的產品服務或者商業模式。

② 遠見

遠見是解決做什麼事情的問題,是前瞻性的能力和基於前瞻的結果展現出的差異化的部署。

前瞻性就是站得高、看得遠,源頭在於你對未來與眾不同的判斷。

你比別人能夠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來可能展現出來的狀態,就能提前部署,讓正確的人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自然就比別人走得更好。

③ 格局

這里指人生格局,就是人生的空間,即一個人對事物所處的位置(時間和空間)及未來的變化的認知程度——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即容人之量、容物之量。

④ 激情

激情是指幹事、創業的熱情。

對工作、對事業要賦予激情,這是一種可貴的工作狀態和工作品質,同時也是應對風險和不斷前行的勇氣與信心。

3.每個人要有問自己問題的能力

比如,稻盛和夫說他做企業的時候,會問自己:我做這件事是為了收入嗎?是為了討好別人,證明自己嗎?

最後,他認為都不是,就是想奉獻,就是想讓更多的人變得生活更好的時候,這就是他的心力和奉獻精神。

如果你是全心全意地信,你在實踐的時候是有力量的,這是「願力」。它可以改變很多事情的結果,影響很多人的心智,增加追隨者。  

當你創業的時候,別人可以幫你做BP,可以幫你完善,但是靈魂和思想,都是你自己來定的。

三、找錢的能力

1.了解融資的流程

做企業不融資行不行?

目前來看,不融資不行,現在的競爭環境跟30年前不一樣,你不融資,別人在融資,把更好的人、更好的技術、市場都拿走了。

融資可以把不靠譜變成靠譜,也可以讓靠譜變得不靠譜。我認為融資也是一場打仗,准備的越充分,勝利的機會越大。

【編者按: 今天我們看到的很多創始團隊所具備的管理團隊能力在拿到 500 萬時用的挺好,但他們半年後就拿到了 5000 萬的時候就很難成長到那個能力了。我們看到絕大部分的創業企業,不是餓死的,而是被撐死的,是被太多的錢撐死的。因為創始人和團隊還不具備花好這么多錢的能力。

以下問題都需要大家想清楚:

你是否了解完整的融資流程,比如VC內部決策流程,需要准備哪些融資材料,投資人最愛問的問題清單是什麼,有哪些應對策略?

如何站在VC的視角,完整梳理你的業務,提煉項目亮點,讓資本市場能聽懂,感興趣?

投資人投你的本質邏輯是什麼?

講你的商業故事,需要一個完整的邏輯,你的邏輯是什麼?有哪些給VC講故事的場景?這些場景的具體應對策略是什麼?你又是如何將故事與熱點或風口結合的?

你的估值和融資額是多少?如何算出來的?

對接VC有多少個渠道?如何高效地對接更多資本?

如何進行TS(投資意向書)談判?

准備好以上所有事情,就是為了有效降低客戶的決策難度,同時與客戶建立起有效溝通和信任,之後就事半功倍了。

事實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做這件事的時候都准備得不好,另外最害怕的是融資進入持久戰。

【編者按: 創業投資最大的特點就是資金是一定要退出的。退出的方式包括兼並、收購和出讓股份。這決定了被投資公司市場規模要足夠大,否則不管發展到什麼時候,也很難發展到一個足夠大的企業去做 IPO ;或者必須能夠發展到足夠重要,而被其他公司兼並。如果項目不夠大,但是很賺錢,並不一定要找風險投資,他們並不是創業者合適的融資對象,特別是不要找規劃得特別正統的風險投資。

2.關於融資的7條經驗

① 融資的本質是創業者對業務的深度思考,對投資機構知識的覆蓋。

不管投資人是問了你一個問題,還是一百個問題,全在你的射程范圍之內,答案你都「提前」為他准備好了。

② 融資是一個算賬的過程,是創業中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決定性因素。

③ 要和投資人建立信任。

不要指望投資人見你兩、三面,就能融到錢,建立信任特別耗費時間。

④ 要說清楚業務的天花板和成功的概率。

⑤ 拿對錢。

作為創業公司,拿不同人的錢,可能命運就不一樣。

如果你僅僅是想做一個生意,或者你對這件事情不太關心,你拿誰的錢是無所謂的,誰的錢都是錢。

但是我告訴大家一件事,資本是有屬性的。比你拿了銀行的錢,就帶有債務屬性,意味著要在流動性和安全性上符合銀行的要求;你拿到風險機構的錢,就要在回報上符合投資機構的要求;你拿了社會大眾的錢,你就要披露所有信息的屬性。

當你走向資本市場的時候,一定要「人和」——拿和你理念相同、價值觀相同的人的錢。

當然,如果沒有選擇投資人的權利,那就另當別論。但是,P2P這類千萬別碰。

⑥ 融資越往後,越要找中介機構。

融資越往後,越必須要找一個中介機構幫你:第一,交易情況更復雜了,顆粒度越來越細;第二,越往後融資越是夾雜著信譽的成分,FA是一種信譽的傳遞和背書;第三,需要的材料越來越專業了。

⑦ 不要一味追求高估值。

很多人往往抵抗不住估值的誘惑,想著估值一定要高一些。

但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估值代表什麼?估值的本質,代表了你新進一輪的投資人對你有多高的期望和預期,你拿了這個估值後,代表著你在下一輪融資前,必須跑到里程碑,必須滿足投資人開出的條件,估值越高可能會面對更苛刻的協議條款。

再說一點小提示,條件談下來,哪怕降估值,也不要簽對賭,90%以上的對賭都對創業者沒有好處。M&D

收錄於《管理與決策》2021年12月號

㈣ 選擇掙錢多的工作理由是什麼

其實說簡單了就是得活著,活著就得吃飯,吃飯就要錢,復雜點就是要有追求和體現自身價值,追求可分為精神和物質,但都需要錢,而自身價值的體現從工作等各方面得到體現,再有就是社會責任,你工作掙錢就是納稅人,要為社會創造價值

㈤ 關於大學的評價標准

評鑒研究型大學的一般標准

研究型大學的評比,在同一國家裡不同的評鑒機構使用的標准有差異,在不同的國家之間當然更有差別。比如,2000年的英國《泰晤士報》上曾經刊登過英國近年來使用的一種評鑒標准,就與美國常見的標准不一樣。而且,從1960年代以來,各類評鑒標准一直都在變化著。(參閱林文瑛:《大學的理念、教育品質與大學評鑒制度》,載於楊國樞、瞿海源、林文瑛編:《新世紀大學教育》(台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285—310頁。)不過,對於當今世界上幾個高教發達國家中重要的對研究型
大學使用的衡量標准,我們基本上可以歸結為這么九條。

1. 教員整體的素質

這是所有標准中最重要的一條,因為出色的教師才能吸引來出色的學生和大量的資源,各種各樣的資源——捐款、研究基金、對研究成果的開發利用的投資,等等。「教員整體」(The Faculty)是指在一所大學里正式任教的全職(full time)教師,包括最資淺和最資深的,但不包括行政人員、輔助和後勤人員、短期訪問人員及兼職人員,主要是這些人員的聘任標準是不一樣的。

教員整體的素質由一些技術性的指標和一些比較抽象,但仍然是可以把握的指標來組成。由於它們比較復雜,這里我要多講幾句。硬的技術性指標,主要指的是一所大學里所有的教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比例,比例越高越好。這個指標從1960年代以來顯得越來越重要。在這之前,在西方相當好的大學裡面,沒有博士學位但是教學和研究工作都做得很好的人,也可以做一名教授,因為那個時代博士訓練還沒有全面地建制。而在這之後,博士學位成了在大學裡面任教的入門證,沒有博士學位,就無法進入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當教員。你經過了博士訓練的程序,說明你掌握了進行獨立教學特別是獨立研究的工作能力。博士學位就像是飛行員的資格證,你說你飛行技術很高,但你不通過考試,手裡沒有證書,別人就不能把幾十人上百人的生命安全交給你去玩。這是最基本的技術性指標。中國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到現在已經初具規模,至少從1990年代後期起,沒有拿到博士學位的人,就不應該被國內的重點大學錄用做教員。1990年代以前進大學任教的,另當別論,那相當於1960年代以前的美國,屬於過渡期。

說到博士訓練,美國的方式相對來說最系統規范化。英國和多數原屬於英聯邦的國家或地區,像澳大利亞、香港、紐西蘭,直到二十世紀末,還基本上是沿用古典式的訓練方式。根據我對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了解,兩者之間最重要的差別是,美國方式要求研究生先上兩年課,大部分是必修課,考試及格了才能進入「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的階段,也就是做論文的階段。英國方式不要求上兩年課,研究生錄取進來後,就可以做論文。如果研究生以前受過很扎實的專業領域里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的訓練,就沒事了,如果以前沒有受過比較系統的訓練,就很影響他們做獨立研究的能力和技巧。所以美國研究型大學里訓練出來的博士,總體素質、平均水平一般來說更高些。

當然,除了博士學位這個簡單的指標,還有更復雜的指標來衡量大學教員的素質,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有兩三條。首先是學術研究成果,與此相關的是在學術界和文化界獲得的獎勵和承認,然後是教學的表現。即使你是非常出色的教師,但「教書」只是做了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你在研究方面的表現不夠出色,就不能在研究型大學里呆下去。研究工作的「表現」,只能以這個人在他或她所屬的專業領域里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公認的學術刊物上(或出版社)發表(或出版)的論文(論著)的質和量來衡量。如果緊緊抓住這個標准,那麼如何給教員升級或授予榮譽,就不僅僅是由本系來決定的,也不僅僅是本學院來決定的,也不僅僅是本大學所能決定的。尤其是在聘任資深教員(副教授或以上)、授予終身教授職稱的時候,這個標准顯得更為重要。本系通過了,本學院通過了,至於本校能不能通過,就要看最後一關。這一關能不能通過非常關鍵,即external review(外部評審)。外部評審由哪些人組成,被評審人不知道。外部評審進行無記名投票,這樣,針對被評審人的批評意見,無論什麼樣的,只要是跟學術有關的,都可能說出來。沒有這一關,要大學里的教員整體保持高素質,幾乎是不可能的。就像兩個球隊比賽,裁判必須保持中立一樣,外部評審就起著這個作用。關於教員的素質,我在後面的其他幾次演講里還會一一細說。

一個大學什麼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一流的教員,因為教員是大學的靈魂。國外比較像樣的那些大學的正式推介資料里,比如說校史、手冊、招生材料、網站等等,最顯要的位置的主體,是給予該大學現在和歷史上有名望的那些教授的。而我在國內的一些大學的同類資料里,滿眼看到的是「各級領導的活動和指示」。這里的區別,反映的是大學理念上的根本不同。

2. 學生的素質

學生的素質,也就是生源的優劣,這對大學來說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中國的招生制度判斷學生的素質是依賴統一的考試。在西方,好的研究型大學也通過考試來招生,但考試在他們總的評價標准裡面所佔的分量遠不像在中國那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們不單看考試成績,更特別看重潛在的能力素質,就是說不光看你現在已經掌握了多少知識,還很看重你將來能夠成為知識的創新者的那些蛛絲馬跡,同時還看你有沒有多方面的才藝。比如,兩個人的考試成績差不多,潛能素質也差不多,但是一個學生小張鋼琴彈得很好,學生小李沒有什麼藝術方面的或者體育方面的發展,那麼學生小張就有更多的機會被好大學錄取。除了以上三點,還有兩項因素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是有沒有社區服務(community services)的經歷,比如說幫助窮人、幫助老人、環保運動等等,還有到非常貧困甚至危險的第三世界國家去做義務工,因為這表明了年輕人對社會的一種承諾。二是有沒有領導和組織能力(leadership quality),這對學生以後在社會上的成功關系很大。

3. 常規課程的豐富程度

常規課程的豐富程度,可以由1859年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課程表的開場白來典型地體現。這篇開場白說:「沒有任何一個機構配得上稱為大學,除非這個機構能夠為想要學習任何一門科目的學生提供自由廣闊的天地,令他樂此不疲。」(引自Philip W. Goetz (ed.),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5th Edition, Vol.12, p.186.)

常規科目的豐富多彩,給教員的研究和學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創造了廣闊的知識架構,同時也給知識創新提供了開放的可能性。在這些課程的內容中,應該包括最近這些年裡該學科的最新進展。每年常規性的基本課程有多少,這一點的重要性常被人誤解。你可以說,我們學校的教員人多,當然這樣開出的課目就比小院校多得多。應該說量是很重要的,但是千萬不要忘記,一個大學能不能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目,除了取決於教員的數量以外,還要看教員有沒有做開創性的研究工作。因為只有做開創性研究的教員,他才能夠把知識前沿最好的發展立即轉換到課堂教學中去。如果沒有開創性的研究工作的前提,那麼即使你開一百門課,在位於學術前沿的學者眼裡,也是沒有很多實質意義的,因為這些課目可能都是重復性的,有些甚至是已經被淘汰了的。這種教學,應該被稱為「負教學」,因為它浪費了老師,也浪費了學生的生命資源。而生命資源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極其有限的,不管這個人有多麼聰明,或者多麼有錢。在國外的大學里,要經常把課程表、上課的詳細綱要送到校外去評估,如果你在這些上面竟然沒有列出相關的學科分支里過去十年、五年中別人最重要的、發表出來的研究成果,那你一下子就露餡了,那就說明你這個大學教師是個混混兒。

直到前不久,我們國內不少掛著「大學」牌子的機構,都是名不正、理(道理)不順的。比如「公路交通大學」,我跟美國學者解釋老半天,他們也不清楚,說:這個機構管交通方面的教學研究,可是水上交通、天上交通、管道交通它都不管,只管地上的;而地上的也不管鐵路,只管公路,這連工學院下面的一個系裡的一個專業都稱不上,怎麼能叫「大學」呢?你看,我們還有「林業大學」,而林業在國外只不過是農學院裡面的一個系。我們還有「郵電大學」,郵電在國外連工學院里的一個系都算不上。這種把「大學」混同於工業專科學校的現象,根子其實在前蘇聯那兒。我們中國教育界的前輩們老早就很清楚什麼叫大學,不信你們翻翻1980年中華書局重印的該局1936年初版的《辭海》,其中「大學」條目是這么說的:「分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各學院,凡具備三學院以上者得稱大學;不足者為獨立學院。」

4. 通過公開競爭獲得的研究基金

這是一所大學中的教員是不是站在學科發展最前沿的主要標志之一。研究基金的多少肯定牽扯到錢,但它不是一般的錢的問題,它講的是「研究基金」。換句話說,在知識創新的大環境里,面向大學的研究基金不是固定提供給誰的,而是必須通過公開的競爭才能得到的。如果這個競爭是在一個地區范圍內進行的,那麼大地區要比小地區有意義;如果是通過全國范圍內競爭的,那又比大地區的有意義;如果是通過國際范圍公開競爭的,那麼又要比全國的更有意義得多。

一所大學通過這樣大范圍的、公開的、高水平的競爭得來的研究基金多少,體現了這所大學的教員在各個學科方面、在世界范圍內大概處於什麼樣的位置。得到的研究基金多,不僅僅意味著你的錢多,更表明學術界普遍關注的一些重大項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你這所大學里的教員參與的。這就說明,這所大學里的研究生和高年級的本科學生,在還沒有走出校門以前,就已經處於世界上某些學科研究的最前沿。這本身就是一筆巨大的長時段的無形資產。

5. 師生比例

假如一所大學里有教員一百個人,學生有一千至兩千個人,這樣的比例是在正常的范圍內。假如師生比例達到一比五百,那就很難讓每個學生得到老師適當的指導。師生比例一比一,雖然對學生的指導關照無微不至,但成本太高。所以任何一所較好的大學,在配額師生比例的時候,都得在教育素質和教育成本之間尋求平衡。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如牛津、劍橋,有一類教員叫tutor,他們上的課叫tutorial。這tutorial很像我們中國傳統的私塾,一位大學教師只指導兩三個學生,體現了學生能夠受到直接輔導的古典教育傳統。像這樣的教育,資源不足的大學是開銷不起的。在美國,只有那幾所最有錢的私立大學和博雅學院才保留了這樣的傳統,通常是在本科生做學士論文的那一年才開。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一所大學的名聲很大,學生都想到這兒來念書,為了滿足需求,那所學校一個勁地擴大招生是不是就行了?這是不行的,沒有限制的擴大招生是對受教育者和他們家庭的不負責任;久而久之,也會毀了那所大學的名聲,因為你在粗製濫造你的產品——學生。所以說,師生比例必須有限度,它是衡量大學素質的重要指標之一。這就像一個國家,它的國民生產總值當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

師生比例有時還可以用另一種標准來衡量,就是一所大學裡面班級的大小。在西方,班級是不固定的。比如: 上「數量經濟學」可能是十五人一個班;而上「微觀經濟學」,是二十五人一個班;如果上「國際金融投資」,可能是五十人一個班。看看歷年每個班平均注冊的學生是多少,以此作為標准,來衡量學生能不能得到教師的充分關注和指導。越是好的大學,學生得到的指導應該越多和越全面,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

6. 大學各項硬體設備的量和質

還有個標準是學校的各種硬體設備,比如圖書館、實驗室、電腦系統,以及學生宿舍、醫療室、飯廳、體育場地等等的建築面積。不過有一點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國際上衡量大學的硬體設備的時候,會作兩項嚴格的區分:把花在學習和研究設備上的錢,與花在生活設施上的錢分開;把花在圖書館、實驗室、電腦系統「裡面」的錢(也就是買書買設備),與花在它們「外面」的錢(也就是樓房建築)分開。(參閱「The Good University Guide. Figuring It All Out: A Guide to How the Table Was Compiled.」The Times, 14 April 2000.)

7. 大學的財源

一個大學越有錢,它越有條件辦得更好,除非它缺乏合適的內部和外部的制度環境。在美國,公立的研究型大學的資金來源除了政府撥款之外,民間和校友的捐款還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對於私立大學,這個比例更會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但是大學吸收捐款要有一套法律和道德的規范。所以,一個大學的財源,往往並不是想接受多少就拿來多少;許多著名的大學面臨著有很多錢該不該要的問題。換句話說,對於著名學府,常常是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比如說聲譽)之間會發生嚴重的沖突。

有一件事對我教育不淺。大約在1980年代中期,我進哈佛念書不久,該校中東研究中心的主任被要求辭職,原因是他接收了一筆幾百萬美元的研究捐款,捐款是由一個中東國家提供的。他一開始只跟對方商量,在整個過程中都沒有報告給校方,直到所有的細節都確定下來了,錢快要到位的時候,才上報給校方。校方認為,他違反了學校的規定。我們覺得很奇怪,他拿這筆錢並不是受賄,錢是用作研究經費的,錢的來源也清楚。有些學生懷疑他的辭職是種族歧視,因為他是少數民族裔。學生間就發生了爭論:「該不該讓這位主任辭職?」校方發現很多學生都不理解哈佛對這件事情的處理原則,就作出解釋說:中東地區世世代代都是沖突的中心,哈佛大學作為世界上研究中東問題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如果接受了這筆款項,事先不進行通盤的徹底的研究並使整個過程透明的話,那麼,用這筆錢研究出來的成果,人家會說那是某某機構拿一大筆錢收買過來的,這就壞了學校的名聲。另外,中東地區的謀殺、恐怖活動接連不斷,而在那裡還有很多哈佛大學的師生在做研究、去參加會議,如果有個國家或者組織與捐款的國家之間是生死仇敵,它會覺得哈佛大學是拿了它的敵人的錢在做著影響國際政治的重大研究,那麼,在中東地區做研究、開會的哈佛師生的生命安全就會遭到威脅。所以,校方說,不要因為幾百萬美元的一筆捐款,來影響到我們的學術獨立、大學聲望和師生安全。為了幾百萬美元而冒這些風險,難道不覺得是對哈佛三百五十年傳統的傷害嗎?不要說幾百萬美元,中東的有些產油國家政府曾經提出捐助最高上億美元,但我們在仔細權衡後,考慮到這可能會影響到我們的學術獨立、大學聲望,就婉言謝絕了。

這件事情對於剛進學校的我們確實是很大的教育。所以說,著名大學的財政,不光是指會找錢(因為主動上門想給你錢的人很多),更重要的,它牽涉到找錢和接受錢的原則和程序。哈佛大學的第二十五任校長(1971—1991年在任)Derek Bok,在任期中遇到過很多關於捐款的事,他在他那本經驗之談的書里有對幾個案例的討論。(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校方的最基本的立場是,不管接受哪裡來的捐款,都要保證學校的學術獨立和學校的聲譽不受到損害,所以要求大學的任何一部分在同意接受捐款之前,必須向校方最高層報告,以便作通盤的考慮和權衡。

8. 歷屆畢業生的成就和聲譽

大學既然是知識創新、知識傳播的機構,那麼,毫無疑問,即使有再好的教授、再多的錢,最後也要看看它們的產品,就是它們的畢業生在社會上的成就。衡量歷屆畢業生的成就,並不僅僅是看多少人做了大官,掙了大錢,更重要的是看多少人在各行各業里處於創新的前沿、處於領先的位置,當然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對人類的觀念和知識的創新、對社會的制度創新起到先導作用的畢業生。換句話說,一所大學培養出來的人,如果在各行各業都有自己出色的代表,在那些最具爭議的、對社會走向影響深遠的大事件中,每一方都有本校的畢業生,那就說明這所大學培養的學生什麼都敢於想像,什麼都敢於嘗試,是這所大學生命力的最佳表徵。

一所大學的歷屆畢業生會成為學校和社會乃至全球之間聯系的動力和網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那些古老的大學對自己的畢業生有不斷的關懷,很令人感動,讓畢業生把大學當作自己的大家庭。比如說,你只要在哈佛大學獲得過一個正式學位,那麼,終你一生,不管在什麼地方,你永遠都具有兩個權利:就是你可以選舉「哈佛大學校董事會」(The Board of Overseers of Harvard University)的成員,它一共有三十個成員,是大學的最高監事機構;你還可以選舉「哈佛大學校友會」的領導機構(Directors of 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不論你在什麼地方,只要你給學校留過一個地址,學校每年都會把選票以及時的方式送給你。這會使你心裡暖暖的,覺得學校這么信賴我,我也應該為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9. 學校的綜合聲譽

對於一所研究型大學來講,學校的綜合聲譽至少包括兩種衡量指標。第一是讓其他研究型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資深教授在匿名的情況下,對它的對口系科、學院、學校整體進行評價,看看在本專業同行們的心目中,這所大學的哪些專業辦得好,好到什麼程度;這是「內行看門道」的評價。第二種,是用人單位的評價。比如,評價一個大學的法學院辦得怎樣,它的課目如何,畢業生的素質、能力如何,要去問這個國家的法院法官,和最主要的法律公司的資深律師。對於工商管理學院,要問大公司、銀行等等工商企業的資深管理人員。把教育界的同行和用人單位的評價結合起來,來衡量一所大學辦得怎樣,這比去問政府機構的行政官員,要合理得多。

學校的綜合聲譽非常重要,在以上的九條標准中,它佔有很大的分量。

以上的九條每一條都很復雜,由於時間關系,我只能簡單地勾勒一下。這套評鑒體系的核心是:評鑒標準的取向是盡量多元的,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壟斷整個的評鑒過程。同時,評鑒標准和評鑒機構本身也處於不斷的被評鑒之中,沒有任何一方可以拒絕被評價,你必須向公眾說明你用的那些標準的道理和你的資料的來源,不能黑箱作業,不能讓權力和商業利益隨意操縱。(近年來國內的讀者也注意到了類似的問題,因為大學排行的高低變得越來越具有廣大的商業效應和超出商業范疇的效應。參閱張向紅:《大學排行好鬧心》,《北京青年報》,2000年6月24日。)你要是做得不合理,就會遭到公開的質疑。更均衡、更細致、更綜合的標准就是這么發展出來的。(參閱兩篇對美國影響力最大的《美國最佳的學院和大學年度評比》(由The U.S. News & World Report編制發表)的批評:Amy Graham and Nicholas Thompson, 「Broken Ranks. U.S. News』 College Rankings Measure Everything but What Matters. And Most Universities Do Not Seem to Mind.」 The Washington Monthly, September 2001; Alex Kuczynski, 「The Media Business; 『Best』 List for Colleges by U.S. News Is Under Fire.」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0, 2001, Section C, Page 1.)

比如說,最近幾年有些大學評比的標准中,加上了新的「子標准」:學生家長的評價,他們是學費的主要支付人,當然會很認真地比較收費差不多的學校,對孩子們提供的教育素質有沒有顯著的差別;學生們的評價——這一條可望在以後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畢業的時候與他們入學的時候相比,對自己所上的大學的評價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換句話說,有了四年的親身經驗,學生們覺得當初是選對了還是選錯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怎麼樣?從拿到學位到找著第一份工作,平均花了多少時間?畢業生的起點平均工資是多少?這些指標對那些專業學院特別重要,比如說在工商管理學院中間,從獲得工商管理畢業證書的那天起,到找到第一份工作,這中間所花費的時間就部分地說明了這個學院的「成品」在人才市場上是否搶手。如果這所學院的課程設置很好,歷屆畢業的學生都很能幹,那麼它的學生就更容易找到工作。

㈥ 雙色球的重要指標有哪些

雙色球的最最重要指標就是你所選的號能否被福彩中心搖獎選中,其他都不重要,否則你就是把各項重要指標都選上也是瞎子點燈白費蠟,到頭來還是猴子撈月亮一場空!

㈦ 網上找錢

在網上開個戶,開店前的准備工作,是重要環節,不能草率。首先是資金方面要有所准備。網上開店投入少,但起碼應該備足貨款。另外需要辦理幾張銀行卡,以備日後生意上收款方便。

再者就是心理上的准備,做生意總有過渡期和盈虧,雖然網上開店相對簡單,但好的心理素質還是必備的。還有網上創業也需要一些最起碼的設備,用來建立網上店鋪和平常的維護工作:可以上網的電腦,網上開店顧名思義就是使用電腦通過網路在互聯網上進行產品的銷售,從而產生利潤。電腦自然成為網上創業者的「吃飯工具」;數碼相機,貨物上網上的「貨架」之前,一般都需要對其進行拍照並上傳照片到店鋪上,照片能使買家能更加直觀地感受和了解商品。手機小靈通等即時通訊工具,必須一天超過12個小時開通,可以隨時和買家保持聯絡,也是和進貨渠道保持聯絡的一種方式。

除了資金准備、心理准備和軟硬體准備外,最受關注的就是貨源了。

貨源可以首先從定位開始,開什麼店?賣什麼最賺錢?這恐怕是所有人關心的,商品的分類有很多,最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進貨渠道有針對性地選擇,當然如果你准備做一個「雜家」,就是什麼好賣賣什麼,也一定要有所突出,這也就是所謂的特色。比如你的商品價格要有優勢,或者本身是新奇特的商品,找到這些商品的進貨渠道,你的店鋪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網上開店的流程

第一步,開始並不在網上,而是在你的腦子里。
你需要想好自己要開一家什麼樣的店。在這點上,開網店與傳統的店鋪沒有區別,尋找好的市嘗自己的商品有競爭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第二步,選擇開店平台或者網站。
你需要選擇一個提供個人店鋪平台的網站,注冊為用戶。這一步很重要。
大多數網站會要求用真實姓名和身份證等有效證件進行注冊。在選擇網站的時候,人氣旺盛和是否收費、以及收費情況等都是很重要的指標。現在很多平台提供免費開店服務,這一點可以為您省下了不少金子。

第三步,向網站申請開設店鋪。
你要詳細填寫自己店鋪所提供商品的分類,例如你出售時裝手錶,那麼應該歸類在「珠寶首飾、手錶、眼鏡」中的「手錶」一類,以便讓你的目標用戶可以准確地找到你。然後你需要為自己的店鋪起個醒目的名字,網友在列表中點擊哪個店鋪,更多取決於名字是否吸引人。有的網店顯示個人資料,應該真實填寫,以增加信任度。

第四步,進貨。
可以從您熟悉的渠道和平台進貨,控製成本和低價進貨是關鍵。

進貨攻略:為了商品在價格和特色上有優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需要時刻關注市場,充分利用商品打折的機會找到價格低廉的商品。比如一些品牌衣服,賣家們就要能在換季或特賣的時候淘到款式新穎、品質上乘的服飾來轉手賣到網上,從時空差價中賺取利潤。

2、關注外貿商品。很多外貿廠商的剩餘商品中,會有些品質較差的商品即外貿尾單,如果可以通過熟人買進轉手賣掉,利潤豐厚。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品介紹中最好要表明是外貿尾單。

3、國外商品。如果有關系可以從國外購進比較特別的商品,利用地域差價轉手在網上賣掉,可能會賺取40%以上的利潤。

4、買斷積壓庫存。有些批發商和廠商的積壓庫存很多,如果你有比較充足的資金可以將庫存都吃下,因為這樣拿到的價格極低,轉手在網上一賣也有豐厚的利潤。

5、廠家進貨。直接從廠家進貨當然再好不過了,如果你深諳侃價之道,拿到的絕對是低價,利潤自然不用說。但要知道,廠家對一次性拿貨量有嚴格要求。

6、從批發商處進貨。這是比較方便的方法,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批發市場,比較有名的是義烏小商品城、上海城隍廟和七浦路、杭州四季青等。現在網上有批發網站,也可以到這樣的網站購買。

7、網路批發。現在網上有批發網站,也可以到這樣的網站購買。可以放心一般顧客不會去批發網站購買商品。國內部分知名批發網站有小件批發網、新奇特批發網、服裝批發網、彩靚化妝品批發網等等。

小貼士

發貨給顧客,配送是個重要環節,常見的配送方式有郵寄、EMS、快遞和物流配送。對於新店主來說,配送過程中的包裝細節,是不容忽視的環節。第一就是不要為了宣傳自己而把商品的價格擅自放入包裝箱中,因為有些顧客所購買的商品是作為禮物送人的,所以不願意讓朋友知道禮物的具體價格,從哪裡買來的。第二,就是盡量在包裹中加上商品說明,對於比較復雜或者是特殊的商品,在包裹中針對性地寫一些提醒資料,比如不同質地的衣服如何洗滌、產品使用注意事項等。這種人性化的貼心服務,會給你帶來不少回頭客。

第五步,登錄產呂
你需要把每件商品的名稱、產地、所在地、性質、外觀、數量、交易方式、交易時限等信息填寫在網站上,最好搭配商品的圖片。名稱應盡量全面,突出優點,因為當別人搜索該類商品時,只有名稱會顯示在列表上。為了增加吸引力,圖片的質量應盡量好一些,說明也應盡量詳細,如果需要郵寄,最好聲明誰負責郵費。

登錄時還有一項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設置價格。通常網站會提供起始價、底價、一口價等項目由賣家設置。假設賣家要出售一件進價100元的衣服,打算賣到150元。如果是個傳統的店主,只要先標出150元的價格,如果賣不動,再一點點降低價格。但是網上競價不同,賣家先要設置一個起始價,買家從此向上出價。起始價越低越能引起買家的興趣,有的賣家設置1元起拍,就是吸引注意力的好辦法。

但是起始價太低會有最後成交價太低的風險,所以賣家最好同時設置底價,例如定105元為底價,以保證商品不會低於成本被買走。起始價太低的另一個缺點是可能暗示你願意以很低的價格出售該商品,從而使競拍在很低的價位上徘徊。如果賣家覺得等待競拍完畢時間太長,可以設置一口價,一旦有買家願意出這個價格,商品立刻成交,缺點是如果幾個買家都有興趣,也不可能托高價錢。賣家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利用這些設置。

第六步,營銷推廣。
為了提升自己店鋪的人氣,在開店初期,應適當地進行營銷推廣,但只限於網路上是不夠的,要網上網下多種渠道一起推廣。例如購買網站流量大的頁面上的「熱門商品推薦」的位置,將商品分類列表上的商品名稱加粗、增加圖片以吸引眼球。也可以利用不花錢的廣告,比如與其它店鋪和網站交換鏈接。
這樣可以么?

python找錢

由程序的要求我們可以得到,找50元的5張,找5元的6張,找1元的3張。可以直接用取余等操作算出來,或者用貪心思想解決問題,但是用取余簡單。

正確代碼:

count=283

x = int(count/50)

y = int((count-x*50)/5)

z=count-(x*50)-(y*5)

print('找零{}元其中 50元:{}張 5元: {}張 1元: {}張 '.format(count,x,y,z))

(8)找錢指標源碼擴展閱讀:

Python的優缺點:

優點:

1、簡單,Python是一種代表簡單主義思想的語言。閱讀一個良好的Python程序就感覺像是在讀英語一樣。它使你能夠專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搞明白語言本身。

2、易學,Python極其容易上手,因為Python有極其簡單的說明文檔。

3、速度快,Python 的底層是用 C 語言寫的,很多標准庫和第三方庫也都是用 C 寫的,運行速度非常快。

4、免費、開源,Python是FLOSS(自由/開放源碼軟體)之一。使用者可以自由地發布這個軟體的拷貝、閱讀它的源代碼、對它做改動、把它的一部分用於新的自由軟體中。FLOSS是基於一個團體分享知識的概念。

5、高層語言,用Python語言編寫程序的時候無需考慮諸如如何管理你的程序使用的內存一類的底層細節。

6、可移植性,由於它的開源本質,Python已經被移植在許多平台上(經過改動使它能夠工作在不同平台上)。

7、解釋性,一個用編譯性語言比如C或C++寫的程序可以從源文件(即C或C++語言)轉換到一個你的計算機使用的語言(二進制代碼,即0和1)。這個過程通過編譯器和不同的標記、選項完成。

8、規范的代碼,Python採用強制縮進的方式使得代碼具有較好可讀性。而Python語言寫的程序不需要編譯成二進制代碼。

缺點:

運行速度慢:這里是指與C和C++相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Python

閱讀全文

與找錢指標源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越皇帝當種馬 瀏覽:46
程序員和對象關系不清楚 瀏覽:131
能編輯文件夾的程序 瀏覽:979
國產劇情中國大胸女孩 瀏覽:761
滅門慘案哪三部 瀏覽:1002
蝴蝶gl電影 瀏覽:848
主角叫陸離的小說 瀏覽:99
大寸度電影全裸帶毛 瀏覽:292
韓國一個女的彈鋼琴什麼電影 瀏覽:828
實現伺服器上文件如何下載到本地 瀏覽:268
日本大電影什麼意思 瀏覽:859
紅城堡有電影版嗎 瀏覽:710
阿文是哪部電影的人物 瀏覽:662
閔度允演坐輪椅的電影 瀏覽:913
全國新增命令 瀏覽:192
安卓如何恢復蘋果設置 瀏覽:861
盛勢txt 瀏覽:771
兩只狼老大和一個小嬰兒是什麼電影 瀏覽:435
三洋帝度冰箱壓縮機 瀏覽: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