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37%法則——最優停止理論
在我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茫然無措、不知該如何做決策的關鍵時刻。結婚、買房、跳槽,在這些重大選擇中,復雜的外部因素和情緒干擾,讓人難以權衡,到底怎麼才能排除干擾,做出最明智的決策呢?
在《演算法之美》中,你能找到你想要的答案。這本書的核心就是,我們可以模擬計算機思考方式,把這些復雜的人生問題,轉化成單純的數學運算,從而找到解決方案。
買房、結婚、跳槽,這類問題之所以難以抉擇,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未來難以預測,你只知道現在和以前遇到過的人和事物,未來什麼樣,你並不知道;二是已經做出的決定不能反悔,一旦拒絕,就等於永遠錯過。
這類問題被人類稱之為終身大事,但在計算機的世界裡,它有另一個名字,叫零信息博弈,也就是在信息極度缺乏的情況下,分析潛在可能,尋找做出最佳判斷的時機。根據計算機的運算,只要是零信息博弈,最佳的決策時機,都是同一個時間點:你決策總時限的37%。
比如買房問題,假如你必須要在一個月內做出決策,那麼最佳的決策時機,就是這個月總天數的37%,也就是第11天。在前10天,你只需觀察,看房,但是不要買。從第11天開始,只要看到一個比之前好的房子,就應該果斷出手。
再比如結婚,假如你給自己設定的結婚年齡是20到40歲,過了40歲就不結婚。那麼你決策的最佳時間,就是20到40歲之間37%的時間點,也就是27.4歲。在此之前,無論有多合適的戀人,你都要剋制。過了27.4歲,只要看到比之前更合適的對象,就要立即結婚。
37%這個數字我們可以不用記得那麼精確,只需要知道,最佳的決策時刻,是前半場稍微靠中間的位置就行了。這個最佳決策時刻,在計算機領域里被稱為最優停止。說白了,就是見好就收的最佳節點。
當然,37%原則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它有兩個局限。
第一,37%原則所解決的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事先已經劃定了明確的結點,比如買房,必須在一個月內做出決定;結婚,年齡嚴格限定在20到40 歲。但在實際決策中,結點往往很難在一開始就決定好。我們總會期待未來會有更好的機會,未來的不確定性,往往讓人在決策時更加舉棋不定。
第二,人生畢竟不是數學題。在婚姻大事里,很多一見鍾情的故事就被傳為佳話,在事業選擇中,夢想和熱愛往往超過了利弊權衡。37%原則是一個選項,有效,但絕不唯一。
❷ 演算法之美---最優停止問題(在37%處抽身而退)
演算法不僅可以指導生產,還可以用來解決生活問題
是因為找房子問題屬於數學上被稱作「最優停止」(optimal stopping)的一類問題。 37%法則明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系列簡單步驟(計算機科學稱之 為「演算法」)。 事實證明,找房子僅僅是最優停止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之一。在面臨 一連串選擇時如何做出決定的難題,經常會改頭換面,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 中。在駛入停車位之前,需要繞整個停車場多少圈?在商業風險中何時套現脫身?在買房子 或者停車時,何時是結束觀望、做出決定的最佳時機?
在約會這個更加令人頭疼的問題上,人們也經常要面對這樣的難題。最優停止理論是一 夫一妻婚姻制度催生的科學。
每天,人們都要面臨最優停止問題的困擾(當然,詩人更願意追逐的話題肯定是求婚帶 來的煩惱,而不是停車時的兩難境地),有時甚至會因此而痛苦不堪。
不過,我們大可不必 如此,因為這類問題至少可以通過數學方法來解決。藉助並不繁復的演算法,我們不僅可以解 決找房子的問題,生活中遭遇的所有最優停止問題都可以被妥善處理。
從本質上講,我們身邊經常出現因為租房子、停車、求婚而感到苦惱的人,這些人其實 就是在自尋煩惱。他們需要的不是治療師,而是一種演算法。治療師告訴他們要在沖動與多慮 之間找到一個正確的、舒服的平衡點。 演算法告訴他們這個平衡點就是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