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內核移植與編譯實驗

內核移植與編譯實驗

發布時間:2023-02-03 21:06:31

A. 「干貨」嵌入式linux系統移植的四大步驟(上)


在學習系統移植的相關知識,在學習和調試過程中,發現了很多問題,也解決了很多問題,但總是對於我們的開發結果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糾其原因,主要對於我們的開發環境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有時候幾個簡單的命令就可以完成非常復雜的功能,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


如果沒有去追問,只是機械地完成,並且看到實驗效果,這樣做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掌握系統移植的本質。


在做每一個步驟的時候, 首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再問問自己正在做什麼? 搞明白這幾個問題,我覺得就差不多了,以後不管更換什麼平台,什麼晶元,什麼開發環境,你都不會迷糊,很快就會上手。對於嵌入式的學習方法,我個人方法就是:從宏觀上把握(解決為什麼的問題),微觀上研究(解決正在做什麼的問題),下面以自己學習的arm-cortex_a8開發板為目標,介紹下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經驗。


嵌入式Linux系統移植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


一、搭建交叉開發環境
二、bootloader的選擇和移植
三、kernel的配置、編譯、和移植
四、根文件系統的製作


第一部分:搭建交叉開發環境


先介紹第一分部的內容:搭建交叉開發環境,首先必須得思考兩個問題,什麼是交叉環境? 為什麼需要搭建交叉環境?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在嵌入式開發中,交叉開發是很重要的一個概念,開發的第一個環節就是搭建環境,第一步不能完成,後面的步驟從無談起,這里所說的交叉開發環境主要指的是:在開發主機上(通常是我的pc機)開發出能夠在目標機(通常是我們的開發板)上運行的程序。嵌入式比較特殊的是不能在目標機上開發程序(狹義上來說),因為對於一個原始的開發板,在沒有任何程序的情況下它根本都跑不起來,為了讓它能夠跑起來,我們還必須要藉助pc機進行燒錄程序等相關工作,開發板才能跑起來,這里的pc機就是我們說的開發主機,想想如果沒有開發主機,我們的目標機基本上就是無法開發,這也就是電子行業的一句名言:搞電子,說白了,就是玩電腦!


然後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什麼需要交叉開發環境?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因 1: 嵌入式系統的硬體資源有很多限制,比如cpu主頻相對較低,內存容量較小等,想想讓幾百MHZ主頻的MCU去編譯一個Linux kernel會讓我們等的不耐煩,相對來說,pc機的速度更快,硬體資源更加豐富,因此利用pc機進行開發會提高開發效率。


原因2: 嵌入式系統MCU體系結構和指令集不同,因此需要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進行編譯,這樣編譯的目標程序才能夠在相應的平台上比如:ARM、MIPS、 POWEPC上正常運行。


交叉開發環境的硬體組成主要由以下幾大部分


1.開發主機
2.目標機(開發板)
3.二者的鏈接介質,常用的主要有3種方式:(1)串口線 (2)USB線 (3)網線


對應的硬體介質,還必須要有相應的軟體「介質」支持:


1.對於串口,通常用的有串口調試助手,putty工具等,工具很多,功能都差不多,會用一兩款就可以;


2.對於USB線,當然必須要有USB的驅動才可以,一般晶元公司會提供,比如對於三星的晶元,USB下載主要由DNW軟體來完成;


3.對於網線,則必須要有網路協議支持才可以, 常用的服務主要兩個


第一:tftp服務:

主要用於實現文件的下載,比如開發調試的過程中,主要用tftp把要測試的bootloader、kernel和文件系統直接下載到內存中運行,而不需要預先燒錄到Flash晶元中,一方面,在測試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頻繁的下載,如果每次把這些要測試的文件都燒錄到Flash中然後再運行也可以,但是缺點是:過程比較麻煩,而且Flash的擦寫次數是有限的;另外一方面:測試的目的就是把這些目標文件載入到內存中直接運行就可以了,而tftp就剛好能夠實現這樣的功能,因此,更沒有必要把這些文件都燒錄到Flash中去。


第二: nfs服務:

主要用於實現網路文件的掛載,實際上是實現網路文件的共享,在開發的過程中,通常在系統移植的最後一步會製作文件系統,那麼這是可以把製作好的文件系統放置在我們開發主機PC的相應位置,開發板通過nfs服務進行掛載,從而測試我們製作的文件系統是否正確,在整個過程中並不需要把文件系統燒錄到Flash中去,而且掛載是自動進行掛載的,bootload啟動後,kernel運行起來後會根據我們設置的啟動參數進行自動掛載,因此,對於開發測試來講,這種方式非常的方便,能夠提高開發效率。


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 samba 的服務也比較重要,主要用於文件的共享,這里說的共享和nfs的文件共享不是同一個概念,nfs的共享是實現網路文件的共享,而samba實現的是開發主機上 Windows主機和Linux虛擬機之間的文件共享,是一種跨平台的文件共享 ,方便的實現文件的傳輸。


以上這幾種開發的工具在嵌入式開發中是必備的工具,對於嵌入式開發的效率提高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因此,要對這幾個工具熟練使用,這樣你的開發效率會提高很多。等測試完成以後,就會把相應的目標文件燒錄到Flash中去,也就是等發布產品的時候才做的事情,因此對於開發人員來說,所有的工作永遠是測試。


通過前面的工作,我們已經准備好了交叉開發環境的硬體部分和一部分軟體,最後還缺少交叉編譯器,讀者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要用交叉編譯器?前面已經講過,交叉開發環境必然會用到交叉編譯工具,通俗地講就是在一種平台上編譯出能運行在體系結構不同的另一種平台上的程序,開發主機PC平台(X86 CPU)上編譯出能運行在以ARM為內核的CPU平台上的程序,編譯得到的程序在X86 CPU平台上是不能運行的,必須放到ARM CPU平台上才能運行,雖然兩個平台用的都是Linux系統。相對於交叉編譯,平常做的編譯叫本地編譯,也就是在當前平台編譯,編譯得到的程序也是在本地執行。用來編譯這種跨平台程序的編譯器就叫交叉編譯器,相對來說,用來做本地編譯的工具就叫本地編譯器。所以要生成在目標機上運行的程序,必須要用交叉編譯工具鏈來完成。

這里又有一個問題,不就是一個交叉編譯工具嗎?為什麼又叫交叉工具鏈呢?原因很簡單,程序不能光編譯一下就可以運行,還得進行匯編和鏈接等過程,同時還需要進行調試,對於一個很大工程,還需要進行工程管理等等,所以,這里 說的交叉編譯工具是一個由 編譯器、連接器和解釋器 組成的綜合開發環境,交叉編譯工具鏈主要由binutils(主要包括匯編程序as和鏈接程序ld)、gcc(為GNU系統提供C編譯器)和glibc(一些基本的C函數和其他函數的定義) 3個部分組成。有時為了減小libc庫的大小,也可以用別的 c 庫來代替 glibc,例如 uClibc、dietlibc 和 newlib。

那麼,如何得到一個交叉工具鏈呢?是從網上下載一個「程序」然後安裝就可以使用了嗎?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的交叉工具鏈顧名思義就是在PC機上編譯出能夠在我們目標開發平台比如ARM上運行的程序,這里就又有一個問題了,我們的ARM處理器型號非常多,難道有專門針對我們某一款的交叉工具鏈嗎?若果有的話,可以想一想,這么多處理器平台,每個平台專門定製一個交叉工具鏈放在網路上,然後供大家去下載,想想可能需要找很久才能找到適合你的編譯器,顯然這種做法不太合理,且浪費資源!因此,要得到一個交叉工具鏈,就像我們移植一個Linux內核一樣,我們只關心我們需要的東西,編譯我們需要的東西在我們的平台上運行,不需要的東西我們不選擇不編譯,所以,交叉工具鏈的製作方法和系統移植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說,交叉開發工具是一個支持很多平台的工具集的集合(類似於Linux源碼),然後我們只需從這些工具集中找出跟我們平台相關的工具就行了,那麼如何才能找到跟我們的平台相關的工具,這就是涉及到一個如何製作交叉工具鏈的問題了。


通常構建交叉工具鏈有如下三種方法:


方法一 : 分步編譯和安裝交叉編譯工具鏈所需要的庫和源代碼,最終生成交叉編譯工具鏈。該方法相對比較困難,適合想深入學習構建交叉工具鏈的讀者。如果只是想使用交叉工具鏈,建議使用下列的方法二構建交叉工具鏈。


方法二: 通過Crosstool-ng腳本工具來實現一次編譯,生成交叉編譯工具鏈,該方法相對於方法一要簡單許多,並且出錯的機會也非常少,建議大多數情況下使用該方法構建交叉編譯工具鏈。


方法三 : 直接通過網上下載已經製作好的交叉編譯工具鏈。該方法的優點不用多說,當然是簡單省事,但與此同時該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局限性太大,因為畢竟是別人構建好的,也就是固定的,沒有靈活性,所以構建所用的庫以及編譯器的版本也許並不適合你要編譯的程序,同時也許會在使用時出現許多莫名其妙的錯誤,建議讀者慎用此方法。

crosstool-ng是一個腳本工具,可以製作出適合不同平台的交叉編譯工具鏈,在進行製作之前要安裝一下軟體:
$ sudo apt-get install g++ libncurses5-dev bison flex texinfo automake libtool patch gcj cvs cvsd gawk
crosstool腳本工具可以在http://ymorin.is-a-geek.org/projects/crosstool下載到本地,然後解壓,接下來就是進行安裝配置了,這個配置優點類似內核的配置。主要的過程有以下幾點:
1. 設定源碼包路徑和交叉編譯器的安裝路徑
2. 修改交叉編譯器針對的構架

3. 增加編譯時的並行進程數,以增加運行效率,加快編譯,因為這個編譯會比較慢。
4. 關閉JAVA編譯器 ,減少編譯時間
5. 編譯
6. 添加環境變數
7. 刷新環境變數。
8. 測試交叉工具鏈

到此,嵌入式Linux系統移植四大部分的第一部分工作全部完成,接下來可以進行後續的開發了。



第二部分:bootloader的選擇和移植


01 Boot Loader 概念


就是在操作系統內核運行之前運行的一段小程序。通過這段小程序,我們可以初始化硬體設備、建立內存空間的映射圖,從而將系統的軟硬體環境帶到一個合適的狀態,以便為最終調用操作系統內核准備好正確的環境,他就是所謂的引導載入程序(Boot Loader)。


02 為什麼系統移植之前要先移植BootLoader?


BootLoader的任務是引導操作系統,所謂引導操作系統,就是啟動內核,讓內核運行就是把內核載入到內存RAM中去運行,那先問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誰把內核搬到內存中去運行?第二個問題:我們說的內存是SDRAM,大家都知道,這種內存和SRAM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SRAM只要系統上電就可以運行,而SDRAM需要軟體進行初始化才能運行,那麼在把內核搬運到內存運行之前必須要先初始化內存吧,那麼內存是由誰來初始化的呢?其實這兩件事情都是由bootloader來乾的,目的是為內核的運行准備好軟硬體環境,沒有bootloadr我們的系統當然不能跑起來。

03 bootloader的分類


首先更正一個錯誤的說法,很多人說bootloader就是U-boot,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確切來說是u-boot是bootloader的一種。也就是說bootloader具有很多種類,


由上圖可以看出,不同的bootloader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圍,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有一個叫U-Boot的bootloader,是一個通用的引導程序,而且同時支持X86、ARM和PowerPC等多種處理器架構。U-Boot,全稱 Universal Boot Loader,是遵循GPL條款的開放源碼項目,是由德國DENX小組開發的用於多種嵌入式CPU的bootloader程序,對於Linux的開發,德國的u-boot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是開源的。

u-boot具有以下特點:

① 開放源碼;
② 支持多種嵌入式操作系統內核,如Linux、NetBSD, VxWorks, QNX, RTEMS, ARTOS, LynxOS;
③ 支持多個處理器系列,如PowerPC、ARM、x86、MIPS、XScale;
④ 較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⑤ 高度靈活的功能設置,適合U-Boot調試、操作系統不同引導要求、產品發布等;
⑥ 豐富的設備驅動源碼,如串口、乙太網、SDRAM、FLASH、LCD、NVRAM、EEPROM、RTC、鍵盤等;
⑦ 較為豐富的開發調試文檔與強大的網路技術支持;
其實,把u-boot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小型的操作系統。

04 u-boot的目錄結構


* board 目標板相關文件,主要包含SDRAM、FLASH驅動;
* common 獨立於處理器體系結構的通用代碼,如內存大小探測與故障檢測;
* cpu 與處理器相關的文件。如mpc8xx子目錄下含串口、網口、LCD驅動及中斷初始化等文件;
* driver 通用設備驅動,如CFI FLASH驅動(目前對INTEL FLASH支持較好)
* doc U-Boot的說明文檔;
* examples可在U-Boot下運行的示常式序;如hello_world.c,timer.c;
* include U-Boot頭文件;尤其configs子目錄下與目標板相關的配置頭文件是移植過程中經常要修改的文件;
* lib_xxx 處理器體系相關的文件,如lib_ppc, lib_arm目錄分別包含與PowerPC、ARM體系結構相關的文件;
* net 與網路功能相關的文件目錄,如bootp,nfs,tftp;
* post 上電自檢文件目錄。尚有待於進一步完善;
* rtc RTC驅動程序;
* tools 用於創建U-Boot S-RECORD和BIN鏡像文件的工具;

05 u-boot的工作模式


U-Boot的工作模式有 啟動載入模式和下載模式 。啟動載入模式是Bootloader的正常工作模式,嵌入式產品發布時,Bootloader必須工作在這種模式下,Bootloader將嵌入式操作系統從FLASH中載入到SDRAM中運行,整個過程是自動的。 下載模式 就是Bootloader通過某些通信手段將內核映像或根文件系統映像等從PC機中下載到目標板的SDRAM中運行,用戶可以利用Bootloader提供的一些令介面來完成自己想要的操作,這種模式主要用於測試和開發。

06 u-boot的啟動過程


大多數BootLoader都分為stage1和stage2兩大部分,U-boot也不例外。依賴於cpu體系結構的代碼(如設備初始化代碼等)通常都放在stage1且可以用匯編語言來實現,而stage2則通常用C語言來實現,這樣可以實現復雜的功能,而且有更好的可讀性和移植性。


1、 stage1(start.s代碼結構)
U-boot的stage1代碼通常放在start.s文件中,它用匯編語言寫成,其主要代碼部分如下:
(1) 定義入口。由於一個可執行的image必須有一個入口點,並且只能有一個全局入口,通常這個入口放在rom(Flash)的0x0地址,因此,必須通知編譯器以使其知道這個入口,該工作可通過修改連接器腳本來完成。
(2)設置異常向量(exception vector)。
(3)設置CPU的速度、時鍾頻率及中斷控制寄存器。
(4)初始化內存控制器 。
(5)將rom中的程序復制到ram中。
(6)初始化堆棧 。
(7)轉到ram中執行,該工作可使用指令ldrpc來完成。


2、 stage2(C語言代碼部分)

lib_arm/board.c中的start armboot是C語言開始的函數,也是整個啟動代碼中C語言的主函數,同時還是整個u-boot(armboot)的主函數,該函數主要完成如下操作:
(1)調用一系列的初始化函數。
(2)初始化flash設備。
(3)初始化系統內存分配函數。
(4)如果目標系統擁有nand設備,則初始化nand設備。
(5)如果目標系統有顯示設備,則初始化該類設備。
(6)初始化相關網路設備,填寫ip,c地址等。
(7)進入命令循環(即整個boot的工作循環),接受用戶從串口輸入的命令,然後進行相應的工作。

07 基於cortex-a8的s5pc100bootloader啟動過程分析


s5pc100支持兩種啟動方式,分別為USB啟動方式和NandFlash啟動方式:


1. S5PC100 USB啟動過程

[1] A8 reset, 執行iROM中的程序
[2] iROM中的程序根據S5PC100的配置管腳(SW1開關4,撥到4對面),判斷從哪裡啟動(USB)
[3] iROM中的程序會初始化USB,然後等待PC機下載程序
[4] 利用DNW程序,從PC機下載SDRAM的初始化程序到iRAM中運行,初始化SDRAM
[5] SDRAM初始化完畢,iROM中的程序繼續接管A8, 然後等待PC下載程序(BootLoader)
[6] PC利用DNW下載BootLoader到SDRAM
[7] 在SDRAM中運行BootLoader

2. S5PC100 Nandflash啟動過程

[1] A8 reset, 執行IROM中的程序
[2] iROM中的程序根據S5PC100的配置管腳(SW1開關4,撥到靠4那邊),判斷從哪裡啟動(Nandflash)
[3] iROM中的程序驅動Nandflash
[4] iROM中的程序會拷貝Nandflash前16k到iRAM
[5] 前16k的程序(BootLoader前半部分)初始化SDRAM,然後拷貝完整的BootLoader到SDRAM並運行
[6] BootLoader拷貝內核到SDRAM,並運行它
[7] 內核運行起來後,掛載rootfs,並且運行系統初始化腳本

08 u-boot移植(基於cortex_a8的s5pc100為例)


1.建立自己的平台

(1).下載源碼包2010.03版本,比較穩定
(2).解壓後添加我們自己的平台信息,以smdkc100為參考版,移植自己s5pc100的開發板
(3).修改相應目錄的文件名,和相應目錄的Makefile,指定交叉工具鏈。
(4).編譯
(5).針對我們的平台進行相應的移植,主要包括修改SDRAM的運行地址,從0x20000000
(6).「開關」相應的宏定義
(7).添加Nand和網卡的驅動代碼
(8).優化go命令
(9).重新編譯 make distclean(徹底刪除中間文件和配置文件) make s5pc100_config(配置我們的開發板) make(編譯出我們的u-boot.bin鏡像文件)
(10).設置環境變數,即啟動參數,把編譯好的u-boot下載到內存中運行,過程如下:
1. 配置開發板網路
ip地址配置:
$setenv ipaddr 192.168.0.6 配置ip地址到內存的環境變數
$saveenv 保存環境變數的值到nandflash的參數區

網路測試:
在開發開發板上ping虛擬機:
$ ping 192.168.0.157(虛擬機的ip地址)

如果網路測試失敗,從下面幾個方面檢查網路:
1. 網線連接好
2. 開發板和虛擬機的ip地址是否配置在同一個網段
3. 虛擬機網路一定要採用橋接(VM--Setting-->option)
4. 連接開發板時,虛擬機需要設置成 靜態ip地址

2. 在開發板上,配置tftp伺服器(虛擬機)的ip地址
$setenv serverip 192.168.0.157(虛擬機的ip地址)
$saveenv
3. 拷貝u-boot.bin到/tftpboot(虛擬機上的目錄)
4. 通過tftp下載u-boot.bin到開發板內存
$ tftp 20008000(內存地址即可) u-boot.bin(要下載的文件名)

如果上面的命令無法正常下載:
1. serverip配置是否正確
2. tftp服務啟動失敗,重啟tftp服務
#sudo service tftpd-hpa restart

5. 燒寫u-boot.bin到nandflash的0地址
$nand erase 0(起始地址) 40000(大小) 擦出nandflash 0 - 256k的區域
$nand write 20008000((緩存u-boot.bin的內存地址) 0(nandflash上u-boot的位置) 40000(燒寫大小)

6. 切換開發板的啟動方式到nandflash
1. 關閉開發板
2. 把SW1的開關4撥到4的那邊
3. 啟動開發板,它就從nandflash啟動

B. 請詳細介紹一下 UP-NETARM3000

UP-NETARM3000國內是最成熟的ARM7嵌入式教學科研實驗系統,有豐富的外圍教學資源。它採用模塊化的設計理念, 更加強調應用,移植了目前最為流行的實時、開放源碼的雙操作系統μC/OS-II和UCLinux,實現了對不同專業教學要求的全覆蓋。 UP-NETARM3000穩定運行嵌入式系統中應用最為廣泛的μC/OS-II和μCLinux 雙操作系統,非常適合高校本科生的嵌入式系統教學。它擁有國內最廣泛的客戶群和豐富的教學資源,有近百家實驗室用戶,以豐富完善的軟硬體資源領先於國內其它同類平台! UP-NETARM3000實驗平台 核心模塊 ·基於ARM7架構的嵌入式晶元S3C44B0X ·2MB Nor Flash作為引導ROM ·8MB SDRAM 主板資源 ·16MB Nand Flash ·二個串口 ·一個USB口 ·一個JTAG通用介面 ·10M乙太網口 ·觸摸屏 ·17鍵鍵盤 ·320*240STN彩色LCD ·16M U盤 ·直流電機模塊 ·步進電機模塊 ·音頻模塊 ·CAN匯流排模塊 ·A/D、D/A模塊 ·I2C介面 UP-NETARM3000選配模塊 IDE+CF卡模塊 FPGA擴展板模塊 GPS/GPRS模塊 I2C模塊 語音識別模塊 UP-NETARM3000實驗軟體包 ·完全移植好的μC/OS-II、UCLinux操作系統,並分別有配套的實驗指導書、實驗源碼。 ·支持ARM公司的ADS1.2,SDT2.5開發環境,在μC/OS-II下有對應的兩套全部實驗源碼。 ·移植好的MiniGUI圖形用戶界面。 ·源碼全部開放。 UP-NETARM3000配套教材 UP-NETARM3000實驗指導書 μC/OS-II操作系統第一章 嵌入式系統開發環境簡介 1.1 ARM SDT 2.5開發環境簡介 1.2 ADS 1.2 開發環境簡介 1.3 超級終端設置及BIOS功能使用第二章 嵌入式系統硬體驅動基礎開發案例 2.1 ARM的串列口實驗 2.2 鍵盤及LED驅動實驗-C語言實現方法 2.3 鍵盤及LED驅動實驗-ARM匯編語言實現方法 2.4 ARM的D/A介面實驗 2.5 ARM的A/D介面實驗 2.6 電機轉動控制實驗-C語言實現方法 2.7 步進電機控制-ARM匯編語言實現方法 2.8 LCD的驅動控制實驗 2.9 觸摸屏驅動實驗 2.10 CAN匯流排通訊實驗第三章 嵌入式系統核心開發案例 3.1 定時器中斷和驅動程序實驗 3.2 BOOTLOADER實驗 3.3 μC/OS-II在ARM微處理器上的移植及編譯 3.4 完善的μC/OS-II開發框架第四章 基於μC/OS-II操作系統的開發案例 4.1 音頻實驗 4.2 繪圖的API函數 4.3 系統的消息循環 4.4 文件的使用 4.5 列表框控制項的使用 4.6 文本框控制項的使用 4.7 多任務和系統時鍾 4.8 UDP通訊實驗第五章 嵌入式系統綜合開發案例 5.1 綜合實驗 5.2 模擬電子畫板實驗-觸摸屏應用 5.3 基於ARM的多通道儀表數據採集實驗-多任務與A/D轉換第六章 圖形界面MINIGUI入門案例 6.1 MINIGUI到μC/OS-II---HELLOWORLD程序 6.2 MINIGUI到μC/OS-II---LOADBMP點陣圖操作第七章 嵌入式系統擴展板開發案例 7.1 GPRS擴展板通信實驗 7.2 GPS通信實驗 7.3 基於ARM7的FPGA實驗附錄A:嵌入式系統應用編程API函數附錄B:嵌入式開發系統概況和設備驅動安裝附錄C:ARM匯編指令集附錄D:嵌入式系統參考電路原理圖 UCLinux操作系統第一章 嵌入式LINUX開發基礎知識 1.1 嵌入式Linux簡介 1.2 嵌入式Linux開發平台簡介 1.3 嵌入式Linux開發流程 1.4 建立嵌入式Linux開發環境 第二章 基礎實驗 2.1 熟悉UCLinux開發環境 2.2 多線程應用程序設計 2.3 串列埠程序設計 2.4 A/D介面實驗 2.5 D/A介面實驗 2.6 CAN匯流排介面實驗 2.7 LED實驗 2.8 電機控制實驗 第三章 MICROWINDOWS圖形界面實驗 3.1 Microwindows配置與安裝 3.2 Microwindows繪圖練習 3.3 Microwindows觸摸屏原理 3.4 Microwindows事件編程練習 3.5 Microwindows綜合實驗 3.6 Microwindows圖像處理 3.7 Microwindows漢字處理 3.8 簡單嵌入式WEB伺服器實驗 3.9 嵌入式游戲設計 3.10 PDA-GUI設計第四章 MINIGUI圖形應用程序設計 4.1 MINIGUI配置與安裝 4.2 MINIGUI的程序架構及helloworld程序 4.3 MINIGUI-loadbmp點陣圖實驗 4.4 基於NEWGAL的高級GDI函數 4.5 引導裝載程序(BOOTLOADER)移植實驗-BLOB 4.6 內核移植與編譯實驗 4.7 內核驅動設計入門-模塊方式驅動實驗 4.8 內核驅動設計實驗-觸摸屏驅動 4.9 內核、根文件系統燒寫實驗 4.10 常用LINUX命令的使用 4.11 gcc與gdb 4.12 GNU通用公共許可證(GPL 1991.6第二版)

C. 如何Linux內核剪裁、編譯和移植

你的問題說出來比一匹布還長,在度娘這里很難得到實質的幫助。
可以參考金步國先生的文章來操練,網路「金步國」即可!
聲明,非廣告,純建議,望採納!

D. linux內核移植實驗

慢慢的來,你首先要懂得 Linux 內核構建系統是如何工作的
這個問題,也許巨立安網站上陳老師的這一系列文章能幫助你:
http://www.juliantec.info/julblog/yihect/linux-kernel-build-system-1

E. 有關Linux 內核移植的問題

Bootloader是對板進行分區 要是你分給文件系統的區太小了自己文件系統就放不上去!另:還要選對製作文件系統的工具
如:mini2440 128內存的 你要是用了供64M使用的那個工具也是會出現錯誤的!

F. Linux內核移植需要哪些知識點啊,求基本步驟

1、獲得內核源碼:從Linux內核的官網可獲得相應的內核源碼,這里以2.6.31.1為例。

2、解壓源碼,進入目錄:
#tar xjvf linux- 2.6.31.1.tar.bz2
#cd linux-2.6.31.1

3、修改Makefile的183 行:
ARCH ?= arm <—指定系統硬體架構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指定交叉編譯器

4、修改時鍾:
修改arch/arm/mach-s3c2440/mach-smdk2440.c 的163行
static void __init smdk2440_map_io(void)
{
s3c24xx_init_io(smdk2440_iodesc, ARRAY_SIZE(smdk2440_iodesc));
s3c24xx_init_clocks(12000000); <—輸入時鍾為12MHz
s3c24xx_init_uarts(smdk2440_uartcfgs, ARRAY_SIZE(smdk2440_uartcfgs));

}
這個一定要設置對,否則會列印出亂碼。

5、修改機器碼(根據實際情況,這個要和bootloader的匹配):
修改:arch/arm/tools/mach-types的379 行:
s3c2440 ……………………… XXX <—後面那個數就是機器碼 (我用的天嵌開發板的機器碼是168)

6、配置:
#make menuconfig <—進入圖形化配置界面
在配置菜單中選擇這一項:"Load an Alternate Configuration File" ,輸入2440的默認配置文件:arch/arm/configs/s3c2410_defconfig ,這個文件就是 S3C24XX 系列開發板板級支持包(BSP)然後選擇 OK,按回車。
進入"System Type"選項單,裡面的選項保持默認在"S3C24XX Machine"選項中只配置這幾項(其他的選項取消):
S3C2410 Machine --->
[*] SMDK2410/A9M2410
S3C2440 Machine --->
[*] SMDK2440
[*] SMDK2440 with S3C2440 cpu moudle

配置完後,回到主菜單,選擇這一項"Save an Alternate Configuration File" ,輸入要保存的
配置文件名稱:.config (默認)或自己取名:TQ2440_config,退出,編譯內核: #make zImage
說明:以後移植過程中的配置、編譯,都是按這個步驟進行,但是只需要保存一次配置文件,以後就不需要再保存配置文件了,配置完後可以直接退出。
編譯完後,會在arch/arm/boot下生成zImage內核鏡像文件,可以修改該目錄下的Makefile, 在第57行下面添加:
@cp -f arch/arm/boot/zImage zImage
@echo ' Kernel: $@ is ready '

這樣執行make zImage後,就把生成的zImage拷到內核根目錄下。
如果希望在在執行make distclean時,也同時把zImage刪除,可以修改內核根目錄下Makefile 的第1247行,在後面加上:
-type f -print | xargs rm -f rm zImage
把 zImage 鏡像燒進 NandFlash 跑一下,看是否正常列印出信息,如果第一步能正常引導內核,那就開始進行。然後添加驅動。

注意,系統啟動最後可能會出現這個錯誤:
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Attempted to kill init!
然後出列印出一些很亂的東西。因為用4.x.x版本的交叉編譯器使用EABI,但內核默認是不支持EABI編譯的,所以編譯出的系統會報錯,但用3. x.x版本的編譯器就不會出現這個問題。解決辦法是,配置內核支持EABI編譯:
Kernel Features --->
[*] Use the ARM EABI to compile the kernel
[*] Allow old ABI binaries to run with this kernel (EXPERIMENTA) 6

G. 哪位好心人能幫忙解時下Linux內核移植是怎麼一回事

在windows環境下,至少需要安裝虛擬機

你說的內核移植是指移植到嵌入式設備?
安裝linux比較簡單,看看視屏就會了,而且只是用來移植內核,分區時也不需要花太多精力,自動分區就行了

初學者搭建交叉開發環境與編譯內核應該有些困難,起碼要對linux基本操作及內核組成有了解

H. linux內核移植的一般步驟

#include <reg52.h>
sbit K1=P3^1;
sbit K2=P3^0;
void dealy(int k)
{
int i,j;
for(i=k;i>0;i--)
for(j=110;j>0;j--);
}
void main()
{
int a=0xff;
if(K1==0)
{
dealy(500);
if(K1==0)
{
while(!(K2==0))
{
P2=a;
a=a>>1;
dealy(1000);
if(a==0x00)
{
P2=0x00;
dealy(1000);
a=0xff;
}
}
P2=0xff;
}
}
}

I. linux內核 編譯 移植 驅動開發 天嵌 2440 6410

在config文件和Makefile中設置

J. linux內核移植編譯時遇到的問題

錯誤原因是沒有交叉編譯器arm-linux-gcc。 這個交叉編譯器是基於gcc的,一般選用4.1版本的gcc,這個版本對於語法要求不是那麼高,編譯不會經常出錯,交叉編譯器的具體的製作過程幾句話說不清,網路上的資料很多,可以自己找找。

閱讀全文

與內核移植與編譯實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客戶端如何讀取伺服器 瀏覽:364
附近電影院訂票 瀏覽:614
好孩子狼孩電影播放 瀏覽:880
中國男人和外國女孩電影 瀏覽:325
趙薇拍的電影 瀏覽:920
python如何合並多個excel文件 瀏覽:865
南宮嬌離微揚免費閱讀 瀏覽:43
2023台灣同性電影 瀏覽:846
賭怪電影完整版 瀏覽:35
10部真刀實槍的法國電影 瀏覽:129
如何進入正式服的伺服器 瀏覽:581
像野浪花一樣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917
0855影視大全電視劇 瀏覽:54
f0fp5m9z7 瀏覽:793
8251單片機 瀏覽:880
java程序員學習python 瀏覽:525
喝奶水的電影 瀏覽:439
季璃惡夫記 瀏覽:146
那些辭職考公務員的程序員 瀏覽:664
安卓表格布局怎麼弄列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