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WAV、FLAC、APE,這三種無損音樂格式,大小排序怎麼排
大小上:wav>flac>ape
WAV格式文件所佔容量(B) = (取樣頻率 X量化位數X 聲道) X 時間 / 8 (位元組= 8bit) 每一分鍾WAV格式的音頻文件的大小為10MB,其大小不隨音量大小及清晰度的變化而變化。WAV是最接近無損的音樂格式,所以文件大小相對也比較大。
FLAC是無損壓縮,也就是說音頻以FLAC編碼壓縮後不會丟失任何信息,將FLAC文件還原為WAV文件後,與壓縮前的WAV文件內容相同。這種壓縮與ZIP的方式類似,但FLAC的壓縮比率大於ZIP和RAR,因為FLAC是專門針對PCM音頻的特點設計的壓縮方式。
相較同類文件格式FLAC,APE有查錯能力但不提供糾錯功能,以保證文件的無損和純正;其另一個特色是壓縮率約為55%,比FLAC高,體積大概為原CD的一半,便於存儲。
(1)flac演算法擴展閱讀:
作為數字音樂文件格式的標准,WAV格式體積過大,一個3分左右的音樂文件30-50MB,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因此,一般情況下我們把它壓縮為MP3等體積更小的格式。
常見的音頻壓縮方法有:無損壓縮,有損壓縮。其中,有損壓縮是以破壞源文件數據方式(直接刪除人耳聽力范圍之外的數字信息、甚至是刪除部分人耳聽力范圍之內的信息,只保留基本聲音)來換取小體積文件的,如常見的MP2、MP3、ogg、m4a、wma等等格式;
這種破壞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稍加比較,你就能聽出(如MP3)低於120K碼率的文件和320K碼率文件音質的天壤之別。但對於320K碼率的音樂,由於其刪除的只是人耳聽力范圍之外的信息,一般是難以與CD分辨的。
盡管如此,如果用高級音響設備放大播放的話,聲音與CD還是有差的,畢竟是刪除了數據的。無損壓縮,顧名思義,就是只改變源文件數據記錄方式,使其體積變小,它對元數據不作任何不可逆性地破壞。
目前常見的無損壓縮數字音樂格式有:APE、FLAC等。
Ⅱ flac音頻格式用的什麼演算法
一般獲取音頻數據的方法是:採用固定的時間間隔,對音頻電壓采樣(量化),並將結果以某種解析度(例如:CDDA每個采樣為16比特或2位元組)存儲。采樣的時間間隔可以有不同的標准,如CDDA採用每秒44100次;DVD採用每秒48000或96000次。因此,采樣率,解析度和聲道數目辯爛(例如立體聲為2聲道)是音頻文件格式的關鍵參數。需要分清楚的是音頻文件和編解碼器不同。盡管一種音頻文件格式可以支持多種編碼,例如AVI文件格式,但多數的音頻文件僅支持一種音頻編碼。有兩類主要的音塵灶弊頻文件格式:無損格式,例如WAV,PCM,TTA,FLAC,AU,APE,TAK,WavPack(WV) 有損格式,例如MP3,Windows Media Audio(WMA),Ogg Vorbis(OGG),AAC 有損文件格式是基於聲學心理學的模型,除去人類很難或根本聽不到的聲音,例如:一個音量很高的聲音後面緊跟著一個音量很低的聲音。MP3就屬於這一類文件。無損的音頻格式(例如TTA)壓縮比大約是2:1,解壓時不會產生數據/質量上的損失,解壓產生的數據與未壓縮的數據完全相同。如需要保證音樂的原始質量,應當選擇無損音頻編解碼器。例如,用免費的TTA無損音頻編解碼器你可以在一張DVD-R碟上存儲相當於20張CD的音樂。 所以不難理解flac音頻格式的演算法了,其實沒有一個具體派族的比例,每首歌曲的采樣率和解析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