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儀的連橫策略是怎樣實施的
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求見楚懷王。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游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么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楚懷王聽信張儀的話,一面跟齊國絕交,一面派人跟著張儀到秦國去接收商於。齊宣王聽說楚國同齊國絕交,馬上打發使臣去見秦惠文王,約他一同進攻楚國。
楚國的使者到咸陽去接收商於,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使者回來一回報,氣得楚懷王直翻白眼,發兵十萬人攻打秦國。秦惠文王也發兵十萬人迎戰,同時還約了齊國助戰。楚國一敗塗地。十萬人馬只剩了兩三萬,不但商於六百里地沒到手,連楚國漢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給秦國奪了去。楚懷王只好忍氣吞聲地向秦國求和,楚國從此大傷元氣。
張儀用欺騙手段收服了楚國,後來又先後到齊國、趙國、燕國,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六國「合縱」聯盟終於被張儀拆散了。
❷ 「合縱連橫」, "合縱"是誰提出的,"連橫"是誰提出的
1、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hé zòng lián héng)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公孫衍和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公孫衍首先發起,由蘇秦游說六國推動六國最終完成聯合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因此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連橫相對。後秦國自西向東與各諸侯結交,自西向東為橫向,故稱「連橫」。
2、合縱連橫是誰提出的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楚,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後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於公元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3、合縱連橫關聯人物是誰
合縱代表人物:犀首公孫衍蘇秦龐煖
公孫衍是魏國人,先在秦國任大良造,在秦惠文王早期幫助秦國攻打魏國取得河西之戰的勝利。後來轉入魏國任相國,第一次提出「合縱」,並尊楚懷王為「縱長」,五國攻秦。開起了合縱連橫的大幕。
蘇秦本來開始游說秦王連橫,但是不被重用。在燕昭王求賢之時赴燕國,被重用,幫助燕國強盛。並轉而開始游說各國合縱攻秦。合縱攻秦失敗後在齊國任相,並暗中幫助燕國游說各國合縱伐齊,並取得一定成功。為幾年後的五國伐齊,樂毅破齊打下基礎。
龐煖是戰國後期最後一位合縱家,在年邁之時出任內政混亂,人才凋敝的趙國的大將,抵擋住了燕國的進攻。後聯合三晉、楚國、小國衛國五國攻秦,結果楚軍被呂不韋率軍打敗,聯軍撤軍,五國合縱無功而返,緊接著秦國開始了滅六國之戰,幾年後韓國、趙國相繼滅亡。合縱連橫在戰國宣告結束。
連橫代表人物:張儀 范雎
張儀:魏國人,先在楚國為客卿被誣陷盜竊,於是逃到秦國,得到秦惠文王賞識並重用。兩次在秦國為相,後因與即位的秦武王不和,逃到魏國任相,死於魏國。在公孫衍提出「合縱」之後,進言秦王,游說各國事秦,提出了「連橫」謀略,有效打擊了合縱聯盟。在後期和秦國客卿司馬錯南下滅了蜀國和巴國。
范雎:先在魏國做魏齊的門客,被誣陷通敵,遭到迫害被鄭安平所救並帶到秦國。被秦昭襄王賞識拜為客卿,後任相國。提出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基礎,因有功封為應侯。後來害怕武安君白起的權勢超過自己,在長平之戰後被趙國買通,誣告大將白起,使得白起被殺。並且推薦當年救他的鄭安平為大將。結果鄭安平無能,在攻打趙國的時候,被圍後率軍投降趙國。范雎受到牽連失勢。不久後病亡。
❸ 連橫和合縱是怎麼回事
合縱:戰國時以蘇秦為代表的游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與秦國對抗的政策。
連橫:戰國時張儀等游說六國諸侯實行與秦國橫向聯合對抗其他國家的政策。
合縱:聯合弱國共同抵抗強國,連橫:聯合強國制衡第三國。合縱連橫實際上是一種為了達到兼並土地的目的而進行的一項軍事、外交策略。
合縱因為戰國七雄中後期較弱的的國家魏、趙、韓、燕、楚是縱向分布的,古時南北朝向為縱,東西朝向為橫。聯合南北各國是為「合縱」。
(3)連橫策略符合哪種演算法思想擴展閱讀:
1、合縱
提出合縱的蘇秦是東周洛陽人。他曾拜齊國鬼穀子為師,學有所成後四處游說,蘇秦先後去游說周顯王、趙國,沒得到任用,蘇秦便離開趙國來到燕國,在燕國等了一年多,才受到燕文侯的召見。
蘇秦向燕文侯獻計,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
2、連橫
張儀歸秦後,擔任了秦國的相。秦國想進攻楚國,因為齊楚同在合縱聯盟不敢下手。於是張儀又入楚為相,他游說楚王,楚懷王聽從了,便派勇士到齊國把齊王大罵一頓。
結果秦、齊兩國聯盟共同攻打楚國,奪取了丹陽、漢中的土地。楚國又派出更多的軍隊去襲擊秦國,楚軍大敗,於是楚國又割讓兩座城池和秦國締結和約,結束戰爭狀態。
後來,張儀又分別向韓王、齊王、趙王、燕王揭示蘇秦合縱聯盟的弊端,使他們先後脫離了合縱聯盟而分別與秦國建立了東西方向的橫向聯系。這種關系被稱為「連橫」。
❹ 縱橫家為什麼提出「合縱」「連橫」策略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
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
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南北為縱,東西為橫。
合縱於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與楚合縱。
合縱者為楚。
合縱締交,相與為一。——《史記·魏公子列傳》
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國為了對抗魏惠王的合縱政策,進而達到兼並魏國國土的目的,張儀運用連橫策略,與齊、楚大臣會於嚙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以消除秦國東進的憂慮。張儀從嚙桑回到秦國,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國由於惠施聯齊,楚沒有結果,不得不改用張儀為相,企圖連秦、韓而攻齊楚。其實張儀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魏國做依附秦國的帶頭羊。由於連橫威脅各國,秦惠文王公元六年(前319年)魏國人公孫衍受齊、楚、韓、趙、燕等國的支持,出任魏相,張儀被驅逐回秦。秦惠文王公元八年(前317年)張儀再次任秦相國。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馬錯的建議,遣張儀、司馬錯等人率兵伐蜀,取得勝利,旋即又滅巴、苴兩國。這樣秦國占據了富饒的天府之國,有了鞏固的大後方,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戰爭,提供了有利條件。
合縱連橫,說白了就是為了有天下的策略。
❺ 縱橫家為什麼提出「合縱」「連橫」策略
「合縱」是為了聯合六國抵抗如虎狼之秦國,但其實是為了削弱齊。「連橫」是為了破壞「合縱」策略,打破六國聯合,分化瓦解,各個擊破。
「合縱」代表人物是蘇秦,最牛的時候身挎六國相印。「連橫」的代表人物是張儀,也是個牛掰到家的人物。
❻ 戰國時期,「連橫」的策略是指
連橫是戰國時期的外交策略。與「合縱」對應。出自「諸子百家」中的縱橫家。《韓非子》說:「縱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橫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2]
戰國時代,「縱」與「橫」的來歷,據說是因「南北向」稱為「縱」,「東西向」稱為「橫」。秦國位於西方,六國位於其東。六國結盟為南北向的聯合,故稱「合縱」;六國分別與秦國結盟為東西向的聯合,故稱「連橫」。
連橫古時也作連衡。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力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❼ 一個人擁有謀略是很重要的,連橫和合縱指的又是什麼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游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沖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斗爭。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並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
最初,合縱與連橫變化無常。公孫衍、張儀、蘇秦等人游說於各個國家,合縱既可以對齊,又可以對秦;連橫既可以聯秦,也可以聯齊,這就是所謂「朝秦暮楚」。後來,因為秦國的勢力不斷強大起來,成為東方六國的共同威脅,於是合縱成為六國合力抵抗強秦,連橫則是六國分別與秦國聯盟,以求苟安。秦國的連橫活動,目的是為了破壞六國間的合縱,以便孤立各國,各個擊破。
公孫衍曾於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並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斗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典故: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為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系。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里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著,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❽ 春秋戰國時期以張儀蘇秦為代表的謀士提出了連橫合縱之說連橫,合縱哪個策略更
連橫的策略的可操作性比較強,實現難度比較低,因為他只要和一兩個諸侯聯盟就可以了;而合縱的可操作性就差了許多,因為合縱是要合眾弱以攻強,但是眾多弱國聚在一起就容易人心不齊,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❾ 用簡要語言說明「合縱」與「連橫」的策略
合眾:戰國時期,蘇秦游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一起對抗強大的秦國的政策。
但後來被秦國范睢的遠交近攻所打斷.
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
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
連橫: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南北為縱,東西為橫。
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