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藏高考有藏語文藏語文什麼意思,用藏文回答的語文試卷
看了你的追問知道你的意思,西藏等五省區高考上所謂「藏語文」是指藏文專業考試,漢文考試是另外考的,而你說的在西藏不用非要考藏文的,有藏族中學和一中、二中、三中之分,民族、藏族中學里考民族語言,但1、2等這些就跟平常的一樣。
⑵ 求一篇關於西藏歷史的小論文,300-500字,主要是關於西藏的過去和現在,謝謝!
西藏各族人民作為新時代的主人共同繼承、發展和分享藏民族傳統文化,共同創造現代文明生活和文化事業,使西藏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發展。西藏文化保護的事實證明,所謂的「西藏文化滅絕」論是根本沒有事實依據的。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國家對西藏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工作還將繼續加強。隨著西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保護西藏文化和生態環境、建設和諧西藏的進程中,西藏文化將會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促進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運用法律、經濟和行政等多種手段,保護和弘揚藏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開創和發展現代科學文化教育事業。
西藏的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政府投入巨額資金,修復開放了1400多座寺廟。從2002年開始的西藏三大文物維修工程包括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的維修,總投資為3.3億元,全部由國家財政撥付,創造了西藏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維修工程紀錄。從 2006年開始,中央人民政府又決定投入5.7億元,對西藏22項重點文物保護工程進行維修。2008年4月18日,西藏「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暨扎什倫布寺保護維修工程啟動儀式在日喀則扎什倫布寺隆重舉行,這標志著在西藏實施的投資最多、維修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啟動。
西藏傳統風俗習慣得到尊重和保護。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特別注意尊重和保護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動。目前,西藏共有1700 多座寺廟和各類宗教活動場所,僧尼4.6萬多人,各種宗教活動正常舉行。每年到拉薩朝佛的西藏信教群眾均達百萬人次以上。從2004年開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恢復藏傳佛教格西拉讓巴考學制度。2007年國家宗教事務局公布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中國佛教協會西藏分會是西藏藏傳佛教各教派的組織,並有藏文版會刊《西藏佛教》以及1所西藏佛學院和1所藏文印經院。為保障西藏各民族人民特別是廣大藏族人民按照自己傳統的風俗習慣生活和進行社會活動的權利,西藏自治區將「藏歷新年」、「雪頓節」等藏民族的傳統節日確定為自治區的節假日,還明文規定,不準拍攝、圍觀天葬活動,不得在天葬場所喧嘩等。
藏語文在西藏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得到廣泛應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法規,西藏各級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門下達的正式文件、發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漢兩種文字。在司法訴訟活動中,對藏族訴訟參與人,都使用藏語文審理案件,法律文書都使用藏文。西藏在廣播電台、電視台,專門開設有藏文節目頻率和頻道。2007年末,藏語頻道在全國少數民族語言電視頻道中率先實現全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節目。在西藏出版有14種藏文雜志、10 種藏文報紙,1989年以來出版的藏文圖書有400多種。此外,藏語文學習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西藏自治區教育系統全面推行以藏語文授課為主的雙語教育體系,已經編譯出版了從小學至高中所有課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藏文專業術語規范化及信息技術標准化工作已取得重大進展。藏文編碼已正式通過中國國家標准和國際標准,各種藏文軟體在計算機和網路上使用。截至2007 年底,西藏上網用戶總人數已達16萬人,佔西藏人口的5.8%。
西藏傳統文化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一貫重視藏民族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對民間文化開展大規模的收集和整理,使許多瀕臨失傳的文化遺產得到了搶救和發掘。1979年成立了專門機構對被稱為「世界史詩之王」的《格薩爾王傳》進行全面搶救、整理,經過20多年的努力,現已整理出版《格薩爾》100多部,總印數達400多萬冊,同時還出版了20多部漢譯本,並有多部被譯成英、日、法文出版。2007年底,西藏全區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28個,文化館、站203個,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2個,同時還有18個縣級民間藝術團體和500多個群眾業余演出隊;全區多次舉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一年一度的拉薩雪頓節、日喀則珠峰文化旅遊節和那曲恰青賽馬節等大型文化活動的內容不斷創新,成為地區性品牌文化節慶活動。西藏自治區7大類、15項、23個點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文化部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西藏有31人榜上有名。
文獻檔案得到妥善保護,建立了時代體系完整的歷史檔案庫。工程浩大的宗教典籍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研究工作不斷取得進展。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等所藏經卷和佛教典籍得到了很好的保護。1990年以後,藏文《中華大藏經·丹珠爾》(對勘本)、《藏漢對照西藏大藏經總目錄》等陸續整理出版,還印行藏傳佛教的儀軌、傳記、論著等經典的單行本供給寺廟,滿足僧尼和信教群眾的學修需求。2006年12月,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帶標點的佛教經籍——《大藏經》的編纂工程正式啟動。從2007年開始,西藏自治區啟動了對貝葉經的摸底調查和建檔工作,目前西藏已經登記在冊的梵文貝葉經有426部,共4300多張。
藏學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就重視對西藏社會歷史文化的研究,1956年到1958年國家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就包括對西藏社會的調查與研究。改革開放後,我國還組建了一批藏學研究專門機構,在藏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當前,全國有近50個機構的近3000人從事藏學研究,研究領域涵蓋了政治、經濟、歷史、文學藝術、宗教、哲學、語言文字、地理、教育以及考古、民俗、藏醫藏葯、天文歷算和生態保護、經濟可持續發展、農業、牧業等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大部分學科。2006年,中國首次頒發了藏學研究領域第一個國家級獎項——「珠峰獎」,這標志著中國藏學事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2006年青藏鐵路建成通車,有力地促進了西藏同祖國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西藏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大量遊客乘火車進藏旅遊,一些著名的文物古跡出現承載壓力過重的問題,這進一步促使西藏各級政府更加重視、保護和發展當地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自治區政府和有關部門採取了嚴格控制參觀人數、精心設計參觀線路、科學合理疏導參觀流量的辦法以減緩這些珍貴而又脆弱的文物古跡的承載壓力。青藏鐵路使西藏人民通過旅遊可以了解外界的信息和文化,可以在繼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發揚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外人士積極投身到西藏文化保護中。
⑶ 有哪些優秀的新聞作者
北京市
葉用才 北京日報社攝影部主任
石秀冬(女) 北京人民廣播電台節目製作中心編輯
馬國穎(女) 北京電視台新聞中心要聞部副科長
邵延楓 北京青年報社文化版組副主任
天津市
宋子明 天津日報社攝影部記者
王 棟 天津人民廣播電台記者
李秀英(女) 天津電視台新聞部副主任
張虹紅(女) 今晚報社重要新聞部主任助理
河北省
王 寧 河北日報社新聞出版中心編委
趙曉蔚(女) 河北人民廣播電台新聞中心評論部首席主持
喬喜瑞 河北電視台新聞中心記者
李 芳(女) 河北工人報社工會權益部主任
山西省
席殿晉 山西日報社理論評論部主任
尹長虹 山西晚報社副總編輯
孫海軍 山西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編輯部主任
宋沈平(女) 黃河電視台國內台《黃河全記錄》欄目製片人
內蒙古自治區
張泊寒 北方新報社首席記者
張 萍(女) 內蒙古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廣播副主任
宋國英 內蒙古電視台節目製作中心副主任
布仁圖(蒙古族) 錫林郭勒日報社主編
遼寧省
張小龍 遼寧日報社評論部主任
關 金(滿族) 沈陽人民廣播電台都市廣播總監
王 瑄 遼寧電視台對外新聞部主任
趙振江 大連晚報社采編中心編委、主任
吉林省
李文彪 吉林日報社編務中心主任
趙寶玲(女,滿族)吉林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綜合廣播總監
王艷春 長春日報社副總編輯
李 榮(朝鮮族) 延邊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黑龍江省
王敏學 黑龍江日報社新聞評論中心副主任
任季瑋(女) 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新聞頻率編輯
何 璇(女) 黑龍江電視台總編室主任助理
左曉東 哈爾濱廣播電視局交通廣播頻率總監
上海市
郭泉真 解放日報社機動記者部副主任
簡光洲 東方早報社中國新聞部首席記者
任 荃(女) 文匯報社科技部首席記者
王 勇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電視新聞中心采訪一部記者
江蘇省
汪曉霞(女) 新華日報社城市生活部記者
王衛剛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廣播傳媒中心新聞廣播事業部主任助理
史 燕(女) 常州日報社社會新聞部主任
浙江省
李 杲 錢江晚報社社委會委員、總編輯
陳立波 浙江廣電集團電視民生休閑頻道總監
陳慶港 杭州日報社專刊中心首席攝影記者
田 勇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中國寧波網總編輯
安徽省
陸列嘉 安徽日報社經濟新聞中心首席記者
李攬月(女,回族)安徽日報社政治新聞中心記者
紀 斌 安徽人民廣播電台蚌埠記者站站長
錢文武 安徽電視台經濟中心製片人
福建省
庄 研 福建日報社要聞編輯部副主任
唐征宇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廣播都市生活頻率科長
楊國昕 泉州晚報社社長
陳育進 閩北日報社總編輯
江西省
桂 榕 江西日報社經濟部新聞總監
龍和南 江西日報社大江網總編輯
溫艷霞(女) 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民生頻率台長助理、總監
曾 佳(女) 江西電視台新聞部記者
山東省
陳中華 大眾日報社特派記者組記者
初化臣 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新聞頻道總監
辛 梅(女) 青島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高文舉 聊城日報社總編輯
河南省
平 萍(女) 河南日報社政文新聞采訪部副主任
盧慎勇 河南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部副主任
高安寧 安陽日報社副主任
劉 紅(女) 開封人民廣播電台新聞中心播音員
中央新聞單位
龔永泉 人民日報社江蘇分社社長
官建文 人民日報社網路中心(人民網)副主任
賈立政 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志社總編輯
汪大昭 人民日報社體育部記者
鍾 嘉(女) 人民日報社海外版編輯
吳 兢(女) 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主編
楊 涌 人民日報社總編室副主任
陳 雁(女) 新華社參考新聞編輯部清樣室副主任
王 麗(女) 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
孫承斌 新華社國內部政文采訪室主任
陳萬軍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海軍支社社長
李 岳 新華社攝影部體育采編室主任
顧錢江 新華社對外部國內新聞采編室副主任
羅驍兵 新華社新疆分社記者
李衛星 解放軍報社理論宣傳部副主任
季桂林 解放軍報社互聯網路宣傳部網路部主任
譚道博 解放軍報社軍事工作宣傳部編輯
付小悅(女) 光明日報社文藝部編輯
葉 輝 光明日報社浙江記者站站長
張玉玲(女) 光明日報社經濟部記者
王 瑟 光明日報社新疆記者站站長
陳建輝(女) 經濟日報社政科文新聞部副主任
李 力(女) 經濟日報社產經新聞部副主任
武 力 經濟日報社總編室常務副主任
鍾華林(土家族) 經濟日報社四川記者站站長
王 濤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記者
德慶白珍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西藏記者站記者
(女,藏族)
梁永春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軍事宣傳中心采訪部主任
任 捷(女)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副主任
羅 京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播音員
毛財旺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軍事節目部製片人
任永蔚(女)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社會新聞部製片人
張泉靈(女)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新聞評論部記者、主持人
李武軍 中央電視台體育新聞部記者
王茫茫(女) 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英語頻道記者
庄元元(女) 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經濟新聞部製片人
江愛民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新聞中心國際報道部副主任
夏勇敏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西亞非中心土耳其語廣播部主任
苑聽雷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俄東中心俄語廣播部副主任
張雯雯(女)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二亞中心副主任
黃向陽 中國日報社發稿部副主任
邢志剛 中國日報社新聞中心副主任
劉百家 中國日報社北京新聞編輯部主編
陳 磊(女) 科技日報社新聞中心記者
孫明河 科技日報社山東記者站站長
楊祝夫 工人日報社編委、中工網常務副總編輯
劉文寧(女) 工人日報社新聞評論部主任
馮雪梅(女) 中國青年報社評論部主任
曹 競(女) 中國青年報社體育新聞部主任
王長路 中國婦女報社總編室記者
韓曉紅(女) 中國婦女報社山西記者站站長
周 錚(女) 農民日報社科教部主任
沈建華 農民日報社江蘇記者站站長
張金茹 中國紀檢監察報社要聞部編委、部主任
史文傑 中國紀檢監察報社記者部主任
鄧新建 法制日報社廣東記者站站長
張大強 法制日報社編委
李德華 中國新聞社新疆分社社長
秦 朗 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
劉小渡(女) 第二炮兵火箭兵報社政工處記者
侯保和 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報社編輯
陳建平 南京軍區政治部人民前線報社處長
李通斌(苗族) 成都軍區政治部戰旗報編輯三室主任
魏文利(女) 海峽之聲廣播電台編輯部主任
何立新 武警新疆總隊政治部新聞電視工作站站長
姜書范 中國鐵道建築報社記者
吳崢嵐(女)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中國少年報編輯部主編
趙屾 中國航天報社編輯部總編助理、部主任
殷敖佗 中國建設報社住房編輯部主任
李洪明 中國電力報社江西記者站副站長
李 侖 中國安全生產報、中國煤炭報社山西記者站站長
張民生 邊防警察報社副社長、副總編輯
陳金國 中國石油報社經濟部主任
(馬鐵護 廣西電視台新聞)
湖北省
胡祥修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黃岡記者站站長
梁 延(女) 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綜合廣播新聞采訪部主任
喻 敏 武漢晚報社扶助行動工作室主任
李海昌 荊州電視台台長
湖南省
文熱心 湖南日報社編輯部編委
朱皓峰 湖南經濟電視台都市節目中心主任
張冬萍(女) 瀟湘晨報社經濟新聞中心首席財經記者
廖 嵐(女) 岳陽人民廣播電台副台長
廣東省
郎國華 南方日報社要聞編輯中心副主任
郜國欣 廣東人民廣播電台主任助理
林 丹(女) 羊城晚報社珠海記者站站長
陳 潔(女) 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新聞頻率執行監制
海南省
譚麗琳(女,回族)海南日報社政文部首席記者
趙宇瑛(女) 海南廣播電視總台綜合頻道主持人
彭 桐 海口晚報社經濟部記者
華 斌 瓊海市廣播電視台台長
廣西壯族自治區
周仕興 廣西日報社科教部記者
江柳明(女) 廣西人民廣播電台教育生活廣播心子工作室製片人
馬鐵護 廣西電視台新聞中心時政報道科科長
王 慶 廣西新聞網總編輯
重慶市
曾曉雲 重慶日報社編輯出版中心常務副主任
穆黎一 重慶廣電集團(總台)電視新聞中心采編部記者
邵 華(女) 重慶廣電集團(總台)廣播新聞頻率采訪部副主任
周 立(女) 重慶晚報社記者
四川省
青興海 華西都市報社地方新聞部記者
雷小雪(女) 四川電視台第四頻道主播
范瀟涵(女) 成都電視台都市生活頻道總製片人
李 濤 綿陽日報社社長、總編輯
貴州省
孫雁鷹(女) 貴州都市報社總編輯
魏和平 貴州人民廣播電台安順記者站站長
孫鳳岐 貴陽日報社社長
王先寧 黔南電視台台長
雲南省
陳敏銳 雲南日報報業集團雲南網網路中心副總監
牛 燕(女) 雲南人民廣播電台辦公室主任
孔維華 雲南電視台新聞中心副主任
戴振華 春城晚報社州市新聞中心西雙版納記者站站長
西藏自治區
索 朗(藏族) 西藏日報社藏文編輯部編譯
邊巴次仁(藏族) 西藏人民廣播電台藏語新聞綜合頻率總監
次仁多吉(藏族) 西藏電視台總編室副主任
劉 斌 拉薩晚報社總編輯
陝西省
李佑民 陝西日報社農業新聞部記者
劉曉兵(女) 陝西人民廣播電台新聞廣播總監
邱 陸 陝西電視台新聞中心采訪部副主任
胡國慶 華商報社新聞攝影部首席記者
陳若星(女) 文化藝術報社總編輯
甘肅省
蹇勇德 甘肅日報社出版部主任
左玉麗(女) 甘肅日報社時政部副主任
劉永蘭(女)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台(集團)新聞綜合廣播總監
周尚業 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台電視新聞中心副主任
青海省
韓國寧 青海日報社出版部總編輯助理、部主任
張 玲(女,藏族)青海電視台新聞中心編輯部主任
邢玉春 西寧晚報社政文部攝影記者
施建華(女) 黃南州報社編輯部副主任
寧夏回族自治區
高 鵬(女) 寧夏日報社時政新聞部主任
胡 毅 寧夏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主任
於小龍 銀川晚報社社長、總編輯
張心譯(女,滿族)銀川市廣播電視台公共頻道總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買買提·艾力 新疆日報社維文編報部編譯
(維吾爾族)
阿米娜·熱合曼 新疆電視台新聞中心哈編部副主任
(女,哈薩克族)
杜宗陽 新疆經濟報社第一編輯部總編輯助理、部主任
閻旭光 喀什日報社總編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吳國平 兵團日報社專刊編輯部主任
蔣 革 准噶爾時報社社長、總編輯
曾 治 兵團電視台新聞中心主任
⑷ 關於藏文信息化處理(藏文軟體)的任何資料
藏語言文字
(1)藏語言文字概況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人口約有459.33萬。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是藏族的主要交際工具,與漢族和其他民族雜居或相鄰的藏族人民,也兼通漢語或其他民族語言。藏文是有一千多年歷史的文字。大約在公元七世紀左右,藏族人民創制了藏文,藏文從創制初期就廣泛應用於宗教、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藏族文化的發展和文獻的保存起了重大作用。建國以後,藏文走出寺院、私塾,進入中小學和大學,進入新聞、出版、科研等各個領域。藏文是拼音文字,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具有完整的語法理論和較強的表達能力。藏文書面語和現代口語有一定距離,但是藏文有統一的正字法,而且各個方言區又都有一套自己的語音與文字之間的讀音規律,因此不同方音的人可以用共同的書面語進行交流。
(2)藏語言文字規范標准研製和信息處理情況
30年來藏語文規范化標准化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比較突出的方面是詞典的編纂。現已陸續出版一批藏文辭書,主要有:《格西曲扎藏文辭典》、《藏文大詞典》、《藏漢口語詞典》、《漢藏對照詞彙》、《藏漢詞彙》、《藏漢詞典》等。1996年還舉辦了《全國藏文印刷字體審定會》,審定通過了22種藏文印刷字體。
藏文術語標准化工作開始起步。1995年開始,在全國術語標准委員會的指導下,按照國際上通行的規范程序和國家標準的要求,著手開展《藏語文術語標准化翻譯的一般原則與方法》的研究制定工作,確定理論原則,現已完成初稿的起草任務。1996年舉辦全國藏語文術語培訓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時加大了新詞術語的審定和統一工作的力度,先後召開了6次專家研討會,審定統一了3000餘條有關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等方面的藏文術語;已經通過審定的部分新詞術語,以活頁形式下發區內各地(市)編譯機構和區直新聞等有關單位,發送到五省區編譯系統、語委、院校和內地有關部門,以便及時交換意見,達到五省藏區內新詞術語在使用上的統一。
藏文於1984年實現了信息處理,後來又開發出與漢英兼容的藏文操作系統,實現了藏文精密照排。藏文信息技術標准化工作開始於1993年,在國際上「以我為主」地開展了信息交換用藏文編碼字元集國際標準的研製工作,並著手起草和制定國內標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經過藏文專家和計算機專家、信息標准專家們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制定藏文編碼國際標准最終方案的任務,經過國際標准化組織的多道嚴格的程序和數輪投票,於1997年7月在第33屆WG2會議及SC2會議上正式獲得通過,使藏文成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字中第一個具有國際標準的文字。與此同時,國家公布了《信息技術 信息交換用藏文編碼字元集 基本集》和《信息技術 藏文編碼字元集(基本集)點陣字形 第一部分:白體》兩項國家標准。1997年10月後又著手進行《藏文編碼字元集 輔助集》的研製工作。藏文軟體開發工作也於1998年列入自治區科委863計劃。
⑸ "周煒"這個名字的含義
周煒目錄
【路礦專家周煒】
【藏學學者周煒】
【副教授周煒】
【演員周煒】
〖主要作品〗
〖主要獎項〗
〖主要經歷〗
[編輯本段]【路礦專家周煒】
周煒(1885-1958)號映彤。郫縣人。路礦專家。英籍女作家韓素英之父。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留學比利時,學習鐵路和采礦工程。回國後長期從事鐵路技術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建工部總工程師。�
[編輯本段]【藏學學者周煒】
周煒,1958年3月24日出生於西藏昌都沙共鄉,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所長。
1996-1997年11月在西藏山南曲松縣下江插隊鍛煉。
1977年考入西藏民院語文系藏語文專業, 198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2年2月至1985年9月任《西藏日報》藏文版編輯和記者。
1985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少數民族文學系藏族語言文學專業攻讀碩士學位,指導老師佟錦華教授。
1988年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藏族古典小說研究》。
1988年7月至1995年9月一直擔任《中國藏學》(漢文版)的編輯工作,並利用業余時間從事藏學研究。
1995年9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攻讀博士學位。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方向藏語。指導教師胡坦教授。1997年3月至1998年 4月,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選派到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部留學,並兼任客座研究員,指導老師長野泰彥教授。
1998年6月獲語言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米拉日巴傳」的語法特徵及比較》,32萬字。2000年8月由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
1998年6月博士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研究所從事西藏語言文化的研究。並與胡坦教授等同志一起承擔藏學中心的研究課題《西藏現代化進程中的藏語文問題》。
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方向民族社會學與西藏語言和社會文化問題。博士後出站報告(論文)《西藏城鄉居民在現代化進程中的語言使用、雙語現象及文化交融》,36萬字。並被評為2001年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後報告。
[編輯本段]【副教授周煒】
姓名:周煒
學位:文學碩士
職稱:副教授
教師簡介:1982年9月入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89年7月畢業於英語系英美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受聘於英國海外發展委員會(ODA),擔任項目助理。1995年5月至8月,參加世婦會宣傳資料的編譯工作,並在會議期間擔任非政府組織會議的同聲傳譯工作。
海外經歷:1996年10月-12月:英國劍橋大學地方考試委員會,進修,獲「英語外語教學與測試」證書。
2001年10月-2002年9月: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者。
研究課題:美國戲劇,歐洲戲劇史,英語教學與測試。
出 版 物:
《劍橋商務英語自學輔導指南》
《即戰英語字詞搭配3000》
《新思路單項技能教材·聽力》(第一級)
《新思路單項技能教材·口語》(第三級)
《現代大學英語精讀學生輔導用書》(1、2)(合著)
「大瀑布城」等短篇小說譯作多篇發表於《外國文學》
[編輯本段]【演員周煒】
姓名:周煒
籍貫:天津
師承:相聲拜唐傑忠為師
所屬團體:二炮文工團
愛好:讀書
最喜歡的地方:家
最喜歡的休閑方式:睡覺
最喜歡吃的食物:面條
身高:1米78
個人簡介:
二炮文工團演員,唐傑忠的學生.第三屆相聲大賽-專業組「最佳逗哏獎」得主。
1990—1993 就讀於中國北方曲藝學校
1992、1994 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
1997—2000 進修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相聲 《我慣著他》《聊天》《好哥倆》《萬事通》
小品 《真情三十秒》《女兵王燕》《一座大山三個兵》《冰峰雪蓮》《情書專業戶》《留守兵》《班務會》《鐵打的營盤》《媽媽你聽我說》《連隊情歌》《不擇手段》等
影視 《零號特區》《我是一個兵》《五個光頭兵》《交警五個半》《健康快車—有啥別有病》 《夢電影》《炊事班的故事》《風帆》《有這么一群兵》《二十五個孩子一個爹》《阿貴與阿香》《超級社區嘿哈》《武林外傳》客串:平谷一點紅(二十三集:賣私鹽廚子遭盤查,換身份賊頭變捕快)等
2005年春節,舉辦《綠逗情緣》相聲小品個人專場,在央視播出。
2006年在央視《周末喜相逢》舉辦周煒相聲小品專場 。
2008年春晚與句號、韓雪合作小品《街頭衛士》
[編輯本段]〖主要獎項〗
全國相聲大賽最佳逗哏獎
中國曹禺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
全國相聲小品邀請賽一等獎
全軍曲藝比賽一等獎
央視春節晚會觀眾評選我最喜愛節目二等獎
[編輯本段]〖主要經歷〗
曾多次給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首長匯報演出
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及各省衛星台春節晚會
曾多次參加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大型晚會
曾多次參加央視及各省台地方台的各種綜藝晚會
曾多次榮立二,三等功
⑹ 劉立千的人物經歷
幼年在家鄉讀小學,民國10年(1921)小學畢業後因家貧無力升學,入私塾讀古代漢文典籍近8年。後考入成都瀛寰中學(後改名為蔭唐中學)。19年(1930)到重慶,考入川康平民銀行工作,結識了兩位佛教人士,產生了對佛學的興趣,常去聽法師和活佛講經。由於語言不通,在學習藏傳佛教時遇到了困難,遂決定到藏區去學習藏語文。22年(1933)辭去銀行的工作前往康定,跟隨藏族學者謝國安學習藏語文。在基本掌握了藏語文後便從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學習寧瑪派教法、薩迦派教法和格魯派教法,不僅掌握了佛教知識,藏語文水平也得到較大的提高。25年(1936)離開康定到成都,為傳授寧瑪派教法《大圓勝慧》的根桑活佛當翻譯。隨後又隨根桑到湖南長沙傳法。27年(1938)返回康定,與謝國安之女謝建君結婚。後在康定師范學校和國立師范學校任教。29年(1940)開始翻譯第一部藏文典籍《西藏政教史鑒》(即《西藏王統記》)。32年(1943)接受華西大學邊疆研究所李安宅的聘請,舉家遷回老家德陽縣孝泉鎮,並於 33年(1944)進入邊疆研究所從事藏族宗教、歷史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員,直到1949年。在此期間,編寫出《印藏佛教史》,編譯了《續藏史鑒》,翻譯了《土觀宗派源流》,重新校譯《西藏政教史鑒》和《瑪爾巴譯師傳》(後譯稿遺失),還譯出《米拉日巴傳》、《格薩爾王傳》等。
1949年成都解放後,他響應政府的號召投筆從戎,准備入藏參加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 1950年隨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進入拉薩,在中共西藏工作委員會統戰部、宣傳部、西藏軍區編審委員會等單位工作,編寫資料,並翻譯《拉薩周報》。1955年調往北京,任國務院翻譯局藏文處副主任。1958年調到民族出版社,任副主任。在民族出版社工作10多年,主要任務是翻譯和審定《毛澤東選集》、《紅旗》、《民族畫報》的藏文版以及藏文讀物、黨和國家重要文件的藏文本等。1972年因病退休回成都。1979年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後又擔任四川省《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顧問等職。1980—1990年將舊稿重新審定、注釋,交出版社出版。
⑺ 藏文考試在那裡能找的到
新華網拉薩4月27日電(記者薛文獻)西藏大學的本專科學生從本學期起,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公共藏文四級考試。這標志著西藏大學公共藏文等級考試從試行走向正規。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西藏大學是西藏自治區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現有農學院、醫學院兩個學院以及藏語言文學系、數理系、藝術系、計算機科學系等八個系和一個留學生部,在校生5000多人。藏語文是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 據西藏大學教務處介紹,他們從兩年多前就試行了公共藏文三級考試,深受學生的歡迎。現在完全成型的公共藏文等級考試分預備級(一級)、初級(二級)、中級(三級)和高級(四級)四級。學校依據入校生高考藏文單科成績,規定其應達到的等級標准。沒有藏文成績的非藏族學生應修公共藏文預備級。本專科學生通過藏文課程學習,畢業時達到規定的等級標准,方可畢業。 根據等級考試標准,學生達到預備級要掌握500個左右的單詞,能用藏語進行初步的生活會話。考核方式為口試和筆試。學生達到高級要有較強的藏文聽說能力,有較強的古近代藏文閱讀及較好的寫作能力。基本達到高中畢業的水平。考核方式為筆試。 學校每年組織兩次公共藏文等級考試,時間為每學期末。學生可根據分級要求報考相應的等級,也可以提前或超級申請等級考試。考試合格者學校發給相應的等級證書,考試成績記入學籍管理檔案。 此外,為使學生在校期間藏文學習不斷線,進一步提高藏文水平,學校在公選課程中還設置了大學藏語文、藏文寫作、藏漢翻譯、速成口語、應用寫作等課程供學生選修,同時學生也可在原過級基礎上修讀高一級藏文等級教學課程,合格者可按相應等級對待。(完)
⑻ 有教藏語的網址嗎
1.在線學藏語: http://www.tibet.cn/zw/tibetzw_news_media/voice/No_01_01.htm 中國西藏信息中心藏文版的欄目,以拉薩音為准,分為若干節課程,循序漸進講解藏文、藏語,適合想深入學習藏文的初學者。 2.常用藏語100句: http://www.xzzyw.cn/model/jsp/ne ... p;dir=zyrm&lx=1, 常用藏文單詞: http://www.xzzyw.cn/model/jsp/ne ... p;dir=zyrm&lx=2 西藏藏語言文字網中的欄目,也是以拉薩音為基準,匯集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彙、語句,適合短期入藏的旅遊者,非常實用。 3.藏文教學: http://buddhism.lib.ntu.e.tw/BDLM/index.htm 台灣「佛學數點陣圖書館暨博物館網」的藏文教學課程,也是較早出現在網路上的藏語文類教程,從文字結構講起,同樣適合想深入學習藏文的初學者。4. 想學藏文者請到 http://www.budd.cn/buddmultimedia/index.htm 下載相關資料,在該頁的左下方。裡面有課本的掃描版和相關課程的錄音。
⑼ 藏文的使用地區
藏文主要在藏、川、青、甘、滇五省區和錫金、不丹、印度和巴基斯坦拉達克地區使用。藏文在藏族地區得到廣泛推廣和使用。以藏文教學的學校遍及整個藏族聚居區,全國藏文報刊有20多家,報出版藏文書籍的出版社有8家,承印藏文書報的現代化印刷廠有20多家。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00年6月發布的《西藏文化的發展》中對藏語文在西藏的使用和發展作了全面、扼要的介紹,我們不妨摘錄於此,從中可以管窺藏文在藏族地區使用的情況。
西藏自治區是藏族聚居地區,藏族人口佔95%以上,藏語言文字是全省通用的語言文字。西藏自治區高度重視依照《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維護和保障藏族人民學習、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先後於1987年和1988年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和《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的實施細則》,將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工作納入法制化的軌道。西藏各級政府依法落實保護和發展藏民族語言文字的規定,在保障藏族人民學習和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權利的同時,使藏語言文字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而得到不斷的發展。
藏語言文字在西藏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得到廣泛使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來,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法規,西藏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下達的正式文件、發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漢兩種文字。在司法訴訟活動中,對藏族訴訟參與人,都使用藏語文審理案件,法律文書都使用藏文。各單位的公章、證件、表格、信封、信箋、稿紙、標識以及機關、廠礦、學校、車站、機場、商店、賓館、影劇院、體育館的標牌和街道名稱、交通路標等均使用藏漢兩種文字。
西藏自治區的廣播電視每天藏語播出時間達20多小時。1999年10月1日西藏電視台衛視頻道開播之後,每天都播放藏語節目和藏語譯製片。電影堅持面向基層、面向農牧區,每年保證有25部新譯制的藏語電影在各地放映。藏文圖書報刊發展很快,僅1989年以來的10年間就出版藏文圖書441種,許多高質量的藏文圖書還在國內外獲獎。據統計,西藏現有藏文雜志14種,藏文報紙10種。《西藏日報》藏文版每天出版,大量稿件直接用藏語文采寫、編輯,此外還投巨資建立了計算機藏文編輯排版系統,結束了鉛字排版的歷史。《西藏科技報》和《西藏科技信息報》都創辦了藏文版,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西藏所有文藝團體都用藏文創作節目,用藏語表演。
藏語文學習依法得到保障。西藏自治區教育系統全面推行以藏語文授課為主的雙語教育體系,已經編譯出版了從小學至高中所有課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料。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藏語文的詞彙和語法得到不斷充實、豐富和發展。藏文專業術語規范化及信息技術標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藏文編碼已正式通過中國國家標准和國際標准,藏文的信息化正在走向世界。
⑽ 西藏 用藏文怎麼寫
「西藏」用藏文是這樣寫的: तिब्ब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