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菏澤市水利局的大事件
治淮60年來,菏澤市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持續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開挖治理河道,加強澇窪地治理,初步建成防汛排澇、抗旱灌溉水利工程體系,水利建設和管理體制不斷完善,為保障全市防洪安全和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新中國成立時,菏澤地區水系紊亂,排水能力極弱,內澇災害頻繁。在1952年鄆城縣十二連窪試辦溝洫畦田工程取得較好效果後,相繼在全市范圍內興修溝洫畦田,以攔截徑流、分割雨水、就地入滲、減少窪地積水。這項工程的興辦,在一般雨型下,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治澇作用,但是這項工程治澇標准低,遇超標准降雨量時,澇災仍不能避免。在當時缺乏排水設施條件下,通過對澇窪治理中不斷積累的實踐經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以排水為基礎,按水系進行規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澇災之苦。為此,從1965至1972年,菏澤市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洪澇分開」的原則進行了大規模水系調整,先後開挖了東魚河、洙趙新河。東魚河開挖治理,對降低南陽湖水位,減輕萬福河流域洪澇災害效益非常顯著。洙趙新河開挖後,為洙水河、趙王河上游排水打通了出路,減輕了梁濟運河的洪水壓力。期間,還對萬福河、太行堤河和黃河故道的干、支流進行了開挖治理。通過連續幾年的水系調整和河道治理,菏澤市境內形成了東魚河、洙趙新河、萬福河、太行堤河和黃河故道五個水系,從根本上改變了雨大成內澇、雨小客水淹的歷史局面。
上世紀七十年代,治水工程仍以治澇為主,重點對排水骨幹河道進行了支流配套,先後開挖了東魚河南支、東魚河北支、勝利河、鄄鄆河、鄆巨河等較大支流,建成了一大批排澇泵站和控制建築物,為菏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同時相應治理了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45條,50至100平方公里的支流41條,50平方公里以下的排水溝92條,整個菏澤市的排水能力是解放初期的6.5倍。洙趙新河流域遭遇1993年連續特大暴雨後,當年開始又對該流域內的洙趙新河幹流和支流進行了清淤治理,同時清淤拓寬了閆潭引黃送水干線,2000年後再度清淤治理東魚河干支流。進入二十一世紀,菏澤市又大規模對河道和灌區進行了工程配套,實施了東魚河和洙趙新河二期工程配套,以及六大灌區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2004-2006年維修改造市管橋梁370座、縣管橋梁500座。
菏澤市先後成立了東魚河、洙趙新河、閆譚、謝寨引等工程管理處,加強了對市級骨幹水利工程的管理。1980年前後,全市水利工作重點由建設轉向管理,開展了水利工程查安全、查標准、查效益、定措施、定綜合經營、定發展規劃的「三查三定」工作,摸清了工程現狀,建立了技術檔案,加強了經營管理,提高了經濟效益。2008年對未完成了四個工程管理單位的體制改造,使工程管理處的經費來源由單位自理改為財政撥款。2005年開始實施以隊伍建設優秀、工程管理優良、綜合經營優化、閘所環境優美、安全運行無事故為內容的「四優一無」閘管所達標創建活動,有力促進了閘管所基層隊伍穩定、管理水平提升。2008年開始組織實施夏季防汛除澇建設會戰,加上每年一次的冬季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有效改善了田間排灌條件。
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菏澤市流域面積大於30平方公里的河道有199條,長3157公里。其中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條,長949公里;100-300平方公里的河流30條,長832公里;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支流151條,長1376公里。骨幹河道主要有洙趙新河、洙水河、鄄鄆河、鄆巨河、鄆城新河、萬福河、東魚河、東魚河南支、東魚河北支等。設計除澇流量1619m3/s,防洪流量3330m3/s,除澇面積達到552萬畝。全市現有機井保有量達到13.5萬眼,年均引黃河水12億立方米。目前,菏澤市基本實現了「河河相連,河溝相通」和「旱能澆、澇能排」的防汛抗旱建設目標。
水庫建設和除險加固
治淮60年來,菏澤市平原水庫建設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以蓄水發展灌溉為目的,興修了太行堤水庫、浮崗水庫等;以向城鄉居民和企業供水為目的,興建了西城水庫、臨濮沙河水庫、南湖水庫等。現在菏澤境內有1座大型水庫,5座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總庫容為2.15億立方米,總興利庫容為2.00億立方米。
1958年至1960年,菏澤市以引蓄黃河水、發展農業灌溉為目的,利用黃河故道和背河窪地,在曹縣興建了竹節式太行堤水庫群,同時興建了浮崗、智樓、黨樓三座附屬水庫。成武縣智樓和黨樓水庫庫容分別為0.4、0.22億立方米,是利用常年積水的死窪而成,浮崗水庫是利用了單縣南部咸豐故道和二堤之間的窪鹼地而成,庫容0.95億立方米。太行堤水庫的南堤利用了高出地平線近10米的故黃河高灘,水庫總面積為248平方公里,自上而下由白茅、魏灣、劉同、萬樓、土山集、仲堤圈、望魯集等七個水庫串聯而成,總庫容為9.4億立方米,各庫之間均築有格堤,格堤之間用連通溝連接,並建有節制閘,以調節水位。1958年建成並蓄水。但由於施工質量差、截滲工程弱、灌區工程不配套,造成水庫倒閘塌方、周邊土地鹽鹼化、灌區內澇現象嚴重,1962年停蓄還耕,庫區移民陸續返庫定居。隨著農業發展抗旱用水的需要,1972年恢復了太行堤三庫的小面積蓄水工作,1983年菏澤市開始利用曹縣太行堤三庫和單縣浮崗等水庫等進行調蓄。浮崗水庫1997年被列入山東省平原水庫投資計劃,次年開工建設,水庫面積19平方公里,總庫容1.04億立方米,總投資9828萬元,2000年蓄水運行。
2009年,菏澤對浮崗水庫和太行堤三庫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單縣浮崗水庫工程總投資9416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大壩工程、連庫閘工程、泄水洞工程、入庫涵洞工程、出庫涵洞工程,泵站工程。曹縣太行堤水庫工程總投資5469萬元,主要建設內容有圍壩工程、引水閘工程、泄洪閘工程、退水閘工程、放水洞工程、排滲泵站工程。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計劃2010年底完工。
為向工業供水,1990年建成了鄄城縣臨濮沙河水庫,水庫距菏澤電廠24.8公里,總庫容1225萬立方米,自建成以來一直向菏澤電廠供水。2008年建成的開發區南湖水庫,是東魚河截污導流擴大治理工程中的一部分,佔地1300畝,庫容400萬立方米,主要向城區工業供水,兼做城市水利風景區。為向城區居民供水,2007年建成了牡丹區西城水庫,水庫呈不規則八邊形,佔地3380畝,庫容1290萬立方米。西城水庫較好解決了菏澤城生產生活供水不足、飲用水水質差的問題。2009年5日,省水利廳廳長杜昌文調研菏澤水利工作時指出,要利用平原水庫保障群眾飲水安全。隨後在6月召開的全市飲水安全暨防汛除澇工程建設現場會上,對飲水安全工作提出了「四個轉變」,即工作目標上由喝「方便水」轉變為喝「安全水」,水源選擇上由地下水轉變為地表水,規劃思路上由行政區劃為主轉變為供水區域為主,工作重心上由進度質量並重轉變為質量優先兼顧進度。地表水源主要就是利用平原水庫引黃黃河水。
近年來,菏澤市平原水庫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已經建成了浮崗水庫、太行堤水庫、界牌水庫、鴨子圈水庫、西城水庫、臨濮沙河水庫、南湖水庫等;正在建設的大野水庫、文亭湖水庫、壩頭水庫即將完工。今後再利用三到五年的時間,達到每縣至少有一個平原水庫,並逐步把所有水庫逐步串聯起來,進一步提高全市水資源保障能力。 治淮60年來,菏澤市水土保持事業跨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時期,累積投資8896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
菏澤市地處黃泛平原,由於受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影響,致使風沙區面積大,微地貌復雜,崗坡窪相間,水土流失相當嚴重。境內水土流失有風蝕和水蝕兩種,並以風蝕為主。風蝕一般在2-5月份最為嚴重,其次是11月至次年的1月,水蝕一般在6-9月份為最強。另外,隨著生產建設、資源開發活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為加劇了水土流失。菏澤市水土流失重點區,主要分布在黃河故道、東溝、臨濮沙河、鄆城新河,以及東明縣境內因黃河決口遺留下的三條沙帶。1984年菏澤地區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員會辦公室,各縣也相繼設立了水土保持辦公室。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工作得到規范和加強,全市共有監督執法隊伍280人,累計開展水土保持執法檢查360次,查處違法案件50多起,人為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1995年出台了《菏澤地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隨後各縣(市)政府相繼頒發了《水土保持法》的實施辦法,全市風沙區重點鄉鎮,制訂了具體的實施細則,重點治理片內的行政村也都制訂了水土保持村規民約。
60年來,菏澤市為全面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實行集中、連續、綜合治理。以治沙改土為中心,以提高農民收入、改善生態環境為目標,開發與保護並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並重,把治理水土流失同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0年,菏澤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農田114696公頃、水保林43814.1公頃、農田林網28239公頃,種草1104公頃,建成小型蓄水保土工程921座,落實治理成果管護面積62367.5公頃,完成土石方2755.78萬方,總投資8896萬元。全市涌現出了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的示範工程。如巨野太平、定陶陳集、鄆城西沙河、曹縣邵庄、單縣高韋庄、鄄城張樓風沙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凡是經過水土流失重點治理的地區,都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給當地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治理區林木覆蓋率平均提高12個百分點,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萬立方米,保土量35.7萬噸,年可增加糧食產量746.7萬公斤,增加經濟收入1482.3萬元。
近幾年來,菏澤市水利局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為指導,以保護水土資源為中心,以構築「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生態示範小流域為目標,在繼續加大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的同時,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加快植被恢復、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目前,新實施生態修復面積1885公頃。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各類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築路、采礦、房地產、取土等,對地貌植被和自然景觀的破壞加劇,造成了水土流失。菏澤市水利局主動與項目業主聯系,爭取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加大宣傳力度,向項目單位積極宣傳防治水土流失、加強水土保持及履行水保法律法規的重要性。深入一線,調查取證,建立項目檔案,積極為市縣招商引資項目補編了水保方案。通過加大對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力度,使開發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制執行工作得到了有效實施。全市共收繳水土流失防治費和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800餘萬元。今後,菏澤市將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生態建設,科學規劃實施,採取多元化投入機制,努力加強水土保持工作。 治淮6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菏澤市水資源管理事業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著力強化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工作,在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社會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成績。
菏澤市可利用水資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和黃河客水。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56毫米,每年可利用地表水資源量6.21億立方米、地下水16.7億立方米,當地人均水資源量243立方米,畝均水資源量198立方米。自1965年以來每年平均引黃河水12.78億立方米。
菏澤市出台了《菏澤市地表水源地保護辦法》、《菏澤市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建立相對完善的水資源管理法規體系和制度框架,強化了水資源管理職能,加強了水資源管理力量,提升了我市水資源管理工作的社會認知度。通過廣泛開展節水宣傳,增強群眾惜水節水意識,營造節水社會氛圍,使節約用水工作深入人心。大力推廣普及農業節水灌溉新技術,積極引導農民摒棄大水漫灌的落後灌溉方式,著力發展噴灌、微灌以及小白龍等節水灌溉方法。在城市新建小區大力推廣節水器具,加強工業企業節水改造項目落實的監管,嚴格審查新上項目「節水」三同時,把節水工作納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2006年以來全市萬元GDP取水量連續每年下降幅度都在9%以上。
積極開展水資源管理保護立法,嚴格落實各項水資源保護措施,改善水生態環境。細化水源地保護各項措施,落實水源地保護責任,對省劃定的8個地表水一級水功能區和14個二級水功能區進行嚴格分類管理,開展了全市水功能區確界立碑工作,對全市主要河流斷面水質進行經常性化驗檢查,加強河道取水口、排污口的巡查工作。2008年開展了大規模封閉自備井和嚴查違法打井的活動,出台《菏澤市地溫空調用水管理辦法》,推進地熱井開采、低溫空調用水的規范化管理。
2001年菏澤市各縣區相繼掛牌成立水務局。2007年開始著手謀劃推進城鄉水務統籌工作,編制了《關於加快實施城鄉水務統籌示範工程的調查報告》、《菏澤市水務統籌示範工程規劃方案》等文件,2008年12月25日,菏澤市委召開常委會確定啟動實施市級水務統籌改革工作。將原隸屬於市建設局的市自來水公司、西城引黃供水水庫、污水處理廠、節水辦,原隸屬於市市政局的城市防汛、排水所、趙王河公園管理辦公室、環城公園管理辦公室等機構、職能、資產和人員全部劃轉市水利局。菏澤市市級城鄉水務統籌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水務一體化管理框架基本形成。
積極開展水資源的調查評價、勘測、設計等前期工作,加強對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研究,編制完成《菏澤市水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等水資源規劃,為全市水資源科學有序地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凡是新上項目需用水的,必須編制水資源論證報告依法辦理取水許可,2009年全市統一換發了新版取水許可證;2007年開始投資100餘萬元建設水資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建成了以用水大戶為主的水量監測系統、以市管河道節制閘為監測點的地表水監測體系、以城區地下水監測為主的地下水位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水資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統。規范自備井用戶的管理,對全市所有自備井進行了登記,對取水井拍照存檔,為加強取用水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按照省政府135號的要求,我市積極推進水資源費的征管工作,水資源費徵收標准、征管秩序明顯得到規范,徵收數額逐年上升,全市水資源費徵收總額已由2003年的不足400萬元提高到2009年的1400多萬元。 菏澤治淮60年的歷史,經歷了從「人定勝天」思維方式到「尊重自然、維護生態」治水理念的轉變。特別是近年來,菏澤治淮堅持人水和諧目標,形成了以生態河道為線,以水利風景區為點,以水生態價值為魂的生態水利發展框架,有效提升了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力。
加快生態河道治理。在基本完成骨幹河道清淤治理的基礎上,實施堤防全線綠化美化,構築了1000公里的生態長廊。嚴格河道排污口審批管理,加強22個水功能區管理,堅持對3條河流斷面水質進行經常性監測,努力促進水質改善。對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進行擴大治理,調蓄能力由400萬方增至800萬方。
加強水資源生態性開發。出台《菏澤地表水源地保護辦法》,對重點水庫、河道和城市供水水源地實施嚴格保護。確立以黃河水為水源的飲水安全思路,加快水庫功能置換,規劃新建10座平原水庫,積極構築飲水安全工程體系。規范取水許可審批管理,有效涵養地下水源,關閉菏澤城區自備井210眼,地下水超采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針,實行集中、連續、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58.34平方公里。其中,共建基本農田114696公頃、水保林43814.1公頃、農田林網28239公頃,種草1104公頃。治理區年平均增加蓄水保水量460萬立方米,保土量35.7萬噸。
加強水體生態性治理。菏澤市區現有污水管網130公里,覆蓋率為30%;建成和在建4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19萬噸,污水處理率為85%。年均為趙王河公園和環城公園補水換水近1億立方米,加強公園水體日常物業化保潔管理,在趙王河公園投放260萬尾魚苗,水體生態系統結構逐步建立。
加強水工程的生態性建設。力求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中,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人文景觀建設的有機結合。正在實施的東魚河截污導流工程,不僅是攔蓄部分縣區下泄中水、加強中水回用的公益性工程,還將是橫貫菏澤城區南部的獨特景觀帶。工程完工後,將建成長達15.1公里的生態水域,河面寬度190米,水域面積約5350畝,構築成菏澤城南一條碧綠的飄帶。
加快水利風景區建設步伐。全市已形成11處水利風景區。趙王河公園全長8公里,總面積為3046畝,其中水面面積1457畝,從南至北分為城市公園、文化休閑綠地、多樣性主題公園、濕地生態保護及旅遊區4個景觀區,已成為菏澤市區最具現代氣息、地方特色和生態價值的重要景觀帶。依託原護城河建設的環城公園周長6公里,包含一條環城水帶、兩個文化聚落、三處廣場、十大公園景點和眾多的休閑綠地,規劃總面積1950畝,其中水面面積830畝,形成樹木繁茂、綠草茵茵、四季常青的生態景觀園,有效改善了菏澤老城區生態環境。
⑵ 地下水動態監測網
一、區域地下水動態監測網
1971年,在全省平原區首批建立了淺層地下水水位動態觀測井43眼。
1983年,施工專門觀測孔43眼,主要監測平原區淺層地下水水位,監測頻率為1次/日。
1985年,增加5個民井觀測點,監測頻率為6次/月。
1989年,增加9個民井觀測點,監測頻率為6次/月。
1990年,增加52個民井觀測點,監測頻率為6次/月。
1995年,施工17個專門觀測孔,監測頻率為6次/月。
1999年,施工1個專門觀測孔,監測頻率為6次/月。
目前,全省區域地下水動態監測點為168個,主要分布在黃淮海平原和南陽盆地,控制面積10.9×104km2,監測項目主要為水位、水溫、水質。其中19個為逐日觀測,149個為6次/月。有16個水溫監測點、36個水質監測點。人工觀測點148個,監測工具以測鍾和電測水位計為主,20個監測點安裝了10套(表4-1)精密自記水位計(M C—1100W)和10套(表4-2)水位水溫監測、自動記錄混合系統(XY—Ⅱ型),可以實時監測地下水水位、水溫的變化情況。由於井點分散,全部觀測井均委託當地群眾監測,院監測中心定期、不定期抽查監測質量並負責水質監測。
表4-1 河南省自動化監測井點情況一覽表
續表
表4-2 河南省自動化監測及自動化傳輸井點情況一覽表
二、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網
河南省設立鄭州、開封、安陽、濮陽、鶴壁、焦作、新鄉、洛陽、三門峽、平頂山、南陽、漯河、許昌、駐馬店、周口、商丘、信陽等17個地級市和濟源1個省轄縣級市,經原河南省地質礦產廳批准,除濟源市外,其他各市均建有地質環境監測站,分別由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河南省地礦局第一水文隊、第二水文隊、一工院、一勘院、二勘院、地調三隊負責管理(包括人、財、物、監測工作計劃),業務受環境院指導。各站人員編制2~10人不等,監測經費除鄭州站為6萬元,其他各站均為5萬元,由省地礦局(原省地礦廳)直接劃撥到代管單位。各監測站設備及辦公條件均很差,交通工具除直屬的鄭州、商丘有摩托車外,其他均以自行車為主,監測項目以地下水位為主,監測工具為電測水位計,監測手段單一,方法落後;辦公條件除隊部機關所在地條件稍好外,其他如開封、周口、洛陽、三門峽、安陽、鶴壁、焦作、濮陽、漯河等均無辦公地點。
2000年,由於機構改革,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隸屬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地質隊歸河南省地礦局管理,隸屬關系改變,我省原有17個省轄市地質環境監測站,除直屬的鄭州、開封、商丘、周口4個站外,其他13個站不再匯交監測資料,影響了我省地質環境監測資料的連續性和完整性。2005年在省國土資源廳的支持和各市國土資源局的配合下,對各市地質環境監測特別是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進行了恢復,並新開展濟源地下水監測工作,三門峽、駐馬店、濮陽等委託市國土資源局所屬的監測站進行,安陽、鶴壁、新鄉、洛陽、許昌等委託市國土資源局下屬的機構進行,焦作、周口、漯河、平頂山、南陽、信陽等委託市國土資源局地質環境科進行。雖然地下水監測工作恢復,但監測機構不健全、管理體制不順。
至2005年,我省已建的18個城市地質環境監測站中,以地下水動態監測為主,監測項目主要為水位、水質。開展城市監測工作較早的屬鄭州市,從1971年便開始系統監測地下水,並根據開采層位的增加不斷補充和完善,目前監測控制面積為1100km2,覆蓋整個鄭州市區,監測層位也由當初的淺層、中深層地下水,擴大到深層、超深層地熱水。其他17個城市是從1987年以來(濟源2005年)逐步開展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的,每年進行1~2次水位統調。
2006年對全省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網點進行了初步優化,新增地下水監測點105個,其中孔隙地下水97個、岩溶地下水8個,淺層地下水監測點40個、中深層地下水監測點65個;新增地下水水質監測點65個、水溫監測點36個,使各城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網布設密度基本滿足《地下水動態監測規程(徵求意見稿)》,布局基本合理。選擇合適井點安裝了36套(表4-3)水位水溫監測、自動記錄混合系統(X Y—Ⅱ型),實現城市地下水監測網點的水位、水溫實時監控。
表4-3 自化監測儀器安裝情況一覽表
續表
⑶ 1985年安陽地區水利局換名字了嗎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7-11
⑷ 河南省安陽市水利局正式員工的待遇是什麼
正式員工也有兩種編制:行政編和事業編,這個只對長期的職務升遷有重大影響,福利待遇基本相同,工資和津貼以及相關補貼是國家規定死了的,重點在於單位自己發的獎金,也就是大多數人說的「福利」。如果是處級單位,一般員工的收入在3000左右,科級單位可能要少點
⑸ 請問水務局在水庫庫容低於汛線水位兩米情況下,啟動防洪預案放水更換閘門合法嗎
水庫的特徵水位與庫容
水庫工程為完成不同任務不同時期和各種水文情況下,需控制達到或允許消落的各種庫水位稱為水庫特徵水位。相應於水庫特徵水位以下或兩特徵水位之間的水庫容積稱為水庫特徵庫容。《水利水電工程水利動能設計規范》中,規定水庫待征水飽主要有:正常蓄水位、死水位、防洪限制水位、防洪高水位、設計洪水位、校核洪水位等;主要特徵庫容有:興利庫容(調節庫容)、死庫容、重疊庫容、防洪庫容、調洪庫容、總庫容等。
(1)正常蓄水位與興利庫容。水庫在正常運用情況下,為滿足興利要求在開始供水時應蓄到的水位,稱正常蓄水位,又稱正常高水位、興利水位,或設計蓄水位。它決定水庫的規模、效益和調節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水工建築物的尺寸、型式和水庫的淹沒損失,是水庫最重要的一項特徵水位。當採用無閘門控制的泄洪建築物時,它與泄洪堰頂高程相同;當採用有閘門控制的泄洪建築物時,它是閘門關閉時允許長期維持的最高蓄水位,也是擋水建築物穩定計算的主要依據。正常蓄水位至死水位之間的水庫容積稱為興利庫容,即以調節庫容。用以調節徑流,提供水庫的供水量。
(2)死水位與死庫容。水庫在正常運用情況下,允許消落到的最低水位,稱死水位,又稱設計低水位。死水位以下的庫容稱為死庫容,也叫墊底庫容。死庫容的水量除遇到特殊的情況外(如特大乾旱年),它不直接用於調節徑流。
(3)防洪限制水位與重疊庫容。水庫在汛期允許興利蓄水的上限水位,也是水庫在汛期防洪運用時的起調水位,稱防洪限制水位。防洪限制水位的擬定,關繫到防洪和興利的結合問題,要兼顧兩方面的需要。如汛期內不同時段的洪水特徵有明顯差別時,可考慮分期採用不同的防洪限制水位。正常蓄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之間的水庫容積稱為重疊庫容,也叫共用庫容。此庫容在汛期騰空,作為防洪庫容或調洪庫容的一部分。
(4)防洪高水位與防洪庫容。水庫遇到下游防護對象的設計標准洪水時,在壩前達到的最高水位,稱防洪高水位。只有當水庫承擅下游防洪任務時,才需確定這一水位。此水位可採用相匝下游防洪標準的各種典型洪水,按擬定的防洪調度方式,自防洪限制水位開始進行水庫調洪計算求得。防洪高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之間的水庫容積稱為防洪庫容。它用以控制洪水,滿足水庫下游防護對象的防洪要求。
(5)設計洪水位。水庫遇到大壩的設計洪水時,在壩前達到的最高水位,稱設計洪水位。它是水庫在正常運用情況下允許達到的最高洪水位。也是擋水建築物穩定計算的主要依據,可採用相應大壩設計標準的各種典型洪水,按擬定的調度方式,自防洪限制水位開始進行調洪計算求得。
(6)校核洪水位與調洪庫容。水庫遇到大壩的校核洪水時,在壩前達到的最高水位,稱校核洪水位。它是水庫在非常運用情況下,允許臨時達到的最高洪水位,是確定大壩頂高及進行大壩安全校核的主要依據。此水伎可採用相應大壩校核標準的各種典型洪水,按擬定的調洪方式,自防洪限制水位開始進行調洪計算求得。校核洪水位至防洪限制水位之間的水庫容積稱為調洪庫容。它用以攔蓄洪水,在滿足水庫下游防洪要求的前提下保證大壩安全。 (7)總庫容。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水庫容積稱為總庫容。它是一項表示水庫工程規模的代表性指標,可作為劃分水庫等級、確定工程安全標準的重要依據。
以上所述備項庫容,均為壩前水位水平線以下或兩特徵水位水平線之間的水庫容積,常稱為靜態庫容,即是習慣上講的庫容。在水庫運用中.特別是洪水期的調洪過程中,庫區水面線呈拋物線形狀,這時實際水面線以下、庫尾和壩址之間的水庫容積,稱為動態庫容。實際水面線與壩前水位水平線之間的容積稱為楔形庫容或動庫容。
⑹ 怎麼實現地表水水位遠程監測
地表水監測適用於水務部門對地表水水位進行監測,同時支持遠程圖像監控,為保障適度蓄水和安全度汛提供了准確、及時的現場信息。有助於水務局掌握本區域水資源現狀、水資源使用情況、加強水資源費回收力度、實現對水資源正確評價、合理調度及有效控制的目的。
1、 遠程監測功能:可遠程監測水位、降雨量、現場設備運行狀態、設備電壓等實時數據。
2、 遠程式控制制功能:可根據現場水位的高度在中心遠程式控制制水庫閥門的打開/關閉,來維持正常水位。
3、 圖像監控功能:可外接攝像頭,拍攝現場照片,將照片上傳至監控中心,讓值班人員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現場情況(支持定時拍照和手動拍照)。
4、 自動報警功能:水位超限、降雨量超限、設備故障、箱門非正常打開均會自動報警。
5、 自動統計功能:根據歷史數據自動統計成日報表、月報表、年報表等,根據客戶的需求生成分析圖。
6、 數據存數功能:監控中心和現場終端雙向存儲歷史數據,可存儲不少於10年歷史數據。
適用范圍:
1、 河道水位監測:監測河道的水位實時情況,為決策提供依據。
2、 湖泊水位監測:通過上傳的實時水位情況,可以提取所需信息。
3、 蓄水池水位監測:實時監測蓄水池中的水位,方便及時補水,不影響生產、生活。
4、 水庫上下游水位監測:可在通過各種廠家的水位計反應上下水位變化情況。
5、 水庫區域雨量監測:採用雨量計測量作為水庫區域降雨量和降雨強度的依據。
6、 水庫現場圖片監測:工業攝像頭上傳水庫區域的現場圖片。
7、 水庫大壩浸潤線監測:通過埋設滲壓計觀測壩體浸潤線位置。
8、 水庫壩基滲壓監測:通過埋設滲壓計反應壩基滲流壓力分布情況。
9、水庫壩體位移監測:精確的了解壩體地表水平變形和垂直變形情況。
益都智能
⑺ 2016年安陽水利局所屬事業單位成績何時出來呢
2016年安陽水利局所屬事業單位:筆試
(1)筆試內容
報考崗位代碼為01002、02001、03001、04001、05002崗位的筆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滿分100分,《水利專業綜合知識》滿分100分。
報考其他崗位的筆試內容為《公共基礎知識》滿分100分,《職業能力測驗》滿分100分。
(2)筆試時間
筆試時間:2016 年4月9日上午。
具體安排:08:00--09:30《公共基礎知識》
10:30--12:00《水利專業綜合知識》(《職業能力測驗》)
(3)筆試成績
筆試成績=公共基礎知識成績×50%+水利專業綜合知識(職業能力測驗)成績×50%,筆試成績計算按四捨五入的辦法保留到小數點後兩位數。
筆試成績一般在考試後1-2周公布,耐心等待。
⑻ 地下水自動化監測技術
一、內容概述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在國土資源部環境司、中國地質調查局、科學技術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項目支持下,針對國內在地下水監測儀器方面的不足,綜合考慮野外環境和人為破壞等各種因素,自主研發了地下水動態自動化監測技術。研發工作可分為三個階段。
1.2002~2004年
研究解決的主要核心技術:
(1)應用國外先進的感測器技術研製出水位/水溫復合式探頭,為克服大氣壓變化的影響,研製了獨特的氣壓平衡裝置,使感測器與大氣連通,有效地克服了大氣壓變化對測量值的影響,使探頭穩定性得到了充分對保證。
(2)設計了全密封圓筒式結構,便於野外安裝及保管,密封、防潮問題的解決,使儀器系統可靠性得到了保證。
(3)研製了低功耗、高穩定的主機電路。為了解決野外長期自動監測設備,既要求連續工作,又要求直流(電池)供電問題,儀器系統全部採用低功耗的元器件,對功耗較大的感測器、放大器、A/D轉換器以及單片機等採用了間斷供電方式。
(4)研製了單片機控制和數據處理軟體,並針對儀器在推廣使用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軟體進行了修改,針對幾種由於用戶操作不當等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增加了防範措施。
上述成果於2004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07年榮獲中國儀器儀表學會2007年度優秀產品獎。2008年獲得了「地下水動態自動監測儀」(專利號:ZL200820108674.3)、「水位監測氣壓平衡裝置」(專利號:ZL200820108673.9)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2.2009年
「WS-1040地下水動態監測儀」被列入科技部「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依託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對地下水動態監測儀器進行了升級改造。通過核心器件的升級換代、信號調理電路的改進,進一步降低了整機功耗,提高系統的集成性、穩定性和可靠性。其功能已達同類產品水平。
3.2010年至今
依託地質調查項目,開展了實用地下水監測技術研究,完成了地下水動態遠程監測系統的研製。取得了如下成果:
(1)與國際知名品牌聯合,研發了地下水動態遠程監測實用產品,實現地下水動態監測數據的自動採集、傳輸、遠程監控。
(2)開發了多級多源設備遠程管理系統,實現了基於多源、多方式、多級別的監測數據接收和同步更新。與地下水遠程監測設備聯合,實現了監測設備的遠程管理。
(3)地下水動態遠程監測系統通過了國內外相關部門的檢測,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好評。特別是在美國地下水監測展會上,引起了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
(4)工程化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關鍵環節,通過產品的工程化工作,提高了質量,降低了成本,實現了科研樣機向產品化的真正轉變。同時,通過工程化工作,積累了經驗,鍛煉了人才,規范了產品的研發,提高了技術人員的工程化能力。為今後科技成果的轉化奠定了基礎。
(5)依託地調項目,開展項目延伸,地下水遠程監測系統在南水北調沿線地下水監測工作中發揮了作用。
地下水動態遠程監測系統主要由現場監測儀器、商用公共服務網路和監測中心站組成。在系統中,中心站通過公共服務網路與各監測儀器進行信息交換,完成監測數據回收和監測設備管理。現場監測設備包括水位水溫感測器、數傳儀器、井口保護裝置。各監測儀器通過感測器實現了地下水水位和水溫長期自動監測,測量數據自動保存在存儲單元。通過數傳儀器將數據定時發送到控制中心。數傳儀器採用不銹鋼圓筒結構,通過電纜配接感測器,感測器及數傳儀器均可放入監測井中,因此便於保護,並克服了氣候及天氣的影響。整套儀器通過井口保護裝置,實現了野外監測設備的安全管理。監測中心站包括數據接收系統、終端伺服器和控制軟體。可定期通過公共網將監測數據傳入中心站並完成儀器的參數設置。該系統具有自動存儲、遠程傳輸、接收、解譯、入庫、管理和監測井信息、監測設備信息、通訊設備信息管理以及異常報警等功能,數據可對國家級、省級、地市級三級機構同步傳輸和更新。此外,該監測儀器還具有高精度、高解析度、抗干擾、微功耗等優點,可全天候無人值守工作。內置大氣壓感測器,除獨立測量氣壓、氣溫外,可以在無通氣管條件下進行就地大氣壓力補償。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該系統能對地下水水位和水溫動態變化進行長期自動監測,可廣泛應用於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環境保護、水資源管理、地熱井的監測、水利、礦區水文等領域。
1.地下水動態遠程監測系統在南水北調工程地下水監測中發揮作用
南水北調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工程,掌握其沿線區域地下水基礎資料,將為今後的調蓄、工程管理等後續工作提供重要依據。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自主研發、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0套S-GRT-1型地下水遠程動態監測儀安裝在了南水北調工程河南、河北段,分別在河南鶴壁、安陽和河北邯鄲、邢台、石家莊等地區,監測區域全長350km,可以對地下水的水位、水溫、氣壓、氣溫等數據進行動態採集。該批儀器自2012年9月1日安裝完畢並啟動以來,已經成功運行兩個多月,傳回的數據精準可靠。
未來,我國自主研發的相關地下水遠程動態監測系列儀器將陸續安裝在南水北調工程的沿線,為監測區域內地下水的安全提供持續有力保障。
2.黑河流域地下水監測
黑河流域地下水動態監測始於20世紀80年代,監測區域主要有張掖、高台、臨澤、酒泉4個縣市,主要對地下水水位、水質、水溫、泉水流量等進行監測,監測手段以人工監測為主。水環地調中心結合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黑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的觀測與機制研究」,將自主研發的地下水動態遠程監測系統應用於黑河平原區,其目的一是為該項目的科學研究提供監測數據支撐,二為黑河流域的地下水科學管理提供決策依據。該系統可對地下水水位和水溫的動態變化進行長期自動監測。測量數據自動保存在儀器內部的存儲單元內,可定期通過公共服務網,將監測數據傳入終端管理平台並完成監測數據、監測設備的動態管理。實現了地下水動態數據自動採集、存儲、傳輸、遠程管理。極大方便了監測部門的相關工作。為黑河流域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轉化的觀測與機制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
三、推廣轉化方式
地下水監測技術成果的推廣轉化可通過宣傳報道、會議交流、人員培訓、技術咨詢等方式向用戶推薦並引入市場。成果將通過局部試點示範,並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可廣泛應用於地下水長期觀測、水資源調查、地表水監測、抽水井水位監測、工業用水管理等多種場合。
技術依託單位: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
聯系人:魏玉梅
通訊地址:河北省保定市七一中路1305號
郵政編碼:071051
聯系電話:0312-590851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⑼ 在線水位監測預警系統適用范圍有哪些
適用范圍:
水位監測系統適用於地下水水位監測、河道水位監測、水庫水位監測、水池水位監測等。
系統目標:
平升水位監測系統監測水位動態信息,為決策提供依據。
福特銳際 風尚高性能SUV
廣告
系統特點:
◆ 通過國家水利部水文監測數據傳輸規約(SL651-2014)、水文遙測終端機(SL 180-2015)、「特殊區域水文、水資源數據安全採集系統RTU追加測試」等權威檢測。
◆ 獲得「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
◆ 獲得「水文實時監測管理系統」軟體著作權證書。
◆ 兼容超聲波、雷達、激光、投入式、浮子式等各種水位計。
系統組成:
平升電子水位監測系統主要由監控中心、通信網路、終端設備、測量設備等四部分組成。
◆ 監控中心:
主要硬體:伺服器、客戶端、移動數據專線或GPRS數據傳輸模塊。
主要軟體:操作系統軟體、資料庫軟體、水位監測系統軟體、防火牆軟體。
◆ 通信網路:INTERNET公網 + GPRS/CDMA/4G。
◆ 終端設備:微功耗測控終端DATA-6216/6218,市電供電、太陽能供電、電池供電可選。
◆ 測量設備:水位計或水位變送器DATA-51系列。
系統功能:
◆ 水位監測系統可獨立運行,也可並入應用行業的信息化系統。
◆ 採集各水位監測點的水位數據,採集時間間隔可設置。
◆ 上報各水位監測點的水位數據,上報時間間隔可設置。
◆ 支持串口水位計、0-5V或4-20mA信號輸出的水位變送器。
◆ 支持220VAC供電、太陽能供電、鋰電池供電。
◆ 現場監測終端具備數據存儲功能。
◆ 可遠程設置終端工作參數,支持遠程升級。
◆ 監控中心可對水位數據進行存儲、分析、生成必要的報表和曲線。
典型應用案例:
水庫水位監測案例——河北某市水務局水庫水雨情監測系統
2015年初,我公司某合作夥伴承接了河北某市水利局的水庫水雨情監測系統二期工程。
該項目一期工程由北京一家公司建設,現場監測設備按照標准」水文監測數據通信規約(SL651-2014)「上報到其水雨情監測軟體平台。
通信網路:
一期工程採用VPN專線組網,監測中心內由移動公司專門拉了一條VPN專線,並分配了固定IP;現場水庫監測終端內安裝的均是 GPRS VPN專網卡,所有監測數據只在VPN網路內傳輸,安全性較高。
按水利局要求,二期工程沿用一期的組網方式,監測數據遵循「水文監測數據通信規約」上報到已有的監測軟體平台。
監測設備:
水庫監測終端DATA-9201採用太陽能供電,配置30W的太陽能電池板和24AH的蓄電池,實時將水雨情數據上報給監測中心。
水位檢測設備選用了DC12V供電、RS485輸出的雷達水位計,量程30米。
雨量檢測設備選用了單脈沖輸出的翻斗式雨量計。
現場監測設備採用一桿式安裝,我公司提供安裝桿的設計圖紙,實施人員在工程所在地采購、組裝。
設備安裝現場:
河流水位監測案例——山東某市城市防汛河道水位監測項目
為保障防洪安全、加強河道管理,山東某市實施了防汛指揮調度系統工程建設,而河道水位監測是該工程的重中之重。
項目現場監測設備:
◆ 河道監測終端DATA-9201(太陽能供電型)
◆ 超聲波水位計
◆ 工業照相機(水位超高自動拍照上傳、遠程抓拍圖片)
項目採用的通信方式:CDMA
項目現場安裝照片:
河道水位監測系統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該市的防汛信息化水平、提升了防汛決策和指揮能力,在近幾年的雨季防洪中發揮出色,得到了業主單位的充分肯定。
地下水水位監測案例——陝西省地下水監測工程
近幾年,陝西省各市陸續啟動了地下水監測工程的項目建設,新建國控地下水觀測井並配置水位計和遠程監測設備,實現了全省范圍內地下水狀況的遠程在線監測。
通信網路:
省地下水監測中心具備可上外網的固定IP, 系統採用GPRS+INTERNET的公網專線組網模式。
遠程監測設備按照陝西省統一的通信協議上報地下水監測軟體平台。
設備選擇:
地下水觀測井分布於陝西省各地,小部分在室內、大部分在室外或野外,遠程監測設備採用了自供電、IP68防水的地下水遙測終端機DATA-6216。
水位監測設備採用高精度投入式水位計。
現場展示:
首贊
+1
平台聲明
⑽ 安陽縣水利局趙明達被判幾年
安卓麗水的舉證敏感應該判了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