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腦脊液中 紅細胞是不是沒有啊
腦脊液常規檢查結果還算正常,紅細胞300/ul如果是新鮮的,形態好的話可能是穿刺損傷所致;生化也沒大問題;梅毒抗體(TPPA)陽性也不能說明是神經性梅毒。總之理論上腦脊液中應該沒有紅細胞,但一般穿刺都會有點,只要形態正常就沒事。神經性梅毒主要是出現神經症狀,如侵犯視神經可引起視力下降或失明、語音神經則引起語言障礙等等。
⑵ 生化室測的腦脊液蛋白和體液室測的腦脊液蛋白有什麼不同
正常腦脊液中的蛋白含量:腰池液為0.15-0.45g/l,腦池液為0.1-0.25g/l。
蛋白增高多見於神經系統炎症、腦出血、顱內腫瘤、脊髓壓迫症等。
特別是65%-80%腦和脊髓腫瘤腦脊液蛋白定量增高而細胞數正常,故對腦和脊髓腫瘤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含血的腦脊液中,蛋白質亦增高。為鑒別原來有無蛋白增高,可用每立方毫米紅細胞700個,增加蛋白0.001g/l來推算:含血腦脊液的蛋白含量,減去含紅細胞數所折算成的蛋白質,即為原腦脊液的蛋白質。
⑶ 什麼是腦脊液
腦脊液是存在於頭顱內的一種無色透明液體,總量約140毫升,可以緩沖外力,減少震盪 , 保護腦和脊髓。另外它還具有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給腦和脊髓運送營養,並帶走產生的廢物。腦脊液不斷產生 , 又不斷吸收。若由於外傷、手術等其他原因使蛛網膜和腦膜撕裂,腦脊液流出,就稱為"腦脊液漏",從鼻孔中漏出稱為"腦脊液鼻漏",從耳中漏出稱為"腦脊液耳漏",從手術後的刀口漏出稱為"切口腦脊液漏"。更多信息來源(點擊查看)
腦脊液漏可導致神經系統感染,其發生率為2%_ 9% 。感染的病人會出現高熱、頭痛、惡心、嘔吐, 重型病人還會有意識障礙、人格改變、健忘、行為異常、不會說話甚至出現幻覺、狂想,一病人甚至因精神症狀而被誤收入精神病院。有的還合並有抽風 ( 癲瘸 ) , 嚴重的可在數目內死亡。
當腦脊液的包膜損壞,有瘦口時,液體就會流出來,造成腦脊液漏的原因有: 外傷損壞腦膜、腫瘤侵及腦膜產生漏口、手術後腦膜縫合不嚴等。
診斷 : 腦脊液在化驗上有獨特的表現,取少量漏液 進行化驗即可確診。有時漏口的位置很難尋找,需要一些檢查如放射性核素檢查,可明確診斷。
⑷ 腦脊液是什麼
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腦脊液為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在各腦室、蛛網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內。腦脊液由腦室中的脈絡叢產生,與血漿和淋巴液的性質相似,略帶粘性。腦脊液屬於細胞外液。
⑸ 腦脊液是什麼
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腦脊液為無色透明的液體,充滿在各腦室、蛛網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內。腦脊液由腦室中的脈絡叢產生,與血漿和淋巴液的性質相似,略帶粘性。正常成年人的腦脊液約100-150毫升,其比重為1,呈弱鹼性,不含紅細胞,但每立方毫米中約含在5個淋巴細胞。正常腦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學成分和壓力,對維持顱壓的相對穩定有重要作用。
⑹ 腦脊液檢查結果為什麼幾次不一樣,讓人煩惱
腦脊液培養+葯敏試驗 無菌生長 腦脊液培養+葯敏試驗是腦脊液感染時的一種檢查 細菌性腦膜炎 腦脊液膽紅素 陰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陽性:高膽紅素血症,溶血性貧血等 腦脊液葡萄糖 嬰兒3.9~5.0mmol/L;兒童2.8~4.5mmol/L;成人3.6~4.5mmol/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增高:糖尿病,靜脈輸入葡萄糖後,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等。 降低:低血糖症(胰島素瘤、糖原累積病等),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等 乳酸 <2.8mmol/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增高:腦缺血、缺氧,顱腦損傷,顱高壓綜合征,驚厥,顱內出血,腦膿腫,多發性硬化症,細菌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病毒性腦膜炎不增高 色氨酸試驗 陰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陽性: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重症黃疸等 腦脊液氯化物 以NaCl計 嬰兒110~122mmol/L;兒童117~127mmol/L;成人119~129mmol/L 腦脊液的常規檢查方法 增高:腦炎,脊髓炎,尿毒症,高氯性酸中毒,糖尿病等。降低: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風濕性腦病,小腦腫瘤,急性感染性疾病等 腦脊液乳酸脫氫酶 血清值的0.01以內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 腦脊液LDH比值增高:腦腫瘤 腦脊液壓力 新生兒0.29~0.78kPa;兒童0.69~1.96kPa;成人0.69~1.76kPa 腦脊液的常規檢查方法 增高:顱高壓綜合征(腦炎、腦膜炎、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膿腫、腦腫瘤、高血壓腦病、腦水腫、水中毒等),心衰,心包積液,縱隔腫瘤,頸部腫瘤,巨大甲狀腺,氣胸,屏氣,腹肌緊張,精神緊張,驚厥,躁動,咳嗽,癲癇持續狀態等。降低:顱低壓綜合征,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休克,椎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穿刺針位置不當或不通暢等 壓頸試驗 指數=〔終壓×放出腦脊液量(ml)/初壓〕=5~7 頸靜脈後,腦脊液壓力立即上升,於10~20s內達 到1.5~2.9kPa。解除後,立即降至初壓水平 作壓頸試驗前,應先作壓腹試驗,檢查者以手掌患者的腹部10~20s,腦脊液壓力迅速上升,鬆手後20s內恢復初壓水平,如無上述反應,表示穿刺位置不當或穿刺針不通暢。壓勁後,壓力緩慢上升,達到最高水平時間>20s,壓頸解除後壓力迅速下降,提示脊髓蛛網膜腔有不完全阻塞。壓頸時腦脊液壓力毫無變化,或初壓雖正常,但當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降低超過0.5kPa,提示脊髓蛛網膜下腔有完全性阻塞。放出4~5ml腦脊液後壓力下降很少,且迅速恢復初壓水平,提示有交通性腦積水或顱內高壓。一側壓頸試驗正常,對側無反應,提示該側有側竇栓塞或頸靜脈血栓可能,或有其他側竇或頸靜脈性病變。指數<5提示有椎管阻塞或顱內腫瘤可能、>7提示有腦積水、腦萎縮和漿液性腦膜炎可能 腦脊液細胞分類計數 細胞分類計數:淋巴細胞40%~80%,單核細胞15%~45%,中性粒細胞0~6%,其他細胞罕見 指對腦脊液中的全部細胞進行分類計數各種細胞類型。可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質 腦脊液的細胞分類計數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中性粒細胞增多:多見於細菌性化膿性腦膜炎,常達(1~20)×109/L;早期病毒性腦膜腦炎、早期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很少超過1×109/L。也見於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後。反復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異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性腫瘤等。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性腦炎、梅毒性腦膜腦炎、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寄生蟲病等。此時常出現混合性細胞反應(包括漿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數常達1×109/L。也見於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過敏性反應、腦淋巴細胞白血病。4.嗜鹼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感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累及腦膜。5.單核細胞常隨淋巴細胞、漿細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細胞見於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對腦脊液中出現紅細胞、異物、脂肪等的反應。攝入布洛芬、磺胺甲基異惡唑、蘇靈大等葯物可使腦脊液細胞數增加 腦脊液β2微球蛋白 腦脊液1.16~1.38mg/L 腦脊液的一種檢查方法。β2-微球蛋白產生於淋巴細胞 增高:見於近端腎小管損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肝病、臟器移植後的排斥反應、艾滋病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尿毒症、糖尿病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累及腎病變、腎盂腎炎、先天性Fanconi綜合征、Wilson病、鎘金屬中毒,以及攝入慶大黴素、硝苯地平(心痛定)、妥布黴素等葯物。減低:見於急性或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 腦脊液細胞計數 紅細胞:無。單個核細胞計數:成人,腰椎穿刺少於10×106個/L,腦室穿刺少於5×106/L;兒童,少於15×106/L;新生兒,少於30×106/L 指對腦脊液中的全部細胞進行計數。腦脊液不含紅細胞,無白細胞或含極少量的白細胞 腦脊液的細胞計數有助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1.中性粒細胞增多:多見於細菌性化膿性腦膜炎,常達(1~20)×109/L;早期病毒性腦膜腦炎、早期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很少超過I×109/L。也見於中樞神經系統出血後。反復腰椎穿刺、蛛網膜下腔注射異物、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中樞神經系統轉移性腫瘤等。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病毒性腦炎、梅毒性腦膜腦炎、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寄生蟲病等。此時常出現混合性細胞反應(包括漿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等),細胞數常達1×109/L。也見於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神經炎等非感染性疾病3.嗜酸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發性神經炎、過敏性反應、腦淋巴細胞白血病。4.嗜鹼性粒細胞見於寄生蟲感染、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累及腦膜。5.單核細胞常隨淋巴細胞、漿細胞增多而增多。6.巨噬細胞見於結核性或真菌性腦膜炎,對腦脊液中出現紅細胞、異物、脂肪等的反應。攝入布洛芬、磺胺甲基異惡唑、蘇靈大等葯物可使腦脊液細胞數增加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 未找到腫瘤細胞 腦脊液細胞學檢查是在腰椎(或其他部位)穿刺後獲取標本,用顯微鏡觀察腦脊液中有無惡性腫瘤細胞 腦脊液細胞檢查主要用於發現中樞神經系統的腫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以轉移性腫瘤多見,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原發性腫瘤較少見,如髓母細胞瘤、星形膠質細胞瘤、室管膜瘤、松果體瘤和脈絡叢狀瘤等 腦脊液葡萄糖 成人2.5~4.4mmol/L;兒童1.9~4.1mmo/L 腦脊液葡萄糖指測定腦脊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正常腦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僅為血糖的2/3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時,葡萄糖多減低。減低: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時降低最為明顯,常低於2.2mmol/L或變為0mmol/L;還見於結核性腦膜炎、真菌性腦膜炎、腦腫瘤、神經梅毒、低血糖等。增高:見於糖尿病、血性腦脊液、早產兒和新生兒、飽餐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腦乾急性外傷或中毒。病毒性腦膜炎時腦脊液葡萄糖可正常,此點可與細菌性腦膜炎鑒別 腦脊液氯化物 成人 118~132mmol/L;嬰兒 110~130mmol/L 腦脊液氯化物指測定腦脊液中含氯化合物的含量。正常時,血液和腦脊液之間的物質不能全部出入循環 任何引起血漿氯化物增高或減低的情況均可使腦脊液中的氯化物發生同樣變化。增高:見於尿毒症、腎炎、心力衰竭。減低:見於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還見於嘔吐、腎上腺皮質功能減低、腎病變。但病毒性腦炎和腦腫瘤時常不降低或稍降低。注意,腦脊液中氯化物含量低於8.5mmol/L時,可能導致呼吸停止,此時應及時通報 腦脊液常規檢驗 顏色和透明度:無色、透明。凝固性:12~24h內不凝固(無凝塊或薄膜) 腦脊液是一種包繞並循環於神經系統腦組織和脊髓周圍的特殊體液,對於腦的保護、營養、代謝等起著至關重要 1.顏色無色:雖是正常腦脊液特點,但也見於病毒性腦炎、神經梅毒等。紅色:見於各種原因的出血。應區別腦脊液穿刺時可能損傷血管而出血。病理性出血見於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黃色:見於蛛網膜下腔和腦室出血、椎管梗阻、吉蘭-巴雷綜合征(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化膿性腦膜炎、重症結核性腦膜炎、重症黃疽、新生兒溶血症。乳白色:常見於化膿性細菌性腦膜炎。褐色/黑色:見於腦膜黑色素瘤。2.透明度腦脊液中如有細胞、細菌、真菌等增多時可變為混濁。結核性腦膜炎呈毛玻璃樣混濁;化膿性腦膜炎呈明顯膿樣混濁;輕度混濁或仍保持透明可見於病毒性腦膜炎和腦炎。3.凝固性腦脊液中蛋白質(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質是纖維蛋白原)增多時(大於10g/L),常出現凝固。1~2h內出現凝塊或沉澱物,見於化膿性腦膜炎;12~24h後才出現薄膜狀,見於結核性腦膜炎;出現膠樣凝固,見於蛛網膜下腔梗阻;出現絮狀物,見於神經梅毒等 腦脊液蛋白定性 潘氏法:陰性或弱陽性。羅瓊法:陰性 正常情況下,腦脊液中的蛋白質含量大大低於血液中的蛋白質 腦脊液蛋白質測定反映中樞神經系統是否有病變。陽性:常見於腦、脊髓及腦膜炎症、腫瘤、出血等,以及腦軟化、腦退化性疾病、神經根病變、腦脊液循環梗阻等疾病。阿司匹林、氯丙嗪、水楊酸鹽、青黴素、磺胺等葯物可干擾試驗 腦脊液蛋白定量 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腦延髓池150~250mg/L,腦室內50~150mg/L;新生兒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腦脊液蛋白定量有助於反映中樞神經系統不同疾病時蛋白質含量變化的特點 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類型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各類中樞神經疾病的腦脊液蛋白質含量疾病 蛋白質(mg/L) 細菌性腦膜炎 800~5000 隱球菌性腦膜炎 250~2000病毒性腦膜炎 300~1000 腦炎 150~1000腫瘤 150~2000(常正常) 脊髓腫瘤 1000~2000腦出血 300~1500 神經梅毒 500~1500多發性硬化症 250~500 結核性腦膜炎 500~3000腦膿腫 200~1200 脊髓病後炎症反應 輕度增加 漿膜腔積液檢查結果及臨床意義 項目 正常范圍 檢查介紹 臨床意義 膜腔積液細胞學檢查 未找到腫瘤細胞 漿膜腔表面由一層間皮細胞覆蓋,腫瘤細胞可以侵犯和破壞漿膜,產生惡性積液 若報告為「找到腫瘤細胞」,提示是腫瘤性疾病,約95%是轉移性腫瘤,即發生腫瘤的部位不是漿膜腔,而是其他組織或器官,如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腸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食管癌、宮頸癌、膽囊癌、膽管癌和淋巴瘤等;原發性腫瘤是間皮瘤,較少見。胸水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為肺癌、乳腺癌和間皮瘤等。腹水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腫瘤為胃癌、大腸癌、卵巢癌、肝癌、膽囊癌、膽管癌和淋巴瘤等。心包積液中找到腫瘤細胞,常見腫瘤為肺癌、乳腺癌。男性病人積液中的腫瘤細胞以肺癌、淋巴瘤、胃癌。大腸癌、肝癌等為主;女性病人積液中的腫瘤細胞以乳腺癌、肺癌、卵巢癌、淋巴瘤、胃癌。大腸癌等為主;10歲以下兒童積液中少見腫瘤細胞,若出現,多為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淋巴瘤或白血病 漿膜腔積液細胞計數 正常人無積液 細胞計數是測定積液中細胞的數量。一般用顯微鏡計數法和標本稀釋法。直接計數法適用於外觀清晰、細胞數 本檢查用於漏出液和滲出液的鑒別。漏出液的細胞數量多低於100 ×106/L,滲出液的細胞數量多高於500×106/L。1.紅細胞 如超過0.1×1012/L,可見於腫瘤、肺栓塞、創傷和結核病等。2.白細胞 如超過200×106/L,可見於結核病。腫瘤等;如超過1000×106/L,可見於化膿性細菌感染等。 3.分類①中性粒細胞數量:如增高佔85%~95%以上,見於急性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早期感染。②嗜酸性粒細胞:如增高佔2%~5%以上,見於過敏性疾病、寄生蟲病、反復多次穿刺採集積液、結核病的吸收期、氣胸、系統性紅斑狼瘡、肺梗死、真菌感染和腫瘤等。③淋巴細胞:如增高,見於結核病、梅毒、腫瘤、骨髓瘤和慢性非結核性胸膜炎等。④間皮細胞:通常佔15%~20%,多出現在漏出液中,也可見於滲出液,表示胸膜受到 漿膜腔積液葡萄糖 正常人無積液 漿膜腔積液葡萄糖定量指檢測積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以區別漏出液和滲出液 本檢測主要用於漏出液和滲出液的鑒別:①漏出液:因腎臟病、營養不良、晚期肝硬化。嚴重貧血、充血性心力衰竭。絲蟲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大於3.3mmol/L。②滲出液:因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病、腫瘤、類風濕病等引起,其葡萄糖含量多小於3.3mmol/L。結核病病人積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為(O.25~0.93):1。肝硬化病人積液中葡萄糖和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比值可為(1.00~3.68):1 漿膜腔積液 正常人無積液形成 在疾病情況下,胸腔、腹腔或心包腔(總稱為漿膜腔)內積聚的過多液體總稱為漿膜腔積液 出現積液本身就是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一般性狀檢查主要用於區分積液的性質。漏出液一般呈淡黃色,透明,比密低。滲出液多呈各種顏色且色深,比密高。例如:呈紅色,見於結核病、各種腫瘤、血友病。肝破裂、脾破裂等;呈黃色,見於黃疸、肺炎鏈球菌感染、葡萄球菌感染、大腸桿菌感染等;呈白色,見於絲蟲病。腫瘤、淋巴管堵塞等;呈綠色,見於銅綠假單胞菌(綠膿桿菌)感染。積液中有大量細胞、細菌、脂肪時呈現混濁。有大量纖維蛋白時可出現凝塊。積液的量隨病情不同而多少不等。積液中蛋白質含量越高,比重越高 漿膜腔積液蛋白 正常人無積液 漿膜腔積液蛋白指檢測積液中的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與血液中蛋白質測定方法相同 本測定用以區別漏出液和滲出液:①漏出液:蛋白質含量多小於30g/L,主要成分為白蛋白,球蛋白含量較低,沒有纖維蛋白。例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1~10g/L;肝硬化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5~20g/L。②滲出液:蛋白質含量多大於 30g/L,由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等組成。例如,腫瘤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為 20~40g/L;化膿性細菌感染、結核病病人積液中蛋白質含量多大於40g/ L
⑺ 腦脊液檢查的生化檢查
正常腦脊液蛋白電泳圖的條區與血清電泳圖相似,主要分為前白蛋白、白蛋白、α1、α2、β1、β2與γ球蛋白等,因使用電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異很大,也與腦脊液蛋白含量有關。
腦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時,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來自血清,分子量較小,容易通過血腦屏障,腦脊液蛋白增高時,白蛋白也增高。α1、α2球蛋白增加主要見於中樞神經系統萎縮性與退行性病變。γ球蛋白增高而總蛋白量正常見於多發性硬化和神經梅毒,兩者同時增高時則見於慢性炎症和腦實質惡性腫瘤,也與血腦屏障通透性增加有關,寡克隆區帶(oligoclone)是指在γ球蛋白區帶中出現的一個不連續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見到的區帶,是神經系統內部能合成IgG的標志,在95%多發性硬化患者中比IgG的增加發生早,有重要的助診價值,但陽性也可見於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視神經炎、漿液性腦膜炎中。 (CSF)
[正常參考值] 無色水樣液體。
[臨床意義]
1.紅色:常見於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硬膜下血腫等。如腰椎穿刺時觀察到流出的腦脊液先紅後轉無色,為穿刺損傷性出血。
2.黃色:見於陳舊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腦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腫、化膿性腦膜炎、腦膜粘連、腦栓塞;椎管梗阻;腦、脊髓腫瘤及嚴重的結核性腦膜炎;各種原因引起的重症黃疽;心功能不全、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胡蘿卜素血症、早產兒等。
3.乳白色:見於化膿性腦膜炎。
4.微綠色:見於綠膿假單胞菌性腦膜炎、甲型鏈球菌性腦膜炎。
5.褐色或黑色: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 [正常參考值] 清晰透明。
[臨床意義]
1.微混:常見於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腦膿腫(未破裂者)。
2.混濁: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等。
3.毛玻璃狀:常見於結核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等。
4.凝塊:見於化膿性腦膜炎、腦梅毒、脊髓灰質炎等。
5.薄膜:常見於結核性腦膜炎等。 [正常參考值]
成人:(0-8)×106/L;
兒童:(0-15)×106/L; 新生兒:(0-30)×106/L。
[臨床意義]
1.細胞數明顯增高(>200×106/L):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2.中度增高(<200×106/L):常見於結核性腦膜炎。
3.正常或輕度增高:常見於漿液性腦膜炎、流行性腦炎(病毒性腦炎)、腦水腫等。 [正常參考值] 陰性。
[臨床意義]
1.腦脊液蛋白明顯增高(++以上):常見於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脊髓腔等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及其轉移癌、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
2.腦脊液蛋白輕度增高(+ -- ++):常見於病毒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性、乙型腦炎、脊髓灰質炎、腦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腦血栓形成等。 [正常參考值]1-5管或2-5管陽性。
[臨床意義]
1.腦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見於飽餐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後、血性腦脊液、糖尿病、腦乾急性外傷或中毒、早產兒或新生兒等。
2.腦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見於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神經梅毒、腦瘤、低血糖等。 [正常參考值] 陰性。
[臨床意義]
1.腦脊液中有細菌,可引起細菌性腦膜炎。如急性化膿性腦膜炎常由腦膜炎奈瑟菌、肺炎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較慢的腦膜炎常由結核桿菌、新型隱球菌等引起。
2.腦脊液中若發現血吸蟲卵或肺吸蟲卵等,可診斷為腦型血吸蟲病或腦型肺吸蟲病等。 (DC)
[正常參考值]
紅細胞:無或少量; 淋巴及單核細胞:少量;
間皮細胞:偶見; 其他細胞:無。
[臨床意義]
1.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血栓、硬膜下血腫等。
2.淋巴細胞增多:見於結核性腦膜炎、黴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腦炎後期、脊髓灰質炎、腦腫瘤、腦溢血、多發性神經炎。
3.嗜中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化膿性腦膜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腦炎、腦出血、腦膿腫、結核性腦膜炎惡化期。
4.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寄生蟲性腦病等。
5.單核細胞增多:常見於漿液性腦膜炎。
6.吞噬細胞:常見於麻痹性痴呆、腦膜炎。
7.腫瘤細胞:見於腦、脊髓腫瘤。
8.白血病細胞:見於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 正常值:
嬰兒(0~20)×106/L
兒童(0~10)×106/L
成人(0~8)×106/L 。
化驗意義:
增高:各種腦膜炎,腦炎:化膿性腦膜炎時顯著升高,可達數千萬/L(數萬/mm3),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結核性和真菌性腦膜炎時亦增高,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後期以淋巴細胞為主;
病毒性腦膜炎一般增至數十至數百,以淋巴細胞為主,其中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亦見白細胞增多,但其來源於血液,如求校正的真正白細胞數(腦脊液白細胞數-腦脊液紅細胞數/700)並無增高。
腦寄生蟲病或過敏性疾病以嗜酸性粒細胞增高為主
⑻ 腦脊液的顯微鏡檢查
細胞計數及分類: 腦脊液中正常無紅細胞,僅有少數白細胞(淋巴細胞).
正常值:成人:(0--5)×106/L
兒童:(0--15)×106/L
臨床意義:
化腦:細胞數可達1000×106/L, 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結腦:細胞數<500×106/L, 早期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後期以淋巴細胞為主, 中性粒細胞, 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同時存在為特徵。
病腦:細胞數 幾十×106/L, 以淋巴細胞為主。
腦膜白血病:幼稚細胞 。
⑼ 腦脊液生化正常值中的細胞總數的標準是多少
成年人腦脊液細胞總數的值為(0-8)*10^6/每升,兒童的數值為(0-15)*10^6/每升,新生兒的數值為(0-30)*10^6/每升。
正常的腦脊液是無色透明的,如果出現出血或者是蛋白質含量過高,腦脊液的顏色會發生變化。
腦脊液正常為透明清晰,其總蛋白為0.15-0.45g/L;葡萄糖為2.8-4.5mmol/L,;氯化物為120-132mmol/L;
紅細胞無或少量;淋巴和單核細胞少量,間皮細胞偶見;蛋白定性陰性,細菌及寄生蟲陰性;白細胞計數0-8X10的6次方。
(9)腦脊液去紅細胞演算法擴展閱讀
1、腦脊液蛋白:正常時多為陰性或極弱陽性。有腦組織和腦脊髓膜疾患時常呈陽性反應,如化膿性腦脊髓膜炎、結核性腦脊髓膜炎、梅毒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脊髓灰白質炎、流行性腦炎等。
腦出血時多呈強陽性反應,如外傷性血液混入腦脊液中,亦可呈陽性反應。
2、細胞計數:正常腦脊液無紅細胞,僅有少量白細胞。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腦脊液,細胞數可增多,其增多的程度及細胞的種類與病變的性質有關。
3、病毒感染、結核性腦脊髓膜炎時,細胞數可中度增加,一般為(50-500)×106/L,病毒性腦膜炎常以淋巴細胞為,結核性腦膜炎時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同時存在是特點。
4、細菌感染時(化膿性腦脊髓膜炎),細胞數顯著增加,一般為(500-2000)×106/L,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5、真菌性腦膜炎時,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升高達10×106/L,早期以中性粒細胞占優勢,而後以淋巴細胞為主。需用墨汁染色做隱球菌檢查以確診。
6、腦寄生蟲病時,可見較多的嗜酸性粒細胞。
7、腦室或蛛網膜下隙出血時,腦脊液內可見多數紅細胞,白細胞以中性粒細胞為主。
⑽ 腦脊液的產生及循環途徑
腦脊液的產生:
在中樞神經系統內,腦脊液產生的速率為0.3ml/min,日分泌量432ml。側腦室內的脈絡叢組織是產生腦脊液的主要結構。脈絡叢主要分布在側腦室的底部和第三、第四腦室的頂部,其結構是一簇毛細血管網,其上覆蓋一層室管膜上皮,形似微絨毛。此微絨毛猶如單向開放的膜,只向腦室腔和蛛網膜下腔分泌腦脊液。也有人認為室管膜和腦實質也有產生腦脊液的作用。
腦脊液的循環:
兩個側腦室脈絡叢最豐富,產生的腦脊液最多,這些腦脊液經室間孔流入第三腦室,再經中腦導水管流入第四腦室。各腦室脈絡叢產生的腦脊液都匯至第四腦室並經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和外側孔流入腦和脊髓的蛛網膜下腔。
最後經矢狀竇旁的蛛網膜顆粒將腦脊液回滲到上矢狀竇,使腦脊液迴流至靜脈系統。腦脊液的迴流(或吸收)主要取決於顱內靜脈壓和腦脊液的壓力差以及血腦屏障間的有效膠體滲透壓。腦和脊髓的血管、神經周圍間隙和室管膜也參與腦脊液的吸收。
(10)腦脊液去紅細胞演算法擴展閱讀:
腦脊液可以用作診斷多種神經失調的測試。從腰椎穿刺可以獲取腦脊液,並從中測出細胞的數量及脂肪與葡萄糖的分量。這些資料本身已經對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如腦膜炎等,有所幫助。再者,腦脊液的培植測試可以獲得產生感染的微生物。
若使用尖端的技術,如偵測寡克隆區,可以確定正在發炎的情況(如多發性硬化症)。β-2轉鐵蛋白的分析是高度獨特及敏銳於偵測腦脊液外漏。腰椎穿刺亦可以用作量度在某些腦水腫的種類下會增加的顱內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