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編譯農政全書並與西方

編譯農政全書並與西方

發布時間:2022-04-27 08:43:24

1. 《農政全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在農業方面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上海(今上海東北)人,他一生勤奮好學,對天文、歷法、數學、生物學和農桑各科都有高深的造詣,而其中用力最勤的是農業。他在寫作時,一方面重視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徵引前人文獻二百餘種,同時注意實踐研究,一邊向生產者了解生產技術,一邊自己實驗來驗證前人的經驗。

《農政全書》是一部既集古代農業科學之大成,又吸收了西方科技知識的農學專著。共六十卷,約六十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蠶桑、蠶桑廣類、種植、牧養、製造和荒政十二類,對有關農業生產的問題,從政策、制度、生產技術、水利、肥料、土壤、選種、果木嫁接、植桑養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論述。在農田水利方面,他主張治水與治田相結合。認為北京附近發展水稻作物的潛力很大,這是他根據在天津屯種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他通過自己在上海試種高產作物紅薯後,證實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同樣能栽種。他重視選擇優良品種,認為「擇種為第一義,種一不佳,即天時、地利、人力俱大半棄擲矣」。他還與農業生產上的保守思想進行不懈的斗爭,指出「若謂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則必無之理」。他在《除蝗疏》中所講的蝗蟲的產生、成熟和習性,是早期的昆蟲知識的科學記錄。所有這些都是徐光啟對古代農業生產的重大貢獻。

2. 徐光啟是怎麼修《農政全書》的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嘉靖四十一年(1562)出生於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一個商人兼小地主的家庭。他家祖上經商,到父親時歸田務農。他出生時,家道中衰,所以自幼對農業、手工業及商業活動都不陌生。

徐光啟少年穎悟,「章句、帖括、聲律、書法均臻佳妙」。萬曆九年(1581)中秀才,便以天下為己任。但因家境關系,他中秀才後,便開始在鄉間私塾課徒。多次應試不中,又到韶卅、潯州等地任教。

萬曆二十五年(1597),三十五歲的徐光啟由廣西入京應試。本已落選,卻被主考官焦竑從落第卷中撿出擢至第一名。又過了七年,即萬曆三十二年(1604),中進士,由此步入仕途。這一年,他已經四十三歲。

中進士後,徐光啟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其間於國家軍事經濟大政多有建白。北方的後金(即後來的清)進攻明朝,徐光啟奉詔選兵練兵。閹黨魏忠賢擅權,曾援引徐光啟,他不為所惑,引起閹黨不滿,被劾置閑住,回到老家上海。崇禎元年(1628),閹黨被除,徐光啟官復原職,旋即充經筵講官。次年,升任禮部左侍郎;三年,升禮部尚書;五年(1632)六月,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要;十一月,加太子太保。崇禎六年(1633)八月,加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同年十一月七日辭世。

作為明末最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數學、農業、水利、軍事諸方面都有建樹,尤其是他的《農政全書》,更是廣為人知,對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由於生活在積貧積弱的晚明之世,水旱蟲災連年不斷,使得一直做著「富國強兵」夢的徐光啟對國家大事和農業生產非常關注。他痛心於「唐宋以來,國不設農官,官不庀農政,士不言農學,民不專農業」的狀況,極力鼓吹發展農業生產。他贊揚戰國李悝、商鞅等人的「農本」思想,主張「富國必以本業(農業),強國必以正兵」。他不僅多次上疏建議墾荒屯田,興修水利,更在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13~1618)間在天津買荒地數百畝,開墾為農場,從事農事試驗,研究如何在北方地區種植水稻。閹黨專權,他回老家上海「閑住」,則致力於《農政全書》的寫作。這項工作開始於天啟五年(1625),但沒有最後定稿。徐光啟逝世後,《農政全書》初稿經由江南名士陳子龍會同謝廷楨、張密等人整理,「大約刪者十之三,增者十之二」,於崇禎十二年(1639)完工,定名為《農政全書》刻印出來。

《農政全書》共分60卷,約70萬字。從篇幅上說,這本書是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的7倍,是元王禎《王禎農書》的6倍。全書分12門:農本(介紹經史典故、諸家重農雜說)、四制(介紹井田、區田及土地利用等)、農事(研究營治、開墾、授時、占候及預測天氣之變化和年成豐歉)、水利(介紹我國西北及東南地區的水利、灌溉、水力利用和泰西水法)、農器(介紹作物栽培及糧品加工等用具)、樹藝(介紹谷類、蔬果的栽培)、蠶桑(介紹栽桑、養蠶)、蠶桑廣類(介紹棉、麻、葛的栽培與加工)、種植(介紹竹木及葯用植物的栽培技術)、牧養(談禽、畜、魚、蜂等的飼養方法)、製造(介紹食品加工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常識)及荒政(談如何防荒、救荒)。書中絕大部分材料是從220餘種古代及當代文獻中輯錄來的,自己撰寫的文字大約只有6萬余字。所以,陳子龍稱徐氏《農政全書》是「雜采眾家,兼出獨見」,而時人對徐氏的自著文字則極其推崇,以為「人問或一引先生獨特之言,則皆令人拍案叫絕」。由此可見,《農政全書》是一部融前人經驗與個人研究、實踐的成果於一體的農業科學巨著。

從內容上看,《農政全書》包括農政思想和農業技術兩大方面。他主張用墾荒和開發水利的辦法來發展北方的農業生產,力圖從根本上改變南糧北運的局面,從根本上革除漕運弊政。另外,他提出對災荒「預弭為上,有備為中,賑濟為下」,應以預防為主。在農業技術方面,他破除了中國古代農學中的「唯風土論」思想,說明通過試驗可以使過去在某地被看作是不適宜的作物得到推廣種植。另外,他提高了南方的旱作技術,推廣甘薯種植,總結栽培經驗,總結蝗蟲災害的發生規律和治理蝗災的辦法。

徐光啟的農學著作除了《農政全書》以外,還有《吉貝疏》、《甘薯疏》、《農遺雜疏》等專業性論著。萬曆三十六年(1608),長江下游大水,農業歉收。徐光啟聽說東南沿海有新引進的甘薯可充飢,於是決定在上海試種,但難以藏種越冬。在《甘薯疏》中,他提出了好幾種在長江流域甘薯藏種越冬的方法,並記述了用甘薯釀酒的方法。《吉貝疏》專門談棉花在我國的傳播和栽培。他寫這些書,都是為了在中國推廣這些作物。可惜這幾種專著都已失傳,所幸書中的基本要點都收集在《農政全書》中了。

徐光啟除了是一位出色的農學家,還是一位重要的天文歷法學家、數學家和軍事家。萬曆二十一年(1593),在韶州任教的徐光啟認識了郭居靜,這是他第一次和傳教士接觸。萬曆三十一年(1603),徐光啟在南京接受洗禮,加入天主教。時值西方耶穌會人士紛紛來華,經過長期試探,西方傳教士們認為通過傳播科學知識,可以達到更好宣傳宗教的目的。徐光啟則認為傳教士的學問「略有三種,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窮理,……而余乃巫傳其小者」,又認為「其教必可以補儒易佛,而其緒余更有一種格物窮理之學」,值得中國人借鑒。徐光啟向傳教士們學習科技知識,其中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等。萬曆三十四年,徐光啟與傳教士利馬竇合作翻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的數學名著《幾何原本》的前六卷,又譯《測量法義》,開翻譯西方科學著作之先河。萬曆四十年(1612),又與傳教士熊三拔合譯《泰西水法》,介紹西洋各種水利機械及各種水利工程作法。除了翻譯《幾何原本》外,他在數學方面的成就還包括對中國數學在明代落後的原因的研究以及對數學應用的廣泛性的論述。作為天文歷法學家,徐光啟的主要成就是主持歷法的修訂和編譯《崇禎歷書》。古代歷法是用來「授民以時」的,計算精確與否關系重大。明代先是實行《大統歷》,實際上是元代《授時歷》的繼續。天長日久,已有嚴重誤差。崇禎二年(1629),禮部奏請開設歷局,以徐光啟督修歷法,當時協助的既有中國人如李之藻,也有傳教士,如熊三拔、湯若望等。改歷工作雖然因明王朝的很快覆亡而沒有完成,但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仍可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及他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奏疏中窺見一二。

晚明積貧積弱,頗受倭寇及後金的侵擾,一貫視天下為己任的徐光啟自然也會把部分精力放在軍事科學技術的研究上。在「安邊御虜」的思想指導下,他為國選兵、練兵,撰寫了諸如《選練百字訣》、《選練條格》、《練藝條格》、《束伍條格》、《形名條格》、《火攻要略》、《制火葯法》一系列條令和法典,供軍隊急用。

3. 農政全書的作者曾任什麼官職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啟生於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為了紀念徐光啟而改名為徐家匯)
一個小商人的家裡。當時的法華匯還不是城市而是鄉村,四周都是種滿莊稼的農田。徐光啟小時候進學堂讀書,就很留心觀察周圍的農事,對農業生產有著濃厚的興趣。青少年時代的徐光啟,聰敏好學,活潑矯健,當時人們稱他用詞造句書法等都有造詣,喜歡雪天登城,在龍華寺讀書時喜登塔頂。
萬曆九年(1581)中秀才,他在家鄉和廣東、廣西教書,白天給學生上課,晚上廣泛閱讀古代的農書,鑽研農業生產技術。由於農業生產同天文歷法、水利工程的關系非常密切,而天文歷法、水利工程又離不開數學,他又進一步博覽古代的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著作。他曾說寫文章要先有氣勢,探究道理到極致,才足以流傳千古。
萬曆三十二年(1604)徐光啟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徐光啟20歲時中秀才,36歲中舉人,考中進士時已是43歲,為科舉功名共用去了23年時間。中進士後擔任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職,在北京住了下來。在館所撰課藝,如《擬上安邊御敵疏》、《擬緩舉三殿及朝門工程疏》、《處置宗祿邊餉議》、《漕河議》等,表現了徐光啟憂國憂民的思慮和淵博的治國安邦的謀略。
利瑪竇向明神宗貢獻禮品,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在宣武門外置了一處住宅,長期留居下來,進行傳教活動。徐光啟在公餘之暇,常常去拜訪利瑪竇,開始建立起較深的友誼。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徐光啟再次請求利瑪竇傳授西方的科學知識,利瑪竇答應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希臘數
學家歐幾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對徐光啟講授西方的數學理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里得這部著作的內容,深深地為它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推理所折服,認為這些正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不足之處。於是,徐光啟建議利瑪竇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譯成中文。開始,利瑪竇對這個建議頗感猶豫,因為歐幾里得的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拉丁文和中文語法不同,詞彙也很不一樣,書里的許多數學專業名詞在中文裡都沒有相應的現成詞彙。要譯得准確、流暢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個姓蔣的舉人同利瑪竇合作試譯過,就因為這個緣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廢。但徐光啟認為只要肯下工夫,總是可以譯成的。在他的一再勸說下,利瑪竇也就同意了。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冬天開始,開始了翻譯工作。先由利瑪竇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頭翻譯,再由徐光啟草錄下來。譯完一段,徐光啟再字斟句酌地作一番推敲修改,然後由利
徐光啟與利瑪竇談道圖
瑪竇對照原著進行核對。譯文里的「平行線」、「三角形」、「對角」、「直角」、「銳角」、「鈍角」、「相似」等等中文的名詞術語,都是經過他嘔心瀝血的反復推敲而確定下來的。
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的春天,徐光啟和利瑪竇譯出了這部著作的前六卷。同年,《幾何原本》前六卷正式出版,馬上引起巨大的反響,成了明末從事數學工作的人的一部必讀書,對發展我國的近代數學起了很大的作用。 後來,徐光啟雖然沒有能夠再和利瑪竇一起譯出《幾何原本》的後九卷,但他又陸續寫了許多其他的科學著作。
萬曆三十五年(1607)散館,授翰林院檢討,不久喪父,返鄉守制。
萬曆三十八年(1610)徐光啟守制期滿,回京復職,此後除幾次臨時性差事之外,一直擔任較為閑散的翰林院檢討。和當時一般文人官吏熱衷於筆墨應酬不同,徐光啟用較多的時間進行天文、演算法、農學、水利等科學技術研究,從事了不少這方面的翻譯和寫作。在寫給親戚的信中徐光啟自述道:「去年我因為話多的緣故,沒有意識到歷法的重要性……如今我想窮盡畢生精力去推理歷法,將舞文弄墨迸除。為什麼呢?如今的文章寫千百萬字的不少,但是卻沒有我寫的。歷法雖然沒切實用處,但未必比如今的詩文更無用。況且他們所做的歷學研究,逐漸推廣,會有更多有用的學問從他們中誕生。今年聽了水利學,試了一下,覺得用於農業生產很方便……弟年來在其他方面沒有作為,大半的時間都是為了研究此事」
徐光啟還與傳教士合作再次校訂了《幾何原本》並出版了第二版。同時他還為
幾何原本(1573年)
李之藻與利瑪竇合譯的《同文算指》(此書介紹了西方的筆算數學)、熊三拔編著的介紹天文儀器的《簡平儀說》等書寫了序言。
萬曆四十一年至四十六年(1613—1618)間,他在天津從事農事試驗,其餘時間則多是往來於京津之間。這期間,徐光啟寫成「糞壅規則」(施肥方法),並寫成他後來的農學方面巨著《農政全書》的編寫提綱。
萬曆四十六年(1618)北方後金叛亂軍隊襲擊邊關,經人介紹推薦,明廷召徐光啟於病中。徐光啟在寫給焦竑的信中寫道:「我們國家沒有強大兵馬已經很久了,有朝一日有國家挑釁,也沒辦法。我的才能本領都不適合戎馬戰爭,但是不能坐視不理,辜負國家恩德與老師的教誨」。他不但自己力疾赴命,同時還感召別人放棄安適生活,共赴國難。
萬曆四十七年(1619),徐光啟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監察御史的新官銜督練新軍。他主張「用兵之道,全在選練」,「選需實選,練需實練」。這期間他寫了各種軍事方面的奏疏、條令、陣法等等,後來大都由他自選編入《徐氏庖言》一書之中。但是由於財政拮據、議臣掣肘等原因,練兵計劃並不順利,徐光啟也因操勞過度,於天啟元年(1621)三月上疏回天津「養病」,六月遼東兵敗,又奉召入京,但終因製造兵器和練兵計劃不能如願,十二月再次辭歸天津。魏忠賢閹黨擅權時,為籠絡人心,曾擬委任徐光啟為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的官職,但徐光啟不肯就任,引起閹黨不滿,被劾,皇帝命他「冠帶閑住」,於是他回到上海(1624)。在上海「閑住」期間,他進行《農政全書》的寫作(1625一1628)。徐光啟自編的軍事論集《徐氏庖言》,也是此時刊刻出版的。
1964.11.8台灣《徐光啟紀念郵票》
天啟五年(1625)閹黨彈劾徐光啟練兵為「孟浪無對」、「騙官盜餉」、「誤國欺君」等等,《徐氏庖言》的出版正是對這些不實之詞的回答。崇禎帝即位,殺魏忠賢,閹黨事敗。
崇禎元年(1628),徐光啟官復原職,八月,充日講官,經筵講官,為天子師。崇禎二年,他又升為禮部左侍郎,三年升禮部尚書,已是朝廷重臣。[1] 這期間,徐光啟對墾荒、練兵、鹽政等方面都多所建白,但其主要精力則是用於修改歷法。前此自從與傳教士接觸之後徐光啟即留心天文歷法。
萬曆四十年(1612)就有入推薦由徐光啟督修改歷,未成。至此崇禎二年(1629)五月朔日食,徐光啟恢西法推算,其結果較欽天監為密,九月,朝廷決心改歷,令徐光啟主持。徐光啟從編譯西方天文歷法書籍人手,同時製造儀器,精心觀測,自崇禎四年(1631)起,分五次進呈所編譯的圖書著作。這就是著名的《崇禎歷書》,全書共46種,137卷。
崇禎五年(1632)六月,徐光啟以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閣,參予機要。「每日入朝值班,手一直書寫不停,失分操勞」,「夜裡回到家,點燈再詳細編輯,整理大綱,修訂細節」,這正是他宰相兼科學家繁忙生活的寫照。如此繁忙,不久,他就病倒了。這年十一月,加徐光啟為太子少保。
崇禎六年(1633)八月,再加徐光啟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至此,他已位極人臣。十一月病危,仍奮力寫作,並囑家屬馬上裝訂好《農書》進呈給皇上,以實現我的志向。
崇禎六年(1633)十一月七日,一代哲人逝世,終年72歲,謚文定,墓地現存於上海徐家匯光啟公園。

4. 學習西方科學,翻譯幾何原理,並且編寫了農政全說的是誰

1、徐光啟。

2、《農政全書》,中國明代農副業科學技術著作。作者徐光啟,字子先,上海人。他對許多學科都有研究,天文學和農學造詣尤深,與羅馬傳教士利瑪竇過從甚密,接觸到當時西方科學技術並介紹到中國。他翻譯的《幾何原本》在國內頗有影響。徐光啟根據多年經驗,從天啟五年(1625)動筆寫《農政全書》,到去世時尚未完成,後由陳子龍整理遺稿成60卷,於1639年刊行。在「蠶事圖譜」中有繅車圖說;「桑事圖譜(附織紝)」中有絲織准備和提花機及絹紡圖說;「蠶桑廣類」中專辟「木棉」篇(見圖 《農政全書》(1639年版)的木棉篇 ),除了轉引王禎《農書》和以前各家的歷史文獻外,還論述了王禎之後300年的發展。書中大部分材料引自《農書》,編排體例也不按工序。作者在「木棉」一節中有幾處精闢論述。他認為棉花在黃河、長江流域為一年生,在南方則高丈余,數年不雕,其實只是氣溫關系,本為同一種植物。作者還對中國和西方棉花作了對比,他發現西方所產棉布比中國布細,是由於西方所用棉花品種與中國不同,因此他主張引進新品種棉花,而且注意到棉種有退化現象,強調選種。書中還分析了溫、濕度條件對紡織生產的影響。認為北方難於紡棉,實因天氣過於乾燥。他介紹了肅寧地方人們挖地窖,就濕氣紡織的經驗。這是中國古代紡織界注意空氣調節的最早事例。

5. 編著《農政全書》,並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共同翻譯了《幾何原理》一書的明代科學家是____

《農政全書》的作者和《幾何原本》前六卷的譯者之一是明代科學家徐光啟。

6. 學習西方科學,翻譯了《幾何原本》,並且編寫了《農政全書》的明代科學家是誰

徐光啟
詳見:http://ke..com/view/3713.htm

7. 《農政全書》主要內容都有那些

全書60,約70萬字,分別為農本、田制、農器、水利、農器,樹藝,蠶桑、種植、牧養、製造、荒政等大類。

8. 編著《農政全書》,並與西方傳教書的明代科學家是

編著《農政全書》,並與西方傳教書的明代科學家是徐光啟。《農政全書》成書於明朝萬曆年間,基本上囊括了中國明代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而其中又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徐光啟的治國治民的「農政」思想。
由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積累了數千年的耕作經驗,留下了豐富的農學著作。先秦諸書中多含有農學篇章,其他的大型農書,無論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還是元代王禎的《農書》,雖然是以農本觀念為中心思想,但重點在生產技術和知識,可以說是純技術性的農書。

9. 編著《農政全書》的明代科學家是誰

編著《農政全書》的明代科學家是徐光啟。

徐光啟精曉農學,著作甚多,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

《農政全書》初稿完成後,徐光啟忙於負責修訂歷書,無暇顧及,去世後由他的門人陳子龍等人負責修訂,於1639年刻板付印。全書由於分為12目,共60卷,50餘萬字。

徐光啟主要成就

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介紹了經度和緯度的概念。他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

在計算方法上,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准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除《崇禎歷書》全書的總編工作外,徐光啟還參加了《測天約說》《大測》《日纏歷指》《測量全義》《日纏表》等書的具體編譯工作。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徐光啟

10. 徐光啟發明了什麼

徐光啟沒有具體的發明,但在天文歷法、數學、農書著作、火器方面都有貢獻。

1、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

2、徐光啟在修改歷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面(「度數旁通十事」),即:天文歷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財、各種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輿地測量、醫葯、製造鍾漏等計時器。說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

3、徐光啟在數學方面的最大貢獻當推《幾何原本》(前6卷)翻譯。

4、農學方面的著作計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農書草稿》《泰西水法》等。

5、把番薯引進家鄉種植,進行了多次試種,終於獲得成功。在上海推廣後,他又將甘薯的種植擴大到全國。

6、編纂《農政全書》。

7、徐光啟還對火器在實踐中的運用,對火器與城市防禦,火器與攻城,火器與步、騎兵種的配合等各個方面部有所探求。

(10)編譯農政全書並與西方擴展閱讀

徐光啟:積極影響海派文化形成

在與西士的交往上,徐光啟的態度頗為真誠、意識更為超前。利瑪竇入華,帶來了三棱鏡、地球儀等各種西洋奇器,一時間引得文人士大夫爭相交往。然而,這樣的交往多基於好奇心理。在許多中國人看來,這些西洋人不過是「西夷」而已。

徐光啟卻不同,他秉持陸九淵「東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突破狹隘的民族觀,真心敬服西士的學識,將其視為良師益友。

與徐光啟有過直接交往的傳教士,有明確史料記載的多達20多位,來自義大利、葡萄牙、法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通過與這些西洋人的交往,徐光啟不僅學到了西方科學知識,還對西方的文學、哲學、邏輯學以及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認識,既開闊了思維,也拓寬了眼界。

除自身廣交西士之外,徐光啟也積極鼓勵門人弟子與之交往。例如,他在天啟元年給門人鹿善繼的一封信中,囑咐其向西士請教,學習西術、製造西器。信中還稱贊西士「皆棄家學道,勸人為善者,兼之博涉通綜,深明度數」,並稱「若得訪求到來……深於守御進取有所裨益矣」。

徐光啟的這種國際胸懷,對故鄉的海派文化形成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明末時期的上海,只是富饒江南地區中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小縣。然而,因為這里是徐光啟的家鄉,自萬曆晚期至康熙前期,有多達34名西洋傳教士來到上海,為這個縣城增添了國際化的氣息。

至晚清,一度被禁的耶穌會重返中國。為紀念徐光啟並傳承當時的偉業,耶穌會將上海的徐家匯設為江南傳教區的中心。他們在此建造了許多西式的機構和建築,推動了上海的近代化進程。

徐光啟無疑是一位擁有世界眼光的先行者。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沖擊,他懂得「相資為用,互助以成」,以實現東西方文化上的互補。願意正視異質文化,努力去理解並融會貫通,或許是這位先驅帶給我們最鮮活的啟示。

閱讀全文

與編譯農政全書並與西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ug命令視頻大全 瀏覽:610
箱子裝貨物最小容量編程 瀏覽:99
cad2014教程pdf 瀏覽:200
怎麼遍歷伺服器同一類型的文件 瀏覽:436
惠普戰66畫圖編程 瀏覽:806
java面向對象作業 瀏覽:570
cad插件製作加密狗 瀏覽:924
cmd命令對話框 瀏覽:291
安卓應用怎麼常駐 瀏覽:677
安卓手機怎麼群發小費才不會被鎖 瀏覽:742
相機文件夾設置 瀏覽:856
centos7php怎麼用 瀏覽:120
查看linux操作系統版本的命令 瀏覽:384
收支預演算法怎麼做 瀏覽:876
模板如何上傳到伺服器 瀏覽:373
如何同步安卓信息到新ipad 瀏覽:365
騰訊雲輕量伺服器流量警告 瀏覽:504
u盤備份linux 瀏覽:121
高壓縮比活塞 瀏覽:93
壓縮彈簧標准件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