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源碼編譯 > 編譯小組發言

編譯小組發言

發布時間:2022-05-03 14:49:33

㈠ 通過學習「合作學習需要技巧」課程,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分工不明確、合作意識淡薄的現象,導致

1、精心組織,設計合作學習的形式
合作學習一般應採用異質分組,即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性別、成績和能力方面的差異。另外還可以考慮家庭經濟、社會背景和個性特長的不同。由於每個小組都是異質的,所以就邊帶產生了全班各小組間的同質性,這就是合作學習的分組原則——組間同質、級內異質。組內異質為小組成員內部互相幫助提供了可能,而組間同質又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合作學習小組究竟應該由幾個人組成,實際上是一個動態過程。既要考慮學生自身的交往能力,也要考慮學習任務的難易程度。一般而言,2人配對、4人相鄰合作學習,對空間場地的變化要求不是很高,較容易實現。6人分組可以採取馬蹄形排座,8人分組可以採用雙人雙排課桌前後相鄰等等。合作學習小組一般不提倡學生自願組合,學生個人的意願只能作為參考。
合作學習小組內成員要有明確的分工,在一個階段里每人都應有相對應側重的一項責任,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資料員、首席發言人、第二發言人,甚至是專提反方意見的「反對人」,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的提高。
2、營造氛圍,激發合作學習的興趣
如何使小組討論不流於形式?這就要求教師確立「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真正給學生以信任,體會他們的學習過程,摸索他們的想法,分享他們的喜悅,努力使課堂成為主學習、充滿探究精神的樂園。一方面,老師要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認知特點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計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和問題,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努力組織一些豐富的、現實的教學活動,設計啟發性、開發性和可合作性的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教師應給學生的「合作學習」留出充分的發言機會和時間,使他們都能在合作群體中承擔應盡的職責,逐漸體會到群體合作氛圍的學習樂趣與收獲。
3、激勵競爭,強化合作學習的意識
為了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可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形式多樣的激勵措施有意識地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實踐證明,在激勵教育過程中,基礎好的學生會感到,僅提高自己的成績是不夠的,還必須盡力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而基礎較差的學生則認識到小組的成功取決於每個成員的努力,認識自己對於小組所承擔的責任,能夠變壓力為動力,使小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經過一段時間持之以恆的訓練,學生的學習目光必然會投向整體、投向長遠,而不僅僅局限於自身、局限於眼前,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比如,筆者教《家庭樹》這課時,設計了一個「我們共同來做畫」的活動,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完成指定內容的畫。筆者激勵學生,看哪組配合得好,最先完成這幅畫,如果完成得又好又快就給予獎勵。最後請領先的小組介紹經驗,教師引導,讓學生明白,得到的獎勵不僅僅是因為某個同學的繪畫水平高,而主要是大家合作的成果。
4、加強指導,提高合作學習的質量
有效的合作學習離不開老師的指導。老師對學生合作的指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作技巧的指導。學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就無法有效地學習,甚至無法合作學習,甚至無法合作學習。一般來說,有以下幾點合作技巧值得關註:①如何分配學習任務;②如何分配學生角色;③如何向同伴提問;④如何輔導同伴;⑤學會傾聽同伴的發言;⑥學會共同討論;⑦學會相互交流;⑧協調小組成員間的分歧;⑨歸納小組成員的觀點。對學生進行合作技巧的指導,應當循序漸進,專門訓練。二是學習困難的指導。在合作學習的背景下,老師的角色是合作者,老師應當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與學生平等對話。當合作學習小組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可以適時點撥、指導,提供必要的幫助。
5、注重監控,增強合作學習的實效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時,老師切不可袖手旁觀,無所事事,而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習活動中去,除了指導學生的合作學習,還要監控學生的合作學習。一般來說,教師可以抓住以下問題,對學生的合作學習實施監控:一是糾偏。合作學習小組開展討論時,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後,有時可能會偏離討論的主題。教師應注意觀察,把學生的討論引到討論的主題上來;二是消除誤解。關於學習內容學生經常有誤解,這些誤解在小組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可能會增強。這就需要教師進行監控,及時消除學生的誤解,以免學生在合作學習時步入誤區;三是防止冷場。合作學習有時會出現冷場的局面,教師應當分析冷場的具體原因,或指導合作技巧,或激活學生的思維,或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四是防止過度依賴。有的學生由於學習能力或學習態度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會過度依賴同伴的幫助,而自己不去積極主動地努力。對這樣的學生,應當讓他明確個人責任,引導他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五是關注消極學生。國外研究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穆里安認為,合作學習中存在的消極學生有這樣幾種:未被承認的學生,灰心的學生,缺乏動機的學生,厭煩乏味的學生,炫耀聰明的學生。教師對這幾種類型的學生應予以關注,加強監控,為他們提供情感動力,使他們在合作學習小組中積極主動地與同伴合作。
6、打破界限,拓寬合作學習的時空
「自由是創新的源泉。」只有具備了充裕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才有基本保障。在教學中,要積極打破課內與課外的界限,實行課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校內外聯合,構建全新的大語文教育體系。通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人文氛圍,讓學生感受到理解、關愛、鼓舞、鞭策、指導與建議,在自主的時空中學習、成長。比如《心中的110》一課,在教學前,筆者先布置好課前作業,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次社會調查。學生們自學地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很快就獲得了調查資料。又如,學生學習了《平安回家》一課後,懂得了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但為了強化認識,我又布置一個課後作業,要求學生六人為一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去觀察車輛或行人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並把結果記在調查表中。沒過幾天,每個小組就將調查表交到筆者手中。筆者把這些零亂的材料進行整理後,又在課堂上講述出來,讓他們再次受到教育。同時,筆者也讓他們明白,今天老師講述的這些內容是同學們經過認真觀察得來的,是大家合作的結晶。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提高。
總之,合作學習是在新課程下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而《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自身特點又為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效的合作學習,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老師在新的課程背景下,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開展行之有效的合作學習,煥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

㈡ 關於編譯原理的問題

1.當然是機器語言了,如果是匯編指令,那還得編譯一次!能運行的程序都是機器語言,只有機器語言才能控制CPU,NET或Java這些中間語言,程序在運行時會被CLR或JVM快速編譯成機器語言,因此這些程序速度上有損失。

高級語言源代碼(文本)-通過編譯器(compiler)-程序(二進制機器語言)
匯編代碼(文本)-通過匯編器(assembler)-程序(二進制語言)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想那匯編語言到底有什麼用呢,編譯器完全能代替匯編啊?
(1).編譯器是通過高級語言(c,c++)轉到機器語言的。轉換過的機器語言受限與高級語言,效率和功能上都有限制。比如c不等過分操作內存。但通過匯編器轉化過來的機器語言,效率高,且用匯編語言,直接和CPU對話!
(2).匯編可以反匯編(逆向編譯),而這里高級語言沒有發言權,就是:
程序(二進制機器語言)-通過反匯編器(compiler)-可轉化為匯編代碼(文本)
但永遠不能轉化為高級語言的源代碼,。
以上兩點匯編存在的重要性。

2。當然是說移植源代碼。windows用x86機器語言,蘋果用powerPC機器語言,windows程序當然不能運行在蘋果機上,因為程序其實就是一串機器語言!但windows上有c的編譯器(vc++),蘋果機上也有c編譯器(gcc),因此同一個c的源代碼,當然就可以通過不同平台的同一種編譯器實現平台移植。

3.當然是NASM,我看的所有書都首先說NASM,他是開源的,就像linux一樣,很受歡迎,還有MASN是微軟的,borland的也有匯編器,不過都不常見了。

4.這跟CPU有關,一般32位x86兼容的cpu有許多寄存器,多數是32位的,也有16位的。比如CS,ES,DS這些segment寄存器一直是16位的。

5.優勢太多了,這和32位和16位存在的優勢一樣,16位電腦最大內存1MB,寄存器都是16位的。32位,最大內存可以有4GB,整整是16位的4096倍啊!16位多渺小啊,同理64位基本上也可以蔑視32位,64內存最大內存用TB來衡量,寄存器多數是64位!地址匯流排也是64位。64對32位沒有什麼優勢劣勢可言,64位完全就是32位的下一代。

㈢ 編譯原理的發展歷程


在20世紀40年代,由於馮·諾伊曼在存儲-程序計算機方面的先鋒作用,編寫一串代碼或程序已成必要,這樣計算機就可以執行所需的計算。開始時,這些程序都是用機器語言 (machine language )編寫的。機器語言就是表示機器實際操作的數字代碼,例如:
C7 06 0000 0002 表示在IBM PC 上使用的Intel 8x86處理器將數字2移至地址0 0 0 0 (16進制)的指令。
但編寫這樣的代碼是十分費時和乏味的,這種代碼形式很快就被匯編語言(assembly language )代替了。在匯編語言中,都是以符號形式給出指令和存儲地址的。例如,匯編語言指令 MOV X,2 就與前面的機器指令等價(假設符號存儲地址X是0 0 0 0 )。匯編程序(assembler )將匯編語言的符號代碼和存儲地址翻譯成與機器語言相對應的數字代碼。
匯編語言大大提高了編程的速度和准確度,人們至今仍在使用著它,在編碼需要極快的速度和極高的簡潔程度時尤為如此。但是,匯編語言也有許多缺點:編寫起來也不容易,閱讀和理解很難;而且匯編語言的編寫嚴格依賴於特定的機器,所以為一台計算機編寫的代碼在應用於另一台計算機時必須完全重寫。
發展編程技術的下一個重要步驟就是以一個更類似於數學定義或自然語言的簡潔形式來編寫程序的操作,它應與任何機器都無關,而且也可由一個程序翻譯為可執行的代碼。例如,前面的匯編語言代碼可以寫成一個簡潔的與機器無關的形式 x = 2。
在1954年至1957年期間,IBM的John Backus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對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的開發,使得上面的擔憂不必要了。但是,由於當時處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程序設計語言的翻譯並不為人所掌握,所以這個項目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辛勞。幾乎與此同時,人們也在開發著第一個編譯器, Noam Chomsky開始了他的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他的發現最終使得編譯器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grammar ,指定其結構的規則)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的演算法來為語言分類。正如現在所稱的-與喬姆斯基分類結構(Chomsky hierarchy )一樣-包括了文法的4個層次:0型、1型、2型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專門化。2型(或上下文無關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 ))被證明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
分析問題( parsing problem ,用於限定上下文無關語言的識別的有效演算法)的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當完善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現在它已是編譯理論的一個標准部分。它們與喬姆斯基的3型文法相對應。對它們的研究與喬姆斯基的研究幾乎同時開始,並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設計語言的單詞(或稱為記號)的符號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誤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 ),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
這些程序最初被稱為編譯程序-編譯器,但更確切地應稱為分析程序生成器 (parser generator ),這是因為它們僅僅能夠自動處理編譯的一部分。這些程序中最著名的是 Yacc (yet another compiler- 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為Unix系統編寫的。
類似地,有窮自動機的研究也發展了另一種稱為掃描程序生成器 (scanner generator )的工具,Lex (與Yacc同時,由Mike Lesk為Unix系統開發的)是這其中的佼佼者。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關注於編譯器其他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編譯器設計最近的發展包括:首先,編譯器包括了更為復雜的演算法的應用程序,它用於推斷或簡化程序中的信息;這又與更為復雜的程序設計語言(可允許此類分析)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於函數語言編譯的Hindle y - Milner類型檢查的統一演算法。
其次,編譯器已越來越成為基於窗口的交互開發環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 )的一部 分,它包括了編輯器、鏈接程序、調試程序以及項目管理程序。這樣的IDE的標准並沒有多少, 但是已沿著這一方向對標準的窗口環境進行開發了。

㈣ 如何構建交叉編譯環境。

你說的是我下面的回答嗎?下面就一些問題作一個說明,以期拋磚引玉。
基於Linux操作系統的應用開發環境一般是由目標系統硬體(開發板)和宿主PC機所構成。目標硬體開發板用於運行操作系統和系統應用軟體,而目標板所用到的操作系統的內核編譯、應用程序的開發和調試則需要通過宿主PC機來完成(所以稱為交叉編譯)。雙方之間一般通過串口,並口或乙太網介面建立連接關系。
但在此我建議構建如下的交叉編譯環境,適合個人或研發小組使用:單獨拿出一台PC機(PII以上即可,就用以前淘汰的舊機器就可以),在該PC上安裝桌面的Linux操作系統(如Red Hat Linux 8.0及以上),可以採用默認的安裝選項(注意要包含FTP服務),這台PC作為Linux伺服器,除管理員以外,一般不直接讓其他人去操作。
將該Linux伺服器接入區域網,並新建一些合法用戶,以便其他的PC機(在此我們將其稱為工作站)的合法用戶能訪問到Linux伺服器。而其他的PC機(工作站)仍然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原來幹啥繼續幹啥。
需要的軟體工具包括:
1、FTP客戶端程序(如Cuteftp,可到網上下載)。
2、Telnet工具(如SecureCRT,可到網上下載)。
3、移植到某一特定ARM平台的Linux操作系統內核源碼(一般由銷售商整理提供)。
4、GNU編譯工具,可由相關網站下載,或由銷售商整理提供。
在工作站安裝:
在某工作站PC上安裝FTP客戶端程序和Telnet工具,安裝完畢後應該可以在該工作站PC和Linux伺服器之間進行文件的傳輸,並在工作站PC可以通過Telnet登陸到Linux伺服器(可能需要將Linux伺服器的防火牆服務關閉才能完成)。
在Linux伺服器安裝:
將工作站PC上的Linux操作系統內核源碼壓縮包和GNU編譯工具通過FTP傳送到Linux伺服器的某個目錄(如合法的用戶目錄),然後在該目錄下解壓,並將GNU編譯工具安裝到默認的工作目錄即可,以上工作通過在工作站PC使用Telnet工具完成,而不需要在Linux伺服器上進行。
Linux操作系統內核的編譯:
Linux操作系統內核的編譯一般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步驟,會根據MakeFile文件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可參考相關文檔,編譯的工作在工作站PC使用Telnet工具完成。

㈤ 編譯技術的發展歷程

1954年至1957年間,IBM的John Backus帶領一個小組開發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使得上面的擔憂不必要了。
但由於當時處理中所涉及到的大多數程序設計語言的翻譯並不為人所掌握,所以這個項目的成功也伴隨著巨大的辛勞。
幾乎與此同時,人們也在開發著第一個編譯器,Noam Chomsky開始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使得編譯器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
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grammar,結構規則)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的演算法來為語言分類。文法有4個層次:0型、1型、2型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專門化。2型(或上下文無關文法context-free grammar)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誤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關注於編譯器其他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㈥ 求一份介紹魯迅先生的教案

《魯迅自傳》教案
(448200)湖北省沙洋縣長林中學 魯修賢

【教學目的】
德育點: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傳承魯迅精神。
知識點:了解「小傳」的文體的基本特徵,學寫「小傳」。
能力點: 體會本文簡明平實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了解文中記錄的魯迅先生的主要經歷。
【教學難點】
解讀魯迅精神;了解「小傳」文體的基本特點。
【教學方法】
設疑激趣,重讀適講;討論總結,學練結合。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有一個人被公認為是我國近現代最深刻、最復雜、最矛盾、最具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最傑出的文壇巨匠,同學們肯定知道他是誰吧?對,是魯迅先生。看來,同學們也一樣喜愛魯迅,崇拜魯迅!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大家想更好地了解他嗎?那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拜讀《魯迅自傳》這篇文章,去追尋魯迅先生閃光的人生足跡。
二、感知課文
1、藉助工具書,清除字詞障礙;識記文章中自己難以掌握的字詞。
2.標出文中直接或間接表明時間的詞句,了解文中牽涉的一些歷史事件。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魯迅本文中交待的情況。
1881-1930年魯迅主要活動一覽表
時 間 事件(主要活動) 原 因
1881年 出生
13歲時 輟學回家 家裡遭了很大的變故
18歲 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師學堂
大約過了半年 改進礦路學堂
畢業之後 被派往日本去留學
東京預備學校畢業 決意學醫,進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
兩年後 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汁劃,提倡新文藝 電影上看見中國人被斬,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有較為廣大的運動
29歲 回國 母親和幾個別的人希望有經濟上的幫助
(剛)回國 在浙江的兩級師范學堂教化學和生理學
第二年(1911) 到紹興中學堂做教務長
紹興光復後(1912) 做紹興師范學校的校長
革命政府成立後 做部員、兼做北大師大女大的國文系講師
1926年 做廈門大學教授 被北洋軍閥政府通緝
1926年12月 到廣東做了中山大學教授
1927年4月 辭去中山大學教授
1927年9月 出廣東,定居在上海
1918年 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因為一個朋友錢玄同的勸告
三、理清思路。
1、課文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分段的依據是什麼?試概括各段大意。
――課文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依據內容上的重大變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寫家庭情況,第2段寫外出求學,第3段寫工作經歷,4段寫著述概況。
2、文章這樣安排順序和段落有什麼好處?
――這樣安排,使文章條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顯示人物的人生軌跡。
四、布置作業
1、將今天所學的詞語抄在詞浯積累本上。
籌辦:籌劃辦理。
衰落:(事物)由興盛轉向沒落。
學籍:登記學生姓名的冊子,轉指作為某校學生的資格。
學力:指在學習上達到的程度。
乞食:要飯。乞:乞討。
生計:生活;維持生活的辦法。
吶喊:大聲喊叫助威。
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2、到圖書館查找一些關於魯迅的資料,進一步了解魯迅在1881-1930年的生活、思想狀況和經歷。

第二課時
一、溫習鞏固
1.檢查上節課所學的字詞掌握情況。
2.在不看書的情況下復述1881-1930年間魯迅的經歷。
二、探討分析
引導、組織學生根據自己所查到的資料充實課文中一些語焉不詳的地方。
1.魯迅的家世是怎樣的?
――魯迅本姓周,名樟壽,後改為樹人,號豫山,後改為豫才。1881年9月25日,魯迅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擔任內閣中書,家裡有四五十畝水田,不愁生計。其父雖沒做官,但也是讀書人。周家是—個典型的書香門第。
2.出生於這樣的家庭,魯迅的童年過得怎樣?請同學們根據已學過的魯迅作品:《故鄉》、《從百草園到三昧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個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愛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顧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樂園,有博學的老師指點,又受著書香門第的熏陶,魯迅的童年應該說是很幸福的。
3.魯迅家遭遇了怎樣的一場變故?家庭景況淪落到怎樣的境地?
――魯迅的祖父涉嫌科場舞弊,被罷官下獄。獄中的打點需要錢,父親一病三年也需要錢,家道急劇衰落,以至於學費都無法籌措。且家庭敗落後,親戚族人也都一個個換了嘴臉。這種急劇的變化,使魯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態的炎涼,人生的陰暗面。從而形成了魯迅強烈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魯迅為什麼考入水師學堂後很快又改進礦路學堂呢?
――俗話說:「便宜無好貨」,魯迅因為沒錢求學,無奈選擇了為當時所不取的水師學堂,雖然不要學費,但教員水平極差,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直到魯迅離開20年後,江南水師學堂還有教員公然在課堂上斷言:「地球有兩個,一個自動,一個被動,一個叫東半球,一個叫西半球。」
5.如果說出國前魯迅多次的人生選擇多是被迫的、無奈的,那麼留學日本後,魯迅也經歷了數次人生道路的選擇,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魯迅為什麼要選擇學醫?又是出於什麼考慮決定棄醫從文的?從這里可以看出魯迅是怎樣的人?)
――魯迅選擇學醫,是確知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助力,想通過學醫,改變中國人「東亞病夫」的狀況,來達到強國的目的。但後來認識到體質弱並不是導致國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過提倡新文藝,對國民進行思想啟蒙,以求富國強民,改變落後面貌。從中可以看出魯迅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如果出國前的魯迅更多的是為自己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奔波的話,出國後接受了新思想的魯迅,則成長為一位擁有救國救民理想、積極探索救國道路的志土。
6.請同學們結合時代背景,談談對魯迅回國後,從這個學校輾轉到另一個學校的理解。
――魯迅就像一頭困獸,為生活,更為救國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舊中國左沖右突。
7.文章最後一段交待的是魯迅著作方面的情況,根據其中的名篇,對魯迅在思想啟蒙運動中的作用稍作講解。
(1)要求:記住本段介紹的文集名。
(2)思考:傳記是以寫生平事跡為主的,而本段寫的是著述情況,是否可以刪除?
――不可刪除。因為魯迅不但是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偉大的文學家。他一生的革命實踐與文學創作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學創作是他歌頌人民、宣傳真理、打擊敵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顯然,刪去這段,傳記就會有很大的缺陷。
(參考:①《狂人日記》批判舊中國「吃人的歷史」; ②《阿Q正傳》批判國民的劣根性;③《記念劉和珍君》抨擊軍閥反動統治。)
三、理解人物
1、通過前面的學習,大家了解了魯迅從出生到作傳前的主要經歷。下面我們就來研究研究,這些經歷能表明作者是怎樣的人。
要求:①以課後練習二和練習三第1小題引路,參照課文注釋,仔細閱讀課文中的兩個片斷,即寫不肯做幕友和商人與棄醫從文經過的片斷,思考習題中提出的問題。②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練習二及練習三第1小題,求大同。存小異,形成答案,並推選一名代表准備發言。③請一個小組的代表口頭回答,讓其他有異議的小組代表發言(沒有則罷)。
2、學生自讀揣摩及小組討論時,教師巡堂,為學生提供咨詢服務,就事情的背景、過程及細節等方面作一些補充介紹。待小組代表答題結束,教師給予簡評,糾偏救失。
3、師述:我們從作者不願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認識了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他懷揣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決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會的門檻,離開家鄉,到南京求學;他棄醫從文的經歷,又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魯迅深厚的愛國主義感情。這兩件事真令人感動。事實上,魯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數不勝數,就本文而言,其中記錄的每段經歷都很不尋常。如文中寫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寫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與反動派誓不兩立的堅定立場和革命精神。不過這些內容都寫得很簡約,同學們一時還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後不斷豐富閱歷,逐漸了解。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題三。

第三課肘
一、關於傳記
1.由上兩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魯迅無論其經歷還是思想,都是極為豐富的,復雜的,我們完全可以把魯迅的傳記寫成一部厚厚的大書。事實上人們研究魯迅的書文成百上千,我們也完全可以根據眾多的其他材料,復活一個比本文更為鮮活、具體的魯迅形象。請同學們據此思考人物小傳的特點是什麼?
――①短小精悍;②不鋪陳細節;③語言簡捷嚴謹。
2.要說自傳,該從傳記說起。傳記是寫人物生平經歷的文體,也簡稱「傳」。傳記文要求寫真人真事。從創作方法來說,它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以記敘翔實的史實為主的歷史性傳記;另—類屬文學范疇,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寫各種人物的生活經歷、精神面貌及其歷史背景,這就是傳記文學。從篇幅長短來說,它可以分為大傳和小傳。篇幅短小,扼要地記述人物生平事跡的叫「小傳」,小傳一般在千字上下。從立傳人物來看,又分為自傳和他傳。他傳是記敘別人的思想、經歷、言行的傳記,一般是對在某個方面有突出成就並有較大影響的人寫傳;自傳是敘述自己生平經歷的書或文章,自傳的篇幅可長可短。請同學們把本文按各種分法一一歸類。
――《魯迅自傳》便是寫自己的小傳,即屬於自傳、小傳和歷史性傳記。
二、 揣味語言
簡述:常言道,文如其人。這話用在魯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他的每篇文章幾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樣精彩。本文堪稱自傳的典範:區區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動,篇幅雖小,容量很大;語言簡省,又略中有詳,恰到好處。此外,本文的語言平實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要求:閱讀課後練習三中的第3、4題,結合語境,體會第3題中「學者」「說我不好」等詞句的味道,再比較一下第4題中的「不好」與第3題中的「不好」有什麼不同,相互交流體會。
明確:a.第3題:將那種欲置我於死地的告密行為說成「說我不好」,重話輕講,能表達對敵人的蔑視,也體現出英勇無畏的精神;將告密者尊稱為「學者」,不無調侃嘲弄之味。b.第4題: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壞」,用在句中有輕蔑的語氣;本句中的「不好」則是自謙之辭。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從魯迅先生的自傳中了解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跡和著作概況,進一步認識了魯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貢獻的偉大,這將會使我們終生受益。再則,課文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經典的小傳範例,從中,同學們了解了小傳文體的基本特點,對今後的寫作應該有所幫助。
四、學以致用
仿寫一篇自傳,不少於400字。
五、布置作業
《魯迅自傳》是1930年寫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為自己寫小傳,可能還要寫到哪些內容?試代寫一篇交流。

【板書設計】
魯迅自傳
魯迅,原名周樟壽,本名周樹人
文章內容:
一、由盛轉衰的家世
二、出國求學、棄醫從文的人生道路選擇
三、工作上的輾轉奔波,在舊中國的左沖右突
四、做小說、寫短論的思想啟蒙活動
文章體裁:
人物傳記——歷史性傳記——小傳——自傳

【教學後記】
魯迅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化巨人,通過本文可以了解魯迅的一些基本情況。但本文是一篇小傳,寫得較為簡略,教學的時候,必須結合學生學過的魯迅作品(如《故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等)來了解更為詳細一點的魯迅的經歷,從而復活—個更為鮮活、具體的魯迅的形象。
作為一篇人物傳記,從篇幅上來說是小傳,從傳主(立傳人物)來說是自傳,教師要充分利用記敘文的有關知識引導學生理解自傳和小傳的特點。自傳文常識是一個新知識點,需要講解。將「小傳」「自傳」傳記」等相關概念一塊兒介紹,可以形成一個小體系,讓學生多增加點語文知識儲備。「題解」中不必詳介作者,一是因為以前教學中已多次涉及魯迅的作品,二是因為這篇課文本身就是介紹魯迅的。背景材料對本文教學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題解」。這是因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點多面廣,集中介紹難度太大,不然就會使語文課走味變形,變得像歷史課。比較恰當的辦法是在研習課文的過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簡介,循序漸進,既有助於學生構建材內容的整體感性認識,又能對結構形式產生一定的理性認識。

㈦ 使用c語言編譯一個小組學生高數成績的總分及平均分

//以負數結尾,但分數不包含負數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float n,sum;
int i=0;
printf("請輸入本班所有學生數學成績\n");
scanf("%f",&n);
sum=n;
while(1)
{
scanf("%f",&n);
if(n<0)break;
sum=sum+n;
i++;
}
printf("平均分為%.1f,總分%.1f",sum/(i+1),sum);
}

㈧ FreeBSD和Linux到底有什麼不同

1. 要說區別freebsd和linux實在是貌合神離,看起來類似,其實是從設計思想上的不同。
linux也有成功的應用案例,只不過沒有freebsd多就是了
最有名的就是google,全部是linux,實在讓大家佩服的不得了
2. FreeBSD是操作系統,Linux只是一個內核而已
3. FreeBSD直接由Unix發展而來,Linux是仿Unix而寫的。
4. Freebsd是由幾個人瘋狂做出來的.
Linux是由一個人瘋狂做出來的.
5. 這個問題的N種回答:
高深的:
FreeBSD,從unix移植到x86版的一群expert hacker
Linux,從x86從零開始編寫一個unix的一大群hacker
架構的:
FreeBSD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架構
Linux擁有內核和各種五花八門的發行版
歷史的:
FreeBSD曾經碰到過一些法律問題,阻礙了FreeBSD的順利發展,正如Linux目前正在經歷的一樣
防禦的:
FreeBSD在承受網路攻擊方面,似乎比Linux更強壯
潔癖的:
FreeBSD的體系單一,比Linux的發行版機制更簡單
學習的:
FreeBSD的體系更適合研究技術,而Linux則向所有的領域進發,甚至跑到mac/pda/汽車控制/宇航/電影等等。
許可的:
FreeBSD的BSD許可,你可以做任何事情,只需要事先大喊一聲:「偶用了BSD技術」。而Linux的GPL需要你告訴別人你怎麼做的。
軟體的:
Linux在支持更多的軟體特性上面具有優勢(例如線程什麼的),FreeBSD緩慢一些
硬體平台的:
NetBSD做的不錯,Linux更加瘋狂,甚至跑在ps2上
外設的:
Linux支持的外部設備更多
安全的:
OpenBSD是霸主,Linux追趕,不過大家似乎公認安全在人
水平的:
FreeBSD開發組成員平均教育水平更高,這與Linux質量好壞有關嗎?
傳統的:
FreeBSD在系統穩定性上比Linux更好,也許早就過時了。
功績的:
FreeBSD最早實現了TCP/IP協議,在IPv4網路上優勢無以倫比。
未來的:
FreeBSD:把Solaris/AIX/HP UNIX等優勢都弄到x86上
Linux: 進入上述平台的領域
實用的:
FreeBSD在終端上具有傳統的優勢
Linux則在X體系以上獲得了不少分數,足夠沖擊windows

㈨ 交叉編譯器的發展歷史

20世紀50年代,IBM的John Backus帶領一個研究小組對FORTRAN語言及其編譯器進行開發。但由於當時人們對編譯理論了解不多,開發工作變得既復雜又艱苦。與此同時,Noam Chomsky開始了他對自然語言結構的研究。他的發現最終使得編譯器的結構異常簡單,甚至還帶有了一些自動化。Chomsky的研究導致了根據語言文法的難易程度以及識別它們所需要的演算法來對語言分類。正如所稱的Chomsky架構(Chomsky Hierarchy),它包括了文法的四個層次: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個都是其前者的特殊情況。2型文法(或上下文無關文法)被證明是程序設計語言中最有用的,而且今天它已代表著程序設計語言結構的標准方式。分析問題(parsing problem,用於上下文無關文法識別的有效演算法)的研究是在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當完善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已是編譯原理中的一個標准部分。
有限狀態自動機(Finite Automation)和正則表達式(Regular Expression)同上下文無關文法緊密相關,它們與Chomsky的3型文法相對應。對它們的研究與Chomsky的研究幾乎同時開始,並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設計語言的單詞的符號方式。
人們接著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目標代碼的方法,這就是最初的編譯器,它們被一直使用至今。人們通常將其稱為優化技術(Optimization Technique),但因其從未真正地得到過被優化了的目標代碼而僅僅改進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實際上應稱作代碼改進技術(Code Improvement Technique)。
當分析問題變得好懂起來時,人們就在開發程序上花費了很大的功夫來研究這一部分的編譯器自動構造。這些程序最初被稱為編譯器的編譯器(Compiler-compiler),但更確切地應稱為分析程序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這是因為它們僅僅能夠自動處理編譯的一部分。這些程序中最著名的是Yacc(Yet Another Compiler-compiler),它是由Steve Johnson在1975年為Unix系統編寫的。類似的,有限狀態自動機的研究也發展了一種稱為掃描程序生成器(Scanner Generator)的工具,Lex(與Yacc同時,由Mike Lesk為Unix系統開發)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早期,大量的項目都貫注於編譯器其它部分的生成自動化,這其中就包括了代碼生成。這些嘗試並未取得多少成功,這大概是因為操作太復雜而人們又對其不甚了解。
編譯器設計最近的發展包括:首先,編譯器包括了更加復雜演算法的應用程序它用於推斷或簡化程序中的信息;這又與更為復雜的程序設計語言的發展結合在一起。其中典型的有用於函數語言編譯的Hindley-Milner類型檢查的統一演算法。其次,編譯器已越來越成為基於窗口的交互開發環境(Interactiv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IDE)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編輯器、連接程序、調試程序以及項目管理程序。這樣的IDE標准並沒有多少,但是對標準的窗口環境進行開發已成為方向。另一方面,盡管在編譯原理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基本的編譯器設計原理在近20年中都沒有多大的改變,它正迅速地成為計算機科學課程中的中心環節。
在20世紀90年代,作為GNU項目或其它開放源代碼項目標一部分,許多免費編譯器和編譯器開發工具被開發出來。這些工具可用來編譯所有的計算機程序語言。它們中的一些項目被認為是高質量的,而且對現代編譯理論感興趣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得到它們的免費源代碼。
大約在1999年,SGI公布了他們的一個工業化的並行化優化編譯器Pro64的源代碼,後被全世界多個編譯器研究小組用來做研究平台,並命名為Open64。Open64的設計結構好,分析優化全面,是編譯器高級研究的理想平台。

閱讀全文

與編譯小組發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噴油螺桿製冷壓縮機 瀏覽:577
python員工信息登記表 瀏覽:375
高中美術pdf 瀏覽:158
java實現排列 瀏覽:511
javavector的用法 瀏覽:980
osi實現加密的三層 瀏覽:230
大眾寶來原廠中控如何安裝app 瀏覽:912
linux內核根文件系統 瀏覽:241
3d的命令面板不見了 瀏覽:524
武漢理工大學伺服器ip地址 瀏覽:147
亞馬遜雲伺服器登錄 瀏覽:523
安卓手機如何進行文件處理 瀏覽:70
mysql執行系統命令 瀏覽:929
php支持curlhttps 瀏覽:142
新預演算法責任 瀏覽:443
伺服器如何處理5萬人同時在線 瀏覽:249
哈夫曼編碼數據壓縮 瀏覽:424
鎖定伺服器是什麼意思 瀏覽:383
場景檢測演算法 瀏覽:616
解壓手機軟體觸屏 瀏覽: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