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1單片機的復位電路
分析:先看右邊部分電路,由於復位時高電平有效,當剛接上電源的瞬間,電容C1兩端相當於短路,即相當於給RESET引腳一個高電平,等充電結束時(這個時間很短暫),電容相當於斷開,這時已經完成了復位動作。
1)把左邊的電路加上,就是帶手動復位的復位電路,當按鍵按下去的時候,即給予一個高電平,同樣可以完成復位動作。
2)上電復位,顧名思義可以理解成加上電源就復位了,至於其他復位當然還有很多了,不同的系統對復位的准確性和可靠性要求不一樣嘛。
2. 單片機電路中,有幾種復位方法下面圖中是採用什麼復位方法的
單片機復位的方法有看門口溢出復位、復位腳低電平復位(51單片機為高電平復位)、VDD低電壓導致單片機復位、上電復位。
上面電路屬於RST 高電平復位
51單片機是高電平復位的,如果RST引腳維持2個機器周期時間長的高電平,那麼內部寄存器將會被置為合適的數值,使得系統順序啟動,正常工作時,RST 腳保持低電平。
3. 51單片機 復位電路 幫忙講解一下,要有電路圖。謝謝各位了。
51單片機高電平復位。以當前使用較多的AT89系列單片機來說,,在復位腳加高電平2個機器周期(即24個振盪周期)可使單片機復位。復位後,主要特徵是各IO口呈現高電平,程序計數器從零開始執行程序。
復位方式有兩種。
1.手動復位:按鈕按下,復位腳得到VCC的高電平,單片機復位,按鈕松開後,單片機開始工作。
2.上電復位:上電後,電容電壓不能突變,VCC通過復位電容(10μF電解)給單片機復位腳施加高電平5V,同時,通過10KΩ電阻向電容器反向充電,使復位腳電壓逐漸降低。經一定時間後(約10毫秒)復位腳變為0V,單片機開始工作。
4. 關於51單片機的復位電路
51單片復位:高電平復位,低電平工作。
此復位電路包含兩種復位方式:上電復位、手動復位。
上電復位——
因為51機要求復位正脈沖持續20us以上方有效,故R2的作用就是C1的充電延時電阻,並將充電電流反饋成高電位。顯然,若無R2,RST端接地,將持續為低電平。
上電時,+5V電壓經C3、R2迴路對C1充電,剛開始,充電電流很大,此電流在R2上產生壓降,RST端呈正電位(高電平);隨著充電的持續進行,在C1上逐步建立起左正右負的電壓,右端負壓使RST電位逐步下降,最後將RST端電位鎖定在低電平。
手動復位——
如果需要重啟程序,則按下RET1後松開即可。按下時,+5V電壓使RST為高電平,松 開後,RST端變為低電平。R1為手動復位時的限流電阻,同時又與R2構成串聯分壓電路,使RST端的電壓,電流維持在適當的水平,保護51單片不受大電流、高電壓的沖擊。
5. c51單片機復位電路的工作原理
如S22復位鍵按下時:RST經1k電阻接VCC,獲得10k電阻上所分得電壓,形成高電平,進入「復位狀態」
當S22復位鍵斷開時:RST經10k電阻接地,電流降為0,電阻上的電壓也將為0,RST降為低電平,開始正常工作
(5)51單片機復位電路有哪兩種擴展閱讀:
復位電路是一種用來使電路恢復到起始狀態的電路設備,它的操作原理與計算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啟動原理和手段有所不同。復位電路,就是利用它把電路恢復到起始狀態。就像計算器的清零按鈕的作用一樣,以便回到原始狀態,重新進行計算。
和計算器清零按鈕有所不同的是,復位電路啟動的手段有所不同。一是在給電路通電時馬上進行復位操作;二是在必要時可以由手動操作;三是根據程序或者電路運行的需要自動地進行。復位電路都是比較簡單的大都是只有電阻和電容組合就可以辦到了,再復雜點就有三極體等配合程序來進行了。
單片機復位電路主要有四種類型:
(1)微分型復位電路:
(2)積分型復位電路:
(3)比較器型復位電路:
比較器型復位電路的基本原理。上電復位時,由於組成了一個RC低通網路,所以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的電壓比負相端輸入電壓延遲一定時間.而比較器的負相端網路的時間常數遠遠小於正相端RC網路的時間常數。
因此在正端電壓還沒有超過負端電壓時,比較器輸出低電平,經反相器後產生高電平.復位脈沖的寬度主要取決於正常電壓上升的速度.由於負端電壓放電迴路時間常數較大,因此對電源電壓的波動不敏感.但是容易產生以下二種不利現象:
(1)電源二次開關間隔太短時,復位不可靠:
(2)當電源電壓中有浪涌現象時,可能在浪涌消失後不能產生復位脈沖。
為此,將改進比較器重定電路,如圖9所示.這個改進電路可以消除第一種現象,並減少第二種現象的產生.為了徹底消除這二種現象,可以利用數字邏輯的方法和比較器配合,設計的比較器重定電路。此電路稍加改進即可作為上電復位和看門狗復位電路共同復位的電路,大大提高了復位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