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C語言寫的插入分類的演算法,運行結果錯誤,哪位看看哪裡寫錯了,
while((item<a[i])&&(0<=i<j))
改
while((item<a[i])&&(0<=i&&i<j))
⑵ 用類C語言偽代碼描述簡單(樸素)貝葉斯分類演算法。(包括訓練部分和測試部分)
話說我想求代碼 lz有嗎
⑶ C語言基礎
設計》課程,大多學生覺的這門課程難學。其實,按照我們現在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只要同學們掌握一些方法,克服心理上畏難、不輕言放棄,是完全可以學好的。
《C程序設計》的內容很豐富,按照我們現在的教學大綱,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基礎知識、四種結構的的程序設計、函數與數組的應用和一些簡單的演算法。在學習時,同學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部分,通過實踐(練習和上機調試等熟練掌握。當然,在初學C語言時,可能會遇到有些問題理解不透,或者表達方式與以往數學學習中不同(如運算符等),這就要求不氣餒,不明白的地方多問多想,鼓足勇氣進行學習,待學完後面的章節知識,前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一方面我感覺是我們同學最欠缺,大多學不好的就是因為一開始遇到困難就放棄,曾經和好多同學談他的問題,回答是聽不懂、不想聽、放棄這樣三個過程,我反問,這節課你聽過課嗎?回答又是沒有,根本就沒聽過課,怎麼說自己聽不懂呢?相應的根本就沒學習,又談何學的好?
學習C語言始終要記住「曙光在前頭」和「千金難買回頭看」,「千金難買回頭看」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方法,就是說,學習後面的知識,不要忘了回頭弄清遺留下的問題和加深理解前面的知識,這是我們學生最不易做到的,然而卻又是最重要的。比如:在C語言中最典型的是關於結構化程序設計構思,不管是那種教材,一開始就強調這種方法,這時也許你不能充分體會,但是學到函數時,再回頭來仔細體會,溫故知新,理解它就沒有那麼難了。學習C語言就是要經過幾個反復,才能前後貫穿,積累應該掌握的C知識。
那麼,我們如何學好《C程序設計》呢?
一.學好C語言的運算符和運算順序
這是學好《C程序設計》的基礎,C語言的運算非常靈活,功能十分豐富,運算種類遠多於其它程序設計語言。在表達式方面較其它程序語言更為簡潔,如自加、自減、逗號運算和三目運算使表達式更為簡單,但初學者往往會覺的這種表達式難讀,關鍵原因就是對運算符和運算順序理解不透不全。當多種不同運算組成一個運算表達式,即一個運算式中出現多種運算符時,運算的優先順序和結合規則顯得十分重要。在學習中,只要我們對此合理進行分類,找出它們與我們在數學中所學到運算之間的不同點之後,記住這些運算也就不困難了,有些運算符在理解後更會牢記心中,將來用起來得心應手,而有些可暫時放棄不記,等用到時再記不遲。
先要明確運算符按優先順序不同分類,《C程序設計》運算符可分為15種優先順序,從高到低,優先順序為1 ~ 15,除第2、3級和第14級為從右至左結合外,其它都是從左至右結合,它決定同級運算符的運算順序。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說明:
(1) 5*8/4%10 這個表達式中出現3種運算符,是同級運算符,運算順序按從左至右結合,因此先計算5 *8=40,然後被4除,結果為10,最後是%(求余數)運算,所以表達式的最終結果為10%10 = 0;
(2)a = 3;b = 5;c =++ a* b ;d =a + +* b;
對於c=++a*b來說,按表中所列順序,+ +先執行,*後執行,所以+ + a執行後,a的值為4,由於+ +為前置運算,所以a的值4參與運算,C的值計算式為4*5=20而不是3*5=15了;而對於d=a++*b來說,由於a + +為後置運算,所以a值為4參與運算,使得d的值仍為20,而a參與運算後其值加1,值為5。 這個例子執行後,a的值為5,b的值為5,c的值為20,d的值也是20;
(3)(a = 3,b = 5,b+ = a,c = b* 5)
例子中的「,」是逗號結合運算,上式稱為逗號表達式,自左向右結合,最後一個表達式的結果值就是逗號表達式的結果,所以上面的逗號表達式結果為40,a的值為3,b的值為8,c的值為40。
(4)a=5;b=6;c=a>b?a:b;
例中的a>b?a:b是一個三目運算,它的功能是先做關系運算a>b部分,若結果為真,則取問號後a的值,否則取冒號後b的值,因此c的值應該為6,這個運算可以用來代替if…else…語句的簡單應用。
二.學好C語言的四種程序結構
(1)順序結構
順序結構的程序設計是最簡單的,只要按照解決問題的順序寫出相應的語句就行,它的執行順序是自上而下,依次執行。
例如;a = 3,b = 5,現交換a,b的值,這個問題就好象交換兩個杯子水,這當然要用到第三個杯子,假如第三個杯子是c,那麼正確的程序為: c = a; a = b; b = c; 執行結果是a = 5,b = c = 3如果改變其順序,寫成:a = b; c = a; b = c; 則執行結果就變成a = b = c = 5,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初學者最容易犯這種錯誤。 順序結構可以獨立使用構成一個簡單的完整程序,常見的輸入、計算,輸出三步曲的程序就是順序結構,例如計算圓的面積,其程序的語句順序就是輸入圓的半徑r,計算s = 3.14159*r*r,輸出圓的面積s。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順序結構都是作為程序的一部分,與其它結構一起構成一個復雜的程序,例如分支結構中的復合語句、循環結構中的循環體等。
(2) 分支結構
順序結構的程序雖然能解決計算、輸出等問題,但不能做判斷再選擇。對於要先做判斷再選擇的問題就要使用分支結構。分支結構的執行是依據一定的條件選擇執行路徑,而不是嚴格按照語句出現的物理順序。分支結構的程序設計方法的關鍵在於構造合適的分支條件和分析程序流程,根據不同的程序流程選擇適當的分支語句。分支結構適合於帶有邏輯或關系比較等條件判斷的計算,設計這類程序時往往都要先繪制其程序流程圖,然後根據程序流程寫出源程序,這樣做把程序設計分析與語言分開,使得問題簡單化,易於理解。程序流程圖是根據解題分析所繪制的程序執行流程圖。
學習分支結構不要被分支嵌套所迷惑,只要正確繪制出流程圖,弄清各分支所要執行的功能,嵌套結構也就不難了。嵌套只不過是分支中又包括分支語句而已,不是新知識,只要對雙分支的理解清楚,分支嵌套是不難的。下面我介紹幾種基本的分支結構。
①if(條件)
{
分支體
}
這種分支結構中的分支體可以是一條語句,此時「」可以省略,也可以是多條語句即復合語句。它有兩條分支路徑可選,一是當條件為真,執行分支體,否則跳過分支體,這時分支體就不會執行。如:要計算x的絕對值,根據絕對值定義,我們知道,當x>=0時,其絕對值不變,而x<0時其絕對值是為x的反號,因此程序段為:if(x<0) x=-x;
②if(條件)
else
這是典型的分支結構,如果條件成立,執行分支1,否則執行分支2,分支1和分支2都可以是1條或若干條語句構成。如:求ax^2+bx+c=0的根
分析:因為當b^2-4ac>=0時,方程有兩個實根,否則(b^2-4ac<0)有兩個共軛復根。其程序段如下:
d=b*b-4*a*c;
if(d>=0)
{x1=(-b+sqrt(d))/2a;
x1=(-b-sqrt(d))/2a;
printf(「x1=%8.4f,x2=%8.4f\n」,x1,x2);
}
else
{r=-b/(2*a);
i =sqrt(-d)/(2*a);
printf(「x1=%8.4f+%8.4fi\n」r, i);
printf(「x2=%8.4f-%8.4fi\n」r,i)
}
③嵌套分支語句:其語句格式為:
if(條件1) ;
else if(條件2)
else if(條件3)
……
else if(條件n)
else
嵌套分支語句雖可解決多個入口和出口的問題,但超過3重嵌套後,語句結構變得非常復雜,對於程序的閱讀和理解都極為不便,建議嵌套在3重以內,超過3重可以用下面的語句。
④switch開關語句:該語句也是多分支選擇語句,到底執行哪一塊,取決於開關設置,也就是表達式的值與常量表達式相匹配的那一路,它不同if…else 語句,它的所有分支都是並列的,程序執行時,由第一分支開始查找,如果相匹配,執行其後的塊,接著執行第2分支,第3分支……的塊,直到遇到break語句;如果不匹配,查找下一個分支是否匹配。這個語句在應用時要特別注意開關條件的合理設置以及break語句的合理應用。
(3)循環結構:
循環結構可以減少源程序重復書寫的工作量,用來描述重復執行某段演算法的問題,這是程序設計中最能發揮計算機特長的程序結構,C語言中提供四種循環,即goto循環、while循環、do –while循環和for循環。四種循環可以用來處理同一問題,一般情況下它們可以互相代替換,但一般不提倡用goto循環,因為強制改變程序的順序經常會給程序的運行帶來不可預料的錯誤,在學習中我們主要學習while、do…while、for三種循環。常用的三種循環結構學習的重點在於弄清它們相同與不同之處,以便在不同場合下使用,這就要清楚三種循環的格式和執行順序,將每種循環的流程圖理解透徹後就會明白如何替換使用,如把while循環的例題,用for語句重新編寫一個程序,這樣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作用。特別要注意在循環體內應包含趨於結束的語句(即循環變數值的改變),否則就可能成了一個死循環,這是初學者的一個常見錯誤。
在學完這三個循環後,應明確它們的異同點:用while和do…while循環時,循環變數的初始化的操作應在循環體之前,而for循環一般在語句1中進行的;while 循環和for循環都是先判斷表達式,後執行循環體,而do…while循環是先執行循環體後判斷表達式,也就是說do…while的循環體最少被執行一次,而while 循環和for就可能一次都不執行。另外還要注意的是這三種循環都可以用break語句跳出循環,用continue語句結束本次循環,而goto語句與if構成的循環,是不能用break和 continue語句進行控制的。
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和循環結構並不彼此孤立的,在循環中可以有分支、順序結構,分支中也可以有循環、順序結構,其實不管哪種結構,我們均可廣義的把它們看成一個語句。在實際編程過程中常將這三種結構相互結合以實現各種演算法,設計出相應程序,但是要編程的問題較大,編寫出的程序就往往很長、結構重復多,造成可讀性差,難以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C程序設計成模塊化結構。
(4)模塊化程序結構
C語言的模塊化程序結構用函數來實現,即將復雜的C程序分為若干模塊,每個模塊都編寫成一個C函數,然後通過主函數調用函數及函數調用函數來實現一大型問題的C程序編寫,因此常說:C程序=主函數+子函數。 因些,對函數的定義、調用、值的返回等中要尤其注重理解和應用,並通過上機調試加以鞏固。
三.掌握一些簡單的演算法
編程其實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再以相應的編程語言寫出代碼。這就要求掌握演算法,根據我們的《C程序設計》教學大綱中,只要求我們掌握一些簡單的演算法,在掌握這些基本演算法後,要完成對問題的分析就容易了。如兩個數的交換、三個數的比較、選擇法排序和冒泡法排序,這就要求我們要清楚這些演算法的內在含義,其中選擇法排序和冒泡法排序稍難,但只要明白排序的具體過程,對代碼的理解就不難了。如用選擇法對10個不同整數排序(從小到大),選擇法排序思路:設有10個元素a[1]~a[10],將a[1]與a[2]~a[10]比較,若a[1]比a[2]~a[10]都小,則不進行交換,即無任何操作;若a[2]~a[10] 中有一個比a[1]小,則將其中最大的一個(假設為a[i])與a[1]交換,此時a[1]中存放了10個中最小的數。第二輪將a[2]與a[3]~a[10]比較,將剩下9個數中的最小者a[i]與a[2]交換,此時a[2] 中存放的10個數中第2小的數;依此類推,共進行9輪比較,a[1]到a[10]就已按從小到大的順序存放。即每一輪都找出剩下數中的最小一個,代碼如下:
for(i=1;i<=9;i++)
for(j=i+1;j<=10;j++)
if(a[i]>a[j]
{temp=a[i];
a[i]=a[j];
a[j]=temp;
}
結語:當我們把握好上述幾方面後,只要同學們能克服畏難、厭學、上課能專心聽講,做好練習與上機調試,其實C語言並不難學。
⑷ C語言排序
//總共給你整理了7種排序演算法:希爾排序,鏈式基數排序,歸並排序
//起泡排序,簡單選擇排序,樹形選擇排序,堆排序,先自己看看吧,
//看不懂可以再問身邊的人或者查資料,既然可以上網,我相信你所在的地方信息流通方式應該還行,所有的程序全部在VC++6.0下編譯通過
//希爾排序
#include<stdio.h>
typedef int InfoType; // 定義其它數據項的類型
#define EQ(a,b) ((a)==(b))
#define LT(a,b) ((a)<(b))
#define LQ(a,b) ((a)<=(b))
#define MAXSIZE 20 // 一個用作示例的小順序表的最大長度
typedef int KeyType; // 定義關鍵字類型為整型
struct RedType // 記錄類型
{
KeyType key; // 關鍵字項
InfoType otherinfo; // 其它數據項,具體類型在主程中定義
};
struct SqList // 順序表類型
{
RedType r[MAXSIZE+1]; // r[0]閑置或用作哨兵單元
int length; // 順序表長度
};
void ShellInsert(SqList &L,int dk)
{ // 對順序表L作一趟希爾插入排序。本演算法是和一趟直接插入排序相比,
// 作了以下修改:
// 1.前後記錄位置的增量是dk,而不是1;
// 2.r[0]只是暫存單元,不是哨兵。當j<=0時,插入位置已找到。演算法10.4
int i,j;
for(i=dk+1;i<=L.length;++i)
if LT(L.r[i].key,L.r[i-dk].key)
{ // 需將L.r[i]插入有序增量子表
L.r[0]=L.r[i]; // 暫存在L.r[0]
for(j=i-dk;j>0&<(L.r[0].key,L.r[j].key);j-=dk)
L.r[j+dk]=L.r[j]; // 記錄後移,查找插入位置
L.r[j+dk]=L.r[0]; // 插入
}
}
void print(SqList L)
{
int i;
for(i=1;i<=L.length;i++)
printf("%d ",L.r[i].key);
printf("\n");
}
void print1(SqList L)
{
int i;
for(i=1;i<=L.length;i++)
printf("(%d,%d)",L.r[i].key,L.r[i].otherinfo);
printf("\n");
}
void ShellSort(SqList &L,int dlta[],int t)
{ // 按增量序列dlta[0..t-1]對順序表L作希爾排序。演算法10.5
int k;
for(k=0;k<t;++k)
{
ShellInsert(L,dlta[k]); // 一趟增量為dlta[k]的插入排序
printf("第%d趟排序結果: ",k+1);
print(L);
}
}
#define N 10
#define T 3
void main()
{
RedType d[N]={{49,1},{38,2},{65,3},{97,4},{76,5},{13,6},{27,7},{49,8},{55,9},{4,10}};
SqList l;
int dt[T]={5,3,1}; // 增量序列數組
for(int i=0;i<N;i++)
l.r[i+1]=d[i];
l.length=N;
printf("排序前: ");
print(l);
ShellSort(l,dt,T);
printf("排序後: ");
print1(l);
}
/*****************************************************************/
//鏈式基數排序
typedef int InfoType; // 定義其它數據項的類型
typedef int KeyType; // 定義RedType類型的關鍵字為整型
struct RedType // 記錄類型(同c10-1.h)
{
KeyType key; // 關鍵字項
InfoType otherinfo; // 其它數據項
};
typedef char KeysType; // 定義關鍵字類型為字元型
#include<string.h>
#include<ctype.h>
#include<malloc.h> // malloc()等
#include<limits.h> // INT_MAX等
#include<stdio.h> // EOF(=^Z或F6),NULL
#include<stdlib.h> // atoi()
#include<io.h> // eof()
#include<math.h> // floor(),ceil(),abs()
#include<process.h> // exit()
#include<iostream.h> // cout,cin
// 函數結果狀態代碼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INFEASIBLE -1
typedef int Status; // Status是函數的類型,其值是函數結果狀態代碼,如OK等
typedef int Boolean; // Boolean是布爾類型,其值是TRUE或FALSE
#define MAX_NUM_OF_KEY 8 // 關鍵字項數的最大值
#define RADIX 10 // 關鍵字基數,此時是十進制整數的基數
#define MAX_SPACE 1000
struct SLCell // 靜態鏈表的結點類型
{
KeysType keys[MAX_NUM_OF_KEY]; // 關鍵字
InfoType otheritems; // 其它數據項
int next;
};
struct SLList // 靜態鏈表類型
{
SLCell r[MAX_SPACE]; // 靜態鏈表的可利用空間,r[0]為頭結點
int keynum; // 記錄的當前關鍵字個數
int recnum; // 靜態鏈表的當前長度
};
typedef int ArrType[RADIX];
void InitList(SLList &L,RedType D[],int n)
{ // 初始化靜態鏈表L(把數組D中的數據存於L中)
char c[MAX_NUM_OF_KEY],c1[MAX_NUM_OF_KEY];
int i,j,max=D[0].key; // max為關鍵字的最大值
for(i=1;i<n;i++)
if(max<D[i].key)
max=D[i].key;
L.keynum=int(ceil(log10(max)));
L.recnum=n;
for(i=1;i<=n;i++)
{
L.r[i].otheritems=D[i-1].otherinfo;
itoa(D[i-1].key,c,10); // 將10進制整型轉化為字元型,存入c
for(j=strlen(c);j<L.keynum;j++) // 若c的長度<max的位數,在c前補'0'
{
strcpy(c1,"0");
strcat(c1,c);
strcpy(c,c1);
}
for(j=0;j<L.keynum;j++)
L.r[i].keys[j]=c[L.keynum-1-j];
}
}
int ord(char c)
{ // 返回k的映射(個位整數)
return c-'0';
}
void Distribute(SLCell r[],int i,ArrType f,ArrType e) // 演算法10.15
{ // 靜態鍵表L的r域中記錄已按(keys[0],…,keys[i-1])有序。本演算法按
// 第i個關鍵字keys[i]建立RADIX個子表,使同一子表中記錄的keys[i]相同。
// f[0..RADIX-1]和e[0..RADIX-1]分別指向各子表中第一個和最後一個記錄
int j,p;
for(j=0;j<RADIX;++j)
f[j]=0; // 各子表初始化為空表
for(p=r[0].next;p;p=r[p].next)
{
j=ord(r[p].keys[i]); // ord將記錄中第i個關鍵字映射到[0..RADIX-1]
if(!f[j])
f[j]=p;
else
r[e[j]].next=p;
e[j]=p; // 將p所指的結點插入第j個子表中
}
}
int succ(int i)
{ // 求後繼函數
return ++i;
}
void Collect(SLCell r[],ArrType f,ArrType e)
{ // 本演算法按keys[i]自小至大地將f[0..RADIX-1]所指各子表依次鏈接成
// 一個鏈表,e[0..RADIX-1]為各子表的尾指針。演算法10.16
int j,t;
for(j=0;!f[j];j=succ(j)); // 找第一個非空子表,succ為求後繼函數
r[0].next=f[j];
t=e[j]; // r[0].next指向第一個非空子表中第一個結點
while(j<RADIX-1)
{
for(j=succ(j);j<RADIX-1&&!f[j];j=succ(j)); // 找下一個非空子表
if(f[j])
{ // 鏈接兩個非空子表
r[t].next=f[j];
t=e[j];
}
}
r[t].next=0; // t指向最後一個非空子表中的最後一個結點
}
void printl(SLList L)
{ // 按鏈表輸出靜態鏈表
int i=L.r[0].next,j;
while(i)
{
for(j=L.keynum-1;j>=0;j--)
printf("%c",L.r[i].keys[j]);
printf(" ");
i=L.r[i].next;
}
}
void RadixSort(SLList &L)
{ // L是採用靜態鏈表表示的順序表。對L作基數排序,使得L成為按關鍵字
// 自小到大的有序靜態鏈表,L.r[0]為頭結點。演算法10.17
int i;
ArrType f,e;
for(i=0;i<L.recnum;++i)
L.r[i].next=i+1;
L.r[L.recnum].next=0; // 將L改造為靜態鏈表
for(i=0;i<L.keynum;++i)
{ // 按最低位優先依次對各關鍵字進行分配和收集
Distribute(L.r,i,f,e); // 第i趟分配
Collect(L.r,f,e); // 第i趟收集
printf("第%d趟收集後:\n",i+1);
printl(L);
printf("\n");
}
}
void print(SLList L)
{ // 按數組序號輸出靜態鏈表
int i,j;
printf("keynum=%d recnum=%d\n",L.keynum,L.recnum);
for(i=1;i<=L.recnum;i++)
{
printf("keys=");
for(j=L.keynum-1;j>=0;j--)
printf("%c",L.r[i].keys[j]);
printf(" otheritems=%d next=%d\n",L.r[i].otheritems,L.r[i].next);
}
}
void Sort(SLList L,int adr[]) // 改此句(類型)
{ // 求得adr[1..L.length],adr[i]為靜態鏈表L的第i個最小記錄的序號
int i=1,p=L.r[0].next;
while(p)
{
adr[i++]=p;
p=L.r[p].next;
}
}
void Rearrange(SLList &L,int adr[]) // 改此句(類型)
{ // adr給出靜態鏈表L的有序次序,即L.r[adr[i]]是第i小的記錄。
// 本演算法按adr重排L.r,使其有序。演算法10.18(L的類型有變)
int i,j,k;
for(i=1;i<L.recnum;++i) // 改此句(類型)
if(adr[i]!=i)
{
j=i;
L.r[0]=L.r[i]; // 暫存記錄L.r[i]
while(adr[j]!=i)
{ // 調整L.r[adr[j]]的記錄到位直到adr[j]=i為止
k=adr[j];
L.r[j]=L.r[k];
adr[j]=j;
j=k; // 記錄按序到位
}
L.r[j]=L.r[0];
adr[j]=j;
}
}
#define N 10
void main()
{
RedType d[N]={{278,1},{109,2},{63,3},{930,4},{589,5},{184,6},{505,7},{269,8},{8,9},{83,10}};
SLList l;
int *adr;
InitList(l,d,N);
printf("排序前(next域還沒賦值):\n");
print(l);
RadixSort(l);
printf("排序後(靜態鏈表):\n");
print(l);
adr=(int*)malloc((l.recnum)*sizeof(int));
Sort(l,adr);
Rearrange(l,adr);
printf("排序後(重排記錄):\n");
print(l);
}
/*******************************************/
//歸並排序
#include<stdio.h>
typedef int InfoType; // 定義其它數據項的類型
#define EQ(a,b) ((a)==(b))
#define LT(a,b) ((a)<(b))
#define LQ(a,b) ((a)<=(b))
#define MAXSIZE 20 // 一個用作示例的小順序表的最大長度
typedef int KeyType; // 定義關鍵字類型為整型
struct RedType // 記錄類型
{
KeyType key; // 關鍵字項
InfoType otherinfo; // 其它數據項,具體類型在主程中定義
};
struct SqList // 順序表類型
{
RedType r[MAXSIZE+1]; // r[0]閑置或用作哨兵單元
int length; // 順序表長度
};
void Merge(RedType SR[],RedType TR[],int i,int m,int n)
{ // 將有序的SR[i..m]和SR[m+1..n]歸並為有序的TR[i..n] 演算法10.12
int j,k,l;
for(j=m+1,k=i;i<=m&&j<=n;++k) // 將SR中記錄由小到大地並入TR
if LQ(SR[i].key,SR[j].key)
TR[k]=SR[i++];
else
TR[k]=SR[j++];
if(i<=m)
for(l=0;l<=m-i;l++)
TR[k+l]=SR[i+l]; // 將剩餘的SR[i..m]復制到TR
if(j<=n)
for(l=0;l<=n-j;l++)
TR[k+l]=SR[j+l]; // 將剩餘的SR[j..n]復制到TR
}
void MSort(RedType SR[],RedType TR1[],int s, int t)
{ // 將SR[s..t]歸並排序為TR1[s..t]。演算法10.13
int m;
RedType TR2[MAXSIZE+1];
if(s==t)
TR1[s]=SR[s];
else
{
m=(s+t)/2; // 將SR[s..t]平分為SR[s..m]和SR[m+1..t]
MSort(SR,TR2,s,m); // 遞歸地將SR[s..m]歸並為有序的TR2[s..m]
MSort(SR,TR2,m+1,t); // 遞歸地將SR[m+1..t]歸並為有序的TR2[m+1..t]
Merge(TR2,TR1,s,m,t); // 將TR2[s..m]和TR2[m+1..t]歸並到TR1[s..t]
}
}
void MergeSort(SqList &L)
{ // 對順序表L作歸並排序。演算法10.14
MSort(L.r,L.r,1,L.length);
}
void print(SqList L)
{
int i;
for(i=1;i<=L.length;i++)
printf("(%d,%d)",L.r[i].key,L.r[i].otherinfo);
printf("\n");
}
#define N 7
void main()
{
RedType d[N]={{49,1},{38,2},{65,3},{97,4},{76,5},{13,6},{27,7}};
SqList l;
int i;
for(i=0;i<N;i++)
l.r[i+1]=d[i];
l.length=N;
printf("排序前:\n");
print(l);
MergeSort(l);
printf("排序後:\n");
print(l);
}
/**********************************************/
//起泡排序
#include<string.h>
#include<ctype.h>
#include<malloc.h> // malloc()等
#include<limits.h> // INT_MAX等
#include<stdio.h> // EOF(=^Z或F6),NULL
#include<stdlib.h> // atoi()
#include<io.h> // eof()
#include<math.h> // floor(),ceil(),abs()
#include<process.h> // exit()
#include<iostream.h> // cout,cin
// 函數結果狀態代碼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INFEASIBLE -1
typedef int Status;
typedef int Boolean;
#define N 8
void bubble_sort(int a[],int n)
{ // 將a中整數序列重新排列成自小至大有序的整數序列(起泡排序)
int i,j,t;
Status change;
for(i=n-1,change=TRUE;i>1&&change;--i)
{
change=FALSE;
for(j=0;j<i;++j)
if(a[j]>a[j+1])
{
t=a[j];
a[j]=a[j+1];
a[j+1]=t;
change=TRUE;
}
}
}
void print(int r[],int n)
{
int i;
for(i=0;i<n;i++)
printf("%d ",r[i]);
printf("\n");
}
void main()
{
int d[N]={49,38,65,97,76,13,27,49};
printf("排序前:\n");
print(d,N);
bubble_sort(d,N);
printf("排序後:\n");
print(d,N);
}
/****************************************************/
//簡單選擇排序
#include<stdio.h>
typedef int InfoType; // 定義其它數據項的類型
#define MAXSIZE 20 // 一個用作示例的小順序表的最大長度
typedef int KeyType; // 定義關鍵字類型為整型
struct RedType // 記錄類型
{
KeyType key; // 關鍵字項
InfoType otherinfo; // 其它數據項,具體類型在主程中定義
};
struct SqList // 順序表類型
{
RedType r[MAXSIZE+1]; // r[0]閑置或用作哨兵單元
int length; // 順序表長度
};
int SelectMinKey(SqList L,int i)
{ // 返回在L.r[i..L.length]中key最小的記錄的序號
KeyType min;
int j,k;
k=i; // 設第i個為最小
min=L.r[i].key;
for(j=i+1;j<=L.length;j++)
if(L.r[j].key<min) // 找到更小的
{
k=j;
min=L.r[j].key;
}
return k;
}
void SelectSort(SqList &L)
{ // 對順序表L作簡單選擇排序。演算法10.9
int i,j;
RedType t;
for(i=1;i<L.length;++i)
{ // 選擇第i小的記錄,並交換到位
j=SelectMinKey(L,i); // 在L.r[i..L.length]中選擇key最小的記錄
if(i!=j)
{ // 與第i個記錄交換
t=L.r[i];
L.r[i]=L.r[j];
L.r[j]=t;
}
}
}
void print(SqList L)
{
int i;
for(i=1;i<=L.length;i++)
printf("(%d,%d)",L.r[i].key,L.r[i].otherinfo);
printf("\n");
}
#define N 8
void main()
{
RedType d[N]={{49,1},{38,2},{65,3},{97,4},{76,5},{13,6},{27,7},{49,8}};
SqList l;
int i;
for(i=0;i<N;i++)
l.r[i+1]=d[i];
l.length=N;
printf("排序前:\n");
print(l);
SelectSort(l);
printf("排序後:\n");
print(l);
}
/************************************************/
//樹形選擇排序
#include<string.h>
#include<ctype.h>
#include<malloc.h> // malloc()等
#include<limits.h> // INT_MAX等
#include<stdio.h> // EOF(=^Z或F6),NULL
#include<stdlib.h> // atoi()
#include<io.h> // eof()
#include<math.h> // floor(),ceil(),abs()
#include<process.h> // exit()
#include<iostream.h> // cout,cin
// 函數結果狀態代碼
#define TRUE 1
#define FALSE 0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define INFEASIBLE -1
typedef int Status; // Status是函數的類型,其值是函數結果狀態代碼,如OK等
typedef int Boolean; // Boolean是布爾類型,其值是TRUE或FALSE
typedef int InfoType; // 定義其它數據項的類型
#define MAXSIZE 20 // 一個用作示例的小順序表的最大長度
typedef int KeyType; // 定義關鍵字類型為整型
struct RedType // 記錄類型
{
KeyType key; // 關鍵字項
InfoType otherinfo; // 其它數據項,具體類型在主程中定義
};
struct SqList // 順序表類型
{
RedType r[MAXSIZE+1]; // r[0]閑置或用作哨兵單元
int length; // 順序表長度
};
void TreeSort(SqList &L)
{ // 樹形選擇排序
int i,j,j1,k,k1,l,n=L.length;
RedType *t;
l=(int)ceil(log(n)/log(2))+1; // 完全二叉樹的層數
k=(int)pow(2,l)-1; // l層完全二叉樹的結點總數
k1=(int)pow(2,l-1)-1; // l-1層完全二叉樹的結點總數
t=(RedType*)malloc(k*sizeof(RedType)); // 二叉樹採用順序存儲結構
for(i=1;i<=n;i++) // 將L.r賦給葉子結點
t[k1+i-1]=L.r[i];
for(i=k1+n;i<k;i++) // 給多餘的葉子的關鍵字賦無窮大
t[i].key=INT_MAX;
j1=k1;
j=k;
while(j1)
{ // 給非葉子結點賦值
for(i=j1;i<j;i+=2)
t[i].key<t[i+1].key?(t[(i+1)/2-1]=t[i]):(t[(i+1)/2-1]=t[i+1]);
j=j1;
j1=(j1-1)/2;
}
for(i=0;i<n;i++)
{
L.r[i+1]=t[0]; // 將當前最小值賦給L.r[i]
j1=0;
for(j=1;j<l;j++) // 沿樹根找結點t[0]在葉子中的序號j1
t[2*j1+1].key==t[j1].key?(j1=2*j1+1):(j1=2*j1+2);
t[j1].key=INT_MAX;
while(j1)
{
j1=(j1+1)/2-1; // 序號為j1的結點的雙親結點序號
t[2*j1+1].key<=t[2*j1+2].key?(t[j1]=t[2*j1+1]):(t[j1]=t[2*j1+2]);
}
}
free(t);
}
void print(SqList L)
{
int i;
for(i=1;i<=L.length;i++)
printf("(%d,%d)",L.r[i].key,L.r[i].otherinfo);
printf("\n");
}
#define N 8
void main()
{
RedType d[N]={{49,1},{38,2},{65,3},{97,4},{76,5},{13,6},{27,7},{49,8}};
SqList l;
int i;
for(i=0;i<N;i++)
l.r[i+1]=d[i];
l.length=N;
printf("排序前:\n");
print(l);
TreeSort(l);
printf("排序後:\n");
print(l);
}
/****************************/
//堆排序
#include<stdio.h>
typedef int InfoType; // 定義其它數據項的類型
#define EQ(a,b) ((a)==(b))
#define LT(a,b) ((a)<(b))
#define LQ(a,b) ((a)<=(b))
#define MAXSIZE 20 // 一個用作示例的小順序表的最大長度
typedef int KeyType; // 定義關鍵字類型為整型
struct RedType // 記錄類型
{
KeyType key; // 關鍵字項
InfoType otherinfo; // 其它數據項,具體類型在主程中定義
};
struct SqList // 順序表類型
{
RedType r[MAXSIZE+1]; // r[0]閑置或用作哨兵單元
int length; // 順序表長度
};
typedef SqList HeapType; // 堆採用順序表存儲表示
void HeapAdjust(HeapType &H,int s,int m) // 演算法10.10
{ // 已知H.r[s..m]中記錄的關鍵字除H.r[s].key之外均滿足堆的定義,本函數
// 調整H.r[s]的關鍵字,使H.r[s..m]成為一個大頂堆(對其中記錄的關鍵字而言)
RedType rc;
int j;
rc=H.r[s];
for(j=2*s;j<=m;j*=2)
{ // 沿key較大的孩子結點向下篩選
if(j<m&<(H.r[j].key,H.r[j+1].key))
++j; // j為key較大的記錄的下標
if(!LT(rc.key,H.r[j].key))
break; // rc應插入在位置s上
H.r[s]=H.r[j];
s=j;
}
H.r[s]=rc; // 插入
}
void HeapSort(HeapType &H)
{ // 對順序表H進行堆排序。演算法10.11
RedType t;
int i;
for(i=H.length/2;i>0;--i) // 把H.r[1..H.length]建成大頂堆
HeapAdjust(H,i,H.length);
for(i=H.length;i>1;--i)
{ // 將堆頂記錄和當前未經排序子序列H.r[1..i]中最後一個記錄相互交換
t=H.r[1];
H.r[1]=H.r[i];
H.r[i]=t;
HeapAdjust(H,1,i-1); // 將H.r[1..i-1]重新調整為大頂堆
}
}
void print(HeapType H)
{
int i;
for(i=1;i<=H.length;i++)
printf("(%d,%d)",H.r[i].key,H.r[i].otherinfo);
printf("\n");
}
#define N 8
void main()
{
RedType d[N]={{49,1},{38,2},{65,3},{97,4},{76,5},{13,6},{27,7},{49,8}};
HeapType h;
int i;
for(i=0;i<N;i++)
h.r[i+1]=d[i];
h.length=N;
printf("排序前:\n");
print(h);
HeapSort(h);
printf("排序後:\n");
print(h);
}
⑸ c語言寫的圖書管理系統程序中,怎麼實現模糊查找與圖書分類求一個演算法,謝謝!!
用sql語句模糊查詢。 select * from [表名] where [圖書名稱] like '%關鍵字%'
⑹ 求C語言代碼
第1章 java語言基礎知識
1.4基本數據類型與表達式
1.4.1變數與常量
標識符命名的規則 必須字母、「_」或「¥」開頭
final聲明了一個常量
1.4.2基本數據類型
數字型 布爾型boolean 字元型char
1.4.3表達式與運算符
1.4.4類型轉換
擴展轉換
窄化轉換
1.5數組
1、數組聲明 int[] arryname; int[] a=new int[8];
2、數組的初始化:
3、數組元素的引用
第2章 類與對象的基本概念
2.1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特徵
1、抽象(過程抽象和數據抽象)
2、封裝
3、繼承(繼承與派生、派生、重用)Java只支持單繼承
4、多態
2.2類與對象
1、類和對象的含義(類是對象的抽象,是對象的模板;對象是類的實例)
2、類的聲明
[public][abstract/final] class 類名稱[<Type {,Type}>][extends 父類名稱][implements 介面名稱列表]{
成員變數(變數成員聲明及初始化)
成員方法(方法聲明及方法體)
}(類體)
3、對象的創建
類名 對象名 = new 類名(實參列表);
or
類名 對象名;
對象名=new 類名();
4、類的數據成員
沒有static修飾的變數稱為實例變數,有static修飾的變數稱為類變數
實例變數:<實例名>.<實例變數名>, x.radious
類變數:<實例名/類名>.<類變數名> x.PI Circle.PI(類變數在整個類中只有一個值)
5、類的方法成員
[public|protected|private][static][final][abstract][native][synchronized][<Type{,Type}>]返回類型 方法名([參數列表])
{
方法體
}
<對象名>.<方法名>([參數列表])
實例方法:
類方法:要加static修飾符,類方法表示具體實例的類中對象的共有行為,在使用時可以將類方法發送給類名
6、成員的訪問許可權getF方法,set方法,this的用法(若形參與實參變數名相同,在實參變數前加this)
2.3對象初始化和回收
構造方法:作用、特徵
構造函數是寫在類體中的。
特徵:構造方法的方法名與類名相同,構造方法沒有返回類型,構造方法通常被聲明為公有的(public),構造方法可以有多個參數,構造方法主要作用是完成對象的初始化工作,構造方法不能再程序中顯示的調用,在生成一個對象時系統會紫銅調用該類的構造方法為新生成的對象初始化。
第3章 類的方法
增強型for循環
for(數組類型 變數名:數組名){
}
第4章 類的重用
4.1類的繼承
1、繼承的含義和作用
派生出來了類稱為子類
已有的類稱為超類(父類)、基類
java只支持單繼承,通過介面來實現多繼承
2、繼承語法
[ClassModifier] class ClassName [extends SuperClassName] [implement interface]
{}//類體
子類不能直接訪問從父類中繼承的私有屬性及方法,但可以使用公有(及保護)方法進行訪問。可以用get()方法來獲取
3、隱藏和覆蓋
隱藏和覆蓋是指子類對從父類繼承來的屬性變數及方法可以重新加以定義。
屬性的隱藏:子類對父類繼承來的屬性變數重新加以定義,則從父類的繼承的屬性將被隱藏。super.域名來訪問被隱藏的父類域。
子類不能繼承父類中的靜態屬性,但可以對父類中的靜態屬性進行操作。
方法的覆蓋:如果子類不需要使用從父類繼承來的方法功能,則可以聲明自己的方法。在聲明的過程中,使用相同的方法名及參數,但執行不同的功能。
4、繼承時的構造方法
構造方法是類的一種特殊方法,他可以重載,但不能從父類繼承。
可以調用父類的構造方法super(),存在於子類構造函數的第一行。
4.2Object類
1、Object類是所有類的父類,處在類層次最高點
2、equals()方法:數值上相等 ,兩個對象具有相同的類型及相同的屬性值。
3、Object類中的equals()方法,因此所有類都繼承了equals()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判斷兩個對象是否同一;如果要判斷兩個對象是否屬性相同,則不能使用Object類中繼承的equals()方法,而是在在類中聲明對equals()的重寫
4、等號==:同一,如果兩個引用變數指向的是同一個對象
4.3終結類與終結方法
1、終結類:含義 特點
如果一個類被Final修飾符定義,說明這個類不可能有子類,即final類不能有派生類
通常有固定的作用、用來完成某種標准功能的類,不能被繼承以達到修改的目的
2、終結方法:含義 特點
final修飾符所修飾的方法是功能和內部語句不能被更改的最終方法,,不能被派生類覆蓋,即不能被重新改寫
4.4抽象類
1、抽象類:含義、特徵
所謂抽象類就是不能使用new 方法進行實例化的類,即沒有具體實例對象的類。一個類被聲明為抽象類時,要在這個類前加修飾符abstract。
public abstract class Shape{
//類體
}
作用是讓其他類來繼承它的抽象化的特徵,在抽象類中可以包括被他的所有子類共享的公共屬性,不能作為模板創造實例
抽象類有構造函數
2、抽象方法:含義 特徵
public abstract <returnType><methodName>(…);//沒有方法體
返回類型 方法名
一個抽象類的子類如果不是抽象類,則他必須為父類中所有抽象方法書寫方法體,即重寫父類中所有的抽象方法,只有抽象類才能擁有抽象方法,除了抽象方法,抽象類還包括非抽象類。
4.6類的組合
1、繼承:縱向
2、組合:橫向
第5章介面與多態
5.1介面
1、介面含義
與抽象類不同的是:介面允許在看起來不相乾的類之間定義共同行為
2、介面的聲明
[介面修飾符] interface 介面名稱 [<Type,{,Type}>][extends 父類名]{…//方法的原型聲明或靜態常量
}
介面中聲明的方法都是抽象方法
在介面聲明中,Java允許省略數據成員的final關鍵字、方法public及abstract關鍵字
3、介面的特徵
4、介面的實現
利用介面構造類的過程,稱為介面的實現
[類修飾符]class 類名稱 implements 介面名稱{};
完成介面的類必須實現介面中的所有抽象方法,注意在實現一個介面的時候,來自介面的方法必須聲明成public。具體實現一個介面後,就獲得了一個普通的類,可以用標準的方式對其進行擴充。
5、多重繼承
一個類可以有多個介面,可實現多繼承。
[類修飾符]class 類名稱 Implements 介面1,介面2….
{
….
}
6、介面的擴展(繼承)
interface 子介面的名稱 extends 父介面的名稱1,父介面的名稱2,……
{……
}
5.2塑型
1、塑型的含義(自定義對象類型的轉換)
對象只能被塑性為任何一個父類類型,對象所屬的類實現的一個介面,或者回到他自己所在的類。
2、塑料的原則
對於對象,塑性並不是轉換,而僅僅是將對象暫時當成更一般的對象來對待,並沒有改變其類型。
3、方法的查找(實例方法)
當子類對象塑性成父類之後,若子類和父類有共同的方法,則先在子類中調用此方法,如果不存在,才會到父類中調用該方法。
5.3多態的概念
1、多態:含義 作用
2、綁定的概念
3、多態的應用(二次分發)
5.5構造方法與多態
構造方法不存在多態
第8章多線程
8.1多線程編程基礎
1、線程的概念
如果要實現一個程序中多段代碼同時並發執行,急需要產生多個線程,並指定每個線程上所要運行的程序段,這就是多線程,有兩種方法:繼承Thread類和實現Runnable 介面
2、用Thread類實現多線程
class TestThread extends Thread{//聲明一個類繼承Thread類
public void run(){
for(int i=0;i<20;i++){
System.out.println("執行了自定義線程"+i);
}
System.out.println("自定義線程結束!");
}
}
/*1.聲明類,繼承Thread類
2.重寫Thread類的Run方法
3.定義對象,調用線程start()方法
start作用:
啟動線程
調用run方法
*/
public class Test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Thread tt=new TestThread();
tt.start();
for(int i=0;i<20;i++){
System.out.println("執行了主線程"+i);
}
System.out.println("主線程結束!");
}
}
——————————————————test2————————————————
class TestTicket extends Thread{
private int num=20;
public void run(){
while(num>0){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num--);
}
}
}
public class Test2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Ticket tt0=new TestTicket();
TestTicket tt1=new TestTicket();
TestTicket tt2=new TestTicket();
tt0.start();
tt1.start();
tt2.start();
}
}
3、用Runnable介面實現多線程
/*1.聲明類TestTicket,實現Runnable介面
* 2.在TestTicket類中,重寫Runnable介面的Run()方法
* 3.在main方法中,建立TestTicket類的對象tt
* 4.聲明Thread類的對象t0,t1,t2,用tt作為調用構造方法的實參Thread t0=new Thread(tt)
*
*
* 3.通過Thread類建立線程對象
* 4.將Runnable介面的子類對象作為調用Thread類的構造方法
* 5.調用Thread類的start()方法,開啟線程,並調用Runnable介面子類TestTicket的run()方法*/
class TestTicket implements Runnable{
private int num=1000;
private Object obj=new Object();
public void run() {
while(true){
synchronized(obj){
if(num>0){
try {
Thread.sleep(1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num);
num--;
}
}
}
}
}
public class Test3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stTicket tt=new TestTicket();
Thread t0=new Thread(tt);//public Thread(Runnable target)target的取值是Runable介面子類的對象
Thread t1=new Thread(tt);
Thread t2=new Thread(tt);
t0.start();
t1.start();
t2.start();//1.開啟線程2.調用tt對象的run方法,t0,t1,t2處理的對象是tt,三個線程共享tt的數據
//Thread t3=new Thread();
//t3.start();//1.開啟線程2.調用Thread類的run方法是空的
}
}4、多線程間的同步控制
⑺ C語言是什麼 要怎麼編 用什麼編
C語言是一種計算機程序設計語言。它既有高級語言的特點,又具有匯編語言的特點。它可以作為系統設計語言,編寫工作系統應用程序,也可以作為應用程序設計語言,編寫不依賴計算機硬體的應用程序。因此,它的應用范圍廣泛。
C語言對操作系統和系統使用程序以及需要對硬體進行操作的場合,用C語言明顯優於其它解釋型高級語言,有一些大型應用軟體也是用C語言編寫的。
C語言具有繪圖能力強,可移植性,並具備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因此適於編寫系統軟體,三維,二維圖形和動畫。它是數值計算的高級語言。
常用的C語言IDE(集成開發環境)有Microsoft Visual C++,Borland C++,Watcom C++ ,Borland C++ ,Borland C++ Builder,Borland C++ 3.1 for DOS,Watcom C++ 11.0 for DOS,GNU DJGPP C++ ,Lccwin32 C Compiler 3.1,Microsoft C,High C,Turbo C等等......
C語言的缺點
1. C語言的缺點主要是表現在數據的封裝性上,這一點使得C在數據的安全性上做的有很大缺陷,這也是C和C++的一大區別。
2. C語言的語法限制不太嚴格,對變數的類型約束不嚴格,影響程序的安全性,對數組下標越界不作檢查等。從應用的角度,C語言比其他高級語言較難掌握。
[C語言指針]
指針就是C語言的一大特色,可以說C語言優於其它高級語言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它有指針操作可以直接進行靠近硬體的操作,但是C的指針操作也給它帶來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C++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進,在保留了指針操作的同時又增強了安全性。Java取消了指針操作,提高了安全性。
C源程序的結構特點
1.一個C語言源程序可以由一個或多個源文件組成。
2.每個源文件可由一個或多個函數組成。
3.一個源程序不論由多少個文件組成,都有一個且只能有一個main函數,即主函數。
4.源程序中可以有預處理命令(include 命令僅為其中的一種),預處理命令通常應放在源文件或源程序的最前面。
5.每一個說明,每一個語句都必須以分號結尾。但預處理命令,函數頭和花括弧「}」之後不能加分號。
6.標識符,關鍵字之間必須至少加一個空格以示間隔。若已有明顯的間隔符,也可不再加空格來間隔。
學習C語言
在初學C語言時,可能會遇到有些問題理解不透,或者表達方式與以往數學學習中不同(如運算符等),這就要求不氣餒,不明白的地方多問多想,鼓足勇氣進行學習,待學完後面的章節知識,前面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一方面我感覺是我們同學最欠缺,大多學不好的就是因為一開始遇到困難就放棄,曾經和好多同學談他的問題,回答是聽不懂、不想聽、放棄這樣三個過程,我反問,這節課你聽過課嗎?回答又是沒有,根本就沒聽過課,怎麼說自己聽不懂呢?相應的根本就沒學習,又談何學的好?
學習C語言始終要記住「曙光在前頭」和「千金難買回頭看」,「千金難買回頭看」是學習知識的重要方法,就是說,學習後面的知識,不要忘了回頭弄清遺留下的問題和加深理解前面的知識,這是我們學生最不易做到的,然而卻又是最重要的。學習C語言就是要經過幾個反復,才能前後貫穿,積累應該掌握的C知識。
那麼,我們如何學好《C程序設計》呢?
一.學好C語言的運算符和運算順序
這是學好《C程序設計》的基礎,C語言的運算非常靈活,功能十分豐富,運算種類遠多於其它程序設計語言。在表達式方面較其它程序語言更為簡潔,如自加、自減、逗號運算和三目運算使表達式更為簡單,但初學者往往會覺的這種表達式難讀,關鍵原因就是對運算符和運算順序理解不透不全。當多種不同運算組成一個運算表達式,即一個運算式中出現多種運算符時,運算的優先順序和結合規則顯得十分重要。在學習中,只要我們對此合理進行分類,找出它們與我們在數學中所學到運算之間的不同點之後,記住這些運算也就不困難了,有些運算符在理解後更會牢記心中,將來用起來得心應手,而有些可暫時放棄不記,等用到時再記不遲。
先要明確運算符按優先順序不同分類,《C程序設計》運算符可分為15種優先順序,從高到低,優先順序為1 ~ 15,除第2、3級和第14級為從右至左結合外,其它都是從左至右結合,它決定同級運算符的運算順序.
二.學好C語言的四種程序結構
(1)順序結構
順序結構的程序設計是最簡單的,只要按照解決問題的順序寫出相應的語句就行,它的執行順序是自上而下,依次執行。
例如;a = 3,b = 5,現交換a,b的值,這個問題就好像交換兩個杯子水,這當然要用到第三個杯子,假如第三個杯子是c,那麼正確的程序為: c = a; a = b; b = c; 執行結果是a = 5,b = c = 3如果改變其順序,寫成:a = b; c = a; b = c; 則執行結果就變成a = b = c = 5,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初學者最容易犯這種錯誤。順序結構可以獨立使用構成一個簡單的完整程序,常見的輸入、計算,輸出三步曲的程序就是順序結構,例如計算圓的面積,其程序的語句順序就是輸入圓的半徑 r,計算s = 3.14159*r*r,輸出圓的面積s。不過大多數情況下順序結構都是作為程序的一部分,與其它結構一起構成一個復雜的程序,例如分支結構中的復合語句、循環結構中的循環體等。
(2) 分支結構
順序結構的程序雖然能解決計算、輸出等問題,但不能做判斷再選擇。對於要先做判斷再選擇的問題就要使用分支結構。分支結構的執行是依據一定的條件選擇執行路徑,而不是嚴格按照語句出現的物理順序。分支結構的程序設計方法的關鍵在於構造合適的分支條件和分析程序流程,根據不同的程序流程選擇適當的分支語句。分支結構適合於帶有邏輯或關系比較等條件判斷的計算,設計這類程序時往往都要先繪制其程序流程圖,然後根據程序流程寫出源程序,這樣做把程序設計分析與語言分開,使得問題簡單化,易於理解。程序流程圖是根據解題分析所繪制的程序執行流程圖。
學習分支結構不要被分支嵌套所迷惑,只要正確繪制出流程圖,弄清各分支所要執行的功能,嵌套結構也就不難了。嵌套只不過是分支中又包括分支語句而已,不是新知識,只要對雙分支的理解清楚,分支嵌套是不難的。下面我介紹幾種基本的分支結構。
①if(條件)
{
分支體
}
這種分支結構中的分支體可以是一條語句,此時「{ }」可以省略,也可以是多條語句即復合語句。它有兩條分支路徑可選,一是當條件為真,執行分支體,否則跳過分支體,這時分支體就不會執行。如:要計算x的絕對值,根據絕對值定義,我們知道,當x>=0時,其絕對值不變,而x<0時其絕對值是為x的反號,因此程序段為:if(x<0) x=-x;
②if(條件)
{分支1}
else
{分支2}
這是典型的分支結構,如果條件成立,執行分支1,否則執行分支2,分支1和分支2都可以是1條或若干條語句構成。如:求ax^2+bx+c=0的根
分析:因為當b^2-4ac>=0時,方程有兩個實根,否則(b^2-4ac<0)有兩個共軛復根。其程序段如下:
d=b*b-4*a*c;
if(d>=0)
{x1=(-b+sqrt(d))/2a;
x2=(-b-sqrt(d))/2a;
printf(「x1=%8.4f,x2=%8.4f\n」,x1,x2);
}
else
{r=-b/(2*a);
i =sqrt(-d)/(2*a);
printf(「x1=%8.4f+%8.4fi\n」r, i);
printf(「x2=%8.4f-%8.4fi\n」r,i)
}
③嵌套分支語句:其語句格式為:
if(條件1) {分支1};
else if(條件2) {分支2}
else if(條件3) {分支3}
……
else if(條件n) {分支n}
else {分支n+1}
嵌套分支語句雖可解決多個入口和出口的問題,但超過3重嵌套後,語句結構變得非常復雜,對於程序的閱讀和理解都極為不便,建議嵌套在3重以內,超過3重可以用下面的語句。
④switch開關語句:該語句也是多分支選擇語句,到底執行哪一塊,取決於開關設置,也就是表達式的值與常量表達式相匹配的那一路,它不同if… else 語句,它的所有分支都是並列的,程序執行時,由第一分支開始查找,如果相匹配,執行其後的塊,接著執行第2分支,第3分支……的塊,直到遇到break語句;如果不匹配,查找下一個分支是否匹配。這個語句在應用時要特別注意開關條件的合理設置以及break語句的合理應用。
(3)循環結構:
循環結構可以減少源程序重復書寫的工作量,用來描述重復執行某段演算法的問題,這是程序設計中最能發揮計算機特長的程序結構,C語言中提供四種循環,即 goto循環、while循環、do –while循環和for循環。四種循環可以用來處理同一問題,一般情況下它們可以互相代替換,但一般不提倡用goto循環,因為強制改變程序的順序經常會給程序的運行帶來不可預料的錯誤,在學習中我們主要學習while、do…while、for三種循環。常用的三種循環結構學習的重點在於弄清它們相同與不同之處,以便在不同場合下使用,這就要清楚三種循環的格式和執行順序,將每種循環的流程圖理解透徹後就會明白如何替換使用,如把while循環的例題,用for語句重新編寫一個程序,這樣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作用。特別要注意在循環體內應包含趨於結束的語句(即循環變數值的改變),否則就可能成了一個死循環,這是初學者的一個常見錯誤。
在學完這三個循環後,應明確它們的異同點:用while和do…while循環時,循環變數的初始化的操作應在循環體之前,而for循環一般在語句1中進行的;while 循環和for循環都是先判斷表達式,後執行循環體,而do…while循環是先執行循環體後判斷表達式,也就是說do…while的循環體最少被執行一次,而while 循環和for就可能一次都不執行。另外還要注意的是這三種循環都可以用break語句跳出循環,用continue語句結束本次循環,而goto語句與 if構成的循環,是不能用break和 continue語句進行控制的。
順序結構、分支結構和循環結構並不彼此孤立的,在循環中可以有分支、順序結構,分支中也可以有循環、順序結構,其實不管哪種結構,我們均可廣義的把它們看成一個語句。在實際編程過程中常將這三種結構相互結合以實現各種演算法,設計出相應程序,但是要編程的問題較大,編寫出的程序就往往很長、結構重復多,造成可讀性差,難以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將C程序設計成模塊化結構。
(4)模塊化程序結構
C語言的模塊化程序結構用函數來實現,即將復雜的C程序分為若干模塊,每個模塊都編寫成一個C函數,然後通過主函數調用函數及函數調用函數來實現一大型問題的C程序編寫,因此常說:C程序=主函數+子函數。 因此,對函數的定義、調用、值的返回等中要尤其注重理解和應用,並通過上機調試加以鞏固。
三.掌握一些簡單的演算法
編程其實一大部分工作就是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再以相應的編程語言寫出代碼。這就要求掌握演算法,根據我們的《C程序設計》教學大綱中,只要求我們掌握一些簡單的演算法,在掌握這些基本演算法後,要完成對問題的分析就容易了。如兩個數的交換、三個數的比較、選擇法排序和冒泡法排序,這就要求我們要清楚這些演算法的內在含義
結語:當我們把握好上述幾方面後,只要同學們能克服畏難、厭學、上課能專心聽講,做好練習與上機調試,其實C語言並不難學
C源程序的關鍵字---------------------------------------------------------------------------------------
所謂關鍵字就是已被C語言本身使用, 不能作其它用途使用的字。例如關鍵字不能用作變數名、函數名等
由ANSI標準定義的C語言關鍵字共32個 :
auto double int struct break else long switch case enum register typedef char extern return union const float short unsigned continue for signed void default goto sizeof volatile do if while static
根據關鍵字的作用,可分其為數據類型關鍵字、控制語句關鍵字、存儲類型關鍵字和其它關鍵字四類。
1 數據類型關鍵字(12個):
(1) char :聲明字元型變數或函數
(2) double :聲明雙精度變數或函數
(3) enum :聲明枚舉類型
(4) float:聲明浮點型變數或函數
(5) int: 聲明整型變數或函數
(6) long :聲明長整型變數或函數
(7) short :聲明短整型變數或函數
(8) signed:聲明有符號類型變數或函數
(9) struct:聲明結構體變數或函數
(10) union:聲明聯合數據類型
(11) unsigned:聲明無符號類型變數或函數
(12) void :聲明函數無返回值或無參數,聲明無類型指針(基本上就這三個作用)
(2)控制語句關鍵字(12個):
A循環語句
(1) for:一種循環語句(可意會不可言傳)
(2) do :循環語句的循環體
(3) while :循環語句的循環條件
(4) break:跳出當前循環
(5) continue:結束當前循環,開始下一輪循環
B條件語句
(1)if: 條件語句
(2)else :條件語句否定分支(與 if 連用)
(3)goto:無條件跳轉語句
C開關語句
(1)switch :用於開關語句
(2)case:開關語句分支
(3)default:開關語句中的「其他」分支
D
return :子程序返回語句(可以帶參數,也看不帶參數)
3 存儲類型關鍵字(4個)
(1)auto :聲明自動變數 一般不使用
(2)extern:聲明變數是在其他文件正聲明(也可以看做是引用變數)
(3)register:聲明積存器變數
(4)static :聲明靜態變數
4 其它關鍵字(4個):
(1)const :聲明只讀變數
(2)sizeof:計算數據類型長度
(3)typedef:用以給數據類型取別名(當然還有其他作用
(4)volatile:說明變數在程序執行中可被隱含地改變
⑻ 用C語言實現聚類分析演算法或者是FCM演算法源程序
為什麼總有人在這里問這么麻煩的問題呢,會有人有耐心給你寫程序嗎
⑼ 求知道動態分區最佳適應演算法模擬的c語言代碼。簡單點的短點的
動態分區分配演算法: 1.首次適應演算法(FF/first fit) 2.循環首次適應演算法(next fit) 3.最佳適應演算法(best fit) 從最小的分區開始分配 4.最壞適應演算法(worst fit) 從最大的分區開始分配 5.快速適應演算法/分類搜索法(quick fit) 將空閑分區根據其容量的大小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