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天乾地支 月 日 推演算法。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是夏歷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
歷法用天干、地支編排年號和日期,天干共十個,因此又稱為「十天干」,其排列順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個,排列順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干。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丑、卯、巳、未、酉、亥為陰支。
以一個乾和一個地支相配,排列起來,天干在前,地支在後,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陽干對陽支,陰干對陰支(陽干不配陰支,陰干不配陽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迴圈。稱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國人民過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環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天乾地支這共二十二個的符號錯綜有序,充滿圓融性與規律性。它顯示了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即時(時間)空(方位)互動,和「陰」與「陽」的作用結果。中國歷法包含了陰陽五行的思想和自然迴圈運化的規律。
年:每個干支為一年,六十個干後,又從頭算起,周而復始,循環不息。由甲子開始,滿六十年稱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稱為干支紀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開始,每個月的地支固定不變,然後依次與天干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從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剛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開始,按順序先後排列,六十日剛好是一個干支的周期。
時:由甲子時開始,但記時的地支固定不變,每天十二個時辰。
❷ 庚日怎麼算
庚日: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並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這是因為夏至以後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這種說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叫做伏天了。朔日:讀音:shuòrì農歷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當天的月亮稱為朔月,朔月是看不見的。由朔月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傍晚時分在西方的天邊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月牙兒,稱為新月。農歷每月十五是望日(因為採用的定朔法,望日可能落在十六,因此才會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個說法。)望日當天的月亮稱為望月,望月又稱滿月,月影呈圓形。人們把每月朔月,望月這樣循環的變化過程稱為朔望月。就是農歷的一個月。
❸ 月的天乾地支怎麼算
月干支的計算公式:
1、月干序=(所求年尾數+2)*2+月(份取尾數)。
2、月支序=月份+2(大於12的時候同樣減去12)。
例如:2015年5月份的干支,月干序=(5+2)*2+5=19取尾數9,則干序是壬。月支序=5+2=7則是午,則2015年5月份的干支是壬午。
(3)每月庚演算法擴展閱讀:
不同朝代年歲開始的月建地支不同。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歷。而商歷是正月建丑,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歷是正月建子,二月建丑,三月建寅。
秦歷是年開始於建亥,但仍稱十月。至漢武帝改歷,才復用夏正,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干支紀月歌訣:
干支紀月的推算較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訣為證(寅月為正月,寅為虎,又稱「五虎遁元」):
1、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丙上起。
2、乙庚之歲戊為頭,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戊上起。
3、丙辛必定尋庚起,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庚上起。
4、丁壬壬位順行流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壬上起。
5、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從甲上起。
❹ 跪求天乾地支月理數演算法
天乾地支簡稱「干支」,取義於樹木的乾和枝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wù)、己、庚、辛、壬(rén)、癸(guǐ);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mǎo)、辰(chén)、巳(sì)、午、未(wèi)、申、酉(yǒu)、戌(xū)、亥。 天乾地支組合成如下六十個計時序號,作為紀年、月、日、時的名稱,叫「干支紀年法」。六十甲子順序1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21~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40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41~50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60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用六十甲子依次紀年,六十年一個輪回。干支紀年法的新一年由立春開始,2009年的立春是二月四日,所以2009年2月4日立春之後才是己丑年,在此之前應是戊子年。公元紀年的一年以立春為界前後分屬不同的干支紀年,這一點不熟悉的人容易搞錯,應特別注意。 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第一種演算法: 如何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 不同資料演算法有所差異,有的給出公式,但本質上是一回事。這里介紹一種簡易直觀的演算法。 首先給每個天干、地支一個編號,從頭以4開始循序排下去,天干10後接1,。地支12後接1。 天干:甲4、乙5、丙6、丁7、戊8、己9、庚10、辛1、壬2、癸3 地支:子4、丑5、寅6、卯7、辰8、巳9、午10、未11、申12、酉1、戌2、亥3 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對應該尾數的天干,再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除不盡的余數在地支中查出對應該余數的地支,這樣就得到了公元紀年的干支紀年。如2003年,其尾數為3,對應的天干為「癸」;以12除2003得166,余數為11,對應的地支為未。於是2003年的干支紀年為「癸未」年。注意這是指2003年立春之後,立春之前應是「壬午」年。趙達先生在「祭文」中指出的時間是「癸未清明」,清明是立春之後的第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所以趙先生說歲在癸未,而非壬午。 第二種演算法: 1. 天干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0(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天干所對應的位數; 2. 地支演算法:用公元紀年數減3,除以12(不管商數)所得余數,就是地支所對應的位數;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例1. 我們以2010年為例; 天干演算法: 2010-3=2007, 2007/10=200餘7, 7對應天干第7位是庚,即天干為庚; 地支演算法: 2010-3=2007, 2007/12=167餘3, 3對應地支第3位是寅,即地支為寅; 綜上公元2010是用天乾地支紀年為庚寅年。為使各位信任此演算法,本人再舉一例來說明: 例2. 我們再以1987年為例; 天干演算法: 1987-3=1984, 1984/10=198餘4, 4對應天干第4位是丁,即天干為丁; 地支演算法: 1987-3=1984, 1984/12=165餘4, 4對應地支第4位是卯,即地支為卯; 綜上公元1987是用天乾地支紀年為丁卯年。 第三種演算法: 首先,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4 5 6 7 8 9 10 1 2 3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 如要將公元紀年換算成干支紀年,以公元年的尾數在天干中找出相對應。然後,將公元紀年除以12,用余數在地支中找出所對應的地支。這樣,公元紀年就換算成了干支紀年。 如:公元1995年 用該年尾數5找出對應的天干為「乙」;然後,用1995除以12得余數為3,用余數3找出相對應的地支為「亥」。 那麼,公元1995年則為農歷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 用尾數1查天干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數為1,再用余數1查找地支為「酉」。那麼,公元1861年則為農歷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數為0或者用該年除以12的余數為0,則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B> 如:公元120年 尾數0則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餘數為0,則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麼,公元120年則為庚申年。 如果公元紀年是單個數字,就用該數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如:公元6年,則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對應的「丙」和「寅」,那麼該年則為丙寅年。公元8年則為戊辰年。 </B> 公元11年,則取尾數1對應的天干中的「辛」和11對應的地支中的「未」。那麼,該年則為辛未年。 公元12年則為壬申年。 公元前紀年與干支紀年的換算 將天干、地支編號如下: 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7 6 5 4 3 2 1 10 9 8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 具體換算方法同一 如:公元前155年 用尾數5取天干中的「丙」; 155除以12得余數11,對應地支中的「戌」。那麼,該年則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則為癸丑年
❺ 怎麼才能知道哪一天是庚日
一個庚日是10天。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庚日的演算法:
冬至當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說:冬至的當天就算入九,而夏至再過三庚才入伏。
「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日,從第三個「庚」字日起便是入伏,到第四個庚日共10天為初伏。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並記載時間。
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為一個循環,故稱60花甲子。
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夏至開始,數到三個庚日就是初伏的第一天。由於夏至與第一個庚日之間的天數每年都不一樣(每年的天數都不是10的倍數。
所以,庚日並不是固定的日期,故「三庚」的天數也不是固定的,為20~29天之間。假如某年的夏至日是辛日,也就是庚日的第二天,那麼要過29天才到第3個庚日,而假如某年的夏至日就是庚日,那麼只需再過20天就到第3個庚日了。
(5)每月庚演算法擴展閱讀:
庚日與三伏的日期演算法:
三伏的日期是從夏至三個庚日後數到第四個庚日是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6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這是因為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
❻ 干支演算法,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怎麼算啊
一、年柱干支演演算法
或許你會說,知道日柱干支有什麼用,還有年柱、月柱、時柱怎麼推,一分鍾即可一推而出。
推算天干:
公元後任何年代:
公元年末位數-3=年干,負數則加10
公元前任何年代:
公元年末位數+8=年干(公式揭密:因為公元3年為癸亥年,而天干又是逢10一循環。公元4年天干是甲,而4-3=1。由於沒有公元0年,所以公元前的天干為末位數-3+1,再+10轉為正數)
推算地支:
公元後任何年代:(公元年數-3)÷12,得余數0-11為年支,負數則加12,0視做12
公元前任何年代:(公元年數-2)÷12,余數-11-0為年支,加12轉為正數,0視做12(公式揭密:類似前述)
另:⒈公元年末二位數+9=年支(適用於1800—1899年);
⒉公元年末二位數十1=年支(適用於1900—1999年);
⒊公元年末二位數+5=年支(適用於即2000—2099年);
說明:
① 年干按: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
年支按: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
註:年干支是以立春為界,而不是以春節為界的。如1964年陽歷2月4日的陰歷為十二月二十一,仍為癸卯年;但1964年陽歷2月5日的陰歷雖為十二月二十二,而此日已立春,宜做甲辰年。
二、快速推算月柱干支法
⒈推算天干: 年干x2+月數=月干,超過10則減去10的倍數到0-9,0視做10)
(公式揭密:由於甲子年的正月是丙寅月,即甲1對應丙3,推算下去,乙丑年的正月是戊寅,即乙2對應戊5,再下去是丙3對應庚7,正好每年正月的天干為年干x2+1)
⒉ 推算地支:陰歷月支是固定不變的,正月為寅(從立春當天到驚蟄前一天),二月為卯(從驚蟄當天到清明前天),三月為辰(從清明當天到立夏前一天),四月為巳(從立夏當天到芒種前一在),五月為午(從芒種當天到小暑前一天),六月為未(從小暑當天到立秋前一天),七月為申(從立秋當天到白露前一天),八月為酉(從白露當天到寒露前一天),九月為戌(從寒露當天到立冬前一天),十月為亥(從立冬當天到大雪前一天),十一月為子(從大雪當天到小寒前一天),十二月為丑(從小寒當天到立春前一天)。
注意:月干支不是以農歷每月初一為分界線,,而是以節令為准,,交節前為上個月的節令,,交節後為下個月的節令。所以我們所說的某個陰歷年份對應的干支,是該月大部分時間與其對應,而不是完全重合的。
三、快速推算時柱干支法
⒈日干x2+時支數-2=時干數
(公式揭密:因為甲子日的子時是從甲子時開始,推算下去,乙丑日對應丙子,即乙2對應丙3,再下去是丙3對應戊5,正好每日的子時天干為日干x2-1,即日干x2+時支數-2)
⒉ 時支是固定的。時辰順序是: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例:求壬午日酉時的天干。日干9x2+時支10-2=26,取6即己。故壬午日酉時的干支為己酉。
日柱干支演演算法
只要記住以下幾句口訣,日柱即可一推而出,口訣如下:
[公元紀年後兩位,
減一除四取商數;
同法除以一十二,
餘數乘五加基數;
再加月日總日數,
六十除餘日干支。]
日柱干支公式:
{〔(A-1 / 4)〕Q +〔(A-1)/12〕R×5+15+B } / 60 R =C
Q為商數。R為余數。15為基數。A為公元後兩位。B為日月總天數。
1901-2000年基數為15,2001-2100年基數為00,2101-2200年基數為44。1801-1900年基數為31,1701-1800年基數為47,1601-1700年基數為03。
試以1999年6月15日下午3:30為例,依上述方式如何求其日干支?
A:「一九○一後兩位」,即把1999年取最後兩位數,即為九十九,減一除四取商數,運算如下:(99-1)÷4=98÷4=24商數餘2,餘數2不管它,只取商數24。
B:「同法除以一十二,余數乘五加十五」,運算如下:(99-1)÷12=8餘數為2,2乘5為10,10加15為25.
C:「再加月日總日數,六十除餘日干支」月日總日數,即該年元旦到該日的總日數,很好算,以4個月為一單位,1到4月若無閏月為120天,閏二月則成121天;5到8月為123天;9到12月為122天,因逢60皆可整除,可將1到4月視為0日;5到8月為3日;9到12月為2日,外加零數日數,以今年6月15日為例,因無閏年,故1到4月為0,只需算5月31天加6月15天,31+15=46
〖李心騎按〗亦可根據口訣「單月加零雙三十,又加當月調節數;最後再加推算日,若逢閏年三月起,調節加一莫要忘。」
簡單的加上每個月的調節數。經驗證總結:
每個月的調節數如下所列:一、四、五為 0;二、六、七為1;三月為-1;八月為2;九、十月為3;十一、十二月為4;
A+B+C=24+25+46=95超過60需整除取餘數,95÷60=1餘35,35即為1999年6月15日的日干支。個位數為干,支為12(地支)餘數,故知干為5,即戊,支為35÷12=2餘11,取餘數11,地支11為戍,故干支合起來為戊戍。就這么簡單,趕快查一下萬年歷,看一不一樣。
❼ 農歷的演算法是怎麼算的
農歷一年為12或13個月,每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個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農歷基本上以19年為一周期,對應於公歷同一時間。如公歷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閏月加到哪個月,以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自冬至開始,逢單數為節氣,逢雙數為中氣,如輪到一個月只有節氣沒有中氣,即為上一個月的閏月。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7)每月庚演算法擴展閱讀
農歷是我國傳統歷法,又有陰歷、華歷、夏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歷並不是純陰歷,而是一種陰陽合歷,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歷是以陰歷(夏歷)為基礎,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所以我國的農歷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歷,而是陰陽合歷。
農歷屬於一種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歷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歷法。陰歷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歷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歷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歷年相比陽歷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一個月;為了協調陰歷年與陽歷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歷月相總天數與陽歷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❽ 怎樣算庚日什麼是庚日
庚日:我國古代用天干,地支合並記載時間。天乾的數字有10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數字是12個,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與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稱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為初伏。由於天干是10個,所以每隔10天就出現一個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閏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數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於庚日的變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三伏是一年最熱的時期,分為初伏,中伏,末伏。這是因為夏至以後夜短晝長,陽光接近直射。但夏至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這時地面吸收的熱,晚上又散發了一大部分。不過,每天吸熱多,散熱少,積累下來一天比一天熱,大約再過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氣就最熱了。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後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第一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伏,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短夜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人們常用「熱在三伏」這句話來形容盛夏的氣候特點。這種說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叫做伏天了。朔日:讀音:shuòrì農歷每月初一是朔日,朔日當天的月亮稱為朔月,朔月是看不見的。由朔月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傍晚時分在西方的天邊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月牙兒,稱為新月。農歷每月十五是望日(因為採用的定朔法,望日可能落在十六,因此才會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這個說法。)望日當天的月亮稱為望月,望月又稱滿月,月影呈圓形。人們把每月朔月,望月這樣循環的變化過程稱為朔望月。就是農歷的一個月。
(8)每月庚演算法擴展閱讀
干支記年中,庚日是指天干是庚的日子,天干有十個,所以每十天就必有一個庚日。
夏至三庚便數伏,是指夏至後第三個帶庚字的日子,並不是指第三十天。
❾ 天乾地支表示每月的幾日幾日是怎樣的
首先要能記住十大天乾和十二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乾地支紀年法首先是天干在前,地支在後,比如今年2005就為-乙酉年,先來算算天干,有個公式:
4、
5、
6、
7、
8、
9、
0、
1、
2、
3
對應的十天干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數字為年代的最後的一位數字,比如今年是2005,最後一位是5,對應的天干就是乙;
地支的演算法:用年代數除以12,後面的余數就代表某個地支,余數分別為:4、
5、
6、
7、
8、
9、
10、
11、
0(能整除)、1、
2、3,代表地支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
申、酉、戌、亥,比如2005年為例:年代末尾數為5,對應的天干為乙,2005除以12,余數為1,對應的地支為酉,所以2005年為乙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