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的區別:如何工作運行方式代表性語言有哪些各自的優勢
編譯型語言和解釋型語言的區別如下:
1. 如何工作: 編譯型語言:在編寫完成後,通過編譯器將所有源代碼一次性翻譯成機器語言,生成可執行文件。程序運行時,直接調用這些可執行文件執行。 解釋型語言:程序員在開發環境內編寫代碼,程序執行時,解釋器逐行讀取源代碼,將其翻譯成機器語言後再執行。
2. 運行方式: 編譯型語言:源代碼經過編譯後生成獨立的可執行文件,執行時無需源代碼或解釋器。 解釋型語言:源代碼在執行時需要解釋器的參與,解釋器逐行解釋並執行代碼。
3. 代表性語言: 編譯型語言:C、C++、Java。 解釋型語言:python、JavaScript、Ruby等。
4. 各自的優勢: 編譯型語言: 執行速度快:由於生成了可直接由硬體執行的機器碼,因此執行效率較高。 適合高性能需求:適用於開發操作系統、資料庫等對執行速度有較高要求的應用。 解釋型語言: 跨平台能力強:解釋器可以在不同操作系統上安裝,使得程序只需編寫一次即可在多個平台上運行。 開發效率高:由於無需編譯過程,代碼修改後可直接運行,便於調試和快速迭代。 適合跨平台需求:適用於開發網頁腳本、伺服器腳本等跨平台需求較高的應用。
B. 解釋型語言和編譯型語言的區別是什麼
一、編譯型
編譯型語言:編譯型語言在執行之前要先經過編譯過程,編譯成為一個可執行的機器語言的文件,比如exe。因為翻譯只做一遍,以後都不需要翻譯,所以執行效率高。
編譯型語言的典型代表:C語言,C++。
編譯型語言的優缺點:執行效率高,缺點是跨平台能力弱,不便調試。
二、解釋型
解釋型語言:解釋性語言編寫的程序不進行預先編譯,以文本方式存儲程序代碼。執行時才翻譯執行。程序每執行一次就要翻譯一遍。
代表語言:python,JavaScript。
優缺點:跨平台能力強,易於調,執行速度慢。
編譯型與解釋型,兩者各有利弊
前者由於程序執行速度快,同等條件下對系統要求較低,因此像開發操作系統、大型應用程序、資料庫系統等時都採用它,像C/C++、Pascal/Object Pascal(Delphi)等都是編譯語言。
而一些網頁腳本、伺服器腳本及輔助開發介面這樣的對速度要求不高、對不同系統平台間的兼容性有一定要求的程序則通常使用解釋性語言,如Java、JavaScript、VBScript、Perl、Python、Ruby、MATLAB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