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__代政治得失》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NgMTeC0u-b49BCCw7kIyDA
書名: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豆瓣評分:9.2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01
頁數:178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作者的專題演講合集,分別就中國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種種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觀與比照,敘述因革演變,指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歷史與政治的精要大義,又點明了近現代國人對傳統文化和精神的種種誤解。言簡意賅,語重心長,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政治制度史」。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歷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隻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台灣。
B. 如何評價《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評價《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一、君權相權之論囿於「君主立憲」的觀念:
剛開始聽「前言」的部分,聽到錢穆反復強調中國古代政治也有很多優點,不能以現代的民主觀念去簡單粗暴地一律斥之為封建專制,覺得他很客觀,然而仔細聽下來,發現他其實還是落進自己所批評的「窠臼」,雖不是以西方的民主觀念去套中國的古代政治,卻是以「君主立憲」的觀念去套。
從一開始對漢代的政府組織的分析,到唐、到宋、到明、到清,他始終貫徹這種觀念,將君權與相權分立,認為宰相代表著政府,因此權力在相就認定為好制度,權力在君就認定為不好。
若如此,則為何要有君呢?說到底,在保留皇帝的前提下,君權與相權類似於現代公司制下的股東與經理,論產權必定是屬於皇帝/股東,宰相/經理只是具體的經營者。
由於皇帝世襲,皇帝未必是一國之內最懂具體管理國家之道的人,猶如股東未必是最懂具體經營公司之道的人。
所以具體的經營權交給宰相/經理,主要並不是因為皇帝/股東不可能單憑一人之力做具體的經營管理之事,要知道宰相/經理同樣是不可能單憑一人之力去做具體的經營管理之事。
錢穆一味強調君奪相權一定不好,卻說不清君的作用為何,給我的感覺是他在生硬地用「君主立憲」的思想去套中國古代政治,而且還是用英國的「虛君」而不是日本明治維新時的「實君」去套。
不管怎樣,錢穆就是基於這種「權力在相就是好制度,君奪相權一定不好」的觀念,認為唐的政府制度比漢差,宋又差於唐,但都還算好。
到了明就非常糟糕了——然而明朝的「內閣制度」下明朝的皇帝長期不理事政府也照樣運行如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接近「君主立憲」的時期。
這又如何說得通呢?錢穆從政治架構上辨析中國從明代起就沒有了制度化的相權,張居正之所以被當時的朝臣目為僭越就是因為他名不正言不順,可是如此非制度化的做法卻長期實行,事實明顯不支持「非制度化」之說。
而明朝的皇帝之所以不肯理事,正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權力太小,不能隨心所欲地行事(連叫誰做爸爸都自己作不主),於是索性來個消極怠工以示抗議,這跟錢穆認定從明朝開始皇權侵奪相權又是截然相反的矛盾。
二、地方政府的優劣:
除了中央政府的制度之外,錢穆還認定地方政府制度的優劣也是如出一轍地走出一條從漢代最優、唐差於漢、宋又差於唐、明清跌到低谷的每況愈下的路線。先不細論這觀點的對錯,只說一點:從唐開始,地方政府的制度就比漢要差。
則為何這個趨勢會一直延續至明清?我發現錢穆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他認為錯誤的地方,往往都是只有批評,沒有解釋。例如後面說到明清時關於胥吏也是有批判沒解釋。
我聽下來覺得這胥吏跟《是的,大臣》中描寫的英國公務員相當類似,但顯然英國公務員與政治家的區別與流品無關。
說回地方政府的制度,錢穆一味只說漢唐之後如何如何的不好,但為什麼中國還要選擇這樣糟糕的制度呢?要知道早就有漢唐的好經驗在前,並沒有信息費用的問題啊。這其中必有局限條件的約束,導致無法「復古」。
錢穆對漢朝無限推崇,給人的感覺就有如古人崇尚周朝一般,完全沒有解釋為什麼制度往壞而不是好的方向變化,難道是要歸咎於「人心不古」?
再具體地看他的分析,他認為漢代的地方政府制度最優,是因為當時地方政府首腦的權力、地位最高,然而這種觀念豈不是與中央集權相沖突嗎?於是我突然明白了,漢代的地方政府首腦權力、地位最高可不是因為漢朝人知道這是最好的制度。
於是採用之,而是當時的中央集權程度還不強——遲至漢武帝之前都還要削藩,漢初更像是郡國制而不是郡縣制,比周朝的封建制唯一更集權的表現只是「非劉不王」而已。
劉姓王的權力那麼大,與之相應的地方政府首腦的地位當然也跟著水漲船高。
C.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吳曉波)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rvUsJVcFm5dqc-KRcwwmKA
書名:歷代經濟變革得失
作者:吳曉波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1
頁數:246
內容簡介: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再度發力!
向錢穆先生之《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時間壁壘,勾勒歷代變法全貌!
探尋中國兩千多年來經濟變革的得與失!
如果不研究歷代經濟的變革,
其實無法真正理解當前的中國!
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管仲改制變法,使得齊國一躍成為霸主,傲視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時國庫充實,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為之緩解;公元1978年,總設計師鄧小平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百年積弱的中國經濟再度崛起,重回強國之列。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歷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出了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的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鑒,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作者簡介: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主要出版著作有:《激盪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卷)、《跌盪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下卷)、《浩盪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肖像》、《大敗局》、《大敗局Ⅱ》等。其中《激盪三十年》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2008年《新周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盪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D. 誰有《國史大綱》和《中國歷代政治得失》txt版或pdf也行
親,╭(╯3╰)╮~
書源已光速上傳網路~
請及時查收及時採納哦,
如有問題可回郵或hi我。
最後祝親閱讀愉快,
歡迎下次求助我哦!
——來自《啥都會》團隊。
E. 哪裡可以下到《中國歷代政治得失》txt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h-xuJJLz20VCRtfNHL3XA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中國現代歷史學家錢穆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發表於1952年。《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錢穆的講稿整理而成。該書選了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來講,這五個朝代
F.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pdf百度雲
點擊下載
G.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書名: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作者:錢穆
豆瓣評分:9.3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2-1
頁數:180
內容簡介:
1952年春,錢穆先生應有關方面之邀,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題進行了五次講演。《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據講義整理而成,分別從「政府的組織」、「考試和選舉」、「賦稅制度」、「國防與兵役制度」四個方面,對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評說,是研究中國傳統政治及傳統文化的一本必讀書。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年),字賓四,著名歷史學家,江蘇無錫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歷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隻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台灣。
H.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兩冊)》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兩冊)》(錢穆)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 https://pan..com/s/1fWnALP91CFEsfpv3BPIShQ
書名: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兩冊)
作者:錢穆
豆瓣評分:8.8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1997-12-01
頁數:885
內容簡介: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錢穆先生研究清代學術史的力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學術代表作。書中共敘五十一個學術人物的思想,指出漢學家對不天下治亂之用心所在。該書引證廣博,考證精深,與梁啟超的同名著作各領風騷,並行於世,奠定了清代學術史研究的基本格局。
作者簡介:
錢穆字賓四,江蘇無錫人,一八九五年生,一九九○年八月逝世。歷任燕京、北大、清華、西南聯大、華西、江南各大學教授,創辦香港新亞書院。著有《國學概論》、《先秦諸子系年》、《周公》、《墨子》、《中國文化史導論》、《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政學私言》、《論語新解》、《莊子纂箋》、《朱子新學案》、《中國學術通義》、《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學論叢》、《雙溪獨語》、《晚學盲言》、《師友雜憶》等約六十種書。
I.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人史綱》百度雲 Txt.doc.pdf 皆可
《中國人史綱》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中國人史綱》是2008年10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台灣柏楊,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之一。該書完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中國歷史。此書有如下優點: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其次,在章節安排上富於創造。全書以「世紀」分章,以問題分節,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J.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您好
中國古代就國家制度而言經歷三次變革,周朝的封建,秦滅六國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後實行的是共和制。就像現在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共和制。周時是實行的分封制,是分封諸侯,諸侯們供周為天子。當時太子是沒有什麼實權和領土的。相反諸侯有很多領地和軍隊,到後來周王室衰敗,諸侯不去朝拜。只顧自己擴張地盤。到了秦昭王還把周給滅了。到了始皇滅六國一統。便進入了帝國時代。
在帝國時代在行政區域上是郡縣制。漢朝初年因為政局不穩所以封了很多同姓和異姓王。到了漢景帝吳楚七國之亂後。便奪走了諸侯王的權利。只享有賦稅了。在漢初的時候郡縣制行政制度還是很有效率的。他的層次少。而且郡守和九卿的石級是一樣的都是兩千石。這樣地方官員只要努力行政便可能進入九卿的行列。所以當時的官員熱情很高。辦事效率高呀。到了後來中央就喜歡往地方上派刺史了。然後又改用州牧。中央干預地方行政逐漸開始。到了唐朝還派什麼觀察使、節度使。清朝就派什麼巡撫,總督。這些官員開始還是非常任的中央官員,到了後來居然成了常任的。就更直接干預地方行政。那時巴結中央官員的不知道有多少,還說什麼親民呀。
現在說帝國制度的中央政府,中央也好不到哪裡去,開始漢初還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皇帝不直接管理國家事務。因此這個制度還比較合理,到後來問題就來了。漢武帝他壞了規矩,他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自己想有些作為。所以他這一朝丞相多為擺設。要知道皇帝自己處理事務是無法問責的呀。不比丞相是要擔責任的。皇帝頂多搞個罪己詔。實際上也沒任何處分也是不負責。到了隋唐兩朝。實行三省六部制。這也比較好的制度。中書省管出令,門下省管復核,尚書省管執行。分工還比較明確。這些權利其實也是屬於相權的。到了宋朝就更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皇權。丞相多為擺設了。明朝更厲害乾脆廢了丞相,皇帝自己管理六部。雖然還有個什麼內閣但也頂多是皇帝的「顧問處」罷了。皇帝把所有大權集於一身了。
再說官員選拔。主要是察舉,推薦,科舉。在漢武帝時還辦了太學。太學畢業生分為兩科。甲科和乙科。甲科直接為郎官可留中央,乙科則派往地方。然後試用一段時間在留用。應該也算是比較合理。但當時國家就一個太學呀。讀不起的書的人還是多數,因為當時也不是人人都能讀書的。
要說還是隋唐時期的科舉為最好,因為他能 為國家最大限度的選拔人才。考試也是分科考試,而且禮部考了進士並不立即授官,而是吏部在考一次才授官。這里禮部主要是考才學,吏部主要考干練。這也比較好。不像宋朝進士及第就授官。要知道會讀書的不一定會辦事。到了明朝就用了八股文考試不再分科,而且主要靠死記硬背的。清不得了。大大小小考試不少,什麼童子試,鄉試,會試,殿試,考考考,不知有多少考生一輩子就這樣考完了。真是可悲
所以帝國制度越到後期它的弊端越明顯,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帝國是以皇帝為中心的家天下。他所有的百姓和官吏都是被統治的。皇帝是統治者自己當然也不可能不自己掌權,把權利讓出。所以他們便會慢慢侵奪相權和其他一切權利。所以說在帝國時代「虛君實相」是不可能的。不過帝國時代也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為後世繼續探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經驗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