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核彈頭一般有多少重啊!
用能自持進行核裂變或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產生爆炸作用,並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效應的武器的總稱。其中主要利用鈾235(厬U) 或鈈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變鏈式反應原理製成的裂變武器,通常稱為原子彈;主要利用重氫(娝H,氘)或超重氫(婤H,氚)等輕原子核的熱核反應原理製成的熱核武器或聚變武器,通常稱為氫彈。
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燃燒時釋放的能量,來自碳、氫、氧的化合反應。 一般化學炸葯如梯恩梯(TNT)爆炸時釋放的能量,來自化合物的分解反應。在這些化學反應里,碳、氫、氧、氮等原子核都沒有變化,只是各個原子之間的組合狀態有了變化。核反應與化學反應則不一樣。在核裂變或核聚變反應里,參與反應的原子核都轉變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發生了變化。因此,人們習慣上稱這類武器為原子武器。但實質上是原子核的反應與轉變,所以稱核武器更為確切。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葯量來表示,稱為梯恩梯當量。美、蘇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梯恩梯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大的達1000萬噸,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僅釋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不大的范圍內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並壓縮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沖擊波。地面和空中核爆炸,還會在周圍空氣中形成火球,發出很強的光輻射。核反應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向外輻射的強脈沖射線與周圍物質相互作用,造成電流的增長和消失過程,其結果又產生電磁脈沖。這些不同於化學炸葯爆炸的特徵,使核武器具備特有的強沖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核電磁脈沖等殺傷破壞作用。核武器的出現,對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產生了重大影響。
原子彈主要是利用核裂變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來起殺傷作用的一種武器。它與核反應堆一樣,依據的同樣是核裂變鏈式反應。
按理,反應堆既然能實現鏈式反應,那麼只要使它的中子增殖系數k大於1,不加控制,鏈式反應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則最終會發生爆炸。也就是說,反應堆也可以成為一顆「原子彈」。實際上也是這樣,若增殖系數k大於1而不加控制的話,反應堆確實會發生爆炸,所謂反應堆超臨界事故就是屬於這樣一種情況。
但是,反應堆重達幾百噸、幾千噸,無法作為武器使用。而且在這種情況下,裂變物質的利用率很低,爆炸威力也不大。因此,要製造原子彈,首先要減小臨界質量,同時要提高爆炸威力。這就要求原子彈必須利用快中子裂變體系,裝葯必須是高濃度的裂變物質,同時要求裝葯量大大超過臨界質量,以使增殖系數k遠遠大於1。
在講述原子彈的結構原理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原子彈的裝葯。到目前為止,能大量得到、並可以用作原子彈裝葯的還只限於鈾235、鈈239和鈾233三種裂變物質。
鈾235是原子彈的主要裝葯。要獲得高加濃度的鈾235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是因為,天然鈾235的含量很小,大約140個鈾原子中只含有1個鈾235原子,而其餘139個都是鈾238原子;尤其是鈾235和鈾238是同一種元素的同位素,它們的化學性質幾乎沒有差別,而且它們之間的相對質量差也很小。因此,用普通的化學方法無法將它們分離;採用分離輕元素同位素的方法也無濟於事。
為了獲得高加濃度的鈾235,早期,科學家們曾用多種方法來攻此難關。最後「氣體擴散法」終於獲得了成功。
我們知道,鈾235原子約比鈾238原子輕1.3%,所以,如果讓這兩種原子處於氣體狀態,鈾235原子就會比鈾238原子運動得稍快一點,這兩種原子就可稍稍得到分離。氣體擴散法所依據的,就是鈾235原子和鈾238原子之間這一微小的質量差異。
這種方法首先要求將鈾轉變為氣體化合物。到目前為止,六氮化鈾是唯一合適的一種氣體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在常溫常壓下是固體,但很容易揮發,在56.4℃即升華成氣體。鈾235的六氟化鈾分子與鈾238的六氟化鈾分子相比,兩者質量相差不到百分之一,但事實證明,這個差異已足以使它們分離了。
六氟化鈾氣體在加壓下被迫通過一個多孔隔膜。含有鈾235的分子通過多孔隔膜稍快一點,所以每通過一個多孔隔膜,油235的含量就會稍增加一點,但是增加的程度是十分微小的。因此,要獲得幾乎純的鈾235,就需要讓六氟化鈾氣體數千次地通過多孔隔膜。
氣體擴散法投資很高,耗電量很大,雖然如此,這種方法目前仍是實現工業應用的唯一方法。為了尋找更好的鈾同位素分離方法,許多國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目前離心法已向工業生產過渡,噴嘴法等已處於中間工廠試驗階段,而新興的冠醚化學分離法和激光分離法等則更有吸引力。可以相信,今後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分離鈾同位素的方法付諸實用,氣體擴散法的壟斷地位必將結束。
原子彈的另一種重要裝葯是鈈239。鈈239是通過反應堆生產的。在反應堆內,鈾238吸收一個中子,不發生裂變而變成鈾239,鈾239衰變成鎿239,鎿239衰變成鈈239。由於鈈與鈾是不同的元素,因此雖然只有很少一部分鈾轉變成了鈈,但鈈與鈾之間的分離,比起鈾同位素間的分離來卻要容易得多,因而可以比較方便地用化學方法提取純鈈。
鈾233也是原子彈的一種裝葯,它是通過釷232在反應堆內經中子轟擊,生成釷233,再相繼經兩次β衰變而製得。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後兩種裝葯是通過反應堆生產的。它們是依靠鈾235裂變時放出的中子生成的,也就是說,它們的生成是以消耗鈾235為代價的,絲毫也離不開鈾23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完全可以把鈾235稱作「核火種」,因為沒有鈾235就沒有反應堆,就沒有原子彈,就沒有今天大規模的原子能利用。
有了核裝葯,只要使它們的體積或質量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就可以實現原子彈爆炸了。只是這里還有一個原子彈的引發問題,也就是如何做到:不需要它爆炸時,它就不爆炸;需要它爆炸時,它就能立即爆炸。這可以通過臨界質量或臨界尺寸的控制來實現。
從原理上講,最簡單的原子彈採用的是所謂槍式結構。兩塊均小於臨界質量的鈾塊,相隔一定的距離,不會引起爆炸,當它們合在一起時,就大於臨界質量,立刻發生爆炸。但是若將它們慢慢地合在一起,那麼鏈式反應剛開始不久,所產生的能量就足以將它們本身吹散,而使鏈式反應停息,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和核裝葯的利用率就很小,這與反應堆超臨界事故爆炸時的情況有些相似。因此關鍵問題是要使它們能夠極迅速地合在一起。
這可以象旁圖所示的那樣,將一部分鈾放在一端,而將另一部分鈾放在「炮筒」內,藉助於烈性炸葯,極迅速地將它們完全合在一起,造成超臨界,產生高效率的爆炸。為了減少中子損失,核裝葯的外面有一層中子反射層;為了延遲核裝葯的飛散,原子彈具有堅固的外殼。
1945年8月,美國投到日本廣島的那顆原子彈(代號叫「小男孩」)採用的就是槍式結構,彈重約4100公斤,直徑約71厘米,長約305厘米。核裝葯為鈾235,爆炸威力約為14000噸梯恩梯當量。
在槍式結構中,每塊核裝葯不能太大,最多隻能接近於臨界質量,而決不能等於或超過臨界質量。因此當兩塊核裝葯合攏時,總質量最多隻能比臨界質量多出近一倍。這就使得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受到了限制。
另外在槍式結構中,兩塊核裝葯雖然高速合攏,但在合攏過程中所經歷的時間仍然顯得過長,以致於在兩塊核裝葯尚未充分合並以前,就由自發裂變所釋放的中子引起爆炸。這種「過早點火」造成低效率爆炸,使核裝葯的利用率很低。一公斤鈾235(或鈈239)全部裂變,大約能釋放18000噸梯恩梯當量的能量,一顆原子彈的核裝葯一般為15~25公斤鈾235(或6~8公斤鈈239),以此計算,「小男孩」的核裝葯利用率還不到百分之五。
鈾在正常壓力下的密度約為19克/厘米³。在高壓下,鈾可被壓縮到更高的密度。研究表明,對於一定的裂變物質,密度越高,臨界質量越小。
根據這一特性,在發展槍式結構的同時,還發展了一種內爆式結構。在槍式結構中,原子彈是在正常密度下用突然增加裂變物質數量的方法來達到超臨界,而內爆式結構原子彈則是利用突然增加壓力,從而增加密度的方法達到超臨界。
在內爆式結構中,將高爆速的烈性炸葯製成球形裝置,將小於臨界質量的核裝料製成小球,置於炸葯中。通過電雷管同步點火,使炸葯各點同時起爆,產生強大的向心聚焦壓縮波(又稱內爆波),使外圍的核裝葯同時向中心合攏,使其密度大大增加,也就是使其大大超臨界。再利用一個可控的中子源,等到壓縮波效應最大時,才把它「點燃」。這樣就實現了自持鏈式反應,導致極猛烈的爆炸。
內爆式結構優於槍式結構的地方,在於壓縮波效應所需的時間遠較槍式結構合攏的時間短促,因而「過早點火」的幾率大為減小。這樣,內爆式結構就可以使用自發裂變幾率較大的裂變物質,如鈈239作核裝葯;同時使利用效率大為增。
美國投於日本長崎的那顆原子彈(代號叫「胖子」),採用的就是內爆式結構,以鈈239作核裝葯。彈重約4500公斤,彈最粗處直徑約152厘米,彈長約320厘米,爆炸威力估計為20000噸梯恩梯當量。
原子彈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氫彈,或稱為熱核武器。氫彈利用的是某些輕核聚變反應放出的巨大能量。它的裝葯可以是氘和氚,也可以是氘化鋰6,這些物質稱為熱核材料。按單位重量的物質計,核聚變反應放出的能量比裂變反應更多,而且沒有所謂臨界質量的限制,因而氫彈的爆炸威力更大,一般要比原子彈大幾百倍到上千倍。
不過熱核反應只有在極高的溫度(幾千萬度)下才能進行,而這樣高的溫度只有在原子彈爆炸時才能產生,因此氫彈必須用原子彈作為點燃熱核材料的「雷管」。
氫彈爆炸時會放出大量的高能中子,這些高能中子能使鈾238發生裂變。因此在一般氫彈外麵包一層鈾238,就能大大提高爆炸威力。這種核彈的爆炸,經歷裂變一聚變—裂變三個過程,所以稱為「三相彈」。它的特點是成本低、威力大、放射性污染多。
還有一種新型核彈,即所謂中子彈。中子彈實際上可能是一種小型氫彈,只不過這種小型氫彈中裂變的成分非常小,而聚變的成分非常大,因而沖擊波和核輻射的效應很弱,但中子流極強。它靠極強的中子流起殺傷作用,據稱能做到「殺人而不毀物」。
我們看到,原子彈是用鈾製造的,也可以用鈈製造,但鈈是通過鈾而製得的。而氫彈則必須用原子彈來引瀑。因此,歸根結幫,核武器、熱核武器的製造都離不開鈾。因此,在過去,在今天,在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最重的天然元素之所以重要,首先在於軍事上的需要。
核爆炸還可以改造沙漠,使沙漠變成良田。很多乾旱的沙漠地帶其實也有一些雨水,但是這些雨水多半從地面流進地下河流、流入海中,剩下的一點則很快蒸發淖了,因此地面上沒有一點水分,沙漠成了不毛之地。核爆炸可以造成巨大的積水層—「地下水庫」。雨季時,雨水儲在積水層中,然後慢慢地透過多孔的泥土濕潤地表,使之適合於植物的生長。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1939年8月由物理學家A.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製成 3顆原子彈,使美國成為第一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鈈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供一顆「槍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鈈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製取。 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鈈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以上事例可以說明當時的工程規模。由於美國的工業技術設施與建設未受到戰爭的直接威脅,又掌握了必需的資源,集中了一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夠較快地實現原子彈研製計劃。
Ⅱ 誰知道所有武功秘籍的名字
武功秘籍
古代武功秘籍由來以久,真正的可考評的武功秘籍為數不多,但都是真實有效的武功,可不是金庸武俠小中的武功秘籍
真正的武功秘籍首推明代程沖斗編著的武功秘籍著作《耕余剩技》。全書主要講述棍、槍、刀的使用套路,全書由《長槍法選》(一卷)、《少林棍法闡宗》(三卷)、《單刀法選》(一卷)《厥張心法》(一卷)及四部分組成的真實的武功秘籍。
所有武功秘籍都可在圖中右下角獲得,且都是PDF電子版武功秘籍
除了各種兵器技法,《耕余剩技》還記錄了一種效力強大、便於攜帶的新型弩機的製作方法。在《蹶張心法》卷中,不僅詳細說明了這種弩的構件形狀、製作方法、使用方法,還繪制了弩機全圖。
《長槍法選》卷主要記載程沖斗在繼承夢綠堂槍法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造出的程沖斗槍法。
另一卷《單刀法選》,是程沖斗根據浙江倭刀名師劉雲峰的傳授撰寫而成,程沖斗「依勢取像,擬其名」,不僅為劉雲峰的單刀法擬名、繪圖,還配以動作說明,編制了演練套路,並提出了分節演習的思想。
《少林棍法闡宗》共分三卷,書中不僅為各路棍法列有棍譜,並且繪有路線示意圖,同時輔以口訣,圖文並茂,是迄今為止最早的棍法路線示意圖。不僅如此,書中還最早提出了棍「路」的說法,如「棍傳六路」、「大夜叉亦有六路」,這里的「路」類似於今天的「段」,這一說法的提出,使得傳統武術棍法的體系更加完善。
這些武功秘籍都出自圖中右下角
真實的武功秘籍目錄:
《少林常用器械》
《少林擒拿術.披身刀》
《少林棍》
《少林棍棒技法》《少林棍法大全》
《武當太乙金龍功全本》
《武當太乙鐵松派功法-六部初功》《武當玄功太極掌》
《武當玄武拳》
《武當玄真拳上五捶實用制敵術》
《武當玄真拳十腳制敵術》
《武當玄門八絕掌》
《六路真跡武當劍藝》
《內家棍法絕技「柳條子」》
《寫真太師水磨鞭》
《寫真昆吾劍》
《劍法圖說》
《秘傳暗器三種飛刀、飛鏢、飛劍真傳合刊》
《秘傳賈氏青萍劍》
《紫霞劍》
《少林兵器總譜秘本》
《少林劍法秘傳》
《達摩劍》
《通背拳術》
《青萍劍》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 傷元擒格招》
《少林九節鞭》
《少林兵器總譜》
《鐵橋三真傳鐵線拳》
《武當太乙天鷹氣功》
《武當太乙混元大力五行重手法》
《武當太乙混元摶氣樁及貫氣秘訣》
《少林器械對練》
《少林棍法闡宗》
《少林武術:擒拿與脫打、火棍》
《少林瘋魔棍法闡宗》
《少林稀有器械》
《紫霞劍》《龍行劍》《龍虎棍絕殺秘技》
《三才劍法精解》
《練打暗器秘訣》
《螳螂劍》
《龍虎棍之大金剛棍法》
《醉拳.醉劍.醉棍》
《雁門神形槍》
《青萍劍》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 點穴巧制招》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 閉脈鎮服招》
《青萍劍術》
《飛鏢速成秘技》
《飛龍虎棍:棍法》
《三才武當對劍》
《中華棍術》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傷元擒格招》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卸骨妙拿招》
《中國刀劍》
《八仙劍》
《八仙醉行劍》
《八卦劍學》
《六合棍》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 卸骨妙拿招》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點穴巧制招》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閉脈鎮服招》
《武林四大秘招叢書》
《武林大師奇跡錄》
《武林奇譚》
《武林殺手怪招》《武林殺手秘技》
《武林真傳秘方薈萃》
《武林硬功絕技》
《武林秘傳強身功法》
《武林秘傳易筋經》《鐵布衫》
《鐵布衫大力功與實用氣功療法》
《鐵手神功》《鐵掌搏殺》
《武當太乙溷元球內功》
《武當太乙神劍門真宗》
《武當真傳太極拳全書》
Ⅲ 中國十八般兵器的圖文資料
九短:刀、劍、鞭、鐧、拐、斧、棒、椎、杵。
九長:刀、槍、棍、鉞、叉、鐺、鉤、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1、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2、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 度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3、劍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制,應屬可信。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4、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5、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余,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6、鉞
銊為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為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桿長於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搆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7、鉤
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之。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8、叉
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為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為利器;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至於飛叉之法,宋代以前,迄無所聞,相傳創之者為宗澤偏將張純。純為花縣人,力猛侞虎,善使飛叉,能於二十步外取人,發無不中……9、鎲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長六至七尺。鎲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10、棍
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御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為標准者。
殳法初無一定之組織,任意撲擊耳,後人實創之,惟嫌其太長,使展不甚便利,故改為八尺,易名為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間而止,名之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11、槊
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種。長一丈八尺,故名。12、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13、鞭
鞭亦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為雙。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鞭、鐧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
明代出現了兩節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陣紀》說:「鈀尾鞭、丈八鞭、連珠鐵鞭、豹尾鞭、鐵鞭,各有專門,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來。」此可知,明軍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視以拳棍技術為基礎,來提高高鞭的實戰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敵人之刀劍,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系。
鞭與鐧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它要求演習者在身法上轉折圓活,剛柔合度;步伐輕捷奮迅,與手法緊密配合。14、鐧
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
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之;亦正如單遁I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鞭、鐧都屬短兵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鐧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鐧,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
清王《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由以上歷史專著,我們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節,而狀為四棱體,二者長短因人而異,以力量大小而權衡。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唐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15、錘
屬鎬種。錘,是一種帶柄的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棱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於柄上,稱「佛來爾」。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成立過鐵錘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16、撾
屬鎬種。撾是一種構造較復雜的兵器。宋代有兩種長兵,一種抓槍,長二丈四尺;一種抓子棒,無刃而有鐵爪,都有擊抓之作用。但這種「抓」與「撾」是否一物呢?明茅元儀《武備志》上圖示了一種雙飛撾,「用凈鐵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系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
撾兼有抓勾之作用,與宋之抓槍、抓子棒相似,但撾要拋,而抓則不離雙手;同時撾五指活動具有機械能力,被抓住即難逃脫,可輔助長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陣記》亦提到明有抓槍與抓子棒,說明「撾」與抓」是有明顯區別的兵器。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於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制,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第一節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伸縮活動,蓋每節小機括,亦有弦索通於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估計,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志》之雙飛撾而制,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18、流星錘同屬鎬種。鏈子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