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經方臨證心法pdf

經方臨證心法pdf

發布時間:2022-05-14 12:28:08

㈠ 中國古代著名醫學著作有那些

1、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2、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

《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3、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

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4、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5、脈經

脈學著作,西晉·王叔和撰於公元3世紀,10卷。集漢以前脈學之大成,選錄《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及扁鵲、華佗等有關脈學之論說,闡析脈理、脈法,結合臨床實際,詳辨脈象及其主病。

《脈經》系我國現存較早的脈學專書,首次系統歸納了24種脈象,對其性狀作出具體描述,初步肯定了有關三部脈的定位診斷,為後世脈學發展奠定基礎,並有指導臨床實踐之意義。同時《脈經》還保存了大量古代中醫文獻資料。

㈡ 初學中醫應該先看什麼書好啊

中醫書籍

這些中醫書籍均出自圖中左上角

其它中醫書籍推薦:


││靈樞經脈翼.pdf
││素問靈樞類纂約注.pdf
││黃帝內經 (唐)王冰.pdf
││黃帝內經 靈樞經.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七篇和遺篇二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原文.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應用分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 五運六氣 總論總表.pdf
││黃帝內經 素問.pdf
││黃帝內經1000問(葉學益).pdf
││黃帝內經專題研究(王琦).pdf
││黃帝內經臨證指要(劉柄凡).pdf
││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上).pdf
││黃帝內經太素校注(下).pdf
││黃帝內經太素語譯 李克光 鄭孝昌主編 2005.pdf
││黃帝內經導讀 傅維康吳鴻洲.pdf
││黃帝內經概論 溫熱論新編 金壽山龍伯堅.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掃描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郭藹春).pdf

│ 金匱腎氣丸(難病奇方系列叢書).pdf
│ 金匱要略三步釋(劉讀文).pdf
│ 金匱要略臨床新解(張笑平).pdf
│ 金匱要略臨床研究(王占璽).pdf
│ 金匱要略今釋.PDF
│ 金匱要略參新釋 盧景明.pdf
│ 金匱要略增補師承課堂實錄.pdf
│ 金匱要略廣注校詮 宋收功劉渡舟.pdf
│ 金匱要略心典.pdf
│ 金匱要略指難.pdf

難經臨床學習參考.pdf
│ 難經本義.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校注.pdf
│ 難經正義.pdf
│ 難經正義(清)葉霖.pdf
│ 難經匯注箋正.pdf
│ 難經註疏(日本)名古屋玄醫.pdf
│ 難經白話解(陳璧琉).pdf
│ 難經經釋·難經經釋補正).pdf
│ 難經解難校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語譯.pdf
│ 難經集注.pdf│

金匱要略教程.喬模.掃描版.pdf
│ 金匱要略教程.pdf
│ 金匱要略方葯新解(高清版).pdf
│ 金匱要略易解.pdf
│ 金匱要略校注 何任主編 范永升等編寫 1990.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校注.pdf
│ 金匱要略注釋.pdf
│ 金匱要略淺述.pdf
│ 金匱要略淺釋.pdf
│ 金匱要略現代研究文摘.pdf
│ 金匱要略理論與實踐.pdf
│ 金匱要略類編).pdf
│ 金匱要略講座資料選編.pdf
│ 金匱要略講解.pdf
│ 金匱要略論注.pdf
│ 金匱要略語譯.pdf
│ 金匱要略語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 明· .pdf
││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pdf
││黃帝內經靈樞白話解(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靈樞經(任廷革).pdf
││黃帝內經靈樞譯釋.pdf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張志聰.pdf
││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上、中、下)(高清版).pdf
││黃帝內經類析(梁運通).pdf
││黃帝內經素問 運氣七篇講解(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pdf

││《傷寒總病論》釋評.pdf
││《傷寒雜病論》湯方現代研究及應.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中三陰病之我見).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影印版】.pdf

││《傷寒論》師承課堂實錄.pdf
││《傷寒論》方證辨析與應用.pdf
││《傷寒論》.pdf
││《傷寒論》疑難解讀-李心機.pdf
││《傷寒論》脈法研究.pdf
││《傷寒論》解讀與臨床運用.pdf
││《傷寒論》詞語解釋.pdf
││《傷寒論條辨》明·方有執編著.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傷寒論研究》與《臨證演講錄》.pdf

㈢ 中醫古典書籍有哪些

素問、靈樞經、難經本義、類經、內經知要
傷寒論、類證活人書、註解傷寒論、傷寒明理論、傷寒論注、傷寒貫珠集、長沙方歌括
金匱要略方論、金匱方論衍義、金匱要略心典、金匱方歌括
瘟疫論、痧脹玉衡、廣瘟疫論、外感溫熱病、疫診一得、溫病條辨、溫熱經緯、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六因條辨、傷寒瘟疫條辨、時病論
脈經、瀕湖脈學、診家正眼、脈訣匯辨、四診抉微、三指禪、望診遵經、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農本草經、雷公炮炙論、珍珠囊補遺葯性賦、湯液本草、本草備要、得配本草、本草綱目拾遺 、本草綱目
肘後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普濟本事方、濟生方、世醫得效方、醫方考、名醫方論、醫方集解、重校湯頭歌訣、串雅內編、串雅外編、串雅補
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方論、內外傷辨、脾胃論、蘭室秘藏、醫學發明、陰證略例、十葯神書、內科摘要、雜病論治准繩、濟陽綱目、痰火點雪、症因脈治、理虛元鑒、傅青主男科、金匱翼、風勞臌膈四大證治、醫醇勝義、血證論、中風斠詮 、劉涓子鬼遺方、衛濟寶書、外科精要、外科精義、外科理例、解圍元藪、瘡瘍經驗全書、外科啟玄、外科正宗、霉瘡秘錄
洞天奧旨、外科證治全生集、瘍科心得集、外科真詮、瘍科綱要
理傷續斷方、跌打損傷妙方、正體類要、傷科匯纂、傷科補要、救傷秘旨、救傷秘旨續刻、傷科大成
女科萬金方、衛生家寶產科備要、婦人大全良方、濟陰綱目、陳素庵婦科補解、傅青主女科、達生編、婦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兒葯證直訣、小兒斑疹備急方論、嬰童百問、幼科發揮、幼科鐵鏡、幼幼集成、幼科釋謎、遂生編、福幼編
原機啟微、銀海精微、秘傳眼科龍木論、審視瑤函、目經大成、咽喉脈證通論、重樓玉鑰、白喉全生集、口齒類要
針灸甲乙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子午流注針經、針灸資生經、十四經發揮、針灸聚英、奇經八脈考、針灸大成、釐正按摩要術
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素女經、養性延命錄、新刻奉親養老書、三元參贊延壽書、養生類要、飲膳正要、遵生八箋、內功圖說
格致余論、局方發揮、醫經溯洄集
推求師意、醫貫、醫旨緒余、質疑錄、醫學真傳、醫學讀書記、醫學源流論、重慶堂隨筆、冷廬醫話、醫原、存存齋醫話稿、西溪書屋夜話錄、名醫類案
寓意草、臨證指南醫案、古今醫案按、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諸病源候論、華氏中藏經、三因極一、病症方論、醫學啟源、潔古家珍、儒門事親、洗冤集錄、衛生寶鑒、此事難知、丹溪心法、脈因證治、玉機微義、證治要訣及類方、名醫雜著、醫學綱目、醫學正傳、韓氏醫通、赤水玄珠、醫學入門、古今醫鑒、萬病回春、先醒儒醫學廣筆記、醫宗必讀、醫門法律、增補病機沙篆、證治匯補、景岳全書、石室秘錄、辨證錄、張氏醫通 、醫學心悟、醫方一盤珠、醫碥、蘭台軌范、醫林改錯 、醫宗金鑒、雜病源流犀燭、類證治裁 、醫學三字經、理瀹駢文、醫理圓通、醫理真傳、傷寒恆論、醫學衷中參西錄

哈哈!夠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中醫古籍。你可以從中挑選自己需要的,可以把這些書名抄下來,對以後中醫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㈣ 方劑的組是什麼

方劑
方劑
fāngjì
[prescription;recipe] 簡稱方。方指醫方。劑,古作齊,指調劑。治病的葯方
-------------------------------------------------------------------------------
方劑是按照醫師處方為某一位患者專門調制,並且明確指出用法用量的葯劑。需要注意的是方劑不同於制劑。
在中醫學中,是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在辨證審因、決定治法之後,選擇適當的 中葯 ,按組方原則,酌定用量、用法,妥善配伍而成。

方劑學是研究中醫方劑的組成、變化和臨床運用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的主要基礎學科之一,方劑學的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葯物的配伍規律、方劑的組成變化、劑型及方劑的用法等。
形成和發展 中國古代很早已使用單味葯物治療疾病。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又學會將幾種葯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是最早的方劑。戰國時期的《內經》雖僅載方13首,但對中醫治療原則、方劑的組成結構、葯物的配伍規律以及服葯宜忌等方面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奠定了方劑學的理論基礎。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方書。書中收載臨床各科醫方283首, 還記述有湯、丸、散等劑型。在《漢書·藝文志》中載有經方十一家,其中除有大量當時醫家的經驗方外,還有方劑專著《湯液經法》,對方劑理論進行了初步總結。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已有關於如何選擇劑型的理論。張仲景的《傷寒論》載方113首,《金匱要略》載方262首,由於組方合法,選葯精當,用量准確,變化巧妙,療效卓著,被後世尊為經方。在傷寒方中所使用的劑型有湯劑、丸劑、散劑、栓劑、軟膏劑、酒劑、醋劑、灌腸劑、洗劑、浴劑、熏劑、滴耳劑、灌鼻劑、吹鼻劑等,幾乎包括了除注射劑以外的所有傳統劑型。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方書著述的數量倍增,但多已亡佚。晉代僅存的葛洪《肘後方》中收載了大量驗、便、廉的有效方劑,並首次提出成品葯的概念,主張將葯物加工成一定劑型,貯之以備急用,隋代的《四海類聚方》多達2600卷,《四海類聚單方》300卷,足見方劑發展之迅速。唐代孫思邈著《千金要方》,載方5300首。王燾的《外台秘要》載方6000多首。宋代出現了由政府組織編寫的《太平聖惠方》, 載方16834首,《聖濟總錄》載方2萬余首,《和劑局方》載方297首,是官方和劑局制售中葯成葯的處方和制劑規范,也是第一部由朝廷頒發的成葯典。金元時期有劉、張、朱、李四大家。劉河間善用寒涼,著有《宣明論方》、《傷寒直格方》等;張子和主張攻下,著有《儒門事親》;朱丹溪長於滋陰,著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論》等;李東垣專於補益脾胃,著有《脾胃論》、《蘭室秘藏》等,都對方劑的運用有所創建和發揮。宋元時期局方盛行,金元諸家又提倡不泥古方,主張臨證擬方,出現了與經方對峙的時方。金代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葯方論》,選傷寒方20首,依《內經》理論為之作解,首開為方作論之先河。明代朱組織編著《普濟方》,載方61739首,為方書之最。吳《醫方考》綜編歷代醫家名方,並對其方葯、見證一一作考,詳析方義,為第一部方論專著。清代,方論專著大量涌現,如王子接的《絳雪園古方選注》、羅美的《名醫方論》、吳謙的《刪補名醫方論》、汪昂的《醫方集解》、吳儀洛的《成方切用》等,豐富了研討方劑的理論。為了便於閱讀和記憶,這時還出現了大量方歌手冊,如汪昂的《湯頭歌訣》、張秉承的《成方便讀》、 陳修園的 《傷寒方歌括》、《長沙方歌括》、《時方歌括》等。以葉天士、薛雪、吳鞠通等醫家為代表的溫病學派的建立,創制了大量治療溫熱病的有效方劑,促進了方劑學的發展。西醫傳入中國後,中醫界出現了中西匯通的新思潮,如張錫純著《醫學衷中參西錄》,載方160首,立法處方均有新見解,對後世有一定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古代方書和民間秘方、驗方進行了大量發掘、整理,並開展了中西醫結合工作,在古方新用和創制新方方面都有較大發展。
組成 方劑一般由君葯、臣葯、佐葯、使葯四部分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見於《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主病之為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記載。歷代醫家對其含義各有解釋。如元代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柏齋說:「大抵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及治病之葯至病所者,使也。」可見「君臣佐使」的含義是經過不斷補充而逐漸完善的。君葯是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葯物,是必不可少的,其葯味較少,葯量根據葯力相對較其他葯大。臣葯協助君葯,以增強治療作用。佐葯是協助君葯治療兼證或次要症狀,或抑制君、臣葯的毒性和峻烈性,或為其反佐。使葯引方中諸葯直達病證所在,或調和方中諸葯作用。例如:《傷寒論》的麻黃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葯組成,主治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等,屬風寒表實證。方中麻黃辛溫解表,宣肺平喘,針對主證為君葯;桂枝辛溫解表,通達營衛,助麻黃峻發其汗為臣葯;杏仁肅肺降氣,助麻黃以平喘為佐葯;甘草調和麻黃、桂枝峻烈發汗之性為使葯。由於「君臣佐使」為封建政體名稱,現多改稱「主輔佐使」或「主輔佐引」。
方劑按照一定結構組成後,在臨床運用過程中還必須根據病證的不同階段,病情的輕重緩急,患者的不同年齡、性別、職業,以及氣候和地理環境作相應的加減化裁,方能達到切合病情、提高療效的目的。方劑的加減變化包括葯味加減、葯量加減和劑型更換。葯味加減變化是指方劑在君葯、主證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兼證或次要症狀的增減變化而相應地加減臣葯和佐葯,若因葯味加減而引起君葯和主證改變時,則屬另行組方。葯量加減變化是指由相同葯物組成的方劑,由於加減其中某些葯物的劑量而使方劑的功效和治療范圍有所擴大或縮小,若因葯量的增減而使方劑的君葯和主證完全改變時,也屬重新組方。劑型更換變化是指同一方劑,由於選用不同劑型而使治療作用發生相應變化。
分類 科學的方劑分類法是研究古今成方的組成和臨床運用規律的重要手段。歷代醫家對此進行過多種探討和嘗試, 有按病名、證候、功效、臨床分科、 方劑結構、 病因、臟腑、祖方、劑型等多種方法。 其中按病名分類的方法歷史最為悠久,《五十二病方》就是最早按病名分類的方書。這種分類方法便於臨床查找應用。《漢書·藝文志》中的「經方十一家」載有《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風寒熱十六病方》、《金創方》等,以及《太平聖惠方》、《普濟方》、《類方准繩》等,也都是採用這種分類法的方書。按證候分類的方書首推《傷寒論》,內將方劑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經證候變化分類,突出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按功效分類源於唐代陳藏器 《本草拾遺》,他將中葯按功效分為宣、 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稱為十劑。金代成無己的《傷寒明理葯方論》自序中說:「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的這一觀點,成為後世將中葯十劑分類法引用於方劑分類的依據,對提高方劑的系統性、理論性和實踐性有一定意義。明代張景岳在 《景岳全書》 中提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的「八陣」;清代程鍾齡在《醫學心悟》中提出「汗、 和、下、消、吐、清、 溫、補」的「八法」;以及汪昂在《醫方集解》中提出的補養、發表、涌吐、攻里、表裡、和解、理氣、理血、祛風、祛寒、清暑、利濕、潤燥、瀉火、除痰、消導、收澀、 殺蟲、明目、癰瘍、經產、救急等二十二類, 均是按功效分類的。按臨床分科分類首見於《漢書·藝文志》列為「經方十一家」之一的《婦人嬰兒方》;《千金要方》中也有婦人方、少小嬰孺、七竅病等按科分類方法。以上四種分類方法各有所長,都比較實用。現代方書多採用以功效為主的聯合分類法,如冷方南等編著的《中國基本中成葯》的目錄部分採用功效分類法,索引部分採用三級分類:第一級按內、外、婦、兒、五官等分科;第二級按病名分類;第三級在病名之下再按證候分類。這種方法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符合中醫辨證論治思想,又比較實用。按方劑組成結構的分類法只見於《內經》中的「七方」。按病因和臟腑的分類法,首見於《千金要方》。按主方的分類法,見於明代施沛的《祖劑》,書中選古方70首為主方,將其衍化方分列其後,合計達800餘方,對研究方劑的變化淵源有一定價值。按劑型的分類法多見於現代中成葯制劑手冊,便於制劑時查找使用。
現代應用與研究 現代科學技術為方劑的臨床應用、實驗研究和劑型研製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臨床應用方面,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特點,針對現代臨床的多發病、常見病, 廣泛使用古今方劑。對消化系統、 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精神神經系統等疾病以及傳染病、腫瘤、艾滋病等都有較顯著的療效。在實驗研究方面,為提高方劑療效,減少毒副作用,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科學手段,對方劑的理論及復方葯理、葯效等進行了系統研究,目的在於闡明復方的作用機制,剖析葯物的配伍關系,提高對復方立法組方的理論認識,以發現古方的新用途,促進新方的創制。在劑型研製方面,重點解決傳統劑型中存在的問題,如煎葯費時費力,浪費葯材,服用不便,質量不夠穩定等,制出一批療效穩定、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的中葯片劑、滴丸劑、 注射劑、海綿劑、栓劑、油劑、霜劑、 氣霧劑、泡袋劑、粉針劑等,豐富了方劑的劑型。劑型研製中廣泛應用了新技術、新工藝,如超濾技術、快崩技術、揮發成分穩定技術、冷凍濃縮技術、干法造粒技術、沸騰造粒技術、無菌灌封技術等。在質量控制方面使用了薄層掃描、 高壓液相、原子光譜、 核磁共振等儀器設備,使復方逐步達到定性和定量,制劑質量不斷提高。

㈤ 請問哪個網站有提供較全的中醫書免費電子版下載

中醫醫案書籍【圖文版】電子書免費下載.zip免費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h9a-ErorpoxkHBYaldaN0Q

提取碼:bk6b

中醫醫案的價值中醫醫案在中醫葯學術發展的進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醫醫案對中醫理論的不斷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㈥ 醫學上的名言名句

1.自古無不效之方,而世醫不識之病。——孫一奎《赤水玄珠序》

2.名相治國,名醫活人,人貴於人有濟耳。——郭靄春

3.醫之臨病,勝於臨敵。——懷遠《醫徹卷四醫箴療醫》

4.良醫則貴察聲色,神工則深究萌芽。——孫思邈《千金翼方序》

5.學到知羞,方知藝不精。——張景岳《類經論治類四失》

6.一事長於己者,不遠千里,伏膺取決。——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7.學問無竅,讀書不可輕量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一眩暈》

8.乃知學不博而欲為醫難矣。——張從正《儒門事親卷二攻里發表寒熱殊塗箋》

9.痛夭枉之幽厄,惜墜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10.醫書不熟則醫理不明,醫理不明則醫識不精,醫識不精則臨證游移。——趙雄駒《傷寒論旁訓·序》

11.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過,亦不能全信。須對症細參,斟酌盡善。——吳瑭《醫醫病書》

12.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詢經方,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葯餌。——孫思邈《千金翼方序》

13.後生志學者少,但知愛富,不知愛學,臨事之日,方知學為可貴,自恨孤陋寡聞。——孫思邈《千金翼方萬病》

14.醫者仁術,聖人以之贊助造化之不及,所貴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聶尚恆《活幼心法卷一》

15.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誤人匪淺。——王肯堂《肯堂醫論卷中雜記》

16.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楊泉《物理論》

17.嘗思用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將士之能力,而後可用之以制敵;善用葯者亦必深知葯性之能力,而後能用之以治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18.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吳謙等《醫宗金鑒凡例》

19.世無難治之疾,有不善治之醫;葯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遺書》

20.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陳夢雷

21.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五》

22.知針知葯,固是良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針灸孔穴主對法》

23.醫雖小道,而性命攸關,敢不知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之三傳中錄京師水火說》

24.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徐廷祚《醫粹精言卷一胞以為懷》

25.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猶未知也。——程國彭《醫學心悟》

26.臨病若能三思,用葯終無一失。——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病機賦》

27.病不可不察隱情,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28.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後戰。——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29.人必有天賦之才而讀破萬卷,庶可以為醫矣。——王秉衡《重慶堂隨筆卷上論治案》

30.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張機《傷寒論原序》

31.大約心細則眼明,而理名則心細,多讀書辨證則理明識廣。——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一》

32.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孫思邈《千金翼方針灸上》

33.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脈經序》

34.葯能活人,亦能殺人,生死關頭,間不容發,可不慎歟!——劉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葯》

35.夫醫誠難知,知之不精,則罪更甚於不知。——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貫眾》

㈦ 醫學勵志語錄經典短句

1、學者非讀萬卷書,未可輕言醫。――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五》

2、知針知葯,固是良醫。――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針灸孔穴主對法》

3、醫雖小道,而性命攸關,敢不知慎!――張介賓《景岳全書卷之三傳中錄京師水火說》

4、欲救人學醫則可,欲謀利而學醫則不可。――徐廷祚《醫粹精言卷一胞以為懷》

5、知其淺而不知其深,猶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猶未知也。――程國彭《醫學心悟》

6、臨病若能三思,用葯終無一失。――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病機賦》

7、病不可不察隱情,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8、凡讀古人書,應先胸有識見,引伸觸類,融會貫通,當悟乎書之外,勿泥乎書之中,方為善讀書人。――顧儀卿《醫中一得》

9、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腎;治下消者,宜滋其腎,兼補其肺。――程國彭

10、自古無不效之方,而世醫不識之病。――孫一奎《赤水玄珠序》

11、名相治國,名醫活人,人貴於人有濟耳。――郭靄春

12、痛夭枉之幽厄,惜墜學之昏愚。乃博採群經。――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13、所以志學之歲,馳百金而詢經方,耄及之年,竟三餘而勤葯餌。――孫思邈《千金翼方序》

14、醫者仁術,聖人以之贊助造化之不及,所貴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聶尚恆《活幼心法卷一》
15、學問無竅,讀書不可輕量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卷一眩暈》

關於醫學的勵志格言
1、讀書而不臨證,不可以為醫;臨證而不讀書,亦不可以為醫。――陸九芝《世補齋醫書李冠仙仿寓意序》

2、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吳瑭《溫病條辨自序》

3、凡看病施治,貴乎精一。――張介賓《景岳全書論治篇》

4、醫之道最微,微則不能不深究;醫之方最廣,廣則不能不小心。――梁拓軒《癘科全書自序》

5、夫醫學之要,莫先於明理,其次則在辯證,其次則在用葯。理不明,證於何辨?證不辨,葯於何用?――吳儀洛《本草從新原序》

6、夫醫官用葯,如將帥之用兵。――趙宜真《秘傳外科方總論》

7、人不窮理,不可以學醫;醫不窮理,不可以用葯。――陳士鐸《洞天奧旨卷十六勸醫六則》

8、一人生死,關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吳尚先《理渝駢文續增略言》

9、學醫總須多讀書,多看各家書籍,自然腹中淵博,胸有準繩。――張畹香《張畹香醫案卷上》

10、寸尺弱,勿汗,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程鍾齡

11、蓋醫者人命所關,固至難極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為之也。――徐靈胎《醫貫砭卷上傷寒論》

12、學醫業者,心要明天地陰陽五行之理,始曉天時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吳謙等《醫宗金鑒運氣要訣》

13、疾有誤涼而得冷,證有是非而實非。差之毫釐,損其壽命。――褚澄《褚氏遺書》

14、夫以利濟存心,則其學業必能日造乎高明;若僅為衣食計,則其知識自必終囿於庸俗。――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華序》

15、醫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專。必精而專,始能由博而約。――趙晴初《存存齋醫話稿序》

中醫經典名言名句
1、醫病非難,難在疑似之辨。不可人雲亦雲,隨波逐流,誤人匪淺。――王肯堂《肯堂醫論卷中雜記》

2、夫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純良,不可信也。――楊泉《物理論》

3、醫學貴精,不精則害人匪細。――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4、醫不難於用葯,而難於認證。――溫載之《溫氏醫案咳嗽》

5、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王叔和《脈經序》

6、蓋醫出於儒,非讀書明理,終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變化。――李梃

7、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為名也。――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序》

8、嘗思用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將士之能力,而後可用之以制敵;善用葯者亦必深知葯性之能力,而後能用之以治病。――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9、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葯證不合,難以奏效。――吳謙等《醫宗金鑒凡例》

10、世無難治之疾,有不善治之醫;葯無難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遺書》

11、無恆德者,不可以作醫。――陳夢雷

12、醫者人之司命,如大將提兵,必謀定而後戰。――倪士奇《兩都醫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賦之才而讀破萬卷,庶可以為醫矣。――王秉衡《重慶堂隨筆卷上論治案》

14、勤求古訓,博採眾方。――張機《傷寒論原序》

15、大約心細則眼明,而理名則心細,多讀書辨證則理明識廣。――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卷一》

16、醫者,意也。善於用意,即為良醫。――孫思邈《千金翼方針灸上》

17、夫醫葯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脈經序》

18、葯能活人,亦能殺人,生死關頭,間不容發,可不慎歟!――劉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葯》

19、夫醫誠難知,知之不精,則罪更甚於不知。――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貫眾》

20、蓋醫學通乎性命,知醫則知立命。――趙學敏《串雅內編緒論》

㈧ 李濟仁的奠基人

● 他帶領學生還原了668位新安醫家和400餘部新安醫籍的原貌
● 他提出「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效方驗方
● 他突破家傳囿規,進行開放式的醫學傳承,培養了一個博士團隊
自古名醫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國醫大師」不是來自省城,不是來自中醫醫院,而是來自於偏處一隅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中醫科。
李濟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術濟人濟世,他主張立功,倡立「痹痿統一論」等系列學說,在醫教研崗位上引領學術發展方向,成為新安醫學研究奠基人。他講究立言,帶領家庭乃至一個博士團隊,著書立說,傳承發展新安醫學。 志存高遠 仁心濟世
從鄉醫到全國名老中醫
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三診後,嚴鳳英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葯了。
1931年的寒冬,地處徽州歙縣橋亭山鳳逸村的貧苦篾匠李榮珠喜得貴子,取名李元善。幾十年後,李元善從鄉村醫生一步步成為新安醫學傳人,成為全國名老中醫和國醫大師。
7歲時,李元善開始學四書五經。他天資聰穎,樂於思索,奠定了堅實的國學基礎。1943年,他遵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的古訓,跟隨當地名醫汪潤身學醫,3年苦讀出師後,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師學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定潭向有車頭寺,半夜叫門一帖傳。」山村的夜裡,一片漆黑,鄉親們提著燈籠去定潭求張根桂看病的情景,給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張根桂是新安世醫「張一帖」第十三代傳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頭,「不當醫生則罷,當就當這樣的名醫。」於是,他毛遂自薦拜張根桂為師,並改名李濟仁,意為「仁心濟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決心。
從1949年起,李濟仁在歙縣小川開業行醫。解放後,他兩度被選派到安徽中醫進修學校(安徽中醫學院前身)師資班學習,還參與安徽中醫學院和附院的籌建工作,並擔任內經教研組組長、大基礎教研室主任等職。隨後在歙縣人民醫院、安徽中醫學院、安徽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皖南醫學院等單位工作。
多年來,李濟仁敏而好學,精勤不倦,在掌握復雜而深厚中醫學知識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對一些疑難雜症屢起沉痾。
早在1965年,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鳳英患頑固性失眠1年有餘,屢服進口高效安眠葯無效。李濟仁回憶,當時嚴鳳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頭昏煩躁,腰膝酸軟。李濟仁分析,失眠時久,諸治不應,應當從肝論治,以滋肝陰為主,輔以安神。於是,他開出了鎮肝益腎、陰陽並調的方子。服7劑後,患者能睡4個小時。李濟仁按照時間醫學,囑咐患者在午後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葯效更好發揮。三診後,患者一切正常,從此再也不用安眠葯了。
1981年的夏季,53歲的黃某手術後高熱達41℃,致使頭痛、神志不清。醫生採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熱,均無效。午夜時分,院長派人請李濟仁會診。李濟仁認為患者因暑熱交蒸,致高熱不退,開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濕的方葯,如香薷飲、加減白虎湯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燒了。
由於醫名遠播,療效顯著,來自全國各地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李濟仁也先後獲得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人指導老師、首批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等一系列榮譽。 從徒弟、女婿到「張一帖」傳人
夫妻共同繼承「張一帖」家傳,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同被遴選為「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幾十年來,二人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碩果。
定潭的「張一帖」源遠流長,至今有450餘年的歷史,傳15代,被譽為新安醫學第一家。張一帖遠祖可上溯到北宋名醫張擴,張擴之後人張杲就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史著作《醫說》的作者。張氏還著有《醫流論》、《傷寒徹要》、《秘方奧旨》等書,影響深遠。
時光荏苒,世醫傳給了明代嘉靖年間的張守仁。由於他醫術高超,常一劑而愈,始稱「張一帖」。他以仁慈為本,對待患者不論貧賤均能悉心治之。特別是冬春流行病高發季節,都葯物熬制後放置在茶水中,日夜無償供應,村民和過路人因此受益。
舊社會,家傳技術多傳子不傳女。張根桂對祖傳「末葯」加以完善,創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減法,進一步提高了療效,其以「穩、准狠」為特點,辨證准、用葯精、劑量重,往往一二劑即起痾回春。國學大師吳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訪京師名醫皆不效,回家鄉歙縣以後,經張根桂醫治而愈,感佩之餘,特奉贈一聯「術著岐黃三世業,心涵雨露萬家春」。然而,張根桂唯一的兒子夭折,次女張舜華便立志學醫。她勤學苦練,親自上山采葯,配葯嘗葯,以至誠至孝感動了父親,多年後悉得家傳,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張一帖」。
作為徒弟,李濟仁朝吟夜誦,勤於實踐,與小師妹張舜華一起跟師抄方、巡診,同采葯、制葯。張根桂看在眼裡,喜在心中。李濟仁聰慧過人,老實能幹,處理疑難雜症很有一套,令老師刮目相看,尤為欣賞。不久便把女兒許配給他,同時把家學也傳了他,與張舜華同為「張一帖」的第14代傳人。大概還有這樣的君子協定,即未來李濟仁的第一個兒子要隨母姓張。
解放後,李濟仁夫婦二人先後調入皖南醫學院工作,夫妻二人不僅在醫術上繼承「張一帖」,還繼續著「張一帖」舍醫送葯的傳統。幾十年來,他們無論多麼繁忙,每年都會定期返回家鄉為鄉親們贈醫施葯。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李濟仁夫婦還為國內外1萬餘人次的患者提供了「無償函診服務」。
獨創新解 學文並茂
從傳統醫學到現代科學研究
他注重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以及《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從臨床實踐中加以體悟,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創立「歸芎參芪麥味方」。
「北協和,南弋磯」是過去人們對全國西醫院的最好評價。李濟仁所在的皖南醫學院弋磯山醫院,1888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迄今已有120多年。蔣介石、孫科等來該院視察過,吳紹青、沈克非、陳翠貞等名醫先後任職。在這樣一所有名氣的西醫院搞中醫,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醫出書,中醫也出書,西醫搞科研,中醫一樣搞科研。」李濟仁憑借不服輸的性格,孜孜以求、奮力拚搏,建新說、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醫學院和弋磯山醫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師」中,李濟仁名列其中。
李濟仁業醫60餘年,在醫治外感病、急症等方面,承繼「張一帖」心法,以認證准確為基礎和前提,用葯猛、擇葯專、劑量重,往往1劑奏效;辨治雜病,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提出的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視培補腎本,辨證靈活機變。如對於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等,李濟仁系統提出以補腎法為主,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的方法,治癒數例。
李濟仁根據新安醫家診治痹證、痿證的基本特色與規律,臨床上既強調鑒別,又強調辨治痹痿同病,提出「痹痿統一論」,制定辨治頑痹四法,即頑痹從虛、從瘀、從痰辨治,痹痿同病則重調肝腎,兼以健脾和胃、養血舒筋。
15歲王某,四肢痿弱無力,走路如鴨行,經常跌倒。經大醫院診斷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長期服用激素、維生素等無效。患者父母慕名來求治。李濟仁檢查後,診斷為肝腎兩虛型痿證,以《內經》理論與診治方法融會新安醫學學術思想,確立了補腎益肝、舒筋活絡的治則。服用一段時間中葯後,患者四肢感覺有力。李濟仁根據病情連續調方數次,又囑咐其堅持鍛煉,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轉,臂力增,腿力強,近如常人。
對於疑難病證,李濟仁主張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治療胃病倡導「和、降、溫、清、養、消」六法,等,並創立了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痹證的「清絡通痹飲」、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腎湯」、治療乳糜尿的「苦參消濁湯」等效方驗方。
李濟仁身體力行於新安醫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潛心提煉新安醫學診治之特色規律,帶領學生成功還原了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和闡明了新安醫學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規律,成為研究新安醫學的奠基人。
他獨著、主編《濟仁醫錄》、《痹證通論》、《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學術著作14部,發表論文112篇,中國工程院院士董建華教授評價其「獨創新解,學術並茂,發前人之奧妙,作醫津之寶筏。」 從名醫世家到博士團隊
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家族鏈;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作為「張一帖」世醫傳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級學徒2名,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家族鏈傳承方式是新安醫學的顯著特徵,「張一帖」世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傳人李濟仁家裡,老兩口與5個子女,構成名醫世家的家族鏈;兩人突破家傳囿規,培養指導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個博士團隊。
長子張其成是北京中醫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國學專家,傳統文化的傳播者;二女李艷,現為皖南醫學院副教授、碩導,弋磯山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三子李梃大學畢業後在當地經營診所,繼續「張一帖」家傳,以實際行動詮釋著「醫在民間」價值理念;四子李標是中國科學院博士,德國洪堡學者,在美國工作,擔任主任工程師,側重於生物材料學角度,開展生物醫葯和中醫葯學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醫葯大學中醫內科學博士,師從王永炎院士和李衍達院士,現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導,他以中醫「證」為突破口,開辟「中醫葯生物信息學」、「系統生物學與中醫葯現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學界極大關注。「兄弟三博導,兩代七教授」,「張一帖」不再是一枝單傳,而是滿堂芳菲。
張其成回憶,小時候,父親常常告誡他們,「發憤讀書終有益,飄搖游戲總無功」,並鼓勵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親曾在中醫院、綜合醫院以及中醫學院和醫學院工作,眼界開闊,胸襟豁達,對中醫與西醫相互補充、共同發展有獨特見解,還鼓勵兒子用現代方式來傳承和研究中醫,希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和突破口。這些對孩子以後的志向興趣影響很大。5位子女分別從文化、臨床、科研的角度,傳承光大祖國醫學,並從定潭小鎮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弟子仝小林,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副院長、博導,是糖尿病專家。弟子孫世發,現為南京中醫葯大學研究員、博導,是方劑學專家;弟子胡劍北,現為皖南醫學院科研處長,碩導,專攻「中醫形體醫理學」;弟子朱長剛,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1醫院博士後,對中醫「治未病」理論有獨到見解。 從「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珍藏字畫享其中趣味,親近自然覽山川勝跡。
年近八旬的李濟仁鶴發童顏,笑容可掬,待人親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維敏捷,很難把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聯系起來。然而,李濟仁卻笑稱:「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壓高,耳順之年血糖高,益壽延年有高招。」
手舞足蹈令五臟安和是第一招。長期以來,李濟仁為保持健康的體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總結出一套運動五臟養生保健法,即「養心、調肝、理肺、健脾、補腎。」此外,他認為,還要注意六腑養生。平時多吃一些粗纖維食物以刺激腸蠕動,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只有五臟六腑功能正常,機體才能處於「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
珍藏字畫享個中趣味是第二招。李濟仁喜愛收藏字畫,樂此不疲。在他家中的牆壁上,懸掛著各種名人字畫,各具特色。其中啟功先生的書法非常搶眼,「神存於心手之間」是對李濟仁人品和業醫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餘,李濟仁端一杯清茶,小憩於紅木椅上,一一欣賞細品。他說:「收藏字畫是一種高雅的文化活動,既能增長文化知識和品味,又能怡情養性,延年益壽。」
親近自然覽山川名勝是第三招。李濟仁就是位精研岐黃筆耕不輟,而又親近自然、酷愛旅遊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鄉的青山綠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還遠赴東南亞和歐美澳非等國旅遊。著名書法家葛介屏先生特作對聯相贈,「登五嶽名山足跡園林繼宏祖,精岐黃鑒古手披圖籍踵青蓮。」
在李濟仁居住的醫苑小區,林木蔭翳,綠蔭如蓋。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里,李濟仁晨起聽鳥鳴,江畔聽濤聲,「江聲畫韻伴醫書」,實為一大樂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實,李濟仁的最大養生秘訣是「和」,處世平和,待人隨和,為人謙和。
在十年浩劫期間,作為「鐵桿老保」的李濟仁為保護他人而犧牲自己,受盡了迫害。劫難之後,李濟仁成為安徽省教委和衛生系統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委、中醫評議組組長,以前曾經揪斗李濟仁的人要求他幫忙評職稱,李濟仁一笑泯恩仇。
「未敢抱經國治世之宏願,但常懷拯疾濟羸之仁心。」聞知自己榮獲全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時,李濟仁感恩之情溢於言表:稽首黨恩施甘露,深心億兆沐霞陽;願將仁術化「一帖」,普濟蒼生永安康。如今,年近80高齡的李濟仁以矯健的步伐,在承續新安醫學千年血脈的同時,也譜寫自己的燦爛人生。

㈨ 李濟仁的主要領域

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於徽州歙縣,7歲入私塾,善文。動亂年代,民眾深受病患之苦,遂從「天下之至變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醫也」之古訓,立志以醫道濟人濟世。 1943-1948年,他師從新安名醫張根桂研習中醫,並更名「濟仁」,成為新安一代名醫世家「張一帖」第14代傳人。
1、稱號及專著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陰、風景如畫,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地域性醫學流派新安醫學便誕生於此。
2、行醫特點
繼承傳統並開拓創新,是李濟仁醫術之特色。在醫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繼承「張一帖」心法,妙方獨具,用葯猛、擇葯專、劑量重,常一劑奏效;對於疑難雜症,則合參新安汪機「培元派」調補氣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張辨症與辨病相結合。由於不了解中醫,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醫生們故常不敢使用。對此,李濟仁有著獨到見解:「有些驗方聽起來的確荒誕不經。但常年使用、效果確實的驗方,還是值得採納的。」他熔經方、時方、驗方於一爐而精心化裁,針對世界性頑疾系統提出益腎填精、健脾和胃、養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診治上提出寒熱辨治、氣血並舉、痹痿同治「三期療法」、創立治療冠心病的「歸芎參芪麥味方」、治療慢性乙肝的「乙肝轉陰方」等效方驗方,並總結出「強調服葯時間,注重動靜宜忌」、「推崇數方並用,主張定時分服」等精闢論見。由於醫名遠播、療效精到,海內外慕名求診者紛至沓來,對此,李濟仁總是予以悉心診治。繁忙的醫、教、研之餘,他甚至還為4000餘位患者提供「無償函診服務」。
3、領域貢獻
李濟仁是「新安醫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論與臨床並重是其從醫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醫學需要更多的人來傳承」,他潛心提煉新安醫家診治之特色規律,主編《大醫精要——新安醫學研究》等書,其中,集新安醫著之大成的鴻篇巨著《新安醫籍叢刊》首次將歷代新安醫家著作進行校注整理。「獨本不能流傳……要讓更多人領會新安醫學的魅力」,為此,他毅然捐出傳本極少的新安醫著《神灸經綸》,交由出版社出版。經多年努力,他帶著學生們成功「還原」已塵封於歷史的668位新安醫家、400餘部新安醫籍,並釐清闡明其針對急、危、難、重病症的診療經驗和富特色的診療規律。此外,李濟仁還以《內經》為宗,理論與臨證互作闡發,確立中醫醫學地理學、中醫時間醫學等新學術生長點,及體質學說、五體痹病、五臟痿病等研究專題,在中醫理論與臨床的研究上碩果累累。
對於醫術,李濟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諸筆端,數十年來聚沙成塔,共撰寫《濟仁醫錄》、《痿病通論》等專著12部,參編《內經》、《中醫基礎理論》等首批衛生部高等學校規劃教材,並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項,對新安醫家學術思想與診療經驗的傳承與創新起到重要示範作用。
面對榮譽,李濟仁卻一貫淡然:「學生們的成績就是我辛苦的最好回報。……家族制是古代社會文化意識,在現代多元教育形式高度發達的今天,注重的是文化傳承和多元化傳承方式。 『張一帖』是民族文化瑰寶,我想把它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人了解它、利用它。 」

閱讀全文

與經方臨證心法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s相當於安卓什麼手機 瀏覽:689
哈佛商學院pdf 瀏覽:978
app的ip哪裡買 瀏覽:909
移動天文台app在哪裡下載 瀏覽:923
phpjsonencode亂碼 瀏覽:587
t3的伺服器名是什麼幾把 瀏覽:69
高中演算法語句 瀏覽:549
安卓充電接頭壞如何直接線 瀏覽:2
mcu編譯成庫 瀏覽:296
python官網訪問不了了 瀏覽:98
庫卡邏輯編程 瀏覽:918
加密幣驅動 瀏覽:981
怎麼解壓後的文件夾沒有激活工具 瀏覽:808
java自帶加密 瀏覽:619
關閉表命令 瀏覽:510
黃大龐健康妙方pdf 瀏覽:940
java九宮格演算法 瀏覽:249
encoder轉碼新建文件夾 瀏覽:722
android版本市場佔有率 瀏覽:363
憑訂單號抽獎源碼 瀏覽: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