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㈡ 敦煌石窟的簡介
敦煌石窟,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㈢ 《解讀敦煌.敦煌彩塑》txt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解讀敦煌:敦煌彩塑》(主編單位:敦煌研究院)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6PBolnhvDOa4LSRVhBf-tg
書名:解讀敦煌:敦煌彩塑
作者:主編單位:敦煌研究院
豆瓣評分:8.2
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5
內容簡介:
塑造佛像有哪些規范?
敦煌彩塑如何製作?
北朝彩塑如何融匯中西?
隋代雕塑如何承前啟後?
唐代彩塑為什麼偏重寫實?中唐之後的彩塑為什麼漸入衰境?
本書闡釋了千餘年間的石窟開鑿史上,敦煌塑像的發展與演變,詳細論述了敦煌莫高窟現保存有北涼等十個朝代的洞窟492個,彩塑2000餘尊,浮塑1000餘身,現保存基本完好的原作14000餘身的發展演變
作者簡介:
敦煌研究院:敦煌學研究的科研單位,也是保護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其它文物的文博單位。
樊錦詩:原敦煌研究院院長,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劉永增,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長、研究員。主要從事敦煌佛教美術史研究,近年從事敦煌密教美術研究。獨著或合著有《敦煌石窟藝術 莫高窟第158窟》、《敦煌石窟全集·雕塑卷》、《日本寧樂美術館藏吐魯番文書》等,於中外雜志發表學術論文、譯文八十餘篇。
㈣ 《解讀敦煌(套裝共11冊)》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解讀敦煌(套裝共11冊)》網路網盤pdf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UpKXMI85Y1HvclYQRfgLeg
㈤ 如何讀懂敦煌 何鴻pdf
通過解讀敦煌城市的起源、石窟的建造和壁畫的製作,從敦煌畫內容和形式的有機聯系入手
重點剖析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壁畫與彩塑,引導讀者掌握游覽敦煌石窟和欣賞敦煌壁畫、彩塑的方法。
《如何讀懂敦煌》文字結合豐富的圖片資料,以欣賞引趣,從多個角度展示了敦煌藝術的魅力。《如何讀懂敦煌》中精選大量敦煌畫,圖文並茂地對敦煌畫進行多方位的解讀,通過史料梳理等方式,讓讀者能夠細致入微的理解敦煌藝術作品。
㈥ 敦煌石窟的石窟簡介
敦煌石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水峽口下洞子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一個廟石窟、玉門昌馬石窟。
因其各石窟的藝術風格同屬一脈,主要石窟莫高窟位於古敦煌郡,且古代敦煌又為本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統稱敦煌石窟。
莫高窟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366),時間最早創於公元366年(另有始建於西晉末年及東晉永和九年等說),後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時代連續修鑿,歷時千年,延續時間最長;現存石窟700餘個,規模最大;雕塑3000餘身,壁畫4500餘平方米,內容最豐富。窟內繪、塑佛像及佛典內容,為佛徒修行、觀像、禮拜處所。敦煌石窟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
㈦ 求《敦煌石窟全集》第4冊「佛教故事畫卷」和第5冊「阿彌陀經畫卷」的PDF版本
可以給你第5冊,第4冊沒有,還在找,給我一個你的郵箱
㈧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pdf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圖說敦煌二五四窟》(陳海濤)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F8x2jvM5MV59VSXw0bWhbg
書名:圖說敦煌二五四窟
作者:陳海濤
豆瓣評分:9.4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2017-11
頁數:248
內容簡介: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寶庫,完整保存了自北涼到元代綿延一千餘年的佛教石窟藝術,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畫及彩塑。本書旨在以一座曾令張大千、常書鴻、董希文等藝術家為之動容、潛心臨摹的北魏經典洞窟為例,引領普通觀眾去了解敦煌石窟的歷史文化與藝術成就。
作者簡介:
陳海濤 陳琦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後分別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專業、中央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獲碩士學位。2006 年畢業後同赴敦煌,從事敦煌藝術研究、闡釋影片設計、文化創意工坊策劃工作。主創完成《捨身飼虎》與《降魔成道》兩部文教數字動畫影片,合作發表《魏晉南北朝美學的具體呈現——以莫高窟第254 窟壁畫藝術為例》《中國漢魏六朝美學史研究與莫高窟北魏壁畫藝術鑒賞》《莫高窟第254 窟捨身飼虎圖的數字闡釋及影片創作》等論文。
㈨ 敦煌莫高窟的資料
莫高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座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但在近代,莫高窟受到騙取、盜竊,文物大量流失,其寶藏遭到嚴重破壞。1961年,莫高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為人注意。近代,人們通常稱其為「千佛洞」。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鮮艷瑰麗,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極高,而且與壁畫相融映襯,相得益彰。
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飛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釋天的神,能歌善舞。牆壁之上,飛天在無邊無際的茫茫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勢若流星;有的穿過重樓高閣,宛如游龍;有的則隨風漫卷,悠然自得。畫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長線、舒展和諧的意趣,呈獻給人們一個優美而空靈的想像世界。
艷麗的色彩,飛動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的畫師對理想天國熱烈和動情的描繪里,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上縱騎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許正是這種激情,才孕育出壁畫中那樣張揚的想像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