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文學史游國恩讀完有什麼收獲
1、文學藝術的起源
文學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原始人在勞動的過程中,自然地發出勞動的呼聲,呼聲富有節奏,這種簡單的節奏就是音樂、舞蹈的節拍和詩歌韻律的起源,這種沒有歌詞且自然而健康的韻律實際上就是詩歌的起源,也是文學創作的開始。
2、原始詩歌
(1)原始詩歌的形式
①簡單的、表意的和有節奏的呼聲或嘆聲。
②詩樂舞一體。
(2)原始詩歌的內容
原始的詩歌韻語常常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包括漁獵、畜牧和耕種等生活內容,同時還有對自然現象的描述。
3、原始散文
(1)產生時間
散文的產生較晚於詩歌,它是語言和邏輯思維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以文字為其必要的條件。
(2)特點
簡短、精煉,便於記誦,富於節奏和韻調,有詩的味道。韻語部分,語言旋律最自然、音樂性最強烈、詞意最精粹。
㈡ 有漢語史綱要pdf的么 790067659,謝謝了
各大學不一樣的,一般用本校學者的書或者出版的書籍。比如 北京大學中文系本科生 一、各專業四年必修課程及所用教材 課程名稱 教材名稱/版別 編著者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古代漢語 古代漢語(修訂本上、下) 郭錫良 等 商務印書館 1999年1月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 商務印書館 1993年7月 邏輯導論 新邏輯教程 宋文堅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2年9月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文學史(1—4) 游國恩 等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年7月 中國文學史參考資料簡編(第二版上、下)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室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6月 中國現代文學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 錢理群 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7月 中國當代文學 當代中國文學概觀(第三版) 張鍾 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3月 中國當代文學史 洪子誠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年8月 中國當代文學史料選 謝冕、洪子誠 北京大學出版社 年月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 謝冕、洪子誠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7月 中國古代史 中國古代史綱(修訂本上、下) 張傳璽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年6月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2000) 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樊樹志《國史概要》 黃伯榮 《現代漢語》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 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三冊,復旦版) 褚斌傑、袁行霈、李修生 中國文學史綱要(四冊) 北大版 二、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必修課及所用教材 課程名稱 教材名稱/版別 編著者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語言學概論 語言學綱要(第三版) 葉蜚聲、徐通鏘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年4月 理論語言學 漢語史 漢語史稿(新一版合訂本) 王力 中華書局 1980年6月 漢語音韻學 音韻學教程(第二版) 唐作藩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年7月 漢語方言學 漢語方言學教程(內部講義)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研室 1999年8月 文字學概要 裘錫圭 商務印書館 1988年8月 徐通鏘《基礎語言學教程》(北大2001) 王力《古代漢語》(修訂版)(中華書局) 胡裕樹《現代漢語》(重訂本)(上海教育版) 唐作藩《漢語音韻學常識》(上海教育99) 三、中國文學專業必修課及所用教材 課程名稱 教材名稱/版別 編著者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文學原理 文學概論(第三版) 蔡儀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4年5月 民間文學概論 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增訂本) 段寶林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5月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上、下) 張少康 劉三富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年6月 歐洲文學史(上、下) 楊周瀚 人民文學出版社 俄蘇文學史(1—3) 曹靖華 河南教育出版社 比較文學原理 比較文學原理新編 樂黛雲 等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8月
㈢ 誰有游國恩的中國古代文學史
應該是中國文學史吧?共是四冊。游國恩、季鎮淮王起、肖滌非、費振剛主編的。我們用的也是這個版本。沒法賣給你。不過你可以去網上買,也不貴。在卓越網上就可以買到。http://www.amazon.cn/s/ref=nb_ss?url=search-alias%3Dbooks&keywords=%E4%B8%AD%E5%9B%BD%E6%96%87%E5%AD%A6%E5%8F%B2+%E6%B8%B8%E5%9B%BD%E6%81%A9&searchKind=keyword&sprefix=%E4%B8%AD%E5%9B%BD%E6%96%87%E5%AD%A6%E5%8F%B2&sprefix=%E4%B8%AD%E5%9B%BD%E6%96%87%E5%AD%A6%E5%8F%B2(你也可以自己搜,全四冊都有的。)
㈣ 游國恩的學術生涯
游國恩在西南聯大四年(1942年至1946夏季復員),一直講授中國文學史概要,並先後開設了唐宋文、近代詩、韓愈文、黃山谷詩、文言習作等課程。當時的講義都是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寫成的。此外,還要指導學生寫畢業論文。又,從1944年至1948年,每年清華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文學部舉行畢業生考試,均有請游國恩擔任考試委員的。除教學任務外,游國恩還在校內外作過多次學術演講。如1942年來校不久就在昆明廣播電台作題為《論諷刺》的演講,(刊載於《國文月刊》第21期)同年12月,在昆明中法大學作《論寫作舊詩》的演講,(載於《國文月刊》第23期)1943年在西南聯大文史講座作題為《楚辭中的女性問題》的演講(附錄於1946年出版的《屈原》一書,改題為《楚辭女性中心說》),1944年在雲南大學文學史會作《文學與諧隱》的演講(發表於1944年4月12日昆明《掃盪報》)等。
雖然時間已經是十分緊張,但游國恩還寫了《槁庵隨筆》十五則(連載於《國文月刊》1944年第36、38、40期)、專書《屈原》(1946年,勝利出版社)以及其他一些論文。《屈原》一書是1945年應潘公展之請寫的。據說原來曾向梁守岱先生約稿,因梁先生太忙,才轉薦游國恩承擔。潘、梁二位與游國恩均不相識,他們薦請游國恩的原因,正如編印組在《作者小傳》中所言,游先生「精研楚辭」,有多本著作問世,「極為士林所推崇」。《屈原》是一本約十萬字的屈原傳記,其中「對於屈子姓名、里貫、家世及學術思想篇章文藝諸問題之考證論定,不獨發前人所未發,亦可補游先生以前著述所未及」。這本書是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寫成的,但游國恩不願利用自己的舊著「偷工減料,潦草塞責」。同時,他在書中再次說明:抗日戰爭前夕他在青島山東大學教學時講授楚辭,「是有意在做宣傳工作,宣傳『三戶亡秦』的民族主義」。
《屈原》一書中還指出屈原的死決非出於怯懦或消極的避禍,而是旨在「喚起國人」,「以拯救垂亡的宗國」,「確有重於泰山」。並指出「我國歷史上無數的忠義之士,……(他們的出色表現)就是屈原這種寶貴的政治道德所養成的」。從此又可看出,游國恩的學術研究與他對國家民族的強烈使命感是相結合的。
游國恩早在上世紀30年代初在山東大學任教時就著手編纂的《楚辭長編》,當時已編就《離騷》、《天問》二卷,有油印本發給學生參考。其他各卷,也已征材略具。由於時局動盪,來到大後方後又因圖書缺乏等原因,編纂工作被迫擱置下來。1943年初,他在友人推薦下,曾一度考慮將已成卷的《離騷》、《天問》先去付印;為此曾與中文系羅庸教授相商,並請他寫一序言。後因這兩卷的原稿也已丟失,所存油印稿有脫錯,手頭無書,不能一一校正,且考慮到有的資料須補充,有些新的研究成果也無暇補入等原因而終於未拿出去發表。但羅先生仍將他寫的序——《楚辭纂義敘》發表了出來。(見1944年《國文月刊》第31、32期合刊)序言稱:「澤承此編,承近世學風之變,兼前人累世之長」;並舉出其在諸多方面超過前人的地方。序言還指出,此書含有「八善」、「二長」;「雖舊說之淵海,實新義的甾會」。並說「此書一出,行見群爝息光,一星獨耀」。序言不僅高度評價了游國恩在楚辭學史上的地位,而且說明《離騷》、《天問》二卷後來出版時雖經他遍尋了一切可能得到的材料,並對有的按語作了訂正,但它的成書在當時也已經成熟了。 游國恩先生作為楚辭研究專家的成名作,是1926年北新書局出版的《楚辭概論》。1928年該書被商務印書館收入《萬有文庫》及《國學小叢書》,使之有更廣泛的流傳。《楚辭概論》全書約15萬字,較之時下動輒數十萬言的很多著作而言,確是一本「小書」,而且就其內容而言,對於當代研習楚辭的學人來說,大多可以說是盡人皆知的常識;但把它們罡於20世紀20年代的具體學術環境中,這些都是游先生和他的同輩學者在東西方學術文化撞擊過程中所創造的現代學術的第一批成果。
游先生有關楚辭研究的論文,生前有兩次結集,一次為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讀騷論微初集》,一次為1955年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後改為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楚辭論文集》。
《楚辭註疏長編》是游先生凝聚畢生心血而在生前未能見其成果出版的一項楚辭學研究的基礎工程。從1959年開始,金開誠先生一直協助游先生進行這項工作,同時中文系有五位中青年教師和中華書局聘請的孔凡禮、李淡虹先生也先後參加了資料搜集和核對。到1965年,材料搜集工作已基本完成,而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使之再次被擱置了十年之久。1976年10月以後,游在先生的主持下,由金開誠先生及他的兩個學生董洪利、高路明對資料重加校核和編排。1978年6月,《楚辭註疏長編》第一編《離騷纂義》及第二編《天問纂義》即將完成,游先生不幸在醫院遽爾逝世。《離騷纂義》及第二編《天問纂義》定稿是在先生逝世後,由金開誠先生參照過去的油印本及游先生作過的指示完成的,分別於1980年、198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從先生研究計劃開始的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楚辭註疏長編》第一、二編的出版,經歷了半個世紀,付出了三代學人的心血。游先生在《楚辭講疏長編序》中提出整理《楚辭》的五個要點,但按計劃還有校勘、音韻的專書,所以已出版的《離騷纂義》、《天問纂義》側重在通訓而兼及明例、考事,也就是通常所談的融會訓詁、考據、義理於一體。 中國文學史作為一個學科,是隨著西方教育制度的引進而出現的。中國最早公開出版的中國人自著的《中國文學史》,即林傳甲為京師大學堂撰寫的「國文講義」。其後各大學、師范乃至中學都紛紛改「詞章」或「文章流別」為「文學史」,並為此編著各種文學史的教材。中國文學史學科由此形成,而《中國文學史》作為一種新型學術著作,也伴隨著各類不同的教學需要而紛紛出現。 游先生自1931年開始任大學教職以後,即與中國文學史這一學科有了關系,隨即先生有了第一部文學史的著作《先秦文學》。該書是先生於1933年在青島寫成的,同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收人《萬有文庫》中。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對外「一邊倒」基本政策的實行,高等學校的教學制度和教學計劃也完全仿效蘇聯的。學制多由四年改為五年,課程設置和名目也有改變。北京大學中文系自1955年起學制改為五年,而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則仿效當時蘇聯莫斯科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中國文學史的教學有了很大的變化。此前各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課程大都為一學年,每周2至3學時,而現在改為三學年,每周4至6學時不等。其他的高等學校也都按照北大的模式對教學計劃作了調動。當時的高等教育部為了適應這一教學改革和進度,曾指定幾所大學中文系和文學研究所分段草擬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並為之多次召開會議。游先生作為北大、清華、燕京三校中文系合並後的北大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主任,參加了這一活動的全過程,並承擔先秦、兩漢部分大綱的編寫。
游國恩先生於1956年底寫有《對於編寫中國文學史的幾點意見》一文,發表於1957年1月6日光明日報的《文學遺產》周刊上。文章結合新中國成立後大學中文系教學的實際情況,就中國文學史內容、體例和分期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游先生在文章中的認識和這一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在以後的一個很長時間內,實際上在規范著中國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史的教學。
游先生在北大講授中國文學史時,為了便於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隨著講授的進度,向學生配套發放相關的作品選注。這種作品選注,當時稱為「文學史參考資料」,由游先生提出作品選目和注釋要求,具體工作由吳小如先生負責,再由先生審訂。由於這套參考資料人選作品比較豐富而有代表性,注釋詳細精當,標明出處,並附有作家傳記、評論以及有關的後人研究成果,是作品選注的一種新體例;特別由於新中國成立後,高等學校大發展,學生數量迅速增加,學校圖書館藏書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這樣的參考資料能保證所有學生有一定作品及相關資料的閱讀,對教學很有益處。因此,這套參考資料在20世紀50年代末分別以《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的名目由中華書局出版後,受到了高等學校,特別是新建和邊遠地區的高等學校中文系師生的歡迎。
1957年《中國文學史教學大綱》出版,但由於隨之發生的「反右」、「大躍進」、「反右傾」等政治運動,中國文學史教材的編寫被擱置了。直到1961年,當時的中宣部、高教部聯合召開了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成立了教材編選辦公室,開始實行一個大規模的文科教材編著的規劃。《中國文學史》被確定為編著的教材之一,並指定游先生和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為主編,游先生為第一主編和編寫組召集人,參加者尚有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學院、中山大學中文系的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也許由於所謂的「三年困難」的教訓,其時正處於兩個「階級斗爭」高潮之間的平靜期,整個環境比較寬松,使這部教材的編寫能在總結建國以後高等院校中國文學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以翔實的材料,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為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勾劃出一個比較實事求是的輪廓。更由於盡管這部教材雖出於眾手,但整體來說,思想前後貫通,文學風格比較統一,章節安排大體勻稱,便於教學,因此,自1963年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四卷本方式出版後,四十年來累計發行200萬部以上,是20世紀初高等院校設立中國文學史課程以來發行量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教材。
㈤ 游國恩的中國文學史和袁行霈的有何區別主要不同在哪裡
袁行霈編的《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收錄的是從先秦到清末的文學演變歷程,為了區別同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朱棟霖編),這兩套書的封面顏色都是一樣的(粗心的人會拿錯書。。。。)大部分學生稱袁行霈那本叫「中國古代文學「。
游版優點是重點突出代表六十年代的水平。但意識形態性太強,政治,階級觀點直露如宮體詩。不過對後世版本影響巨大。袁本是這個時代的集大成之作。縱觀全國,皆以之為重。但是書成眾手,參差不齊。條目眾多,難以把握。浙大的做法肯定也是考慮到以上問題。建議你認真攻讀一本,另一本以為參照,不可偏廢。
㈥ 游國恩的主要著作
《楚辭概論》商務印書館 1934
《先秦文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4
《讀騷論微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7
《屈原》勝利出版公司 1946,三聯書店 1953
《楚辭論文集》上海古籍文學出版 1957
《陸游詩選》(宋)陸游著,游國恩、李易 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
《中國文學史大綱》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
《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3
《離騷纂義》中華書局 1980
《天問纂義》(游國恩編,金開誠補輯)中華書局 1982
《游國恩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 1989
《游國恩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 1989
《中國文學史綱要》
《文章義例》
《修辭舉例》(講稿)
㈦ 游國恩的《中國文學史》2004版比老版本有哪些變化
《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的輝煌
由北京大學著名學者袁行霈教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特等獎。該教材匯聚了國內19所高校的3O位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知名學者參與撰寫,是近30年出版的最優秀的文學史著作,體現了中國文學史研究的最新水平,有重大學術價值。
全書共四卷、九編。九編分別是: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代文學、元代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近代文學。其主要觀點、學術貢獻及理論創新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以及文學的審美價值。
該書立足於「文學本位」的觀點,緊緊圍繞文學創作的主體,以及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文學鑒賞等方面的內容來闡述文學的發展歷程。在充分注意其思想內容的同時,也充分重視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並具有藝術感染力的特點及其審美價值。力求深入解釋那些重要的文學現象、作家作品為文學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以及每個時期文學發展的新素質、新特點。如關於作家與作品之間關系的處理,該書力求改變板塊堆積的模式,根據作家的不同情況,作不同的處理,盡量避免沖淡史的敘述線索,將作家放到文學史的歷程中予以恰當的評價;同時也改變了將文學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分割開來的評述方法,力求將兩方面完美結合起來總結其特色。
二、史論結合,重點突出。
該書運用史家的眼光觀察和研究文學現象,突破了過去那種按照時代順序,將一個個作家簡單地排列在一起的模式,清楚地描述出文學承傳流變的過程,避免了把文學史寫成作家作品論的匯編。
該書特別重視史與論的結合,在史的描述中加強了論的內容,增加了緒論部分。全書有一篇總緒論,各編之前也有一篇緒論。總緒論以宏觀的眼光辨析文學史的任務、鳥瞰中國文學的演進、考察影響中國文學發展的重要因素、探討中國文學史的分期。各編的緒論對不同時期文學發展的特殊問題進行論述。對各個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遷、社會文化與思想的演變、社會的風俗習慣、文人的生 活風貌和心理狀態、文學的嬗變軌跡、新的文學現象和文學特點、文體的興衰、文學的承傳、文學的思潮,等等,都有深人的論述與精當的描述。這樣不僅突出了重點,而且「史」的線索更加清晰,知識范圍也更加廣闊。
三、增加註釋、年表和研修書目。
在每一卷之後增列文學史年表和研修書目,年表提供一些基本史實,可以收到綱舉目張的效果。研修書目開列了重要的書籍及其較好的版本,為讀者提供了必要的研修參考書目。在每章之後增加詳細的注釋,注出引文的出處,包括書名、卷數、章節、版本、頁碼,用以補充說明論點的依據。還就一些重要的問題介紹與此相關的或有所不同的說法。
四、關於文學史的分期。
該書在文學史的分期上做了新的嘗試,將整個古代文學分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這叫三古。在三古之下又分為七段:上古期包括兩段,先秦、秦漢;中古期包括三段,魏晉到唐中葉、唐中葉到宋末、元初到明中葉;近古期包括兩段,明中葉到鴉片戰爭、鴉片戰爭到五四。三古七段的分期完全從文學本身出發,以文學本身的發展階段作為文學史分期的根據。
五、文化學視角。
強調文學與文化的關系,將文學放到文化這個大的背景上進行研究,避免了將文學史寫成社會發展史的圖解或作家評傳的集成。例如《楚辭》與楚文化的關系,漢賦的興盛與漢王朝大一統局面的關系,佛教的傳人和佛經的翻譯對魏晉南北朝文學的影響,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對唐詩繁榮的影響,宋明理學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近代西方文化傳人對文學的影響,等等,都論述得比較充分。
六、准確介紹文學史知識的同時注意開放性、前瞻性與啟發性。
該書在文學史基礎知識的敘述方面,客觀穩妥、簡潔明了;而對一些尚有爭議的問題,則不拘一家之說,採取詳細注釋的方式,介紹不同的觀點和說法,說明其症結之所在,而不勉強作結論。這樣,既為師生提供了准確可靠的知識,又為他們深入思考、廣泛比較以推進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空間與線索。
㈧ 中國文學史 游國恩
網上的淘寶網
㈨ 求助游國恩版中國文學史筆記
附件就是您要的文檔,可免費下載。
望採納~
㈩ 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版
中國文學史分《中國古代文學史》(一)、(二)和《中國現代文學史》,不知你說的是哪一本?哪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