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看待平庸之惡
關於平庸之惡的命題是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
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對當年負責執行屠殺猶太人的集中營的艾希曼的審判在耶路撒冷進行,雖然艾希曼也極力為自己辯護,說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命令的執行者,雖然也有人認為艾希曼也是受害者,如果沒有這個個子又低,顏值又不高,根本看不到有一顆殘忍之心的人在集中營屠殺猶太人,還會有別的人充當艾希曼的角色。這個審判一直持續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終還是被判處絞刑。當時,阿倫特以《紐約客》特約撰稿人的身份,現場報道了這場審判,並於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於艾希曼審判的報告》,提出了著名的「平庸之惡」概念。
「平庸之惡」英文為The Banality of Evil,作為哲學術語,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
②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關於平庸的惡的報告》([美] 漢娜·阿倫特)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l_gN9RNbcrcuVRkOxG8Cxg
提取碼:rogj
書名: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評分:8.6
作者:[美] 漢娜·阿倫特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年:2017-1
頁數:420
內容簡介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對納粹戰犯、「猶太問題最終解決方案」重要執行者阿道夫•艾希曼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審判。漢娜•阿倫特就這場審判為《紐約客》寫了五篇報告,後集結成書。《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詳細記錄了這次引發全球關注的審判的全過程,並結合對大量歷史資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惡」的概念。惡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惡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業、忠誠的小公務員。艾希曼由於沒有思想、盲目服從而犯下的罪並不能以「聽命行事」或「國家行為」的借口得到赦免。
作者簡介
漢娜•阿倫特(1906—1975) 美籍德國猶太哲學家,曾師從於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在海德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自1954年開始,阿倫特先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布魯克林學院開辦講座;她還擔任過芝加哥大學教授、社會研究新學院教授。阿倫特以《極權主義的起源》(1951)、《過去與未來之間》(1961)和《論革命》(1963)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及其天才的洞見和雋永的智慧,為當代政治哲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令人矚目的人物。

③ 如何看待漢娜·阿倫特提出的平庸之惡
阿倫特對「平庸的惡」的定義為一個"nobody"由於缺乏思考(thoughtlessness)而作下的惡。姜源給的描述挺好,平庸的惡最大的特徵是它的膚淺,膚淺來源於不思考,它是深刻的對立面,因為任何深刻都需要思考來達成。這樣的膚淺,導致整個社會的道德觀
④ 漢娜阿倫特「平庸的惡」觀點出自她的那個著作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一件平庸無奇的罪惡的報道》(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
1963年出版。阿道夫·艾希曼1906年生,曾在屠殺猶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戰後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獲,1961年在耶路撒冷對其舉行了刑事審判。阿倫特作為《紐約客》的特派記者前往報道該審判,最終形成了這本書。
從閱讀有關卷宗開始,到面對面冷眼觀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克曼,以及聽他滿嘴空話地為自己辯護,阿倫特斷定被人們描繪成一個十惡不赦的「惡魔」的這個人,實際上並不擁有深刻的個性,僅僅是一個平凡無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個人素質是極為膚淺的」。
因此,阿倫特提出的一個著名觀點是:「平庸無奇的惡。」他之所以簽發處死數萬猶太人命令的原因在於他根本不動腦子,他像機器一般順從、麻木和不負責任。她再次運用極權制度的意識形態性質來分析這樣一個平庸無奇的人為什麼捲入深淵般的惡而無法自拔,問題在於納粹通過使用新的「語言規則」來解說他們的反常行為:「滅絕」、「殺掉」、「消滅」都由「最終解決」、「疏散」、「特殊處理」來表達。對於追求觀念的人來說,「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這本書中,阿倫特對於猶太人在歷史上處於邊緣狀態的「無根基性」、「無政治性」,以及猶太組織的領導的消極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評,導致了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軒然大波。盡管對審判的結果同樣表示滿意,但阿倫特對審判的性質和過程還是表達了疑問——「審判的目的是表現正義,而不是別」,不是「復仇」及展示「恥辱」。這種眼光超出了對於種族和地方的認同,她著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
⑤ 「平庸的惡」是怎樣一種惡
「平庸之惡」英文為The Banality of Evil,作為哲學術語,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1] 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
平庸之惡的概念,是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1961年4月11日,以色列政府對艾希曼的審判在耶路撒冷進行,審判一直持續到5月31日,艾希曼最終被判處絞刑。
中文名
平庸之惡
類 型
概念
提 出
⑥ 解讀平庸的惡用身邊的事例說明
KFC創始人 哈蘭 . 山德士 66歲不甘平庸,更相信不只是年輕人才有創業的資本. 他用100多美圓到處尋找投資合作商終於在1930 年在家鄉美國肯德基州開了一家餐廳。在此期間, 山德士潛心研究炸雞的新方法,終於成功地發明了有十一種香料和特有烹調技術合成的秘方,其獨特的口味深受顧客的歡迎, 餐廳生意日趨興隆, 秘方沿襲至今。
⑦ 什麼是平庸的惡
平庸的惡:
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
⑧ 平庸的惡
阿倫特這本《責任與判斷》據說是她生前最後一部集子,但關鍵的是,其中所有文章都寫於因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出版之後引起的各種爭論和辯駁之後,在一定程度上,這本書的很多文章都可以被看作是對於這些爭論和辯駁的回應。《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好幾年前就有了中譯本,這幾年,國內不斷發生一些罔顧生命的惡性事件,這些事件中常有一些只知服從的冷漠官僚,阿倫特在《責任與判斷》中講的「平庸的惡」常被人拿來引用形容這些官僚。精銳
⑨ 如何理解"投機基本傾向"和"平庸的惡"兩大概念
「平庸之惡」英文為Evil of banality,作為哲學術語,是指在意識形態機器下無思想、無責任的犯罪。一種對自己思想的消除,對下達命令的無條件服從,對個人判斷權利放棄的惡。
平庸之惡的概念,是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來的。
20世紀後期以來的道德無底線,有人的無知或邪惡,不辨道德「真相」的因素,也有輿論導向的偏頗,但更重要的是由於道德「真相」不足以作為標准評判人們當下或可能做出的事情。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能夠反抗道德崩潰時代平庸之惡的引誘,不放棄思考,不逃避判斷,心有敬畏,承擔起應有的道德責任。
⑩ 什麼是「平庸之惡」(最好引用典故謝謝!)
平庸之惡是說是作惡的體系之下,每一個人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他自己職責,所在的事情而並不是在作惡。也就是一種自我的不覺知。
在一個大環境之下,一個人要想獨立的思想觀不受他人的影響和大環境的情況情況是非常困難的,也就是我們所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這樣的人首先它應該有獨立的強大的內心。這非常不容易的。過程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因為人是一個社會屬性的動物,得不到他人的認可,特別是長時期,沒有心靈的共鳴,孤獨感,以及被排斥的感覺,可以讓一個人心裡痛苦萬分。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心裡明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去適應以及參與世俗生活,因為我們畢竟都不做不到離群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