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因明學pdf

因明學pdf

發布時間:2022-06-08 06:46:44

① 中國十八般兵器的圖文資料

九短:刀、劍、鞭、鐧、拐、斧、棒、椎、杵。
九長:刀、槍、棍、鉞、叉、鐺、鉤、槊、戟。 十八般乃:一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槁、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1、刀
刀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兵器之一,《初學記·武部·刀》:歷代有吳刀、赤刀、容刀、鸞刀、鄭刀、孟勞、西戎利刀、昆吾割玉刀、鳴鴻刀、百辟寶刀、百鏈、青犢、漏影三刀。2、槍
槍和矛一樣,是古代戰場上使用最廣的長形刺兵,後漢已有載錄,但是 度銳長,還未脫離矛頭形式。因為長矛使用不便,晉代開始逐漸流行用槍。宋代以後,矛在基本上就被槍所代替了,未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就列舉了十八種宋代長桿鐵槍,其中有:搗馬突槍、雙鉤槍、環子槍、單勾槍、拐槍、拐突槍、錐槍等。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極善使槍,至今尚有岳家槍法。3、劍
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綜合劍史所記,大抵古劍之長,由一尺三寸至四尺多不等,其重量則為二至三斤,正符因人設制,應屬可信。劍的招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攪、壓、掛、雲等為主。它的特點是剛柔相濟、吞吐自如,飄灑輕快,矯健優美,正如拳諺所形容的「劍似飛鳳」,由此可知其妙。4、戟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周代大戟的出土,說明在周時已廣為使用。這種中國特有的兵器,至少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5、斧
與戈矛同時,亦為古仗之一。黃帝時即有斧銊之名,在當時非但用為兵器,抑且用為刑罰之具。宋曾公亮《武經總要》載有大斧、鳳頭斧,都是隋、唐遺制。元代軍隊喜用小斧、大斧和寬體大斧。清代將士喜用雙斧,斧柄僅有尺余,斧刃甚小,雙斧均可插腰,戰場上使用靈活。6、鉞
銊為斧之由來,以時代論則為同時,以形式論亦正彷佛;書曰:「王左杖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見斧銊本無甚巨大之分當,惟銊與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徑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為銊,此顯見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頭較斧大三之一,桿端比斧多一矛頭,長約一尺六寸,故銊桿長於珬U者亦尺六七寸;斧桿末端無鑽,故三十六法中無點逗各法也;銊則亦如槍桿,末端有三尖之鑽,以備匆忙時作點格之用;至其餘之搆造,則完全與斧相同,重量亦彷佛。斧之與銊,亦猶槍之與矛,箭之與弩,形式之不同者,僅毫釐問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別,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並用也。鉞是斧的一種,但比斧大。7、鉤
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變而成。春秋時期,鉤與戈、戟並用之。武術中所用的鉤有單、雙鉤之分。技法有鉤、縷、掏、帶、托、壓、挑、刨、掛、架等。演練時起伏吞吐如浪式。8、叉
叉之由來,較各種兵器為後,宋元以前,初不見用諸戰陣,或謂漢時蠻人,皆以此為利器;又謂叉為古時獵獸之器。至於飛叉之法,宋代以前,迄無所聞,相傳創之者為宗澤偏將張純。純為花縣人,力猛侞虎,善使飛叉,能於二十步外取人,發無不中……9、鎲
武術長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槍尖,稱"正峰"或"中叉鋒",長一尺半;兩側分出兩股,彎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楸E ,柄長六至七尺。鎲始於明代,逐漸由槍演變而成。至清代常見使用,現今使練者甚少。用法有拍、砸、拿、滑、壓、橫、挑、扎等。10、棍
殳(棍)之由來已久,古人山居穴處,不免為蛇猛獸之侵凌,又無銳兵利刃以御敵;山間樹木叢雜,隨處皆是,往往折之以為自衛之器。殳長約一丈二尺,粗細不等,蓋亦視人力而為標准者。
殳法初無一定之組織,任意撲擊耳,後人實創之,惟嫌其太長,使展不甚便利,故改為八尺,易名為棍,後又以人體之長度為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間而止,名之曰齊眉棍,始有棍之傳世。11、槊
硬木製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丈八槊:槊的一種。長一丈八尺,故名。12、棒
同屬棍種。棒長約五尺,以堅韌白蠟木製之。棒身兩端粗細不一,一端粗可盈把,此端是握手處。往上愈細,頂端粗為八寸。棒的種類較多,僅《武經》記載即有鉤棒、抓子棒、狼牙棒、杵棒、桿棒、大棒、夾鏈棒七種。13、鞭
鞭亦為短兵之一種,其由來與鐧相同,惟戩必雙用,鞭則有單雙軮硬之分;考諸古籍所載,大都系單鞭硬鞭;稽之現在,則都重荼I蕖]I鞭之制,不知起於何時?創自何人?至雙鞭之法,疑後人因見於戩法雙用,攻御並行之便利,故竊其法,易單為雙。然鞭戩同為無刃之短兵,不過形式稍異;至若掄舞攻御之法,主力點既完全相同,自不能大異,彼創雙鞭者,亦正見其矜奇眩世耳。鞭之區別如是,而名稱亦至不一,即就硬鞭而言,有竹節鞭,虎尾軮等數種,其餘無論矣;大概皆就其形式而釐定其名耳。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有的鞭首上聯綴一條短鐵鏈,上系兩節鐵棍,稱做聯珠雙鐵鞭。還有一種鐵鏈夾棒,出自西北地區,是受農家打禾連枷啟發創制而成的。
鞭、鐧二者,始源甚早,但鮮見出土文物。《史記·伍子胥列傳》:「及吳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然後已。」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用。
明代出現了兩節鐵鞭,其形略如宋代鐵鏈夾棒,但宋器鐵鏈頗長而短棒怍方體;明器則中鏈甚短,而上下棒均系細圓體,所以其名叫鞭。其他鞭,明代甚多,何良臣《陣紀》說:「鈀尾鞭、丈八鞭、連珠鐵鞭、豹尾鞭、鐵鞭,各有專門,但身法、手法、步法,皆由拳棍上來。」此可知,明軍中多有用鞭者,而且重視以拳棍技術為基礎,來提高高鞭的實戰能。
清代鞭形制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種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用時,可以收小握於一手之中,或圍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敵人之刀劍,一擊而可拖拉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鞭有單、雙、軟、硬之分,其質有銅、鐵、鐵木、純木之別,與用皮革製成,驅趕牛馬的鞭子,是完全不同的器具。但軟鞭類的七節鞭、九節鞭、十三節鞭等,與趕牛馬的鞭子,在來源上,可能有一定的關系。
鞭與鐧使法相似,主要以擋、摔、點、截、掃、盤、板、戳、攔、撩、撥,以及絞壓等主。它要求演習者在身法上轉折圓活,剛柔合度;步伐輕捷奮迅,與手法緊密配合。14、鐧
鐧為短兵之一,方形有四棱,連把約長四尺,因形似簡故名。鐧無刃,每距六七寸有節者,名竹節鐧;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方棱鐧;蓋以形之不同而變更其名也。
考鐧之由來,與劍為同時;至二十四法之出,則在秦漢以後,創自何人,亦不復可考;
惟以短兵利於步戰之故,後人多有習之者,即今南北拳家,類能嫻之;亦正如單遁I鞭之攜帶便利,可隨身防護也。惟鐧無單用,法重雙行,故後人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亦矜奇胘異,增減原有之二十四法,而另立門戶者;然終脫不了此母法也。且有用長兵之人,而藏鐧腰間,以防不測者;是則鐧為短兵而兼為暗器矣,此大都皆後人之自作聰明,立偽欺人,不可為訓也;世之學武者,宜遵古法行之,庶不至多所皆謬。
鐵鞭為六角形,鐵鐧為四楞形「大小短長,隨人力所勝用之。」鞭、鐧都屬短兵器,因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歷代都把鞭、鐧相提並論。宋《武經總要》:「鐵鞭、鐵鐧二色,鞭,其形大小長短,隨人力所勝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謂之鐵鐧,謂方棱似形,皆鞭類也。」明《武備志》亦同。
清王《兵仗記》說:「與劍相類者為鐵鐧,無刃起四棱,言方棱似也;有與為類者為鐵鞭,純鐵為之,狀如竹根節也。鞭、鐧大小長短,各隨力所勝用之。」由以上歷史專著,我們可以了解,鞭形戕如竹根節,而狀為四棱體,二者長短因人而異,以力量大小而權衡。鞭與鐧歷代視之為雜兵,因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劍用之廣,除雙鞭雙鐧外,多配於其他兵器作戰,尤其和長兵為伍來使用。唐初的戰將秦瓊善使雙鐧。15、錘
屬鎬種。錘,是一種帶柄的狀打擊兵器。元朝蒙古騎兵善用鐵錘,一種六棱形,稱「西夏帕耳」;一種錘頭為六角形,用短鐵鏈系於柄上,稱「佛來爾」。清軍入關前也很喜歡用錘,成立過鐵錘軍,定鼎中原後,遂不復用。16、撾
屬鎬種。撾是一種構造較復雜的兵器。宋代有兩種長兵,一種抓槍,長二丈四尺;一種抓子棒,無刃而有鐵爪,都有擊抓之作用。但這種「抓」與「撾」是否一物呢?明茅元儀《武備志》上圖示了一種雙飛撾,「用凈鐵打造,若鷹爪樣,五指攢中,釘活,穿長繩系之。始擊人馬,用大力丟去,著身收合,回頭不能脫走。
撾兼有抓勾之作用,與宋之抓槍、抓子棒相似,但撾要拋,而抓則不離雙手;同時撾五指活動具有機械能力,被抓住即難逃脫,可輔助長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陣記》亦提到明有抓槍與抓子棒,說明「撾」與抓」是有明顯區別的兵器。清代有一種飛爪,脫胎於棉繩套索,《中國兵器史稿》說:「此器僅一繩一爪,爪以鐵制,與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除大指外,亦均三節。第一節之端銳利有如雞爪,每一節相連之處,皆活絡,裝有極小及靈活之機關,能使各節伸縮活動,蓋每節小機括,亦有弦索通於總索也。飛爪著人,將索一抽,小機括使爪深陷入人體,敵掙奔則愈深,萬難逃脫。」估計,飛爪可能是承襲《武備志》之雙飛撾而制,而且因明之雙飛撾不便,而改為單爪。17、拐子
短兵械.拐俗稱"拐子",由民間老人之拐杖而演變成的一種武術器械。由鐵制或木製。按其形式可分為長拐和短拐兩類。長拐一般長四尺。拐柄為圓柱形。在其柄端垂直處,有一突出之橫拐。使用時可雙手持柄,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持拐。端拐多為丁字形,長不足三尺。短拐可雙拐同使,也可以與刀劍之類兵器同使。18、流星錘同屬鎬種。鏈子錘。

② 來篇《老子》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
「道」是可以說明(道)的,但不是尋常的道,而有特殊的意義。「名」是可以指明(命名)的,但不是尋常(一般)的名字,而有其特殊的意義。
「無名」可能指:在天地開始的時候,星球未凝成以前,混混沌沌漆黑一團,看不出什麼現象,分不出什麼物質,所以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可能指:自從有了自然現象(物質)以後,萬物就滋生(母)起來了。所以說:「有名,萬物之母。」(物質是萬物生出的母體)在「無」(無名)的常態中,我們可以藉以(欲)窺探(觀)天地間奧妙的蘊藏。在「有」(有名)的常態中,我們可以觀察它的變化和發展。這兩個(「有」和「無」)是一同存在的,分開來就叫做不同的名字,而「玄」是他們的共稱。這「玄」有深遠、幼小的意思,「玄之又玄」意為「小之又小」。這可能指「玄」(物質)的再度分析,掌握了這個物質分析的方法,就可以認識萬物的起源及發展過程。
註:本章在說明宇宙的起源和物質的存在。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直譯】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而不知道有丑這就壞了。都知道好是好的,而不知道有惡這就不對了。所以,有無互相生化,難易互相成全,長短互相形成,高低互相影響,音聲互相和諧,前後互相照應。因此,「聖人」作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法,萬物自然發展而不必由自己去開始。(不是採取自主的、主動的措施)生成萬物而不據為己有,(當時的統治者以天下為己有)幫助萬物的發展而不自持有功,成功了自己不居功,由於不居功,所以其功不可殆。註:一、「有無相生」是在說明自然現象的從無到有。二、「不言」是針對「多言」而言。見第五章「多言致窮,不如守中。」三、這里的「聖人」是指行「道」之人,而非指聖賢之人或統治者。

第三章【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可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直譯】不誇耀個人賢能,使人民不邀譽爭功。不稀罕難得的東西,使人民不偷不搶。不看見可以引起慾望的事物,使人民不去胡思亂想。所以,聖人之治是:要使人民沒有思想,但求吃飽;要使人民沒有志向,僅從事體力勞動;使人民經常過著最低限度的生活,而沒有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要求。即使其中有個別的聰明人,也不敢有所作為,實行「無為」,就沒有什麼治不了的事。註:這是在講愚民政策,是反動的,是《老子》中的糟粕。

第四章【原文】道沖,而用之域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直譯】「道」是空虛無形(沖)的,但應用的范圍(域)是無限(不盈)的。深遠的好像客觀存在著,萬物好象是都離不開它。我們不知道「道」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好像是在「天」(帝)之先。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致窮,不如守中。
直譯】天地不仁,在天災地震的時候,萬物都受其害。「聖人」(統治者)不仁,以百姓為犧牲品。(芻狗)天地之間好像一個的風箱,(橐龠)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遭到失敗,不如保持箴默。

第六章【原文】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直譯】生機(穀神)不滅,(不死)這是物源。(玄牝)萬物是通過物源而產生的,所以說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冥冥(綿綿)之中它好象是客觀存在的,這物源是永不枯竭(勤)的。

第七章【原文】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直譯】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為它不是為了自己而生的。所以聖人應該先為百姓打算,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由於他能大公無私,所以大眾得到了好處,他自己也會同樣地得到好處。

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直譯】最好是像水那樣,水有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處在低下(眾人所惡)的地方,所以接近了「道」。(水性向下是自然法則)有道的人甘居下游,心平氣和,與人為善,出言必信,政治有條理,做事能盡力,行動合時宜。由於不爭,所以就沒有過錯。

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直譯】把東西裝得更滿些,不如適可而止。把東西弄得更尖些,就不能保持長久。財物太多了,就難守得住。有錢有勢就驕傲起來,就會種下惡果。成了功就得住手,這才合乎自然之道。註:這些話不是對老百姓說的,而是針對當時統治者貪得無厭而發。

第十章【原文】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搏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此乎?愛民之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直譯】為人君的保身與行道,能不脫節嗎?平心靜氣能像嬰兒那樣柔和嗎?排除雜念能做到沒有紕漏嗎?愛民治國能做到「無為」嗎?心身的運用能以陰性(柔弱)自居嗎?對四方內外的事物能做到「無知」嗎?為人君的作育萬民、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施於人民而不持有恩,領導人民而不自做主,這就是「玄德」。(高深的修養)註:這些是對當時的統治者而言,他們自以為至高無上,以天下為己有。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器,無之以為用。

【直譯】
用三十根輻條造一個車輪,當中空(無)的地方可裝車軸,才有車子的作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空的地方可放東西,才有器皿的作用。開窗戶造房子,當中空的地方可放東西和住人,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的是器具,用的是空間。
註:這是在講「無」並不是「真空」或「虛無主義」,而是有其重要作用的。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直譯】
五光十色讓人眼花,靡靡之音讓人耳亂,美味佳餚讓人口澀,狩獵讓人心動,財貨讓人想貪。所以「聖人」求實際,不務虛榮。
註:這里的「聖人」,是指行道之人。
第十三章

【原文】
寵辱若驚,貴大患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若身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直譯】
受到恩寵或侮辱都要象吃了大驚一樣,重視大困難好像重視自己的身體一樣。什麼叫作「寵辱若驚」呢?恩寵(或表揚)是好的,侮辱(或批評)是不好的,得到它或失掉它,都要象吃驚一樣,提高警惕以防自驕自卑。
什麼叫「貴大患身」呢?我們之所以怕困難,是因為我們有身體的存在,如果不願顧到自己的身體,還怕什麼呢?所以,能以天下為自身一樣愛惜的人,天下大事才可以寄託於他。為人君的應以天下為重,不要為自己打算。

第十四章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直譯】
「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模不著的。也就是說它是無色、無聲、無形的。這三個方面都是不可捉摸(致詰)的。它是一個整體,它又是不明不暗上下無光的。朦朧(繩繩)之中看不出什麼名堂,最後又復歸於無。就是說它是無影無形的,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象的物象,這個現象可以體會得出,但捉摸不到的,就叫做「恍惚」吧。(無形的整體)在前面看不到它的頭部,在後面看不見它的尾部。(它是無體的)憑這個古來的「道」,就可以體驗(御)一切。(有)知道古來事物的開端,這就是「道」的規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涉大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冰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之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之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直譯】
古之善與行道的人,深奧玄妙,不容易讓人認識。因為(夫唯)不容易讓人認識,勉強形容他的行動(容)好像是這樣:慢慢地好像在渡大河;小心地好像怕驚動了四周的人;嚴肅的好像是在作客;隨便的好像是冰在溶化;淳厚的好像是木質;虛心地好像山谷;混同的好像濁流。
怎樣能把一個混濁動盪的局面安定(止)下來呢?只要平靜一下,它就會慢慢地澄清下來。怎樣能把安定已久的局面發展起來呢?只要推動一下,它就會慢慢地生長起來。掌握此道的人保持謙虛(不盈)的態度。由於(夫唯)謙虛就能由舊而成新,不斷地長進。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大,大乃道,道乃久。

【直譯】
要以極度虛心和冷靜的態度觀察天地(萬物)。我看萬物的發展,都有其各自的規律(歸根),這個歸根就是安定,安定就是生命發展的結局,這是生命發展的規律。一切事物都從有到無,由動到靜,新的事物會變成舊的,舊的終究為新的所代替,而趨於滅亡。認識這個常律,(自然發展規律)就會分析(明)事物,不認識這個常律,而去妄作胡為,這是很危險的。
認識這個常律,就能融會貫通,能融會貫通,就能公正平允,能公正平允,就能普遍周全,能普遍周全,就能運行不息,能運行不息,就能體現行道,能體現行道,就能永久存在。

第十七章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直譯】
最好的人君(太上)實行無為,所以在下面的人民只知道有他,而不覺得他對人民有什麼干擾,可以各安生活。其次是人民接近他,因為他接近人民。其次是人民稱譽他,因為他為人民做了好事。其次是人民都怕他,再其次對於強暴的人君,人們就會起來侮辱他反對他。
說話不守信用,人們就不信任他,不如悠閑的不說話,待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說我合乎自然。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

【直譯】
因為統治者不行道,才有了所謂的「仁義」。人們有了智慧,就會利用它來作出虛偽的事。
親戚之間不相和好,才顯得出誰是孝慈。國家混亂的時候,才顯得出誰是忠臣。

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見素抱撲,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直譯】
去掉聖智,對人民有利,去掉仁義,人民就會恢復到孝和慈的本性。去掉投機取巧、有利可圖的事物,盜賊就沒有了。這三者作為治法(文)還是不夠的,在統治者(令)本身,還要做到(屬):生活樸素,戒私戒貪,道法自然,去掉學智,就沒有憂慮了。
註:這里的「聖智」是指當時的統治者和士大夫階級,以及他們搞出的藉以欺壓、剝削人民的「仁義禮智」的制度。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與呵,相去幾何?善之於惡,相去幾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氣未央。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讀若遺。我愚人之心哉?
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譫兮其若海,廖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直譯】
是與非,善與惡距離是多少呀?人們所怕的(非與惡)不可不怕。其間距離是多大呀!(荒兮)其相距不可以路程計。(未央)
眾人(貴族們)都忙著大吃大逛,如享受大餐,春天登高游覽,以及一切浮華享樂的勾當,我卻淡(泊)然處之,無動於衷,(未兆)混沌沌的好像嬰兒還未長成孩,不能同大夥一同遊玩;孤單單的我並不去歸他們(貴族)的隊伍,眾人都以為獲得了很多的東西,(有餘)我卻一樣也不要,(遺)我豈不是愚人嗎?
眾人對於享樂都非常看得清楚,(昭)追求唯恐不及,而我卻閉著眼睛,看也不看。(昏)眾人對於利之所在,都非常精明,(察)而我卻一聲不響。(悶)我這樣飄飄然好像大海無邊。眾人都以為獲得了一切,(有以)我卻頑固地看不起(鄙)他們。我與他們不同的是,我注重(貴)在求(食)道。(母)

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直譯】
宇宙(孔德)的運動形態,(容)是根據(以)自然法則(道)進行的。「道」這個東西是一個無形的整體。(恍惚)在恍惚之中有物有象,在幽暗之中有情有信,其情是實際存在的。自古至今這現象(名)永不磨滅。(去)憑它可以檢驗(閱)萬物(眾)的發生與發展。(甫)我怎樣知道萬物的發生與發展呢?就是以「道」這個自然法則。
註:這里「物象」指內容,「情信」指過程。
本章在講:「道」雖然是不可捉摸的,但卻有其具體內容與運動過程,「道」是客觀存在的。

第二十二章

【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直譯】
有部分(曲)才有整體,(全)彎得曲才能伸得直,陷下一些才能裝得進,舊了才有新的,少了可以再得,多了就糊塗了。
所以聖人以道的原則為天下的法式,不只看見自己,才能看得見(明)對方;不自以為是,才能分清(彰)是非;不誇耀自己,(伐)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矜)才能長進。
由於不爭,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人和他爭。古語所謂「曲則全」,不是假話,整體全是由部分組成的。

第二十三章

【原文】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直譯】
自然現象是不用多說的。刮大風刮不到一個早晨,下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誰在這樣做呢?自然。(天地)自然現象還不能永久不變,何況是人事呢?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能一同行道。(效法自然)從事於德(仁義禮)的人,就同屬於德一級。沒有德的人,就是失。(無德)從事於道的人,道也容易接受。從事於德的人,德也容易接受。沒有道和德的人,(失者)就什麼也容易失去。相信這個道理的人不多,有很多的人是不相信的呀!

第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直譯】
用腳尖站立不穩,用跨步就前行不了。只看見自己眼睛就不亮,自以為是就是非不明,自高自大的就沒有長進。在道的方面來說,好像殘羹贅疣長在人臉上,這些都是最可惡的東西,為有道者所

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容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譯】
有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在天地之先早已存在了,它無聲無形的獨立存在而不改易,周而復始地運行著而不停息。它是天地的根源,(母)我不知它的真名,就叫做「道」吧。它的運行形態(容)姑且(強)叫作「大」。道的運行(大)由近而遠,由遠而返。所以說道是很大的,天地人的發展都在道的運行之中。
宇宙(域)有四大運行體,(道、天、地、人)這四者之中王也在裡面。(屬於人)人的運行以地為法則,地的運行以天為法則,天的運行以道為法則,道的運行以自然為法則。

第二十六章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直譯】
輕與重,以重為根本。靜與躁,以靜為主旨。所以聖人行事處處穩重。大國之君雖然居高位,養尊處優,哪能以輕浮的態度對待天下大事呢?輕浮就會失掉主張,急躁就會失掉根本。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直譯】
善與走路的人,不會留下腳印。(指做事沒有痕跡)善於講話的人,不會說錯話。(指不會被人抓住把柄)善於計算的人,不用籌碼。善於關閉的人,不用鑰匙而別人不能開。善於打結的人,不用繩索而別人不能解。
因為聖人常善於用人,所以沒有無用之人。常善於用物,所以無廢物。這就作「高明」。(襲明)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鑒。(反面教材)不尊重老師,不愛惜借鑒,雖然聰明,也是個大糊塗。這就作「奧妙」。(要妙)(吸取有利因素)
註:「襲明」或作「因明」,是「因是而明」的意思,似可解作:根據具體的情況,(因)作具體的分析。(明)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長官,故大制不割。

【直譯】
雖然知道自己是強大(雄)的,也還保留(守)著柔弱(雌)的德性,好像天下的川溪一樣,(水性柔弱向下)常德(柔弱向下的常性)才會不離失,就像嬰兒那樣柔和。雖然看到自己是光明(白)的,也還要看到有黑暗的一面,(缺點和錯誤)才能作天下的表率。(式)這樣常德(不只強調光明一面的德性)就不會過分,(忒)就可以向前無止境的發展。(極)
雖然知道自己是榮耀的,也還要提防受恥辱的時候。好像天下的山谷那樣常德,(虛懷若谷的德性)才會充足,就可以達到淳樸的境地。本質(朴)化(散)而為道,(器)「聖人」就可以依靠它(道)為長官了。所以道(大制)是不能不為的。(不割)

第二十九章

【原文】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墮。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直譯】
人們想要把客觀世界,(天下)照主觀意圖加以人為的措施,(為之―無為的反面,可能是改造的意思)我看是不會有什麼好結果的。宇宙(天下)是自然(神)的現象,(器)是不可以改造的。改造他的人就會破壞他,(自然發展規律)堅持、執行改造他的人就會失掉他。
因為萬物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它們或動、或靜、或小、或大、或強、或弱、或快、或慢。
所以聖人就去掉過分,去掉過高,去掉過大的慾望。

第三十章

【原文】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生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無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直譯】
以「道」作人君的,不以兵力稱強於天下。用兵這件事很容易得到報應。軍隊住過的地方廬舍為墟,野草叢生,大戰過後,田園荒蕪,必是荒年。
善於用兵的人戰勝了就罷了,不敢因此而取得威力。戰勝而不自滿,戰勝而不自驕,戰勝而不自豪。
以強壯侵凌老弱,這是不合乎「道」的,不合乎「道」的就會早死。

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直譯】
兵器不是好東西,是戰爭的禍殃,為人類所憎惡,所以有道的人不用它。
君子愛處於左,用兵者則居於右。兵器不是好東西,不是君子所用的東西,只是不得已的時候才去用它,平靜不爭是最好的。即使戰勝了,也不要贊美,贊美戰爭的勝利,就是表示喜歡殺人,喜歡殺人是不可能得志於天下的。
平時凡是有吉慶的事,都以左邊為上位,但戰時及喪事則以右邊為上位。大將軍居左,指戰員居右。這是說以喪禮來對待戰爭。戰勝之後,對於傷亡的人,也用悲哀的心情去追悼他們。
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和,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即有,夫亦將知之,知之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直譯】
「道」是永久存在(常),無形(無名)的。「道」的本質(朴)雖小,但天下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壓倒它,(臣)候王如果能遵守它,萬物就能自然進化。比如天地氣候相應,就會降下及時的露水,人們沒有命令它,而自然下得很均勻。
這就出現了(始制)自然現象,(有名)既然有了自然現象,(名)候王(夫)也要(亦將)認識它,認識了它,就會應用無窮。(殆)
「道」在天下好像百川入海,一切都自然而然地依道而行。

第三十三章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妄者壽。

【直譯】
了解別人的就是明智,了解自己的才是聰明。剋制別人的只是有力,剋制自己才是強。知到滿足就是富有,堅持行道的有志。不喪失自己的才能長久,死得其所的人就是壽。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直譯】
道是很廣泛的,充滿宇宙。(左右)萬物依靠道而生,而不是由道主動開始的。萬物成功了,而道不據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作萬物之主。道本身是沒有任何要求(欲)的,可以說是渺小得很,但萬物都依靠(歸)它,而它不作萬物之主,也可以說是偉大。由於它不自以為大,所以是偉大。

第三十五章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鉺,過客止。道之於口,淡乎無味,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用之不足既。

【直譯】
憑這個『道』,(大象)天下各國自然往來。各國相交而互不侵犯,天下就太平了。
音樂和美食,可引誘路人止步。『道』是無味的,雖然是看不見,聽不到,但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既)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直譯】
凡事必先有所張開,才能有所合攏。先有所強大,才有所削弱。先有興舉,才有所廢棄。先有所給予,才有所奪取。這叫做「微明」。(不很明顯,而事實必然的現象。――矛盾的辯證關系)
柔弱能戰勝剛強。(得道多助)其間的關系好象魚不能離開水,國防設備不可以顯示給別人。

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候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以無名之朴。無名之朴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直譯】
道是永久存在(常)的,無為而無不為。候王們如果能遵守它,(道)萬物就會自然進化,在進化過程中如果發生變異,(欲)就本著客觀規律(無名之朴――道的本質)去克服它。道本身是沒有變異的,沒有變異就可以安定(靜)下來,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③ 《體用論「十力叢書」之一》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體用論》(熊十力)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X_rTWnVXq_DnMOAC1FdQkg

提取碼:5lsh

書名:體用論

作者:熊十力

豆瓣評分:9.1

出版社:世紀文景 上海書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08

頁數:242

內容簡介:

本書簡介:

該書由《明變》、《成物》和《明心》三章組成,熊十力在原《新唯識論》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創作,分別表達了他晚年定型的本體論、宇宙論和人生論,成為《原儒》體系的重要哲學基礎。

——————————————————

叢書簡介:

熊十力先生是一代大哲、現代新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他一生著述豐富,生前出版的著作單行本就有二十餘種,除了以《新唯識論》為代表的闡發自己融攝儒釋的哲學體系的著作以外,還包括早期的佛學著作、書信語錄集、政治歷史哲學、思想學術史方面的著作。熊先生生前陸續出版的著作單行本系列即命名為「十力叢書」。

此次世紀文景公司與上海書店出版社聯合出版熊先生著作系列,仍沿用「十力叢書」的舊名,以示為完成熊先生的夙願。本次出版由熊先生的再傳弟子、著名學者羅義俊先生擔任學術指導,在此前各種版本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點校。並且得到了著名學者王元化先生的大力支持,王先生還為叢書作了總序。此次出版分三批全面推出了熊著單行本,07-08年已分兩批共出版了十種,此次為最後一批四本(如下,其中標有星號的是文景出品),自此,「十力叢書」出齊。

第一批包括:

《佛家名相通釋》*

《韓非子評論 與友人論張江陵》*

《十力語要》

《十力語要初續》

《存齋隨筆》

第二批包括:

《唯識學概論 因明大疏刪注》*

《新唯識論》*

《破破新唯識論 摧惑顯宗記》*

《乾坤衍》

《中國歷史講話 中國哲學與西洋科學》

第三批包括:

《體用論》*

《熊十力論學書札》*

《讀經示要》

《原儒》

作者簡介: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字子真,號逸翁,晚年又稱漆園老人,湖北黃岡人。青年時代投身反清革命,武昌起義後任都督府參議,並參預護法運動。三十四歲後慨然脫離政界,專心學問。曾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歐陽竟無先生研究佛學,後應蔡元培先生之聘任教北京大學。抗戰期間入蜀,先後應馬一浮和梁漱溟先生之邀講學於復性書院、勉仁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代表及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4年後定居上海。熊十力先生學貫古今,會通中西,融攝道釋,要歸於儒,而自成一家,創立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哲學體系。重要著作有《新唯識論》《十力語要》《佛家名相通釋》《讀經示要》《體用論》《原儒》《乾坤衍》等。其學說影響深遠,以新儒家名世的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等皆為熊門高足,熊先生也被尊為現代新儒家的開宗大師。

④ 《邏輯學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邏輯學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陳波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r1LsDelHY8RaJ1dykQxCgg


提取碼:u54z

書名:邏輯學十五講名家通識講座書系
作者名:陳波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8-1
頁數:409
內容介紹:
具體說來,邏輯學有三大源流:以亞里士多德的詞項邏輯為代表的古希臘邏輯;以先秦名辯學為代表的古中國邏輯;以正理論和因明學為代表的古印度邏輯。目前,邏輯學在哲學、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慧研究的推動下,正進入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創造出許多新的邏輯理論。並且,邏輯學還廣泛地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進入我們的閱讀、論辯、思考、寫作活動之中,發揮出實際的功用和效力。
作者介紹:
陳波,1957年生,湖南常德人。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專業領域為現代邏輯和分析哲學.主要專著有《邏輯哲學引論》、《蒯因》、《馮·賴特》、《奎因哲學研究——從邏輯和語言的觀點看》、《愛默生》、《邏輯哲學導論》、《邏輯學是什麼》、《邏輯學導淪》、《邏輯哲學》等。

⑤ 倉央嘉措詩詞

1:若隨美麗姑娘心,今生便無學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負姑娘一片情。

釋義:佛法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詩人在詩中表現出對佛法和喇嘛的淡漠,而對於人世生活情感卻是熱烈追求。

2:在那眾人之中,莫露我倆真情;

你若心中有意,請用眉眼傳遞。

釋義:描寫初戀的年輕人,在眾人聚會中羞澀的神態,天作之合不需要大聲的講出來,只要你對我有愛意,用眼神就能打開我的心扉。

3:心頭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絕代容,恰似東山山上月,輕輕走出最高峰。

我與伊人本一家,情緣雖盡莫諮嗟,清明過了春自去,幾見狂蝶戀落花,

跨鶴高飛意壯哉,雲霄一羽雪皚皚,此行莫恨天涯遠,咫尺理塘歸去來。

釋義:心裡的事情雜亂紛紜,都化作了佳人的絕世容顏,就好像東山上的月影,輕輕爬上最高峰一樣,我和她本來就是一家人,雖然情願了斷卻請不要惋惜,清明過了春天就離去了,很少見好多蝴蝶追隨花翩躚起舞,於是我想駕鶴離去.那種感覺很壯觀,在雲霄頂上白鶴像雪一樣白,不過請放心,這次走了我不會走得太遠,飛到理塘我就會回來。

4:一個把帽子戴在頭,一個把辮子甩背後,

一個說請你慢慢走,一個說請把步兒留,

一個說心兒莫難受,一個說很快會聚首。

釋義:寫動作,男女有別;寫對話,言短意長;景中有情,詩中有畫。詩情,畫意,真切,細膩,充滿生活氣息。

5:我修習的喇嘛的臉面,不能在心中顯現,

我沒修的情人的容顏,卻在心中明朗地映見。

釋義:短短幾句,就刻畫了相思的情緒,在贊美對忠貞愛情的追求的同時,也描繪了整個愛情生活中,各種復雜曲折的情景和惟紗惟肖的心理狀態。

⑥ 《修辭學發凡》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o7iLwUDBwW7KOREz1pIzaQ

密碼:89mr

書名:修辭學發凡

作者:陳望道

豆瓣評分:8.7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8

頁數:238

內容簡介:

《修辭學發凡》共分十二篇。第一篇概括地述說修辭現象和修辭學的全貌。指出修辭現象有消極和積極兩大分野,又指出修辭所可利用的語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辭所須適合的題旨和情境。第二篇述說修辭所可利用的語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述說消極和積極兩大修辭分野的互相區別和互相聯系。第四篇述說消極修辭的一般情況。第五篇至第九篇述說積極修辭,其中第五至第八篇述說積極修辭中的辭格,第九篇述說積極修辭中的辭趣。第十篇述說修辭現象隨種種不同情況而變化,以及它的統一的線索。第十一篇述說語文的種種體式,特別詳述了體性方面的體式。第十二篇結語,述說修辭學的變遷、發展,並指出研究修辭學應有的努力。

作者簡介:

陳望道(1891-1977):浙江義烏人,著名學者、教育家。1919年從日本留學歸國,任教於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同時投身新文化運動。1920年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第一個完整的中文本,1921年參與中國共產黨的創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活動家。1920年起,歷任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安徽大學、廣西大學等校教授。1952年至1977年任復旦大學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常務委員。一生從事文化教育和學術研究

達六十年,涉獵社會科學的多個領域。在哲學、法學、政治學、倫理學、因明學、美學、文藝學、新聞學等方面多有所成就;他學術事業的基點和重心在中國語文的研究方面,為語文改革、語法學和修辭學等學科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主要著譯成果輯錄於《陳望道文集》(四卷,1979—1990)、《陳望道語文論集》(1980)和《陳望道修辭論集》(1985)。

閱讀全文

與因明學pdf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php加水印類 瀏覽:224
編譯原理定義表格和編寫查找函數 瀏覽:346
指數函數和對數函數的高精度快速演算法 瀏覽:207
c預編譯干什麼 瀏覽:24
hp網路共享文件夾 瀏覽:365
程序員如何不被廢 瀏覽:806
二進制流轉pdf 瀏覽:916
php判斷爬蟲 瀏覽:571
960除24除4簡便演算法 瀏覽:786
關於解壓英語翻譯 瀏覽:565
python控制鍵盤右鍵 瀏覽:921
php沒有libmysqldll 瀏覽:828
時政新聞app哪個好 瀏覽:906
手機已加密怎麼辦 瀏覽:201
安卓手機截屏怎麼傳到蘋果 瀏覽:529
京管家app哪裡下載 瀏覽:33
文件夾橫向排列的豎向排列 瀏覽:454
51單片機驅動攝像頭模塊 瀏覽:689
政府文件加密沒法轉換 瀏覽:373
android判斷棧頂 瀏覽: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