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檔加密 > 大司馬與大夫加密通話

大司馬與大夫加密通話

發布時間:2022-06-10 11:33:22

① 古代的大司馬放在現在,相當於什麼官職呢

大司馬其實就是軍政體系首腦。類似於秦漢時期的太尉、或者宋代樞密使,西方國家的國防部長或民國時期的軍政部長,管理的是軍隊體系的政令發布,選晉考核。

司馬,與漢朝的頂級官職「大司馬」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司馬,是一種佐官,位在長史之後,在各級官府中都有,品級地位也與其所在官府掛鉤,相差很大。當年滅秦後,項羽封十八路諸侯王,其中有三個秦朝降將就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三員秦將都是巨鹿之戰與項羽交手的,章邯是主帥,司馬欣、董翳都是佐官,也就是章邯的副手,司馬欣為長史,董翳為都尉。後來到了漢代以後,常常用司馬取代都尉作為主官的第二副手。長史、司馬是非常常見的組合。

② 太尉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呢太尉、大司馬、大將軍三個職務哪個地位高一些

太尉、大司馬、大將軍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官職稱謂,在不同時期的職能也不盡相同,是無法准確進行橫向比較的。

1、太尉

中國秦漢時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並為「三公」(秦朝無三公說法,御史大夫秦時為銀印青綬,為上卿,但非「公」,此處為後人對比總結)。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

2、大司馬

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後世的「天下兵馬大元帥」,現代的「武裝部隊總司令」。

3、大將軍

是中國古代各朝經常設置的武官職名,多為高級軍事指揮甚至最高軍事統帥。

(2)大司馬與大夫加密通話擴展閱讀:

1、太尉職能歷史沿革

(1)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後不再設置。

(2)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無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漢武帝時以貴戚為太尉,一變過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將大司馬改為太尉。

(3)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置僚佐。後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後又撤銷。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

(4)元不常置。明廢。

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盧綰為太尉,後廢除。十一年,又以周勃為太尉,以後廢置無常。惠帝、呂後時周勃仍為太尉,文帝時以灌嬰代之,不久即罷去。景帝時周亞夫曾居此職,四年而罷。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又置,次年罷去,後不再設置。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有關。漢高祖劉邦為伐陳豨而以周勃為太尉,漢景帝劉啟為平吳楚七國之亂,而命周亞夫為太尉。

2、大司馬

(1)先秦時期

在唐虞商周時代,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以備不虞,負責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

(2)秦代

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大司馬。

(3)西楚國

項羽封龍且為大司馬。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猛將,與季布、鍾離昧、英布等人為楚軍大將。官拜西楚國大司馬。

(4)西漢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

(5)東漢

東漢建立初期,東漢官制基本沿襲了西漢末年的官制,大司馬為三公之首,掌管軍事。

(6)三國時期

魏國:三國官制基本沿襲了東漢官制,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

蜀漢: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

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位在上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陸抗、丁奉、朱然、全琮。

(7)晉代

基本沿襲了三國官制特點,大司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

(8)南北朝置廢不常

(9)南北朝以後

隋以後廢。明清時用為兵部尚書的別稱,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明代正二品,清代從一品。相當於2018年中國的總參謀長或者美國的國防部長。

3、大將軍職能歷史沿革

(1)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燕之樂毅,秦末之宋義,項羽,為一國之最高軍事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

(2)西漢時,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常置。僅戰時臨時受封,戰畢即除。直到劉徹,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卿以下皆拜。後又設大司馬,為將軍的加官。

因之前丞相的權力過大,自漢武帝起,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大將軍實為中朝官領袖,武帝死時,遺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後王鳳等皆以大司馬、大將軍預聞政事。漢成帝後期,改大司馬由加官轉為本官,設金印紫綬,去將軍之號。

(3)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亦有在大將軍之上冠以稱號者,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

東漢的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後漢書·竇憲傳》)。東漢末年,大將軍同樣位在三公之上,(魏武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下,魏武乃固以大將軍讓紹)。

(4)三國時大都繼承了東漢的體制,但曹魏青龍元年司馬懿曾由大將軍轉職為太尉,並非升遷。後來司馬師任大將軍時由於其叔父司馬孚是太尉,曾改大將軍在太尉下(《三國志·曹爽傳》)。孫吳有上大將軍與大將軍並設。四征、四鎮、四平、四安等將軍資深者也在將軍前加大字,如征西大將軍、安東大將軍,但位次不變。

三國時,大臣秉政,多加以「大將軍」之號,最高軍職,三軍最高統帥,夏侯惇、姜維、朱然都曾任此職。也有給勞苦功高的功臣追封大將軍的,如曹魏車騎將軍、都督雍涼州諸軍事、雍州刺史郭淮,在關右的雍、涼二州帶兵和從政三十餘年,為曹魏西部邊陲的建設發展和穩定做出了極大貢獻,在他去世後,魏朝廷追贈他為大將軍。

(5)到東晉十六國以及南北朝時期,大將軍除授甚濫,又增置柱國大將軍、鎮軍大將軍等號,逐漸失去過去總領軍政的性質和意義。

(6)北周時行府兵制,編24軍,每軍設開府1人以統領、二開府則由一大將軍統領。24軍共有12大將軍,兩大將軍由一柱國統之。南北朝時侯景自稱「宇宙大將軍」。

(7)隋代左右武衛、左右武侯等各置大將軍,為統率禁軍之高級將領。

(8)唐代,大將軍為十六衛長官之一,位居上將軍下。唐代之府兵12衛,每衛有上大將軍1人,大將軍1人,將軍2人,為職事官,統領軍隊。隨著府兵制日漸破壞,十六衛實際已經沒有軍隊,諸衛大將軍成為虛銜。禁軍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等亦設大將軍,往往以宦官任之。

(9)宋代之16衛大將軍已屬空銜,無統兵實權。唐至元,定大將軍為武散官之首階。

(10)明初,明朝初年設置大將軍,徐達、馮勝、藍玉等都擔任過大將軍。

(11)明清兩代於戰爭時由皇帝特派大將軍統兵,或於大將軍上再加稱號,如清代,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皆統兵作戰,戰後即廢。明·孫承宗《答袁節寰(袁可立)登撫》:「然乎,以大將軍旗鼓僅三千餘,自是難責。」

③ 上大夫和大司馬睡誰的官大

大年夜司馬相當於兵部部長.. 上卿 相當於宰相..... 太尉 最高軍事統帥.... 丞相宰相 這幾個名稱涌如今不一個時代 不一樣的朝代有時刻職位雷同然則稱呼不合... 大年夜司馬=太尉 上卿=丞相

④ 漢朝時候的司馬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

大司馬,古代官名,職責是掌邦政。《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
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並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明清時期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周禮》以大司馬為夏官之長。「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應劭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百官公卿表》)。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司馬是古代職官名稱。馬在中國古代的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戰爭方式主要是戰車的列陣對陣沖鋒,而古代的戰車是由馬拉的,所以馬的地位極其重要。形容哪個國家軍力強盛,就稱呼它為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之類的,由於這層關系,司馬其實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
漢武帝定製,司馬,主武也,掌管軍事之職。大將軍所屬軍隊分為五部,各置司馬一人領之。魏晉南北朝,諸將軍開府,府置司馬一人,位次將軍,掌本府軍事,相當於後世的參謀長。 宋制,司馬銅印墨綬,絳朝服,武冠。至隋時廢州府之任,不置司馬,改置治中。
參考《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延熙元年,隨大將軍蔣琬往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⑤ 漢朝的大司馬大將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相當於現在的「武裝部隊總司令」的職位。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現代的武裝部隊總司令,大將軍一直可以算得上古代領兵統帥的最高軍事指揮,也是所謂的最高軍事統帥。大將軍只是一個封號,實質權力確實沒有大司馬大。大將軍就是戰時最高指揮,(放到現代也就是軍委副主席官職)如果有人佔用了大將軍一職,那麼大將軍的人就相當於總參謀。

總司令如三軍總司令。約旦的最高指揮官就是總司令,直接聽命於國王。中國工農紅軍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軍事統帥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最高副統帥即副總司令彭德懷。

(5)大司馬與大夫加密通話擴展閱讀:

古代有「司令」之官。隋為內官。《北史·後妃傳序》:「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 元為鹽場主管, 近現代為負責指揮所屬軍隊的長官。

東漢初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並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陳但為贈官。

在唐虞商周時代,有武事則以大司馬掌之,而在平常則仍置大司馬以備不虞,負責日常的軍事行政事務。如黃帝時大司馬容光,西周大司馬姜子牙(呂尚、姜尚),齊國大司馬田穰苴(司馬穰苴)。

⑥ 古代官職司馬和大司馬有什麼區別司空和大司空呢

它們設置的時間不同,在每個朝代的職能也不一樣。
司馬:是專門負責管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軍職。殷商時代始置,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徒、司空、司士、司寇並稱五官,掌軍政和軍賦;春秋、戰國沿置;漢武帝時置大司馬,作為大將軍的加號;後亦加於驃騎將軍;後漢單獨設置,皆開府;隋唐以後,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大司馬,古代官名,職責是掌邦政。《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漢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漢武帝罷太尉置大司馬。 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東漢初為三公之一,後改太尉,東漢末年又別置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魏晉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並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明清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司空,西周始置,司空掌水利、營建之事,春秋、戰國時沿置,與司徒、司空並稱「三有司」管軍政與軍賦,為朝廷大臣,常統率六師或八師出征。諸侯國與卿大夫也都設有「三有司」,春秋戰國時諸侯也設置。
大司空。相傳少昊時所置, 周為六卿之一,即冬官大司空,掌管工程。到了漢成帝在位時,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漢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大司徒並列為三公,此時的大司空主要行使的監督的職責,也即和西周時期的司空存在明顯的區別。漢光武劉秀建立東漢後,改大司空為司空。漢獻帝劉協在位時,撤銷司空,改為御史大夫。三國時期的魏國,又設立了司空這一官職。此外,在明清時期,大司空還成為工部尚書的別稱,對於三省六部制中的工部,掌管營造工程事項。

閱讀全文

與大司馬與大夫加密通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支持dsd硬解壓音效卡 瀏覽:768
怎麼查看u盤加密區 瀏覽:181
台電加密是什麼格式 瀏覽:155
php論壇版塊在哪個文件夾 瀏覽:442
暗黑的伺服器為什麼維護 瀏覽:624
android內存溢出的原因 瀏覽:18
標志307的壓縮比是多少 瀏覽:636
伺服器啟動為什麼叫三聲 瀏覽:997
追風箏的人英文pdf 瀏覽:940
解壓小熊手機殼 瀏覽:346
成都市區建成面積演算法 瀏覽:661
智能家居單片機 瀏覽:97
買男裝用什麼app好 瀏覽:855
文件夾合並了怎麼拆開 瀏覽:260
波段副圖源碼無未來函數 瀏覽:89
livecn伺服器地址 瀏覽:259
程序員這個工作真的很吃香嗎 瀏覽:847
程序員和數學分析師待遇 瀏覽:681
壓縮氣彈簧怎麼拆 瀏覽:326
華為公有雲伺服器添加虛擬ip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