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普洱茶起源
普洱茶起源初探
一、普洱茶茶區
雲南普洱茶茶區,有其歷史淵源,茶區面積是比較大的,這里介紹與討論的是四個較大的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與保山,當然,這里並無褒貶誰之意,且疏漏也再所難免。
古「六大茶山」之於普洱茶,名冠世界,不用多解釋,但由於歷史的變遷,現在要准確定位某某山,確不是易事。其它的,我們應該知道更多的普洱茶區,它們是幕後英雄,產品名遍天下,自己似乎默默無聞。實際上,雲南主要的幾大普洱茶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都為雲南普洱茶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雙版納茶區造就了早期的西雙版納私人茶莊,以及現代的猛海茶廠;思茅之普洱,古老的加工與集散地,與普洱茶的淵源自不必說,許多老茶人回憶,早期(1920-1940年代)私人茶莊花費頗多請思茅的揉茶技師一事,可見思茅當時加工技術之優良;加之製造貢茶的歷史,有人說「普洱不產茶」,似乎也是片面之語。很長的期間,普洱以加工技術及交易集市為核心,以普洱為中心的思茅地區,制茶業與種茶業都應該是成規模的。而歷史文獻說,運輸到普洱加工及交易的茶葉,「近者二日,遠者數月」;也說茶山距離是「周八百里」。可見,普洱茶區也是巨大的。
臨滄、保山茶區,古為永昌府,是雲南用茶的鼻祖「蒙舍蠻」(唐代,雲南南昭國時期的少數民族---蒙舍詔人)的起源與重要活動區域,可以說滇西茶區(現代的臨滄、保山茶區及德宏茶區)過去是古茶區,近現代則是下關茶廠(前期康藏茶廠)的主要原料供貨商,也可以說是雲南緊壓茶的重要支柱之一。下面的論述摘自普洱茶未受炒作之年代,可見一斑:
《制茶學》(主編:安徽農學院陳椽,1979年11月 第1版 )P 262,「一、雲南緊壓茶」
「雲南是我國的古老的茶區,也是世界茶樹原產地。茶葉生產歷史悠久,質量極佳。歷史上以生產緊茶、餅茶、圓茶、方茶著名。普洱茶遠銷東南亞各國和日本、義大利、法國等,緊茶、餅茶、圓茶主銷西藏和本省藏族地區,年產量近10萬擔。」
「目前主要集中在滇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茶廠加工,猛海、昆明茶廠也有部分生產,但下關茶廠產量最大,年產量佔全省總產量的74%左右。」
上述這段摘錄,反映的是70年代雲南緊壓茶的一個片斷。現在,西雙版納、思茅、臨滄等地,都發現千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群落,樹齡最長的有兩千多年,特別是思茅瀾滄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與臨滄地區的千年野生古茶樹群落最具代表意義。因而,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認為西雙版納或是思茅是普洱茶的唯一原產地,都是十分片面的。可以肯定地說,這四大茶區(或更廣泛一點的相臨周邊區域)都是普洱茶的原產地。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普洱茶是雲南民族傳統工藝茶,從雲南民族文化歷史來看,四大茶區的少數民族的遷移融合及交流,也才造就了神奇的普洱茶。
總之,筆者認為,雲南南路茶區(西雙版納、思茅茶區)與西路茶區(臨滄、保山及德宏茶區,以及大理南澗等地茶區),都屬古老茶區,沒必要厚此薄彼,更不能像以前有的信息,誤導消費者,炒作某一很小的區域,打壓其它區域。實際上,四大茶區的茶箐、地理環境與民族加工工藝各具特色,才構成了的燦爛的普洱茶文化。普洱茶是雲南少數民族傳統工藝的結晶,後面筆者要談到的傳統工藝與自然發酵可以證實這一點。
二、普洱團餅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名稱的出現在明朝,明代謝肇制的《滇略》卷三中雲:「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說明,明朝期間雲南緊壓茶是鼎盛的。
然而,普洱茶歷史上的開篇文章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其卷三雲:「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唐朝時期,南昭國是雲南的地方政權,蒙舍蠻是南昭國的主要力量,受唐王朝扶植,它們間的交往是密切的,蒙舍蠻的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也是普及的,甚至成了大唐市民們的習俗,雖然陸羽覺得不屑一顧,但是其《茶經》里卻作了重要記載。
雲南利用茶葉的歷史早於唐代,在三國的《七誨》里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於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而要說到雲南茶葉的重要發展,或者說普洱茶的成型,我認為是盛唐漢文化與南詔少數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至於說更早的關於古滇國用茶的歷史還有待考證。現在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用茶是在巴蜀,特別是巴,三國《廣雅》就載有荊巴間採茶作餅的史料。古滇國、南詔與巴蜀的交往與爭戰,對雲南茶葉的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陸羽《茶經》里沒有直接記載雲南茶區,應該是與當時南詔國是地方自治政權有關,而且南詔初期,雲南之地是少數民族部落割據的,後來南詔與唐朝的關系,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爭戰不斷。
《蠻書》記載「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制茶用的是初級的曬青茶工藝,採摘不講究,製造也就是最簡單的日曬,在樊綽(出史南詔的唐朝使者)看來,這也是與唐朝餅茶的制茶工藝(蒸青制茶)相比而言的。
在雲南民間走訪,許多少數民族不知道什麼是普洱茶,說曬青茶,他們卻十分熟悉,並稱之為「老黑茶」,是他們「原生與本土」的重要飲料,以及重要的經濟來源。可以說,一千多年以來,積淀、傳承與發揚的曬青茶工藝是普洱茶的基礎。而曬青茶古老的品飲方式,目前在雲南少數民族中仍有流傳,如佤族、拉祜族的烤茶、土鍋茶,白族的「三道茶」,納西族德「龍虎鬥茶」等。
筆者認為,南詔時由於地理與人文環境,少數民族粗陋的曬青茶工藝,交通運輸不便等諸多因素影響,蒙舍蠻作為南詔政治中心的王族,他們在獲得團餅茶的知識後,結合對外交流的需求,推動了他們採用初制曬青毛茶,「蒸而團之」製造緊壓茶的歷史。
唐朝時,散茶加薑桂混合烹飲的方式是一種大眾習俗,而團餅茶的品飲則被認為是一種進步與時尚,蒙舍蠻會模仿這些時尚,製造餅茶,但由於茶山山高路遠,加工運輸困難,因而形成了「曬青餅茶」的加工方式,而不是唐朝的蒸青餅茶。
蒙氏的南詔國,在統一洱海地區後,在洱海之濱建太和城,設上下兩關,上關為龍頭關(即現在的大理古城),下關為龍尾關(也稱龍尾城,即現在的下關城)。蒙氏開創了「曬青餅茶」,古永昌地區、洱海地區也就成為了重要的產茶與制茶基地,也為下關打下了深厚的茶文化底蘊。後來,南詔勢力擴充到銀生節度,雲南的四大茶區也就初步成型了。
蒙氏帝王傳了十三世,共二百五十年,而後被鄭氏、趙氏及楊氏篡位。接著南詔的通海(現玉溪地區通海縣)節度使段思平,在滇東南三十七蠻部的支持下,討伐楊氏成功,開創了段氏大理國時代,段氏仍然以大理為國都。據《道光雲南志鈔》載:大理國傳了幾代後,宋興,宋太祖干德三年,王全斌平蜀,欲取滇獻之,宋太祖鑒於唐南詔之禍,覺得「南蠻」不易統治,才有了宋揮玉斧的典故(宋太祖以玉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此,段氏得以久居雲南,中國竟以外域視之,不知所謂大理國矣。因而大理國就成了南詔國的延續,蒙氏的「曬青餅茶」加工方法自然得以傳承。
到了元朝,元世祖平雲南後,元朝派王族到雲南執政,少數民族也被迫遷移,有的到了更邊遠所謂充滿瘴氣的邊疆,蒙氏加工方法與習俗則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流傳。
在明代,明王朝大力援助雲南,雲南經濟獲得長足發展,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有了廣泛的交流,蒙氏「曬青緊壓茶」在雲南得到大普及。明朝謝肇制的《滇略》才有了「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團之」的記載。由於雲南地處西南邊地,交通不便,消費習俗轉換也沒有中原地區快,明朱元璋下詔廢除團餅茶興散茶,並未影響雲南的緊壓茶,因而,雲南緊壓茶得以保留。
明朝以後,人們對普洱茶養生保健效果的逐步認識,名著《紅樓夢》中就有了記述的普洱茶消食保健的功效,甚至,燜一罐普洱茶成為一種時尚;而科技著作《物理小識》、《本草綱目拾遺》等也有了相關記述。這樣,普洱茶不僅沒有隨其它團餅茶衰落,反而在清朝得以發展,甚至成為了貢茶。
以上就是普洱茶(團餅茶)繼承唐朝餅茶歷史,而在明清兩代得以發展的歷史脈絡。
三、盛唐、南詔與普洱茶
很多普洱茶史的研究者在提到《蠻書》時,只注意到了「茶出銀生城界諸山」,他們只注意到了地域概念----什麼地方產茶。而忽視了其它四個重要的環節:
加工工藝
品飲習俗
民族:蒙舍蠻
歷史背景:盛唐與南昭國
通過對這些方面的研究,我們會獲得許多有趣的結論。
關於蒙舍蠻
秦漢以來,雲南為益州郡,而益州包含滇與巴蜀之地,益州郡為益州的一部分。據《滇考》載,「漢武帝平滇,初置益州郡,益州刺史治成都,兼理滇、蜀。至三國,諸葛亮南征,破孟獲平南中,改益州郡為建寧,以別於益州之名。諸葛亮班師,立南征碑紀念其功績,立鐵柱鎮諸蠻,後分設建寧、興古、永昌、雲南四郡, 「永昌」即現在的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雲南」為現在的大理地區。
永昌以其悠久的哀牢文化孕育了蒙舍詔。「詔」者王也,據《雲南志》載,蒙舍詔自言源於永昌沙壹,而永昌的哀牢人有北遷至巍山者,久而久之,與原居此地的昆明人融合始稱為「蒙舍蠻」。巍山也成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南詔發源之聖地。南詔初期,滇西有六詔,蒙舍詔在其它五詔之南,所以稱為南詔。
唐王朝為了遏制吐蕃勢力,採取了扶持地方勢力的策略,永昌與吐蕃最為接近,蒙舍詔自然就獲得了青睞與大力扶持。經過一系列的征戰與兼並,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統一洱海為中心的滇西地區,唐冊封皮羅格為雲南王,天寶七載,閻羅鳳冊襲雲南王。隨後,閻羅鳳奉唐朝之命,兼並滇池區,統一雲南。貞元十年,唐置雲南安撫使司,並冊封異牟尋為雲南安撫使司的土長-----南詔王,至此南詔稱雄於中國西南邊疆。
關於銀生城界諸山與雲南古茶區
《蠻書》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而後來的《普洱府志》又雲: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這劃定了普洱茶大致的產地范圍。據《蠻書》的歷史背景,銀生為南昭國的八大行政區之一銀生節度,也稱開南節度,銀生城為現在的思茅地區景東縣,開南城則位於現在的景東縣文井鄉開南村,銀生節度轄區為:西雙版納、思茅,另外還有臨滄的部分地區。
南昭政權的行政轄區:十賧區(貞元十年前後為六賧)為南昭的直轄區(洱海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銀生節度亦稱開南節度(銀生城為思茅景東縣,銀生節度含思茅、西雙版納諸地,以及臨滄的部分地區);弄棟節度(今楚雄、姚安等地區),其下有會川都督(會理至大渡河一帶);寧北節度,後改劍川節度(包括洱源、劍川、鶴慶、蘭坪等地);麗水節度(伊洛瓦底江上游兩岸);鐵橋節度(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拓東節度(昆明、曲靖、昭通),其下轄通海都督(紅河、文山)。
關於「西蕃之用普茶,以自唐時」,說明雲南與藏族地區的普洱茶貿易,始於唐朝雲南地方政權的南昭國時期。而此時期的八大行政區中,十賧區(洱海地區,今大理下關地區)為直屬區;鐵橋節度為今迪慶、麗江地區及鹽邊諸地,鐵橋節度的主要民族為么些、西蕃。通過十賧區、鐵橋節度的普洱茶貿易之路,也就是著名的「大理、麗江、迪慶、西藏」茶馬古道之一,目前為大家所周知。
南詔在統一洱海區與滇池地區後,與唐朝的交往,即通過拓東節度(玉溪、昆明、曲靖、昭通)的滇、川、藏及滇、川、長安的古道,是另外一條重要的茶馬古道。
由於蒙舍詔從永昌到巍山,再到洱海,建立以大理為都的南詔國,加之,後來段氏大理國的傳承,銀生節度、永昌節度以及巍山地區,自然都成了雲南產茶與制茶的重要區域。從臨滄地區發現眾多的野生古茶樹群落,甚至在離南詔發源地----巍山不遠的南澗縣保華擁正鄉都發現了野生大茶樹群落,可以說明這一點。
總之,南詔以來的雲南古茶區,包含了西雙版納、思茅、臨滄、保山、德宏及大理的部分地區,這些地區現在也都是普洱茶的重要產區,只是清朝置普洱府轄西雙版納、思茅以來,這兩地的名氣稍大而已。
雲南曬青毛茶的誕生
《蠻書》記載「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說明當時雲南少數民族制茶用的是曬青茶工藝,且是散茶形態。那雲南曬青工藝是如何誕生的呢?據朱自振先生《茶史初探》一書解析,曬青工藝來源於雲南少數民族的原始的燒茶與曬茶加工方法。
原古的茶葉加工,首先可能來自茶葉的直接曬干,利於存儲,而且曬干是原始生活中最普遍和最經常的實踐。另外,人們在經常飲用中發現和為了克服茶樹鮮葉的青苦氣味,產生了對茶葉的簡單加工,燒茶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燒茶遺俗現在雲南的傣族、佤族中間還有流傳。傣族、佤族所謂的燒茶,也即把茶樹上採摘的一芽五六葉的新梢,先放在火上燒烤到葉色焦黃,然後再投入到壺中煎飲。燒茶也就是殺青工藝的原形。燒茶所用器具,從最先的石器、陶器到鐵器,雲南少數民族中都有採用。
「燒茶」的傳承,最原始的,目前雲南還有佤族的鐵板烤茶,傣族、基諾族的竹筒烤茶等。佤族鐵板烤茶用的是鐵板為「燒茶」容器,用茶樹鮮葉在鐵板上烤制到焦黃,然後再煮飲;而竹筒烤茶則是就地取材,用鮮竹筒作為「燒茶」容器,將茶樹鮮葉塞進竹筒,封住筒口,然後扔到火塘中,待烤制到竹筒焦黃為止,破開竹筒,取出茶葉煎飲。
把燒茶與曬茶這兩種原始加工方法結合起來,即將鮮葉先放在火上略烤一下,然後再把它攤曬至干,就正式形成了曬青茶的製造工藝。這就是雲南曬青茶的來歷。
「燒茶」的習俗,後來在雲南少數民族中發展成了烤茶的傳統。為了方便與實用,不再用茶樹鮮葉,而是用加工好的曬青茶作為烤茶原料,這也就由「燒茶」的簡單加工方法,發展到了雲南烤茶的存貯加工方法。在蒙舍蠻統治的中心地區---洱海地區,烤茶習俗更為普遍,大理白族的「三道茶」也由此而來。隨著南詔與大理國的傳承,烤茶成了雲南很多民族與地區的傳統。傣族、基諾族的用鮮茶樹葉的竹筒烤茶,也發展成了用曬青茶加工的雲南竹筒茶產品。
蒙舍蠻的品飲習俗
《蠻書》記載「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這種飲茶方式,在唐朝及之前也是一種大眾習俗。而餅茶的製造與品飲,則是陸羽認為更高階或高級的方式。經陸羽總結、提高後,團餅茶在唐宋得到了大發展。
《茶經》六之飲曰:「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荑、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陸羽認為,茶與薑桂和烹,這樣的茶水就像倒入下水道的廢水,但是,市民已經習慣喝這樣的茶了。另外,陸羽之前,晉人劉琨在給其刺南兗州侄子的信中曾寫道:「前得安州干茶二斤,姜一斤,桂一斤,皆所需也」,《茶史初探》的作者朱自振先生認為,干茶即是散茶,由此看來,茶與薑桂和煮而飲之的喝茶方式,晉朝就已經流行。從晉朝到唐朝,這種習俗流行了幾個朝代。
總之,蒙舍蠻的品飲習俗,與上述中原漢文化的大眾習俗是一致的。為南詔誕生團餅茶打下了基礎。
雲南團餅茶的誕生
從歷史來看,有了盛唐之世,才有了絢麗多彩的南詔文化。南詔吸收盛唐文化,並使之地方化,民族化,推動了雲南餅茶的誕生。
大唐與南詔有和親的歷史,而蒙舍詔王族弟子經常到長安朝貢,不斷頻繁接觸盛唐文化,甚至直接接受盛唐文化的教育,並將所學的東西不斷轉換為南詔的制度與文化。
結合茶文化的角度來看,從「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到陸羽認為比較時尚的餅茶的品飲,因該說都是蒙舍蠻所為。蒙舍蠻造通過學習大唐的團餅茶技術,追隨大唐時尚,開創了雲南的團餅茶的先河。
另外南詔國是地方政權,與大唐的關系,也是分分合合,頗為曲折,歷史上就有南詔叛亂等諸多史實。兩次天寶年間洱海戰爭,就有十幾萬內地漢族士卒流落南詔。另外,太和三年(829年)南詔從成都擄掠而回的「子女百工數萬人」(女人與技工),也基本融入到了蒙舍蠻中。上述這些士卒與技工中,肯定不乏飲茶人與制茶人,他們也可謂是雲南團餅茶製造、品飲的先驅之一。
所以,蒙舍蠻活動的洱海中心地區、永昌節度(保山、臨滄地區及德宏州)、以及銀生節度(思茅、版納),都是古普洱茶的原產地。
參考資料:http://www.tea114.cn/info/2005/1-19/23025267816-2.html
B. 雲南的名人有哪些 雲南歷史名人
1、鄭和
鄭和(1371年 - 1433年),明朝太監,雲南人,小名三寶,又作三保。一說本姓馬,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鄭和入宮前經歷不詳。1382年,被選於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384年,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1404年(永樂二年),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鄭和去世,時間約在1433年(宣德八年)。
2、段思平
段思平(893年—944年),即大理太祖,白族,大理喜瞼(今喜洲)人,一說為劍川永旁人,大理國的締造者、開國皇帝。段思平家族世代為南詔武將,父段保隆為南詔布燮。
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任通海節度使,因受大義寧國主楊干貞迫害,遂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號召,聯合奴隸和農奴為主的起義隊伍,舉行起義。
攻破太和城(在今大理城北),滅楊干貞的大義寧國,建大理國,年號文德,以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為都。
即位後,厲行改革,盡逐楊氏邪臣。更易制度,損除苛令。建立了一整套封建制度,於是遠近歸心,咸奉約束,把南詔末朝以來分裂、戰亂的局面重新統一起來。
大行分封,篤信佛教,在位8年,年年建寺,鑄佛萬尊。逝世後由子段思英繼位,謚號神聖文武皇帝。
3、李恢
李恢(?—公元231年),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 )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官員。初仕郡為督郵,後投靠劉備,為益州功曹書佐、主簿,遷州別駕從事。
蜀漢建立後,任庲降都督,跟隨蜀漢丞相諸葛亮討平南中四郡的叛亂,拜安漢將軍,封漢興亭侯,領建寧郡太守。建興九年(公元231年)去世。
李恢是蜀漢第二任庲降都督,在平定南中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並於戰後積極調配南中物資,有效地支持了蜀漢政府的財政。
4、段功
段功,雲南大理人,白族。大理國開國皇帝段思平之後裔,元滅大理國後封段氏為世襲大理總管。段功乃段隆之子,段光之胞弟。段功是第十位大理總管,同時元朝也授他為承務郞、蒙化州知州。
1363年,紅巾軍將領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三萬攻打中慶路,梁王巴匝拉瓦爾密逃奔楚雄,得段功出兵援助梁王,和明玉珍大戰於呂閣關,保住雲南不失。
後來段功夜襲古田寺,用火攻將敗明玉珍擊退,並在七星關擊潰明玉珍的兵馬,終收復中慶路、奪回昆明。
5、傅宗龍
傅宗龍(1591~1641),字仲綸,一字元憲,號括蒼、雲中,雲南昆明府昆明縣(今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人,明末重臣。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
授銅梁知縣,調巴縣,行取,入為戶部主事。久之,授御史。天啟元年(1621年),遼陽失守,請戰領兵。四年(1624年),巡按貴州,打敗水西土司安邦彥。
崇禎三年(1630年),以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不久罷官。十二年,召為兵部尚書,以不能從諛承意,忤旨下獄。十四年,從獄中釋出,起為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由陝入豫。
與保定總督楊文岳合圍李自成、羅汝才聯軍。中伏大敗,逃至項城,與戰陣亡。復兵部尚書職,贈太子少保,謚忠壯。有詩集、文集各一卷傳世。
C. 王崧的王崧編寫的各地方誌
宋永平:《王崧與雲南地方誌》
王崧,原名藩,字伯高,一字樂山,號酉山,雲南浪穹(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人,白族。生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其祖上元代時即為浪穹土官,明代洪武年間襲浪穹土典史。其父王梅村性篤博學,為當地知名學者,家中藏書甚富。王崧幼承庭訓,務實好學。後拜著名學者檀萃為師,學識益加長進。嘉慶四年(1799年)中進士,授山西武鄉知縣,在職9年,任內興利除弊,倡修漳河,免攤捐,捐薪辦學、修葺書院,頗有政聲。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主講山西晉陽書院,「九府十州之士,昔之逖聽而未登其門者,咸稱弟子,集於皋比之下」,為山西培養了不少人才。4年後謝病返歸雲南。
王崧返滇,適逢雲貴總督阮元早有纂輯雲南通志之意,只因物色不到學力宏富之人主持其事,一直未能如願。王崧到來,阮元喜出望外,於道光六年(1826年)開設通志館纂修雲南通志,聘任王崧為主纂,總理通志之事。王崧此時已年逾古稀,但通志纂修之事關乎桑梓公益,因而不顧年邁,共襄修志之舉。後來阮元入京述職,雲南巡撫伊裡布繼而為主修。王崧與分纂黃嚴和李誠意見不協,遂托詞返歸故鄉洱源。道光十七年(1837年)病故,時年85歲。
王崧一生治學范圍廣泛,涉及經學、史學、方誌、詩詞等,著述甚豐。經學著作有《說緯》六卷,此書「析諸儒之異同而補其短缺,多采於史,取證有訓」,「兼綜群籍,成一家之言」,被收入《皇清經解》。王崧的史學成就主要是校理《南詔野史》。因為《南詔野史》版本眾多,內容各異,舛偽錯落之處俯拾皆是。王崧乃「取數本互校」,「參互考訂,勒為一編,使如亂絲之就理,後觀此書者,庶免掃落葉之憾焉」。王崧校理的《南詔野史》刊入《雲南備征志》,成為《南詔野史》最通行的兩個版本之一。袁嘉穀評價說,《南詔野史》「今所傳惟胡(蔚)本、王(崧)本,而王本最足徵信。蓋樂山通才,厘然次第,凡錯簡者注而正之,亦有未注而正之者」。王崧還工於律詩,有《樂山詩集》二卷,刊入《雲南叢書》。王崧在地方誌方面成就卓著,編纂了《雲南備征志》和道光《雲南志鈔》。
《雲南備征志》二十一卷。此書為王崧總理雲南通志館時,采輯前人記載雲南史事之書匯編而成。該書於道光八、九年(1728∽1729年)間編纂完成,初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初刻本為16冊;宣統元年(1909年)排字重印;至1914年雲南圖書館重刻此書時,收入《雲南叢書》初編。《雲南備征志》類似叢書,其主旨在於提供有關雲南史事的基本資料以備徵引。《雲南備征志》首有「總序」,略述漢以前有關雲南之事跡。其後則輯錄《史記》以下至清初有關雲南史料諸書,凡62種。這62種書籍的匯編方式有四類:一是收錄全書,對歷代專記雲南史事的書籍,擇其善本,全書納入。如樊綽《雲南志》、張道宗《記古滇說》、楊慎《滇載記》、阮元聲《南詔野史》、諸葛元聲《滇史》、馮蘇《滇考》、余慶遠《維西見聞錄》、王鳳文《雲龍記往》等;二是收錄專卷,選擇重要典籍中有關雲南的專卷收錄,如《華陽國志·南中志》、《新唐書·南蠻傳》、《太平寰宇記·劍南西道》、《明史·地理志》等;三是收錄專條,收錄各正史地理志及其它地理書中有關雲南的專條,如《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元史·地理志》和《水經注》、《山海經》等;四是輯錄成篇,將某書中有關雲南的零散資料輯錄出來,集成專篇,如《資治通鑒》、《元史·本紀》、《明史·本紀》等。《雲南備征志》所匯編之史料大抵以事為主,照錄原文,且所用版本多為善本(如樊綽《雲南志》為武英殿聚珍版原本、《水經注》則從戴震校本節錄),因而,《雲南備征志》為以後雲南修志提供了基本的資料,亦方便了後學。該書一出即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贊譽,被稱為「滇南大典」,「得此一編,要籍粗備,考究滇史者稱便」。
道光《雲南志鈔》八卷,亦為王崧總理雲南通志館時編纂。王崧總纂雲南通志數年,析各省通志而標新,參諸史傳作旁證,廣采案牘、斟酌損益,已成通志稿過半。後王崧辭歸,已成之稿,經過遴選由其學生杜允中注釋後刊刻,收入叢書《樂山集》。收入《樂山集》的《雲南志鈔》,封面刻有「道光雲南志鈔」和「道光九年吉佑堂藏版」字樣,卷首目錄載為八卷:卷一地理志,卷二建置志、鹽法志、礦產志,卷三和卷四封建志上下,卷五和卷六邊裔志上下,卷七和卷八土司志上下。《雲南志鈔》雖刊刻而未通行,故傳本絕少,世人知之不多。直至民國初年,秦光玉編《續雲南備征志》時將其收入,始得流傳。孫殿起《叢書目錄拾遺》、方國瑜《雲南史料目錄概說》有著錄。雲南大學《雲南史料叢刊》收有徐文德標點本。1995年雲南社會科學院內部出版劉景毛點校本。
《雲南志鈔》書名何以言「鈔」?王崧未說明。按高似孫《史略·史鈔》雲:「凡言鈔者,皆擷其英、獵其奇也,可為觀書之法。」《四庫提要·史部·史鈔類》也說,「要其含咀英華,刪除冗贅」,「博取約存,亦資循覽」。蓋王崧《雲南志鈔》系私刻之書,經濟能力有限,不能將所成之通志稿全部刊刻,故刪繁除冗,含咀英華,勒為八卷七志三十萬言,成為一部簡要的雲南通志。《雲南志鈔》具有如下特點:第一、體例嚴謹,既遵循了地方誌的體例而又有所創新。全志劃分為地理、建置、鹽法、礦產、封建、邊裔、土司七志,七志均有 「序」,概說該志內容;序後設若干類目或條目。類目和條目的設置並不強求劃一,《地理志》、《土司志》按府、州、廳劃分後記述,而《封建志》、《邊裔志》則採用紀事本末體。由於設置合理,體裁應用得當,整個志書顯得層次明晰,結構井然。第二,內容詳實,保留了許多有價值的具有雲南地方特點的原始史料。如卷七、卷八《土司志》列「世官」、「廢官」兩類,前者記土司世襲「相傳弗墜者」,後者則錄「昔有而今無者」,把元、明至清中葉雲南土司的置廢、世襲情況詳細記錄下來,其中許多資料為此前的雲南通志所未載。民國《新纂雲南通志》的《土司考》,多是未加考訂地抄錄《雲南志鈔》。另外,卷五、卷六《邊裔志》列了 「緬甸載記」、「暹羅載記」、「南掌載記」、「越南載記」、「西藏載記」五個類目,把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地理等系統地進行了記載。《鹽法志》中有關雲南鹽業章程、井灶的資料,《礦產志》中有關采煉技術的資料也十分珍貴。第三,文字精煉。《雲南志鈔》系博取通志稿資料刪削而成,又因王氏乃當時「雲南土官中文學著名者」,故整個志書言簡意賅而要事不漏,頗有康海《武功縣志》之風。阮元評價說:王崧「所著《地理》、《封建》、《邊裔》諸篇,能得魏收、杜佑之遺法,洵為名筆。」此言並非溢美之詞。
當然,應該指出,《雲南志鈔》篇幅短小,所引資料多未注出處,不方便考察索驥;文字簡潔,又間或有語焉不詳者,這是該書存在的不足。後來王崧的學生杜允中為之作注,考稽資料來源,詳明內容缺略,使該書大為增色。
(雲南日報)
D. 雲南的歷史名著
記載雲南的歷史多在中原王朝的史書中有記載,二十四中都有章節反應雲南。比較獨特的一本書是唐代樊綽所撰記載南詔史事的史書《蠻書》又名《雲南志》全書共十卷,分別為雲南界內程途第一,山川江源第二,六詔第三,名類第四,六?第五,雲南城鎮第六,雲南管內物產第七,蠻夷風俗第八,南蠻條教第九,南蠻疆界接連諸番夷國名第十等內容。依次記述了南詔地區的交通道路、山川位置、六詔及其他各族的分布、政區設置、城鎮分布、各地物產狀況、各族風俗、社會組織結構、周邊的民族和國名。盡管該書所記南詔即今之雲南,但樊綽並未到過雲南,此書的寫作主要依據韋皋《開復西南夷事狀》和袁滋《雲南記》,尤以後者為重要。唐人對南詔史事的記述較多,除《蠻書》尚傳於世,其餘諸書具早散佚。因此該書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被視為現存雲南最古之方誌。
E. 樊綽是哪朝人,在唐朝時出使雲南寫蠻書的人。介紹雲南唐朝風土人情
樊綽,唐人。著有《蠻書》一書。據史料記載,樊綽曾為安南(今越南河內)經略使(軍事長官。唐貞觀二年(628)始設於周邊重要地區﹐後多以節度使兼任。宋代在西北﹑西南邊境地區亦設置經略使。)蔡襲的幕僚。
862年(唐懿宗咸通三年),南詔王世隆派兵攻打安南,當時的經略使王寬不能抵擋,朝廷任命湖南觀察使蔡襲代王寬為經略使,將兵屯守。
樊綽跟隨蔡襲就任,為了對付南詔,蔡襲命樊綽對南詔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搜集大量的南詔資料,並在參考前人著作(主要是袁滋《雲南記》)的基礎上,寫成《蠻書》,又名《雲南志》、《雲南記》、《雲南史記》、《南夷志》、《南蠻志》、《南蠻記》,共十卷。
863(唐咸通四年)南詔軍攻陷交址(相當於明初在大越國(今越南)北部、中部設置的行政機構。大越國,中國古代稱之為"安南"。),蔡襲戰死,樊綽在城被攻陷時攜帶印信,浮水渡過富良江,逃過一劫。
第二年六月,被任命為夔州(今四川奉節東)都督府長史,再次訪問黔、涇、巴、夏四邑民族情況,並參考《後漢書》、《夔城圖經》、王通明《廣異記》等書,附在《蠻書》第十卷後。
F. 求雲南百花圖志
已在網路消息發送地址
G. 如何查閱中國古代地方誌電子版
中國古代的方誌類的書籍還是非常多的,而且電子版的地方誌書籍更是多的數不過來,
圖中這本地方誌標題下的紅色標記中就有非常多的地方誌電子書,
基本上你想找的地方誌都可找到
一些地方誌電子書目錄:
明代孤本方誌選01 (崇禎)湯陰縣志 19卷 (崇禎)醴泉縣志 6卷首1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2 (萬曆)重修壽昌縣志 12卷 (崇禎)碭山縣志 2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3 (嘉靖)浮山縣志 8卷 (萬曆)忻州志 4卷 (萬曆)定襄縣志 8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4 (崇禎) 武定州志.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5 (萬曆)樂安縣志 20卷 (萬曆)鉅野縣志 10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6 (崇禎) 鄆城縣志 8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7 (崇禎) 永年縣志 7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8 (天啟)東安縣志 (崇禎)元氏縣志 6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09 (萬曆)安平縣志 5卷 (萬曆)棗強縣志 4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10 (萬曆)廣宗縣志 8卷 (萬曆)成安邑乘 5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11 (萬曆)饒陽縣志 3卷續志1卷 (崇禎)大城縣志 8卷.pdf
明代孤本方誌選12 (萬曆)清河縣志 12卷 (天啟)武安縣志 (崇禎)廣昌縣志 不分卷.pdf
01 嘉靖河間府志 河北省.pdf
02 正德大名府志 河北省.pdf
03 弘治保定郡志 河北省.pdf
04 嘉靖廣平府志 河北省.pdf
05 隆慶趙州志 河北省.pdf
06 嘉靖霸州志 河北省.pdf
07 弘治易州志 河北省.pdf
08 嘉靖雄乘 河北省.pdf
09 嘉靖隆慶志 河北省.pdf
10 嘉靖太原縣志 河北省.pdf
11 嘉靖崑山縣志 江蘇省.pdf
12 萬曆通州志 江蘇省.pdf
13 弘治句容縣志 江蘇省.pdf
14 嘉靖惟揚志 江蘇省.pdf
15 嘉靖江陰縣志 江蘇省.pdf
16 隆慶海州志 江蘇省.pdf
17 嘉靖高淳縣志 江蘇省.pdf
18 隆慶儀真縣志 江蘇省.pdf
19 嘉靖寶應縣志略 江蘇省.pdf
20 嘉靖淳安縣志 浙江省.pdf
21 嘉靖溫州府志 浙江省.pdf
22 嘉靖太平縣志 浙江省.pdf
23 萬曆黃岩縣志 浙江省.pdf
24 嘉靖海門縣志 浙江省.pdf
25 萬曆新昌縣志 浙江省.pdf
26 嘉靖浦江志略 浙江省.pdf
27 永樂樂清縣志 浙江省.pdf
28 嘉靖武康縣志 浙江省.pdf
29 弘治徽州府志 安徽省.pdf
30 嘉靖寧國府志 安徽省.pdf
31 嘉靖宿州志 安徽省.pdf
32 嘉靖池州府志 安徽省.pdf
33 正德穎州志 安徽省.pdf
34 嘉靖壽州志 安徽省.pdf
35 嘉靖銅陵縣志 安徽省.pdf
36 嘉靖天長縣志 安徽省.pdf
37 嘉靖建平縣志 安徽省.pdf
38 嘉靖建寧府志 福建省.pdf
39 嘉靖延平府志 福建省.pdf
40 嘉靖邵武府志 福建省.pdf
41 嘉靖建陽縣志 福建省.pdf
42 嘉靖龍溪縣志 福建省.pdf
43 嘉靖惠安縣志 福建省.pdf
44 嘉靖安溪縣志 福建省.pdf
45 嘉靖尤溪縣志 福建省.pdf
46 正德建昌府志 江西省.pdf
47 隆慶臨江府志 江西省.pdf
48 嘉靖九江府志 江西省.pdf
49 正德袁州府志 江西省.pdf
50 嘉靖贛州府志 江西省.pdf
51 正德南康府志 江西省.pdf
52 嘉靖永豐縣志 江西省.pdf
53 隆慶瑞昌縣志 江西省.pdf
54 嘉靖東鄉縣志 江西省.pdf
55 嘉靖瑞金縣志 江西省.pdf
56 嘉靖青州府志 山東省.pdf
57 嘉靖夏津縣志 山東省.pdf
58 嘉靖臨朐縣志 山東省.pdf
59 嘉靖萊蕪縣志 山東省.pdf
60 嘉靖淄川縣志 山東省.pdf
61 嘉靖武定州志 山東省.pdf
62 正德莘縣志 山東省.pdf
63 嘉靖武城縣志 山東省.pdf
64 嘉靖彰德府志 河南省.pdf
65 嘉靖襄城縣志 河南省.pdf
66 正德汝州志 河南省.pdf
67 嘉靖開州志 河南省.pdf
68 嘉靖許州志 河南省.pdf
69 嘉靖光山縣志 河南省.pdf
70 嘉靖鄧州志 河南省.pdf
71 嘉靖夏邑縣志 河南省.pdf
72 嘉靖尉氏縣志 河南省.pdf
73 正德新鄉縣志 河南省.pdf
100 嘉靖馬湖府志 四川省.pdf
101 嘉靖洪雅縣志 四川省.pdf
102 嘉靖雲陽縣志 四川省.pdf
103 嘉靖思南府志 貴州省.pdf
104 嘉靖普安州志 貴州省.pdf
105 嘉靖尋甸府志 雲南省.pdf
106 嘉靖略陽縣志 陝西省.pdf
74 嘉靖魯山縣志 河南省.pdf
75 嘉靖長垣縣志 河南省.pdf
76 嘉靖固始縣志 河南省.pdf
77 嘉靖鄢陵志 河南省.pdf
78 嘉靖蘭陽縣志 河南省.pdf
79 弘治偃師縣志 河南省.pdf
80 嘉靖內黃縣志 河南省.pdf
81 弘治黃州府志 湖北省.pdf
82 嘉靖漢陽府志 湖北省.pdf
83 嘉靖沔陽志 湖北省.pdf
84 嘉靖蘄州志 湖北省.pdf
85 正德光化縣志 湖北省.pdf
86 嘉靖應山縣志 湖北省.pdf
87 嘉靖常德府志 湖南省.pdf
88 隆慶岳州府志 湖南省.pdf
89 萬曆郴州志 湖南省.pdf
90 嘉靖衡州府志 湖南省.pdf
91 萬曆慈利縣志 湖南省.pdf
92 正德瓊台志 海南省.pdf
93 嘉靖惠州府志 廣東省.pdf
94 隆慶潮陽縣志 廣東省.pdf
96 嘉靖惠志略 廣西.pdf
97 嘉靖仁化縣志 廣東省.pdf
98 嘉靖欽州志 廣東省.pdf
99 正德夔州府志 重慶.pdf
H. 有沒什麼關於雲南歷史、民族風俗建築之類的書
《雲南志》
I. 關於雲南的名著
唐代樊綽所撰記載南詔史事的史書《蠻書》又名《雲南志》全書共十卷,分別為雲南界內程途第一,山川江源第二,六詔第三,名類第四,六?第五,雲南城鎮第六,雲南管內物產第七,蠻夷風俗第八,南蠻條教第九,南蠻疆界接連諸番夷國名第十等內容。依次記述了南詔地區的交通道路、山川位置、六詔及其他各族的分布、政區設置、城鎮分布、各地物產狀況、各族風俗、社會組織結構、周邊的民族和國名。
明代的徐霞客《徐霞客游記》中《滇南日記》,詳細記錄石林的形成,記載了大理、麗江等地的風土人情。
《滇南本草》是我國民族醫葯經典名著。作者蘭茂,字廷秀,號止庵,雲南嵩明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據蘇石《蘭茂評傳》,蘭茂生於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自幼聰穎,熟讀經史。蘭茂「沖淡簡遠,以著述自娛」,著述頗豐。後因其母生病,潛心研究本草30餘年。《滇南本草》成書時間不詳。一說於公元1443年(另一說於明正統元年,即公元1436年)蘭茂完成了《滇南本草》和《醫門攬要》兩部中醫葯著作。
J. 彝族民居的雲南彝族民居文化簡論(二)
四、彝族民居與價值取向 彝族受漢儒文化影響不深,封建社會家天下、大一統的政治觀念淡薄,村落居住往往表現為血緣觀念、親族感情。在彝族社會里,人們習慣以血緣關系來維護家族的利益和地位,並使血緣和居住結合在一起。如元謀縣某彝村,起、白、李三姓在血緣和地緣上截然分開,三姓以居住結為家族,土掌房頂相連,屋屋相通。大姚縣澗水塘村,劉、李兩姓以血緣劃地而居,劉姓居河之北,李姓居河之南,過去兩姓互不交往,通婚者也極少。因此,居住是維護彝族傳統社會和家族榮譽的主要手段之一。 彝族把住房、耕牛、家當視為人生的三大件,倍加重視甚至終身為之奮斗。對於一個彝族男子來說,衡量他成家立業的標准,主要看他是否建蓋了像樣的住房。因為家是由夫妻、子女及其住房組成的,住房是家的象徵,沒有住房何以為家。所以,要成家、立業,首先要有住房。彝族誇富,不在錢財而是住房,因而許多人不管經濟多麼困難,也要想方設法積錢蓋房,經濟富裕的人更是不惜花費大量錢財在住房上。對彝族人來說,建房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彝族因受道家天人思想的影響,民居建築十分注重內部安排,無不尊從某種圖案和秩序--天、地、人的秩序。民居正房堂屋靠牆處是天地祖宗牌位,供桌上陳設敬天地奉祖宗的香爐、虎、獅等圖騰雕像;正中擺八仙桌,用於接人待客;左側是長年不熄的火塘,它是彝族家庭興衰的標志。火塘除供取暖禦寒、熱水烤茶待客之外,又是家庭成員圍坐議事的中心。正房兩側屋間是當家的兒子、媳婦的卧室,兼存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正房樓上是糧倉,牆壁洞里供置祖宗靈牌。老人、小孩及客人的卧室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畜廄在面房樓下。彝族民居內屋的這種傳統秩序,把天、地、人和老、中、青,人和物,生產和生活有機地安排,使道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長幼有序的倫理思想在居住秩序中得到了體現。五、彝族民居與宗教信仰 由於社會歷史的原因,經濟文化不發達,彝族存在著大量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觀念和禁忌現象,同其它生活風俗習慣一樣,深深地影響著彝族民居文化特質的形成和發展。 建房過程中的宗教色彩尤為濃厚。和許多少數民族一樣,彝族視建房為家庭興衰、子孫興旺的吉凶禍福的大事,因而要請風水先生查看房基、定坐向後,方可動工。破土日、入山伐木等須選擇吉日,還要請畢摩祭祀土地神、山神。上樑更是建房過程中的重要日子,上樑日要選在有水和土的日子,且不能和房主本人的八字充犯。房主要請畢摩主持祭祀土地神、木神等,用公雞為橫梁點冠,祭中柱,預備糖果、饅頭等物從樑上撒給人群。橫梁架好,整棟房子就有了靈氣。新房落成,要請畢摩供放祖靈,開財門,送冷堂神,打灶祭灶神,要請親朋好友以示慶賀。可以說,建房過程就是一個宗教活動過程。 居住也含有宗教信仰的成份。彝族崇拜祖先,家裡要有供奉祖先的靈牌位,逢年過節及有凶兆等都要祭拜祖先。堂屋正中後壁設供祖先靈牌位,是家庭神聖的精神中心。在這個意義上,堂屋是家族的精神空間。彝族崇虎,以虎為圖騰。很多彝族民居建築上,往往雕刻一小石虎置於正房脊中部或大門上掛虎頭牌,意以避邪驅魔,保佑家運興達。 此外,彝族民居的許多部分上也附有神靈,如梁有梁神,灶有灶神,門有門神,倉有倉龍,廄有廄神,等等。透過彝族民居,可以看到彝族宗教信仰的全貌。 六、彝族民居與風俗習慣 彝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女婚後另建房舍,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與此相適應,彝族民居多為兩層樓房及平房兩部分組成,或為一字形的單元屋等。彝族的紅、白喜事規模大,時間長,來賓多,宴客多在院子及廊間舉行,因而民居一般都有能擺十餘桌宴席的寬敞院子,廊的寬度也以能擺一桌席為計。彝族尚黑,不僅族稱和人稱用黑冠之,傳統的彝族服飾也以黑為莊重。彝族有煙熏木料以防腐的傳統,新房建成後,要先用煙熏黑木料、牆壁,才能遷入。彝族婚禮也可以用門、堂、房三字概括:新娘進入夫家稱之過門,在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稱之拜堂,行拜後入新房,結婚三日鬧喜房,三日後新人回門,此外,男子入贅稱為上門,女子招女婿稱為頂門等等。 彝族是古羌戎遺裔之一。羌族自古以石砌技術精湛聞名。舊時彝族都在住房附近建蓋有土、木、石結構的碉樓,多為五至七層,外牆用墨灰漿勾勒邊幅,有的還作彝族傳統圖畫,內側房間較寬敞,既可用於戰事防禦,又可用於生活起居或存糧。彝族曾有氏族聚議的習俗,舊時許多彝族村寨在寨中心或邊緣的大古樹下,用石條建一座四面均為台階的金字形石塔,作為氏族聚會地點,現已成為村民聚集、閑聊的場所。七、彝族民居與民族文化交流 彝族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在這一過程中,彝族與其它民族發生的文化接觸、交流必然體現在民居建築中。早在戰國時期,楚將庄斫入滇,楚巫文化西遷,對彝族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自此,彝族與中原內地長期保持著經濟、文化、政治方面的交流,彝族在其形成過程中也融合了相當數量的漢族成份。彝漢人民互相學習,互相融合,友好相處。如《武定府志》記載漢族習俗與各省稍異者,元旦采松葉鋪地,敬客亦然;立夏之日起灰圍屋,謂蛇不敢入;六月二十四日夜,束薪為燎燃之,以腥為牲,互相饋贈,謂之火把節。彝族也吸收了大量的漢俗及其文化。正德《雲南志》卷五楚雄府說:羅婺蠻,近年亦有富者,納粟為義館及作生員者,共俗漸同漢焚。明、清時期,由於在壩區屯田及改土歸流,大量彝族遷入山區,形成了部分接受漢文化的彝民族群體。 正是這種長期的漢、彝文化的交融,使漢文化的影響涉及彝族文化的諸多方面,彝族民居亦不例外。彝族民居的建築在形式及藝術風格都受到漢族建築的影響,從正房的一明兩暗的內部格局到一字形、曲尺形、三合院、四合院的平面格局,以及房屋的外觀造型,都與漢族民居建築相似。民居建築中的圖案及裝飾,內容形式都帶有漢文化特徵,如在山牆及前後檐下繪花卉、動物等圖案,三柱落地有廊檐柱,正廳八尺柱腳石雕,硬山封檐及檐口,大門頭上的龍、鳳形象等。在建築技術方面,彝族民居的重檐式、穿逗式和懸山式的木構架,屋脊曲起以及斗拱、端鼻起翅、山牆柱收分、屋面凹曲等,都和漢族建築有淵源關系。因此,彝族民居既是彝族文化的產物,又是彝漢文化交融的產物。 文化是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綜合體。從文化的主體到文化的各個側面,到每一種文化特質,都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彝族民居從建築到居住,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建構和使用過程,它包羅了彝族的世界觀和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創造,它是彝族文化的綜合產物,同時也是彝族古老文化的縮影。注釋: ①雲南省博物館:《元謀縣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77年1期 ②李朝真:《關於干欄式、井乾式建築的由來和發展》,《雲南文物》,1992年第3l期。 ③馮漢驥:《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銅器研究》,《考古》,1963年第6期。 ④《中國建築簡史》,第一冊,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