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觀看影片<<獵殺U571>>中,為什麼潛艇遭到到驅逐艦攻擊時,人員要到前艙
戰列艦雖然在火炮口徑和射程上具有絕對優勢,但艦體目標大轉向不易且不配備反潛用的深水炸彈(究其速度而言,沒有潛艇靈活,配深水炸彈也是多餘的),所以潛艇可以擊沉戰列艦。
驅逐艦艦體相對戰列艦就小不少,主要功能也是針對防空和反潛,基本配備高平兩用艦炮,深水炸彈和水雷,探測系統也有專用的水聽器,同時高航速也可保證追的上潛艇並施以攻擊。不過作為獵人,也有失手的時候。
不過,除了潛艇,魚雷艇也能擊沉戰列艦等重型軍艦。魚雷艇一般載雷4條,另配防空機炮和機槍數門,速度快,目標小,適宜打了就跑。在集群攻擊敵方艦艇編隊時能收到奇效。
日本曾經還專門研發過使用重型魚雷做突擊用的雷擊艦,其突出特點就是高航速。雷擊艦搭載的重型雷可在敵方主力艦炮火射程外發射,威力十足。
⑵ 潛艇的知識問題!
水下攻擊是靠潛望鏡里的標尺刻度估算目標航速.潛望鏡標尺和水下聽音器能夠測目標距離.
偏正角是魚雷發射之後於潛艇12點的夾角.也就是魚雷的航向.這個是由目標諸元與自身諸元計算出來的.
二戰時魚雷的命中率是非常低的.絕對達不到你玩獵殺潛航是的效率.呵呵.
⑶ 核潛艇收到核彈發射指令,拒絕發射是什麼下場
這就是違反命令
被解除指揮權,加以關押
副長接替指揮,繼續發射
⑷ 紅鷹號潛艇事件
紅鷹號潛艇在持行巡邏任務時,發現不明國藉潛艇潛入我國領海,正在對我國的海域防線進行諜道工作,紅鷹號奉令追擊,不慎誤入印度領海,印度海軍早有預謀般在仔兩分鍾時間內就在紅鷹號周圍放置了四十多顆水雷。
紅鷹號潛艇被迫懸浮在六十米深的水下,中國政府多次和印度進行交涉,但是印度一直不肯撤除水雷!直到最後由香港的一些愛國商人推出代表,向印度施壓,如果不拆除水雷就撤出在印度的投資。考慮到香港商人聯合行動對國內經濟造成的沖擊,印度軍方終於撤除了水雷,當事情告一段落,紅鷹號已經在水下整整呆了六十天!
缺乏氧氣缺少淡水,當紅鷹號浮出水面的時候,裡面只走出三個人,一名機輪手,一名導航員,一名聲納探測員,為了保證到最後一秒鍾還能把這艘潛艇開回中國,他們三個人得到了額外的淡水和氧氣,其他人包括艇長在內全部戰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⑸ 關於潛水艇的問題 了解的進~先謝謝了
請補充一下,你說的潛水艇是打仗用的還是民用還是科學研究用的?不然我不好回答。
回答你:
1、各國潛艇設計都是機密,水箱有多大,有多塊的速度進水排水,關乎潛艇下潛上浮速度快慢,這些都是機密,如何增壓等等都是機密。以目前公布的數據來看,美國潛艇的下潛速度是最快的,從水面下降到100米深只需要八秒。水箱全滿了,開增壓照樣能浮上來。潛艇並不是灌滿水了裡面的人都得帶氧氣罩。裡面大部分空間都是氣體。只是水箱滿水和潛艇自身重量才下潛。水箱漏水了我就不明白了。水箱本身就是為了進水的。在水下還怎麼漏水?只有進水和排水,不存在漏水。你要說水箱往潛艇內部漏水,那是不可能的。
2,水下速度最快的潛艇如果不按裝備部隊,只是研發的話是蘇聯的P級潛艇,設計速度是水下40節,而實際測試速度最高是44.7節,比常規作戰水面大型艦艇還要快(目前水面大型艦艇速度還不過35節)。但P型潛艇沒有最終裝備部隊,而是採取後來定型的A級潛艇,也就是前蘇聯「阿爾法」級。達42節如今證明,速度快不是潛艇應該具備的首要參數,因為會造成很大的噪音。潛艇的倒車是應付突然情況,比如躲避攻擊,其速度會有個緩沖,因為在水裡,這樣的緩沖是非常緩慢的。所以沒有國家的潛艇在遇到危險時選擇倒車。通常都是滿左舷滿右舷躲避魚雷攻擊。在作戰時,你一旦「停車」是非常危險的。而倒車過程,由於有個緩沖期,潛艇會出現「停車」。關於水面速度,潛艇的水面速度要比水裡速度低個幾節。這是因為潛艇在水裡的速度有幾個要素:
潛艇的阻力構成主要為摩擦阻力Rf、粘壓阻力Rpv、附體阻力Rap、興波阻力Rw,它們隨航速而變化其大小,但各自的變化率各不相同,一般說來摩擦阻力Rf與航速V的1.83次方成比列,粘壓阻力Rpv約比例為航速的平方,興波阻力Rw一般與航速的4--6次方成比例,附體阻力Rap變化率較小,可以近似的認為是一個定值,但水下狀態一般略大於水面狀態。
水面狀態阻力計算為
Rt=Rf+Rpv+Rw+Rap
水下狀態阻力計算為(潛艇距水面大於1/2艇長,近似認為不受自由面影響,興波阻力忽略不計)
Rt=Rf+Rpv+Rap
因此水下航速要比水上航速快。
現在每個國家都不會開發速度快的潛艇,那容易暴露自己,潛艇的工作室潛伏,突擊,逃跑。隱蔽最重要。潛艇的速度之要略比水面艦艇快就行了。現在你能看到的各國水面戰艦都沒有超過35節,潛艇就是攻擊這些目標,而不是攻擊導彈快艇,攻擊氣墊船,沒有必要弄很快。
目前潛艇沒有攻擊反潛機反潛直升機的武器。技術難度太大,也沒有必要。反潛是每個國家海軍最頭痛的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很好的應對方案,很難限制潛艇的優先攻擊。而潛艇在攻擊目標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逃命,而不是去做英雄,等你反潛機過來再幹掉幾架威風一下。潛艇提高下潛速度和深度才是王道。
一般潛艇戰斗在水深300米的地方開戰的可能性最大。海地探測是一個非常耗時和非常困難的事情。二戰潛艇基本有窗,現代潛艇基本沒窗,隨著下潛深度提高,壓力增大,潛艇必須沒窗。因此要對海底地圖很了解才行,人類目前已探測的海底十分可憐。下潛到沒有探測的海底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且由於大陸架的關系(大陸在海底的延伸),下潛深度300足以。比如中國,有下潛300米深的基洛級潛艇就足夠了。當然,這是對攻擊型潛艇而言,而對於戰略核潛艇,其下潛深度必須要高。准確的下潛深度各國都是保密,因為這是戰爭武器,不是民用不是科學研究用。只會給出個模糊數據,目前公布下潛深度最高的是美國,1200米。同時俄羅斯和美國都公布准備建下潛深度達6500米新一代潛艇。德國214常規是400米,日本親潮級常規潛艇是600米,這些都是安全下潛深度,一般極限下潛深度要比安全深度多20%。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決定了大多國家的潛艇都涉及在安全下潛深度300米,那是300米的水深能接收到長波電台信號,低過這個深度就接收不到了。司令部的命令你都接收不到,你還怎麼打仗。
潛艇的探測分為主動聲納和被動聲納,主動聲納就是主動探索,主動發出信號,通過反射知道你的位置,進行攻擊。而被動聲納是只接收,不發射信號。兩者各有優點,主動聲納開發早,技術成熟,而且因為是自己的聲音,自己能聽的更清楚,你在吵雜的人群中喊,你能很容易分辨自己的聲音。被動聲納就只能找對方的聲音。在吵雜的海底環境中,要發現別人的聲音很難,(英法不是核潛艇撞上了嗎,因為大家的噪音都很小,而且都沒開主動聲納,結果撞一塊了)。主動聲納有個缺點,就是一旦開了,別人馬上能發現你的存在。所以潛艇到了要攻擊目標時,才會開主動聲納。
潛艇沒有水下監視器。在很深的海地,沒有光線,你什麼都看不到。
水下可視其實只有幾米--十幾米,尤其有潮流的時候,幾乎就看不到,太多雜質。50米深的海水和四五米深的海水不一樣。而且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潛艇沒有窗照樣跑的很好,都是看地圖在走。
關於水下航速為什麼比水上航速快,我已經在上面說了。
⑹ 找一部電影,關於潛艇的
英文名: Down Periscope
中文名: 潛艇總動員
海軍上校達吉常常擅作主張,不服軍紀,因此被調去接管一艘即將退役的柴油潛水艇「刺魚I號」,這使達吉希望成為核潛艇艦長的夙願落空了。
新兵報到時,那批烏合之眾使副艦長馬丁惱火不已,而達吉則非常樂觀。這時,上頭又派來了女上尉雷克作為該艦的潛航員,這使眾人興奮不已。
油漆一新的老潛艇首次出航去執行一項演習任務。要用這艘柴油潛艇去逃過「敵方」核潛艇的追捕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達吉及其士兵們用雜亂的歌聲迷惑了「敵艇」,「敵艇」誤以為他們是漁船上的漁民而放了他們。
因此,第一次演習達吉他們就大獲全勝。這使一向對達吉懷有成見的將軍格蘭十分不悅,他有意縮小達吉他們的作戰區,企圖在下次演習中擊敗達吉。
演習又開始了,不小心觸及海床的「刺魚I號」發出的聲響令「敵艇」發現了他們的蹤影,情急之中,士兵「聲納」模擬鯨魚的聲響騙走了「敵人」。
副艦長馬丁頑固不化,執意要執行上級的計劃,可達吉卻時時隨機應變。馬丁拿出有關規則逼達吉交出艇長大權,但他的企圖最終落空。於是,達吉和他的士兵們用可笑的方式審判馬丁並把他趕到漁船上去了。
狂怒的格蘭將軍企圖用破壞命令罪陷害達吉,他調動所有艦艇在港口准備抓捕失蹤數天的「刺魚I號」。為了進入港口,達吉他們把潛艇藏到了一艘巨型商船下並騙過了格蘭他們的眼睛。
好景不長,潛艇不久後突然進水,又失去了商船的掩護,而老奸巨滑的格蘭也在准備向達吉他們發射「魚雷」,果斷的達吉命令潛艇迅速上浮,借著雲層的遮掩,違背了常規,用真魚雷炸毀了既定目標。……
演習結束,達吉非但沒有受罰,反而被上級調任到他夢寐以求的核潛艇上去工作。格蘭將軍的陰謀被徹底摧了,而達吉則和他那幫「烏合之眾」一起奔向了海狼號核潛艇。
⑺ 我一直不明白既然有潛艇還要水面艦船做什麼
潛艇部隊異常強大的話.水面艦船做什麼?反潛呀!
哈哈以上有些玩笑!
不過世界軍事史上擊沉潛艇最多的不是潛艇.是飛機和水面艦船.
海軍的主要任務包括2個方面:
1消滅地敵方海軍力量(包括水面和水下),奪取制海權,護航,保護我軍海上交通線.
2由海向陸攻擊,掩護陸軍的登陸作戰.
以上2點潛艇部隊根本單獨完成.
⑻ 核潛艇接到發射核彈的命令後,會立即發射嗎
對於這種問題畢竟,幾乎沒有一個國家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所以我們只能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事情因為我們所有人都不知道將來如果國家之間一旦遇到這種情況的話,國家會如何選擇。 不過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去看待這個問題。
不過,在我個人看來值得一提的是,國家之間都是利益共同體,並不會因為一時的沖動,對敵對國家發射核武器。就拿目前的美國跟俄羅斯來說,這兩個國家雖然是死敵,但即便如此美國也並不會貿然對俄羅斯展開軍事行動。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敘利亞戰場上看得出來。即便是兩國軍隊有摩擦。也僅僅只是死傷幾個士兵而已。在摩擦過後兩國都會將其稱作是誤傷。因為彼此之間誰都不想遷怒於誰。當然這只是大國之間的博弈。如果是一個大國跟一個實力較弱的小國家的話,這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