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墨子是先秦墨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到底是什麼
墨子主張「普世之愛」,本質上是「人民之愛」,以「興天下大義,消天下惡」為己任。戰爭頻繁,土地荒蕪,到處都是死人,人們無法生存。廣大人民群眾渴望戰斗和恢復。墨子注意到下層階級的感情,並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和公眾輿論提出了「不攻擊」的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在於認識論。它將「眼睛和耳朵的真實性」的直接感官體驗作為理解的唯一來源。他認為判斷事物的存在與否不應該基於個人想像,而應該基於每個人的所見所聞。基於這種簡單的唯物主義經驗主義,墨子提出了檢驗知識真實性的標准。
Ⅱ 王者榮耀墨子新手怎麼玩 新手實用技巧
冷靜之靴+痛苦面具+回響之杖+噬神之書+博學者之怒+賢者之書。出法裝的墨子,二技能是其核心技能。一般要主點二技能,但是一技能是墨子生存的關鍵,所以一技能的釋放要看準時機,要麼擊殺敵人,要輔助隊友。墨子的大招控制非常強大但同樣要注意釋放的時機,當看到敵方人員聚集在一起時,這時候可以大招加閃現,會讓對手猝不及防。當敵方站位並不是很集中時,大招不要亂丟,否則大招很容易被破掉,自己也無法逃生。
簡單容易上手的操作,優質的畫面,華麗的技能效果,實力操作公平對戰,回歸MOBA初心,盡在王者榮耀。
Ⅲ 墨子學院是主要教SEO的嗎教的怎麼樣
講課內容還不錯就是講師太少了,我聽過公開課,一天就兩節公開課,能夠多開幾堂就好了
Ⅳ 為何說墨子是中國最早的「黑社會」老大呢
年輕時,墨子也學習過儒家學說,但很快就覺得這套東西禮節太過繁瑣,尤其是厚葬死者的規矩,貧民而害事,浪費得一塌糊塗。於是他放棄了這套把戲,「背周道而用夏政」,創建了墨家學說,開始另立山頭。
另立山頭之後,墨子建立了一個武功高超的團體,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黑社會」。這個「黑社會」有完整的組織系統、政治綱領和行動宣言。其最高權威的領袖被稱為「巨子」,擁有絕對權威。墨子是第一任「巨子」。
話雖這么說,可墨子一直在做著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墨子與他的天使集團努力要建立一個博愛互利的理想社會,要人類兼而愛之,不應有親疏遠近之差別。班固在《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說的是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終日操勞,連將席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功夫都沒有。墨子的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而奔走呼號。但遺憾的是墨子遭遇了一個拒絕天使的時代,他的理想太高貴了,卑微的世道根本沒有做好准備去迎接它。
Ⅳ 墨子是什麼學派
是反對儒家的,墨家是俠的代表,下面是墨家的一點簡介
墨子一生著述甚多,戰國時期墨學興盛時,據說有書籍三車。《墨子》「天志」篇里說:「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於仁義則大相遠也。」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說:「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
從這些話中可以猜想出墨家著作在當年的數量,但如此多的墨家著作到了今天,只殘留了《墨子》53篇。這種局面不能說不是封建專制文化絞殺的結果。
墨家介紹
墨家在戰國是一重要學派,和儒家一道被稱為顯學,其徒屬遍天下。墨家的創始者墨子,約生與公元前468年,死與前376年。他是戰國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書家。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曾習儒學,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業者。他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想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和「賤人」。漢朝的王充甚至說,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國大夫,自詡說「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是一個同情「農與工肆之人」的士人。
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墨家同時也是一個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最高的領袖被成為「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聽從指揮,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
墨子弟子中較有名者有禽滑釐、縣子碩、公尚過、隨巢子、胡非子等。《韓非子》說墨子死後,墨家分裂為相里氏、相夫氏、鄧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後學顯榮於天下者不可勝數」。當時人稱活動於齊、魯、宋等地的墨徒為東方之墨者,稱活動於楚、越者為南方之墨者。墨徒進入到秦國者也不少,從惠文王時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禮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號令門》篇即出於秦國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國具有較大的勢力。
墨徒對自己要求較嚴,《莊子》說他們「以繩墨自糾,備世之急」。特別在生活奉養上提倡「以自苦為極」的犧牲精神,從而形成了墨徒與別家所不同的一種獨特形象。墨徒之間還組成紀律嚴格的組織,以精於墨理者為首領,號曰「巨子」。「巨子」死則另傳他人。墨徒以巨子為聖人,「巨子」權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處置犯了過錯的墨徒。《淮南子》說「巨子」可以指揮其徒屬「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後,陽城君等貴族反對吳起而失敗,墨家「巨子」孟勝效忠於陽城君,其徒屬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難。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為宣傳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門徒,一般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形成了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的行跡很廣,東到齊,西到鄭、衛,南到楚、越。他還曾和公輸班論戰,成功地制止了楚國對宋國的侵略戰爭。
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
墨家理想人格講究「任俠」,「墨子之門多勇士」(陸賈《新語·思務》)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則說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俠肝義膽。
《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墨子並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幟,在戰國時成為與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顯學」。「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顯學篇》)。而經過漢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墨學由顯學逐漸變為絕學。
關於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墨子「好學而博」(《莊子·天下》),並且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這種「士志於道」的精神還是十分贊揚的:「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莊子也由衷得稱贊:「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莊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據說他用木頭削成的車軸,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體;用木料拼成的木鳥,能在天上飛一天;還比當時的巧手公輸盤更早的發明了雲梯等等。由此可見,這位墨子還是一位發明家、科學家。
不過墨子許是為了鞏固自己學說,而提出世上有鬼,還教人敬事鬼神,進而形成了一種落後的宗教觀,也因此,到東漢哲學家王充寫《論衡》一書時,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無論如何,墨學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無疑占著極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極傑出的優秀人才。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匯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此書文風朴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為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為刮目相看。
墨家思想主要反映在《墨子》一書中。尚賢尚同是《墨子》一書的基本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尚賢」(任人唯賢)是為政之本,這種平等思想直接沖擊宗法世襲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義則治,無義則亂」,應「一同天下之義」,即制止天下動亂,必須選舉賢能的士、卿、大夫、天子來一同天下,為萬民興利初害,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楊朱的「為我」大相徑庭,他說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這種建立在理想國上基礎上的功利主義,是《墨子》一書的基本道德觀念。
墨學是代表小生產階級說話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因此墨家反對剝削,崇尚勞動。提出「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與勞動」的,就不能「獲其實」。
《墨子》一書政治觀點和道德觀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愛」(兼相愛),「兼愛」是墨家學派的主要思想觀點。其它非攻、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來的。墨子的「兼愛」,是對孔子思想體系的基本觀念的「仁」的改造。墨子提倡「兼相愛」,就是說無差別地愛社會上一切人。
墨學類似中國先秦時期的平民共產主義,是封建帝王深惡痛絕的學說
理想主義在中國的存在源遠流長,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場理想主義。而早在兩千多年前,墨子等人領導的墨學運動,在當時也可以說是一場理想主義。但理想主義在中國歷史上的時間從來就是短暫的。
墨家主義在當時興盛了大約100多年,共產主義在中國可能也會興盛一百年。這兩種理想主義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即被統治階層深惡痛絕。墨家為什麼為封建統治者所不容?主要原因是:墨家是橫亘在封建集權專制統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礙。不除掉墨家這一障礙,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專制的大帝國就難以建立。因此,消滅墨家,便成了秦始皇統一六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
由於歷史資料的淹沒,墨家與秦兵搏鬥的經過只能靠後人想像得知。最近有一部《墨攻》電影問世,這部歷史片以真實的虛構向人們展示了墨家的命運。在「非攻」思想的主導下,墨家成了當時社會反對戰爭的中堅力量。開始是阻止關東六國之間的相互征伐,後來便成了主要是反對秦國對六國的兼並。
在一場對抗秦國入侵和兼並的過程中,墨家耗竭了元氣,人員死傷大半。隨著秦王朝的勝利和圍剿,墨家的有形力量已經在中國難以隱藏,不少墨家殘余逃亡海外,東渡日本。可以說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墨家學派是最早被徹底打跨和消滅的思想武裝集團,繼之而來的是儒家和方士集團。
對於這段歷史,流傳下來的只有「焚書坑儒」,為什麼沒有「焚書坑墨」的事情發生呢?主要是當時墨家已經不存在了,墨家集團的成員大多已經戰死了,或者已經不能公開存在了。這就是墨家神秘消失的主要原因。
當然,在焚書的過程中,墨家之書肯定是主要銷毀的對象。秦王朝的統一對墨家來說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墨家集團從此一蹶不振。隨著封建專制和中央集權政治牢固地建立,墨家再也沒有復興的氣候和土壤了。
墨學與封建集權專制是個有我沒他、有他沒我的關系,兩者形同水火,勢不相容。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秦始皇的封建專制是墨家的最大剋星,只要有墨家在,就不會有秦始皇的存在,只要有秦始皇,就不會有墨家的存在。
如果當年墨家力量戰勝了秦國的兼並統一,中國歷史就會改寫,就不會是後來的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中國就會發展成另外一付樣子。或許象歐洲,諸國並立,倡導民權,主張民主,文化科技繁榮發展。
秦王朝和漢王朝是塑造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制度的重要朝代,自此以後,中國走上一條王權愈發強大的封建君主專制道路。蓬蓬勃勃的先秦諸子百家的自由思想時代從此宣告結束。
Ⅵ 墨子有關官員選拔的觀點是什麼
墨子有關官員選拔的觀點是什麼?尚賢 選賢與能 不重出身
在不重出身這一點上,墨子是最激進的
孔子提倡有才華的下等貴族可以重用,而墨子則認為平民也可以出仕
Ⅶ 為什麼有人說墨子是中國最早的黑社會老大
這個黑社會是有引號的,墨子最早建立了具有完善組織和系統的團體。團體中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要建立一個博愛互利的社會,這就是所謂歷史上最早的黑社會老大。
墨子年輕的時候出身貧寒,走的是草根路線。他也學過儒家學說,但很快就覺得這個東西太過於繁瑣,尤其是厚葬的的規矩更是浪費的一塌糊塗。於是他放棄了這套理論,開始另立山頭。
遇到國家有難群眾有困難,他們都會立刻前往幫助,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真的是一群敢死隊的形象。墨子也有幾次出國的經歷,但是跟孔子和孟子相比,他就略顯寒顫了,但是效果卻非常大,能夠救回不少人的命。
當年墨子在山東聽說湖北人要打河南人,連夜啟程,走了10天10夜,到達楚國的首都。經過一番說辭,也用了一些武力,制止了一場國際的沖突。
Ⅷ 你還知道哪些高科技,記得介紹清楚這項科技是什麼,它的應用范圍,他有什麼優缺點等
1、墨子號量子科學衛星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是由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製、安裝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的超級計算機。
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安裝了40960個中國自主研發的「申威26010」眾核處理器,該眾核處理器採用64位自主申威指令系統,峰值性能為12.5億億次/秒,持續性能為9.3億億次/秒。
Ⅸ 對墨子有些研究的高手請進!
一·丞相的廢除與內閣的建立。
元至正二十四年(紅巾軍宋龍鳳十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即吳王位,仿元制,置中書省、行中書省,設左右相國。洪武元年(1368)改為左右丞相。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三司,改變行省政治直屬中書省局面。同年,裁汰中書省官員,唯余丞相。洪武十一年,詔令六部,政事「勿白」中書省,奪六部政務於中書省。洪武十二年,謫斬右丞相汪廣洋。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維庸案發,株連萬餘人,廢丞相、中書省,設春夏秋冬四輔官,兩年後撤之,仿宋制,改設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四大學士,並增置文華殿大學士。諸大學士僅以「輔太子、備顧問」。建文帝改革翰林官制,廢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大學士但設學士,將翰林、殿閣學士合而為一。永樂帝繼位後,復舊制,並充實翰林官。洪武三十五年(建文四年,1402),永樂帝命解縉、胡廣、楊榮等翰林官七人入值文淵閣,協理庶政,是為內閣肇始。
二·內閣的發展
永樂時,內閣初置為七人,以侍讀、修撰、編修等職入閣,不足五品。其職初為皇帝的秘書機構,以顧問、擬票(擬定文草)等。初以解縉為首,後胡光,後楊榮,今以資歷或入閣先後為序,並無職務高下。
鴻熙帝於永樂二十二年(1424),重置各殿閣大學士,增設謹身殿大學士。設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並以封閣臣。鴻熙元年,仁宗設宏文閣,以楊浦掌理,「廣知民事,為理道之助」(明仁宗寶訓),即負責聽取意見,作為對內閣決策的反饋。當年,仁宗崩。宣德宣宗立,將宏文閣並入文淵閣,楊浦入內閣共事。宣德年間,宣宗特賜文淵閣印。內閣凡機密事,加封文淵閣印入內,其它公文加翰林院引移各衙門。
英宗正統三年(1438),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入內閣,並為三孤,兼六部之職。已為至尊。其實,英宗尚幼,事皆決於太後。太後不欲專權,每事皆付內閣議決。內閣權始重。英宗正統七年(1442)翰林院落成。翰林院遷出文淵閣。內閣與翰林院正式分立。英宗天順六年(1462年),李賢「掌文淵閣」,始為首輔次輔之分。
弘治七年,內閣專設閣員典誥敕,嘉靖中止。嘉靖十六年,世宗修繕內閣館舍,完備制度,內閣制度至此已備。
嘉靖世宗時,首輔權位漸重,「李時為首輔,夏言次之,顧鼎臣又次之」(明史·顧鼎臣傳),至萬曆張居正至極。其時,一切政務由首輔票擬專定,次輔坐待之。
三·閣臣的選拔
閣臣的選拔有三種形式:特旨、廷推、枚卜。
特旨為皇帝親自下旨擢拔入閣。始永樂建內閣,七閣臣皆為擢拔。後亦有皇帝幸臣密薦,而帝特旨入閣者。這種形式,要求皇帝對被擢拔者有較深的了解,因此選擇范圍較小,而且有給權臣以任用私人之弊。
後逐漸更為廷推,也稱會推,即由九卿及各科道官員共同推舉閣臣,由皇帝圈定。此法教公,但是隨著晚明黨爭加劇,廷推逐漸陷入困境,隨產生枚卜之法。
枚卜是由吏部推薦候選名單,然後由皇帝抓鬮決定。初行於萬曆晚期,盛於崇禎年間。
閣臣的選拔,如明史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明史·選舉志二),在隆慶朝之前,皆由翰林中選拔,以典誥敕為試。至隆慶朝穆宗時,「內閣政事根本,宜參用諸司,無拘翰林」(明史·駱問禮傳),始參用諸司大臣。至崇禎時,國事變換,內閣選用已不以文辭為先,多以票擬、策對為選拔依據。崇禎帝還提出從六部每部擢拔閣臣。但隨著明朝覆亡,此議未行。
四·內閣職權
內閣的職權大體有票擬批答之職、草擬詔敕與封駁之職、顧問咨詢與勸諫之職、會議決策與會審之職、經筵進講之職。
1。票擬批答即對各衙門、臣僚進獻的奏章,草擬答復或處理意見,以供皇帝參考決策。從票擬職權的初設看來,內閣只是秘書機構。然而,隨著仁宗、宣宗時,內閣票擬制度被明確固定下來,票擬成為內閣參與行政決策的重要手段。由於皇帝決策前,必須經過內閣的票擬,草擬政策處理意見,在皇權和司禮監權利較受限制的時期,重要的決策主要由內閣票擬決定。
票擬大約經歷了「同宣協恭」、首輔專票、分票三個時期。早期,眾閣臣商討擬票,交由皇帝斟酌,若意見不合,則發還改票,多時可至五改,形成皇帝與眾閣臣之間的政治協商。到了弘治以後,首輔權威漸重,嚴嵩、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個人「專票」,政事皆決於一身。同時由於帝權的衰弱乃至缺失,首輔的行政權力變得相當龐大。天啟年間,魏忠賢矯旨命內閣分票,首輔不得專權票擬,漸成定製。但是首輔的權力依舊遠遠高於其餘次輔。
2。草擬詔敕與封駁
詔敕的擬訂初由翰林院執行。內閣制度完備後,翰林院與內閣分置,詔敕的擬訂專由內閣。所謂封駁,即如果閣臣認為皇帝的諭旨不妥,或者是太監假傳聖旨,可以封還不受,或拒絕草擬。由於詔敕需由內閣初,這就意味著皇帝的意志無法向下傳達,也就不可能予以貫徹執行。
3。顧問咨詢與勸諫之職
大約分為兩種,一是召對顧問、咨詢。二是密疏進言。對於密疏進言者,有專印,加蓋即專呈皇帝,一般必有答復。由於一般的奏章,都需傳抄邸報,發於諸大臣知道,而密疏則可以留中不發。密疏就給了進言的大臣以極大的發言權,使其能夠言他人所不能言,極大拉近了皇帝與密疏進言者的關系。因此密疏進言是一種極大的特權,也屢遭詬病。
4。會議決策與會審之職
這是內閣權力由內廷轉向外廷的一種體現。內閣會議由內閣、六部、六科、九卿等共同參與,定期商討日常重大事務的決策。其建於內閣建立之初。由於政務「必下內閣而後行」,內閣的日常行政權力由此得到鞏固。內閣會審並未得到固定,始於仁宗而幾經廢立。初,天下刑獄決於三法司,刑部理刑名,督察院糾察,大理寺駁正。仁宗命內閣參與會審重囚。憲宗成化年間罷之。隆慶元年高拱請復之。至崇禎,帝以特旨以內閣參與清理淹獄。內閣由內閣會審得到對司法權的干涉。但非固定製度。
5。經筵進講之職
經筵,即為皇帝講解治國、施政、立身、正心之道。每月三次。另有日講。
(以上摘自《明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張德信著)
五。內閣機構
中極殿大學士(舊名華蓋殿),建極殿大學士(舊名謹身殿),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
,並正五品,合稱內閣(大)學士。初,不設署官,不制有司。景泰中,內閣誥敕房、制敕房俱設中書舍人,始制六部。
(以上摘自明史·職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