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計算機之父是誰
約翰·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是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現代計算機之父」、「博弈論之父」。馮·諾依曼1944年與奧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博弈論與經濟行為》,是博弈論學科的奠基性著作。
晚年,馮·諾依曼轉向研究自動機理論,著有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進行精確分析的著作《計算機與人腦》(1958年),為研製電子數字計算機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案。其餘主要著作有《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1926)、《經典力學的運算元方法》、《連續幾何》(1960)等。
(1)中國第一程序員中國計算機之父擴展閱讀
邏輯設計具有以下特點:
(1)將電路、邏輯兩種設計進行分離,給計算機建立創造最佳條件;
(2)將個人神經系統、計算機結合在一起,提出全新理念,即生物計算機。
即便ENIAC機是通過當時美國乃至全球頂尖技術實現的,但它採用臨時存儲,將運算器確定成根本,故而缺點較多,比如存儲空間有限、程序無法存儲等,且運行速度較慢,具有先天不合理性。
馮·諾依曼以此為前提制定以下優化方案:
(1)用二進制進行運算,大大加快了計算機速度;
(2)存儲程序,也就是通過計算機內部存儲器保存運算程序。如此一來,程序員僅僅通過存儲器寫入相關運算指令,計算機便能立即執行運算操作,大大加快運算效率。
『貳』 雷軍被質疑假程序員,他為何被稱為中國最傳奇的程序員呢
雷軍並不是因為技術水而被稱為“假程序員”,而是因為一頭濃密頭發被大家調侃為“假程序員”。雷軍首次直播帶貨時,有網友提問,頭發是如何保養,他表示曾被質疑是假程序員,“別的程序員頭發都掉光了”。雷軍笑稱,大家都要小心保護好頭發,植發很貴,每個人頭上都是一棟別墅,不要動不動“聰明絕頂”。
雷軍牛就牛在,他是什麼角色,就會把它做好。當程序員時,是一個優秀程序員,而要做企業,就會當一個優秀的老闆。小米成立僅僅10年,就取得了不錯成績,開創了很多模式先河,收獲了眾多粉絲。編程工作即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在程序員最關心的發際線這一項,他也沒輸掉,一頭濃密頭發讓多少程序員羨慕嫉妒恨?所以大家調侃他“假程序員”其實內心裡還是很佩服他。
『叄』 國內有哪些對計算機做出貢獻的人以及他的實際
1中國第一程序員--求伯君
入選理由
軟體領域的常青樹,以榜樣的力量激勵眾多程序員。
簡要介紹
2000年底出任金山軟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8.8 聯想注資金山後,出任金山公司總裁
1996年 創建國內最早的游戲工作室「西山居」,並於次年發布《劍俠情緣》
1989年 成功開發WPS
1988年 加入香港金山公司
1984年 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系統專業
1964年11月 出生
(2)中國人的操作系統--陳榕
入選理由
打造中國人的新一代操作系統
簡要介紹
80年代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取得碩士學位為標志,此後的每一人生階段,陳榕無不是在自己鍾愛的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成功中度過的。五年繼續在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使他洞悉了操作系統和面向對象程序設計。1992年他進入美國微軟公司工作,先後從事了多媒體軟體、操作系統、IE3、OLE自動化、OLE、COM+的開發工作。這樣的學術背景又為2000年回國參加創建北京科泰世紀公司,開發「和欣」操作系統和CAR技術,成為主要的設計師提供了保障。
打造中國自己的操作系統一直是陳榕的信念,也是科泰公司的方向。操作系統長期以來是國外系統的天下。從Unix、Windows到Linux,都是我國IT人心中的痛。人們一直期盼有一個完完全全屬於我們自己的操作系統。事實上,科泰所要介入的是嵌入式操作系統,而不是桌面操作系統。隨著越來越多的自動化電器、機械的出現,嵌入式操作系統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一段時間之後,陳榕及時地規劃出「和欣」嵌入式操作系統和ezCOM技術。據介紹,「和欣」的工程代號原來叫Zyco,這個命名來源於中間件、網際網路、操作系統三個詞的漢語拼音首字母,這就明確表示了Zyco是屬於基於Internet和中間件的下一代操作系統。
中國人用中國人的操作系統,我們期望那一天早些到來。
(3)中國中間件第一人--袁紅崗
--------------------------------------------------------------------------------
入選理由
最早開發Windows上的企業應用軟體,打造獨立知識產權的EJB伺服器Apusus
簡要介紹
很多JAVA程序員對袁紅崗極其佩服,源於他做了很多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情,這就是他打造了國產的EJB伺服器,很快,金蝶將在國內推出自主產權EJB伺服器的3.0版本。
同時,袁紅崗還是在Windows平台上開發企業應用軟體的最早的一批程序員,當時寫出的適合小型企業使用的財務購銷存一體化軟體KINGDEE 2.7,令IT行業對金蝶刮目相看,使金蝶一舉成名,正是這些人才奠定了中國的管理軟體的基礎。
袁紅崗將自己多年的經驗以一種朴實的風格寫出來,這些帖子在網上也影響深遠。
(4)殺毒英雄--王江民
入選理由
38歲開始編程,挖掘了殺毒軟體的巨大市場潛力
簡要介紹
「38歲開始學習計算機,兩三年之內成為中國最出色的反病毒專家之一;45歲隻身一人獨闖中關村辦公司,產品很快占據反病毒市場的80%以上。」
這些事實已經讓我們無法忽視王江民對中國軟體開發帶來的影響力,在業內被尊稱為老師的王江民,憑借堅持而開拓出了殺毒軟體市場,這也成為中國軟體產業所僅有的幾個亮點之一。盡管現在KV系列產品中早已沒有了一行他的代碼,而且在市場中的表現也差強人意。但毋庸置疑,KV系列讓眾多的程序員知道了王江民,而他身殘志堅的毅力和品質也讓很多程序員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從中得到鼓舞。
5)超級解霸作者--梁肇新
入選理由
《超級解霸》掌門人,歷經技術與經營的磨練。
簡要介紹
1993年7月,梁肇新畢業了。豪情萬丈的他被當時如日中天的珠海巨人集團那群和他一樣年輕的人的創業激情感染,懷揣著僅有的100元錢南下加盟。1993年8月15日,梁肇新從巨人集團巨人漢卡開始了他的軟體開發的職業生涯。1996年到1998年,梁肇新像個武功高強的俠客,開始了獨善其身的軟體開發。他用了近兩年時間的深耕細耘,完成了解霸的鼻祖STHVCD軟解壓程序,並與金山公司合作一年,以《金山影霸》的名稱推向市場,讓軟解壓在中國大地風靡一時。後來又與科學出版社合作,推出《超級解霸3.0》。
1998年初,梁肇新的豪傑公司成立了,他也推出了《超級解霸》的新版本5.0。公司的發展遠遠沒有想像中的順利,可謂歷經坎坷。編輯在此祝願豪傑一路好走。
6)筆字型之父--王永民
入選理由
十多年之力推廣普及五筆字型
簡要介紹
90年代初期,許多人的概念中,學計算機就是學五筆字型,會不會電腦,就是會不會五筆字型的事。
並且,王永民的意義決不僅僅在於發明了一種叫做五筆字型的輸入法,他的歷史意義在於,沖破了國內漢字形碼快速輸入必須藉助188鍵大鍵盤的思想束縛,首創26鍵標准鍵盤形碼輸入方案, 這個意義比五筆字型本身的意義要深遠得多,它開創了漢字輸入能像西文一樣方便輸入的新紀元。
太多了 你自己上去看把!
http://www.sawin.cn/SawinPilot/Fame/ShowSawinFame.asp?FMID=22
『肆』 中國IT界最牛的十個人
1、最牛的是史玉柱。他是80年代末在深圳做漢卡(輸入漢字字型檔早期硬體)賺到第一桶金,但後來擴張太快搞房地產和保健品破產了欠了幾個億。但卧薪嘗膽幾年後還清老百姓的債務,重新回到IT行業做網路游戲、保健品、房地產,現在是網路游戲界里的老大之一。有技術、有良心、有能力、有熱情!
2、網易的丁三石,搞互聯網很多年了,發展穩固,最近幾年搞網路游戲發展迅速,又是廣東政協委員IT的先進代表,最近又開始關注環保和農業
3、盛大的陳天橋,最早引入韓國《傳奇》開拓了國內的網游市場,賺第一桶金
4、李開復。1998年,李開復加盟微軟公司,並隨後創立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2005年7月20日加入Google(谷歌)公司,並擔任Google(谷歌)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一職。2009年9月4日,宣布離職並創辦創新工場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他現在自己的公司還沒出名,但之前最牛的軟體公司在亞洲他做老大。是IT年輕人的偶。
5、 楊致遠 1990年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離家不遠的斯坦福大學。該校的電機系是矽穀神州的組成部分,他就選修電機工程,只花了四年,他就獲得了學士、碩士學位,並結識戴維•費洛,二人於1994年4月創立Yahoo!,因此楊致遠被稱為「世紀網路第一人」,開啟了人類的網路時代。他是中國台灣人
6、譚浩強。這個沒什麼人聽過吧。但所有在國內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習的教科書10本有8本是他編寫的。共編著出版了130本計算機著作,主編了300多本計算機書籍。獲全國高校教學成果獎國家級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多項部委級優秀教材獎,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被國家科委、中國科協表彰為「全國優秀科普工作者」。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將他列入「世界名人錄 」,2000年被《計算機世界》報組織的「世紀評選」評為我國「20世紀最有影響的10個IT人物」之一 。
『伍』 問:中國第一位程序員是誰
中國第一個程序員。39年畢業於上海交大。45年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參與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的設計、編程工作,49年獲博士學位。56年他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生活回國,任北大教授。68年在「清理階級隊伍運動」中被指控為「特務」,68年10月18日,弔死在學校附近的一棵樹上。他是中國計算機之父董鐵寶。
『陸』 中國第一位程序員是誰
中國第一位程序員是董鐵寶。
董鐵寶(1916年8月-1968年10月18日),男,漢族,生於江蘇省武進縣,中國著名力學家、計算數學家,中國計算機研製和斷裂力學研究的先驅之一,是中國早年真正大量使用過計算機的專家,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父」。
榮譽
從1956年到1966年的10年中,中國的計算機事業還處於創業階段,當時計算機科學這個名詞也還未形成。董鐵寶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北京大學計算數學教研室工作,從計算力學、計算數學,一直延伸到程序編制、計算機設計的原理等都是他從事的工作。
從力學中提煉出的問題中,董鐵寶及時地抓住了一些重要的計算數學問題,引導青年去鑽研。病態方程是個突出的例子。60年代初,國內有關單位提出了常微分方程求解中的病態問題(這個問題60年代中期在國際上成為常微分方程數值解中的重要課題),他積極支持,組織計算所第四組的研究人員進行學習和討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董鐵寶
『柒』 第一個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是那個 急。。快點回答 謝了
阿達·洛芙萊斯。
阿達·洛芙萊斯,計算機程序創始人,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概念。為計算程序擬定「演算法」,寫作的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被珍視為「第一位給計算機寫程序的人」。
為了紀念阿達·奧古斯塔對現代電腦與軟體工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美國國防部將耗費巨資、歷時近20年研製成功的高級程序語言命名為Ada語言,它被公認為是第四代計算機語言的主要代表。Ada語言的使用可大大改善軟體系統的清晰性,可靠性,有效性,可維護性。
Ada的出現,標志著軟體工程成功地進入了國家和國際的規模。
(7)中國第一程序員中國計算機之父擴展閱讀:
計算機程序的三種基本結構:
1、順序結構
程序中各個操作按照在源代碼中的排列順序,自上而下,依次執行。
2、選擇結構
根據某個特定的條件進行判斷後,選擇其中一支執行。
3、循環結構
在程序中需要反復執行某個或某些操作,直到條件為假或為真時才停止循環。
『捌』 第一位工程師是誰
簡介:阿達·奧古斯塔,19世紀詩人拜倫的女兒,數學家。穿孔機程序創始人,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概念。為計算程序擬定「演算法」,寫作的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被珍視為「第一件計算機程序。 生平:1815年生於倫敦,她是英國著名詩人拜倫(L.Byron)的女兒。因父母婚姻破裂,出生5星期後就一直跟隨母親生活。母親安娜·密爾班克(A.Millbanke)是位業余數學愛好者,阿達沒有繼承父親詩一般的浪漫熱情,卻繼承了母親的數學才能。阿達19歲嫁給了威廉·洛甫雷斯伯爵,因此,史書也稱她為洛甫雷斯伯爵夫人(Lady Lovelace)。由於巴貝奇晚年因喉疾幾乎不能說話,介紹分析機的文字主要由阿達替他完成。阿達的生命是短暫的,她對計算機的預見超前了整整一個世紀。阿達早逝,年僅36歲,與她父親拜倫相似。根據她的遺願,她被葬於諾丁漢郡其父親身邊。阿達設計了巴貝奇分析機上解伯努利方程的一個程序,並證明當時的19世紀計算機狂人巴貝奇的分析器可以用於許多問題的求解。她甚至還建立了循環和子程序的概念。由於她在程序設計上的開創性工作,Ada Lovelace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員。當時的阿達甚至不顧自己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堅定地投身於分析機研究,成為巴貝奇的合作夥伴。在184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里,阿達認為機器今後有可能被用來創作復雜的音樂、制圖和在科學研究中運用,這在當時確是十分大膽的預見。以現在的觀點看,阿達首先為計算擬定了「演算法」,然後寫作了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這份珍貴的規劃,被人們視為「第一件計算機程序」。美國國防部據說花了10年的時間,把所需軟體的全部功能混合在一種計算機語言中,希望它能成為軍方數千種電腦的標准。1981年,這種語言被正式命名為ADA(阿達)語言,以紀念這位「世界上第一位軟體工程師」。
『玖』 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華羅庚:江蘇金壇人。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與多復變函數論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與開拓者,國際知名數學家,先後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法國南錫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等。
錢三強:浙江湖州人,出生於浙江紹興。核物理專家、中國核原子科學之父,曾師從居里的女兒、諾貝爾獎獲得者伊萊娜?居里及其丈夫約里奧?居里。在中國研發原子彈期間,擔任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范新弼:電子計算機專家,湖南長沙人。1951年獲美國斯坦福大學電子學博士學位,在電子器件研究與應用領域獲8項美國專利。歸國後,領導我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及其後多台大型計算機的磁芯存儲器研製工作,領導中國半導體存儲元件研究,建立了國內第一批測試設備。
張效祥:計算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中國解放軍總參謀部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領導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的仿製並在此後的35年中主持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子管、晶體管到大規模集成電路各代大型計算機的研製,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開拓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85年,領導完成中國第一台億次巨型並行計算機系統。
錢學森:中國現代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全國政協副主席,浙江杭州市人,生於上海。錢學森曾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開始,歷經5年努力,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1958年起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
董鐵寶:力學家、計算數學家,江蘇武進人,「中國第一個程序員」(王選),長期致力於結構力學、斷裂力學、材料力學性能、計算數學的研究和教學,我國計算機研製和斷裂力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1945年赴美學習,1956年歸國教學,1968年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自殺。
金怡濂: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高性能計算機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原籍江蘇常州。中國第一台大型計算機研製者之一,先後提出多種類型、各個時期居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巨型計算機系統的設計思想和技術方案,為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和趕超世界計算機先進水平有著重要貢獻。
王選:江蘇無錫人。著名的計算機應用專家,主要致力於文字、圖形、圖象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曾任北大方正集團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科技顧問,九三學社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九三學社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2003年當選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周巢塵:計算機軟體專家,原籍江蘇南匯,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所長。
楊芙清:北京大學計算機學科第一位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計算機科學技術及軟體專家,無錫人。歷任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信息與工程科學學部主任、北京大學軟體工程研究所所長、北京大學計算機科技系教授。
孫仲秀: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籍浙江餘杭,生於江蘇省南京市,歷任南京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等職。1974年後主持研製了中國國產系列計算機DJS200系列的DJS200/XT1和 DJS200/XT1P等操作系統。從1979年起開始對分布式計算機系統軟體和應用進行了研究,1982年在國內首次研製成功ZCZ分布式微型計算機系統,研究和開發了多個實用的分布式計算機系統。
何積豐: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體專家,生於上海,祖籍浙江寧波。現任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軟體學院院長,上海嵌入式系統研究所所長、聯合國大學國際軟體技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早年進行管理信息系統和辦公自動化系統的研發。
吳幾康:安徽歙縣人。計算機專家、中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曾於1951年至1953年在丹麥任無線電廠開發工程師,歸國後調至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後參與籌建計算技術研究所。1965年負責研製成功兩台大型通用計算機,後參與籌建771微電子學研究所,任副所長和研究員。
張梓昌:電子計算機專家。江蘇崇明(今屬上海市)人。歷任航天工業部第二研究院所長、測控公司總工程師,中國計算機學會第一屆副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期從事電子設備和計算機的研製,曾負責我國第一台計算機的技術工作,是我國計算機技術的學科帶頭人之一。
張世龍: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主任、教授,曾參加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製造的大型計算機119機和北大紅旗計算機的系統設計。
慈雲桂: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教授,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安徽桐城人。歷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電子計算機系主任和計算機研究所所長等職,先後主持了我國多種型號計算機的研製,從領導研製我國第一台電子管數字計算專用機,到擔任「銀河」億次計算機研製的技術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及科學研究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馮康:應用數學和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數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學家。生於江蘇南京,原籍浙江紹興。其獨立創造了有限元方法、自然歸化和自然邊界元方法,開辟了辛幾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領域。中國現代計算數學研究的開拓者。1997年底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授予馮康的另一項工作「哈密爾頓系統辛幾何演算法」。歷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計算中心主任、名譽主任。(排名不分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