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水滸傳》中,宋江為什麼接受朝廷的招安
宋江上山就是為了打出名氣,讓朝廷重視他,他在酒店題的詩就說明一切了。「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有沒有人想過這是給誰看的,凌雲志是什麼志。所以上樑山只是宋江的緩兵之計,為的就是招安。宋江上樑山之後,廣招富商巨賈和精英軍官,而把二龍山的武松拋之腦後,講道理他如果真想的是招攬天下英雄,早就該想到武松,可是武松卻是主動投奔梁山的。
只不過有的被宋江騙上樑山,有的被宋江逼上樑山,和梁山黑社會本來就沒有什麼感情,都想回家過好日子。這些人就成了宋江最大最穩固的勢力,也只有這股勢力的存在,宋黑子的老大位置才能坐得安穩。宋江一上山就立了「替天行道」的大旗,這是對朝廷表忠心的第一步,他真的替天行道嗎?為了收服秦明,他殺了多少人,為得大將,又害了多少家庭?再看宋江對政府高官的態度,一直是卑躬屈膝的,即使是戰敗被俘的,自己整天咒罵的高俅,依然是卑躬屈膝,俯首帖耳,極盡卑微之能事,氣死林沖又如何?
⑵ 宋江殺過百姓,後來受朝廷招安是對還是錯的呢
水滸中,很多人都曾點評過宋江,關於宋江的所作所為,是功還是過,是對還是錯,一直也有爭議。其實,這個問題,作者其實早已經說過了。
先說對錯問題。
很多人對梁山好漢的評價都不夠客觀,尤其是武松、宋江和李逵等人。比如,說武松在鴛鴦樓濫殺無辜,殺了張都監家十五口人;說李逵是殺人狂魔,連四歲孩子都不放過;說宋江為了拉攏秦明、盧俊義,坑了人家,還殺過百姓,把兄弟們坑死了等等。其實,這實在是一種偏見的評價。
有人說,宋江應該反抗朝廷,自己做皇帝。且不說宋江沒有那個實力,即便有,他也不會。因為水滸開頭就說了宋朝的建立,趙匡胤是霹靂大仙轉世等,這就是要說宋朝是正統,就像三國演義中說漢朝建立一樣,也是說漢朝是正統。
既然宋朝是正統,宋江歸順宋朝,為國效力,有何不妥呢?
總結而言,宋江有小過,有大功,他招安是對的。水滸要說的,也正是宋江這種忠義精神。如果有興趣,可以翻看侯會的《水滸探源》等書,書中說得更細,因為水滸成書,就與南宋抗金等有關,作者借宋江,就是要說漢人應該抵抗外侮,而不是說宋朝腐敗。
⑶ 宋江在梁山好好地,為什麼會接受朝廷的招安呢
因為當時梁山上的人越來越多已經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如果不接受招安那等來的就會是朝廷派過來的兵馬,到那時候他們早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所以與其戰死還不如選擇歸順朝廷,也算是有了一個好的去處。
所以別說朝廷心狠,誰的江山都不是平白撿來的,既然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那就必須好好珍惜,哪怕有那麼一點兒的威脅也得降到最低程度,所以宋江在接受招安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死亡的結局。
最後:其實宋江也挺不容的,為了眾兄弟的前程雖說聰明人辦了糊塗事兒,但是被鍋他也是背了好多年,也夠冤枉的了!
⑷ 宋江為什麼要接受朝廷的詔安,不繼續待在梁山
看過《水滸傳》的朋友們最痛恨的一個人物應該就是宋江宋公明了,此人雖然人稱及時雨,在江湖上名聲響亮,但是除了遍地散財之外,看不出半點好漢氣魄,可以說宋江的名聲完全是用銀子砸出來的,未上樑山之時,晁蓋為了報答宋江的救命之恩。
曾經多次請宋江上樑山,可是宋江卻扭扭捏捏,不肯賊為伍,說白了就是看不上樑山這伙兄弟,認為自己上樑山會毀了自己的清白之身,直到被奸人陷害,臉上被刺上了罪犯的印記這才死了心,答應晁蓋上山落草。
不至於受後世的唾罵,但是宋江還是想錯了,奸臣當道的朝廷怎麼會允許宋江的存在呢?因此在宋江接受招安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最後的悲劇。
⑸ 在《水滸傳》中,宋江接受朝廷招安,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嗎
在《水滸傳》中,宋江接受朝廷招安,主要是為了一百多位頭領以及眾士卒的利益(當然也包括宋江自己在內),是想讓梁山泊將士們能有個好的前程。
⑹ 宋江為什麼接受朝廷招安
1、自古以來「土匪」這個行當是高危職業,隨時面臨著官府的鎮壓和其他土匪和武裝勢力的威脅,很少有土匪能夠做的長久,宋江招安是為了保全梁山泊一種選擇。
2、宋江和梁山伯的高層大多是原先的政府官員,被迫落草,心裏面一直覺得只有做官效忠朝廷才是人生的理想,和底層那些貧苦出身的好漢不一樣。
3、宋朝的軍事力量一直受到壓制,導致軍事上一直不能完全戰勝梁山泊,有強烈的招安意願,宋朝大部分的招安都是就地招安就地安置,所以與其做一個盜匪不如被招安,這樣給大家都找到了一個光明的前途,這是宋江的想法,但是他沒有料到後來的征方臘和其他戰爭會導致梁山這么大的損失,這是始料不及的。
⑺ 歷史上宋江為何接受朝庭招安,是心報幻想嗎,不怕被暗害嗎
歷史上宋江為何接受招安,是心報幻想嗎,不怕被暗害嗎嗎?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了解宋江這個人物。
晁蓋死後,宋江立刻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並且直接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子,暗暗向皇帝投降,將農民起義改為替天子盡忠的工具。
奪取了農民起義的領導權後,這支起義隊伍的路線徹底改變了。宋江千方百計地盼望黃帝招安。為了達到招安的目的,親自帶著金銀珠寶跑到宋徽宗的寵妓李師師家表示"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求這個妓女疏通關節。
當招安受到吳用等英雄抵制後沒有成功,朝廷又派童貫和高俅向梁山進攻。宋江害怕激怒皇上,以保護敵人作為晉見皇上的見面禮。當童貫失敗無處逃生之際,宋江立即下令收軍,放童貫逃命。
見高俅被擒,慌忙下堂扶起並扶上堂,請他正面而坐,並"納頭便拜,口稱"死罪”,為招安留下一條道路。
放了童貫、高俅仍不見招安的信息,又迫不急待地再派燕青到李師師家,以各種手段取得信任,疏通宿元景,終於取得信任,討到了招安的詔書。
梁山被招安後,宋江又帶著這支隊伍去平遼,把這支農民起義的隊伍演變成皇帝的御林軍。接著征田虎,打王慶,擒方臘,幾乎拼光了這支隊伍。
二、宋江為何接愛招安,是心存幻想嗎?
前面已經說過了,宋江接受招安的原因是在於他的階級立場。本質上來說,宋江是封建制度的維護者,他與朝廷的矛盾僅僅是大狗小狗,飽狗餓狗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封建階級的內部矛盾,在利益一致的時候是可以統一的。
宋江認為掌握了這支宏大的農民起義隊伍投降就可以向朝廷邀功,以此作為晉升的階梯;而朝廷三番五次征剿都以失敗而告終,消滅各地起義隊伍是皇帝夢寐以求的事。於是宋江與朝廷便一拍即合,雙方達到共同利益。
因而,宋江通過各種手段達到了招安的目的,接受了招安。
在宋江想來,他帶領著這支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隊伍歸順朝延,又建立了朝廷力量不可能建立的功勛,朝廷會"論功行賞",為自己建功立業。
可是事實證明這僅僅是宋江的一廂情願,的確是宋江的幻想。一個一個的英雄死的死,逃的逃。他本人也死在毒酒下。
三、不怕被暗害嗎?
這個問題結合整個《水滸傳》來說,宋江絞盡腦汁奪取農民起義隊伍的領導權和指揮權來看,他不是不怕暗害,而是出於他的階級立場,而是沒有估計到皇上會暗害他這個對朝廷的"有功之臣"。
因此,他是抱著立身揚名的僥幸心裡而被暗害。
⑻ 在小說水滸傳中,宋江是什麼時候接受朝廷招安的
在《水滸傳》這本小說中,宋江是在第八十多回的時候才接受朝廷的招安。實際上也是在這個時期朝廷才向他正式發出了招安書,那麼在看到朝廷的招安書之後,宋江就決定要選擇投靠朝廷。或許很多的人並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宋江最開始上樑山不就是為了和朝廷對抗,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不同的國家和社會嗎?
在此時,他心中的想法是認為,如果說朝廷願意接納我的話,那我又何樂而不為呢?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想法,所以說他才接受了朝天的招安。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的話,他接受朝廷的招安,其實也是去為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兄弟們做打算,畢竟他們不可能永遠都待在梁山上。如果說被圍剿的話,那麼他們所有人都將被扣上反賊的名頭,宋江不可能為了自己一個人這樣做,所以說出於大方面的考慮,他才選擇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⑼ 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宋江為什麼會接受朝廷的招安呢
接受朝廷招安可以說是宋江以一己之力推動並達成的。宋江鬼迷心竅,是一個被官迷的痴妄腐蝕了正常靈魂的人。他比誰都清楚朝廷腐朽,徽宗昏聵,以蔡京、高俅、童貫、楊戩為首的四大奸臣把持朝政,自己即便帶領梁山弟兄接受了招安,也不會被奸臣所容。但他依然義無反顧的帶領梁山一百單八將全員接受招安,飛蛾撲火般自取滅亡。
終於在征討方臘時,梁山好漢十去七八,梁山人馬分崩離析,朝廷奸臣們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梁山消滅了。宋江本人也被毒酒毒死,死於非命。
結語:宋江自以為對朝廷盡忠死而無憾了,但朝廷根本就不在乎他和梁山人馬的死活。宋江不但沒有青史留名,反而贏得了罵聲一片。
⑽ 宋江想盡一切方法接受朝廷招安,他的的真實目的是啥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起義隊伍投降了太守張叔夜,然後,全部被遭殺害。三,正史上比較公認的說法,方臘是被韓世忠所擒獲的。被招安後,宋江等人就是政府的軍人了。不是么?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既然政府有難,作為保衛國家安全的軍人哪有不聽軍隊首長的命令的?朝庭受理了,不正是讓宋江竊喜的事嗎,宋江有決心,有信心為朝庭效力,意在紫袍玉帶,光祖耀宗,誰知有預謀成府的宋江底估了朝庭要員,竟成了南柯一夢了。
他先是在柴進府上結識了武松,後又在清風山遇見了燕順一夥,最後在花榮那賺取了秦明黃信,在去往梁山泊的路上又收服了呂方、郭盛,如果不是石勇誤傳家信,宋江就會就此上山。未必所有的人都支持。最後一條路就是招安,不排除宋江有自己的打算,然而梁山所有人的身份都得到洗白,不是土匪而是公務人員了,就這一點,梁山好漢們的家屬肯定是舉雙手贊成的。
如果梁山沒有被朝廷招安,起碼不會這么早就滅亡,弟兄們也不會死的那麼慘,在遠一點說晁蓋也可能不會死那麼早,這一切的一切歸根到底,都是宋江所為。
翻開中國古代的歷史,農民起義最終無外乎就是三種結局,一,與朝廷死抗到底,最後殺身成仁,慘劇收場。二,推翻朝廷改朝換代,翻身農奴把歌唱。三,打不過不打,與朝廷和解,接受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