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一線城市做程序員真的只能受氣嗎
這個問題涉及工作與生活的權衡取捨,我的看法如下:
1. 只注重工資的話,長期來看代價可能比較大。單純為了較高的工資而忍受工作帶輪氛圍或內容的不快樂,可能會搏行羨導致工作壓力和生活質量下降,身心健康也會受到影響,這些代價綜合來看可能超過工資的收益。
2. 但是,對於生活壓力較大的人來說,工資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視。如果家庭生計困難,較高的工資對生活負擔的減輕意義重大,這時可能短期內需要選擇受氣來獲得較高收入。但長遠來說,還是要謀求一個質量與收入相對平衡的工作環境。
3. 個人性格與處事態度也是關鍵。有的人性格上更容忍,對受氣與否的敏感度較低,可以通過個人調節適應一定的工作壓力。有的人缺乏應對工作環境壓力的能力,對受氣非常敏感,工資的吸引力也難以抵消環境帶來的不快。這需要自我了解。
4. 還需要看工作性質與前景。如果是一份對自己而言前景較好且有機會學習成長的工作,那麼一定的受氣也在可接受范圍內,高收入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如果單純為了高工資接受的工作前景與發展性都較差,長期下來後果更嚴重。
綜上,我的觀點是:為了一份不錯的工資而選擇受氣工作,這並非長久之計。需要綜合考量工作環境質量、個人承受能力、家庭生計壓力、工作前景多方面因素,權衡工資與代價。如果工資是唯一讓你留在工作崗位的理由,而其他因素都不理想,那麼長期來看其實這個選擇並不劃算。
理想的狀態是找到一個工資與工作環境質量相對平衡的工作。但在尋找平衡的過程中,個人生活需要也需要考量,短期內選擇受氣也不完全是壞事,但要設定時間表並尋找更好的基拍去處。讓工資成為受氣與否的唯一理由,這往往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需要在大環境下,考慮工資與生活質量的平衡。個人的喜好與性格也需要在內在這些決定中發揮作用。
B. 在深圳工作的程序員,月收入在什麼樣的水平才可以呢
一個月在3萬以上。因為深圳的生活成本非常高,又需要租房子,甚至還有房貸車貸。
C. 程序員如何應對「35歲危機」
不傳播焦慮,但35歲危機真真切切存在,重點說下如何破局:
1.控制消費慾望
在《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書里,有句話特別經典:窮人和富人都會買奢侈品,窮人往往用他們每個月的血汗錢購買,那是本應該用來投資或者留給他們子女的財富。富人則是用他們所產生的資本購買。窮人購買了奢侈品後確實讓他們看上去富有了,但他們隨機進入了債務危機。每月的工資用來償還債務,並繼續貸款,他們進入了惡性循環。
普通人更善於花錢,而富人更善於把錢存下來,買那些能增值的東西。能不斷增值的叫資產,而消費品只是一種消耗而已。
21世紀富人給普通人設置的最大陷阱就是:消費主義,前文我也提過:年輕人一定要摒棄消費主義陷阱。
不控制消費慾望,就很抵禦中年危機,道理很簡單:你沒有第一桶金和足夠的安全感。
2.多讀書多學習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世界上性價比最高的成長方式,書很便宜但分量很重,是讓我們擺脫平庸走向卓越的方式之一。
馮侖也有一句金句:學先進傍大款走正道。馮侖說的學先進其實就是讀書!
另外關於讀書,我有一個建議:如果是要獲得專業上的成長,建議挑選幾本好書反復讀。如果是要獲得人生認知、格局的成長,建議泛讀、通讀,在這個基礎上挑出適合你的經典,再精讀。
3.建立第二種收入
職場人的本質都是工具人,而程序員恰恰是那種人到中年還會貶值的工具。
打工人尤其需要在職業生涯下行通道來臨之前,建立人生的第二種收入。
寫公眾號這段時間,很多程序員讀者問洋哥:要不要發展一些副業,怎麼發展副業。
副業,的確是我們獲得第二收入很好的方式。
如果你還沒有建立足夠的核心能力之前,我不建議做其他嘗試,這樣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如果你已經在行業有較深的積累,能出色的完成工作,且具備核心競爭力。
這個時候,嘗試做一些探索是完全可行且某種程度必須的。
這個世界有兩種工作:可預見性工作和不可預見性工作。
什麼是可預見性工作?
比如打工,定時定量發工資,除了年終獎和項目獎,幾乎沒有一點波瀾。
比如兼職做寫手,寫出一篇文章,交付後就能獲得固定的報酬。
可預見性工作很難有復利的積累,卻是很多人賴以生存的手段。
什麼是不可預見性工作?
比如創業,艱苦卓絕的奮斗好多年,可能一無所有,也可能上市敲鍾。
再比如寫公眾號文章,洋洋灑灑數千字可能沒人看,也可能爆出一個10萬+。
探索副業的最重要建議:主業做預見性工作,副業盡量做不可預見性工作。
拿副業類型來說,程序員可以接外包、做企業內訓、做APP、又或者寫技術博客公眾號。
接外包、做企業內訓屬於可預見性工作,做APP、寫博客公眾號屬於不可預見性工作。
不可預見性工作包含大量的不確定性,而普通人逆襲人生一定要引入不確定性,太過確定的工作頂多維持你的生計,很難讓你發家致富又或者財務自由。
引用《富爸爸,窮爸爸》裡面比較經典的一句:打工賺工資,只能讓你比破產強那麼一點點。
D. 一個程序員的出路在哪裡,當你做到35歲以後應該做什麼來維持生計
一條路:管理路線,程序員--項目經理--IT經理--部門總,如果你溝通能力好,領導能力強,這條路很靠譜
二條路:業務路線,程序員---需求---業務部門。程序員做的項目,99%都是企業級應用吧?寫多了也熟悉系統的業務流程了吧?比如你做銀行的項目,做幾年了,銀行的核心業務流程你都熟悉了,你就可以做需求了啊~~~然後轉到業務啊~~參考平安老總的發展路線
三條路:死磕路線,程序員---程序員----程序員。 一路做程序員,做到死~~~你得進步吧?你得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吧?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能力、經驗等等吧?你35歲的人,跟25歲的價值相同的話就說不過去了吧?技術經驗很足的人,做到60歲都是搶手的。前提是你真的熱愛programming~~有足夠的熱情讓你堅持進步。而且,即可以越做越往底層:大數據的處理、演算法分析,也可以越做越往上層:系統架構、IT系統級顧問、咨詢。只要你技術夠硬,年齡不是問題
E. 碼農,有什麼出路呢
我在大學里學習的時候,很多人,甚至老師也告訴我程序員是吃青春飯,理由是這一行新技術太多了,等你30+40+了你的學習能力比不過剛畢業的年輕人們的,我信以為真了,以為我干到35可以做別的了。
現在實習了,我的mentor告訴我在國外,很多程序員頭發都白了,抱著孫子還在寫代碼。因為他們是真心熱愛這份工作。為什麼國內很少高齡程序員?因為國內程序員都太浮躁了,沒干幾年就要去做管理了,做運營了,或者轉行了。
程序員真的是青春飯嗎?至少現在我不這么覺得。如果熱愛這份工作,對新知識的渴望不會讓你的學習速度落後於任何人,更何況你還有這么多年的編程經驗。這樣寫一輩子代碼都會覺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