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單片機EMC性能差
你單片機選型錯誤:EMC是廉價單片機,抗干擾能力較差。建議你改成PIC系列的,很好兼容。PIC單片機的價格相對於你的「HID整流器」成本影響不大,但抗干擾能力很強。
如果採取隔離措施,你花的銀子就多多了。
Ⅱ 影響單片機速度的原因是什麼
一是生產商決定單片機的性能,如傳統51單片機是12T單片機,而現在很多單片機都是1T單片機,同樣晶振頻率下速度快了約12倍,二是晶振頻率,但同一型號單片機有最高頻率限制,三是與你的程序有關,如用匯編語言編程執行效率就高一些
Ⅲ 51單片機的優缺點
一、51單片機
應用最廣泛的8位單片機當然也是初學者們最容易上手學習的單片機,最早由Intel推出,由於其典型的結構和完善的匯流排專用寄存器的集中管理,眾多的邏輯位操作功能及面向控制的豐富的指令系統,堪稱為一代「經典」,為以後的其它單片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1單片機之所以成為經典,成為易上手的單片機主要有以下特點:
特性
1、從內部的硬體到軟體有一套完整的按位操作系統,稱作位處理器,處理對象不是字或位元組而是位。不但能對片內某些特殊功能寄存器的某位進行處理,如傳送、置位、清零、測試等,還能進行位的邏輯運算,其功能十分完備,使用起來得心應手。
2、同時在片內RAM區間還特別開辟了一個雙重功能的地址區間,使用極為靈活,這一功能無疑給使用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3、乘法和除法指令,這給編程也帶來了便利。很多的八位單片機都不具備乘**能,作乘法時還得編上一段子程序調用,十分不便。
缺點
(雖然是經典但是缺點還是很明顯的)
1、AD、EEPROM等功能需要靠擴展,增加了硬體和軟體負擔
2、雖然I/O腳使用簡單,但高電平時無輸出能力,這也是51系列單片機的最大軟肋
3、運行速度過慢,特別是雙數據指針,如能改進能給編程帶來很大的便利
4、51單片機保護能力很差,很容易燒壞晶元
應用范圍:目前在教學場合和對性能要求不高的場合大量被採用。
使用最多的器件:8051、80C51
Ⅳ 如何衡量單片機性能
1、單片機的工作的最高頻率
2、同一頻率下單片機執行同一功能的速度
3、單片機正常工作時承受的電壓波動大小
4、單片機的資源(中斷、功能模塊(UART、AD、SPI、TIMER、PWM、EEPROM、FLASH)等)
5、單片機指令效率
6、擴展性
7、抗干擾性
Ⅳ 51單片機已較嚴重不夠用,
用鎖存器573當然沒有問題,不用也可以,2ms掃描可以消除閃爍現象,用定時器控制較理想。
Ⅵ 單片機性能提升方式 單片機的運算效率的提升不就是工藝製程的提升 伴隨而來的肯定是結構的復雜性倍增
那也不一定的,如51單片機,8051和STC12系列製造工藝肯定改進了,但結構上的復雜性卻並沒有多大變化,呵呵,價格也相差不大,但是後者性能卻有天壤之別,同樣晶振的情況下部分指令是前者的12倍,更別說其他多方面的性能提升和功能增強。
Ⅶ 單片機會不會運行時間長性能弱
不會,單片機是弱電器件,工作時發熱量小,且內部晶體管都工作在開關狀態,因此其壽命很長。
Ⅷ OTP單片機燒錄後性能不一致
OTP單片機燒錄後性能不一致如下
單片機燒寫程序: 有些單片機 在 燒寫程序 時 需要設置,如 STC 單片機在 下載程序 時 需要設置 多個 選項,有 用內部 RC 或外部 晶振,選擇內部 RC 就會 影響串口通訊 的波特率,
就有可能 出現 這種 情況, 內部 RC 振盪器 受溫度 影響 會有 頻率飄移。
波特率 選擇 不一致 也是原因之一
Ⅸ 單片機性能
1,51單片機是最常見的,兼容匯編語言和C語言,它就是一個控制器,主要看你的程序的,與它配合的有數碼管,LED燈,很好用,穩定性高,價格非常便宜。
2,還有MSP430單片機,這個也有很多人再用,主要優點是低功耗,如果是參加比賽,你用這個會好些,因為評委都會考慮能量利用效率和器件發熱問題。
Ⅹ 89C52單片機的內存8K不夠用了怎麼辦
1.可不可以用24C0*2系列呢?那程序要怎麼寫了(有關些讀一整個函數的),比如我現在有要把溫控程序和時鍾程序放到52外部,計算器程序放到內部,同時可以使52正常工作,掃描完內部後繼續掃描內部。
答:不行.
2.如果用擴展外部存儲晶元,那晶元型號是什麼,程序又怎麼寫?
答:可以擴展.典型的並行存儲晶元一般都可.電路非常經典.程序設計上做配合,參考Keil的Band模式.
另外,要不直接擴一個足夠大的外部程序晶元算了.
3.如果改用大內存的單片機晶元,那程序又不一樣了吧?
答:只要單片機還是51系列的,程序基本不會大變動,甚至不用變動.
價格方面不要貴啊,我只會52的C程序的(我是菜鳥),所以要完全兼容的,不需要太大,再有8K或4K就OK。那又怎麼辦?跪求,獻上我的大部分分,搞定了可以追加。內存確實不夠了。。。
答:簡單啊,直接擴帶16k/32K/64k Flash程序空間的51晶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