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奥德量公式源码

奥德量公式源码

发布时间:2022-06-14 20:27:16

‘壹’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1946年 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6年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

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

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

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

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1966年 罗伯特·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

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72年 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

1980年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1980年 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

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1986年 李远哲 美国

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7年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

1987年托马斯·切赫 美国

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1994年 马里奥·莫利纳 美国

1994年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 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 美国 “发现富勒烯”

1996年 理乍得·斯莫利 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 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2000年 艾伦·黑格 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2000年 麦克德尔米德 美国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2001年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约翰·贝内特·芬恩 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2003年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

2003年 欧文·罗斯 美国

2003年 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2003年 理乍得·施罗克 美国

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6年 马丁·查尔菲 美国

2006年 钱永健 美国

2006年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

2010年 理乍得·赫克 美国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2012年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 美国 “对G蛋白耦联受体的研究”

2012年 布莱恩·克比尔卡

2013年 马丁·卡普拉斯 美国 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

2013年 亚利耶·瓦谢尔 美国

2014年 埃里克·白兹格 美国 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 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 美国

2014年 保罗·莫德里奇 美国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诺德 美国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于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展示技术

2018年 乔治·史密斯 美国

2019年 约翰·古迪纳夫 美国 在锂离子电池研发领域的贡献

‘贰’ 永恒之塔强化公式

AION强化公式

武器分:白|绿|匠人绿|蓝|匠人蓝|橙。

绿用高5级石头=50%成功率,每高1级多5%,等于用高15级强化石有100%成功率。

匠人绿高8级石头=50%成功率,每高1级多5%,等于用高18级的强化石100%成功率。

蓝的是高10级=50%成功率 ,每高1级多5%,等于用高20级强化石有100%成功率。

匠人蓝高13级=50%成功率,每高1级多5%,等于用高23级强化石有100%成功率。

橙武器15级=50%成功率,每高1级多5%,等于用高25级强化石有100%成功率。

当极乐世界浮上天空

自从永恒之塔被破坏之后,人们受到打击并开始觉得迷惘。于是依照五位主神的引导,开始建立新的根据地。在长久的努力之下,巨大的极乐世界终于展露出庄严地容貌。

但是,和平只是暂时的。各地出现的裂缝,加深了人们莫名的不安,当因为好奇,进入裂缝的人越来越多时,极乐世界决定着手调查裂缝。极乐世界派遣调查团前往可能有去无回的时空裂缝,索性调查团回来之后带来了惊人的消息。

那里有大崩坏时消失的古代城市遗迹,而且是充满奥德能量的神秘地方,人们将那已被遗忘,有着酷似龙族怪物的地方,称为深渊。

‘叁’ 奥德量指标好用吗

好用。
奥德量方法是怎样触发买入和卖出信号的,我们还要解释强弱信号是如何产生的。当市场达到一个次级新高,并且在当前的上升区间中奥德量比在先前上升或下降区间的奥德量缩水了50%或者更多,市场将会有一个卖出信号,股市将收于前期高点之下。在这两种情况下,股市都处于弱势地位。这引发卖出信号。当高点之后的下降区间中的奥德量比上升到顶点的上升区间中的奥德量增加50%或更多时,顶部确认产生。相反,当底部确认时,触发买入信号。当市场创新低,并且奥德量比先前的上升或下降区间中的能量减少50%或者更多,股市收于前期低点之上。在这两种情况下,股市都处于强势地位。这引发买入信号。当奥德量在底部之后的上升区间比到达底部的下降区间增加50%或者更多时,底部确认产生。发现,相对于先前的上升或下降区间,平均每日成交量的变动幅度越大,产生的信号越强。
奥德量量能主图指标公式n:=5下:DRAWLINE(HIGH>=HHV(HIGH,N),HIGH,LOW<=LLV(LOW,N),LOW,0),COLORGREEN,上:DRAWLINE(LOW<=LLV(LOW,N),LOW,HIGH>=HHV(HIGH,N),HIGH,0),COLORRED,当前成交量:V/10000,NODRAW,本趋势均量:MA(V/10000,BArslAst(下=上)+1),COLORRED,NODRAW,DRAWNUMBER(下=上,下,本趋势均量),COLORRED,STICKLINE(下=上,REF(下,BARSLAST(下=上)),REF(下,BARSLAST(下=上)),8,0),COLOR00FFFF,STICKLINE(下=上ANDREF(下,1)>下,REF(上,BARSLAST(下=上)),REF(上,BARSLAST(下=上)),8,0),COLORFF00FF,STICKLINE(下=上,REF(下,BARSLAST(下=上)),REF(下,BARSLAST(下=上)+1),0,0),COLORFF00FF,STICKLINE(下=上,REF(上,BARSLAST(下=上)),REF(上,BARSLAST(下=上)+1),0,0),COLOR00FFFF,上市天数:=BARSCOUNT(C),首日收盘价:=REF(C,BARSCOUNT(C)),开市日成交量:=REF(V,BARSCOUNT(C)),次日收盘价:=REF(C,BARSCOUNT(C)-1),次日成交量:=REF(V,BARSCOUNT(C)-1)。

‘肆’ 求888老师改成大智慧L2能用的公式

蒂莫西·奥德《量价秘密》中提出了奥德量,即波段区间每日平均量。就是每个上升和下跌波段都计算出波段区间每日平均量,然后在波段拐点处,将刚完成波段奥德量,与前面相邻的反向波段和相间的同向波段奥德量进行比较研判。具体内容,请看《量价秘密》。

下面是用大智慧编写的奥德量指标,我增加了成交量波段区间移动平均线,填补拐点之间奥德量的空白。也可叠加在成交量柱线上,做为自适应波段周期的移动平均线。有别于传统的固定周期移动平均线,随着波段的推进、反转,均线计算周期每天都在变化。

‘伍’ 求高手提供金色香江的奥德量理论公式

蒂莫西·奥德《量价秘密》中提出了奥德量,即波段区间每日平均量。就是每个上升和下跌波段都计算出波段区间每日移动平均成交量,然后在波段拐点处,将刚完成波段奥德量,与前面相邻的反向波段和相间的同向波段奥德量进行比较研判。具体内容,请看《量价秘密》。

下面是用大智慧编写的奥德量指标,我增加了成交量波段区间移动平均线,填补拐点之间奥德量的空白。也可叠加在成交量柱线上,做为自适应波段周期的移动平均线。有别于传统的固定周期移动平均线,随着波段的推进、反转,均线计算周期每天都在变化。

‘陆’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

1907。爱德华·毕希纳(Eard Buchner) 德国人(1860–1917)

190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国人(1871–1937)

1909。威廉·奥斯持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 德国人(1853–1932)

1910。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国人 (1847–1931)

1911。玛丽·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兰人(1867–1934)

1912。维克多·格林尼亚(Victor Grignard) 法国人(1871–1935)

1913。保尔·萨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国人(1854–1941);西奥多·威廉·理查兹(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国人 (1868–1928)

1914。阿尔弗雷德·维尔纳(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国人(1866–1919)

1915。理乍得·威尔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国人 (1872–1942)

1916-1917。空

1918。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国人(1868–1934)

1919。空

1920。瓦尔特·能斯脱(Walther Nernst) 德国人(1864–1941)

1921。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国人 (男) (1877-1956)

1922。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顿(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国人 男 (1877-1945)

1923。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奥地利人 (1869-1930)

1924。空

1925。理乍得·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国人(1865-1929)

1926。西奥多。斯维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1927。海因里希·O·魏兰德(Heinrich.O.Wieland)德国人(1877-1957)

1928。阿道夫·O·R·温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国人(1876-1959)

1929。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国人(1865–1940);汉斯。冯。奥伊勒一歇尔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国人(1873–1964)

1930。汉斯·菲舍尔(Hans Fischer)德国人(1881–1945)

1931。卡尔·波斯(Carl Bosch)德国人(1874-1940);弗里镕里希·贝吉乌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国人 (1884–1949)

1932。欧文·兰茂尔(Irving Langmuir) 美国人 (1881–1957)

1933。空

1934。哈罗德·克荣顿·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国人(1893– )

1935。弗雷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国人(1900–1958);伊伦·约里奥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国人(1897–1956)

1936。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兰人(1884–1966)

1937。瓦尔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国人(1883–1950);保罗·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1938。理乍得·库恩 (Richard Kuhn) 德国人 (1900–1967)

1939。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国人(1903一 );利奥波德·鲁齐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1940-1942。空

1943。盖奥尔格·冯·赫维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1944。奥托·哈思 (Otto Habn) 德国人(1879–1968)

1945。阿尔图巴·I·魏尔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兰人(1895–1973)

1946。詹姆斯·B·萨姆纳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国人(1887–1955);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国人(1891– )

1947。罗伯特·鲁宾逊Robert Robinson英国人 (1886–1975)

1948。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1949。威廉·F·吉奥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国人

2000。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2001。野依良治 日本人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

2003。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

2004。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

2005。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乍得·施罗克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

2008年。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

2009年。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乍得·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

2012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

2014年。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

2015年。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

2016年。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

2017年。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乍得·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

‘柒’ 高数题--为什么说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成为微分学和积分学之间的桥梁

我有那么多的想法,如果那些比我更敏锐的人有一天深入其中,把他们绝妙的见解同我的努力结合起来,这些想法或许有些用处。

——莱布尼茨

(一)

德国的莱布尼茨(G.W.Ieibnlz,公元1646~1716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万能大师”。

数学和哲学,是莱布尼茨显示其杰出天才的诸多领域之一。他在法律、管理、历史、文学、逻辑等方面都作出过卓越贡献,因其在这些领域显赫的成就,人们永远纪念他。用“全才”这个词形容莱布尼茨,可以说并不夸张。

1646年7月1日,莱布尼茨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他的祖父以上三代人均曾在萨克森政府供职;他的父亲是莱比锡大学的伦理学教授。莱布尼茨的少年时代是在官宦家庭以及浓厚的学术气氛中度过的。

莱布尼茨在6岁时失去父亲,但他父亲对历史的钟爱已经感染了他。虽然考进莱比锡学校,但他主要是靠在父亲的藏书室里阅读自学的。8岁时他开始学习拉丁文,12岁时学希腊文,从而广博地阅读了许多古典的历史、文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

13岁时,莱布尼茨对中学的逻辑学课程特别感兴趣,不顾老师的劝阻,他试图改进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范畴。

1661年,15岁的莱布尼茨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专业。他跟上了标准的二年级人文学科的课程,其中包括哲学、修辞学、文学、历史、数学、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莱文。1663年,17岁的莱布尼茨因其一篇出色的哲学论文《论个体原则方面的形而上学争论——关于“作为整体的有机体”的学说》,获得学士学位。

莱布尼茨需在更高一级的学院,如神学院、法律学院或医学院学习才能拿到博士学位。他选择了法学。但是,法律并没有占据他全部的时间,他还广泛地阅读哲学,学习数学。例如他曾利用暑期到耶拿听韦尔的数学讲座,接触了新毕达哥拉斯主义——认为数是宇宙的基本实在,以及一些别的“异端”思想。

1666年,20岁的莱布尼茨已经为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莱比锡的教员们拒绝授予他学位。他们公开的借口是他太年轻,不够成熟,实际上是因为嫉妒而恼怒——当时莱布尼茨掌握的法律知识,远比他们那些人的知识加在一起还要多!

于是,莱布尼茨转到纽伦堡郊外的阿尔特多夫大学,递交了他早已准备好的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阿尔特多夫大学还提供他一个教授的职位,他谢绝了。他说他另有志向——他要改变过学院式生活的初衷,而决定更多地投身到外面的世界中去。

1666年是牛顿创造奇迹的一年——发明了微积分和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一年也是莱布尼茨作出伟大创举的一年——在他自称为“中学生习作”的《论组合术》一书中,这个20岁的年轻人,试图创造一种普遍的方法,其间一切论证的正确性都能够归结为某种计算。同时,这也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或文字,其间的符号甚至词语会导致推理,而除了那些事实以外的谬误,只能是计算中的错误。

形成和发明这种语言或数学符号是很困难的,但不借助任何字典看懂这种语言却是很容易的事情。这是莱布尼茨在20岁时所做的“万能符号”之梦——其时为17世纪60年代,而它的发扬光大则是两个世纪之后的事——19世纪40年代格拉斯曼的“符号逻辑”。

莱布尼茨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

(二)

1667年,21岁的莱布尼茨在德国纽伦堡加入一个炼金术士团体任秘书。通过这个团体,他结识了政界人物博因堡男爵,男爵将他推荐给迈因茨选帝侯,担任其法律顾问的助手,后来,莱布尼茨很快被提拔到上诉法院陪审法官的职位,从而登上政治舞台。

莱布尼茨试图重新编纂法规,希望通过使用少数几个基本法律概念,定义所有的法律概念;从很少的一套自然、正义且不容置疑的原则中,演绎出所有的具体法规,从而把法规整理好。他想把自然法规结为一个体系,为此他发表了《法学教学新法》。

1669年,通过阅读英国皇家学会《会刊》,莱布尼茨了解到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正在与别人讨论有关“碰撞”问题,促使他开始思考力和能量等自然科学问题。

1671年莱布尼茨写出《物理学新假说》一书,包括献给英国皇家学会的“具体运动原理”和献给巴黎科学院的“抽象运动原理”。

从1671年开始,莱布尼茨利用外交活动广泛开展同外界的联系,而通信为其获取外界情况、与别人进行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从这年开始,他与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奥顿伯格和巴黎科学院的着名学者们进行书信往来长达数十年之久。

1671~1672年,莱布尼茨受迈因茨选帝侯之托,着手准备制止法国进攻德国的计划。1672年,他作为一名外交官出使巴黎,拟游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放弃进攻,却始终未能与法王见面,这次外交活动以失败告终。

但是,在1672~1676年留居巴黎期间,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莱布尼茨,开始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当时巴黎是欧洲的科学文化中心。莱布尼茨学习法语,结识了科学界、哲学界许多着名人士,使他的思想和行动开始越出德国走向世界。

例如,1673年1月,为了促使英国和荷兰之间和解,他前往伦敦斡旋未果,但他趁机与英国学术界知名学者建立了联系,见到了已通信3年的奥顿伯格,结识了胡克、玻意耳等人。1673年3月他回到巴黎,4月即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又如,1676年10月,他在荷兰见到了列文虎克。列文虎克使用显微镜第一次观察了细菌、原生动物和精子,这些对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曾产生影响。莱布尼茨对自然科学日益感兴趣。他一生中的许多科学成就和科学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获得和萌发的。

早在1671~1672年间,莱布尼茨就着手设计和创造一种机械计算机——能够进行加、减、乘、除及开方运算。1673年他到伦敦,随身携带的木制计算机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自己也为这一发明深感自豪。

1674年,莱布尼茨在生物学家马略特的帮助下,制成一架计算机,并将之呈交巴黎科学院验收,后来他还当众做演示。莱布尼茨设计的这种新型计算机,其用于加法和减法的固定部分,沿用的是帕斯卡加法器,但乘法器和除法器,特别是两排齿轮(被乘数轮和乘数轮)则是莱布尼茨首创的。这架计算机中的许多装置后来成为技术的标准,那些齿轮被称为“莱布尼茨轮”。

莱布尼茨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指出:“这是十分有价值的。把计算交给机器去做,可以使优秀人才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他还预言:“我所说的关于该机器的建造和未来的应用,将来一定会更完善,并且,我相信对于将来能见到它的人,会看得更清楚。”

(三)

1676年底,30岁的莱布尼茨离开在此已经生活了5年的法国巴黎,转道英国伦敦回到德国汉诺威,担任不伦瑞克公爵府的法律顾问兼图书馆馆长。从此,他以汉诺威为永久居住地达40年,直至1716年70岁时去世。

在汉诺威定居后,莱布尼茨广泛地研究了哲学和各种科学与技术问题。他的哲学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他也从事多方面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活动。不久他就成为宫庭议员,在社会上开始声名显赫,生活也由此而富裕。

1682年,莱布尼茨与门克创办拉丁文科学杂志《教师学报》(又译做《学术记事》)。他的数学、哲学文章大都刊登在该杂志上。

1679年3月15日,莱布尼茨题为“二进位算术”的论文,对二进位制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并与十进位制进行了充分的比较。他不仅完整地解决了二进制的表示问题,而且给出了正确的二进位制加法与乘法规则。

16年后,1695年5月,鲁道夫·奥古斯特大公在与莱布尼茨的一次谈话中,对他的二进位制非常感兴趣,认为“一切数都可以由0与1创造出来”这一点,为基督教《圣经》所讲的创世纪提供了依据。莱布尼茨利用大公的这一想法争取人们关注他的二进位制。1697年,他在致大公的信中,将他设计的象征二进位制的纪念章图案当作新年礼品奉献给大公。纪念章的正面是大公图像,背面是象征创世纪的故事——水面上笼罩着一片黑暗,顶部太阳光芒四射,中间排列着二进位制和十进位制数字对照表,两侧是加法与乘法的实例。

1701年,莱布尼茨将自己关于二进位制的论文送交法国巴黎科学院,但要求暂时不要发表。两年后,他将修改补充后的论文再次给巴黎科学院,并要求公开发表,于是,在1703年,二进位制公之于众。

莱布尼茨发明了十进制的计算机,又发明了二进制,但他却没有把二进位制用于计算机,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二进位制的机器会增加技术上的困难。只有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才得以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那种认为莱布尼茨是为计算机而发明二进制的说法,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四)

1684年,38岁的莱布尼茨在他创办的《教师学报》上第一次发表他的微分学论文,比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年)早了3年时间,这使得该文成为世界上最早公开出版的微积分文献。

莱布尼茨的微分学论文全文仅6页纸,但题目却很长,一般简译为《一种求极大极小和切线的新方法》,其中含有现代微分符号和基本微分法则,给出极值的条件dy=0及拐点的条件d2y=0等重要结果。

1686年,40岁的莱布尼茨又在同一杂志上第一次发表他的积分学论文《深奥的几何与不可分量和无限的分析》,同样首次在印刷品中出现沿用至今的积分符号。在这篇论文中,他还用积分表示了超越曲线的例子,如∫a2±x2dx 。

1年以后,即1687年,44岁的牛顿发表了科学巨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首次公布了他的微积分方法——流数法,在此处,牛顿加有这样一段评注:

“10年前,我在给学问渊博的数学家莱布尼茨的信中曾指出:我发现了一种方法,可用以求极大值与极小值、作切线及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而且这种方法也适用于无理数。这位名人回信说他也发现了类似的方法,并把他的方法写给我看了。他的方法与我的大同小异,除了用语、符号、算式和量的产生方式外,没有实质性区别。”

莱布尼茨也高度评价牛顿的数学成就。1701年,在柏林王宫的一次宴会上,当普鲁士王后问到对牛顿的评价时,莱布尼茨说:

“纵观有史以来的全部数学,牛顿做了一多半的工作。”

但是,由于瑞士数学家法蒂奥德迪耶于1699年向皇家学会递交一篇论文,其中肯定牛顿是微积分的第一发明者,而莱布尼茨可能是剽窃,这就引发了英国和欧洲大陆之间一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微积分的优先权之争。出于狭隘的民族偏见,英国数学家迟迟不肯接受莱布尼茨优良的符号系统,拘泥于牛顿的流数术,因而在微积分学之后的进展中相对地落后了。而欧洲大陆的数学家很快就接受了莱布尼茨的优越符号,在伯努利家族、欧拉、达朗贝尔、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人的努力下很快取得了丰硕成果,引导了近代数学的发展。

1700年前后,莱布尼茨热衷于组织科研团体的工作。从1695年起,他就一直为在柏林建立科学院而四处奔波,为此1698年他亲往柏林;1700年,莱布尼茨应召做柏林普鲁士王后的家庭教师,这时他建立科学院的宿愿终于实现,并且成为柏林科学院的首任院长。其后10多年间,他又奔走于奥地利、俄国,鼓吹建立科学院,这些主张在他生前未果,但后来维也纳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先后建立起来。传说莱布尼茨还曾写信,建议康熙皇帝在北京建立科学院。

不过,莱希尼茨为他的雇主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如为不伦瑞克家族追寻和编写家谱,以证明这个家族对欧洲王权有继承的权利,但这个家族在通婚史上的混乱不堪,以至于万能的莱布尼茨也无法使它“天衣无缝”。在为此项工作的调查过程中,莱布尼茨经常坐在颠簸透风、格格作响的破旧马车里,忽此忽彼地奔跑在17世纪欧洲的牛车道上。然而,他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连续不断地思考、阅读,甚至写作。他遗留下来的学术着作手稿,纸张大小不一,质量不等,但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五)

莱布尼茨是名副其实的“万能大师”。在化学方面,1677年他写成了《磷发现史》;在物理学方面,除1671年的《物理学新假说》外,他的学术成果还有1684年关于材料力学的论文《固体受力的新分析证明》、1686年在力的量度方面的论文《关于笛卡儿和其他人在自然定律方面的显着错误的简短证明》;在地质学方面,他于1693年出版了《原始地球》一书等。

在生命的最后20多年间,莱布尼茨把兴趣转向了哲学,并以此作为主要精神寄托。他同他的弟子沃尔夫所创立的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哲学的发展。

莱布尼茨在哲学史上,与亚里士多德齐名。他提出的“单子论”,是唯心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中含有一些辩证法的因素,如认为单子是一与多的统一,单子是本身具有能动性的实体。他把真理分为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既承认必然性又承认偶然性。他的哲学着作《形而上学谈话》、《人类理智新论》、《神正论》、《单子论》、《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和神恩的原则》等,是欧洲哲学两大派别——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对峙中,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费尔巴哈曾说:“近代哲学领域继笛卡儿和斯宾诺莎之后,内容最为丰富的哲学乃是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开创了德国的自然哲学,他影响了康德、黑格尔乃至20世纪的罗素。

同牛顿一样,莱布尼茨终生未婚。同牛顿不同的是,莱布尼茨从未在大学执教,他平时也从不进教堂,他于1716年11月14日70岁时,因痛风和胆结石去世,教士以此为借口不予理睬,宫庭也不过问,无人前往吊 。与牛顿死后厚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形成鲜明对照,莱布尼茨下葬于一个无名墓地,仅仅是他的私人秘书和带着铁锹的工人前往。不过,他死后七八十年,人们于1793年在汉诺威为他建立了纪念碑;于1883年在莱比锡的一个教堂附近为他竖起了一座立式个人雕像;1983年,人们在汉诺威照原样重修了被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莱布尼茨故居”供后人瞻仰。

莱布尼茨那样地认真思考他发表过的文章和尚未发表手稿中所有的问题,对常人来说,似乎不可思议。

据说,作为一个对骨相学家和解剖学家感兴趣的研究题目,莱布尼茨的头颅骨曾被掘出测量过,人们发现其竟然比正常成人的头颅骨要小。虽然不知这一说法可靠与否,但这或许有些道理。

(摘自大众科技报 王渝生)
参考资料:http://www.combinatorics.net.cn/readings/wanneng.htm

‘捌’ 模具温度控制机的加热功率选型计算方法

选择模具温度控制机(模温机),以下各点是主要的考虑因素;
1.泵的大小和能力。
2.内部喉管的尺寸。
3.加热能力。
4.冷却能力。
5.控制形式。

模具温度控制机计算方法:
A、泵的大小 :
从已知的每周期所需散热量我们可以很容易计算冷却液需要容积流速,其后再得出所需的正确冷却能力,模温控制器直流高压发生器的制造商
大都提供计算最低的泵流速公式。表4.1在选择泵时是很有用,它准确地列出了不同塑料的散热能力。 以下决定泵所需要提供最低流速的经验
法则: 若模腔表面各处的温差是5℃时, 0.75gal/min/kW @5℃温差或是 151/min/kW @5℃温差。 若模腔表面各处的温差是
1℃,则所需的最低流速需要按比例乘大五倍即是3.75gal/min/kW或是17.031/min/kW。为了获得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很多注塑公司都应该把模
腔表面的温差控制在1-2℃, 可 是 实际上其中很多的注塑厂商可能并不知道这温差的重要性或是认为温差的最佳范围是5-8℃。计算冷却液
所需的容积流速,应使用以下的程序:
1.先计算栽一塑料/模具组合的所城要排走的热量:若以前述的PC杯模为例,则实际需要散去的热量是:
一模件毛重(g)/冷却时间(s)=208/12=17.333g/s
PC的散热率是=368J/g或是368kJ/kg
所以每周期需要散去的热量=368×17.33/1,000=6.377kW 。
2.再计算冷却所需的容积流速:按照上述的经验法则若模腔表面的温差是5℃时,
流速=6.377×0.75=4.78gal/min或是=6.377×3.41=21.751/min 若模腔表现的温差是1℃则流速=4.78×5=23.9gal/min或是=21.75× 5=108.731/min 。
3.泵流速的规定:为了得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泵的流速能力应较计算的结果最少大10%,所以需使用27gal/min或是120/min的泵。
4.泵压力的规定: 一般模温控制器的操作压力在2-5bar(29-72.5psi),由于在压力不足的情况下会影响冷却液的容积流速(
流动的阻力产生压力损失),所以泵的压力愈高,流速愈稳定。对于冷却管道很细小的模具(例如管道直径是6mm/0.236in),泵的压力便需要有
10bar(145psi)才可提供足够的散热速度(即是冷却液速度)。大体上冷却液的容积液速要求愈高,管道的直径愈少则所需要的泵输出压力愈大。
所以在一般应用模温控制器的压力应超过了3bar(43.5psi).
B、加热能力:
1.把重量500kg 的模具升 温 至 50℃所需的加热能力是3kWhr。
2.把重700kg的模具升温至65℃所需的别热能力是6.5kW/hr。总的来说,加热能力愈强,则所需的升温时间,便相应地减少了(加热能力双倍,
升温时间减少)。提供了注塑厂商一个很有用的资料,可以马上找出任何模具的加热要求,从而获得正确模温控制器的发热能力。往往就是因为
模温控制器的能力太低,引致模具不能达到最佳的温度状态。欲想知道模温控制器实际表现,我们可以比较它的实际的和计算的模具升温时间

‘玖’ 宝箱与勇士装备合成公式是什么

宝箱与勇士装备合成公式是:

一、混沌权杖(传说)的合成方法

混沌=咒逐(开箱获取)+祈福(开箱获取)

二、纯白之袍(传说)的合成方法

纯白之袍=奥妙魔瓶(开箱获取)+很脏的长袍(开箱获取)

三、艾德三件套(传说套)的合成方法

艾德之刃=破碎的艾德之刃(开箱获取)+炉火护手(开箱获取)

宝箱与勇士武器:

最强武器:奥德的顿悟。

主动技能:每次释放技能会恢复3%的生命值,技能释放频率越快续航效果越佳。

最强头盔:死亡面罩。

主动技能:攻击命中时,恢复5攻击的生命值,比较适合依靠普攻输出的职业,审判师和暗猎者都符合。

最强法器:裂空。

主动技能:增加15%的物理攻击力,可大幅增加物理角色的攻击力。

阅读全文

与奥德量公式源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積架小型空气压缩机 浏览:553
绿盾文档加密系统哪里有卖 浏览:635
我的世界怎么开挂在服务器里面 浏览:787
西门子自锁正反转编程图 浏览:747
出国英语pdf 浏览:918
算法线性匹配 浏览:671
山东省dns服务器云主机 浏览:552
安卓5g软件怎么隐藏 浏览:837
编译内核空间不足开不了机 浏览:884
汉纪pdf 浏览:471
在哪里下载国家医保app 浏览:654
没有与文件扩展关联的编译工具 浏览:425
我的世界反编译mcp下载 浏览:18
安卓手柄下载什么软件 浏览:67
pushrelabel算法 浏览:848
硬盘资料部分文件夹空白 浏览:615
cssloader的编译方式 浏览:937
java面板大小 浏览:501
怎么用命令方块打出字体 浏览:498
台湾加密货币研究小组 浏览: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