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巴菲特选股的技巧是什么有哪些标准
巴菲特选股的技巧和标准有这些:
1.投资的上市公司基本面必须非常好,处于垄断地位,市场占有率很高;
2.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比较单一,专注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
3.选股的标准是通过市盈率进行估值,估值如果被低估,分批买入并长线持有。
巴菲特作为股神,它的投资方式早已经公布给世界,但真正能够拥有巴菲特这样投资格局的人,基本上没有,这也是巴菲特投资成功的真正原因。巴菲特选股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选垄断企业的龙头公司,财务报告简单易懂,能够持续盈利的企业,如果被市场低估就开始分批买入并长线持有。
三、低位大量买入长线耐心持股
巴菲特最厉害的就是长线持股,大家应该知道巴菲特买入股票之后,基本上就不会怎么关注股票的走势,坚定的长线持有,股价达到他心中的理想价位之后才可能卖出,而且这种持股时间长达很多年,这是很多投资者都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这种持股耐心是巴菲特获得的关键。
❷ 巴菲特投资公式
净现金流贴现
想理解并使用它必须有一点财务知识作基础
没有人能准确地计算出一个企业的真正内在价值(即使是巴菲特),差不多就行了
最近,一直阅读和思考巴菲特的文字。已经考完会计,第4次读 《巴菲特给股东的信》的时候和以前的感觉大有不同。以前都停留再理解巴菲特的一些看法的层面,但是到底怎么计算一个公司的价值,怎么去具体判断一个股票是否有巨大的投资价值的问题上我是糊涂的。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就是巴菲特是怎么计算的。巴菲特采用的是计算企业内在价值的方法,具体采用的是现金流量贴现法。
我认为巴菲特理念关键在于保证内在价值的相对准确性,然后通过比较内在价值和市场价值,看是否有足够的安全空间,来决定是否购买!保证内在价值的准确性需要两个条件。
1.优秀企业,能够保证现金流量的稳定和增加,这是计算内在价值的关键!
2.能力圈:自己能够理解的范围,坚持只做自己理解的企业!只是计算现金流量的关键!
顺便说下什么是巴菲特眼中的优秀企业!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它是顾客需要的;2被顾客认为找不到替代品;3不受价格上的限制
我觉得中国满足这样条件的茅台算一个!巴菲选中的包括 可口可乐 吉列 富国银行等。
我们不如这样反问一下,给你100亿和最优秀的管理人员,你能在可乐和酒上面打败可口可乐和茅台吗?这一个比较好的证明方法!
巴菲特喜欢的就是用适合的价格购买进优秀管理人员管理的优秀的稳定企业。这里有2个重点,合适的价格和优秀企业,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巴菲特的所有关于公司的要求都是为了能够可靠的预计企业未来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如果没有这一前提,计算出的企业价值将是非常不可靠的。如果不是优秀的企业,什么价格都谈不上合适!因为你无法确定企业的未来!巴菲特的一切理念都是为了争取更为可靠的估值,这也是巴菲特不断强调能力圈的原因,只有自己能够理解的业务和企业才能够计算出准确的现金流量!
巴菲特采用的现金流量贴现法,巴菲特认为这是一种能够准确估计公司内在价值的方法。但是这是以计算优秀企业为前提的!
这种方法的重点问题有2个,一个就是公司现金流量,一个就是贴现率,贴现率就是无风险利率。巴菲特认为贴现率为美国30年期国债的利率。现在要解决的现金流量的问题,采用的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的数据,一般计算中采用的是 (1)公司净利润+(2)折旧费用,折耗费用,摊销费用和某些其他现金费用.但是巴菲特认为这个华尔街时兴的东西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现金流量,这样也就无法评价公司的价值,巴菲特认为公司的现金流量应该是 (1)公司净利润+(2)折旧费用,折耗费用,摊销费用和某些其他现金费用-(3)企业为维护其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而用于厂房和设备的年均资本化开支。
第三点的判断比较重要,这里设计到一个关键词语“能力圈”,巴菲特只坚持做自己了解的企业。为什么呢?前面已经说过,提高计算内在价值的准确性!只有自己了解的企业,我们才有能力准确的判断(3)企业为维护其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而用于厂房和设备的年均资本化开支。这个是基于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和分析水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定要有自知之明!
下面举例来估计巴菲特的计算过程,更多过程有待思考和研究。因为企业关于(3)企业为维护其长期竞争地位和单位产量而用于厂房和设备的年均资本化开支。我无法具体判断,所以用企业的净利润代替!就是假设折旧费用和真实的发生费用相等,就是前面的费用(2)和费用(3)相当。巴菲特在1988年投资可口可乐.
以下资料来源于《沃伦巴菲特之路》罗伯特着,有修改
未来现金流量预测:1988年现金流量为8.28亿美金,1988年后的10年间,以15%的速度增长(前7年实际为17.8%),正是优秀的企业性质,保证了现金流量的稳定,到第10年,现金流量为33.49亿美金。从1988年后的11年起,净现金流增加为5%.
贴现率:以1988年的3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9%为标准。贴现率是个会变动的数据。
估值结果:
1988年可口可乐公司股票内在价值为483.77亿美金。
如果假设现金流量以5%的速度持续增长,内在价值依然有207亿美金(8.28亿美金除以9%-5%),
比1998年巴菲特买入时可口可乐股票市值148亿美金还要高很多!这里使用的公式和前面10年后使用的公司相同,为现金流量现值=持有期末现金现值/k-g,k为贴现率,g为增长率,该公式在k小于g时候使用。
下面对k大于g的计算进行说明,也就是增长率为15%的前10年的计算过程。11年后的计算使用上面提到的公式。
预期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估计稳定现金流 9.52 10.95 12.59 14.48 16.65 19.15 22.02 25.33 29.13 33.5
复利现值系数 0.917 0.842 0.772 0.708 0.650 0.596 0.547 0.502 0.46 0.422
年现金流量现值 8.74 9.22 9.72 10.26 10.82 11.42 12.05 12.71 13.41 14.15
现金流量总量为 112.5 亿
10年后的现金流量总量为 第11年现金流量为35.17亿
35.17/9%-5%=879.30亿,为折现到10年底的现值。折合为现值879.30/0.4224=371.43亿
得出内在价值为483.9亿,区间为207亿到483.9亿之间!
复利现值系数可以查表也可以自己计算,本例中 第一年为1/1.09,第2年为1/1.09*1.09以此内推!
❸ 在股市里巴菲特是怎样选股的
巴菲特选股主要注重价值选股,他首先会考虑的是这支股票的价格的估值是多少,一般是固执比较偏低的,价值比较高的股票买入
❹ 巴菲特选股原则有哪些
1. 心中无股:很多人是天天看股价,天天想股价,天天做差价,而我发现,巴菲特的做法则完全不同:不看股票看公司,不想价格想价值,不做投机做投资。与很多人眼里只有股价行情相比,巴菲特做的不是股票,而是像投资入股合伙做生意一样,是真正的投资:“你买的不是股票,而是公司。”
2. 安全第一:很多人是要钱不要命,为了赚钱宁愿进行巨大投资,巴菲特却强调安全第一,赚钱第二,在赔钱可能很小、赢利可能性很大时才会出手。巴菲特说:“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而安全边际往往出现在股市大跌、优秀的公司股价大跌之时。一般人喜欢追涨杀跌,巴菲特正好相反,人弃我取,人取我予。
3. 选股如选妻:很多人选股十分轻率,频繁换股,巴菲特讽刺为股市“一夜情”,他本人却是选股如选妻:“我们寻找投资对象的态度和寻找终身伴侣的态度完全相同。”我将其总结为三点:慎重的态度,严格的标准,极少的数量。
4. 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巴菲特投资选股极少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只选那些自己非常熟悉、非常了解、非常有把握的优秀公司股票。他一再强调投资的第一原则是能力圈原则:“能力圈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我将其概括为三大选股戒律:不能不选,不熟不选,不懂不选。
5. 一流业务:巴菲特说:“我们坚持寻找一流业务的公司。”而普通投资者判断公司业务是否一流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抓住最核心的关键点:品牌。一流业务的核心体现是一流的品牌,而一流的品牌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名牌、老牌、大牌。
6. 一流管理:巴菲特寻找的公司不仅要有一流业务,还要有一流管理。他告诫我们:“在收购公司和买入股票时,我们想要购买的目标公司不仅要业务优秀,而且还要有非凡出众、聪明能干、受人敬爱的管理者。”巴菲特很多时候是喜欢那个公司的管理者才购买该公司的股票的。我将巴菲特对管理者的要求归纳为德才兼备,尤其是道德方面要求很高,要诚实、真诚、忠诚,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7. 一流业绩:巴菲特说:“我只喜欢那些事实证明具有持续赢利能力的企业。”推动股价长期持续上涨的,最终只有一种力量:赢利持续增长。我研究发现,业绩推动股价上涨的过程和运载火箭推动卫星上天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就像卫星,推动它的赢利就像运载火箭,而且也可以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毛利,第二级是净利,第三级是未分配利润。巴菲特要求的一流业绩要符合三个标准:高毛利率、高净资产收益率,高未分配利润股价转化率。
8. 价值评估:巴菲特有句名言:“你付出的是价格,而你得到的是价值。”价值投资的关键就是你得到的价值是否远远大于你付出的价格。而价值投资最大的困难是,价格很清楚,但价值却很不清楚,只能自己进行大概的评估。主要的价值评估方法一般基于三个方面:资产价值、赢利能力、现金流量。巴菲特认为,根据自由现金流量进行价值评估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9. 集中投资:非常流行的投资方法是分散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要买很多股票,每只股票都只买一点儿,这样看上去似乎更稳健,赚钱会更多。而巴菲特却反对分散投资,主张集中投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投资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这个篮子。”“我们的投资仅集中在少数几家杰出的公司身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我认为巴菲特的集中投资原则类似于集中兵力的军事原则,通俗地说就是大赌大赢,但这需要三个条件:大赢需要大智,大赌需要大勇,大成需要大忍。
10. 长期投资:巴菲特开玩笑说自己用屁股赚的钱比用脑袋赚的更多,其实就是因为他比别人都更能拿得住:“我最喜欢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是:永远。”长期持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总结巴菲特之所以能够长期持有一只股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秘诀是三心:决心,死了都不卖;信心,不卖更赚钱;恒心,涨跌都不卖。但需要说明的是,巴菲特长期持有且一直不卖的只是极少数股票,很多股票巴菲特也会在持有几年后及时卖出。
❺ 巴菲特选股的标准是什么
对于巴菲特来说,“三要三不要”是他投资的重要理念。
巴菲特指出,一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二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独特的行业优势能确保效益的平稳。三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三个“不要”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关键:不要贪婪,不要跟风,不要投机。
看看巴菲特,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在手中股票涨到20%的时候就非常冷静地悉数全抛;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巴菲特却称自己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
巴菲特常说,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❻ 巴菲特的选股十二定律是什么
巴菲特从多年投资经验中,总结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律和策略,即着名的“十二定律”。
1.企业定律,又分为三条:
(1)企业必须简单且易于了解。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自己所做投资的了解成正比,只有全面了解一家企业,投资者才能有的放矢,巴菲特在他几十年的经营中拥有的企业全都在他的“竞争优势圈’呐,他都有高度的了解。而圈外的企业,投资潜力再大他也绝不涉足。
(2)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必须稳定。巴菲特认为,重大的变革和高额的报酬是难以交汇的,那些长期以来都持续提供同样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往往才是报酬率高的企业。
(3)企业长期前景必须看好。巴菲特很重视寻找那些拥有特许权的企业。所谓特许权就是指该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稳定的消费需求,没有近似替代产品。这样的企业可以持续提高价格而获取利润,即使在供过于求,或潜能尚未完全利用的情况下,也不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而且这样的企业往往拥有经济商誉,有较高的耐力承受通胀带来的影响,即使经济不景气或经营管理不善也仍可生存。
2.经营定律,又分为三条:
(1)经营者必须理性。巴菲特欣赏那些将现金盈余投向能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计划里的经营者,他认为那些在找不到这样的计划时勇于将盈余归还股东的经营者才真正为股东服务,才有理性。
(2)经营者必须对股东诚实坦白。巴菲特认为只有完整详实地公布营运状况,并像公开自己的成功一样勇于讨论自己失败的经营者才值得信赖。而他自己作为董事长,也正是这么做的。
(3)经营者应当有勇气抵抗盲从法人机构。有许多经营者会因为盲从而失去理性,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巴菲特认为,能独立思考、抗拒依附他人的经营者才有竞争力。
3.财务定律,又分为三条:
(1)考察股东权益报酬率,而非每股盈余。因为在企业保留上一年盈余增加资本的情况下,只有前者考虑了公司逐年增加的资本额,才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经营绩效。
(2)计算“股东盈余”,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巴菲特认为,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盈余由于各公司资产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只有将折旧损耗和分期推销费用加上净利减去资本支出,由此得到的股东盈余才可反映企业价值。而高毛利率则不仅反映出企业的强大,也反映出经营者控制成本的精神。
(3)对于保留的每一元钱盈余,确定公司至少已创造了一元钱的市场价值。在此巴菲特采取的方法是将净收入减去股利得出保留盈余,再找出公司现在与10年前市价的差价,两者加以对比。 在采用这些量化指标时,巴菲特是将4或5年的财务平均值作为衡量对象的。他认为长期平均值才可以真正说明问题。
4.市场定律,又分为三条:
(1)计算企业实质价值。巴菲特选择那些简单稳定的企业,以保证所有数据的高度确定性,之后预期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未来的现金流量,用30年美国政府公债利率加以折现。他并不加上风险溢酬,他用最保守的方法来估计企业价值,以降低风险。
(2)以显着的价值折扣购入该股票。在购进价格和企业价值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安全边际”,这个“安全边际”的缓冲效果可以保证他不受到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变动的影响。因此,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时,就是他毫不犹豫大量买进的时机。
(3)长期持有并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
事实上,由于巴菲特坚守自己的定律,他很少能同时发现三家以上可让他有信心的企业,所以他常常将大得惊人的资金集中投资在几种股票上。购入股票之后,巴菲特总是长期甚至打算永久持股,而这些股票总是回赠给他丰厚的利润。“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经营者,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投资人,所以我成为更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正是因为时刻意识到这种双重身份,巴菲特才不会去关心股票的涨跌,也不会为了眼前有利可图而抛售手中好的股票,而是专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充分了解企业。他相信杰出的绩效总有一天会反映到股价上去。他的投资经营方式也值得一提,他并不寻求大规模的转变,也不全盘控制,他提供长期资金并监督公司,让经营者继续执行公司的政策。这种“关系投资”模式果然为巴菲特赢得了巨额利润。
❼ 巴菲特是如何选股的
谈投资不谈巴菲特 ,如同谈足球不谈贝利,谈篮球不谈乔丹;尤其是谈价值投资, 巴菲特不能不谈,不能不多谈,不能不深谈。 投资一定要讲巴菲特,学投资一定要学巴菲特,巴菲特是全球公认的最成功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在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年底评出的“20世纪八大投资大师”中名列榜首,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投资者”,他创造了三个投资方面的世界之最: 一是收益率最高:从1965~2006年,他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投资收益率是3?611倍,是同期美国股市标准普尔指数涨幅的55倍以上。 二是赚钱最多:2006年巴菲特以519亿美元名列《福布斯》全球第二大富翁。 三是捐钱最多:2006年巴菲特把个人财富的85%捐给了慈善基金会。 小学毕业也能学巴菲特 其实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一点也不复杂。越是真理越简单,任何一个普通人都能学习。 一不需要高智商。巴菲特说:“投资并非智力竞赛,智商高的人未必能击败智商低的人。” 一不需要高智商,二不需要高等数学,三不需要高学历,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小学毕业的普通投资者都能学习掌握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策略。 投资更成功,生活更快乐 我很喜欢荣毅仁先生的座右铭,就是他父亲荣德生先生所撰的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我想深思其上联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的选股理念:巴菲特确定选股目标同样是“发上等愿”,只选择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最优秀上市公司股票;巴菲特并不奢望市场经常会有最好的投资机会,只求“结中等缘”,耐心等待市场普遍不看好这家公司股票而低估其股价时大量买入;巴菲特选股之认真慎重可谓“享下等福”,他认真分析公司多年经营历史,慎重预测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即使是最差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合理的赢利,而不是只想着获得暴利而过度冒险导致彻底失败。 我想深思其下联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巴菲特的选股操作:巴菲特选股时对赢利能力的要求是“择高处立”,赢利能力不高根本不选;巴菲特只选择那些业务过去具有长期持续稳定性的公司,只喜欢非常稳定不太容易发生变化的行业和公司,可谓是“就平处坐”;巴菲特喜欢那些未来具有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几乎可以确定未来肯定会发展得更好,而且业务增长的空间很宽广,企业的销售收入和赢利水平将会持续“向宽处行”。 尤其是“享下等福”意味着不贪,这是投资人在选股时的第一大戒律,也是人生幸福的第一大戒律。巴菲特选股时只是追求合理的报酬却并不奢望暴利。巴菲特一生投资追求的并非大富大贵而是他投资过程中用智慧证明自身价值的快乐,而这种工作态度却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所在。事实上,古往今来所有成就杰出的人士,无一不是追求最大程度地把事情做到最好,而同时最大程度地远离贪婪和享受。越是不贪和无私却越是富贵逼人,越是贪婪和自私却越是越贪越穷。
❽ 巴菲特选股思路是什么
选产业
“我喜欢的是那种根本不需要怎么管理就能挣很多钱的行业。他们才是我想投资的那种行业。”———巴菲特
巴菲特在产业选择中重点关注两大方面:一是产业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产业平均盈利能力上。二是产业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程度上。
产业吸引力
巴菲特的投资经验表明,产业吸引力是股票投资中产业选择的首要标准。巴菲特以其曾经投资的百货零售业与电视传媒业进行了产业吸引力比较:虽然许多零售商曾经一度拥有令人吃惊的成长率和超乎寻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但是零售业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这些零售商必须时时保持比同行更加聪明,否则突然间的业绩急速下滑就会使得他们不得不宣告破产;相比较而言,作为电视传媒业的地方电视台即使由水平很差的人来经营管理,仍然可以好好地经营几十年,如果交由懂得电视台经营管理的人来管理,其报酬将会非常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产业因特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产业稳定性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最大特点是持股经常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坚信他所投资的企业和产业在未来长期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巴菲特的产业分析经验表明,主业长期稳定的企业往往盈利能力最强,而企业的主业之所以长期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在的产业具有长期稳定性。而那些经常发生重大变化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巴菲特则从不投资。
巴菲特的产业选择经验表明,决定产业长期稳定性的产业演变对于投资分析非常重要,在这里主要采用波特提出的产业演变基本分析框架。产业演变将导致产业吸引力及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重大变化,相应企业对于产业演变的战略反应是否适当将导致企业竞争优势发生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