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青少年会有叛逆心理
估计你是问青少年是不是应该有反叛心理或者是说有反叛心理是不是正常,对吗?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反叛心理,只是有的人表现的较为外露一些,而有的人表现的较为隐藏一些.反叛心理其实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当一个人的心理年龄成长到一定的时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像父母很老师告诉我们的那样,你也就有了你自己对事物和事情的看法和想法,当你的想法和看法和家长及父母的不一样的时候,由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原因,你从心底就有一种力量去驱使着你,让你去验证你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的正确性,这个时候的父母称这样的举动为---反叛.
但是,不能因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与父母\老师及长辈平时所说的不一样就不去和他们沟通,就去和他们对着干,毕竟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他们经历的多,有很多事情他们会直接给我经验和教训,所以...有反叛心理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因为它正常就不去和父母等长辈沟通,有事情还是和家长老师或长辈商量,如果实在和他沟通不来,那就找个你认为能够倾诉的对象,和他们去谈谈.
有的时候,只要换位去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说的也是对的.
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当然啦!我和我朋友还有许多人都一样,青春期的人都会呀!也要学会克制,不然会有恐怖的事发生
父母惟恐对孩子考虑不周,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虽然这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教训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并不乐意接受这良药的苦味。如果强加于孩子身上,也许并不一定利于行。弟弟就曾明白地和我说过:其实道理他都明白,是是非非他也判断得差不多,也知道父母对他的忠告是对的、有益的。但他故意不听,跟你唱反调。你说东,他就往西,无非是想自己做一回主。至于做主之后的成与败,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在乎的是自己能给自己做主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是我们把它复杂化了。家有叛逆孩子不必惊慌失措,急于向他灌输处世心得、经验教训。面对现代青年染发、纹身也不必训斥打骂。旁敲侧击的告诉他一些传统想法。让他自己去判断好与坏会更好些。刘庸曾在一档节目中教过为人父母者一招:面对染了黄头发的孩子首先“夸奖”(哎呀!这是从哪染的呀?我也去染一个回来。)一番。孩子可能就会急于制止你,说一些染发不好看之类的。如此他自己也就意识到了染发的影响了。而你的目的也达到了。这种间接指导要比直接的吹胡子瞪眼训斥要好得多。
权力适当下放给孩子,让孩子真真正正的做一回主吧!失败了,他自己也就明白了。当然父母也不能完全放任孩子,对其不管不顾。还是应该从旁指导,只是要注意技巧而已。爱不必占有,孩子大了就没必要再把他当小孩对待了。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正如登山途中遭遇风雪,你是往山上跑呢,还是往山下跑?登山专家会选择往山顶跑,尽管山顶的风雪更大,阻力也无法预测。但比往山下跑要安全得多。因为山下感觉上更安全可靠,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危险。往山下跑有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山体滑坡之类的,危险系数更大。孩子叛逆,不必急于控制他,急转弯时危险会很大。所以为人父母者在对待叛逆期的孩子时一定要选择好技巧.
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一来,是这个时期所必然拥有的心理过程;二来,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
青少年逐渐拥有对现代人与社会的矛盾,逃避心理,不能与显示妥协的心态,更是充满了许多对人生的价值,幸福的含义,世界观,价值观的讨论。他们在成长的矛盾中问:逃避自己讨厌的的东西,追求带来快乐的事物,到底有什么错?确实没有什么错,但是,只有面对现实,并且要不断告诉自己怎么做有意义,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现实和梦想,选择哪一个呢?在选择梦想中受到的挫折导致愿望的不断膨胀,与周围事物,家长,学校的抵触使得叛逆心理的不断加深。
这便养成了多少想和别人反着干的心理。
人与人之间是有隔膜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但同时,每个人又必须通过他人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当我们认为别人肯定、认识的人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也许一直在笑,但真正的我一直在哭泣呢……",如果是这样,心中会产生莫大的恐惧感,反射为一种不依从的行为。
每个人心中存在独立思想、个人爱好、以及不愿意让别人看到的(如隐私)或者是希望鄙人理解而又的不到理解的领域,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测量事物的尺度。我们也许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误解、心与心之间没有障碍的世界中。青少年的那种希望被认同,被完全理解的心理更甚,然而"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也许我们需要寻求解决叛逆的方法,但有些事情并不是都可以解决的。没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只有用自己有限的尺度去观察、衡量、理解世界,因而没有人能真正全面、完整地了解现、了解他人,这是人类智慧中虚妄的一面,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黑暗的地方。青少年在这中不理解中成长,不理解他人也不被理解,也许逆反心理是其中的突破口。但假如人们能够换一种角度来观察世界,客观全面地对待他人,对他人的恐惧、不安和逃避就会减少,如果能够这样,就能走出原来封闭、狭隘的世界,发现一个全新的环境。但这只是一个"可能性"。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补完的过程。不论社会,教育界,家庭,少年自己都应该正确认识它。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逆反心理通常表现为: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逆反心理及其内涵
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少年大脑的发育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超越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正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青少年性生理发育逐渐成熟,性别意识、性意识逐渐强化和建立,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面对成人的指教,有意无意地回避、反感甚至背离。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意向所驱散。
3.青少年表现出生理上成熟和心理上不成熟的矛盾。由于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上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对问题的认识仍存在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成人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成人的劝说、提醒、督促等看成是 “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逆反心理的消除对策
青少年逆反心理既是正常心理,又是问题心理;既有消极性一面,也有积极性一面。在青少年成长道路上逆反心理是必然存在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具有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如果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逆反心理也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需要很好解决。
青少年最大变化就是从儿童期依恋父母,转向依恋朋友。因此亲子关系冷淡了,甚至有脱离家庭的倾向。此时,父母应善于引导,不仅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更要深入细致地观察他们的内心世界,经常与他们交流,也要尊重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权利,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这样,才会使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倩感不稳定的时期。
对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合理调节也是很重要的。当逆反心理得不到合理调节时就会呈现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甚至酿成悲剧。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反常心理,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其后果是严重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形成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其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逆反心理的进一步消极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所以必须采取合理调节对策。要认清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两个因素,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进行调适。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心灵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下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
成人要与青少年平等相处,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要真诚地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特别是当青少年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不要搪塞了事,使自己在其心目中丧失信赖度,阻塞心灵交流的通道。
青少年要学会自律,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尽力克制自己。要主动与成人接触,向他们请教,多一份沟通也就多一份理解。青少年也要提高心理上的适应能力,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发现自我价值。让那些无意义的逆反心理慢慢消失。
2. 关于青少年青春期叛逆的心理学论文
本文对叛逆心理进行了内涵的阐述,分析了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并对如何消除叛逆心理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了探讨。关键字:青少年;叛逆心理;应对一、叛逆心理的概述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显着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叛逆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二、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青少年叛逆心理研究教育理论进入青少年时期后,他们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2)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进入青春期后,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啰啰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例如教师在对待学生处理具体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尽量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对优生偏爱姑息、对差生粗暴严厉,会使学生心理失衡,表现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对立情绪,造成心理抵触,从而出现教育效果的“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处理问题,在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公正合理的结论,并注重班级群体舆论的正确引导,从而使教师处理的问题得到学生广泛的赞同和支持。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三、消除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主要方法(1) 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高中生一时的叛逆心理是很快消失的。(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调查表明,62.64%的高中生都希望家长、老师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犯错误时,希望老师和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吸取经验教训;要耐心教育我们,要给予我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希望给他们太多的责备,他们毕竟还是学生。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3)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成人与孩子的观点不同。成人眼中的小问题在孩子的眼中可能是大问题,不妨认真听完他们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多同学生谈一些他们关心的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有意识地谈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这样能真正达到与学生的心相连,心相通,逆反心理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认同则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形成“共振”效应。反之,则会出现思维盲点,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对学生倾注爱心,讲求民主作风,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处处体贴关心学生,以赢得学生的热爱和拥护。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4)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因为他们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什么 时候都坚持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或者对待问题情绪化,甚至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多采 纳别人好的建议,要学会宽容,胸怀要宽广,目光要远大,不要钻牛角尖,走死胡同,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5)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从叛逆心理的成因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也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家庭中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参考文献[1]原美玲.浅谈如何调节学生的叛逆心理。教学研究,2009年第3期.[2]李艳波.对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内蒙古教育,2009年第7期.[3]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理论研究版,2008年第12期.[4]林泳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网络知识,2007年第8期.[5]李淑华.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职业技术,2008年
3. 青春期叛逆心理学ppt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度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4. 对青少年叛逆的心理学书籍
青少年叛逆不过是一种冲动行为,推荐一本书:
《行为心理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章乃器学院导师推荐书目 http://znq.zjgsu.e.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810309249872.xls
网络文库
http://wenku..com/view/d94c76a20029bd64783e2c9b.html\
http://wenku..com/view/e9657c1cfad6195f312ba696.html
http://wenku..com/view/2e8ffad6195f312b3169a596.html
http://wenku..com/view/a945195f312b3169a451a496.html
http://wenku..com/view/67faa45177232f60ddcca196.html
http://wenku..com/view/2fb02f60ddccda38376baf96.html
http://wenku..com/view/76f3ddccda38376baf1fae96.html
http://wenku..com/view/6bf8af1ffc4ffe473368ab96.html
http://wenku..com/view/f28cfc4ffe4733687e21aa96.html
http://wenku..com/view/a2dcfe4733687e21af45a996.html
http://wenku..com/view/e98ca21614791711cc79179b.html
http://wenku..com/view/53fb7e21af45b307e8719796.html
http://wenku..com/view/cdd6b307e87101f69e319596.html
http://wenku..com/view/64659e3143323968011c9296.html
http://wenku..com/view/f8a243323968011ca3009196.html
http://wenku..com/view/24a13968011ca300a6c39096.html
http://wenku..com/view/51fb011ca300a6c30c229f96.html
http://wenku..com/view/688fa300a6c30c2259019e96.html
http://wenku..com/view/c993a6c30c22590102029d96.html
http://wenku..com/view/a7a00912a21614791711289b.html
http://wenku..com/view/60b1590102020740be1e9b96.html
5. 关于孩子叛逆期的心理学
为什么你家孩子叛逆不听话?这三个心理学效应,家长最好早知道
光明网
2019年05月10日 · 光明网官方账号
“好孩子总是别人家”很多父母都发出过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那么乖巧,而自己家的这位就总是调皮捣蛋不听话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故意和家长对着干、想要一样东西就哭闹撒泼非要得到不可、学习自己不肯努力还和父母讨价还价——考多少名需要多少的奖励等等。这些育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家长可能不明白,自己明明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为什么孩子这么地叛逆这么的不听话呢?为什么你家孩子叛逆不听话?这三个心理学效应,家长最好早知道。
德西效应
所谓的德西效应,是关于奖励和动机的一种效应,通俗一点解释,这种心理学效应认为,一定程度的奖励可以调动人们做一事情的动机,吸引人的兴趣,但是过度的奖励却会让人做事变得功利,当奖励减少的时候,也就不愿意再去做了。
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可以解释这种效应,一群小朋友在老人家附近玩耍吵闹,老人受不了就想了一个办法,给孩子奖励。奖励跳动了孩子的兴趣,每天都到这个地方玩耍吵闹。然后突然又一天奖励减少了,孩子们觉得不划算,于是就到别的地方去玩耍了。
本来孩子在这个地方玩耍是自己愿意的事情,因为有了奖励他们的行为开始带有功利性,奖励减少觉得不划算,所以就不愿意干了。明白这个心理学效应以后,家长就应该知道,让孩子听话或者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可以有奖励,但是不能过度,尤其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在替父母学习。
过多的奖励当孩子带有一种目的性和功利性去学习的时候,他会感觉到辛苦,会觉得自己是在替父母学习,所以就会去和父母讨价还价,如果父母不答应自己的要求,就不去好好学习,不肯听父母的话。
标签效应
标签效应通俗点说就是给人贴上某种标签,时间长了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暗示,行为处事越来越向着这个标签靠拢。从小被夸奖的孩子越来越优秀,而不断被打击的孩子越来越自卑内向,其实就是这种心理效应在起作用。明白这种心理效应以后,家长心里应该明白,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
尤其是不要随便给孩子贴那种负面的标签,如“笨”“懒”“马虎”之类的,如果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了这些负面的标签,他会越来越向着这个标签靠拢。家长应该多给孩子贴一些正面积极的标签,比如“努力”“勇敢”“相信自己”“乐观心态好”,要注意标签不要过于夸大。适度给孩子贴这一类的标签,孩子会更听话,更乖巧,家长不妨试试看。
超限效应
所谓的超限效应,简单来讲,就是刺激太多了引起了不耐烦的心理,反而会麻木,没有什么效果。比如家长给孩子讲道理,对孩子进行说教,就要注意“适可而止”的原则,小孩子的耐心有限,家长的说教过多的话,对孩子的刺激过度了,反而会让孩子感觉到很不耐烦,进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当回事,不配合。
不仅教育没有用,孩子还会形成“免疫力”,以后你再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所以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方法,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说教能够让孩子听进去就适可而止,反复的唠叨会让你的教育大打折扣,让孩子更加不听话。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6. 求《青少年心理学》这本电子书
建议阅读《发展心理学》青春期章节内容和《青春期心理手册》图书,目前我了解没有电子版可阅读,各大书店应该都会有。
7. 如何处理青少年叛逆心理
青少年有叛逆心理家长要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