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晚清的宫宝田,功夫到底多厉害
宫宝田其人
宫宝田(1870-1943),原籍山东,长于东北,自幼身材矮小单薄,读过私塾,13岁时到京城米行做工。因为这家米行负责各王爷府以及皇宫用米,因此凭借“龙票”,宫宝田可以出入皇宫王府之中。
1943年,宫宝田在青山村辞世,享年72。
在他的众多弟子之中,要数“天下第一掌”王壮飞及“寿山八卦”王明渠最为出色。两人分别于上海以及台湾高雄传承宫氏八卦,让宫氏八卦继续在海峡两岸继续发光发热。
⑵ 着名景点恭王府,曾经都有哪些人在此居住
恭王府位于北京前海西街,是北京非常知名的5A级别的景点之一,而且现在开辟升级成了恭王府博物馆,在这里广大游客可以参观到清代目前最完整的王府实物。可谓是一处不可多得,不可不去的好景致。
到充满了历史味儿的景点,首当其冲的事儿是先要了解此地的历史,不然看什么都是一脑袋浆糊,那么咱今儿就说说恭王府这个地方的前世今生,盘点一下历史上到底有那些大人物在此居住生活。
第一任主人:钮祜禄·和珅,这个不用多说了,恭王府以前叫做和府,其建造和设计者都是人家和珅和大人,这地原本是他们家,和珅为了建造此地,请了诸多的风水大师给勘察设计,最后完美的融合了天地人三维一体的理念,打造出了一座史诗般的豪宅
第二任主人:钮祜禄·丰绅殷德,此人为和珅的儿子,和珅被赐死后,由于其儿媳妇是干隆的女儿,所以一部分宅子还是归属他们小两口而没有查封收缴,但是等他们都死后,这部分宅子最终被并入王府。
第三任:爱新觉罗·永璘(庆亲王)这个和第二任主人几乎是同时存在的,因为和珅被嘉庆皇帝赐死之后,同时把大部分的宅子赏赐给了庆亲王永璘,所以这里成为了永璘的庆亲王府。
第四任:爱新觉罗·奕欣(恭亲王),到了咸丰年间,奕䜣的哥哥奕咛(咸丰帝)执政,把庆亲王府收回,尔后又赐给了恭亲王奕䜣,之后这里便成为了奕䜣的王府恭王府,也是今天名字的由来,奕䜣成为这里的主人后,又对这地部分改建,营造了非常有名的西洋门,后来新中国后,这里被一些单位占据为宿舍,后来被清退,恢复了原本的样貌并开辟成了景区,一直到今天。
⑶ 清朝最后的格格是谁
中国最后一位格格金默玉
她是末代皇帝的侄女、川岛芳子的亲妹妹,留过洋、享过福,也坐过牢、吃过苦。当这一切过去后,她说:“人一辈子喜怒哀乐,哀啊怒啊,都应该搁到自己心里,但是喜和乐可以和很多人来分享。”虽然已经89岁了,但金默玉的生活习惯却像前卫的艺术青年:凌晨六七点钟才睡,下午两三点钟起床。
肃亲王家的十七格格
金默玉的父亲是爱新觉罗·善耆,清朝八大世袭亲王之一的第十世肃亲王。肃亲王有一个正妃、四个侧妃,一共生有38个子女,其中21个儿子、17个女儿。年龄最小的四侧妃,生了3个女儿,最大的叫显秊,汉化姓名叫金璧辉,后来,她有了一个日本名字:川岛芳子。而最小的就是在旅顺出生的金默玉,满族姓名为爱新觉罗·显琦。
1918年金默玉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在东北流亡6年了。虽然是流亡,但王室的生活与作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改变。刚满19岁,金默玉就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能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或者歌唱演员。王府里的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了:一个王府格格,怎么能出去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呢?但这个十七格格显示出了和父亲一样的固执。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金默玉被迫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北京。她终于瞒着家人找到一个职位:“在一家日本人开的公司当顾问,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
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1949年,金默玉看到了解放军进城。进城的那一天,在租来的东单四合院外面,她靠着砖墙,看一队队士兵打着绑腿,身板笔直地从街上走过,心里特别欢喜。她想,以后街上再也看不到挎着舞女、酒气熏天的那种大兵了。
她的哥哥们早就离开了北京城,但她没有跟着去。
肃亲王的产业在这些哥哥们手中败落下来,东四十四条的房产、旅顺的房产、大连的房产都一点一点被变卖了。他们把卖房子的事情托给川岛芳子的养父川岛浪速,这个日本人却私吞了一半财产。到1949年哥哥们去了香港,留给金默玉的全部财产就100块钱。
为了维持生计,金默玉开始变卖家中的物品:钢琴、地毯、沙发、皮大衣、留声机……由于根本不懂市价,一大堆皮衣她用不到一件衣服的价钱就全给卖了。昔日的十七格格还织起了毛衣出售,3天织1件,但仍不够一家人的买菜钱。此后,她还开过洗衣坊,用上好的肥皂,一个月下来,买肥皂的钱比挣的还多。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胡同口杂货铺的老太太看到她就追着问:“钱什么时候给啊?”
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金默玉开起了饭店。两年后,饭店被公私合营,她成为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每月拿60元工资。
二次婚姻一次牢狱
1954年,36岁的金默玉结婚了。丈夫马万里是当时国内极负盛名的花鸟画家,他曾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个妻子难产而死;第二个妻子因感情不合与他离婚。他也因此心灰意冷,一意自杀。金默玉的出现让他重新有了作画的地方,也有了一个家。但没想到,风暴那么快就到来了。
1958年2月,离当年的春节还有5天,金默玉突然从家中被带走,开始了她15年的牢狱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肃亲王的女儿,特务川岛芳子的妹妹,在那个年代,这足以让我致命。”为了不连累丈夫,监狱中的金默玉申请了离婚,她决定独自度过漫长的刑期。1973年,刑满释放的金默玉来到天津茶淀农场,成为一名农场工人。
此时,一位讲北方话的上海人,闯进了金默玉的生活。他将一把自制的小铁锹、一本日语版的《人民中国》,送给了手掌流着血的金默玉。金默玉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
生平只求过一次人
1976年跟丈夫回上海探亲时,金默玉病倒了。X光片显示,她的脊椎有9节都坏了。生平第一次,金默玉想到了求人。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不求人的。随后,她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她还记得信里的内容:“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别北京40年后,金默玉终于成为北京最普通的一分子。
之后的十几年,她有了收获。金默玉一直就想办一所学校。1992年初,金默玉与丈夫将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来,购买了书桌、教材等学习用品,开办了“爱心儿童日语班”。
1996年5月,位于河北廊坊市开发区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据有关部门确认,该校是当时国内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修学校。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
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
牡丹春住在圆明园东偏,宫院名牡丹台,嗣改名镂月开云;杏花春住在圆明园西室,宫院名杏花村馆;武林春住在圆明园南池,池上建起一座寝宫,天然佳妙,池名武林春色,宫院亦就池出名;海棠春住在圆明园北面,宫院恰不是海棠名号,偏叫作绮吟堂
p.s.不晓得对不对啊……
⑷ 清朝末代的十七格格
她是末代皇帝的侄女、川岛芳子的亲妹妹,留过洋、享过福,也坐过牢、吃过苦。当这一切过去后,她说:“人一辈子喜怒哀乐,哀啊怒啊,都应该搁到自己心里,但是喜和乐可以和很多人来分享。”虽然已经89岁了,但金默玉的生活习惯却像前卫的艺术青年:凌晨六七点钟才睡,下午两三点钟起床。
肃亲王家的十七格格
金默玉的父亲是爱新觉罗·善耆,清朝八大世袭亲王之一的第十世肃亲王。肃亲王有一个正妃、四个侧妃,一共生有38个子女,其中21个儿子、17个女儿。年龄最小的四侧妃,生了3个女儿,最大的叫显秊,汉化姓名叫金璧辉,后来,她有了一个日本名字:川岛芳子。而最小的就是在旅顺出生的金默玉,满族姓名为爱新觉罗·显琦。
1918年金默玉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在东北流亡6年了。虽然是流亡,但王室的生活与作派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改变。刚满19岁,金默玉就对未来有了自己的打算,她希望能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或者歌唱演员。王府里的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了:一个王府格格,怎么能出去抛头露面做职业妇女呢?但这个十七格格显示出了和父亲一样的固执。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金默玉被迫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北京。她终于瞒着家人找到一个职位:“在一家日本人开的公司当顾问,薪水很高,又不用坐班。”
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
1949年,金默玉看到了解放军进城。进城的那一天,在租来的东单四合院外面,她靠着砖墙,看一队队士兵打着绑腿,身板笔直地从街上走过,心里特别欢喜。她想,以后街上再也看不到挎着舞女、酒气熏天的那种大兵了。
她的哥哥们早就离开了北京城,但她没有跟着去。
肃亲王的产业在这些哥哥们手中败落下来,东四十四条的房产、旅顺的房产、大连的房产都一点一点被变卖了。他们把卖房子的事情托给川岛芳子的养父川岛浪速,这个日本人却私吞了一半财产。到1949年哥哥们去了香港,留给金默玉的全部财产就100块钱。
为了维持生计,金默玉开始变卖家中的物品:钢琴、地毯、沙发、皮大衣、留声机……由于根本不懂市价,一大堆皮衣她用不到一件衣服的价钱就全给卖了。昔日的十七格格还织起了毛衣出售,3天织1件,但仍不够一家人的买菜钱。此后,她还开过洗衣坊,用上好的肥皂,一个月下来,买肥皂的钱比挣的还多。赊账成了每天的必修课,胡同口杂货铺的老太太看到她就追着问:“钱什么时候给啊?”
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1952年,金默玉开起了饭店。两年后,饭店被公私合营,她成为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每月拿60元工资。
二次婚姻一次牢狱
1954年,36岁的金默玉结婚了。丈夫马万里是当时国内极负盛名的花鸟画家,他曾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个妻子难产而死;第二个妻子因感情不合与他离婚。他也因此心灰意冷,一意自杀。金默玉的出现让他重新有了作画的地方,也有了一个家。但没想到,风暴那么快就到来了。
1958年2月,离当年的春节还有5天,金默玉突然从家中被带走,开始了她15年的牢狱生活。唯一的罪名,就是她的出身:“肃亲王的女儿,特务川岛芳子的妹妹,在那个年代,这足以让我致命。”为了不连累丈夫,监狱中的金默玉申请了离婚,她决定独自度过漫长的刑期。1973年,刑满释放的金默玉来到天津茶淀农场,成为一名农场工人。
此时,一位讲北方话的上海人,闯进了金默玉的生活。他将一把自制的小铁锹、一本日语版的《人民中国》,送给了手掌流着血的金默玉。金默玉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
生平只求过一次人
1976年跟丈夫回上海探亲时,金默玉病倒了。X光片显示,她的脊椎有9节都坏了。生平第一次,金默玉想到了求人。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不求人的。随后,她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她还记得信里的内容:“我如今已经干不了体力劳动了,但是还干得了脑力劳动,请给我工作。”信回得很快。告别北京40年后,金默玉终于成为北京最普通的一分子。
之后的十几年,她有了收获。金默玉一直就想办一所学校。1992年初,金默玉与丈夫将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来,购买了书桌、教材等学习用品,开办了“爱心儿童日语班”。
1996年5月,位于河北廊坊市开发区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据有关部门确认,该校是当时国内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修学校。上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
⑸ 中央编译局什么王府
中共中央编译局全称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是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副部级单位,成立于1953年,主要职责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编译,中央文献对外翻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
机构简介
中共中央编译局领导
中共中央编译局拥有一大批翻译、研究、信息和编辑人才,并常年聘请英、德、法、西、俄、日等语种外国专家协助工作。与国内外许多相关组织和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拓展。
中共中央编译局坚持“为中央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恪守“翻译与研究并重、研究经典文献与研究现实问题并重、理论研究的深入与理论宣传的普及并重”的原则,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努力作出贡献。 [2]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保留中央编译局牌子。不再保留中央编译局。
⑹ 大家闺秀的格格美丽大方,清朝最后一个格格是谁
爱新觉罗·韫欢。
爱新觉罗·韫欢(又称金志坚)是最后出生的皇族成员,是溥仪的七妹。2004年8月9日,随着金志坚的去世,中国数千年皇室的最后一位皇姑也走向了天国。
金志坚的出身是贵族,职业是园丁。半个世纪以来,她在精忠街小学任教,还先后在二二七中、区教育局教育培训班等执教过。
她勤勤恳恳,精通业务,其敬业精神更被同事们称道,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她20世纪60年代就出席过全国群英会,而各种“模范教师”的头衔也得了许多。
(6)中央编译局曾经是那个王府扩展阅读: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宣告着溥仪退位,延续两百多年的清帝国走向灭亡。而在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仍居于紫禁城,在小朝廷内继续担任起了“皇帝”。
与此同时,载沣生下最后的女儿,也就是溥仪最年幼的妹妹爱新觉罗·韫欢。1921年,爱新觉罗·韫欢出生在醇亲王府北府,姐妹中排行第七,王府内上下都称“七格格”。
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室正统的格格。虽然在当时溥仪已经退位,但却仍居住在紫禁城中,拿着民国政府巨额的优厚待遇过着皇帝般的生活,连带着韫欢一家子都过得豪华。
由于,韫欢在当时尚且年幼,加之溥仪身上还留有“皇帝”的威严,以至于韫欢没叫过溥仪一声大哥。而1960年,在周总理特意安排下,韫欢与溥仪以及其他兄弟姐妹们有了团聚的机会。
在宴会上,韫欢看着饱经沧桑的溥仪,终于喊出生平第一次大哥,含着眼泪。相比于大哥溥仪,韫欢有过辛酸,也有过艰辛,但一切还算得上比较顺利。
韫欢出身贵族,有着性格善良,知书达理的气质。她不眷恋奢华,从事园艺劳作,甘愿隐于市,过着平凡生活而又不平凡人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
1947年,韫欢改变了生活方式,她走出花园到一所兢业学校工作,从此开启教育事业。在往后两三年时间内,韫欢和朋友李淑芬一起开办了女子职业学校“坚志女子职业学校”。
还经过李淑芬介绍,认识了一位叫乔宏志的人,并相亲相爱到结婚。1950年,韫欢以金志坚之名被政府吸收为公办小学的教员,成为兄弟姐妹中第一个参加革命工作的人。
这一年,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20世纪60年代,韫欢就出席过全国群英会,而她各种的“模范教师”的头衔奖项也是多不胜数。
2004年,初夏时韫欢重病住院,不久后不治去世,享年83岁。在临终之际,韫欢留下一句:“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便逝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