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编译小说作家

编译小说作家

发布时间:2022-08-16 05:21:43

⑴ 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作者是﹖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中国现代着名作家、翻译家。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及《周立波选集》(1~7卷)。他还是肖洛霍夫的名着《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个中文本译者。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并驾齐驱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经典着作。它以东北地区松花江畔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为背景,描绘出土地改革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的画卷,把中国农村冲破几千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冲破封建罗网,朝着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暴风骤雨》成功地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白玉山、白大嫂、刘桂兰等贫苦农民的可爱形象。

⑵ 周树人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鲁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人物趣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贡献最大的作家,鲁迅逝世后被虚构了许多逸闻轶事,由于真假难辨,往往流传甚广无人知其真假。这些讹传假闻中较为出名的有《鲁迅理发的故事》,据考证实为嫁接清代独逸窝退士编的《笑笑录》一书中的剃头故事。

另外《鲁迅丢棉裤》《密友告密帮助鲁迅避难》等皆已考证为假。另一则鲁迅反对某书局“不支付标点和空格稿费”的轶事真假仍未有定论。关于真假考证的问题,详细资料可参看鲁迅研究专家所着论文。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

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⑶ 近代以翻译西方小说文明的古文家是 谢谢啊!

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冷红生,福建闽侯人。农家出身,家境清贫,后来由他岳父资助上学,先后中秀才、举人。1898年春赴京参加会试时,参加维新运动,与友人一起上书,要求改革政事。落第后回福建继续从事维新活动,提倡女学、天足,改善社会状况。.后去杭州教书。1902年去北京在京师大学堂编译局任职,1909年升任文科教长,1913年辞职。1915年,应徐树锑之请,在成志中学教书,并主持文学函授学校。自辛亥革命后,林纤即渐趋保守,新文化运动中反对白话文,并对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进行尖刻的攻击。晚年专事翻译和绘画。

林纾是中国最早的西方小说翻译家,早在1898年,即以古文翻译了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退事》,1901年又翻译了斯士活的《黑奴吁天录》。从此以后,他便大量地翻译西方小说,为中国译作最多的一位翻译家,一生翻译了180种(281册)西方文学。死后又出版了15种翻译短篇小说集,还有17种未出版。在180多种译着中,重要的有40多种,如《伊索寓方》、哈葛镕的《边茵小传》、达李的《鲁滨孙漂流记》、司各德的《十字军英雄记》、司地文t新天方夜谈》、狄更斯《贼史》、大仲马《蟹莲郡主传》、莎士比亚《雷差得记》、托尔斯泰《人鬼关头》等。林纤不借外文,他的拥译都由别人口述,他以中又编纂。虽不完全符合原着,但他却能用丰富多彩和细腻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使西方文学更适应中国读者的心理需求。林纤还是第一个用古文写小说的作家。他除了大量的翻译外,还有《畏庐诗存》、《畏庐文集》、《续集》、《三集》等等。
http://www.3378.org/topic/20100318/237.html

⑷ 茅盾的资料

茅 盾

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1913 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 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 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 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 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 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 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 年5 月到延安。1940 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 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 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着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
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画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m/04-maon/lift/index.html

⑸ 叶君健的资料谁知道

笔 名: 马耳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14-1999.1.5
民 族: 汉族

湖北黄安人。民盟成员。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文系。1938年在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政治部第三厅从事国际宣传工作,同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香港主编英文刊物《中国作家》,任重庆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教师,1944年应聘赴英任中国抗战情况宣讲员,剑桥大学英王学院欧洲文学研究员,1949年归国,历任辅仁大学教授,文化部外联局编译处处长,《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外文学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民盟中央委员,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
着有长篇小说《土地三部曲》(《火花》、《自由》、《曙光》)、《寂静的群山三部曲》(《山村》、《旷野》、《远程》),散文集《两京散记》,短篇小说集《叶君健小说选》、《叶君健童话故事集》等。

小说创作
叶君健是着名的小说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又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
1914年,叶君健生于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童年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2年,叶君健考入武汉大学,攻读外国文学。从1933年到1936年,他陆续用世界语写了13篇短篇小说,包括《岁暮》、《王得胜从军记》等,于1937年结集为《被遗忘的人们》出版,署名马耳。
这些小说描写的是旧中国农村乡镇中的一些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如染上赌博习惯的长工,失业回乡的店员,到处流浪的江湖艺人等。
世界语这种文字,在当时是世界上一些被压迫的弱小民族文学交流的有效工具。这些弱小国家的知识分子将自己的作品译为世界语,传达出自己民族的呼声。叶君健选择了世界语作为创作和翻译的工具,也是想要把中国这个当时被遗忘、被欺凌的民族的声音,传达到世界人民中间去。
《被遗忘的人们》在国际世界语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它被国际世界语领导人拉本纳称为“世界语无产阶级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叶君健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期间,用英语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蓝蓝的低山区》,长篇小说《山村》、《他们飞向前方》等。这些作品都是出于向国外读者“解释中国”的目的而创作的。其中以《山村》最为着名,它在许多国家一版再版,目前已有了近20种文字的译本。
《山村》所描写的是叶君健最熟悉的故乡的生活。它以一个男孩子的口气,描述了故乡生活的落后、闭塞,故乡人民的痛苦挣扎,及大革命浪潮对故乡的冲击。整部作品的叙述笔调率真朴素,在暗含的幽默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真挚感情。
1949年叶君健回到祖国,又投身于宣传家的事业,在主编外文刊物《中国文学》的同时,他创作了不少散文、中篇小说和大量儿童文学作品。
1973年到1976年,叶君健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花》、《自由》和《曙光》,总称《土地》三部曲。1983年到1985年,他又创作了长篇小说《旷野》和《远程》,与他40多年前用英语创作的《山村》一起,总称为《寂静的群山》三部曲。这些长篇小说是用中文创作的,它们仍以作者一直念念不忘的山村生活为背景。
《土地》三部曲,写的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小说从长江中游一带破产农民的遭遇写起一直写到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去法国当劳工,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后来成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寂静的群山》三部曲所反映的年代紧接着《土地》三部曲,从大革命写到长征的开始,它描写了中国农民怎样参加武装革命,并发展为声势浩大的红军。
从叶君健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始终把对外宣传中国革命作为自己神圣的使命,始终把中国革命的关键问题——农民问题作为自己探讨的主要课题,把自己对故乡、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凝注在笔端,从而为中国20世纪前半叶的农民革命,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

儿童文学创作
作为世界知名的小说家和翻译家,叶君健对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发展也予以极大的关注,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叶君健的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儿时回忆、儿童小说,以及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再创造的希腊神话和欧洲民间故事。童话、儿时回忆和儿童小说,大多是在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主要描写中外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小仆人》。而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改写的希腊神话和欧洲民间故事,则是他在1979年以后创作的,是作者为扩大儿童文学创作领域所作的成功的尝试。
以古希腊神话为题材的一组故事,基本情节与原来的故事没有太大的差别,但主题都是新的。如在《潘多拉的匣子》这个故事中,既有对报复心重、与人类为敌的天神宙斯的批判,又有对一心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普罗米修斯的歌颂,还有对因为贪心而违反诺言的埃比米修斯的批评。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挖掘出了其中蕴涵的对人类社会高度乐观的精神,并加以强调。
以欧洲民间故事为基础改写的故事,被叶君健用来解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如《三个朋友》中,利用三个小偷比赛谁的偷术高这一有趣的情节,反映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商人》、《真假皇帝》等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封建阶级的衰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

创作特征
叶君健的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的意境与韵味,以及简洁朴素的语言风格。
所谓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是指叶君健在他的全部作品中,表现出了对现实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创作,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翻译作品和儿童文学作品,都充满了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然而,这些作品绝不是政治说教的宣传品,而是融汇着政治、历史、人生哲理和诗情的艺术品。国内外很多作家、评论家都认为,在叶君健的作品中,蕴涵着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
这种诗的意境和诗的韵味,与叶君健特有朴素简洁的语言风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君健在自己的作品中,从不铺陈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从不堆砌华丽的辞藻,他总是以朴素的笔调、冷静的叙述和简练的勾勒,使作品中的一切能够朴素自然地展现出来。而正是在这朴素简洁的勾勒中,读者可以品味出那种深蕴的诗情。

对外宣传家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君健停下了自己的小说创作,投身到抗战的宣传工作之中。他辗转于武汉、香港、重庆等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外语,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他在这一时期所翻译的中国抗战文学作品,后来被收为英语和世界语两个集子出版。
1944年,叶君健应英国战时宣传部邀请,到英国各地演讲,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并重新开始一度中断了的小说创作。抗战胜利后,叶君健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期间,用英语创作了短篇小说集《无知的和被遗忘的》、《蓝蓝的低山区》,长篇小说《山村》、《他们飞向前方》等。这些作品都是出于向国外读者“解释中国”的目的而创作的。其中以《山村》最为着名,它在许多国家一版再版,目前已有了近20种文字的译本。
《山村》所描写的是叶君健最熟悉的故乡的生活。它以一个男孩子的口气,描述了故乡生活的落后、闭塞,故乡人民的痛苦挣扎,及大革命浪潮对故乡的冲击。整部作品的叙述笔调率真朴素,在暗含的幽默中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真挚感情。
1949年叶君健回到祖国,又投身于宣传家的事业,长期主编英文刊物《中国文学》。
叶君健是着名的小说家、翻译家和儿童文学作家,又是长期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宣传家。

⑹ 戴望舒资料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1950),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着、译作。出版的诗集有《我底记忆》(1929)、《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37)、《戴望舒诗全编》(1989)。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着名诗人。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也是杭州人)、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原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余杭市)人,祖籍南京(生于杭县)。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 纯洁幽雅。

生平简历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着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着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

1949年6月,参加在北平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通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等欧洲语言,一直从事欧洲文学的翻译工作,他是首个将西班牙诗人洛尔卡的作品翻成中文的人。

代表作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 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着、译作。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着、译活动。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着译, 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着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参考资料:http://www.chinapoesy.com/XianDaiAuthore17a9104-05ba-40e0-a5ab-ce63ba323e87.html

⑺ 西游记的编译者

西游记的编译者是作者:吴承恩先生。

⑻ 作家周立波的简介是什么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绍仪,字凤翔,又名奉悟。湖南益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现代着名作家、编译家。

早年在上海劳动大学读过书,1928年开始写作,1934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作为战地记者走遍华北前线,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后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1942年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6年去东北参加土改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描写农村新人新貌的小说和散文。1979年9月25日因病去世。他的小说清新秀丽,别具一格,擅长描写农村中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为读者所喜爱。

⑼ 小说《暴风骤雨》的作者是谁

作者是周立波 。1948周立波完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创作,这是一部革命文学的经典作品,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地区的土地革命运动,生动地描写了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封建地主阶级及反革命武装进行了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这篇作品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作品主要人物赵玉林、郭全海、老孙头。

阅读全文

与编译小说作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web和php有什么区别 浏览:120
加密的电梯卡怎么复制苹果手机 浏览:218
warez压缩 浏览:137
黑马程序员培训机构官网天津 浏览:904
mainjavasrc 浏览:58
如何买服务器挖矿 浏览:292
php批量上传文件夹 浏览:560
安卓固件怎么更新 浏览:169
单片机代码例程网站 浏览:923
UG编程如何多平面轮廓2D倒角 浏览:438
视频压缩渐变纹 浏览:852
什么app能看财经新闻 浏览:40
数学奇迹神奇运算法 浏览:360
大厂的程序员的水平如何 浏览:701
遗传算法入门经典书籍 浏览:879
源码炮台脚本 浏览:621
在位编辑命令 浏览:348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pdf 浏览:15
php生成静态html页面 浏览:965
怎么分割pdf 浏览: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