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如何把onnx文件编译进内存

如何把onnx文件编译进内存

发布时间:2022-09-05 11:40:47

⑴ 求助大神!如何易语言把资源文件写到内存中,然后调用!

用制作单文件版的软件,打包在一起。这样你直接在代码中调用就可以了

⑵ 如何编译linux版本

编译安装内核
下载并解压内核
内核下载官网:https://www.kernel.org/
解压内核:tar xf linux-2.6.XX.tar.xz
定制内核:make menuconfig
参见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编译内核和模块:make
生成内核模块和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
安装内核和模块:sudo make moles_install install
复制模块文件到/lib/moles目录下、复制config,vmlinuz,initrd.img,Symtem.map文件到/boot目录、更新grub
其他命令
make mrprobe:命令的作用是在每次配置并重新编译内核前需要先执行“make mrproper”命令清理源代码树,包括过去曾经配置的内核配置文件“.config”都将被清除。即进行新的编译工作时将原来老的配置文件给删除到,以免影响新的内核编译。
make dep:生成内核功能间的依赖关系,为编译内核做好准备。

几个重要的Linux内核文件介绍
config
使用make menuconfig 生成的内核配置文件,决定将内核的各个功能系统编译进内核还是编译为模块还是不编译。
vmlinuz 和 vmlinux
vmlinuz是可引导的、压缩的内核,“vm”代表“Virtual Memory”。Linux 支持虚拟内存,不像老的操作系统比如DOS有640KB内存的限制,Linux能够使用硬盘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因此得名“vm”。vmlinuz是可执行的Linux内核,vmlinuz的建立有两种方式:一是编译内核时通过“make zImage”创建,zImage适用于小内核的情况,它的存在是为了向后的兼容性;二是内核编译时通过命令make bzImage创建,bzImage是压缩的内核映像,需要注意,bzImage不是用bzip2压缩的,bzImage中的bz容易引起误解,bz表示“big zImage”,bzImage中的b是“big”意思。 zImage(vmlinuz)和bzImage(vmlinuz)都是用gzip压缩的。它们不仅是一个压缩文件,而且在这两个文件的开头部分内嵌有gzip解压缩代码,所以你不能用gunzip 或 gzip –dc解包vmlinuz。 内核文件中包含一个微型的gzip用于解压缩内核并引导它。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老的zImage解压缩内核到低端内存(第一个640K),bzImage解压缩内核到高端内存(1M以上)。如果内核比较小,那么可以采用zImage 或bzImage之一,两种方式引导的系统运行时是相同的。大的内核采用bzImage,不能采用zImage。 vmlinux是未压缩的内核,vmlinuz是vmlinux的压缩文件。
initrd.img
initrd是“initial ramdisk”的简写。initrd一般被用来临时的引导硬件到实际内核vmlinuz能够接管并继续引导的状态。比如initrd- 2.4.7-10.img主要是用于加载ext3等文件系统及scsi设备的驱动。如果你使用的是scsi硬盘,而内核vmlinuz中并没有这个 scsi硬件的驱动,那么在装入scsi模块之前,内核不能加载根文件系统,但scsi模块存储在根文件系统的/lib/moles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导一个能够读实际内核的initrd内核并用initrd修正scsi引导问题,initrd-2.4.7-10.img是用gzip压缩的文件。initrd映象文件是使用mkinitrd创建的,mkinitrd实用程序能够创建initrd映象文件,这个命令是RedHat专有的,其它Linux发行版或许有相应的命令。这是个很方便的实用程序。具体情况请看帮助:man mkinitrd
System.map是一个特定内核的内核符号表,由“nm vmlinux”产生并且不相关的符号被滤出。
下面几行来自/usr/src/linux-2.4/Makefile:
nm vmlinux | grep -v '(compiled)|(.o$$)|( [aUw] )|(..ng$$)|(LASH[RL]DI)' | sort > System.map
在进行程序设计时,会命名一些变量名或函数名之类的符号。Linux内核是一个很复杂的代码块,有许许多多的全局符号, Linux内核不使用符号名,而是通过变量或函数的地址来识别变量或函数名,比如不是使用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符号,而是像c0343f20这样引用这个变量。 对于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更喜欢使用那些像size_t BytesRead这样的名字,而不喜欢像c0343f20这样的名字。内核主要是用c写的,所以编译器/连接器允许我们编码时使用符号名,而内核运行时使用地址。 然而,在有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符号的地址,或者需要知道地址对应的符号,这由符号表来完成,符号表是所有符号连同它们的地址的列表。
Linux 符号表使用到2个文件: /proc/ksyms 、System.map 。/proc/ksyms是一个“proc file”,在内核引导时创建。实际上,它并不真正的是一个文件,它只不过是内核数据的表示,却给人们是一个磁盘文件的假象,这从它的文件大小是0可以看 出来。然而,System.map是存在于你的文件系统上的实际文件。当你编译一个新内核时,各个符号名的地址要发生变化,你的老的System.map 具有的是错误的符号信息,每次内核编译时产生一个新的System.map,你应当用新的System.map来取代老的System.map。
虽然内核本身并不真正使用System.map,但其它程序比如klogd, lsof和ps等软件需要一个正确的System.map。如果你使用错误的或没有System.map,klogd的输出将是不可靠的,这对于排除程序故障会带来困难。没有System.map,你可能会面临一些令人烦恼的提示信息。 另外少数驱动需要System.map来解析符号,没有为你当前运行的特定内核创建的System.map它们就不能正常工作。 Linux的内核日志守护进程klogd为了执行名称-地址解析,klogd需要使用System.map。System.map应当放在使用它的软件能够找到它的地方。执行:man klogd可知,如果没有将System.map作为一个变量的位置给klogd,那么它将按照下面的顺序,在三个地方查找System.map: /boot/System.map 、/System.map 、/usr/src/linux/System.map
System.map也有版本信息,klogd能够智能地查找正确的映象(map)文件。
makefile menuconfig过程讲解
当我们在执行make menuconfig这个命令时,系统到底帮我们做了哪些工作呢?这里面一共涉及到了一下几个文件我们来一一探讨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scripts文件夹
arch/$ARCH/Kconfig文件、各层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各层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的.config文件、arch/$ARCH/configs/下的文件
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
1)scripts文件夹存放的是跟make menuconfig配置界面的图形绘制相关的文件,我们作为使用者无需关心这个文件夹的内容
2)当我们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出现上述蓝色配置界面以前,系统帮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系统会读取arch/$ARCH/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生成整个配置界面选项(Kconfig是整个linux配置机制的核心),那么ARCH环境变量的值等于多少呢?它是由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决定的,在makefile下有此环境变量的定义: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
export KBUILD_BUILDHOST := $(SUBARCH)
ARCH ?= $(SUBARCH)
CROSS_COMPILE ?=
或者通过 make ARCH=arm menuconfig命令来生成配置界面
比如教务处进行考试,考试科数可能有外语、语文、数学等科,这里我们选择了arm科可进行考试,系统就会读取arm/arm/kconfig文件生成配置选项(选择了arm科的卷子),系统还提供了x86科、milps科等10几门功课的考试题
3)假设教务处比较“仁慈”,为了怕某些同学做错试题,还给我们准备了一份参考答案(默认配置选项),存放在arch/$ARCH/configs/目录下,对于arm科来说就是arch/arm/configs文件夹:

此文件夹中有许多选项,系统会读取哪个呢?内核默认会读取linux内核根目录下.config文件作为内核的默认选项(试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一般会根据开发板的类型从中选取一个与我们开发板最接近的系列到Linux内核根目录下(选择一个最接近的参考答案)
4).config
假设教务处留了一个心眼,他提供的参考答案并不完全正确(.config文件与我们的板子并不是完全匹配),这时我们可以选择直接修改.config文件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读取新的选项。但是一般我们不采取这个方案,我们选择在配置界面中通过空格、esc、回车选择某些选项选中或者不选中,最后保存退出的时候,Linux内核会把新的选项(正确的参考答案)更新到.config中,此时我们可以把.config重命名为其它文件保存起来(当你执行make distclean时系统会把.config文件删除),以后我们再配置内核时就不需要再去arch/arm/configs下考取相应的文件了,省去了重新配置的麻烦,直接将保存的.config文件复制为.config即可.
5)经过以上两步,我们可以正确的读取、配置我们需要的界面了,那么他们如何跟makefile文件建立编译关系呢?当你保存make menuconfig选项时,系统会除了会自动更新.config外,还会将所有的选项以宏的形式保存在Linux内核根目录下的 include/generated/autoconf.h文件下

内核中的源代码就都会包含以上.h文件,跟宏的定义情况进行条件编译。
当我们需要对一个文件整体选择如是否编译时,还需要修改对应的makefile文件,例如:

我们选择是否要编译s3c2410_ts.c这个文件时,makefile会根据CONFIG_TOUCHSCREEN_S3C2410来决定是编译此文件,此宏是在Kconfig文件中定义,当我们配置完成后,会出现在.config及autconf中,至此,我们就完成了整个linux内核的编译过程。
最后我们会发现,整个linux内核配置过程中,留给用户的接口其实只有各层Kconfig、makefile文件以及对应的源文件。
比如我们如果想要给内核增加一个功能,并且通过make menuconfig控制其声称过程
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修改对应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按照Kconfig语法增加对应的选项;
其次执行make menuconfig选择编译进内核或者不编译进内核,或者编译为模块,.config文件和autoconf.h文件会自动生成;
最后修改对应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完成编译选项的添加;
最后的最后执行make命令进行编译。
Kconfig和Makefile
Linux内核源码树的每个目录下都有两个文档Kconfig和Makefile。分布到各目录的Kconfig构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内核配置数据库,每个Kconfig分别描述了所属目录源文档相关的内核配置菜单。在执行内核配置make menuconfig时,从Kconfig中读出菜单,用户选择后保存到.config的内核配置文档中。在内核编译时,主Makefile调用这 个.config,就知道了用户的选择。这个内容说明了,Kconfig就是对应着内核的每级配置菜单。
假如要想添加新的驱动到内核的源码中,要修改Kconfig,这样就能够选择这个驱动,假如想使这个驱动被编译,则要修改Makefile。添加新 的驱动时需要修改的文档有两种(如果添加的只是文件,则只需修改当前层Kconfig和Makefile文件;如果添加的是目录,则需修改当前层和目录下 的共一对Kconfig和Makefile)Kconfig和Makefile。要想知道怎么修改这两种文档,就要知道两种文档的语法结构,Kconfig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Makefile 文件包含 5 部分:
Makefile 顶层的 Makefile
.config 内核配置文件
arch/$(ARCH)/Makefile 体系结构 Makefile
scripts/Makefile.* 适用于所有 kbuild Makefile 的通用规则等
kbuild Makefiles 大约有 500 个这样的文件
顶层 Makefile 读取内核配置操作产生的.config 文件,顶层 Makefile 构建两个主要的目标:vmlinux(内核映像)和 moles(所有模块文件)。它通过递归访问内核源码树下的子目录来构建这些目标。访问哪些子目录取决于内核配置。顶层 Makefile 包含一个体系结构 Makefile,由 arch/$(ARCH)/Makefile 指定。体系结构 Makefile 文件为顶层 Makefile 提供了特定体系结构的信息。每个子目录各有一个 kbuild文件和Makefile 文件来执行从上层传递下来的命令。kbuild和Makefile文件利用.config 文件中的信息来构造由 kbuild 构建内建或者模块对象使用的各种文件列表。scripts/Makefile.*包含所有的定义/规则,等等。这些信息用于使用 kbuild和 Makefile 文件来构建内核。Makefile的语法参见参考文献《【linux-2.6.31】kbuild》。

参考文献
【linux-2.6.31】内核编译指南.pdf
【linux-2.6.31】kbuild.pdf
Linker script in Linux.pdf
linux内核的配置机制及其编译过程
Linux内核编译过程详解
Linux Kconfig及Makefile学习

⑶ 如何把mongodb中的数据读到内存中

这种用法对于以下应用场合来讲,超实用:

置于慢速RDBMS系统之前的写操作密集型高速缓存

嵌入式系统

无需持久化数据的PCI兼容系统

需要轻量级数据库而且库中数据可以很容易清除掉的单元测试(unit testing)

如果这一切可以实现就真是太优雅了:我们就能够巧妙地在不涉及磁盘操作的情况下利用MongoDB的查询/检索功能。可能你也知道,在99%的情况下,磁盘IO(特别是随机IO)是系统的瓶颈,而且,如果你要写入数据的话,磁盘操作是无法避免的。

MongoDB有一个非常酷的设计决策,就是她可以使用内存影射文件(memory-mapped file)来处理对磁盘文件中数据的读写请求。这也就是说,MongoDB并不对RAM和磁盘这两者进行区别对待,只是将文件看作一个巨大的数组,然后按照字节为单位访问其中的数据,剩下的都交由操作系统(OS)去处理!就是这个设计决策,才使得MongoDB可以无需任何修改就能够运行于RAM之中。

实现方法

这一切都是通过使用一种叫做tmpfs的特殊类型文件系统实现的。在Linux中它看上去同常规的文件系统(FS)一样,只是它完全位于RAM中(除非其大小超过了RAM的大小,此时它还可以进行swap,这个非常有用!)。我的服务器中有32GB的RAM,下面让我们创建一个16GB的 tmpfs:

#mkdir/ramdata#mount-ttmpfs-osize=16000Mtmpfs/ramdata/#dfFilesystem1K-blocksUsedAvailableUse%Mountedon/dev/xvde15905712497392487179286%/none153449360153449360%/dev/shmtmpfs163840000163840000%/ramdata

接下来要用适当的设置启动MongoDB。为了减小浪费的RAM数量,应该把smallfiles和noprealloc设置为true。既然现在是基于RAM的,这么做完全不会降低性能。此时再使用journal就毫无意义了,所以应该把nojournal设置为true。

dbpath=/ramdatanojournal=truesmallFiles=truenoprealloc=true

MongoDB启动之后,你会发现她运行得非常好,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也正如期待的那样出现了:

#mongoMongoDBshellversion:2.3.2connectingto:test>db.test.insert({a:1})>db.test.find(){"_id":ObjectId("51802115eafa5d80b5d2c145"),"a":1}#ls-l/ramdata/total65684-rw-------.1rootroot16777216Apr3015:52local.0-rw-------.1rootroot16777216Apr3015:52local.ns-rwxr-xr-x.1rootroot5Apr3015:52mongod.lock-rw-------.1rootroot16777216Apr3015:52test.0-rw-------.1rootroot16777216Apr3015:52test.nsdrwxr-xr-x.2rootroot40Apr3015:52_tmp

现在让我们添加一些数据,证实一下其运行完全正常。我们先创建一个1KB的document,然后将它添加到MongoDB中4百万次:

>str="">aaa="aaaaaaaaaa"aaaaaaaaaa>for(vari=0;i<100;++i){str+=aaa;}>for(vari=0;i<4000000;++i){db.foo.insert({a:Math.random(),s:str});}>db.foo.stats(){"ns":"test.foo","count":4000000,"size":4544000160,"avgObjSize":1136.00004,"storageSize":5030768544,"numExtents":26,"nindexes":1,"lastExtentSize":536600560,"paddingFactor":1,"systemFlags":1,"userFlags":0,"totalIndexSize":129794000,"indexSizes":{"_id_":129794000},"ok":1}

可以看出,其中的document平均大小为1136字节,数据总共占用了5GB的空间。_id之上的索引大小为130MB。现在我们需要验证一件 非常重要的事情:RAM中的数据有没有重复,是不是在MongoDB和文件系统中各保存了一份?还记得MongoDB并不会在她自己的进程内缓存任何数据,她的数据只会缓存到文件系统的缓存之中。那我们来清除一下文件系统的缓存,然后看看RAM中还有有什么数据:

#echo3>/proc/sys/vm/drop_caches#:-/+buffers/cache:47436830215508Swap:000

可以看到,在已使用的6.3GB的RAM中,有5.8GB用于了文件系统的缓存(缓冲区,buffer)。为什么即使在清除所有缓存之后,系统中仍然还有5.8GB的文件系统缓存??其原因是,Linux非常聪明,她不会在tmpfs和缓存中保存重复的数据。太棒了!这就意味着,你在RAM只有一份数据。下面我们访问一下所有的document,并验证一下,RAM的使用情况不会发生变化:

果不其然! :)

复制(replication)呢?

既然服务器在重启时RAM中的数据都会丢失,所以你可能会想使用复制。采用标准的副本集(replica set)就能够获得自动故障转移(failover),还能够提高数据读取能力(read capacity)。如果有服务器重启了,它就可以从同一个副本集中另外一个服务器中读取数据从而重建自己的数据(重新同步,resync)。即使在大量数据和索引的情况下,这个过程也会足够快,因为索引操作都是在RAM中进行的 :)

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写操作会写入一个特殊的叫做oplog的collection,它位于local数据库之中。缺省情况下,它的大小是总数据量的5%。在我这种情况下,oplog会占有16GB的5%,也就是800MB的空间。在拿不准的情况下,比较安全的做法是,可以使用oplogSize这个选项为oplog选择一个固定的大小。如果备选服务器宕机时间超过了oplog的容量,它就必须要进行重新同步了。要把它的大小设置为1GB,可以这样:

oplogSize = 1000

分片(sharding)呢?

既然拥有了MongoDB所有的查询功能,那么用它来实现一个大型的服务要怎么弄?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分片来实现一个大型可扩展的内存数据库。配置服务器(保存着数据块分配情况)还还是用过采用基于磁盘的方案,因为这些服务器的活动数量不大,老从头重建集群可不好玩。

注意事项

RAM属稀缺资源,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想让整个数据集都能放到RAM中。尽管tmpfs具有借助于磁盘交换(swapping)的能力,但其性能下降将非常显着。为了充分利用RAM,你应该考虑:

使用usePowerOf2Sizes选项对存储bucket进行规范化

定期运行compact命令或者对节点进行重新同步(resync)

schema的设计要相当规范化(以避免出现大量比较大的document)

⑷ vivo y67手机内存不够,怎么把文件全转移到内存卡

进入文件管理--所有文件--长按需要移动的文件--剪切--进入SD卡--粘贴,即可将文件移至到SD卡中使用。

⑸ 如何把资源文件编译进exe中

把两个文件编译进exe程序中,只需要在resource页insert进来就可以了。
但是你在bug文件夹中双击exe文件,是找不到该资源的。要使用该资源你可以将资源释放到硬盘,然后用文件的方式加载释放目录的资源文件。也可以将资源通过资源编号加载到内存,读取内存数据。

⑹ C++中怎样把十六进制数据赋到字符串的内存

16进制数据仅是整数的一种表现形式,把十六进制数据赋到字符串的内存,就是把一个整数写到内存地址中,可采用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memcpy()函数。

相关头文件:

#include <string.h>

函数原型:

void * memcpy( void *dest, void * src, size_t len );

dest:目标地址

src:数据源所在地址

len:拷贝的数据长度

功能:从数据源所在地址src开始,拷贝len个字节到dest地址中。

参考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voidmain()
{
intn=0x12345678;
charstr[10];
memcpy(str,&n,sizeof(int));
for(inti=0;i<sizeof(int);i++)//输出显示n在内存中的存储情况,因机器不同,显示有可能不同(大小端机)
printf("%x ",str[i]&0xff);
}

运行结果:

小端机:

78

56

34

12

大端机:

12

34

56

78

⑺ Matlab能导出onnx格式吗

Matlab能导出onnx格式。

首先打开电脑上的“matlab”软件,此处以下图中的代码为例,绘制出一个三维图像。meshgrid函数用于生成网格点。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例子来制作动画。

在matlab工作输入:% 11是你保存时的文件名,需要加单引号,否则打不开。特别注意最好将这个文件复制到matlab工作文件夹。

如果你不知道是哪个文件夹,可以看看matlab左边的窗口,或者按下组合键Ctrl+O,或者打开菜单栏上面的Home->open。

优势特点:

(1) 高效的数值计算及符号计算功能,能使用户从繁杂的数学运算分析中解脱出来。

(2) 具有完备的图形处理功能,实现计算结果和编程的可视化。

(3) 友好的用户界面及接近数学表达式的自然化语言,使学者易于学习和掌握。

(4) 功能丰富的应用工具箱(如信号处理工具箱、通信工具箱等) ,为用户提供了大量方便实用的处理工具。

⑻ 华为手机的音乐如何转到内存卡里

部分第三方应用下载视频、音乐、文件无法保存到外部存储卡。
解决方案:
您可以按照以下方式修改下载路径到外部存储卡:
您可以将默认存储位置设置为外部存储卡,设置路径如下:
EMUI 5.X及以下:进入设置搜索进入内存和存储;
EMUI 8.X 及以上& Magic UI 2.X及以上:进入设置搜索进入 存储;点击默认存储位置,修改默认存储位置到外部存储卡。
您可以进入三方应用的设置修改下载路径到外部存储卡。比如修改UC浏览器的下载路径:我的>右上角设置>下载设置>默认下载目录,修改默认下载路径到外部存储卡。
如果以上设置后仍然无法保存到外部存储卡,可能是部分第三方应用未按Android平台规则存放文件,目前只支持下载文件到内部存储空间。

阅读全文

与如何把onnx文件编译进内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卡尔曼滤波算法书籍 浏览:769
安卓手机怎么用爱思助手传文件进苹果手机上 浏览:844
安卓怎么下载60秒生存 浏览:803
外向式文件夹 浏览:240
dospdf 浏览:431
怎么修改腾讯云服务器ip 浏览:392
pdftoeps 浏览:496
为什么鸿蒙那么像安卓 浏览:736
安卓手机怎么拍自媒体视频 浏览:186
单片机各个中断的初始化 浏览:724
python怎么集合元素 浏览:481
python逐条解读 浏览:833
基于单片机的湿度控制 浏览:499
ios如何使用安卓的帐号 浏览:883
程序员公园采访 浏览:812
程序员实战教程要多长时间 浏览:979
企业数据加密技巧 浏览:135
租云服务器开发 浏览:814
程序员告白妈妈不同意 浏览:337
攻城掠地怎么查看服务器 浏览: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