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脑中木马,删除不了
建议先备份重要文件,如果不行重装系统试试,可能是安装软件或者是下载文件带入的病毒。
⑵ 怎样设置思科交换设备生成树的根
可以通过调优先级来设置跟,优先级默认是32768,可以调一个比他小的。比如让他成为vlan1的根:spanning-tree vlan 1 priority 4096。还有三层开启路由的话,只要你在接口下打no switchport 都可以变成三层接口.
⑶ 开关稳压电源是什么
开关稳压电源(以下简称开关电源)问世后,在很多领域逐步取代了线性稳压电源和晶闸管相控电源。早期出现的是串联型开关电源,其主电路拓扑与线性电源相仿,但功率晶体管工作于开关状态。随着脉宽调制(PWM)技术的发展,PWM开关电源问世,它的特点是用20kHz的载波进行脉冲宽度调制,电源的效率可达65%~70%,而线性电源的效率只有30%~40%。因此,用工作频率为20 kHz的PWM开关电源替代线性电源,可大幅度节约能源,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电源技术发展史上被誉为20kHz革命。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ultra-large-scale-integrated-ULSI)芯片尺寸的不断减小,电源的尺寸与微处理器相比要大得多;而航天、潜艇、军用开关电源以及用电池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提计算机、移动电话等)更需要小型化、轻量化的电源。因此,对开关电源提出了小型轻量要求,包括磁性元件和电容的体积重量也要小。此外,还要求开关电源效率要更高,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等。这一切高新要求便促进了开关电源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1 开关电源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40多年来,开关电源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功率半导体器件从双极型器件(BPT、SCR、GT0)发展为MOS型器件(功率MOS-FET、IGBT、IGCT等),使电力电子系统有可能实现高频化,并大幅度降低导通损耗,电路也更为简单。
第二个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频化和软开关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功率变换器性能更好、重量更轻、尺寸更小。高频化和软开关技术是过去20年国际电力电子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集成电力电子系统和集成电力电子模块(IPEM)技术开始发展,它是当今国际电力电子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之一。
2 开关电源技术的亮点
2.1 功率半导体器件性能
1998年,Infineon公司推出冷MOS管,它采用“超级结”(Super-Junction)结构,故又称超结功率MOSFET。工作电压600~800V,通态电阻几乎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仍保持开关速度快的特点,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高频功率半导体器件。
IGBT刚出现时,电压、电流额定值只有600V、25A。很长一段时间内,耐压水平限于1200~1700V,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究和改进,现在IGBT的电压、电流额定值已分别达到3300V/1200A和4500V/1800A,高压IGBT单片耐压已达到6500V,一般IGBT的工作频率上限为20~40kHz,基于穿通(PT)型结构应用新技术制造的IGBT,可工作于150kHz(硬开关)和300kHz(软开关)。
IGBT的技术进展实际上是通态压降,快速开关和高耐压能力三者的折中。随着工艺和结构形式的不同,IGBT在20年的发展进程中,有以下几种类型:穿通(PT)型、非穿通(NPT)型、软穿通(SPT)型、沟漕型和电场截止(FS)型。
碳化硅(SiC)是功率半导体器件晶片的理想材料,其优点是禁带宽、工作温度高(可达600℃)、热稳定性好、通态电阻小、导热性能好、漏电流极小、PN结耐压高等,有利于制造出耐高温的高频大功率半导体器件。
可以预见,碳化硅将是21世纪最可能成功应用的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材料。
2.2 开关电源功率密度
提高开关电源的功率密度,使之小型化、轻量化,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这对便携式电子设备(如移动电话,数字相机等)尤为重要。使开关电源小型化的具体办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高频化。为了实现电源高功率密度,必须提高PWM变换器的工作频率、从而减小电路中储能元件的体积重量。
二是应用压电变压器。应用压电变压器可使高频功率变换器实现轻、小、薄和高功率密度。压电变压器利用压电陶瓷材料特有的“电压-振动”变换和“振动-电压”变换的性质传送能量,其等效电路如同一个串并联谐振电路,是功率变换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三是采用新型电容器。为了减小电力电子设备的体积和重量,须设法改进电容器的性能,提高能量密度,并研究开发适合于电力电子及电源系统用的新型电容器,要求电容量大、等效串联电阻(ESR)小、体积小等。
2.3 高频磁性元件
电源系统中应用大量磁元件,高频磁元件的材料、结构和性能都不同于工频磁元件,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对高频磁元件所用的磁性材料,要求其损耗小、散热性能好、磁性能优越。适用于兆赫级频率的磁性材料为人们所关注,纳米结晶软磁材料也已开发应用。
2.4 软开关技术
高频化以后,为了提高开关电源的效率,必须开发和应用软开关技术。它是过去几十年国际电源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PWM开关电源按硬开关模式工作(开/关过程中电压下降/上升和电流上升/下降波形有交叠),因而开关损耗大。高频化虽可以缩小体积重量,但开关损耗却更大了。为此,必须研究开关电压/电流波形不交叠的技术,即所谓零电压开关(ZVS)/零电流开关(ZCS)技术,或称软开关技术,小功率软开关电源效率可提高到800%~85%。上世纪70年代谐振开关电源奠定了软开关技术的基础。随后新的软开关技术不断涌现,如准谐振(上世纪80年代中)全桥移相ZVS-PWM,恒频ZVS-PWM/ZCS-PWM(上世纪80年代末)ZVS-PWM有源嵌位;ZVT-PWM/ZCT-PWM(上世纪90年代初)全桥移相ZV-ZCS-PWM(上世纪90年代中)等。我国已将最新软开关技术应用于6kW通信电源中,效率达93%。
2.5 同步整流技术
对于低电压、大电流输出的软开关变换器,进一步提高其效率的措施是设法降低开关的通态损耗。例如同步整流(SR)技术,即以功率MOS管反接作为整流用开关二极管,代替萧特基二极管(SBD),可降低管压降,从而提高电路效率。
2.6 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
由于AC/DC变换电路的输入端有整流器件和滤波电容,在正弦电压输入时,单相整流电源供电的电子设备,电网侧(交流输入端)功率因数仅为0.6-0.65。采用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网侧功率因数可提高到0.95~0.99,输入电流THD<10%。既治理了对电网的谐波污染,又提高了电源的整体效率。这一技术称为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单相APFC国内外开发较早,技术已较成熟;三相APFC的拓扑类型和控制策略虽然已经有很多种,但还有待继续研究发展。
一般高功率因数AC/DC开关电源,由两级拓扑组成,对于小功率AC/DC开关电源来说,采用两级拓扑结构总体效率低、成本高。如果对输入端功率因数要求不特别高时,将PFC变换器和后级DC/DC变换器组合成一个拓扑,构成单级高功率因数AC/DC开关电源,只用一个主开关管,可使功率因数校正到0.8以上,并使输出直流电压可调,这种拓扑结构称为单管单级PFC变换器。
2.7 全数字化控制
电源的控制已经由模拟控制,模数混合控制,进入到全数字控制阶段。全数字控制是发展趋势,已经在许多功率变换设备中得到应用。
全数字控制的优点是数字信号与混合模数信号相比可以标定更小的量,芯片价格也更低廉;对电流检测误差可以进行精确的数字校正,电压检测也更精确;可以实现快速,灵活的控制设计。
近两年来,高性能全数字控制芯片已经开发,费用也已降到比较合理的水平,欧美已有多家公司开发并制造出开关变换器的数字控制芯片及软件。
2.8 电磁兼容性
高频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EMC)问题有其特殊性。功率半导体器件在开关过程中所产生的di/dt和dv/dt,将引起强大的传导电磁干扰和谐波干扰,以及强电磁场(通常是近场)辐射。不但严重污染周围电磁环境,对附近的电气设备造成电磁干扰,还可能危及附近操作人员的安全。同时,电力电子电路(如开关变换器)内部的控制电路也必须能承受开关动作产生的EMI及应用现场电磁噪声的干扰。上述特殊性,再加上EMI测量上的具体困难,在电力电子的电磁兼容领域里,存在着许多交叉学科的前沿课题有待人们研究。国内外许多大学均开展了电力电子电路的电磁干扰和电磁兼容性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
2.9 设计和测试技术
建模、仿真和CAD是一种新的设计研究工具。为了仿真电源系统,首先要建立仿真模型,包括电力电子器件、变换器电路、数字和模拟控制电路以及磁元件和磁场分布模型等,还要考虑开关管的热模型、可靠性模型和EMC模型。各种模型差别很大,建模的发展方向是数字一模拟混合建模、混合层次建模以及将各种模型组成一个统一的多层次模型等。
电源系统的CAD,包括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设计、器件选择、参数最优化、磁设计、热设计、EMI设计和印制电路板设计、可靠性预估、计算机辅助综合和优化设计等。用基于仿真的专家系统进行电源系统的CAD,可使所设计的系统性能最优,减少设计制造费用,并能做可制造性分析,是21世纪仿真和CAD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此外,电源系统的热测试、EMI测试、可靠性测试等技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也是应大力发展的。
2.10 系统集成技术
电源设备的制造特点是非标准件多、劳动强度大、设计周期长、成本高、可靠性低等,而用户要求制造厂生产的电源产品更加实用、可靠性更高、更轻小、成本更低。这些情况使电源制造厂家承受巨大压力,迫切需要开展集成电源模块的研究开发,使电源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可制造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等目标得以实现。
实际上,在电源集成技术的发展进程中,已经经历了电力半导体器件模块化,功率与控制电路的集成化,集成无源元件(包括磁集成技术)等发展阶段。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是将小功率电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可以使电源产品更为紧凑,体积更小,也减小了引线长度,从而减小了寄生参数。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体化,所有元器件连同控制保护集成在一个模块中。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大规模分布电源系统的发展,一体化的设计观念被推广到更大容量、更高电压的电源系统集成,提高了集成度,出现了集成电力电子模块(IPEM)。IPEM将功率器件与电路、控制以及检测、执行等单元集成封装,得到标准的,可制造的模块,既可用于标准设计,也可用于专用、特殊设计。优点是可快速高效为用户提供产品,显着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
⑷ 有没有做算法的人最短路径树SPT有哪些算法
IP 组播技术实现了 IP 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因为组播能够有效地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所以在实时数据传送、多媒体会议、数据拷贝、游戏和仿真等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组播的基本概念和目前通用的组播协议,以及组播组网的基本方案;并针对组播业务需求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电信级的可运营、可管理的“受控组播”解决方案,包括信源管理、用户管理和组播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组播 运营管理 受控组播 IGMP DVMRP PIM-SM PIM-DM MBGP MSDP
1 组播概述
1.1组播技术的产生原因
传统的IP通信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一台源 IP 主机和一台目的 IP 主机之间进行,即单播(unicast);第二种是在一台源 IP 主机和网络中所有其它的 IP 主机之间进行,即广播(broadcast)。如果要将信息发送给网络中的多个主机而非所有主机,则要么采用广播方式,要么由源主机分别向网络中的多台目标主机以单播方式发送 IP 包。采用广播方式实现时,不仅会将信息发送给不需要的主机而浪费带宽,也可能由于路由回环引起严重的广播风暴;采用单播方式实现时,由于 IP 包的重复发送会白白浪费掉大量带宽,也增加了服务器的负载。所以,传统的单播和广播通信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
IP 组播是指在 IP 网络中将数据包以尽力传送(best-effort)的形式发送到网络中的某个确定节点子集,这个子集称为组播组(multicast group)。IP 组播的基本思想是,源主机只发送一份数据,这份数据中的目的地址为组播组地址;组播组中的所有接收者都可接收到同样的数据拷贝,并且只有组播组内的主机(目标主机)可以接收该数据,网络中其它主机不能收到。组播组用 D 类 IP 地址(224.0.0.0 ~ 239.255.255.255)来标识。
1.2组播技术的市场前景
IP 组播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单点发送多点接收的问题,实现了 IP 网络中点到多点的高效数据传送,能够大量节约网络带宽、降低网络负载。作为一种与单播和广播并列的通信方式,组播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网络的组播特性方便地提供一些新的增值业务,包括在线直播、网络电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电台、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领域。
组播从 1988 年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许多国际组织对组播的技术研究和业务开展进行了大量的工作。随着互联网建设的迅猛发展和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组播也必将走向成熟。尽管目前端到端的全球组播业务还未大规模开展起来,但是具备组播能力的网络数目在增加。一些主要的 ISP 已运行域间组播路由协议进行组播路由的交换,形成组播对等体。在 IP 网络中多媒体业务日渐增多的情况下,组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组播业务也将逐渐得到推广和普及。
2 组播技术的基本原理
组播技术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从地址分配、组成员管理,到组播报文转发、路由建立、可靠性等诸多方面。下面首先介绍组播协议体系的整体结构,之后从组播地址、组播成员管理、组播报文转发、域内组播路由和域间组播路由等几个方面介绍有代表性的协议和机制。
2.1组播协议体系结构
根据协议的作用范围,组播协议分为主机-路由器之间的协议,即组播成员管理协议,以及路由器-路由器之间协议,主要是各种路由协议。组成员关系协议包括 IGMP(互连网组管理协议);组播路由协议又分为域内组播路由协议及域间组播路由协议两类。域内组播路由协议包括 PIM-SM、PIM-DM、DVMRP 等协议,域间组播路由协议包括 MBGP、MSDP 等协议。同时为了有效抑制组播数据在二层网络中的扩散,引入了 IGMP Snooping 等二层组播协议。
通过 IGMP 和二层组播协议,在路由器和交换机中建立起直联网段内的组成员关系信息,具体地说,就是哪个接口下有哪个组播组的成员。域内组播路由协议根据 IGMP 维护的这些组播组成员关系信息,运用一定的组播路由算法构造组播分发树,在路由器中建立组播路由状态,路由器根据这些状态进行组播数据包转发。域间组播路由协议根据网络中配置的域间组播路由策略,在各自治系统(AS,Autonomous System)间发布具有组播能力的路由信息以及组播源信息,使组播数据能在域间进行转发。
2.2组播地址机制
2.2.1组播IP地址
IP组播地址用于标识一个 IP 组播组。IANA 把 D 类地址空间分配给组播使用,范围从 224.0.0.0 到 239.255.255.255。如下图所示(二进制表示),IP 组播地址前四位均为“1110”。
2.2.2组播地址的划分
整个 IP 组播地址的空间划分如下图所示。
其中:
224.0.0.0 到 224.0.0.255 地址范围被 IANA 预留,地址 224.0.0.0 保留不做分配,其它地址供路由协议及拓扑查找和维护协议使用。该范围内的地址属于局部范畴,不论生存时间字段(TTL)值是多少,都不会被路由器转发;
224.0.1.0 到 238.255.255.255 地址范围作为用户组播地址,在全网范围内有效。其中233/8 为 GLOP 地址。GLOP 是一种自治系统之间的组播地址分配机制,将 AS 号直接填入组播地址的中间两个字节中,每个自治系统都可以得到 255 个组播地址;
239.0.0.0 到 239.255.255.255 地址范围为本地管理组播地址(***istratively scoped addresses),仅在特定的本地范围内有效。
当 IP 层收到组播数据报文时,根据组播目的地址查找组播转发表,对报文进行转发。
2.2.3IP 组播地址到 MAC 地址的映射
IANA 将 MAC 地址范围 01:00:5E:00:00:00 ~ 01:00:5E:7F:FF:FF 分配给组播使用,这就要求将28位的 IP 组播地址空间映射到 23 位的 MAC 地址空间中,具体的映射方法是将组播地址中的低 23 位放入 MAC 地址的低 23 位,如下图所示。
由于 IP 组播地址的后 28 位中只有 23 位被映射到 MAC 地址,这样会有 32 个 IP 组播地址映射到同一 MAC 地址上。
2.3组播成员管理
2.3.1IGMP (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
IGMP 协议运行于主机和与主机直接相连的组播路由器之间,IGMP 实现的功能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 IGMP 协议,主机通知本地路由器希望加入并接收某个特定组播组的信息;另一方面,路由器通过 IGMP 协议周期性地查询局域网内某个已知组的成员是否处于活动状态(即该网段是否仍有属于某个组播组的成员),实现所连网络组成员关系的收集与维护。通过 IGMP,在路由器中记录的信息是某个组播组是否在本地有组成员,而不是组播组与主机之间的对应关系。
到目前为止,IGMP 有三个版本。IGMPv1(RFC1112)中定义了基本的组成员查询和报告过程;目前通用的是 IGMPv2,由 RFC2236 定义,在 IGMPv1 的基础上添加了组成员快速离开的机制;IGMPv3 中增加的主要功能是成员可以指定接收或指定不接收某些组播源的报文。以下着重介绍 IGMPv2 协议的原理。
IGMPv2 的原理如下图所示:
当同一个网段内有多个组播路由器时,IGMPv2 通过查询器选举机制从中选举出唯一的查询器。查询器周期性地发送通用组查询消息进行成员关系查询;主机发送报告消息来响应查询。主机发送报告消息的时间有随机性,当检测到同一网段内有其它成员发送同样的消息时,则抑制自己的响应报文。如果有新的主机要加入组播组,不必等待查询器的查询消息,而是主动发送报告消息。当要离开组播组时,主机发送离开组消息;收到离开组消息后,查询器发送特定组查询消息来确定是否所有组成员都已离开。对于作为组成员的路由器而言,其行为和普通的主机一样,响应其它路由器的查询。
通过上述机制,在组播路由器里建立起一张表,其中记录了路由器的各个接口所对应的子网上都有哪些组的成员。当路由器接收到某个组 G 的数据报文后,只向那些有 G 的成员的接口上转发数据报文。至于数据报文在路由器之间如何转发则由路由协议决定,不是 IGMP 协议的功能。
2.3.2二层环境中组成员管理的实现
IGMP 组播成员管理机制是针对第三层设计的,在第三层,路由器可以对组播报文的转发进行控制,只要进行适当的接口配置和对 TTL 值的检测就可以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组播报文要不可避免地经过一些二层交换设备,尤其是在局域网环境里。如果不对二层设备进行相应的配置,则组播报文就会转发给二层交换设备的所有接口,这显然会浪费大量的系统资源。IGMP 监听(IGMP Snooping)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IGMP 监听的工作原理如下:
主机发出 IGMP 成员报告消息,这个消息是给路由器的;在 IGMP 成员报告经过交换机时,交换机对这个消息进行监听并记录下来,形成组成员和接口的对应关系;
交换机在收到组播数据报文时,根据组成员和接口的对应关系,仅向具有组成员的接口转发组播报文。
IGMP 监听可以解决二层环境中的组播报文泛滥问题,但要求交换机具有提取第三层信息的功能;其次,要求交换机对所有的组播报文进行监听和解读,这会产生很多的无效工作;此外,组播报文监听和解读工作也会占用大量的 CPU 处理时间。
2.4组播报文转发
与单播报文的转发相比,组播报文的转发相对复杂。一方面,组播路由类型与单播路由不同,是点到多点的一棵路由树;另一方面组播报文转发的处理过程也有所不同。
2.4.1组播路由的分类
组播路由可以分为两大类:信源树(Source Tree)和共享树(Shared Tree)。信源树是指以组播源作为树根,将组播源到每一个接收者的最短路径结合起来构成的转发树。由于信源树使用的是从组播源到接收者的最短路径,因此也称为最短路径树(shor*** path tree,SPT)。对于某个组,网络要为任何一个向该组发送报文的组播源建立一棵树。 共享树以某个路由器作为路由树的树根,该路由器称为汇集点(Rendezvous Point,RP),将 RP 到所有接收者的最短路结合起来构成转发树。使用共享树时,对应某个组,网络中只有一棵树。所有的组播源和接收者都使用这棵树来收发报文,组播源先向树根发送数据报文,之后报文又向下转发到达所有的接收者。
信源树的优点是能构造组播源和接收者之间的最短路径,使端到端的延迟达到最小;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在路由器中必须为每个组播源保存路由信息,这样会占用大量的系统资源,路由表的规模也比较大。共享树的最大优点是路由器中保留的状态数可以很少,缺点是组播源发出的报文要先经过 RP,再到达接收者,经由的路径通常并非最短,而且对 RP 的可靠性和处理能力要求很高。
2.4.2组播报文转发过程
单播报文的转发过程中,路由器并不关心组播源地址,只关心报文中的目的地址,通过目的地址决定向哪个接口转发。在组播中,报文是发送给一组接收者的,这些接收者用一个逻辑地址标识。路由器在接收到报文后,必须根据源和目的地址确定出上游(指向组播源)和下游方向,把报文沿着远离组播源的方向进行转发。这个过程称作 RPF(Reverse Path Forwarding,逆向路径转发)。
RPF 执行过程中会用到原有的单播路由表以确定上游和下游的邻接结点。只有当报文是从上游邻接结点对应的接口(称作 RPF 接口)到达时,才向下游转发。RPF 的作用除了可以正确地按照组播路由的配置转发报文外,还能避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环路,环路避免在组播路由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RPF 的主体是 RPF 检查,路由器收到组播报文后,先对报文进行 RPF 检查,只有检查通过才转发,否则丢弃。RPF 检查过程如下:
1)路由器在单播路由表中查找组播源或 RP 对应的 RPF 接口(当使用信源树时,查找组播源对应的 RPF 接口,使用共享树时查找 RP 对应的 RPF 接口),某个地址对应的 RPF 接口是指从路由器向该地址发送报文时的出接口;
2)如果组播报文是从 RPF 接口接收下来的,则 RPF 检查通过,报文向下游接口转发;
3)否则,丢弃该报文。
2.5域内组播路由协议
与单播路由一样,组播路由也分为域内和域间两大类。域内组播路由目前已经讨论的相当成熟,在众多的域内路由协议中,DVMRP(距离矢量组播路由协议)、PIM-DM(密集模式协议无关组播)和PIM-SM(稀疏模式协议无关组播)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协议。
2.5.1DVMRP(Distance Vector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
DVMRP 是第一个在 MBONE 上得到普遍使用的组播路由协议,它在 RIP 协议的基础上扩充了支持组播的功能。DVMRP 协议首先通过发送探测消息来进行邻居发现,之后通过路由交换来进行单播寻径和确定上下游依赖关系。
DVMRP 采用逆向路径组播(RPM)算法进行组播转发。当组播源第一次发送组播报文时,使用截断逆向路径组播(truncated RPM)算法沿着源的组播分发树向下转发组播报文。当叶子路由器不再需要组播数据包时,它朝着组播源发送剪枝消息,对组播分发树进行剪枝,借此除不必要的通信量。上游路由器收到剪枝消息后将收到此消息的接口置为剪枝状态,停止转发数据。剪枝状态关联着超时定时器,当定时器超时时,剪枝状态又重新变为转发状态,组播数据再次沿着这些分支流下。另外,当剪枝区域内出现了组播组成员时,为了减少反应时间,下游不必等待上游剪枝状态超时,而是主动向上游发送嫁接报文,以使剪枝状态变为转发状态。可见,DVMRP 是由数据触发驱动,建立组播路由表,而路由树的建立过程可以概括为“扩散与剪枝”(Broadcast and Prune)。转发特点可以概括为“被动接受,主动退出”。
另外,在多路访问网络中,当有两个或多个的组播路由器时,网络上可能会重复转发包。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在多路访问网络上,DVMRP 为每个源选择了一个唯一的转发器。
2.5.2PIM-D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Dense Mode)
在 PIM-DM 域中,运行 PIM-DM 协议的路由器周期性的发送 Hello 消息,发现邻接的 PIM 路由器,进行叶子网络、叶子路由器的判断,并且负责在多路访问网络中选举指定路由器(DR)。
PIM-DM 协议使用下面的假设:当组播源开始发送组播数据时,域内所有的网络节点都需要接收数据,因此采用“扩散-剪枝”的方式进行组播数据包的转发。组播源开始发送数据时,沿途路由器向除组播源对应的 RPF 接口之外的所有接口转发组播数据包。这样,PIM-DM 域中所有网络节点都会收到这些组播数据包。为了完成组播转发,沿途的路由器需要为组 G 和源 S 创建相应的组播路由项 (S, G)。 (S, G) 路由项包括组播源地址、组播组地址、入接口、出接口列表、定时器和标志等。
如果网络中某区域没有组播组成员,该区域内的路由器会发送剪枝消息,将通往该区域的转发接口剪枝,并且建立剪枝状态。剪枝状态对应着超时定时器。当定时器超时时,剪枝状态又重新变为转发状态,组播数据得以再次沿着这些分支流下。另外,剪枝状态包含组播源和组播组的信息。当剪枝区域内出现了组播组成员时,为了减少反应时间,协议不必等待上游剪枝状态超时,而是主动向上游发送嫁接报文,以使剪枝状态变为转发状态。
2.5.3PIM-S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 Sparse Mode)
在 PIM-SM 域中,运行 PIM-SM 协议的路由器周期性的发送 Hello 消息,用以发现邻接的 PIM 路由器,并且负责在多路访问网络中进行 DR 的选举。这里,DR 负责为与其直连的组成员向组播树根节点的方向发送“加入/剪枝”消息,或是将直连组播源的数据发向组播分发树。
PIM-SM 通过建立组播分发树来进行组播数据包的转发。组播分发树分为两种:以组 G 的 RP 为根的共享树和以组播源为根的最短路径树。PIM-SM 通过显式的加入/剪枝机制来完成组播分发树的建立与维护。
PIM-SM 中还涉及到 RP 的选择机制。在 PIM-SM 域内配置了一个或多个候选自举路由器(Candidate-BSR)。使用一定的规则从中选出自举路由器 (BSR) 。PIM-SM 域中还配置有候选 RP 路由器(Candidate-RP),这些候选 RP 将包含了它们地址及可以服务的组播组等信息的报文单播发送给自举路由器,再由 BSR 定期生成包括一系列候选 RP 以及相应的组地址的“自举”消息。“自举”消息在整个域中逐跳发送。路由器接收并保存这些“自举”消息。若 DR 从直连主机收到了 IGMP 加入报文后,如果它没有这个组的路由项,将使用 hash 算法将组地址映射到一个候选 RP。然后朝 RP 方向逐跳组播“加入/剪枝”消息。若 DR 从直连主机收到组播数据包,如果它没有这个组的路由项,也将使用 hash 算法将组地址映射到一个候选 RP,然后将组播数据封装在注册消息中单播发送到 RP。
在多路访问网络中,PIM-SM 还引入了以下机制:使用断言机制选举唯一的转发者,以防向同一网段重复转发组播数据包;使用加入/剪枝抑制机制减少冗余的加入/剪枝消息;使用剪枝否决机制否决不应有的剪枝行为。
2.6域间组播路由协议
域间组播目前仍然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目前比较成型的解决方案是下面三个协议的组合:
MBGP(组播边界网关协议),用于在自治域之间交换组播路由信息;MSDP(组播信源发现协议),用于在 ISP 之间交换组播信源信息;PIM-SM,用作域内的组播路由协议。
PIM-SM 前文已经介绍,这里重点介绍 MBGP 和 MSDP,以及 PIM-SM / MBGP / MSDP 组合方案的工作过程。
2.6.1MBGP(MultiProtocol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域间路由的首要问题是路由信息(或者说可达信息)如何在自治系统之间传递,由于不同的 AS 可能属于不同的运营商,因此除了距离信息外,域间路由信息必须包含运营商的策略,这是与域内路由信息的不同之处。
目前使用最多的域间单播路由协议是 BGP-4。为了实现域间组播路由信息的传递,必须对 BGP 进行改动,因为组播的网络拓扑和单播拓扑有可能不同。这里既有物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策略方面的原因。网络中的一些路由器可能只支持单播不支持组播,也可能按照策略配置不转发组播报文。为了构造域间组播路由树,除了要知道单播路由信息外,还要知道网络中哪些部分是支持组播的,即组播的网络拓扑情况。简而言之,域间的组播路由信息交换协议应该满足下面的要求:
能对单播和组播拓扑进行区分;
有一套稳定的对等和策略控制方法。
BGP-4 已经满足后一个条件,而且已经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稳定的单播域间路由协议,因此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对 BGP-4 协议进行增强和扩展,而不是构建一套全新的协议。在 RFC2858 中规定了对 BGP 进行多协议扩展的方法,扩展后的 BGP 协议(MBGP,也写作 BGP-4+)不仅能携带 IPv4 单播路由信息,也能携带其它网络层协议(如组播、IPv6 等)的路由信息,携带组播路由信息只是其中一个扩展功能。
有了 MBGP 之后,单播和组播路由信息可以通过同一个进程交换,但是存放在不同的路由表里。由于 MBGP 是 BGP-4 协议的一个增强版,因此 BGP-4 所支持的常见的策略和配置方法都可以用到组播里。
2.6.2MSDP(Multicast Source Discovery Protocol)
对于 ISP 来说,不希望依靠竞争对手的 RP 转发组播流量,但同时又要求无论信源的 RP 在哪里,都能从信源获取信息发给自己内部的成员。MSDP 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在 MSDP 里使用的是域间信源树而不是公共树,而且要求域内组播路由协议必须是 PIM-SM。
在 MSDP 中,某个域内的 RP 使用 TCP 连接与其它域内的 RP 建立 MSDP 对等关系,用这些对等关系交换信源信息。如果本地的接收者要接收其它域的信源发出的报文,则使用与 PIM-SM 中同样的方法构造信源树。
PIM-SM / MBGP / MSDP 组合方案实际上是 PIM-SM 协议在域间环境下的扩展。如果把整个 PIM-SM / MBGP / MSDP 组合方案机制看作 PIM-SM,则所有域的 RP 的集合就是 PIM-SM 协议中的“RP”,而 PIM-SM / MBGP / MSDP 无非是增加了两个过程:
1、信源信息在 RP 集合中的泛滥,以实现信源和成员在“RP”点的会合;
2、域间组播路由信息的传递,目的是保证组播报文在域间的顺利转发。在上述过程中,AS3 中的 RP 和收端向 AS2 中的远端建立逆向路径的过程中都需要用到 MBGP 传递的组播拓扑信息。
⑸ 数字电视的视频压缩技术
论文题目是: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视频压缩技术
帮写内容:(1)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2) 选题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包括基本思路、框架、主要研究方式、方法
等)
一共是三点,请大家教一下我这三点该怎么写?!
注明:论文我已经写好了:下面是论文提纲(含论文选题、论文主体框架)
论文选题: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视频压缩技术
第一章:绪论
一、数字电视的发展及视频压缩的必要性;
二、视频图象数字压缩的客观依据;
三、数字电视与接收机(机顶盒);
四、电视信号模数转换标准;
第二章:数字电视机顶盒技术
一、什么是数字电视机顶盒;
二、数字电视机顶盒的基本原理;
三、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结构;
四、数字电视机顶盒的主要技术;
第三章: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一 空间或时间性编码;
二. 加权;
三. 遍历(Scannng);
四. 熵编码;
五. 空间性编码器;
六. 时间性编码;
七. 运动补偿;
八. 双向编码;
九. I、P 和B 画面;
十. MPEG 压缩器;
十一. 预处理;
十二. 类和级;
十三. 小波;
第四章:视频图象压缩标准
一、H.261标准;
二、JPEG标准;
三、MPEG-1压缩编码标准;
四、MPEG-2压缩编码标准;
五、MPEG-4压缩编码标准;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问题补充:题目是学校帮我选择的! 大家可以帮忙把这三点写一下吗?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写! 或者大家帮我写前两点也好了~ 谢谢帮我忙的所有朋友! 拜托各位了!我开题16号就要交了
看看这个能不能帮您!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起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履”。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学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着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⑹ SPT法被用来测什么
2008年03月实验流体力学Journal of Experim ents in Fluid M echanics
Vo1.22.No.1
M81".,2008
文章 编号:1672—9897(2008)01—0084—05
SPT方 法在 纳米 粒 子布 朗运 动观测中的应 用
王绪伟,李战华
(中国科 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 国家 重点 实验室 ,北京 100080)
摘要 :纳米粒 子布 朗运 动特性对 Micro-/Nano-PIV的使用 和与粒子相关的物理现象 的研 究有重要 意义.观测 了200nm荧光粒子 的布朗运 动 ,利用单粒子追踪 (SPT)算法 和 自编程序处理 图像 ,获得 粒子的均方位移 ,计算 了实验 扩散系数 D. 为209*10I1.m2/s.与Stokes—Einstein公 式估计 的理论扩散 系数 Dt1l相比,二 者量 阶一致 ,但实验扩散 系数的数值偏小 约5%.对相关 的实验误差进行 了分析 .
关键词 :布朗运动 ;单粒 子追踪法 ;纳米粒子 ;扩散 系数
中 图分 类号:TP39 1;0353.5 文献标识码:A
⑺ 求助大家!有人会用(ADOBE PREMIERE)的朋友吗我有问题
首先回答你的中文字幕问题,参考:http://..com/question/3721547.html
要用winxp中文版。
一、让字幕正常显示
1. 关闭Premiere
2. 打开“C:\Program Files\Common Files\Adobe\TypeSpt”目录,可以看到"AdobeFnt07.lst"这个文件(也可能是"AdobeFnt05.lst"文件,我的电脑上就是AdobeFnt05.lst),右键点它,选择打开方式为“写字板”。
3. 用写字板打开后,选择编辑->查找->输入“宋体”两个字->点击“查找下一个”->这时可以找到宋体对应的字段,也就是“FamilyNameNative:宋体”
4.在“FamilyNameNative:宋体”的上方 [大约6行] 有一行字段为“FamilyName:SimSun”,把“SimSun”改为宋体(记得修改完要保存),则宋体就可以在Premiere Pro中显示了。
5. 其它中文字体(如“新宋体”等)也需要按以上方法对应的改一下才能在Premiere Pro中正确显示。(记得修改完要保存)
二、让字体在选择时可以预览中文
1. 选择Premiere PRO中的“编辑”->“参数选择”->“字幕”->“弹出对话框”
2. 在“字体浏览”中有六个字母,把后4个字母改成“中文”两个字。
这样,在选择字体时就可以显示中文字体效果的预览了!
第二,视频倒入。
premiere支持的DV格式是DV-Type 2,而一般的DV倒入都是DV-Type 1,如微软的Movie Maker、会声会影(默认是DV-Type 1,也支持DV-Type 2捕获)。网上有一个Ulead的DV Type 1 to DV Type 2 Converter转换器,很好用,可以用这个小工具帮忙:http://www.ulead.com/download/dvconverter/dv.zip
另外,DC拍的视频一般都是RM格式,premiere不支持。
第三,插入效果
你没有具体说是什么效果,这里就用插入效果的一般方法。在时间线选择一个要编辑的视频片断,在特效窗口选中并拖动特效到时间线的视频位置,这个特效就运用到这个视频中来了。如果一段视频运用了特效,选中时,该视频在时间线显示有一条绿色的细线,不选中时,变成一条紫色的线。
⑻ SJTW是什么线
SJTW是UL电源线。
电源线是传输电流的电线。通常电流传输的方式是点对点传输。电源线按照用途可以分为AC交流电源线及DC直流电源线,通常AC电源线是通过电压较高的交流电的线材,这类线材由于电压较高需要统一标准获得安全认证方可以正式生产。而DC线基本是通过电压较低的直流电,因此在安全上要求并没有AC线严格,但是安全起见,各国还是要求统一安全认证。
UL电源线有的标准如下:
(1)NISPT-2:NISPT表示双层绝缘,-2表面两芯线线芯绝缘,外层绝缘。
(2)XTV和SPT:表示单层绝缘层,-2表面两芯线(线体带凹槽,外层绝缘直接包铜芯导体)。
(3)SPT-3:表示单层绝缘带地线,-3表示三芯线(线体带凹槽,中间的为地线为双层绝缘)。
(4)SPT和NISPT均为扁线,SVT为圆线双层绝缘,线芯绝缘,外层绝缘。
⑼ Bresenham画线算法
基本上Bresenham画线算法的思路如下:
//
假设该线段位于第一象限内且斜率大于0小于1,设起点为(x1,y1),终点为(x2,y2).
//
根据对称性,可推导至全象限内的线段.
1.画起点(x1,y1).
2.准备画下个点。x坐标增1,判断如果达到终点,则完成。否则,由图中可知,下个要画的点要么为当前点的右邻接点,要么是当前点的右上邻接点.
2.1.如果线段ax+by+c=0与x=x1+1的交点的y坐标大于M点的y坐标的话,下个点为U(x1+1,y1+1)
2.2.否则,下个点为B(x1+1,y1+1)
3.画点(U或者B).
4.跳回第2步.
5.结束.
这里需要细化的是怎么判断下个要画的点为当前点的右邻接点还是当前点的右上邻接点.
设线段方程:ax+by+c=0(x1<x<x2,y1<y<y2)
令dx=x2-x1,dy=y2-y1
则:斜率-a/b
=
dy/dx.
从第一个点开始,我们有F(x,1,y1)
=
a*x1+b*y1+c=0
下面求线段ax+by+c=0与x=x1+1的交点:
由a*(x1+1)+b*y+c
=
0,
求出交点坐标y=(-c-a(x1+1))/b
所以交点与M的y坐标差值Sub1
=
(-c-a(x1+1))/b
-
(y1+0.5)
=
-a/b-0.5,即Sub1的处始值为-a/b-0.5。
则可得条件当
Sub1
=
-a/b-0.5>0时候,即下个点为U.
反之,下个点为B.
代入a/b,则Sub1
=
dy/dx-0.5.
因为是个循环中都要判断Sub,所以得求出循环下的Sub表达式,我们可以求出Sub的差值的表达式.下面求x=x1+2时的Sub,即Sub2
1.如果下下个点是下个点的右上邻接点,则
Sub2
=
(-c-a(x1+2))/b
-
(y1+1.5)
=
-2a/b
-
1.5
故Sub差值Dsub
=
Sub2
-
Sub1
=
-2a/b
-
1.5
-
(-a/b-0.5)
=
-a/b
-
1.代入a/b得Dsub
=
dy/dx
-1;
2.如果下下个点是下个点的右邻接点,
Sub2
=
(-c-a(x1+2))/b
-
(y1+0.5)
=
-2a/b
-
0.5
故Sub差值Dsub
=
Sub2
-
Sub1
=
-2a/b
-
0.5
-
(-a/b-0.5)
=
-a/b.
代入a/b得Dsub
=
dy/dx;
于是,我们有了Sub的处始值Sub1
=
-a/b-0.5
=
dy/dx-0.5,又有了Sub的差值的表达式Dsub
=
dy/dx
-1
(当Sub1
>
0)或
dy/dx(当Sub1
<
0).细化工作完成。
于是pcode可以细化如下:
//
Pcode
for
Bresenham
Line
//
By
SoRoMan
x=x1;
y=y1;
dx
=
x2-x1;
dy
=
y2-y1;
Sub
=
dy/dx-0.5;
//
赋初值,下个要画的点与中点的差值
DrawPixel(x,
y);
//
画起点
while(x<x2)
{
x++;
if(Sub
>
0)
//
下个要画的点为当前点的右上邻接点
{
Sub
+=
dy/dx
-
1;
//下下个要画的点与中点的差值
y++;
//
右上邻接点y需增1
}
else//
下个要画的点为当前点的右邻接点
{
Sub
+=
dy/dx;
}
//
画下个点
DrawPixel(x,y);
}
PS:一般优化:
为避免小数转整数以及除法运算,由于Sub只是用来进行正负判断,所以可以令Sub
=
2*dx*Sub
=
2dy-dx,则
相应的DSub
=
2dy
-
2dx或2dy.
思考1:如果Sub
=
0时,会产生取两个点都可以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没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