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计算方法
计算: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是模拟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迁移过程,预测在不同污染源条件、气象条件及下垫面条件下某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的数学模型,是低层大气中污染物迁移和扩散规律的、简单化的数学描述。
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对大气污染物的输送扩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风对大气污染物起整体输送作用;风对大气污染物有冲淡稀释作用;在大气边界层,风切变还影响湍流强度及性质,对扩散产生间接作用;其他气象因子(如大气稳定度等)都是通过风及湍流间接影响空气污染的。
影响因子
影响大气扩散的气象因子有:风向、风速、气温、大气温定、逆温层等。
(1)风向:大气污染物是往下风向扩散的,因此盛行风向决定了大气污染物影响的区域。
(2)风速:风速的大小主要影响污染物在下风向的输送以及大气的湍流强度;显然,风速越大,则污染物的输送速度越快,大气湍流越强,越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扩散。
(3)气温:环境气温直接影响高架点源烟流的抬升高度,影响有效源高。
(4)大气稳定:大气稳定程度决定了大气的垂直运动,直接影响着大气污染物在垂直方向的扩散。当大气稳定度属于不稳定类时,空气容易发生垂直运动,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在垂直的扩散。
‘贰’ 气候分类有那些标准、方法
气候分类是将全球气候按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类型的过程。属同一类型的气候,其气候要素均符合同一
规定的范围。气候分类方案因目的或学科而又不同的划分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
①理论分类法(亦称成因分类法)。其着眼点是根据形成气候的因子来划分,如以气团为基础的阿里索夫(苏联学者)发。
②实验分类法(亦称经验分类法),如以植物分布为基础的柯本分布法,有以低利为基础的纬度反类法和以水分平衡(指降水量、蒸发量与渗流量三者平衡)为基础的水分分类法。
全球气候基本类型可分由赤道多雨气候(又称热带雨林气候)、新风湿润气候(又称副热带湿润气候或温带湿润气候)、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副极地大陆气候和冰原气候等。
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按其主要特征归纳成为若干类型。根据气候的不同类型,按一定的指标将全球(或某一范围)划分为若干区域,称为气候区划。气候分类的方法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两种。
成因分类也称理论上的气候分类。它着眼于古希腊的学者根据太阳高度角,以回归线(南、北纬2327)和极圈(南、北纬6633)为基线,将全球划成为热带、温带和寒带。这是最早的成因气候分类。1936~1949年..阿利索夫提出以盛行为主,以海陆位置为辅的气候分类。他认为:气团性质是在太阳辐射、特征和海陆性质的特定条件下,热量和水分等物理量经过交换和输送等过程后的综合结果,最能客观地反映气候状况。他根据盛行气团的季节分布状况,将南北两个半球各分成赤道带、副赤道带、热带、副热带、温带、副北极带(副南极带)和北极带(南极带)等七个气候带;又根据海陆位置的差异,将每个气候带分成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大陆型、海洋型、大陆东岸型和大陆西岸型等。
经验分类或者称为实验气候分类。它根据自然地理因素(如植物群落、土壤和水文等)的空间分布状况,对照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以及它们的不同组合,将全球气候归纳成为不同的类型。流传广泛的,就是这种分类法的典型。索恩思韦特气候分类是经过实验途径得出的又一个典型。C.W.索恩思韦特长期从事气候条件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工作,他于1931年选择不仅反映热量高低,而且反映水分供应多寡状况的可能蒸散为指标提出了气候分类方案,并于1948和1955年两度修改此方案。但由于他的分类繁杂,流行不广,这个分类主要应用于生物学和农艺学。 成因分类和经验分类所得出的结果是互相对应的。..布德科就以这种对应关系进行了气候分类他从研究气候形成的理论出发,于1948年制定出了自然植物景观同热量和水分这两个主要气候要素相对应的组合图,即布德科气候分类(见图[气候与植被关系示意图])。图上纵坐标以年辐射差额值(Q)表示热量,横坐标以干燥指数[584-01]
表示水分状况(P为年降水量,L为蒸发潜热)。 除了以上两种分类法之外,由于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医疗保健和军事等方面对气候的需要不同,还可以制定各种应用气候区划的分类指标(见)。 气候分类正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气候分类法
根据各地气候特征,按其相似和差异情况,划分成各种气候类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热量、水分、风力、风向,也有根据天气型进行划分的。气候分类法很多。从最早的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十九世纪以后的苏潘、柯本、阿里索夫、斯查勒等都提出过气候的分类法。我国气候学专家竺可桢、涂长望、卢鋈等对我国气候提出过分类法。气候分类可供进行经济规划、特别是农业生产规划时作参考。
柯本气候分类法
德国气候学家柯本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在1918年提出了把全球气候分成:A.热带多雨带,B.干燥带,C.暖温带,D.冷温带,E极地带五个气候型和若干个气候副型,这种分类法称为柯本分类法。在柯本分类中 A、 C、 D、 E带为湿润气候,B为干旱带。柯本分类法的优点是系统分明,各气候类型有明确的温度或雨量的界限,便于应用。其缺点是只用年平均降水量与年平均温度的经验公式来计算干燥指标,并以此来划分干燥带的方法是不完善的。另外,柯本分类忽视了高地气温、降水的垂直变化与水平纬度地带性的差异。也就是忽视了气候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问题。
斯查勒气候分类法
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的特征、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他根据不同性质气团的源地分布及锋的位置,将全球气候分成低纬度气候带、中纬度气候带和高纬度气候带。在这三个带下又分成12个不同的气候类型。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优点是重视气候的形成因素,因此有人认为是“极有效的动力气候分类法。但其不足之处是对季风气候不够重视。
贝尔格气候分类法
即苏联的地理学家贝尔格所制订的气候分类。苏联景观学说的创始人Л.С.贝尔格是把地理景观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第一个人。1925年他从地理观点出发,将陆地分为两类:低地和高地(海拔1000米以上)。对低地气候,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标志,以月平均气温为指标,划分出11种气候型(带)。以地理景观带作为气候分类的基础,提出气候地理分类法。在山地气候中除利用11种气候型外,在雪线以上高山地区增加永冻气候。
影响因素
指影响气候状态。决定各地气候物理条件的因素。这种物理条件主要是指决定地球上各地位置的地理诸要素,如纬度、高度、海陆分布、相对海陆的位置、地形等等。此外,海流、稳定性的高、低气压的位置、盛行风也可作为气候因素。气候是常年变化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物理条件,有时候也叫作气候因素。在这时候,黄道倾斜,大气的组成,地壳变动,水陆分布,海流等也构成气候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地区形成过程。
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热带干湿季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中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热带干旱气候(5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5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5c)三个亚型。5a,5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5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5c位于5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5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中纬度气候
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着。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干旱6a与半干旱6b两亚型。 6a副热带干旱气候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和夏季气温特高等特征。但凉季气温比5a型低,气温年较差较5a型大,达20℃以上。凉季有少量气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于5a型。6b副热带半干旱气候位于6a区外缘。夏季气温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副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夏热湿、冬温干,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左右,气温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澳大利亚气候分类图
副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约为南北纬20°~35°。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海洋高压西缘流来的潮湿海洋气团的控制。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降水的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
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大陆西岸30°~40°之间的地带。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9a凉夏型,贴近冷洋流海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9b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稍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约40°~60°的地带。这里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约在6~14℃左右。全年湿润有雨,冬季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约35°~55°的地带。这里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着,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小时内可下降10余摄氏度甚至20余摄氏度。
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北美100°W以东的温带的地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气旋性降水。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侵入,降水量较多,但不像季风区那样高度集中。这里季节鲜明,天气变化剧烈。
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部分。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都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因此气候干燥,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很大。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温带干旱气候(13a)和温带半干旱气候(13b)两个亚型。
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这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负值,所以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发弱,年可能蒸散量小于52.5cm。本带可分为三个气候型。
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冻结现象严重。由于暖季温度适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适宜针叶林生长。
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锋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内陆地区尚不足200 mm,大都为干雪,暖季为雨或湿雪。由于风速大,常形成雪雾,能见度不佳,地面积雪面积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及小灌木等,构成了苔原景观。
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高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了区分因高度影响和因纬度等因素影响的气候,也因为高山气候仅限于局部范围,所以高地气候单列为一大类而没有包括在低地分类系统内。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
(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按资源分类:
气候资源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资源。它的各组成部分按不同角度,可有不同分类方法。
山地垂直气候植被分布图
(1)要素分类:一部分气候要素含有重要资源量,按要素分类是气候资源最基本的分类方法。
植物光合作用
太阳能资源。如太阳辐射中含有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生理辐射量,也是太阳能热水器和日光电池所需的能源。 热量资源。即以空气温度所代表的作物生长所必需的热能。在农业生产中常以大于0℃或10℃的每日温度(℃)之积,或称积温,作为热量资源的代表值。
降水资源。
为陆地一切水资源的唯一来源。弄清降水资源及其潜力可以提高水资源量在降水量中的比例,更充分地开发可能获得的自然降水的潜力。
风能。
即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力。可以利用作为动力或发电的能源。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材料。这在过去农业生产中并未作为资源量计算。现代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在温室中二氧化碳缺乏天然补给量时,这一要素才被作为资源而予以重视。
(2)行业分类:人类社会有很多行业,各个行业对气候都有不同要求。气候资源的行业分类实质上就是一种
植物光合作用
应用分类系统。一般说来,在露天作业的行业对气候最敏感,也对气候资源的意义认识最早,最为关心。其中有农、林、牧、渔、盐、交通运输、旅游等行业。在室内活动的行业,也因其产品质量同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有密切关系,同时又依靠交通运输获得原材料、燃料及运出产品,也需要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避免不利条件,不得不重视气候资源和灾害。
在一个行业内部,也因项目不同而对气候资源有不同的需求。农业中的小麦、水稻及其它作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气候资源要求。在医疗中,不同的疾病的医治都有各不相同的最佳气候条件。其它各行业的情况也是一样。正是因为行业内部在气候资源的要求上很不一致,使得行业气候资源分类具有多层次性。
气候资源还可以从其它角度进行分类。虽然一定的气候资源分类有其特有的目的性,但是这些分类系统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特别是要素分类法与行业分类法之间的互补性更为明显。
‘叁’ 配网设计中的气象条件ABCDEF气象区,每个字母表示什么情况,怎么区分哪个比较风速较大,覆冰厚
气象区是指根据各地的最高、最低温度,最大风速,覆冰情况等等气象条件不回同进行区域划分。答因为电网线路一般跨度比较大,各个地区气象条件不同,所以人为进行气象区域划分以便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各地气象条件,这样可以抵御一部分自然灾害。设计气象条件,应根据沿线的气象资料的数理统计结果,参考附近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基本风速、基本冰厚按以下重现期确定
1、火灾是如何分类的,
火灾一共分为六类:
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乙炔、氢气等火灾。
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等火灾。
E类火灾:指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
F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2、什么是ABC类火灾
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性质,一般在燃烧时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煤、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火灾。
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火灾。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灾害性燃烧现象。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
设计基本冰厚一般划分成:
a)轻冰区:10mm及以下;
b)中冰区:大于10mm小于20mm;
c)重冰区:20mm及以上。
确定设计基本冰厚时,应根据输电线路的重要性适当提高重要线路的荷载水平,宜将500kV以上线路,城市供电的重要线路和电气化铁路供电专用线路提高一个冰厚等级,一般宜增加5mm;对中冰区必要时还宜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地线覆冰厚度应比导线增加5mm~10mm。
‘肆’ 谁知道天气预报中森林火险预报等级的算法
楼上正解 都是按这五个等级来算的
‘伍’ 天气现象又哪些,如何分类
(1)降水现象:根据降水物的形态共分成11种,其中液态降水有雨、毛毛雨、阵雨,固态降水有雪、冰粒、米雪、阵雪、霰、冰雹,还有混合型降水有雨夹雪、阵性雨夹雪等。此外,根据降水性质,分阵性降水、连续性降水和间歇性降水等三种类型。
(2)地面凝结和冻结现象:包括露、霜、雾淞、雨淞、冰针、积雪、结冰等四种。
(3)视程障碍现象:包括雾(雾、大雾、浓雾);轻雾;吹雪;雪暴;烟幕;霾;沙尘暴(沙尘暴、强沙尘暴、超强沙尘暴);扬沙;浮尘。
(4)雷电现象:雷暴、闪电、极光。
(5)其它现象:大风、飑、龙卷、尘卷风、
‘陆’ 三类气象条件
气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大风,乌云,下雨,下雪,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
一天气
(1)天气(weather)是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闪、雪、霜、雷、雹、霾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2)天气过程就是一定地区的天气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各种天气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而且各种尺度系统间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许多天气系统的组合,构成大范围的天气形势,构成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
(3)天气系统总是处在不断新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其相对应的天气现象分布。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气压在水平方向分布的不均匀导致的。风受大气环流、地形、水域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季风、地方性的海陆风、山谷风、焚风等。
(4)简单地说,风是空气分子的定向运动。要理解风的成因,先要弄清两个关键的概念:空气和气压。空气的构成包括:氮分子(占空气总体积的78%)、氧分子(约占21%)、水蒸气和其他微量成分。所有空气分子以很快的速度移动着,彼此之间迅速碰撞,并和地平线上任何物体发生碰撞。
‘柒’ 气候条件与气象灾害
1.河南省气候条件
(1)气候概况
河南省地跨北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属季风气候区。据河南省气象局1961~1990年30年的观测资料,年均总辐射量为4500~5200 MJ/m2,北高南低;年均日照为2000~2500小时,日照率为45%~55%,亦为北高南低;年均气温12~15℃(1月份均温-2.7~2.3℃,7月份均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东、南高,西、北(山区)低;稳定通过10℃累积温度3700~4960℃,通过日数为196~230日,初日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终日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年均降水量为560~1300 mm,自南向北递减,干燥度 K值为0.7~1.5,属湿润—亚湿润区。
(2)气候区划带划分
选择热量与水分两大类指标进行区划。热量指标选取对作物积极生长有重要意义的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累积温度和通过日数;水分指标选取较好反映水分收支的干燥度 K和年降雨量。依河南省1961~1990年气象资料,将我省气候区划指标选定如表10.1.1。气候区划依据上述指标与划分标准,将河南省区划分为2个气候带,10个气候区,24个气候小区(表10.1.3)。
2.河南省气象灾害
(1)热岛与冻害
我省城市普遍存在“热岛”现象。如郑州市热岛强度平均1.9℃,冬春可达2.4℃;晴日夜间城、郊温差可达5~7.5℃,影响高度可达1200 m。工业与火电设施发达区可形成大范围的“热岛”,如在鹤壁、焦作、洛阳(巩义)、汝州、平顶山一带,与同纬度邻区相比,极端最高气温可高出1~2℃,元月份均温高出0.5~2℃,7月份均温高出0.2~0.5℃,≥10℃积温高出100~200℃,稳定通过10℃日数多2~7日。“热岛”效应对其他环境因子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上述大型热岛区年均降水量比邻区偏少约30 mm。
表10.1.1河南省气候分区标准
全省极端最低气温在-14~-24℃之间,多出现于元月份强寒潮期。对照元月份均温与年霜冷日数,我省极端低气温出现于林县太行山区、濮阳市—南乐、商丘—永城和伏牛山西段。这些地区年霜冻日超过80 d,元月份均温小于-1℃,或极端最低气温达-20~-24℃。
(2)干旱灾害
旱、涝是河南省最常发的自然灾害。依据我省气候特点确定的旱、涝指标计算(表10.1.2),近30年省内季节性干旱频率达80%~90%。黄河以南初夏旱与秋旱较重,黄河以北春旱与初夏旱较重。全省伏旱危害最重,初夏旱次之。豫北干旱最重,全年累计干旱频率大于70%;豫东平原与豫西浅山丘次之,干旱频率为60%~70%;伏牛山主脉属轻旱区,干旱频率<50%。
表10.1.2河南省旱、涝灾害标准表
干旱给农业带来重大损失,并引起人畜饮水困难,1986、1988、1991年干旱成灾面积均超过400×104hm2,1997年秋旱66.67×104hm2以上的小麦未种上或未出苗。
(3)洪涝灾害
河南雨涝分春、初夏、夏和秋四期,全年雨涝率达50%~70%,以夏涝为主,初夏涝、春涝、秋涝频率以次降低。东部平原、南阳盆地以夏涝为主;淮南以春涝为主。1949~1990年间全省年均涝灾80万hm2,1980、1984、1989、1991、1992、1998年的涝灾面积均超133万hm2。1950~1999年间共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29次。
河南的洪涝灾害按综合降水量、降水变率、暴雨日数和历史记录,有以下几个暴雨中心:
a.豫北太行山东麓林县一带,年均降水量700~1000mm,较豫北平原多100~400 mm,平均年暴雨(≥50mm/d)多于2日,是太行山暴雨洪水形成的源地;
表10.1.3河南省气候分区表
b.南召、鲁山一带,年均降雨量800~860 mm,降水变率大于邻区2%~4%,年均暴雨日多于3 d,是唐白河与沙河水系洪水源和伏牛山中段地质灾害的诱因;
c.上蔡、驻马店一带,年均降水量900~1000 mm,较同纬度邻区多50~100 mm,年均暴雨日3~4 d,着名的洪汝河“75.8”暴雨洪水即发生于此区;
d.永城一隅,年均降水大于800 mm,多于邻区100~200 mm,年暴雨日大于3 d;
e.大别山北麓商城、新县一带,年降水1200~1500 mm,年暴雨日大于4 d。
(4)雹灾
豫西北、豫西山地为多雹区,年发生频率0.5~1次。个别地点如辉县沙窑沟,一年雹灾可达6~7次。
(5)大风与沙尘暴
大风指瞬时风速≥17.0 m/s(≥8级)的大风。全省平均大风日为5~15 d。鹤壁、郑州、平顶山一带(豫中)为多风区,年均大风日15~34 d,多于邻区7~27 d,极值出于鹤壁(34 d)。另渑池和永城一带年大风日也多于15 d。沙尘暴日是指强风扬尘造成空气污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的日数。省内沙尘暴集中发生于黄河冲积平原,尤以黄河故道多沙地区最多,年均沙尘暴日可大于3 d,开封、兰考一线和内黄、南乐一带可达4~7 d。我省每年沙尘暴造成减产达10.6×104~50×104 hm2。2000年4~5月份,大风尘暴日达12 d,严重影响我省黄河流域的城乡环境质量。
(6)干热风
干热风多发于5月中下旬,我省北、东部发生几率较大,南、西部发生几率较小,豫东北平原每10年可达2~8次,淮南与豫西山区每10年可出现1~2次。
‘捌’ 谁知道气象台的各种指数共分几等级,高好还是低好
气象指数是指气象部门根据气象预测而发布的为居民生活出行而提供的参考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力、太阳照射强度等相关数据。
各种指数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分的级数也不是固定的.感冒指数\晨练气象指数\穿衣气象指数\出行指数\着装厚度气象指数预报\空气温度与体感温度预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霉变指数预报 着装指数预报\紫外线指数预报\风寒指数预报\花粉浓度预报\空气舒适度预报 等等
如晨练气象指数共分5级。l级,指各种气象条件均好,最适宜晨练;2级,指一种气象条件不太好,适宜晨练;3级,指两种气象条件不太好,较适宜晨练;4级,指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不太适宜晨练:5级,指五种气象条件都不好,不适宜晨练。
穿衣气象指数等级所对应的衣物
1级 短袖衫、短裙、短裤、薄型T恤衫、敞领短袖棉衫
2级 短袖衫、短裙、短裤、短套装、T恤
3级 单层薄衫、裤薄型棉衫、长裤、针织长袖衫、长袖T恤、薄型套装、牛仔衫裤
4级 套装、夹衣、风衣、夹克衫、西服套装、马甲衬衫+夹克衫配长裤
5级 风衣、大衣、夹大衣、外套、毛衣、毛套装、西服套装、薄棉外套
6级 棉衣、冬大衣、皮夹克、内着衬衫或羊毛内衣、毛衣、外罩大衣
7级 棉衣、冬大衣、皮夹克、皮搂、毛衣内衣、厚呢外衣、呢帽、手套
8级 羽绒服、风雪大衣、裘皮大衣、手套、呢帽、太空棉衣等
‘玖’ 请问气象中暑指数如何划分
气象与生活指数
▲人体舒适度指数
人体舒适度指数
是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的舒适感,根据人类肌体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热交换而制定的生物气象指标。
(指数分级附后)
▲紫外线指数
紫外线指数是指当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最高时(一般是在中午前后,即从上午十时至下午三时的时间段里),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可能损伤程度。人们根据紫外线指数预报和有关的知识,就能够主动地、积极地采取行动进行预防,就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利用紫外线预报来采取对策。
(指数分级附后)
▲穿衣厚度指数
气象专家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影响最主要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穿衣天气指数。
(指数分级附后)
▲增减衣指数
(指数分级附后)
▲晨练指数
晨练是全民健身运动中最普遍的形式。气象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晨练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此气象专家建立了人们在晨练时外界环境中气象要素的标准。分为5级:
1级:非常适宜晨练,各种气象条件都很好;
2级:适宜晨练,一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3级:较适宜晨练,二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4级:不太适宜晨练,三种气象条件不太好;
5级:不适宜晨练,所有气象条件都不好。
注:所有气象条件是指天空状况、风、温度、湿度以及污染状况。
从10月1日开始,南京市气象部门将在“121”气象信息台中增开9号信箱——“健康与气象”专栏,包括每天的紫外线强度等跟健康有关的气象知识,并随时提供给市民各种与之有关的注意事项。
气象与健康指数
▲中暑指数
指数<45,先兆中暑;指数46至61,轻症中暑;指数>62,重症中暑。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中,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
2、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的症状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3、重症中暑:热痉挛—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尤以腓肠肌为着,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热衰竭—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热(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而“无汗”,可伴有皮肤上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