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源码编译 > 找钱指标源码

找钱指标源码

发布时间:2022-10-05 23:59:49

㈠ 创始人负责“找钱”、“找人”都是骗人的

创始人负责“找钱”、“找人”都是骗人的

融资只是创业加速器,每获得一次投资,创始人的压力不会是更小,而应该是更大。持续证明企业的与众不同和清晰的增长空间,这一点对创业者非常重要。

一个草根创业者融资成功的意义要远远大于融资金额。

创业者可以被粗略分为“草根创业者”和“精英创业者”两类人,前者一无所有,后者自带光环,光环背后是行业资源和个人品牌信任。

大众创业正在悄然变为精英创业,因为投资人普遍发现草根创业者的失败率很高。创业不只需要激情和执行力,更需要资源和商业人脉关系,因为创业的本质正是资源变现。但另一方面,精英创业也容易失败,主要原因是精英通常不接地气,没有经历过最困难的起步阶段,都是先有投资再创业、有了钱就兵强马壮。

再有,几乎百分百的投资人都认为“早期投资就是投人”。我非常认可这其中的逻辑,道理也很简单,早期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向都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但唯独创始人不会轻易随着变量的出现而改变。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品德短时间都不会轻易改变的。

因此,投对人就很关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今日资本总裁徐新在投资京东、贝贝网时,除了和创始人聊,还要他们的家人、朋友、员工聊,和后者只聊创始人,通过一些故事、细节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足够靠谱。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你可以想一下,当初孙正义决定投资马云,是阿里巴巴黄页的商业计划书打动了?还是被马云本人吸引了?

草根是不是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当然不是,我就是一个完全的草根,家在河南周口一个贫困县,父母都不识字,大学也不是在北京读的,学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却在搞媒体。讲讲我对融资的观点。

第一,融资不是创业的目的,赚钱才是

有个大学生发给我一份商业计划书说自己要参加创业大赛,问我,是不是应该在计划书里划重点、写清楚拿到钱如何花出去?我说不是。你应该写清楚”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情”、“为什么能干这个事情”,要写清楚“如何挣钱”而不是“如何花钱”。

很多创业者本末倒置,误以为融资是创业的目的,不管是刚起步还是创业中,都以成功融资作为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也做出了一些假订单、刷数据甚至自己掏钱买自己公司的产品冲交易额等行为。这显然是不对的。

创业本质就是“造富”的过程,创业者首先要有生意人思维,再有创新思维。我见过很多投资人,因为投资本身就是逐利行为,因此他们更关心创业者的营收情况、核心盈利产品、运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

最重要的是,创造利润是激励一个创业者成为企业家的重要理由,也是让创业者保持继续战斗的信心所在。

而融资本身则是为创业加速,创业者有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万事俱备、只差“弹”,这时候投资人出钱、创业者出力,一起攻下某一个商业堡垒,借力双赢,这才是融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第二,融资成功是一块打入创投圈的敲门砖

融资成功本身的意义要大于融资金额。举个小例子,我认识一位东北的企业家,做的是大生意,年营收超过5个亿,看到一个“互联网+”的市场机会,于是派人组建团队做一个互联网项目。当地一个还算知名的投资人听说这个项目后,决定投资200万天使资金。

但被这位企业家拒绝了,理由很简单,“我们公司每天都可以赚两百万,为什么要你的钱?”后来这位企业家自己花掉了600万都没有把项目做成功。希鸥网总结此类项目时,总结出一个答案,在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项目的过程中,企业越有钱就会损失越多。没有钱的企业比较谨慎,有钱的企业则相信自己的商业智慧可以通吃。

其实,传统企业和互联网创业有非常大的区别。传统企业通常都是家族企业,一姓独大,一个老板,其他全是工人。而互联网企业更注重共享,融资本身也是项目共享、利益共分、合作共赢的代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旦项目被共享,每个参与利益分配的人都会贡献自己的资源和智慧,从而推动项目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草根创业者很难完成融资,因为其本身具备“不可轻易信任”和“非资源聚集能力”等特征,这时候,如果能完成一次融资,就会加大自己被其他投资人信任的要素。

早在2500年之前,春秋战国的上层认为均以高薪养士、收养门客为荣,将天下贤才为我所用。而当下的创业投资也包括了这一部分内容,试想,和陌生人才建立信任最好的工具就是投资他。

反过来说,获得更高社会资源的渠道就是能够被人投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寻求融资尤其是草根创业者在寻求第一次融资时,不要太在乎估值高低,见好就收,惊喜在后面。

第三,融资谈判时要明确投资人的'投资意图

融资时不可避免要和投资人直接面谈,正在流程通常是先约投资经理,投资经理内部汇报后,再被投资总监约,项目如果足够好,就交由投资合伙人组成的投委会最终决定。

之所以要明确投资人的投资意图,是指要尽可能先通过第一关,也就是初面。而投资人愿意花时间去聊一个项目,通常不同的投资人有不同的想法,多数是为了财务投资,以企业盈利分红为目的;也有一些是战略投资,比如投资一家媒体,可能是为了企业的宣传报道,马云投资了虎嗅、36氪、财新等近百家媒体,非常符合他的形象和气质。从一个杭州师范大学的老师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阿里巴巴公关天团”功不可没。

当然,还有一些则可能是替投资过的公司来探一探竞品的虚实。因此了解和判断准确投资人的真实意图,有利于在“融资面试”中更好的发挥。因为,企业创始人知道项目十点,但可能你对面的投资人只关心其中的三点,那创业者把这三点讲透就可以了。

需要多讲一句的是,千万不要担心所谓的商业机密被泄露。在我们这个开放的国家,没有秘密可言。另外,商业模式通常都无法构成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这不算是创业门槛。

把商业模式当竞争壁垒的企业通常都死的很惨。真正的壁垒是执行力。

第四,天花板太明显的项目一般没人投

创业投资以风险投资居多,多数投资机构看重的是企业被投资三年四年之后带来的几十倍甚至百倍千倍的回报,而不是和银行定期存款一样利息的企业盈利分红。因此,缺乏想象空间、天花板太明显的项目不太有人愿意投资。

举个小例子,投资5000元购买一套烤红薯的设备,每月可收入1万5,但鲜有风险投资人会投资5万元为某个创业者购买十套烤红薯设备。尽管这个生意风险性很低、经营很平稳。

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通常要考虑三个最重要的问题。从0到1的阶段,考虑如何让企业活下来,考虑如何找到一个带来高利润的产品。而经历过1的阶段,则要考虑,产品如何快速扩张、占领市场。

在互联网创业当中,只有第一名能够聚拢资源,做不到第一名则一切归零。因此从长远规划来看,创业者在规划项目时,还要考虑,我要在哪个行业做生意?我如何在一个垂直细分行业做到第一名?

如果能做到第一名,即使没人投资你,也会有人收购你。相比获得投资,高价被收购更是体现创业价值和评估创业能力的时刻。

第五,连续创业者拿到投资的概率更高

创业本身是一个充满变量的过程,创业失败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九死一生”的结论不是空穴来风。而连续创业者只所以更容易能获得投资人的认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创业者经历一次失败后内心会更强大,其实打倒我们的通常不是创业中遇到经营上的困难,而是我们自己。只要懂得了这个道理,在下一次创业中,失败的几率就会降低,反之,投资人获得回报的概率就更大。

二是创业过程事无巨细,工商税务、商标注册、域名备案、人事考勤等等等等,每一项都耗费初创者的大量时间,在经历过一次或多次创业之后,创始人更愿意把这些工作提前交给其他人,释放自己更多的时间盯产品、盯方向、盯战略。

三是,没有什么比经历过一次创业更能让人成长。有过失败的人,在企业管理、团队管理、项目运营等事情上会更成熟、更理智、更谨慎。我身边大多数创业失败的朋友都告诉我一句话,如果我再次创业,一定最关注企业的现金流。

四,创业本身是积累资源的过程,包括行业资源、行业人脉和商业人脉。有过一次或多次创业经验的人,更有社会阅历和行业资源,也就能够更成功。我见到的连续创业者,通常都是在一个赛道里换着跑、少见直接换赛道的创业者。

总之,从哪跌倒,就从哪爬起来。爬起来的次数多了,总有一天,创业就能跑起来,跑向终点。

第六,最终拿到谁的投资要看缘分

投资是一个非常看缘分的事情,就像大一新学期开学不知道要和谁同一个宿舍一样。一旦成为了室友,影响不止四年,可能是一辈子。而在此之前,你们没有任何接触、彼此不了解。

正因为投资是一件随缘的事情,需要融资的创业者只需要记住两点就好,一是和任何一个投资人见面时都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用讨好哪个人,也不用隐瞒什么,一切随缘,把你想说的、他想知道的全部说出来,见面喝茶聊天,就当多认识一个朋友,而不要带有明显的融资目的。

二是尽可能见更多的投资人,既然随缘,那就是大概率事件,在茫茫投资人里,总会有理解你的项目、认可你的项目、相信你的梦想的人。我身边拿到A轮数千万融资的朋友,也都不是一蹴而就,通常也是见了五十家正在一百家以上的机构才最终确定的投资达成。

需要提醒的是,让企业的利润看上去很有前景,这是打动投资人最好的办法。

第七,融资谈判要谨慎,商业机密不乱说

这一条本不愿讲,因为和前面我建议创业者“敞开心扉随便谈”似乎有些矛盾。但毕竟商场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和投资人接触之前,还是有必要在网上简单了解一些信息,如果这个机构投资了你的竞品,再投资你的可能性几乎很小。碰到这种投资人,还是要谨慎为好。

总之,我的观点很明确,不要以为自己有钱就不要投资、也不要把获得投资当成创业的动力。我是一个草根创业者,因此我知道获得融资的艰难,也更愿意告诉各位“融资成功本身的意义要大于融资金额”。如今的创业其实可以多数人一起参与、合伙,一起贡献智慧、资源和力量,而“愿不愿意真金白银投钱”则是衡量各位创业参与度的重要指标。

毫无疑问的是,融资只是创业加速器,每获得一次投资,创始人的压力不会是更小,而应该是更大。持续证明企业的与众不同和清晰的增长空间,这一点对创业者非常重要。

还有最后一句话,说创始人的职责就是“找钱”、“找人”的话是骗人的,谁说都不要信。创始人的职责应该是想办法挣到钱、活下来。

;

㈡ 利用马斯顿博士的消费行为理论,举例说明厂商应如何用网络营销的战略鼓励消费

摘要 马斯顿博士的行为理论主要是DISC行为模式理论

㈢ 创始人必修:找人、找钱、找方向

/ 李浩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一、识人用人的能力

雷军说:CEO要花80%的时间去找人,三顾茅庐是不行的,要做到三十顾茅庐。

雷军这么说,有两个可能的原因:第一种是雷军创业的时候已经不用找钱了,所以,他把80%的时间用来找人;第二个是雷军对人的要求更高,普通创业者可能找的是70分以下的人,雷军找的是90分的人,这样的人就是稀缺品,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商业是一场竞争,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你在竞争中的地位。

尤其是早期,千金换一将。当然,初创企业可能会碰到另一个问题:没钱,就没人和你干。

那么,找人也好,找钱也好,你觉得自己凭什么能搞定?

我认为要凭自己对业务的深度思考,凭自己比投资人、比你更牛的人清楚商业和产业的底层逻辑。

如果你在找人的时候,一直不顺利,就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业务思考是否做得足够好,能否打动投资人和牛人,让他们相信你?

你付出了哪些,是否真正在承担风险?

你的格局和战略眼光是否足够大?

1.如何选择合伙人?

① 创业者心态和企业家精神

大部分情况下,创业早期找更优秀的人加盟时,往往你是没有钱的,更多靠的是你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让人家觉得跟着你干有前途。

再往上一个台阶,就是你对企业美好愿景的阐述能够说服这些人。这不叫洗脑,叫你对合伙人的大脑操作系统进行升级。

但是,不管如何,合伙人必须有创业者心态和企业家精神。

涉及人才问题主要是“选、育、用、留”。而大多数企业往往一开始选人就选错了,因为都是出于短期心态选合伙人,什么叫短期心态?

缺一个市场合伙人,就赶紧找一个有市场经验的,这个人是否有创业心态、价值观是不是一致可能都是次要的。

【编者按: 考察潜在的合伙人是否合适主要有两条标准:首要就是相互信任,其次就是是否有相同的价值观与愿景,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是否有足够理智做出正确的抉择。合伙人之间关系纽带的深度和广度非常重要,不一定需要最深厚的友情,但一定需要彼此信任,相信并支持对方的决策。

所以,找人首先要看的是他有没有“创业者心态”,创业者心态主要有三个表现:

第一点,主人心态。

无论何时,始终把自己和公司当一回事,把公司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主人心态,你给他多少股权,他都不是合伙人,他就是一个有股权的打工者。

即使你给了他20%、30%的股权,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他想的都是“公司该给我什么”,他从来不把自己当公司的一部分。要利益的时候,他是合伙人,谈责任的时候,他是普通员工。此外,往往是先有了创业者心态,才应该有股权。

第二点,结果导向。

任何事情都要把结果干出来,不讲外部条件、不讲变化、不讲客观困难,合伙人心态必须是这样的。

擅于找原因的都是职业经理人、员工,合伙人心态是怎么把事情干成,只讲办法和结果。

换句话说,一个人有没有创业者心态,要从动机方面判断。也就是说,你对一个人好或做一件事时,你的动机到底是想要贡献,还是想要索取?

第三点,终极思维。

合伙人做事是为了公司的长治久安、持续发展,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

但一些员工或者职业经理人做事只是为了完成当年的KPI,为了获取高昂的奖金,并没有考虑最终公司是否会因此获益。

有以上三个特征,才算是有创业者心态的合伙人。

【编者按: 创业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选择合伙人不能只看他当前的价值,还需要充满危机感去判断一个人未来的价值。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判断未来价值的最核心指标,创业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能力,管理能力、运营能力、销售能力、协调能力、目标规划能力等,合伙人需要能够随着公司的发展不断一起成长,优异的学习能力就及其重要了。

房晟陶把高管分成真高管和伪高管也是一样,伪高管就是职务上是高管,但是他在心态和行使的责、权、利方面没有尽到高管的责任,合伙人也是一样。

企业家精神这件事我确实讲不清楚,我推荐大家看一下曹德旺的采访。

② 不断学习

除了特质,合伙人还要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持续提高核心班子成员认知的格局和领导力。

我觉得作为创业合伙人,有时候和夫妻是一样的。有些人从结婚到离婚,常见的原因就是因为两个人的成长路径不一样,对生活、工作、价值观、孩子教育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些都无法调和,然后分开了。

一个企业的班子成员也类似,初期大家的认知、追求、愿景都是一样的,但可能5-10年后大家有了更多的想法,就分道扬镳了,这很正常,所以要在前期签好协议。

核心班子成员是开放的:一是心态开放,能够理解公司的发展对于自身要求的改变。二是圈子开放,外面优秀的人能够随时进来。破除天花板,让所有人看到工作的奔头。

有时候,你别把创业这个事看得太严肃了,它就是一场“赢”的游戏,认认真真把这场游戏玩好就好了。找合伙人是为了赢,如果你能找到更多优秀的人共同分担利益,本质上就增加了赢的概率。

③ 一心二同三互补

选择合伙人有一个口诀:一心二同三互补——“一心”是有相同的初心,“二同”是价值观和长远目标相同,“三互补”是性格、能力和资源的互补。

抗战初期的党员都是一心为了党的使命和荣誉走到一起的,经历五次反围剿后,红军经过长征到了延安,只剩5000人,之后靠这5000人吸引了20万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

延安吃不好、喝不好,还要冒着杀头的风险,为什么这批人还要跑过去?就是不忘初心的使命感,没有其他利益诉求,对党的忠诚是坚定不移的。

我们说,价值观不是说什么,价值观是做什么。

作为创业者,你也要去了解你的合伙人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还是一个短期投机者?这很重要,价值观不正确,就没办法长期合作。

能力、资源互补,创业者基本都能想到,主要讲讲性格。

或者说,一定要选一个成年的合伙人,成年人能够更加理性地沟通,未成年人太自我,容易感情用事。

还有就是信念,你要问你和你的合伙人是否是互信的。因为我发现很多一号位都有会无情地伤害身边的人,自己还不受伤害,俗称“蒙面杀手”。

再往下就是合伙人的权责一致,有的时候这件事都做不到。

④ 打造环境

除了选对合伙人,建立一个好的环境让合伙人的发挥价值,融入组织也很重要,一号位如果没有这样的能力,“好人”来了也被逼成坏人了,因为只有底线足够低,才能生存。

我见过一家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都很强势,公司发展得很好,几十亿估值,大股东担任董事长,二股东担任总经理和法人,两人股份差得很多,但两人将公司的环境做得特别烂,搞成了两派。

新人只有投一派才能生活,来公司被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天派,还是地派”,高薪聘请的高管也是如此。

你说“我既不当天派,也不当地派”,现场“弄死”(开除),而且还是花股东的钱做这些事情。

现在是行业很好,所以这家公司的发展速度大于内耗速度,以后不好说。

因此,回到重点,一号位要处理复杂关系,要对场域负责,要建立真高管团队,要维护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就算是内部竞争,也是为了要打赢外部的仗。

当然,如果打不赢仗,有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是特别丢人的事。创业是一场赢的游戏,大家玩的是游戏,最后要取得赢。

【编者按: 当你选拔的人对了,做起事来的时候特别顺,磨合的时间也会缩短。每家公司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剩者为王”的经验都会得到验证,能够留到最后的人,总是格外了不起。

2.如何选大将?

大将就是将一块新的业务交给他,你可以只需要问他要时间和结果的人。

大将有几个软素质:

第一,高度自驱;

第二,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执行能力;

第三,对事情有责任心;

第四,具有一颗随时可修复的强大的内心和身躯。

大将特别重要,公司腰部力量不强或者一块业务起不来,就是大将不行。人用对了,事都对了;人用错了,事都错了。

比如,余承东就是任正非的大将,没有余承东,任正非的光环可能就消失几个。据华为内部的人说,雷军都出来造车了,如果余承东能从华为辞职出来独立造车的话,肯定可以找到比500亿还多的钱,很多人愿意投,这是华为人的看法。

当然,还有人说华为的很多人出来创业也是不成功的,因为那个平台太厉害了,厉害到有花不完的钱和资源。

什么人适合做业务板块或地域的一把手?

稳定性高的人,包括情绪和行为表现。很多人内心追求和外在行为总是不一致,或者说不稳定。这类人往往都特别容易抱怨或者负能量,甚至自己特别心累,就很难成大事。

有一些人做企业,抓住了机会,企业做得又大又好,但是内心觉得这些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特别痛苦。

所以,明白自己内心要什么再去做什么,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编者按: 找人,几乎是所有东西的源头。找人的过程很辛苦,但是找错人的代价会很痛苦。乔布斯说,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 50 名。我大约把 1/4 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多花点时间,这是值得的。而且,一流人才大多会找来一流人才,但是二流人才会找来三流四流的人才。希望你能找到合适和靠谱的人。能和这样的人一起工作。

3.如何找到前十位员工?

创业初期,前十位员工特别重要,这些人就是你的班底成员。

我给大家有一个建议,班底成员一定要“高标准、不凑合”。

因为一开始公司很小、没有名气,大家也不知道公司能活几个月,“好”人不愿意来。

你可能给的薪酬也不高,好人也不愿意来,贵人也不愿意来。但如果一开始招的人标准降低了,给你带来公司的麻烦和后期的问题是巨大的。

尤其是前十名员工,切忌不能降低招聘标准,很多人说我先招进来干活,然后过一、两年有更好的人再换,经常性的换,事实证明这件事这样做不靠谱。

前十位员工的标准就是他有没有很强的学习意愿、能力和潜力。特别是你干的业务特别新,在市场上都没有竞争对手,就应该更关注员工的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和潜力,相反,经验不是很重要。

4.做事用人,还是用人做事?

用人做事可以理解成:我信任你,你做就好了;做事用人就是:我就要做成一件事,你帮我把这件事完成。

如果一号位对要做的事情已经想得很清楚了,像雷军,就是用人做事,不用再讨论战略了,就是找认同你的人加入,咱们一起干。

但是,很多创业者还没有想清楚,见不同的投资人讲的故事都不一样,甚至碰到一个比自己认知更强的,就跟着人家走了,这就成了做事。

我鼓励一号位和高管成员做一对一的谈话和沟通,高管也要和中层去沟通,中层也要和团队成员去沟通。

所有人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能力范围,同时了解上下级对彼此的评价和期待是什么。这是检验领导力特别好的方式。

实际上,很多中高层管理者都是靠本能在管理,不靠常识和理性,这会有很大的问题。

5.如何做好沟通和激励?

① 团队沟通

当前自己的能力范围和瓶颈,可能在哪里?哪些事你是有能力去完成的,哪些事有可能会超出你当前的能力范畴?(明确当前能力范围)

你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有清晰的工作目标或一些预期?(明确目标)

围绕着你期望达成的那个预期(例如2年内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带领运营团队的人),你当前还缺少哪些核心能力?(明确需要补齐的短板在哪里)

这些核心能力,我可以怎么帮你去积累和获得?(明确补短板的方法,如人员培训)

一款很好的管理工具就是绩效面谈,应该和你分管的人做绩效面谈。

下一个阶段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对全公司的目标怎么看,和全公司目标关系是什么,上级的期望值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时间节点是什么,现在还遇到的困难,哪些困难需要帮助,上、下级要通过讨论解决。

【编者按: 人的心智决定行为的选择,决定了人们在做决策前的逻辑判断习惯,心智的不同,直接导致行为结果不同,因此对于核心人才而言,进行心智激励是必需的选择。在目前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心智激励更加重要。人们本身在竞争中就感受到压力和心态上的冲击,再加上资源和环境的残酷,更会导致人们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如果不能在心智激励上做出努力,就有可能让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无法获得团队的支持,甚至被孤立起来。

绩效面谈首先是平等的、一对一的,是深层次的工作关系;

绩效面谈是分阶梯的,比如你跟部门负责人绩效面谈,部门的负责人要负责给他们部门的每个人做绩效面谈,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事;

绩效面谈是上下达成共识、上下互相沟通的过程。我觉得一个公司的管理基础来自面谈,有了绩效面谈以后,才形成了上下的反馈;

② 团队激励

第一,团队激励不是越高越好,不是越猛越好,一定是合适最好;

第二,激励不是最终点的,方向是终点。激励是油门,方向是方向盘,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才能猛给油,在错误的道路上,给油给多了会出事的;

第三,不要把团队激励万能化,激励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一部分问题。

此外,薪酬永远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薪酬水平代表你能获取人才的层次。

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激励的前提和保障,工资都特别低,还在设计搞股权激励,你的假定条件是公司都是合伙人心态,但实际上这不现实。

我认为股权激励属于防守手段,只能解决长期利益一致的问题,其他公司在挖人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困难,股权激励有时候不如涨工资的激励效果好,但一定也是要有的。

管理者也不要用股权激励去掩盖领导力的缺失、管理水平以及组织能力的低下。

为什么华为员工的奋斗精神这么强?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认为他的工作、奋斗牺牲是有意义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在这件事上下功夫,一定要赋予员工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如果你们这件事没有做好,光用钱、股权刺激,说明你层次不够。

6.识人用人的总原则

用利益解决驱动力,用压力解决行动力,用领导力带动执行力,用制度流程解决破坏力;

以文化使命凝聚人,以利益和谐团结人,以制度流程管住人;奖励积极先进分子,拉拢中间表现不稳定分子,淘汰落后破坏分子。

以能力定位子,以结果换票子,以格局定大局。

二、对公司业务的系统思考能力

1.业务选择

简单地说,定义公司的能力就是对公司业务系统的思考能力。

关于公司业务选择有三点非常重要。

① 方向

是不是一条大道,前景好不好,和当前的社会主旋律是什么关系?

如果方向选错,就在错误的道路上跑得越远,损失就越大,所以方向的问题要搞清楚。

有一则故事是这么说的:一部电梯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做俯卧撑,一个人头撞墙,一个人蹲着。到了24楼,有人问他们是怎么上来的。有的人说头撞墙上来的,有的人说做俯卧撑上来的,其实他们都是坐电梯上来的。

有些人总会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身努力,却没想到之所以能成功更应该归结于历史进程,大家都是跟着大势在走,“电梯”就是大势、是方向。

② 时机

做一件事的时候,时机非常重要,要讲清楚为什么是现在,或者你能证明,你做这件事做得不是太早,也不是太晚。因为太早,会死在沙滩上,太晚,就追不上。

【编者按: 先明确一点,创业是有是有方法论的,但是在找到创业方向之前,你的项目可能会死掉。方法论不等于成功,不等于找对方向,因为正确的方向是试错试出来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试错的勇气和资本。

③ 切入点

比如,行业有终端做设备的,有做集成的,有做零件的,有做材料的,你选择哪一个环节做?为什么是这个环节?这个环节是不是关键环节?这些有没有想清楚?为什么是你做这件事,你有什么资源可以干得比别人好?

以上都是业务层面的事情,再往下看还要回答3个问题:

我是谁?

我为什么要创业?

为什么成功的人是我?

为什么要回答这三个问题?

因为专业的投资机构就看这些事,你把这些事讲不明白,一定是融不到他们的钱的。他们是机构,有程序、有尽调。而且那些人每天都在看项目,一年看几百个项目,看得太多了。

2.企业蓝图的实现源于四基石——使命、远见、格局、激情创业初期,要把使命、愿景、格局和激情想清楚。

① 使命

使命感,是一个企业的基石。

什么样的人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走到一起,这是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

真正的好企业要想招到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业,需要造就每个员工的自我成就感,即一种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真正好的企业一定有超越金钱之上的追求,因为钱是过于同质化的东西,没有差异化就没有办法吸引到更好的人才。

【编者按: 创业,就不存在神秘的面纱,创业就跟工作一样,无非是干得好,干的不好的区别。创业需要方法论,但是创业更需要自己的思考,这里所有的答案,都是方法论,都是经验,但是,是别人的不是你的。你能做的是根据自己的特点,环境和资源匹配对应的产品服务或者商业模式。

② 远见

远见是解决做什么事情的问题,是前瞻性的能力和基于前瞻的结果展现出的差异化的部署。

前瞻性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源头在于你对未来与众不同的判断。

你比别人能够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来可能展现出来的状态,就能提前部署,让正确的人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自然就比别人走得更好。

③ 格局

这里指人生格局,就是人生的空间,即一个人对事物所处的位置(时间和空间)及未来的变化的认知程度——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即容人之量、容物之量。

④ 激情

激情是指干事、创业的热情。

对工作、对事业要赋予激情,这是一种可贵的工作状态和工作品质,同时也是应对风险和不断前行的勇气与信心。

3.每个人要有问自己问题的能力

比如,稻盛和夫说他做企业的时候,会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是为了收入吗?是为了讨好别人,证明自己吗?

最后,他认为都不是,就是想奉献,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变得生活更好的时候,这就是他的心力和奉献精神。

如果你是全心全意地信,你在实践的时候是有力量的,这是“愿力”。它可以改变很多事情的结果,影响很多人的心智,增加追随者。  

当你创业的时候,别人可以帮你做BP,可以帮你完善,但是灵魂和思想,都是你自己来定的。

三、找钱的能力

1.了解融资的流程

做企业不融资行不行?

目前来看,不融资不行,现在的竞争环境跟30年前不一样,你不融资,别人在融资,把更好的人、更好的技术、市场都拿走了。

融资可以把不靠谱变成靠谱,也可以让靠谱变得不靠谱。我认为融资也是一场打仗,准备的越充分,胜利的机会越大。

【编者按: 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创始团队所具备的管理团队能力在拿到 500 万时用的挺好,但他们半年后就拿到了 5000 万的时候就很难成长到那个能力了。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创业企业,不是饿死的,而是被撑死的,是被太多的钱撑死的。因为创始人和团队还不具备花好这么多钱的能力。

以下问题都需要大家想清楚:

你是否了解完整的融资流程,比如VC内部决策流程,需要准备哪些融资材料,投资人最爱问的问题清单是什么,有哪些应对策略?

如何站在VC的视角,完整梳理你的业务,提炼项目亮点,让资本市场能听懂,感兴趣?

投资人投你的本质逻辑是什么?

讲你的商业故事,需要一个完整的逻辑,你的逻辑是什么?有哪些给VC讲故事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具体应对策略是什么?你又是如何将故事与热点或风口结合的?

你的估值和融资额是多少?如何算出来的?

对接VC有多少个渠道?如何高效地对接更多资本?

如何进行TS(投资意向书)谈判?

准备好以上所有事情,就是为了有效降低客户的决策难度,同时与客户建立起有效沟通和信任,之后就事半功倍了。

事实上,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都准备得不好,另外最害怕的是融资进入持久战。

【编者按: 创业投资最大的特点就是资金是一定要退出的。退出的方式包括兼并、收购和出让股份。这决定了被投资公司市场规模要足够大,否则不管发展到什么时候,也很难发展到一个足够大的企业去做 IPO ;或者必须能够发展到足够重要,而被其他公司兼并。如果项目不够大,但是很赚钱,并不一定要找风险投资,他们并不是创业者合适的融资对象,特别是不要找规划得特别正统的风险投资。

2.关于融资的7条经验

① 融资的本质是创业者对业务的深度思考,对投资机构知识的覆盖。

不管投资人是问了你一个问题,还是一百个问题,全在你的射程范围之内,答案你都“提前”为他准备好了。

② 融资是一个算账的过程,是创业中重要的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③ 要和投资人建立信任。

不要指望投资人见你两、三面,就能融到钱,建立信任特别耗费时间。

④ 要说清楚业务的天花板和成功的概率。

⑤ 拿对钱。

作为创业公司,拿不同人的钱,可能命运就不一样。

如果你仅仅是想做一个生意,或者你对这件事情不太关心,你拿谁的钱是无所谓的,谁的钱都是钱。

但是我告诉大家一件事,资本是有属性的。比你拿了银行的钱,就带有债务属性,意味着要在流动性和安全性上符合银行的要求;你拿到风险机构的钱,就要在回报上符合投资机构的要求;你拿了社会大众的钱,你就要披露所有信息的属性。

当你走向资本市场的时候,一定要“人和”——拿和你理念相同、价值观相同的人的钱。

当然,如果没有选择投资人的权利,那就另当别论。但是,P2P这类千万别碰。

⑥ 融资越往后,越要找中介机构。

融资越往后,越必须要找一个中介机构帮你:第一,交易情况更复杂了,颗粒度越来越细;第二,越往后融资越是夹杂着信誉的成分,FA是一种信誉的传递和背书;第三,需要的材料越来越专业了。

⑦ 不要一味追求高估值。

很多人往往抵抗不住估值的诱惑,想着估值一定要高一些。

但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估值代表什么?估值的本质,代表了你新进一轮的投资人对你有多高的期望和预期,你拿了这个估值后,代表着你在下一轮融资前,必须跑到里程碑,必须满足投资人开出的条件,估值越高可能会面对更苛刻的协议条款。

再说一点小提示,条件谈下来,哪怕降估值,也不要签对赌,90%以上的对赌都对创业者没有好处。M&D

收录于《管理与决策》2021年12月号

㈣ 选择挣钱多的工作理由是什么

其实说简单了就是得活着,活着就得吃饭,吃饭就要钱,复杂点就是要有追求和体现自身价值,追求可分为精神和物质,但都需要钱,而自身价值的体现从工作等各方面得到体现,再有就是社会责任,你工作挣钱就是纳税人,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㈤ 关于大学的评价标准

评鉴研究型大学的一般标准

研究型大学的评比,在同一国家里不同的评鉴机构使用的标准有差异,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当然更有差别。比如,2000年的英国《泰晤士报》上曾经刊登过英国近年来使用的一种评鉴标准,就与美国常见的标准不一样。而且,从1960年代以来,各类评鉴标准一直都在变化着。(参阅林文瑛:《大学的理念、教育品质与大学评鉴制度》,载于杨国枢、瞿海源、林文瑛编:《新世纪大学教育》(台北:前卫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第285—310页。)不过,对于当今世界上几个高教发达国家中重要的对研究型
大学使用的衡量标准,我们基本上可以归结为这么九条。

1. 教员整体的素质

这是所有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出色的教师才能吸引来出色的学生和大量的资源,各种各样的资源——捐款、研究基金、对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的投资,等等。“教员整体”(The Faculty)是指在一所大学里正式任教的全职(full time)教师,包括最资浅和最资深的,但不包括行政人员、辅助和后勤人员、短期访问人员及兼职人员,主要是这些人员的聘任标准是不一样的。

教员整体的素质由一些技术性的指标和一些比较抽象,但仍然是可以把握的指标来组成。由于它们比较复杂,这里我要多讲几句。硬的技术性指标,主要指的是一所大学里所有的教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比例,比例越高越好。这个指标从1960年代以来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之前,在西方相当好的大学里面,没有博士学位但是教学和研究工作都做得很好的人,也可以做一名教授,因为那个时代博士训练还没有全面地建制。而在这之后,博士学位成了在大学里面任教的入门证,没有博士学位,就无法进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当教员。你经过了博士训练的程序,说明你掌握了进行独立教学特别是独立研究的工作能力。博士学位就像是飞行员的资格证,你说你飞行技术很高,但你不通过考试,手里没有证书,别人就不能把几十人上百人的生命安全交给你去玩。这是最基本的技术性指标。中国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至少从1990年代后期起,没有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就不应该被国内的重点大学录用做教员。1990年代以前进大学任教的,另当别论,那相当于1960年代以前的美国,属于过渡期。

说到博士训练,美国的方式相对来说最系统规范化。英国和多数原属于英联邦的国家或地区,像澳大利亚、香港、新西兰,直到二十世纪末,还基本上是沿用古典式的训练方式。根据我对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了解,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是,美国方式要求研究生先上两年课,大部分是必修课,考试及格了才能进入“博士候选人”(Ph.D. candidate)的阶段,也就是做论文的阶段。英国方式不要求上两年课,研究生录取进来后,就可以做论文。如果研究生以前受过很扎实的专业领域里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就没事了,如果以前没有受过比较系统的训练,就很影响他们做独立研究的能力和技巧。所以美国研究型大学里训练出来的博士,总体素质、平均水平一般来说更高些。

当然,除了博士学位这个简单的指标,还有更复杂的指标来衡量大学教员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有两三条。首先是学术研究成果,与此相关的是在学术界和文化界获得的奖励和承认,然后是教学的表现。即使你是非常出色的教师,但“教书”只是做了工作的三分之一,如果你在研究方面的表现不够出色,就不能在研究型大学里呆下去。研究工作的“表现”,只能以这个人在他或她所属的专业领域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公认的学术刊物上(或出版社)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论着)的质和量来衡量。如果紧紧抓住这个标准,那么如何给教员升级或授予荣誉,就不仅仅是由本系来决定的,也不仅仅是本学院来决定的,也不仅仅是本大学所能决定的。尤其是在聘任资深教员(副教授或以上)、授予终身教授职称的时候,这个标准显得更为重要。本系通过了,本学院通过了,至于本校能不能通过,就要看最后一关。这一关能不能通过非常关键,即external review(外部评审)。外部评审由哪些人组成,被评审人不知道。外部评审进行无记名投票,这样,针对被评审人的批评意见,无论什么样的,只要是跟学术有关的,都可能说出来。没有这一关,要大学里的教员整体保持高素质,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两个球队比赛,裁判必须保持中立一样,外部评审就起着这个作用。关于教员的素质,我在后面的其他几次演讲里还会一一细说。

一个大学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一流的教员,因为教员是大学的灵魂。国外比较像样的那些大学的正式推介资料里,比如说校史、手册、招生材料、网站等等,最显要的位置的主体,是给予该大学现在和历史上有名望的那些教授的。而我在国内的一些大学的同类资料里,满眼看到的是“各级领导的活动和指示”。这里的区别,反映的是大学理念上的根本不同。

2. 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也就是生源的优劣,这对大学来说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招生制度判断学生的素质是依赖统一的考试。在西方,好的研究型大学也通过考试来招生,但考试在他们总的评价标准里面所占的分量远不像在中国那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不单看考试成绩,更特别看重潜在的能力素质,就是说不光看你现在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很看重你将来能够成为知识的创新者的那些蛛丝马迹,同时还看你有没有多方面的才艺。比如,两个人的考试成绩差不多,潜能素质也差不多,但是一个学生小张钢琴弹得很好,学生小李没有什么艺术方面的或者体育方面的发展,那么学生小张就有更多的机会被好大学录取。除了以上三点,还有两项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是有没有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s)的经历,比如说帮助穷人、帮助老人、环保运动等等,还有到非常贫困甚至危险的第三世界国家去做义务工,因为这表明了年轻人对社会的一种承诺。二是有没有领导和组织能力(leadership quality),这对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成功关系很大。

3. 常规课程的丰富程度

常规课程的丰富程度,可以由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课程表的开场白来典型地体现。这篇开场白说:“没有任何一个机构配得上称为大学,除非这个机构能够为想要学习任何一门科目的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令他乐此不疲。”(引自Philip W. Goetz (ed.),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5th Edition, Vol.12, p.186.)

常规科目的丰富多彩,给教员的研究和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广阔的知识架构,同时也给知识创新提供了开放的可能性。在这些课程的内容中,应该包括最近这些年里该学科的最新进展。每年常规性的基本课程有多少,这一点的重要性常被人误解。你可以说,我们学校的教员人多,当然这样开出的课目就比小院校多得多。应该说量是很重要的,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一个大学能不能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目,除了取决于教员的数量以外,还要看教员有没有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因为只有做开创性研究的教员,他才能够把知识前沿最好的发展立即转换到课堂教学中去。如果没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的前提,那么即使你开一百门课,在位于学术前沿的学者眼里,也是没有很多实质意义的,因为这些课目可能都是重复性的,有些甚至是已经被淘汰了的。这种教学,应该被称为“负教学”,因为它浪费了老师,也浪费了学生的生命资源。而生命资源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有限的,不管这个人有多么聪明,或者多么有钱。在国外的大学里,要经常把课程表、上课的详细纲要送到校外去评估,如果你在这些上面竟然没有列出相关的学科分支里过去十年、五年中别人最重要的、发表出来的研究成果,那你一下子就露馅了,那就说明你这个大学教师是个混混儿。

直到前不久,我们国内不少挂着“大学”牌子的机构,都是名不正、理(道理)不顺的。比如“公路交通大学”,我跟美国学者解释老半天,他们也不清楚,说:这个机构管交通方面的教学研究,可是水上交通、天上交通、管道交通它都不管,只管地上的;而地上的也不管铁路,只管公路,这连工学院下面的一个系里的一个专业都称不上,怎么能叫“大学”呢?你看,我们还有“林业大学”,而林业在国外只不过是农学院里面的一个系。我们还有“邮电大学”,邮电在国外连工学院里的一个系都算不上。这种把“大学”混同于工业专科学校的现象,根子其实在前苏联那儿。我们中国教育界的前辈们老早就很清楚什么叫大学,不信你们翻翻1980年中华书局重印的该局1936年初版的《辞海》,其中“大学”条目是这么说的:“分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各学院,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得称大学;不足者为独立学院。”

4. 通过公开竞争获得的研究基金

这是一所大学中的教员是不是站在学科发展最前沿的主要标志之一。研究基金的多少肯定牵扯到钱,但它不是一般的钱的问题,它讲的是“研究基金”。换句话说,在知识创新的大环境里,面向大学的研究基金不是固定提供给谁的,而是必须通过公开的竞争才能得到的。如果这个竞争是在一个地区范围内进行的,那么大地区要比小地区有意义;如果是通过全国范围内竞争的,那又比大地区的有意义;如果是通过国际范围公开竞争的,那么又要比全国的更有意义得多。

一所大学通过这样大范围的、公开的、高水平的竞争得来的研究基金多少,体现了这所大学的教员在各个学科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大概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得到的研究基金多,不仅仅意味着你的钱多,更表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些重大项目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你这所大学里的教员参与的。这就说明,这所大学里的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学生,在还没有走出校门以前,就已经处于世界上某些学科研究的最前沿。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长时段的无形资产。

5. 师生比例

假如一所大学里有教员一百个人,学生有一千至两千个人,这样的比例是在正常的范围内。假如师生比例达到一比五百,那就很难让每个学生得到老师适当的指导。师生比例一比一,虽然对学生的指导关照无微不至,但成本太高。所以任何一所较好的大学,在配额师生比例的时候,都得在教育素质和教育成本之间寻求平衡。

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如牛津、剑桥,有一类教员叫tutor,他们上的课叫tutorial。这tutorial很像我们中国传统的私塾,一位大学教师只指导两三个学生,体现了学生能够受到直接辅导的古典教育传统。像这样的教育,资源不足的大学是开销不起的。在美国,只有那几所最有钱的私立大学和博雅学院才保留了这样的传统,通常是在本科生做学士论文的那一年才开。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一所大学的名声很大,学生都想到这儿来念书,为了满足需求,那所学校一个劲地扩大招生是不是就行了?这是不行的,没有限制的扩大招生是对受教育者和他们家庭的不负责任;久而久之,也会毁了那所大学的名声,因为你在粗制滥造你的产品——学生。所以说,师生比例必须有限度,它是衡量大学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像一个国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师生比例有时还可以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就是一所大学里面班级的大小。在西方,班级是不固定的。比如: 上“数量经济学”可能是十五人一个班;而上“微观经济学”,是二十五人一个班;如果上“国际金融投资”,可能是五十人一个班。看看历年每个班平均注册的学生是多少,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学生能不能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和指导。越是好的大学,学生得到的指导应该越多和越全面,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

6. 大学各项硬件设备的量和质

还有个标准是学校的各种硬件设备,比如图书馆、实验室、电脑系统,以及学生宿舍、医疗室、饭厅、体育场地等等的建筑面积。不过有一点需要特别指明的是,国际上衡量大学的硬件设备的时候,会作两项严格的区分:把花在学习和研究设备上的钱,与花在生活设施上的钱分开;把花在图书馆、实验室、电脑系统“里面”的钱(也就是买书买设备),与花在它们“外面”的钱(也就是楼房建筑)分开。(参阅“The Good University Guide. Figuring It All Out: A Guide to How the Table Was Compiled.”The Times, 14 April 2000.)

7. 大学的财源

一个大学越有钱,它越有条件办得更好,除非它缺乏合适的内部和外部的制度环境。在美国,公立的研究型大学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拨款之外,民间和校友的捐款还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对于私立大学,这个比例更会高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但是大学吸收捐款要有一套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所以,一个大学的财源,往往并不是想接受多少就拿来多少;许多着名的大学面临着有很多钱该不该要的问题。换句话说,对于着名学府,常常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比如说声誉)之间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有一件事对我教育不浅。大约在1980年代中期,我进哈佛念书不久,该校中东研究中心的主任被要求辞职,原因是他接收了一笔几百万美元的研究捐款,捐款是由一个中东国家提供的。他一开始只跟对方商量,在整个过程中都没有报告给校方,直到所有的细节都确定下来了,钱快要到位的时候,才上报给校方。校方认为,他违反了学校的规定。我们觉得很奇怪,他拿这笔钱并不是受贿,钱是用作研究经费的,钱的来源也清楚。有些学生怀疑他的辞职是种族歧视,因为他是少数民族裔。学生间就发生了争论:“该不该让这位主任辞职?”校方发现很多学生都不理解哈佛对这件事情的处理原则,就作出解释说:中东地区世世代代都是冲突的中心,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上研究中东问题最重要的中心之一,如果接受了这笔款项,事先不进行通盘的彻底的研究并使整个过程透明的话,那么,用这笔钱研究出来的成果,人家会说那是某某机构拿一大笔钱收买过来的,这就坏了学校的名声。另外,中东地区的谋杀、恐怖活动接连不断,而在那里还有很多哈佛大学的师生在做研究、去参加会议,如果有个国家或者组织与捐款的国家之间是生死仇敌,它会觉得哈佛大学是拿了它的敌人的钱在做着影响国际政治的重大研究,那么,在中东地区做研究、开会的哈佛师生的生命安全就会遭到威胁。所以,校方说,不要因为几百万美元的一笔捐款,来影响到我们的学术独立、大学声望和师生安全。为了几百万美元而冒这些风险,难道不觉得是对哈佛三百五十年传统的伤害吗?不要说几百万美元,中东的有些产油国家政府曾经提出捐助最高上亿美元,但我们在仔细权衡后,考虑到这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学术独立、大学声望,就婉言谢绝了。

这件事情对于刚进学校的我们确实是很大的教育。所以说,着名大学的财政,不光是指会找钱(因为主动上门想给你钱的人很多),更重要的,它牵涉到找钱和接受钱的原则和程序。哈佛大学的第二十五任校长(1971—1991年在任)Derek Bok,在任期中遇到过很多关于捐款的事,他在他那本经验之谈的书里有对几个案例的讨论。(Derek Bok, Beyond the Ivory Towe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校方的最基本的立场是,不管接受哪里来的捐款,都要保证学校的学术独立和学校的声誉不受到损害,所以要求大学的任何一部分在同意接受捐款之前,必须向校方最高层报告,以便作通盘的考虑和权衡。

8. 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和声誉

大学既然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的机构,那么,毫无疑问,即使有再好的教授、再多的钱,最后也要看看它们的产品,就是它们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成就。衡量历届毕业生的成就,并不仅仅是看多少人做了大官,挣了大钱,更重要的是看多少人在各行各业里处于创新的前沿、处于领先的位置,当然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对人类的观念和知识的创新、对社会的制度创新起到先导作用的毕业生。换句话说,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人,如果在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出色的代表,在那些最具争议的、对社会走向影响深远的大事件中,每一方都有本校的毕业生,那就说明这所大学培养的学生什么都敢于想象,什么都敢于尝试,是这所大学生命力的最佳表征。

一所大学的历届毕业生会成为学校和社会乃至全球之间联系的动力和网络。美国、英国、德国、法国那些古老的大学对自己的毕业生有不断的关怀,很令人感动,让毕业生把大学当作自己的大家庭。比如说,你只要在哈佛大学获得过一个正式学位,那么,终你一生,不管在什么地方,你永远都具有两个权利:就是你可以选举“哈佛大学校董事会”(The Board of Overseers of Harvard University)的成员,它一共有三十个成员,是大学的最高监事机构;你还可以选举“哈佛大学校友会”的领导机构(Directors of 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不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你给学校留过一个地址,学校每年都会把选票以及时的方式送给你。这会使你心里暖暖的,觉得学校这么信赖我,我也应该为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9. 学校的综合声誉

对于一所研究型大学来讲,学校的综合声誉至少包括两种衡量指标。第一是让其他研究型大学的校长、院长、系主任、资深教授在匿名的情况下,对它的对口系科、学院、学校整体进行评价,看看在本专业同行们的心目中,这所大学的哪些专业办得好,好到什么程度;这是“内行看门道”的评价。第二种,是用人单位的评价。比如,评价一个大学的法学院办得怎样,它的课目如何,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如何,要去问这个国家的法院法官,和最主要的法律公司的资深律师。对于工商管理学院,要问大公司、银行等等工商企业的资深管理人员。把教育界的同行和用人单位的评价结合起来,来衡量一所大学办得怎样,这比去问政府机构的行政官员,要合理得多。

学校的综合声誉非常重要,在以上的九条标准中,它占有很大的分量。

以上的九条每一条都很复杂,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能简单地勾勒一下。这套评鉴体系的核心是:评鉴标准的取向是尽量多元的,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垄断整个的评鉴过程。同时,评鉴标准和评鉴机构本身也处于不断的被评鉴之中,没有任何一方可以拒绝被评价,你必须向公众说明你用的那些标准的道理和你的资料的来源,不能黑箱作业,不能让权力和商业利益随意操纵。(近年来国内的读者也注意到了类似的问题,因为大学排行的高低变得越来越具有广大的商业效应和超出商业范畴的效应。参阅张向红:《大学排行好闹心》,《北京青年报》,2000年6月24日。)你要是做得不合理,就会遭到公开的质疑。更均衡、更细致、更综合的标准就是这么发展出来的。(参阅两篇对美国影响力最大的《美国最佳的学院和大学年度评比》(由The U.S. News & World Report编制发表)的批评:Amy Graham and Nicholas Thompson, “Broken Ranks. U.S. News’ College Rankings Measure Everything but What Matters. And Most Universities Do Not Seem to Mind.” The Washington Monthly, September 2001; Alex Kuczynski, “The Media Business; ‘Best’ List for Colleges by U.S. News Is Under Fire.”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0, 2001, Section C, Page 1.)

比如说,最近几年有些大学评比的标准中,加上了新的“子标准”:学生家长的评价,他们是学费的主要支付人,当然会很认真地比较收费差不多的学校,对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素质有没有显着的差别;学生们的评价——这一条可望在以后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毕业的时候与他们入学的时候相比,对自己所上的大学的评价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换句话说,有了四年的亲身经验,学生们觉得当初是选对了还是选错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怎么样?从拿到学位到找着第一份工作,平均花了多少时间?毕业生的起点平均工资是多少?这些指标对那些专业学院特别重要,比如说在工商管理学院中间,从获得工商管理毕业证书的那天起,到找到第一份工作,这中间所花费的时间就部分地说明了这个学院的“成品”在人才市场上是否抢手。如果这所学院的课程设置很好,历届毕业的学生都很能干,那么它的学生就更容易找到工作。

㈥ 双色球的重要指标有哪些

双色球的最最重要指标就是你所选的号能否被福彩中心摇奖选中,其他都不重要,否则你就是把各项重要指标都选上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到头来还是猴子捞月亮一场空!

㈦ 网上找钱

在网上开个户,开店前的准备工作,是重要环节,不能草率。首先是资金方面要有所准备。网上开店投入少,但起码应该备足货款。另外需要办理几张银行卡,以备日后生意上收款方便。

再者就是心理上的准备,做生意总有过渡期和盈亏,虽然网上开店相对简单,但好的心理素质还是必备的。还有网上创业也需要一些最起码的设备,用来建立网上店铺和平常的维护工作:可以上网的电脑,网上开店顾名思义就是使用电脑通过网络在互联网上进行产品的销售,从而产生利润。电脑自然成为网上创业者的“吃饭工具”;数码相机,货物上网上的“货架”之前,一般都需要对其进行拍照并上传照片到店铺上,照片能使买家能更加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商品。手机小灵通等即时通讯工具,必须一天超过12个小时开通,可以随时和买家保持联络,也是和进货渠道保持联络的一种方式。

除了资金准备、心理准备和软硬件准备外,最受关注的就是货源了。

货源可以首先从定位开始,开什么店?卖什么最赚钱?这恐怕是所有人关心的,商品的分类有很多,最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进货渠道有针对性地选择,当然如果你准备做一个“杂家”,就是什么好卖卖什么,也一定要有所突出,这也就是所谓的特色。比如你的商品价格要有优势,或者本身是新奇特的商品,找到这些商品的进货渠道,你的店铺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网上开店的流程

第一步,开始并不在网上,而是在你的脑子里。
你需要想好自己要开一家什么样的店。在这点上,开网店与传统的店铺没有区别,寻找好的市尝自己的商品有竞争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第二步,选择开店平台或者网站。
你需要选择一个提供个人店铺平台的网站,注册为用户。这一步很重要。
大多数网站会要求用真实姓名和身份证等有效证件进行注册。在选择网站的时候,人气旺盛和是否收费、以及收费情况等都是很重要的指标。现在很多平台提供免费开店服务,这一点可以为您省下了不少金子。

第三步,向网站申请开设店铺。
你要详细填写自己店铺所提供商品的分类,例如你出售时装手表,那么应该归类在“珠宝首饰、手表、眼镜”中的“手表”一类,以便让你的目标用户可以准确地找到你。然后你需要为自己的店铺起个醒目的名字,网友在列表中点击哪个店铺,更多取决于名字是否吸引人。有的网店显示个人资料,应该真实填写,以增加信任度。

第四步,进货。
可以从您熟悉的渠道和平台进货,控制成本和低价进货是关键。

进货攻略:为了商品在价格和特色上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充分利用商品打折的机会找到价格低廉的商品。比如一些品牌衣服,卖家们就要能在换季或特卖的时候淘到款式新颖、品质上乘的服饰来转手卖到网上,从时空差价中赚取利润。

2、关注外贸商品。很多外贸厂商的剩余商品中,会有些品质较差的商品即外贸尾单,如果可以通过熟人买进转手卖掉,利润丰厚。但需要注意的是商品介绍中最好要表明是外贸尾单。

3、国外商品。如果有关系可以从国外购进比较特别的商品,利用地域差价转手在网上卖掉,可能会赚取40%以上的利润。

4、买断积压库存。有些批发商和厂商的积压库存很多,如果你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可以将库存都吃下,因为这样拿到的价格极低,转手在网上一卖也有丰厚的利润。

5、厂家进货。直接从厂家进货当然再好不过了,如果你深谙侃价之道,拿到的绝对是低价,利润自然不用说。但要知道,厂家对一次性拿货量有严格要求。

6、从批发商处进货。这是比较方便的方法,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批发市场,比较有名的是义乌小商品城、上海城隍庙和七浦路、杭州四季青等。现在网上有批发网站,也可以到这样的网站购买。

7、网络批发。现在网上有批发网站,也可以到这样的网站购买。可以放心一般顾客不会去批发网站购买商品。国内部分知名批发网站有小件批发网、新奇特批发网、服装批发网、彩靓化妆品批发网等等。

小贴士

发货给顾客,配送是个重要环节,常见的配送方式有邮寄、EMS、快递和物流配送。对于新店主来说,配送过程中的包装细节,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第一就是不要为了宣传自己而把商品的价格擅自放入包装箱中,因为有些顾客所购买的商品是作为礼物送人的,所以不愿意让朋友知道礼物的具体价格,从哪里买来的。第二,就是尽量在包裹中加上商品说明,对于比较复杂或者是特殊的商品,在包裹中针对性地写一些提醒资料,比如不同质地的衣服如何洗涤、产品使用注意事项等。这种人性化的贴心服务,会给你带来不少回头客。

第五步,登录产吕
你需要把每件商品的名称、产地、所在地、性质、外观、数量、交易方式、交易时限等信息填写在网站上,最好搭配商品的图片。名称应尽量全面,突出优点,因为当别人搜索该类商品时,只有名称会显示在列表上。为了增加吸引力,图片的质量应尽量好一些,说明也应尽量详细,如果需要邮寄,最好声明谁负责邮费。

登录时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设置价格。通常网站会提供起始价、底价、一口价等项目由卖家设置。假设卖家要出售一件进价100元的衣服,打算卖到150元。如果是个传统的店主,只要先标出150元的价格,如果卖不动,再一点点降低价格。但是网上竞价不同,卖家先要设置一个起始价,买家从此向上出价。起始价越低越能引起买家的兴趣,有的卖家设置1元起拍,就是吸引注意力的好办法。

但是起始价太低会有最后成交价太低的风险,所以卖家最好同时设置底价,例如定105元为底价,以保证商品不会低于成本被买走。起始价太低的另一个缺点是可能暗示你愿意以很低的价格出售该商品,从而使竞拍在很低的价位上徘徊。如果卖家觉得等待竞拍完毕时间太长,可以设置一口价,一旦有买家愿意出这个价格,商品立刻成交,缺点是如果几个买家都有兴趣,也不可能托高价钱。卖家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利用这些设置。

第六步,营销推广。
为了提升自己店铺的人气,在开店初期,应适当地进行营销推广,但只限于网络上是不够的,要网上网下多种渠道一起推广。例如购买网站流量大的页面上的“热门商品推荐”的位置,将商品分类列表上的商品名称加粗、增加图片以吸引眼球。也可以利用不花钱的广告,比如与其它店铺和网站交换链接。
这样可以么?

python找钱

由程序的要求我们可以得到,找50元的5张,找5元的6张,找1元的3张。可以直接用取余等操作算出来,或者用贪心思想解决问题,但是用取余简单。

正确代码:

count=283

x = int(count/50)

y = int((count-x*50)/5)

z=count-(x*50)-(y*5)

print('找零{}元其中 50元:{}张 5元: {}张 1元: {}张 '.format(count,x,y,z))

(8)找钱指标源码扩展阅读:

Python的优缺点:

优点:

1、简单,Python是一种代表简单主义思想的语言。阅读一个良好的Python程序就感觉像是在读英语一样。它使你能够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搞明白语言本身。

2、易学,Python极其容易上手,因为Python有极其简单的说明文档。

3、速度快,Python 的底层是用 C 语言写的,很多标准库和第三方库也都是用 C 写的,运行速度非常快。

4、免费、开源,Python是FLOSS(自由/开放源码软件)之一。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发布这个软件的拷贝、阅读它的源代码、对它做改动、把它的一部分用于新的自由软件中。FLOSS是基于一个团体分享知识的概念。

5、高层语言,用Python语言编写程序的时候无需考虑诸如如何管理你的程序使用的内存一类的底层细节。

6、可移植性,由于它的开源本质,Python已经被移植在许多平台上(经过改动使它能够工作在不同平台上)。

7、解释性,一个用编译性语言比如C或C++写的程序可以从源文件(即C或C++语言)转换到一个你的计算机使用的语言(二进制代码,即0和1)。这个过程通过编译器和不同的标记、选项完成。

8、规范的代码,Python采用强制缩进的方式使得代码具有较好可读性。而Python语言写的程序不需要编译成二进制代码。

缺点:

运行速度慢:这里是指与C和C++相比。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Python

阅读全文

与找钱指标源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日本电影叫什么鱼的名字 浏览:663
找书pdf 浏览:392
高水平应届程序员有前途吗 浏览:79
哪个视频网站可以投屏还免费 浏览:283
好看爱情网 浏览:304
泰国电影女主叫小草 浏览:543
模具设计的命令如何用 浏览:990
华为云桌面服务器多少钱一台 浏览:271
木工数控刀具路径编程 浏览:275
用电脑看高清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242
老外从墙壁穿越的电影 浏览:813
下人电影完整版下载 浏览:589
云服务器下载服务 浏览:241
pdf如何插入页码 浏览:637
ps选择命令大全 浏览:826
qq聊天记录恢复文件夹 浏览:646
电脑公共盘加密码 浏览:459
韩国电影两个字 浏览:971
鸿蒙系统怎么给App加速 浏览:190